如意輪 2010-1-12 16:12
(如意輪編輯)
參閱:
高野山真言宗網
台灣高雄真言宗光明王寺網
高野山真言宗網
清淨持門
東方智慧的崛起-密教 松長有慶教授
掲秘寶庫-密教經典(理趣經)
月輪觀.阿字觀《密教觀想法的重要基礎》
如來秘密訊息 - 悟光上師作品
密教思想與生活-悟光上師作品
[[i]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3-2 09:51 PM 編輯 [/i]]
如意輪 2010-1-12 16:16
本文參考延伸閱讀
[img=238,334]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2-3.jpg[/img] [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2c2af375.jpg[/img]
[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085d9dd0.jpg[/img] [img=253,355]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c88bd973.jpg[/img]
[img=250,349]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f00a0e8d.jpg[/img] [img=249,349]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a0feb40c.jpg[/img]
如意輪 2010-1-12 16:25
目錄:
1.[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1331178&page=1#pid236983922]佛教真言宗的基本認識[/url]一、真言宗的宗名
二、真言宗是佛教中的『密教』
2. 真言九祖
三、真言宗的傳承~『八祖相承』~
第一祖 龍猛菩薩(りゅうみょうぼさつ)
第二祖 龍智菩薩(りゅうちぼさつ)
第三祖 金剛智三蔵(こんごうちさんぞう)
第四祖 不空三蔵(ふくうさんぞう)
第五祖 善無畏三蔵(ぜんむいさんぞう)
第六祖 一行阿闍梨(いちぎょうあじゃり)
第七祖 恵果阿闍梨(けいかあじゃり)
第八祖 弘法大師 (こうぼうだいし)
3.人生的根本問題
- 人間的使命
- 佛性的自覺
- 大日之靈德
- 凡聖不二
- 三密修行
- 即身成佛
*理具成佛
*加持成佛
*顯得成佛
- 密嚴國土
4.金剛界禮懺文
5.真言密教演進史 (悟光上師)
6. 密教的運命觀、修行觀、人生觀
[[i]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7-19 12:38 PM 編輯 [/i]]
如意輪 2010-1-12 16:27
[size=5][color=Red][b]壹、真言宗[/b][/color][/size]
[size=3][font=標楷體]高野山真言宗 住嚴院 懷海圓智 編寫[/font]
[/size]
[size=3]真言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法,乃依佛教真言陀羅尼法門,以『三密相應』之行法使行者之身、口、意達到清淨完滿的境界。並從個人的完滿擴大到全人類、至全體有情眾生,臻至現世完滿一體的莊嚴佛國淨土。
[color=Blue][b]一、真言宗的宗名[/b][/color]
『真言宗』這宗名是依《分別聖位法門經》中所載:「夫真言陀羅尼宗者,是一切如來祕奧之教,自覺聖智頓證法門。」而來。「真言」;梵語為satya-vacana,可譯為真實語,意思是真實的誓言,在佛教裡,是如來(佛)所說真實之語,而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陀羅尼」;梵語darani,是「總持」的意思,也可引伸說總持如來一切智慧、智慧之語。而「宗」是漢語,有依據、皈依之意涵。
真言宗的宗旨是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對待,故稱為「萬機普益」。同時,佛教雖然有諸多宗派,但實質上都可以包攝在真言宗之中。
[/size][font=新細明體][color=Blue][b][size=4]二、真言宗是佛教中的『密教』[/size]
[/b][/color][/font][font=新細明體][size=3]關於佛教中的『密教』一詞是相對於佛教中的『顯教』而說,弘法大師(註)把佛教分為顯教與密教二種。大師所著《辯顯密二教論》說:「夫佛有三身教則二種,應化開說名曰顯教,言顯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密奧實說。」[/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3]。顯教是釋迦牟尼佛「應化」於娑婆世界,為不同層面的眾生逗機說法。[/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3]因為是「應化」而說,故強調顯明言詮。[/size][/font][size=3]
[/size] [font=新細明體][size=3]而『密教』之法,是如來法身自證解脫完滿境界而流出之法。這境界不是言詮所能修飾表達,而是全然、清楚、非語言的真實解脫境界。[/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3]如《大日經疏》卷一所說,如來所證得一切智智境界是:「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境。」。『密教』之法是如來全然開顯自證的境界,非是眾生可用語言等解釋所能證知的[/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3]。故此法身佛所表達的法,對未有此境界的眾生而稱為『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pt]而這[color=Sienna][b]法身佛[/b][/color]在密教經典中是[/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2pt]稱為『[color=Sienna][b]大日如來[/b][/color]』。[/size][/font]
[[i]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1-12 04:33 PM 編輯 [/i]]
能殺能成 2010-1-13 10:40
十卜十卜輪主為真言宗結集:loveliness:
如意輪 2010-1-13 13:25
不用客氣,有人看已經是我的光榮。
我並不是在意分數,不過;大家可以透過回帖、評分、推介,令我知道意見。
輪輪的過人之處只是有心機,一門深入地探討某些題目,把資料和圖片整理。過濾消化;保持帖子質素。
以上引用的書本,看了大半,才有信心發表本帖專題。但是有些需要打入文字,這個是需要時間,可是近日天氣變異,使輪輪個豬腦運作不良,進入迷你冰河期。手指們又按章工作,請大家見諒。
如意輪 2010-1-13 13:50
[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3211900a.jpg[/img]
[size=4][color=indigo]持松版真言九祖[/color][/size]
如意輪 2010-1-13 14:07
[color=sienna][b][font=標楷體][size=18pt]三、真言宗的傳承~『八祖相承』~[/size][/font]
[/b][/color][font=標楷體][size=18pt][/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18pt]『付法八祖』[/size][/font]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size][/font]
[size=3][font=新細明體]真言密教是由法身如來[/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大日如來所開衍,經傳金剛薩埵與諸菩薩等,依序是龍猛(龍樹)、龍智、金剛智、不空、惠果而至空海大師。此八位高僧法法相續而傳,故稱為「付法八祖」。「付法」乃有「正確教法傳流」的意涵。[/font][/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18pt]『傳持八祖』[/size][/font][font=標楷體][/font]
[size=3][font=新細明體]真言密教之能弘佈傳流而至今日全然大備,皆是祖師大德們的努力,而在這歷史的繼統軌跡裡,八位高僧的法傳長存於真言密教中,並被奉為圭臬。此八位祖師分別是龍樹、龍智、金剛智、不空、善無畏、一行、惠果、空海。此八位祖師被稱為「傳持八祖」。此乃有著歷史上相續相承的意涵。從印度、中國而到日本,故可稱說是「三國傳來,八祖[/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相承」。[/font][/size]
[font=標楷體][size=4][color=blue]第一祖 龍猛菩薩(りゅうみょうぼさつ)[/color][/size][/font]
[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96ebf8c4.jpg[/img]
[font=標楷體][size=4][color=#ff0000][b]龍猛菩薩[/b][/color][/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三世紀初印度人。傳說中開啟南天鐵塔,從金剛薩埵接受密法傳承。法照中右手持三鈷杵。[/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color=blue]第二祖 龍智菩薩(りゅうちぼさつ)
[/color][/size][/font][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941870c2.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4][color=#ff0000]龍智菩薩[/color][/size][/font][/b]
[font=標楷體][size=4]從龍猛菩薩接受密法法傳。法照中右手持經卷。[/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size][/font]
[color=blue][font=標楷體][size=4]第三祖 金剛智三蔵(こんごうちさんぞう)[/size][/font]
[/color][font=標楷體][size=4][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6e5c1a17.jpg[/img][/size][/font]
[b][font=標楷體][size=4][color=#ff0000]金剛智三藏[/color][/size][/font][font=標楷體][size=4]([/size][/font][/b][font=標楷體][size=4]671~741年[/size][/font][b][font=標楷體][size=4])[/size][/font][/b]
[font=標楷體][size=4]法照手持念珠。[/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首先將「金剛頂經」系經典傳入中國。[/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重要翻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一卷。[/size][/font][font=標楷體][size=4]史稱中國唐朝「開元三大士」之一。[/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size][/font]
[color=blue][font=標楷體][size=4]第四祖 不空三蔵(ふくうさんぞう)[/size][/font]
[/color][font=標楷體][size=4][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a8c06b1e.jpg[/img][/size][/font]
[b][font=標楷體][size=4][color=#ff0000]不空三藏[/color][/size][/font][/b][font=標楷體][size=4](705~774年)[/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法照雙手內縛拳。[/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中國最偉大的「三大譯經師」之一,一生共翻譯大小經論百部,一千二百卷。漢譯現存密教經典有半數以上為不空三藏所譯。[/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重要翻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等其他密教經典八十部。[/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size][/font]
[color=blue][font=標楷體][size=4]第五祖 善無畏三蔵(ぜんむいさんぞう)[/size][/font]
[/color][font=標楷體][size=4][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699036ce.jpg[/img][/size][/font]
[b][font=標楷體][size=4][color=#ff0000]善無畏三藏[/color][/size][/font][/b][font=標楷體][size=4](637~735年)[/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法照右手立頭指。[/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本為王子,後讓位出家。70歲時越過西域諸地來到長安弘法,受玄宗皇帝禮遇皈依拜為國師。善無畏三藏傳入了重要的《大日經》系統。此外弘法大師東度來唐前所修持的《虛空藏求聞持法》即是其所翻譯。[/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重要翻譯:《大日經》七卷、《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蘇悉地羯羅經》三卷、《娑婆呼童子經》三卷。[/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size][/font]
[color=blue][font=標楷體][size=4]第六祖 一行阿闍梨(いちぎょうあじゃり)[/size][/font]
[/color][font=標楷體][size=4][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3b7d0eba.jpg[/img][/size][/font]
[b][font=標楷體][size=4][color=#ff0000]一行禪師[/color][/size][/font][/b][font=標楷體][size=4](683~727年)[/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法照中兩手於袖內做內縛拳。[/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本受學北宗禪法於普寂禪師,故傳承中以『禪師』稱之。善無畏三藏入唐後隨其學習大日經系密法。並與善無畏譯出《大日經》,並將善無畏之教授寫成《大日經疏》,是漢譯《大日經》密典的權威註解。其中 如「大日如來」、「不動明王」等密教用語皆為禪師所確定。禪師並且是為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陰曆中的新曆和觀察天文的「渾天儀」皆為其所作。[/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重要譯典:《大日經》七卷、《大日經疏》二十四卷。[/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color=blue]第七祖 恵果阿闍梨(けいかあじゃり[/color])[/size][/font]
[font=標楷體][font=Tahoma][size=4][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2f9a696d.jpg[/img][/size][/font][/font]
[b][font=標楷體][size=4][color=#ff0000]惠果阿闍黎[/color][/size][/font][/b][font=標楷體][size=4](746~805年)[/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法照旁立有一童子。[/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是「金剛頂」系與「大日經」系兩部大法合一的重要成就者。在密教的教學史上佔有獨特偉大的功績,深遠影響真言密法的發展。現存關於「兩部大經」、「兩部曼荼羅」之教義、圖形、灌頂事皆為其所開創。後人推測弘法大師的「理」、「智」不二等思想應是受到阿闍黎的影響。[/size][/font][font=標楷體][size=4]重要著作:《十八契印》一卷、《大日如來劍印》一卷、《阿闍黎大曼荼羅灌頂儀軌》一卷、《金剛界金剛密號》一卷。[/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size][/font]
[color=blue][font=標楷體][size=4]第八祖 弘法大師 (こうぼうだいし)[/size][/font]
[/color][font=標楷體][font=Tahoma][size=4][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867fbf12.jpg[/img][/size][/font][/font]
[b][font=標楷體][size=4][color=#ff0000]弘法大師[/color][/size][/font][/b][font=標楷體][size=4](774~921年)[/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右手持五鈷杵。[/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真言宗的開創者真言密教之集大成者。於日本建立高野山金剛峰寺、京都東寺等密教根本道場。[/size][/font][font=標楷體][size=4]重要著作:《辯顯密二教論》、《即身成佛義》、《聲字實相義》、《吽字義》、《十住心論》、《密藏寶鑰》等。(參見「弘法大師」思想與年譜。)[/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4][/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3]而今日真言宗道場都會掛著「傳持八祖」的法照。且這傳持八祖的法相歷來是有著一定樣式的。 自古有如是說:「龍三、龍經、金珠、不縛、善指、一內、惠童、弘五」。 龍猛菩薩手持三鈷杵、龍智菩薩持經、金剛智持念珠、不空三藏內縛拳、善無畏右手伸頭指、一行禪師內縛拳、惠果阿闍黎旁立童子、弘法大師持五鈷杵。[/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5][/size][/font]
[color=dimgray]圖形為高雄市準提院收藏[/color]
[[i]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1-13 02:46 PM 編輯 [/i]]
foreverjoe 2010-1-13 14:26
我好鐘意念準提咒:victory: :victory:
如意輪 2010-1-13 14:48
[size=3][font=標楷體]1. 龍猛又稱龍樹菩薩。 梵名 Nagarjuna,佛滅後約後七百年(西元150--250年),生於南印度婆羅門種族之家;因其母樹下生之,而龍成其道故,名曰龍樹;壽二百餘歲。(是西元三世紀著名的大阿闍梨,出生于南印度案達羅王朝的婆羅門家庭。)
龍樹菩薩自幼聰明,精通四吠陀,天文、地理、圖緯秘藏等無不通曉。所以,龍樹菩薩自幼就已名聞一方了。青少年時,龍樹菩薩和他的三個好友一起修學隱身術,常夜入王宮,侵淩宮女。後來,事情敗露了。龍樹的三個好友都被國王所斬。龍樹僥倖逃脫。通過這一劫,龍樹深深感悟到“欲為苦本”的道理,於是發心出家修行。出家後,龍樹菩薩廣習三藏而無厭足,後來到雪山(喜瑪拉雅山),遇到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從其處得到了大乘教授,但雖知義理,卻未通達。後來,龍樹菩薩以大乘法義摧破外道邪說。因而龍樹菩薩當時心生驕慢,無視出家戒規,自著新衣,靜處於一間水晶房中。其時,有大龍菩薩,見龍樹菩薩的情形,心生悲憫,於是引龍樹菩薩入龍宮,授龍樹以無量大乘秘密教授。於是,龍樹終於體悟教理。 另龍樹自毗羅處得付法藏心傳,是為付法藏第十四祖。而龍樹菩薩,為使一切眾生得正法益,在以前馬鳴菩薩廣弘大乘的基礎上,將大乘秘密法義整理成完整系統的大乘修法體系,從而使無量眾生皆得聞思修行大乘妙法,而入如來正果。自此,大乘體系正式確立了。
龍樹菩薩在世弘法時,廣造《中論》、《大智度論》、《十二門論》、《回諍論》、《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等諸大論著,據西藏所傳為122種,漢譯為22種。有“千部論主”之稱。其主要大著如次:
書名 卷數 譯者
《十住毗婆沙論》 十五卷 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智度論》 一百卷 同上
《中論》 四卷 同上
《十二門論》 一卷 同上
《菩薩資糧論》 六卷 隋 達摩及多譯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一卷 宋 求那跋陀羅譯
《十二禮》 一卷 禪那崛多譯
其中《大智度論》乃注釋《大般若經》之書,與《中論》、《十二門論》同屬大乘教之空門。《十住毗婆沙論》是注釋《華嚴經》之《十地品》,屬大乘教之有門。龍樹菩薩廣學空有二門,最後安住於淨土他力之教;亦即《大智度論》中多處讚揚彌陀淨土,而後在《十住論》之《易行品》中告白自己歸於彌陀本願之救度。
龍樹菩薩參拜南天竺鐵塔時,曾以七粒白芥子打開鐵塔,進入塔中。在塔中,龍樹菩薩有幸見到金剛薩埵顯淨相,自金剛薩埵處得《金剛頂經》等秘密教授。以後,龍樹菩薩勤修密法,即生而成正果。
在南印度,龍樹菩薩曾使南憍薩羅國王皈依佛教,又使無數外道皈依佛教,從而引起了小乘行者及諸外道的嫉妒。於是,龍樹菩薩自行入寂。
印度在中國古代文獻上,有身毒、賢豆、天竺、摩伽佗、婆羅門等不同譯名,唐始譯為印度。中印兩國都是文明古國,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往來。印度是佛教發源地,佛教在東漢已傳入我國,中印兩國人民以佛教作為橋樑,曾進行了廣泛的文化與醫藥交流。581-960年間(隋唐),有不少印度醫生來華行醫,以眼科醫生為最多。據傳印度的龍樹菩薩善治眼病,眼科著作《龍樹論》在唐代(618-907)時傳入我國,對我國眼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龍樹眼論》 眼科專著。又名《龍樹菩薩眼論》。簡稱《眼論》。一卷(又有三卷本)。撰人佚名。約隋唐間人託名“龍樹菩薩”撰。書中記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種眼病的治法。特別是較詳細地說明了針撥白內障的方法。原書已佚。其佚文可見于《醫方類聚》、《醫心方》等書中。
隋唐(581-960)時期不少印度醫籍翻譯後在我國流行。據《隋書》、《唐書》記載有11種:《龍樹菩薩藥方》、《西域諸仙所說藥方》、《西域波羅仙人方》、《西域名醫所集要方》、《婆羅門諸仙藥方》、《婆羅門藥方》、《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龍樹菩薩和香法》、《龍樹菩薩養性方》、《幹陀利治鬼方》、《新錄幹陀利治鬼方》。[/font][/size]
如意輪 2010-1-13 14:50
[size=3][font=標楷體]2. 龍智菩薩。貞元錄雲,龍樹菩薩弟子名龍智,年七百餘歲,今猶見在南天竺國,傳授《金剛頂瑜伽經》及毗盧舍那總持陀羅尼(真言)法門、五部(佛、金剛、寶、蓮花、羯磨)灌頂諸佛秘密之藏及諸大乘經論等,亦《大辯正三藏表制集》曰,“昔毗盧舍那佛,以瑜伽無上秘密最大乘教傳于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數百歲方得龍猛菩薩傳授焉。龍猛又數百歲,乃傳龍智阿奢黎,龍智又數百歲傳金剛智阿奢黎,及不空阿奢黎。大師雲,彼龍智菩薩,年九百餘歲,面貌三十計,今見住南天竺國,流傳此宗矣。”
龍智菩薩為南印度人。依空海《秘密漫荼羅教付法傳》卷一所述,師為龍猛菩薩付法之上足,位登聖地,神力難思,德被五天,名薰十方,上天入地,無礙自在。或住南天竺,弘法利人,或游師子國,勸接有緣。《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雲(大正藏卷T0872)雲“金剛薩埵得之,數百年傳龍猛菩薩,龍猛菩薩受之,又數百年傳龍智阿闍梨。又住持數百年,傳金剛智阿闍梨。”以上所述,皆以師(龍智菩薩)為龍猛(即龍樹)之高足。
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所載呂光〈金剛智行狀記〉所述,金剛智年幼時,往南天竺,承事供養龍智七年,受學《金剛頂瑜伽經》、《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及諸大乘經典及五明論,複受五部灌頂,且謂師時年七百歲。同書所載混倫〈金剛智三藏塔銘序〉亦記金剛智至南天竺師事龍智之事。《不空三藏表制集》卷六所載嚴郢撰〈三藏和尚當院碑〉,及《付法傳》卷二〈不空傳〉謂不空于唐.開元二十九年(741)金剛智圓寂後,為請大本《金剛頂經》及大本《毗盧遮那經》等最上乘教,而往師子國,遇師(龍智菩薩)而受其法教。此謂師於開元二十九年尚存于師子國,並傳法予不空。[/font][/size]
如意輪 2010-1-13 14:55
[font=標楷體][size=3]3. 金剛智,梵名跋日羅菩提,跋日羅華譯金剛,菩提華譯智慧。十歲時出家那爛陀,向寂靜智大師學《聲明論》,十五歲時,往西天竺學法稱的“因明”論,後回那爛陀寺,二十歲時受具足戒,後學大小乘律、論,前後共六年。二十八歲時前往迦毗羅衛城從勝賢論師學《瑜珈師地論》、《唯識論》、《辯中邊論》。三十一歲的時候,去南天竺(印度),拜謁並承事龍智阿奢黎,經七年受學金剛頂瑜伽經,及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通達諸大乘經典,並五明論,受五部灌頂諸佛秘密之藏,兼解世間著論,尤其擅長秘術,亦精通粉繪圖飾。
據傳每到飯食時刻,飯菜從天而降。金剛薩埵,常現身於前。某日,觀音菩薩應現而對金剛智言: “你所學已經成就,應該去東土大唐,那裏有文殊菩薩住持,可去拜謁。且你與大唐緣分深厚,速去那裏傳授如來密教,上報下化濟度有情。”於是金剛智承蒙觀音菩薩聖告,攜帶大量梵文經典和法器經師子國,乘波斯商船,至室利佛逝國(今印尼蘇門荅臘)等二十多國,至唐玄宗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攜弟子不空到達廣州。金剛智到廣州,唐玄宗曾派專使遠迎,次年到洛陽,後又到長安。沿途所住之寺,必建曼陀羅道場,廣度僧眾。起初住在慈恩寺,後移住薦福寺。當時正好唐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暨佛滅度後,經千六百十九年,金剛界大法,始來漢土)。
金剛智祖師剛來到盛唐古都長安,所有活動全部由有關官吏奏聞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於是,玄宗下旨安排好金剛智法師的衣食住行。隨金剛智祖師入唐的還有不空三藏,不空和一行禪師當年就跟著這位著名印度高僧學習。於是金剛智正式開始了其來華之事業——弘揚密教,很快依法作成秘教曼陀羅,時無論僧俗見曼陀羅者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天文學家,他非常欽慕金剛智祖師的秘法,得空就咨請金剛智,和尚也不厭其煩一一闡釋,他觀察一行品性皆優、睿智脫俗,不久便為一行立壇灌頂傳授金剛頂瑜伽大法(唐朝密法灌頂正是由於一行接受灌頂而開始)。
開元八年(西元七二〇年)金剛智隨唐玄宗來到東京洛陽,時洛陽亢旱,他受玄宗所請,繪製“七俱胝菩薩像”,祈雨修法,祈雨順利,隸庶欽敬。
一行禪師從金剛智祖師獲得灌頂,敬受此法,請和尚翻譯流通以利華夏蒼生。於是西元七二三年即開元十一年,金剛智受皇帝詔命住持長安資聖寺,在一行等人協助下開示了譯經活動。于此,先後翻譯了翻譯《瑜伽念誦法》四卷、《七俱胝經》等。
西元七二七年(開元十五年),正月初八,一行禪師完成《大衍曆》。同年十月初八入滅,時年僅四十五歲。哀哉,真人入寂何其速矣!
西元七三零年(開元十八年),金剛智遷移到了長安大薦福寺繼續譯經事業。於此,他譯出《曼殊師利五字心》及《觀自在瑜伽法要》。所以至今教史銘記“秘教流傳,寔斯人矣”。
又一年亢旱連續好幾個月,莊稼眼看收穫無望,大臣將此危情請奏玄宗,於是皇帝也心生焦慮,即令和尚祈雨。金剛智和尚于大薦福寺廊下結起修法密壇,結印密誦真言,不一會從壇中出現了一隻龍頭,金剛智和尚伸手捉住龍頭並似囑咐密言,須臾放開龍頭,只見那條龍突然穿越廊宇騰空而去,不久雷電轟鳴大地震動,烏雲翻滾大雨傾盆。如此連續數日,皇帝見大雨不斷又擔心造成洪災於是下令和尚止雨。金剛智祖師複依密法結印誦咒,大雨很快停止。在長安所翻譯全部經典,共計十一卷,全部載入了《開元釋教錄》及《貞元新定釋教錄》中。這些經典此後流行於世,種種靈驗,歷史記載很多。
到開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又譯出密教經典儀軌等二十一部二十四卷。
西元七四一年(開元二九年),八月十五,金剛智於洛陽廣福寺入滅,世壽七十一嵗。九月初五奉旨葬于洛陽龍門。
西元七四三年(天寳二年),二月二十七,金剛智舍利塔于龍門奉先寺西崗建成。同年不空出行錫金(錫龍)和印度。[/size][/font]
如意輪 2010-1-13 14:57
[font=標楷體][size=3]翻閱歷史,我們再次感受一下金剛智祖師殊勝功行。
《神僧傳》卷七記載:
[/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3]釋跋日羅菩提,翻譯為華語就是金剛智。金剛智祖師祖籍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幼時神敏,每日可以背誦數萬字經籍。只要看過,便銘記於心而終身不忘。十六歲的時候開始接觸佛法並深刻體悟,於是決定削髮出家,跟隨當時印度著名高僧龍智菩薩學習並遍游古印度大地。[/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3]此後金剛智于唐開元年間泛舟越南海到達廣州府,從廣州到達長安。翌年(開元八年)隨玄宗皇帝至洛陽,正當年從正月到五月,天氣乾旱,莊稼苗木枯萎。當地庶民求神問卦禱告山川河流、祈禱於城隍、祠堂依然無效,滴雨未滴。於是玄宗下詔命金剛智祈雨,於是三藏依法布壇結界,親自繪製七俱胝菩薩像,修七俱胝菩薩不空金剛鉤法,立下時間並言明修法開光幾日內將會有雨。皇帝便敕一行禪師跟隨三藏金剛智侍侯觀察,到了第七天,依然豔陽高照無由絲毫雲翳,然而修法至午後,開了七俱胝菩薩像眉眼之光,隨後西北風狂作飛瓦拔樹,頃刻間烏雲鋪天蓋地,大雨如注,遠近隸庶無不驚歎。就在金剛智三藏結壇的地方,屋頂也被大雨狂風擊穿,洪流傾注道場。當時洛陽京師紛紛傳言,金剛智三藏在修法的時候捉了一條龍,隨後放龍飛出屋頂而沒於天際,隨後去結壇處參觀拜謁的信眾絡繹不絕日日成千上萬人。[/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3]玄宗的第二十五公主甚得寵愛,然不幸的是公主久病不愈,便從皇宮搬到鹹宜外館居住,算來公主閉目不語已經快一個月了。玄宗非常著急,也估計到公主將不久于人世於是命令金剛智三藏為公主傳授戒法(臨終作法之一)。金剛智祖師來到公主居住的咸宜外館,從館中選了兩個七歲童女,用白絲絹纏縛面孔並令躺臥在地上,然後招呼牛仙童寫了一紙密敕並於別處焚燒。金剛智三藏持念咒語作法以不思議神力令兩童女冥冥中背誦得一字不差,然後三藏智入禪定三摩地令二童女持密勅到達冥宮琰摩王府。一頓飯的功夫,琰摩王遣令公主已經過世的保姆劉氏護送公主魂魄返回陽間。隨著兩童女醒來,公主也奇跡般地從病榻上坐起,言談與無疾時日無別。玄宗聞奏驚喜異常,連侍侯也沒有帶就騎馬趕往鹹宜外館,看見鍾愛的公主醒轉唏噓短歎。然卻聽到公主告言:一切都是命中註定不可改變,今天琰摩王讓女兒回來跟父皇告別。公主清醒後約半日便溘然長逝。這件事情使得玄宗更加欽重金剛智三藏。當時的玄宗寵妃武貴妃貴重六宮,其人非常喜歡珍寶古玩,金剛智祖師見其面相乃夭折之數,於是直接或者間接規勸武貴妃發心鑄造金剛延命普賢菩薩像,同時也奉勸河東郡王囑咐其于毘盧遮那塔中繪製佛像。三藏金剛智私下對門人說道這兩個人皆壽命不長,果然沒過幾個月應驗。[/size][/font]
如意輪 2010-1-13 15:08
[font=標楷體][size=4]4. 不空三藏
[/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3]不空(梵語:Amoghavajra,705年-774年),音譯為阿目佉跋折羅,意譯為不空金剛,漢傳密宗的祖師,開元三大士之一,漢傳佛教的四大譯師之一。
[color=darkslateblue][b]遇金剛智
[/b][/color]不空是南天竺師子國人[1],自幼聰穎異常,十四歲時(718年,開元六年),在闍婆國[2]依止金剛智。720年(開元八年)左右,跟隨金剛智來到洛陽。724年(開元十二年),剛滿二十的不空,於廣福寺依說一切有部律儀受具足戒。由於不空才華出眾,通曉多種語言,金剛智譯經時,常請不空作譯語,協助翻譯。學習聲論,通常要12年時間,但不空六個月就完成;背誦文殊願,一般人需半年,而不空僅用幾天時間。不空渴望得到瑜伽五部三密法,但求了三年,金剛智都沒有傳,於是準備遠赴天竺求法,金剛智觀察夢兆後,知道不空是真法器,很快就將五部灌頂、護摩阿闍黎教法、大日經悉地儀軌、諸佛頂部諸多真言儀軌等,悉數教授無餘。
[color=darkslateblue][b]赴獅子國[/b][/color]
741年(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准許金剛智返回天竺,8月行至洛陽時金剛智圓寂。12月,不空率弟子含光、惠辯等三十七人從廣州出發,過訶陵國[3],歷經艱險,於次年到達獅子國,受到國王的隆重歡迎,國王甚至親自為不空沐浴。而後不空拜見普賢阿闍黎,恭敬供養,求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普賢遂給不空及含光、惠辯授五部灌頂,此外還傳授了其他一些密法。不空非常勤奮,"經餘三歲,寢食無安",將各種儀軌、造像、壇法,都學得很精通。通過到天竺各地遊歷,搜集了許多經論梵本。
[b][color=darkslateblue]大唐傳譯[/color][/b]
帶著獅子國王的國書以及各種法寶[4],746年(天寶五年),不空回到了大唐首都長安,奉敕暫住鴻臚寺。不久入宮為唐玄宗灌頂。後移居淨影寺,進行翻譯、傳法等。因祈雨止風有神效,唐玄宗贈號"智藏"。749年(天寶八年),唐玄宗允准他回國,但路途中不空染疾,止於韶州[5],唐玄宗敕令且住,不空在這裡"卷不釋手,扶疾翻譯"。753年(天寶十二年),因西平王哥舒翰奏請,不空赴長安居保壽寺,一個多月後前往武威城住開元寺,灌頂傳法。[/size][/font]
[font=標楷體][size=3]
755年(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陷落,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肅宗在靈武登基。757年(至德二年),唐肅宗還都,不空奏表祝賀。758年(至德三年,即乾元元年),不空上表奏請搜求梵本,以備翻譯,得到敕許[6]。 765年(永泰元年),唐代宗授特進試鴻臚卿,號大廣智三藏。766年(永泰二年),不空奏請於五台山建金閣寺,[7],代宗敕准。774年(大曆九年)六月十五日,不空圓寂,遺言"無殉利以辱身,勿為名而喪道",世壽七十,僧臘五十。代宗哀悼,輟朝三日,並贈"司空",諡"大辨正"。[/size][/font]
[[i]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1-13 03:16 PM 編輯 [/i]]
如意輪 2010-1-13 16:17
[quote]原帖由 [i]foreverjoe[/i] 於 2010-1-13 02:26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37087172&ptid=11331178][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好鐘意念準提咒:victory: :victory: [/quote]
呀!我有留意到你十分喜歡準提菩薩,準提菩薩又名七俱祗佛母,是密教六觀音之一,不過;顯宗有準提修法傳承。我記得南懷僅大德,都有發表準提法門;準提咒和修法得以普傳,大袛因為修法的禁忌甚少,去到那裡甚致是茅廁持咒都沒有避諱,持咒者若不能持齋戒,都沒有問題。持者假如沒有佈壇條件,只要身有準提鏡,加上觀想法,已經可以修習。古時人們多以銅鏡作準提鏡,唔知師兄有修準提鏡嗎?
我曾經聽過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修準提而成就抗元大業,得上人間君王。可見準提佛母之殊勝。
準提觀音作像以兩位龍王護持 為標準。持咒時不要漏了他們兩位的咒,
[img=203,324]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Cundi_01-1.jpg[/img] [img=203,324]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Cundi_03-1.jpg[/img]
(上)甚有漢傳佛教特式的馬芥龍居士佛畫
[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Cundi_05.jpg[/img] [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Cundi_06.jpg[/img]
(上)藏傳佛教特式的準提佛母
[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Cundi_04.jpg[/img] [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Cundi_08.jpg[/img]
(上左起二,是東密道場的準提 龍王人物化)
[img]http://i133.photobucket.com/albums/q46/Buddhism_photos/Cundi_02.jpg[/img]
[font=Simsun]龍樹菩薩的偈語說:[b][color=#009900]「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准提,唯願慈悲垂加護。」[/color][/b][/font]
[[i]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1-13 04:34 PM 編輯 [/i]]
如意輪 2010-1-25 14:21
[size=3]5.[color=navy][b]善無畏[/b][/color] (梵語:Subhakarasimha,637年-735年),音譯戍婆揭羅僧訶,或譯為輸波迦羅,直譯為淨師子。漢傳密宗的祖師,開元三大士之一,主要弘傳胎藏界曼荼羅。
[b][color=darkslategray]出家前[/color][/b][/size]
[size=3]
善無畏是中印度人,剎帝利種姓,十三歲繼承了東印度的烏荼國王位,打敗了舉兵奪位的兄弟,但善無畏赦免了他們,並且讓位於兄,自己毅然出家。
[color=darkslategray][b]在天竺[/b][/color]
善無畏先來到南印度的海濱,在一座寺院學習法華三昧,聚沙為塔。而後來到中印度,修習禪法,並且學習了許多經論。在當時印度的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寺,善無畏跟隨達磨鞠多長老(即法護,Dharmagupta)學習密法,達磨鞠多長老為他灌頂。善無畏在那爛陀寺學有所成,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在遊歷印度的佛教聖跡並化導外道後,善無畏啟程東行。
[b][color=darkslategray]在震旦[/color][/b]
善無畏由陸路,經突厥、土蕃抵達漢地,將軍史憲奉唐睿宗令,出玉門關迎接。716年(開元四年),善無畏帶著許多梵文佛經,到達長安,此時他已年屆八十。善無畏受到唐玄宗的禮遇恭敬,被尊為國師,先後在興福南院、菩提院、大聖善寺等處,翻譯經典,教授弟子。
724年(開元十年),善無畏要求回國,但唐玄宗"優詔慰留"。735年 (開元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在洛陽大聖善寺圓寂,享年九十九歲,僧臘八十春秋,贈"鴻臚卿"。740年 (開元二十八年),葬於龍門西山廣化寺。[/size]
[[i]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1-25 02:23 PM 編輯 [/i]]
如意輪 2010-1-25 15:23
[size=3][size=4][color=navy][b]僧一行[/b][/color][/size](683年-727年)是中國唐代的天文學家和比丘,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縣)人,其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臣張公謹。
青年時代剃度為僧,取名為「一行(xíng)」,於嵩山、天台宗(當陽玉泉寺)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將他接回長安。開元九年(721年),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曆法《大衍曆》。同年,他和梁令瓚一起,設計製造了黃道游儀、渾儀、復矩等天文測量儀器。他利用新製成的黃道游儀測量恆星的赤道坐標,發現和漢代的測量結果有很大的變動,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2年提出恆星自行的觀點要幾乎早一千年。開元十二年(723年),一行主持大規模的全國性天文測量,測量了北到鐵勒(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遺址附近),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區)共13個地點的日影和北極星高度。其中還測量了河南四個地點的距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結果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傳統說法。根據其測量結果可以計算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開創了科學史上用觀測方法確定子午線長度的先河。《大衍曆》定稿之年,一行病逝。
[b][color=navy]風水術[/color][/b]
在風水研究界裡,廣泛流傳一故事:唐代時國力強盛,不少外國使節、僧人、學生等等紛紛來到中土,廣求各種知識。其中,中土的風水術亦為外國人士所景仰之術。然而,風水術一向被唐室視之若秘,半點不許流出民間,更枉論可以給外國人去學習;否則,中土四週之國,一旦學懂風水術,國力漸盛,就必會對唐室做成威脅。故此,唐室特別命令對天文地理有高度學識的一行禪師,借其威名,寫下不正確的風水文章,讓外國人去學習,以收制夷之效。而一行禪師所篇的,就是俗語所說的《滅蠻經》。這部《滅蠻經》的原文早已失傳,故此亦很難追溯是否一行禪師所作。確實情況,現時仍為風水界其中一大議題。
[color=red][b]殊榮[/b]
[/color]
小行星1972以他為名 [/size]
[[i]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1-25 03:25 PM 編輯 [/i]]
如意輪 2010-3-2 21:45
[color=sienna][b][size=4]人間的使命[/size]
[/b][/color]
真言宗的教理,可說使人們醒悟自己的尊嚴,發揮自己的價值,使現時的此世清靜。為此必須學習教理,實踐修行法。
人間的使命 一睜開眼在此世界可看到:鳥蝶等在空中飛,地上有蟲在爬,屋裡有狗有貓,在山理有眾多的野獸,海裏也有無數的魚類在游。不僅如此,一滴水在顯微鏡下可見無數的細菌。在這麼多生物當中我們能生為人,不生為畜生,應為此感到喜悅。進而想過著像人的生活一樣之願望,就必須再進一步瞭解到人的使命觀。萬物都有各自的使命,像狗看到小偷來就吠,貓能抓老鼠就好,但我們世人,所以必須照人的使命而生活。那麼人的使命是什麼?生存在此世間的生物、物體都各自有其生存的價值。所以人有人特有的生存價值,充分發揮其價值,就是人生存的使命。
[size=4][color=navy]佛性的自覺[/color][/size]
人的價值就是持有自覺自己佛性的能力,這能力在其他動物是沒有的。眾多的人不知道自己持有與佛一樣的德行,而日日過著愚昧、抱怨的生活。一旦進入信仰的生活時,你會知道,你本身特有自覺佛性的能力,因為我們是從大日如來的靈德中誕生下來的。
[color=navy][size=4]大日之靈德 [/size]
[/color]
大日如來是諸佛菩薩的本體,任何的地方,任何的物體中,一切的,到處就有其存在。此如來就是萬物誕生的根源,養育萬物的泉源,也是萬物最後的歸處。所以照亮世界,使各物工作而永遠不變。其大靈能的功效是總有能力的泉源,又是自然界秩序的維持根據。
[size=4][color=navy]凡聖不二[/color][/size]
當我們瞭解到自己深受大日如來的靈德而生存時,就是開悟之時。在大日經裏「云何是菩提,如實知自心。」知道自己的真實價值,就是佛教的目的。如此知道真實的心,就是佛法在不遠,近在心中。如大師所說:佛在心中。又如「真如不在外,捨身何處求」,是說佛在心中,這就是凡聖不二,凡夫與佛都是一樣的。瞭解此道理時,就會生拜佛的必要。在拜佛時會產生與佛在一起的信念,決定凡聖不二得安心感。得到凡聖不二的安心狀態的一句話,就是「同行二人」即「與大師同行」。
[size=4][color=navy]三密修行 [/color][/size]
拜佛的意思是指,在佛前合掌而拜是身密,誦念真言是口密,心念佛是意密,合說為三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是拜佛。不做惡行、不惡口、不言虛、不邪見,從早到晚的行為都成為如佛的行為,向人所說如佛所說,日夜所想都如佛所想時,那就是具足了身、口、意三密,我們就能成就佛德。如此如能完全發揮佛德時,就是即身成佛之時。
[size=4][color=navy]即身成佛 [/color][/size]
可謂「現身成佛」。「現生成佛」,不單是精神上成佛,也不是死後才成佛,在這有血有肉的活肉體上成就了佛德。如菩提心論所說:「生自身父母身,速證大覺位」。因何為如此?構成宇宙萬物的物質精神,都由地(堅)、水(濕)、火(暖)、風(動)、空(無臭)、識(了知)六要素而成立。佛與眾生一樣都由六大成立的,佛與眾生本來都是平等。瞭解此道理後,自己的行為、言語、精神都經過信仰體驗來清淨時,就能肉身成佛。大師自己以身份證明此道不需。大師把即身成佛的狀態分為三個階段而說明,即是三種「即身成佛」。
[[i]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3-2 09:47 PM 編輯 [/i]]
如意輪 2010-3-2 21:50
[size=3][b][u][color=indigo]理具成佛 [/color][/u][/b]每一個人生來就帶有大日如來的靈德而不知,自認是個凡夫俗子。經過真言的教授而自覺自己的本質是佛,到達此境地就是理具成佛。
[size=3][b][u][color=indigo]加持成佛 [/color][/u][/b]自覺自己本來是佛,而為表現佛德一心拜佛為自己的行為、言語、精神與佛的身密、口密、意密三密一致。盡心努力修行時在由佛力加持,使佛與我成為一體。有這樣感應到交的境地,即是加持成佛。
[u][b][color=indigo]顯得成佛[/color][/b][/u] 成就身、口、意三密之行後,本來眾人所持如來的靈德,明顯表現出來,就會受眾人當佛來崇拜,大師就是這樣得一個人。我們生來就帶有如此修身、口、意三密之行,也有能成佛的佛性,所以應自覺而過著信仰的生活。
[u][b][color=indigo]密嚴國土[/color][/b][/u] 人的行為、語言、精神提高到與佛同境界時,自己本身已成佛。故死後到淨土以前,現世社會就是淨土。淨土是佛居住的世界,真言宗稱此為密嚴國土。密嚴國土之密嚴是用三密方法修練成為清淨明朗的世界。此國土沒有犯罪、鬥爭、虛偽、無怨恨、吳妒嫉、無悲無苦,大家過著平安歡喜的世界。假如世間之人都能成佛,如此樂園會展現在眼前。為創造如此理想的社會,我們應先修成佛,在勸眾人修佛而努力。[/size][/size]
如意輪 2010-3-4 10:32
[img]http://i168.photobucket.com/albums/u180/cintamani/darani/697d3520.jpg[/img]
[color=#0000ff]
[size=4][color=sienna][b]金剛界禮懺文[/b][/color][/size]
[size=3]一切恭敬敬禮常住三寶
[color=royalblue][b]歸命十方一切佛 最勝妙法菩提眾
以身口意清淨業 殷勤合掌恭敬禮
歸命頂禮大悲毘盧遮那佛
無始輪迴諸有中 身口意業所生罪
如佛菩薩所懺悔 我今陳懺亦如是
歸命頂禮大悲毘盧遮那佛
我今深發歡喜心 隨喜一切福智聚
諸佛菩薩行願中 金剛三業所生福
緣覺聲聞及有情 所集善根盡隨喜
歸命頂禮大悲毘盧遮那佛
一切世燈坐道場 覺眼開敷照三有
我今胡跪先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所有如來三界主 臨般無餘湟槃者
我皆勸請令久住 不捨悲願救世間
歸命頂禮大悲毘盧遮那佛
懺悔隨喜勸請福 願我不失菩提心
諸佛菩薩妙眾中 常為善友不厭捨
離於八難生無難 宿命住智莊嚴身
遠離愚迷具悲智 悉能滿足波羅蜜
富樂豐饒生勝族 眷屬廣多恆熾盛
四無礙辯十自在 六通諸禪悉圓滿
如金剛幢及普賢 願讚迴向亦如是
歸命頂禮大悲毘盧遮那佛[/b][/color][/size][/color]
如意輪 2010-3-7 01:16
[IMG]http://i126.photobucket.com/albums/p115/Buddhism_photo/-20.jpg[/IMG]
[size=3]悟光上人 般若心經[/size]
如意輪 2010-3-7 01:24
[img]http://i126.photobucket.com/albums/p115/Buddhism_photo/05.jpg[/img]
[b][font=新細明體][size=13.5pt][/size][/font][/b]
[b][font=新細明體][size=13.5pt]香港佛教[/size][/font][/b][b][color=red][size=13.5pt][font=Times New Roman]1999[/font][/size][/color][/b][b][font=新細明體][size=13.5pt]年[/size][/font][/b][b][color=red][size=13.5pt][font=Times New Roman]4[/font][/size][/color][/b][b][font=新細明體][size=13.5pt]月[/size][/font][/b][b][color=red][size=13.5pt][font=Times New Roman]1[/font][/size][/color][/b][b][font=新細明體][size=13.5pt]日出版月刊[/size][/font][/b][b][color=red][size=13.5pt][font=Times New Roman]467[/font][/size][/color][/b][b][font=新細明體][size=13.5pt]期[/size][/font][/b]
[b][font=新細明體][/font][/b][b][color=red][size=13.5pt][/size][/color][/b]
[size=3][font=新細明體]東密佛教[/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align=center][b][font=標楷體][color=red][size=18pt]真言密教演進史[/size][/color][/font][/b][/align][size=5][color=red][/color][/size]
[size=5][color=red][/color][/size][align=right][font=新細明體][size=3][/size][/font][/align][align=right][font=新細明體][size=3]作者:悟光[/size][/font][/align]
編者按:在香港、台灣等地以及歐美各國,崇信密宗的人越來越多了,極大多數是屬藏傳佛教,其中以黃教、紅教、白教為主要的,在各地設有社團組織,還有定期及不定期的刊物。還有所謂「東密」一派,它主要在日本、台灣等地流行。目前,香港也有東密社團組織,不少青年人參加崇信活動。編者特蒐集有關「東密」資料,以饗讀者。
[font=新細明體][size=12pt][color=navy]一、密教之母胎[/color][/size][/font]
[color=navy][font=新細明體][size=12pt]西曆紀元前一千年乃至五百之間,已有「沙摩」[/size][/font]Samaveda[font=新細明體][size=12pt]、「夜柔」[/size][/font] Yajuruede[font=新細明體][size=12pt]、「阿達婆」[/size][/font] Atharveda[font=新細明體][size=12pt]、「三吠陀」[/size][/font]Veda[font=新細明體][size=12pt]之著作,吠陀神話的諸神大部份都是印度阿利安族起源之物,其中亦有印度先進民族所推測的神在內。[/size][/font][/color][color=navy][font=新細明體][size=12pt]在「梨俱吠陀」[/size][/font]Rigveda[font=新細明體][size=12pt]中,所有神祇,則大為發展,或有由風土習俗之神,變容而結合者,後來,因演變而攝入密教「曼多羅」中亦不少。[/size][/font][/color]
[font=新細明體][size=12pt][color=navy][/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pt][color=navy][font=新細明體][size=12pt]諸如帝釋天、水天、火天、月天、風天,都是代表性的神祇。又如密教中的大日如來「毗盧遮那」可以說是宇宙主宰的象徵,在後期吠陀時代,為對立婆羅門教的「提婆」天而神格化者。[/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2pt]密教之真言,可以說是從「梨俱吠陀」曼特蘭[/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2pt]咒[/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2pt]為其雛型。在古印度,其宗教儀禮和咒法是不可分的,都是達成願望的手段,無論吠陀之祭祀或咒法,其間都有密切關係。[/size][/font][/color][/size][/font][color=navy][font=新細明體][size=12pt]如奉獻梨俱吠陀諸神之明咒中,約有三十頌咒法及讚歌。觀其內容都是治病,退除怨敵,除害、祈雨、戰勝等等的咒文。[/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2pt]紀元前一千年以降之後期吠陀時代,阿利安人與原土著民族漸次同化,這時阿利安文化與非阿利安之土著文化交流融合而結成「阿達婆吠陀」之本集。[/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2pt]其對於咒文及咒法卻極為偏重。並被「夜柔吠陀」「沙摩吠陀」或諸聖書「奧義書」[/size][/font] Upanisad [font=新細明體][size=12pt]所認許。「阿達婆吠陀」的咒術,有治病法、長壽法、增益法、贖罪法、和合法、女事法、調伏法、王事法、波羅門法。[/size][/font][/color]
[font=新細明體][size=12pt][color=indigo]唯阿達婆吠陀的咒法中以息災、增益等之幸運與退除對敵之調伏二義咒文為其主流。古代所謂人類的災害是認為被惡鬼、惡人所作弄或為神或人之咒咀所加害的,因此,相對的用咒術之力去退除此等作弄與加害的修法就是調伏法。但比調伏法為早的咒法是治病法,而以驅除惡靈之障𡝱為生,這種修法謂之息災法。又積極的精進謀求幸福的稱謂增益法,如長壽法、和合法、女事法、王事法、波羅門法,均包容其中。[/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pt][color=indigo][/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pt][color=indigo][font=新細明體][size=12pt]這種息災、增益、調伏之修法與「蘇悉地經」或「大日經」系統之三種修法與名稱相同,內容亦同。在「金剛頂經」系統中則加入敬愛、漖召而為五種法。這五種法在梵書或吠陀的文獻中,可以窺出其一部份。[/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2pt]密教之護摩爐與吠陀時代之火爐構造有很多類似之處,所以密教思想或修法;以緻密教的變遷都可以由吠陀時代看出其跡象。這兩者的類似點不能斷定是偶然的。[/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2pt]密教中之忿怒尊可以視為攝自非亞利安原土著的文化,而五大明王則淵源於土著家族內奴隸的思想,其中金剛夜叉明王就與「引多斯」文明的母神像,有密切的關係。[/size][/font][/color]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pt][font=新細明體][color=indigo]又葉衣觀音、大元帥明王、毗沙門天王的前身,都具有山林母權社會之非亞利安人種之姿態的投影。孔雀明王、龍王、蛇等也都有森林原住民族的影射名稱。而食血食人肉,以蛇為腕輪,以人之頭蓋骨為飾物等,都具有受土著民族尊敬之母神特性。這些都不是印度亞利安族的起源,而這些特徵,後來皆被密教之「母怛特羅」系之母神所攝取。究其原因,則與其時之農耕儀禮有關。原來當時土著之祈雨、止雨的農耕咒術是女性一貫的特權。直至非亞利安的原住民族被亞利安族同化之後,這些始轉為男性化的事業。[/color][/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pt][color=navy]密教中非亞利安文化之痕跡非常顯著,但其系列,仍然有很多不明的地方:或許今後發展之社會學、言語學、考古學以及民俗學,可迅速的給與這方面的開拓與發揚。[/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2pt](後續)......[/size][/font]
[/size][/font]
[[i]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3-7 01:28 AM 編輯 [/i]]
如意輪 2010-3-17 21:46
[size=3][b]二、佛陀前後的咒術
[/b]佛陀出世弘道時,禁止咒術及波羅門之宗教儀禮,這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性格。初期佛教教團極力改革舊有的宗教信仰,亦是基於佛陀的主張,以徹底的自悟為依止,又當時社會上民族之交流頻繁,社會發達,波羅門教的傳統拘束力漸漸崩潰,階級制度瓦解;加以佛教及六師外道的影響,可以說咒術的宗教儀禮被一般予以否拒。但是在佛陀的教說中,所謂「明者」意則究極之智慧:或用學問、科學的智慧為「明」。後來大乘佛教中,則有「菩薩在五明處學」的論調及主張。惟在密教 況,所謂明咒,卻有咒術的生產智識,或原始科學的意義:然咒術的樣式,其根底是具有佛陀的自內證,而不失其所謂確實有志向於突極之﹁明﹂的立場,故密教之咒則深關乎佛陀智慧的基本性格。
佛陀時代,都巿部份雖然排斥咒術儀禮,但是農村部份對於咒術的信仰卻不能免,遂而使教團方面軟化其禁止念頌咒術的立場。但雜咒依然禁止,然一方面卻對於護身的咒頌則默然認許之,這在巴利語佛典中可以窺見一斑。現今南方佛教圈裡,其有二十九種的除災明咒,諸如除蛇害的鍵度咒,護身孔雀咒、帝釋之戰阿修羅幢首咒、寶經等等,在其律藏小品、鍵度本生經、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二十六、四分律第四十二、摩訶僧祇律第二十r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第六、雜阿含第九、墮勇尊者經和僧伽婆羅譯、義淨譯、不空譯之三種孔雀經及大吉祥義神咒經,均可看到。
西曆紀元後,歐洲文明進入印度,佛教遂亦演化而具大乘思想,對於天文醫學、論理之學說大為興隆。此外,由於受到美術文明的輸入所影響,而開始彫刻純印度式的佛像。後漢之支婁迦讖譯之「般若三昧經」,中有欲得菩薩三昧第一課題要塑佛像的說法。歷史發展的結果,卻使佛菩薩像的塑造與禮拜儀禮,密不可分。二世紀前後,大概都在佛像前供以香花燈灼,並舉行陀羅尼念誦儀禮,其禮是攝取婆羅門儀式而規定了佛教精緻莊嚴的禮拜法。在中國從事佛典漢譯之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康僧鎧、竺法護及帛尸梨密多羅等,都是出生於中央亞細亞,所以大乘佛典之翻譯亦有受其中亞細亞遊牧民族的咒術影響,具有咒術傾向的大乘佛典在中國翻譯流傳的卻是不少。一方面南印度在西曆前二世紀有安多羅王朝,大為保護波羅門教,確立了純印度文化,佛教中大眾部系統亦極繁榮,遂成大乘佛教境地。初期大乘經典之一的般若經亦於這時成立,龍樹亦出生於南印度,後成為大乘八大宗王,又是真言密教的開祖︵東密︶。西曆前二世紀以至後二世紀,波羅門勢力大張,對於社會文化宗教大力強調其教禮,亞利安文化自此包攝部族信仰與民間信仰而燦爛一時,而在都巿民眾心底之土著思想亦漸而露出表面,遂使原亞利安民族之文化與非亞利安之原土著文化,自然混融而成為印度教。大乘佛教亦因之受婆羅門教儀禮及印度教的民間信仰所影響,也出現了儀禮及咒術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原來之佛教經典中是沒有宗教儀禮、神話及咒術的神秘思想,所以,這些只能視為後世的附加物。於佛教史中,視為密教的產品而除外者居多。可是大乘佛教成立的當時就已擁有上述的要素。今舉出一二之列,作為參考。先從大乘經典所述之陀羅尼來看,諸如古代印度人所謂天災地變、飢餓、疾病、橫死的不測危難,或國王的壓迫苛政、盜賊的攘奪、政治的社會的災難、鬼神及惡靈的危害,都視為外來的咒咀所為,所以便採取波羅門祭祀者的咒術來除害避凶,轉禍為福。咒文的除厄,自古佛教教團就有。初期佛教教團之咒文除災的依靠對象,多尊崇過去七佛與四大天王,但是大乘佛教的思想興起之後,由於隆盛的大乘佛教所擁有的多彩神格所壓制,七佛信仰漸次薄弱,但於密教鼎盛期間民眾依然有著根深蒂固的信仰。南傳系之巴利多同時,北傳系於佛滅後三百年頃,上座部系之化他部分派之法藏部中,都已有咒藏集成。法藏部立經律論而加咒藏與菩薩藏,所以可以看出法藏部與大乘佛教是有密切的關係,大概它是與西曆一世紀的般若經,同時成立的。以後大乘經典中之除厄咒文非常多。曇無讖譯之「大般涅槃經」第一卷,法顯譯之「大般泥囪經」第一卷中所說之守護咒亦是其中一例。又最後連沒有咒文的經典亦漸次加了咒文。如三世紀初竺律炎及支謙共譯之「摩登伽經」都加上了咒文,二世紀安世高譯之「摩登伽經」中沒有咒文,求那跋陀羅譯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也都沒有咒。直至七十年後菩提流支譯之「入楞伽經」就有多羅尼品並有保護持者二咒。又大乘經典極力推薦經之書寫、聽聞及讀誦功德可以除厄增福的說法。大乘經典初期之「法華經」、「般若經」,亦並提及。大約於四世紀頃成立之﹁金剛明經﹂,其除去經典讀誦的功德外,大半都失去製作經典的意義,民眾對於大乘經典之高深哲理以為解脫目的之信仰卻反不如經典書寫、讀誦、除災為重了。本來陀羅尼在印度老早就是瑜伽修法之一的執持為其起源,用以統一精神及集中意志為目的。佛教是取之用於總持妄動之精神,以進入三昧之手段,般若經小品類之古譯「道行經」第八品有「持」之名詞,又「賢愚經」第十四卷,阿難總持品,﹁華積陀羅尼神咒經﹂中亦言及要憶持釋尊之說教或憶持經文而說陀羅尼。本來用於精神統一為目的咒文,卻又變成憶持經文所必要之物了。又陀羅尼可以看成經典內容之結晶,經與大乘經典之讀誦信仰互為交錯,即轉成為讚頌讀誦陀羅尼的功德,且多引入於大乘經典中。唯這些功能都不離古咒文之除災解厄的實質信仰。佛教之明咒有咒文與智慧二義,大乘興起的同時,陀羅尼與明咒都視同一物。如般若經中大膽地說,般若波羅密之智慧即是大神咒,即是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龍樹「大智度論」第五十八卷中有:外道為滿足眾生慾望而人人尊重咒術之語。但般若波羅密的咒是破諸多執著而得佛智,所以同是咒,佛教的咒是無上、無等等的咒云云。又同第八十五卷中,有陀羅尼有聞持陀羅尼與諸法實相陀羅尼二種。住於兩陀羅尼者得無礙智云云。又「生經」第三卷中之總持第二十二,亦有入請佛總持之法,成廣大聖覺云。咒或陀羅尼不外是究極智慧的般若波羅密。由此可以看出三秦時代失譯之「大乘悲分陀利經」之四念處、七覺支、十二因緣等之初期佛教的基本教說,都取用陀羅尼來提示。曇無讖譯之「大集經」第一卷舉了四種瓔珞莊嚴之外,亦說陀羅尼與戒定慧並為大乘菩薩所學之一。唐代菩提流支譯之「大寶積經」中到無盡意菩薩會,配了菩薩十地修習的陀羅尼,以陀羅尼來提示十地之內容,建立了陀羅尼在大乘佛教乃至菩薩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六世紀初,曼荼羅仙與僧伽婆羅共譯之「大乘寶雲經」 第四卷陀羅尼品中云,說此經典或聞此經典得「辨才明了無盡﹂。並可獲得諸天保護免除災厄以及最後成佛的咒。但如此之類之陀羅尼,其內容與分類於四世紀中就已俱備。「瑜伽師地論」之菩薩地中,分陀羅尼為法、義、咒、得菩薩忍四種。「大乘莊嚴論」中陀羅尼配十地分三種,此除菩薩地四種中的咒陀羅尼外,其他三種意義相同,此中法陀羅尼是陀羅尼憶持,義陀羅尼是陀羅尼之意義,咒陀羅尼是除厄,得菩薩忍是指智慧,由此可以了知陀羅尼的各項機能於其中都已明確的整理和調配了。
陀羅尼是構成密教的基本要素之一,亦在大乘佛教中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密教之陀羅尼的特色是具有並包容大乘佛教的本質,而融匯於密教的儀禮之中
[/size]
原載於「香港佛教」467期
如意輪 2010-3-17 22:02
悟光法師著述(一)
作者:悟光
文章來源:五智山光明王寺
密教的運命觀
悟光上師
入此境界以鑄造大日之人格
一、人格之鑄造
人格不止於現象社會之範圍,若有一念意欲成為一個偉大人物之心理,即還是惑障,有此惑障,不但死後隨業受報,到頭會被人窺見自私弱點。
所謂人格乃指悟了生死之本體是清淨法性,與佛同參,與道同在的人格活動,要鑄造人格之完成,即要覺了一切法平等。又如理趣經說:得自性清淨如來,復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即一切嗔清淨;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即一切罪清淨;世間一切法清淨故,即一切有情清淨;世間一切智智清淨故,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能夠悟此理趣,即設住諸欲猶如蓮花不為客塵諸垢所染,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此清淨平等潔白的境界方可稱謂人格完整。
以大空、無相、無願去利益有情,行普賢菩薩道,得遍三界自在主成就,則得淨除無餘界一切有情住著流轉以大精進常處生死,救攝一切利益安樂,最勝究竟皆得成就,所謂人格之成就也。
轉四威儀事業為功德事業
二、轉業為功德
已了悟一切法本性原來清淨,世間所作之幻境皆是戲論,但其本性是無戲論性,一實際所顯,深悟此理者,過去設害三界一切有情也不墮惡趣,此為調伏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轉四威儀事業為功德,即所謂降三世,降伏過去、現在、未來之迷妄,這種精神之威猛為降三世明王。入此理趣所謂悟了世間一切欲之本性原來清淨,一切嗔之本性原來清淨,世間一切垢本性原來清淨,故一切罪清淨,一切有情清淨,世間一切智智清淨,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住此三摩地故,設住諸欲也猶如蓮花不為客塵所染。所作所為皆是如來三密事業,而大作佛事。
凡夫身之身口意三業,已變為佛之三密故,發菩提心也是供養如來功德,救濟眾生也是廣大供養如來功德,受持妙典以至般若波羅蜜多,自修教他修,見作隨喜都是供養諸如來功德,自己本身之一切魔性悉皆皈依如來德性,不再迷於種種凡情。
因為悟了一切法平等性,一切法義利性,一切皆法性,一切是事業性,故般若波羅蜜多是平等性,是義利性,是法性,是事業性,悟此一切平等建立,一切法三昧耶,最勝出生理趣,而一切如來菩薩三摩耶加持三摩地,即知一切不空,諸法實相,轉業為功德。
運命之成敗介於迷悟之間,身心不二故。迷而作惡業影響精神之固執使精神影響物質,精神運入苦境,物質罹病煩惱叢生,好惡全在一心之迷悟所致,一心乃運命之神也。
三、運命之神
萬物以及人類是宇宙六大體性能生之所生,亦即是大日如來之顯化,大日如來是心物不二之靈體。其中有無量無盡之德,大空中無量之日月星辰,以及無量無盡之元素基因,皆名普門之一一德,而互相涉入為一,重重如帝網而幻成一物。由其各主要基因為首,其餘為從,只是基因不同為領導而已,其他都具足圓滿無缺,一草一木之不同皆其基因不同而呈現不同性格與形色。
但總和皆平等,如我們宿世所作之主導基因是心所之所引出者,人類動物皆有心所,心所之趣向引出本有之屬性基因,幻成現象的生活;引出之屬性基因劣者,成貧窮、多病;若引出之基因勝者,即引出虛空藏寶部之基因德性,就福慧具足富裕,健康長壽。其心所即是業力,依同類相合原則下,惡者引惡的基因德性,善者引善的基因德性。天際之星辰和地上萬物為大日的內容,我們萬物是它所化故,我們的身心皆有天空之日月星辰基因,天空的星辰運行與自身的星辰運行相同,故天空之星辰盈虧與我們運限有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
我們出生時之星度好壞,即成我們身體之病禍壽夭的基因,因為宿業之好壞,依同類相合之原則,壞者遇星度之真善美周率不和,故不能於真善美之時候,會生於壞的星度時間。宿業善即生於善之星度之間,以定三限榮枯。但其主因都是心為主要支配者,我們若宿業不善,可以改變心的行使,轉於善之基因性德,這是自由之創造,若一向不轉變即變成定命。若轉於至善之心,即會引出真善美之德性,再不被劣之基因德性所支配,因為邪不勝正,真善美之德性,所引之星辰也真善美,其光芒強而明,可制不善的愚闇,故能改造運命,密教的星祭法因而建立。精神與物質是二不是二,是故不善的心所五蘊影響物質身體而罹患病魔,身體苦痛故影響精神的苦惱,不知此理趣,以致再塑成來生的不善果報。
此全在一心之迷悟所致,所以一心是運命之神。以凡夫之身心,令其頓悟,或修成佛之十六德,於此身即身成佛之道,唯在密教中有之,乃是真言密教三德秘藏,敬請同胞們留意焉.。
如意輪 2010-3-17 22:02
四、疾速成就即身成佛之道唯在密教
密教標凡夫即身成佛,乃基於幻化空身即法身的道理,所謂即事而真,當相即道,大日與我同在,道與我同,迷於世間事事物物,不知是大日法身,是其活動,也不知各有基因德性,故生出彼此好惡,任心所欲勾心鬥角,耽著名利,製造是非,無有盡期,自苦身心,罵天怨地,終歸烏有,只留業識蘊聚,轉生受報。
如來法性之體是遠離因果法然具的。
經偈云:
皈命正覺真法身,常住妙法心蓮台;
本來具足三德身,三十七尊住心城。
普門塵數諸三昧,遠離因果法然具;
無邊德海本圓滿,還我頂禮心諸佛。
若果善根深厚了悟其中理趣,修此普門三昧轉識成智,即可即身成佛。如若鈍根者,也可修成佛之十六德門,一一德修之經修了十六德,也可以即身成佛。
真言密教與普通法門不同,一般認為真如本性是一個空無物,而無是不能生有的。有其如來理智之無量無盡德性基因,才能顯現諸法與法相。曼荼羅即如來四種法身之圖,城門以內是成佛之德性,城外即凡夫之德性,鐵圍山外即四惡趣之德性。
我們要修心城內的德性,亦即喚起本有心城內之三十六尊成佛德性,三十六尊合為一,叫法界真如體性,即佛法身。
我們凡夫之身即法身故,凡身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即普門塵數諸三昧之一一德皆皈依心諸佛。
此三德秘藏之法門唯在密教,古要頂禮皈依也。敬請同胞留意思之。
如意輪 2010-3-17 22:12
悟光法師著述(二)
作者:悟光
文章來源:五智山光明王寺
密教的修行觀
悟光上師
由理觀悟入理具成佛者有之
一、理具的悟入
一切眾生自心中的金剛胎藏曼荼羅是遠離因果法然具足的。凡夫的身都是佛的理智之德,曰理具即身成佛,所以理具成佛是局限於在纏的凡夫,所以說本來具足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一一之法相,亦即萬物人類都是六大體性所現,具足四種法身,因為迷故如被雲遮蓋不見光明,迷者迷於真理本體也。真理本體者,經云:
我皆坐道場,降伏於四魔,以大勤勇聲,除眾生怖畏,
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
知空等虛空,如實相智生,已離一切暗,第一實無垢。
「我覺本不生」即是心從本以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無覺無成,一切眾生不解如是常寂滅相,分別妄雲有生,輪迴六趣不能自出。
今雖聞正法音,還於種種有為事跡之中,推求校計冀望成佛,皆無有所得。
「出過語言道」即是解釋阿字門,覺本不生即是佛,阿字即是本不生,此是自證之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智度論謂之言語盡,意不行處。
「諸過得解脫」者,妄想分別、生滅斷常、去來一異等謂之過,變種種戲論,以不知諸法實相故,若了知諸法本無生際,即如是一切過失悉皆解脫,是故金剛之身遠離百非。遠離諸因緣者,若法界體性有生滅相,即有因有緣。今法從緣生即無自性,若則是本來不生,因緣和合之時也無所起,因緣離散時候也無有盡,是故淨虛空常不變易。
大經說唯有如來離諸因緣,如來即法界體性故,法爾自然,本來常住不生不滅,所以不由因緣生,本不生也。
「知空等虛空」者,上空是法性,下空是易解空,本來不生即是畢竟空,以自性淨無際無分別故同於太虛,是故以世間易解之空來譬喻不可思議空。
「如實相智生」者,即心之實相,即是毗盧遮那遍一切處;佛坐道場,如法相宗的解釋是,種種不如實見悉滅無餘,是故薩婆若慧與虛空等也。
「已離一切暗」者,於一切法相不如實知,即是無明,是故覺本不生時,即生遍法界之明,以一切種智觀一切法無不見聞觸知。
「第一實無垢」者,即是此最實事更無過上,名為第一實際,所謂自性清淨心,以離一切暗,謂佛之知見無復垢污也。
最上利根人能觀六大能生之內容,由五大種字之十六門,旋轉無盡觀,即為理觀而證入,上述的道理雖悟,但尚有塵跡在。
由加持而入我我入,即成如來功德以成佛者有之。
二、加持的功德
蒙三密的加持自見心明道時,乃知種種名言皆是如來的密號,非彼之常情所圖也。三密加持的三密者,一身密,二語密,三意密;偈云「三密加持速疾顯」者,法佛的三密甚深,謂修三密之萬行顯本性的真覺,行者自知余皆不知。顯本性的功德時候,了知貪嗔癡等法是法界體性中的基因,亦即普門之一一德。一一之尊具剎塵的三密,互相加入彼此攝持,眾生三密亦復如是,開顯時候就是自成大日如來,從四波羅蜜開始,有五部眷屬三十七尊,一一之部亦有十不可說之微塵數眷屬之如來聖眾,更有已成如來的五部三十七尊之一一部亦具有十不可說微塵輸眷屬聖眾,諸如來涉入我身,我身涉入諸如來,如多塊鏡相對互相影現涉入,所以手做契印如來也做契印,我念真言諸如來也念誦真言,我心與佛心相印,所以修三密加持的功德所顯功德與諸如來相同。
故云手做契印,口誦真言,心住三摩地,三密相應加持而得大悉地。身作契印是身密皈命諸佛,口誦真言是讚歎能所詮的教理,心觀照是觀照般若,即觀照能所詮的理智;依身的契印而諸佛應現,由口的真言而諸佛加被,依意觀照而諸佛觀照行者,我們恆修是三密,即名三轉法輪。依是修三密之力並已成之諸佛加被力,行者自身清淨,自心下之本性曼荼羅海會之諸尊應現,而與已成之曼荼羅海會諸尊無有異相,我自身中之諸尊涉入已成之諸尊身中為我入,已成之諸佛也涉入於我自身中諸佛身是入我,住三摩地即是入我我入觀之智,名住三摩地之心。
行者依此三平等觀即現身證三身之果,乃加持成佛。
二觀圓滿故顯得成佛
三、顯得之成佛
理觀與智觀依三密加持,而入我我入,顯出本性之無量無邊功德故雲顯得成佛。顯得成佛即淨土變,淨土變之真言即「唵穆欠」,此三字亦即是毗盧遮那佛,亦即是六大法界體性,吾人凡夫由迷而轉悟,覺知凡夫身即是佛身,由三字真言印五處時即能成五智,亦即轉識成智。
印即理智不二大日印,誦三字真言,印額即成平等性智,速獲灌頂地福聚莊嚴身。
密語印口時即成妙觀察智能轉法輪得佛智慧身,誦密言印頂時即成成所作智證佛變化身能伏難調者,由此印言加持自身即成法界體性智毗盧遮那佛虛空法界身。
灌頂地是寶生佛,受虛空藏之灌頂而成福德圓滿,名灌頂智,為福德聚門之主。妙觀察智說法斷疑之智,是阿彌陀尊,能轉法輪故名轉法輪智,令眾生悟自本性本來清淨之智慧門主,故云智慧身。
成所作智是釋迦尊,於五濁之世調伏九十五種異類外道,現八相成佛,皆受它至於道場,故云證佛變化身。
虛空法界身同虛空而無礙含眾像,顯周遍法界。
萬物是由其所顯故,宇宙一切萬象即他之身,萬物即他之身中細胞,其無量細胞即他身中之無量基因理智之德。
一一物均與法界身大日相同之數量,具足四種曼荼羅,三種體相用,三密、五智以及無際智。
顯得成佛時,即知身之數量無限,如實知其自心之智德無量。
而其法身真如觀,即是三平等觀,正覺世間、眾生世間,器世間亦平等,法佛之三業皆等至一實之理,乃本不生之理,而一中無量,無量為一也。
即入佛位後,或修習中,體佛之道,行佛之行儀,發大普賢行願,大作佛事,接引救濟群生,悟入佛之知見。
四、普賢之行願
顯得成佛即入佛位,或修習中,要體佛之道。凡夫之理體是佛,既然是佛,要行佛之威儀,才是即身成佛。
常於無代價的理念發起無緣大悲,去大作佛之事業。以大圓鏡含照萬物之精神來普照關心,施與救濟;以平等如大地養育萬物不分勝劣去滋生;以妙觀察之智慧去觀機逗教,接引凡愚;以精神物質去作應作之事業,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此開示悟入之大工作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當體即入大日之德,開悟時即普賢薩埵,修行時即金剛薩埵,但二者都是二而不二。普賢薩埵即約外,發眾生無邊誓度等之大悲去度一切眾生。
約內即金剛薩埵,要度自心之煩惱眾生。地藏薩埵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些都是行願。初發心若無此大心即十進九退,對於調伏難調之自心眾生是無法克服,甚至反被其所伏,墮入邪道,故必須在初發心開始就應發普賢行願。因為密教主張三平等觀,佛與我及眾生皆悉法界體性所顯,各各之業力基因不同而有所差別,一實際之中有差別,差別中即平等,成佛即是歸入大我。大我中有一不成佛即我也不完整,如人體是一,全體即眾多之總和,如缺一部分即是全體之不完善,要成為完整的佛的萬德莊嚴,必須度盡眾生。
發此心為普賢三摩地,所以說:若依毗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說之內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之智,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捨黎,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中藉加持威德力故,於須臾間當證無量三昧耶無量陀羅尼門。以不可思議之法能變異弟子之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祗劫所集福德智慧,即為生在佛家,故成與未成都要發普賢行願。
煩惱名迷,悟為菩提,菩提煩惱乃如來三密之功德,迷即三密化為眾生三業,悟即三業變三密,其體不異不二。
五、煩惱即菩提
上來所述眾生之本來面目是六大法界體性,即法身佛毗盧遮那。
眾生之五蘊即如來五智,五智各具無際智,眾生之五蘊為心王,各具無量心所,迷故成煩惱,悟者為菩提,乃是如來三密之功德,亦即如來理智之德。如來功德是清淨潔白無染無垢,眾生不悟此本來面目,貪著為求滿足其欲,或恐失其滿足而幻成煩惱。
如貪性之基因是本有的,佛之貪性即貪眾生為真善美而起的,名大慈大悲;眾生是迷於貪自己而變成煩惱,基因無量故煩惱無量,悟者反成佛德之本有清淨性,為無量功德,能轉此之智德為轉法輪,斯人為轉法輪菩薩。
《理趣經》書說此清淨句門云: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欲箭清淨句是菩薩位,觸清淨句是菩薩位,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一切自在王主清淨句是菩薩位,適悅清淨句是菩薩位,愛清淨句是菩薩位,慢清淨句是菩薩位,見清淨句是菩薩位,莊嚴清淨句是菩薩位,意滋澤清淨句是菩薩位,光明清淨句是菩薩位,身樂清淨句是菩薩位,色清淨句是菩薩位,聲清淨句是菩薩位,香清淨句是菩薩位,味清淨句是菩薩位。
這十七清淨句即是提醒人們,反觀自性,若能覺此理趣,即一切蓋障及煩惱障、法障、業障,設廣積習必不墮於地獄等趣,設作重罪消滅不難。
菩提者道也,法身六大體性也、佛也、如來也。
眾生之心王心所是它之智德故,若能返璞歸真,眾生之煩惱當下即成菩提,眾生度盡即證菩提也。
H5N1抗菌素 2010-3-17 22:47
留個腳印仔先 ... 要慢慢睇 ~ 因太多文字:smile_15:
見智 2010-3-24 05:11
日本高野山組團訪問光明王寺(附錄)
唐X網綜合報導:12月16日,[color=red]日本高野山真言宗金剛峰寺宗務總長莊野光韶[/color]率團訪問台灣島內的五智山光明王寺,光明王寺本山管長、光明王寺住持釋徽定法師率領僧俗二眾於山門迎接並陪同莊野光韶參觀本山,並介紹了悟光上師一生布教弘法之願力與法德。
莊野光韶此次來台灣,是對徽定法師率團訪問高野山金剛峰寺的回訪。 11月26日,徽定法師率團訪問了金剛峰寺,拜訪遍照尊院目黑隆幸大僧正。
[color=red]金剛峰寺[/color]是位在日本和歌山縣伊都郡高野町高野山的高野山真言宗總本山寺院。山號“高野山”,與京都的東寺同為真言宗密教之聖地。可以說高野山的所到之處都是寺廟的院內,整個高野山是一座寺廟,開基者為弘法大師空海。 804-805年,空海大師入唐學法,從不空大師弟子惠果和尚受兩部大法,回國後開創了日本真言宗(東密)。
[img]http://i725.photobucket.com/albums/ww252/ementleung/84219122009111252_1.jpg[/img]
(左四為莊野光韶大僧正,左三徽定法師)
[size=4][color=red]可見真實修行者不需要大龍鳳戲服。[/color][/size]
[size=4][color=#ff0000][/color][/size]
[size=4][color=#ff0000][/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見智 於 2010-3-24 05:33 AM 編輯 [/i]]
見智 2010-3-24 05:12
附錄一:
徽定法師問答
光明王寺座落於南台灣的山谷,面對旗山與鼓山,西有涼傘尖,其下有圓潭、口隘,東有玉梳山,後有王爺大橋山,西南則為將軍山、古亭。五智山地形如蓮花,四方有四山丘重重環抱,與中央合為五山,形如五智曼茶羅,晨曦暮靄,置身其中清淨幽雅,宛如仙境。五智山停雲靄靄,光明王寺聳立天際,素牆綠瓦、鐘鼓梵音,莊嚴肅靜。創建人悟光上師於八十九年圓寂,住持徽定法師繼承上師遺志,傳承真言宗密教佛法。徽定法師為學士出家,民國六十九年畢業於逢甲大學機械系,學生時代,即已皈依,以悟光上師為師潛心向佛,幾經歷鍊逐漸參透人生方向。苦澀的成長與心靈的煎熬,在逢甲校園中,孕育出一株智慧的花朵。
與徽定法師結緣,當從高雄校友會說起,逢甲人月刊第一○五期「藤枝之旅」的報導,文中提到光明王寺的主持徽定法師是逢甲的校友,好奇之心油然而生。學士出家甚或當上住持,徽定也許不是第一人,逢甲校友人才輩出,各行各業中皆能嶄露頭角贏得掌聲;而徽定選擇叢林山谷作為他默默修持與弘法傳教的道場,實令人敬佩!乃決定以「深山求道」的精神,探訪這位紅塵外的校友。七月四日,氣象預報:颱風來襲,南台灣進入暴風圈。從台北出發沿中山高南下,一路上出奇的風平浪靜,高碧彗學姊,擔心我人生地不熟(其實她也是第一次上五智山),特地從高雄趕到旗山與我會合,一同前往,到了光明王寺,已近午後四點,與寺方相約的時間,晚了一個小時。循山門石階而上,方要步入大殿右廳,見一年輕和尚,氣定神閒扶桉端坐,著素布僧衣,頗有氣勢,心想此人必定是徽定法師,正當要開口問候,他已先出聲招呼「你們來了」,彼此間有一種默契,好像以前就認識了,真是奇妙!徽定法師帶著我們參觀寺院,走過大廳,屋內陳設素淨雅緻,窗明幾淨一塵不染,內心感覺一陣清爽。步出大殿,右側庭園中有一棟白牆藍瓦的小樓房,是悟光上師生前起居的地方,對徽定而言,那兒容納了追思與崇敬。(悟光上師,法名悟光,字全妙,傳臨濟宗竹溪寺眼淨老和尚暨日本佛教真言宗高野山派金剛峰寺中院流法脈,為台灣佛教真言宗。五智山光明王寺第一代傳燈大阿闍梨悟光上師因研習真言宗理智不二後,覺悟萬物本來實相是光,取明悟光,創建之寺名日「光明王寺」)。流覽寺院好不清閒,不覺天色漸暗,回到大廳,當下想起來訪目的,入寶山豈能空手而回,隨即迴轉話鋒切入正題,請大師開示「善知識」。以下為筆者與徽定法師對談摘錄整理:
問:請談談您學佛的因緣與心路歷程。
答:我宗教思想很早就受到啟發,高中時代常陷入苦思,對生命中很多現象始終找不到答桉感到很傷心。後來拜在竹溪寺悟光上師門下,皈依佛門。
進入逢甲大學後,腦子裡仍充滿了各種問題,思緒很亂。校園也成為我思想沉澱的地方。為了釐清心中的疑惑,我準備了一本筆記簿,記錄我思想蛻變的過程,將問題一一記載,找到答桉就寫下,最後歸納,將答桉相同的問題劃掉。我看了很多書,學習獨立思考。為了消化書中內函,我開始禪坐唸咒與觀想。
「活著作什麽?這個生命來世間要作什麽?我以後到底要作什麽…」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我。直到有一天,大一暑假那年,坐火車返鄉,看著車窗外的景緻,突然想起古人所云:「朝聞道、夕死可矣!」恍然大悟,如果找到了這個「道」,就可以一目瞭然了,於是開始遍讀佛教經典及相關書藉。
大二下學期,一切問題逐步釐清,找到了內心的答桉。就佛家而言,就是找到了「安心立命」之處。
大學畢業後,順利考上華嚴佛教研究所,三年後畢業就剃髮出家了。
問:怎樣才能夠「安心立命」?
答:就是找到心的本源。我問你,你家像什麽樣子?你家就是你家啊,那有什麽樣子;我問你吃了檸檬,就竟是什麽味道?就是檸檬的味道啊,還有什麽味道。 「心」找到了就安心了,「安心」兩個字已經很清楚。
「心安」有很多層次,有些人沒錢,有錢就心安了;有些人沒事業,有事業就心安了;沒有成家心不安,成家了心安了…,可是這種心安到了一定的時間,如果環境變遷了,他的心也會變。我所說安心,就是根本的安心立命,我就是這個樣子,走到那兒都是這個樣子。找到「安心立命」處,要去抉擇你所作的事,這叫作「智慧」,它不同於一般智慧,是一種透視、領悟的能力。
問:每一個人是否都有一個不一樣的「自我」? 「無相」又作何解?
答:每一個人發揮出來的形相不一樣,根則是共通的。如同進入一間屋子,從不同的門看出來,每一個角度的景緻都不一樣,但從不同的門看進來,裡面的空間卻是相同的。以電流來說,同樣一個電流,表現出來的形相可能是日光燈,或鎂光燈,而所有不同形式的燈炮,找到它發光的本源,原來都是電。
所謂「無相」,是指形相的變換,不是「沒有」是「不可得」。舉例來說,你四點進來,現在已近七點,現在以前的形相不是沒有,是不可得。當「有」的霎那,就是流轉,世間事總是「有」、「無」、「有」、「無」不停的流轉,所以我們的心不要去連繫、停留或追回而有所掛礙,如果沒有掛礙,你的心永遠是當下的「運」,任意而自在運轉。
問:如何排除掛礙,找到真性?
答:很簡單,你只要有辦法把人家給你的,及你自己主觀的通通拿掉,剩下的是什麽?沒有。可是,你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你,只是當下的你,已經沒有任何掛礙,海闊天空,「你」變得得好大好大。拿掉的相反就是通通沒有拿掉,通通拿掉就可以看清所有一切,要看你捨不捨得。要不受「主觀」的束縛,可將「我」的範圍擴大,「我」就是大家,大家的範圍,可以大到多大?大到整個地球,大到包括整個生物、溪谷…這個「我」就不可得,好大好大,可也同時是個活生生的「我」,在實踐上,「無我」就是把宇宙萬物為「我」。四點鐘進來的「我」已不可得,當下的「我」你都不掛礙了,便何況剛剛的「我」。
問:人世間有太多的事情無法隨心意而為,如何能解決這些苦惱?
答:我當初出家的時候,我父母親反對,但我確定要作的事情不會改變,所以我先去唸書,留下一個空間,讓我的師父與我父母溝通,我用迂迴的方法,去完成我的志向。
世間的矛盾處處都是,面對矛盾就可以超越,不要逃避,總要踏過去,除非你不動,踏過去你就超越了。
問:佛家最終的目標為何?
答:佛家講「自利、利他、圓滿」,講「自覺、覺他、圓滿」,佛家的目標就是全力付出,去作利人的事情,行「無我」的菩薩道。一個標準的修行人,就是行大家的利益,大家就是「他」,「他」是什麽? 「我」是什麽?就是大家,用這樣的心盡力去作,作多少算多少,作到那裡,那裡就是完成,問心無愧。
佛法給予人的觀念是務實的,等於是生命倫理,實踐生命意義的倫理,告訴你怎樣啟發智慧。
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此行「仙山求道」釐清許多內心的疑惑,天色漸晚,不便打擾法師作息,起身告辭,步出大殿,夜幕已低垂,法師送我至牌樓下揮手作別,望著南邊紅遍天際的雲彩,颱風真的要來了!
見智 2010-3-24 05:13
附錄二:
華嚴專宗學院畢業院友專訪
──訪徽定法師
徽定法師,俗名蔣徽雄,系華嚴專宗學院第一屆畢業的院友。畢業後,披剃於高雄五智山光明王寺悟光阿闍黎座下。現任高雄五智山本山光明王寺之住持,平日弘法講座無數,對《華嚴經.離世間品》菩薩道之修行有獨到的見解。
就讀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之因緣
法師世學原專攻機械工程,進入華嚴專宗有一段少有人知的奇妙因緣。法師自述:進入華嚴專宗就讀,可以說是巧合,也可說是冥冥中註定的。原本是參加世學研究所招生考試那年,考試進行至第二天早上,起床時手錶慢了四十分鐘,卻無多思慮,趕到了考場想參加考試,不料,遭監考老師阻攔,認為法師已經超過時間,不能再參加考試。而那場考試考的是主要科目:工程數學。主要科目要是不及格即不能被錄取,因此,法師只好打道回府。回去後,法師的上人-悟光阿闍黎告訴他:“那就去讀華嚴好了!”當時法師並不知華嚴正要考試,但遵聽阿闍黎指示,報考佛學研究所。最初報考中華佛學研究所,當次參加考試的有四、五十個人,只錄取八名。法師本自許考試成績應當還算差強人意。那時,聖嚴法師是中華的副所長,面試的時候,卻也建議法師就讀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於是,法師即於民國73年進入了華嚴專宗學院就讀佛學研究所。
求學時的回憶
法師回憶:“如果要說,這輩子影響我最深的師長是誰?我會說:一個是我師父,一個就是成公院長。因為,以前在華嚴專宗讀書的時候,成公院長給了學生相當自由的讀書時間與相當大的空間,讓學生們能夠全心地學習,心無旁騖。只要一有時間,我就都待在圖書館。那時候館裡的書籍,我幾乎都曾經翻閱流覽過。雖然是毫無系統地流覽,但到了要作研究、找資料的時候,卻也大概能夠知道應該要去哪兒找資料?哪一本書裡有些什麼資料?
當時,高明道老師是萬行雜誌的主編,後來,高老師考取師大博士班,就去讀書,而趁著這個空檔,當時的成公院長,便鼓勵研究生學習寫雜誌的社論,並且把我們寫的文章,輪流刊登在雜誌上。由於有這次學習寫作的機會,到了寫研究所畢業論文的時候,可以說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
畢業後的發展
法師在民國75年,自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畢業之後,原本與幾位同學相約要去日本留學,但後來只有證光法師去,其他人都沒去。法師的上人也看好了日子,幫法師做了圓頂儀式。自此在悟光阿闍黎座下精進修學密法,直至悟光阿闍黎圓寂,法師繼承師志,接任五智山光明王寺住持,領導大眾共修及四處弘法講經。
法師講的經典,剛開始大部份是密教的典籍,例如《彌陀密事》、《新正法眼藏》,還有空海大師的《十住心論》,及其所翻譯的經典、、上無畏三藏的《無畏禪要》等等,講了三年多。在台灣高雄五智山本寺的講經是每個月一次,另外,一年有兩次到香港,每次的主題都不同,一次連續講三天。講的範圍包含廣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法師都能引用無礙。
光明王寺一年有固定一次三天三夜的藥師法會,及一次浴佛法會。春節過年、農曆七月中旬各有一次連續七天七夜的“興供法會”,還有開山紀念日、法師上師的涅槃紀念日,都是定期的年度活動。部份法會並會向信眾做開示,例如:開山紀念日、涅槃紀念日、浴佛法會等。其中藥師法會類於一般顯教的消災法會,超度法會就是會在法會中,舉行一個大的普施,如:七月興供法會圓滿日會有“盂蘭盆大普施”、法師上師的涅槃、開山紀念日,也各有一次大普施。大普施是整個密法的瑜伽普施法,法師同時並負責為信眾灌頂傳法。
分享《華嚴經.離世間品》的心得
法師讀過《華嚴經》,研究過華嚴的思想,現在修學、弘法的重心雖是密法,但,法師認為,外面一般的人不懂得真言密法,而在他的研究中,真言密法其實就是一個菩薩道具體的展現,類似華嚴或法華。所以說,密法的內容其實與華嚴是不相違背的。現在法師每個月有一次上台北,一連兩天,為台北的信眾講《華嚴經》的〈離世間品〉,據法師表示:“當初會選擇〈離世間品〉,因為〈離世間品〉在華嚴裡面是最能顯示出一個修行人從凡夫到深入佛乘的行持踐履。它可以代表從發心開始,由十信的實踐,經歷階位,一直到成佛,都與觀慧相應。只要能照著經裡面所說的方法去做,大家就能夠轉凡成聖,凡夫也能變成佛。〈離世間品〉它不是只是談理論,而是純粹就是講菩薩的踐履。菩薩他怎麼從發心,從十種依中的菩提心依開始,以菩提心為依,到最後成正覺的一心,都是一樣的。〈離世間品〉提供給人一個很正確的菩薩道的思想,能讓人開拓菩薩道的視野。讓人知道,原來,菩薩道的思想是這麼樣的廣!菩薩道的視野是那麼樣的無量!聽了〈離世間品〉對於菩薩道的修行會心生歡喜。這一品如果都明白了,再回頭看其他的品,整部《華嚴經》的思想就可以掌握了。”
最後,法師根據他的親身體會告訴呼籲,菩薩道的行持,其實就是在生活中,在四威儀中;菩薩道的開展,是在四威儀中開展,就是生活。這之中,也結合禪宗,在生活的四威儀中,如何念茲在茲。《華嚴經》裡有一句話,所謂:“初發心即成正覺”。一開始是以菩提心為依,如何念念不忘、念茲在茲,最後回歸一心。最初的菩提心與最後的正覺心都是一樣,最初即最後,初發心即成正覺,一直以來都沒有忘記的。亦即四威儀不違背菩薩道的原則,當下的四威儀行就是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