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看 圖 識 字 之 『 看 字 識 圖 』

yu1an 2010-4-27 12:32

[b][size=6][color=#808000]若末能顯示圖片 , 請重新 refresh .[/color][/size][/b]



前言 :


由於 topic  [b]【你的過去、我的往事、他的回憶。能在相紙中,尋回多少嗎?】[/b]...........

[b][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1970733&extra=page%3D1]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1970733&extra=page%3D1[/url][/b]



.................... 的資料來源甚為雜亂!

現另開設這個主題,集中分享「獨立」資料來源的知識。


圖文來源:聖雅各福群會

特此嗚謝。

[[i] 本帖最後由 yu1an 於 2010-5-2 04:32 AM 編輯 [/i]]

yu1an 2010-4-27 12:36

[b]第一位華人香港史專家──陳曉雲[/b]

南北行商陳曉雲,又名鏸勳、惠勳(後者為1909年政府公文所刊之名字)於1894年所著的《香港雜記》,為第一部有關香港歷史的中文專著,而陳氏亦為第一位華人香港史專家。

回說南北行,主要的業務是「南貨北運,北貨南運」。早期的「南」是指中國南部以至東南亞一帶,後來則演變為全世界。至於「北」則北望神州的中國大地,亦包括日、韓以至俄羅斯一帶。 

[b]南北行商多集港島營商[/b]

1851年12月28日,由威靈頓街至威利蔴街的一段沿海皇后大道,發生一場沖天大火,焚毀屋宇四百多間。事後,港督般咸(又譯作文咸及文翰)決定將頹垣敗瓦作堆填物,在該段皇后大道前進行香港的第二次填海。工程完成後,開闢了以文咸東西街、孖沙街、蘇杭街等多條街道。十多年後的填海又開闢了早期名為永樂坊的永樂街。

早期的南北行商,多集中在文咸西街及永樂西街一帶,以經營白米、參茸藥材及海味等為主,亦有若干間銀莊號及燕梳(保險)公司。文咸西街亦有一「米街」的別名。

南北行亦有自己的救火隊和消防水車,亦有自己的「更練」(可持槍的巡邏員)。

1895年,以陳曉雲為司理人,設於文咸西街42號的「濟安洋面保險有限公司」登報公開招股。

同年出版了以陳曉雲、譚子剛名義合著的《保險須知》。 

[b]首位華人港史專家逝世[/b]

1901年,他又成為「萬益置業公司」、「廣運輪船公司」、「咸北輪船公司」的司理人,可見他在商界的長袖善舞。到了1904年,陳氏又任東華醫院總理。當時所指的「南北行區」亦包括新填海而獲致的干諾(早期譯作「康樂」)道一帶。

1906年初,陳氏逝世。農曆正月十四日(華字日報刊載),為陳夫子曉雲靈柩旋里(南海)之期。一元祭金在「輪船招商局」及「協安公司」代收。「招商局」現為恒生指數成分股的藍籌股。 

1909年11月27日,「香港按察使司衙門」之「報窮(破產)衙門」,在報章上刊登擬攤派數的聲明。而涉及1906年第十一宗的內容,有提及:「為已故陳曉雲又名陳惠勳事,該人生前在香港域多利干諾道西15-16號」一代風雲人物,死後而須報窮,令人惋惜。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10/image07.jpg[/img]

農曆新年期間的文咸西街,約一九零零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10/image08.jpg[/img]

約1906年上環海旁的干諾道西。

yu1an 2010-4-27 12:40

1845年,一間供外商、官員、軍人聚會的「香港會所HONG KONG CLUB」動工興建,地點位於皇后大道中、雲咸街與德己立街交界,於1846年5月26日落成。早期的會員為英國人,亦接受「外籍」人士申請加入,但不包括華人。一般人稱其為「新公司」。

[b]爭購首枚郵票釀慘劇[/b]

在其對面的一座建築物,為顛地DENT洋行的「茶葉交易所」。1846年,郵政局由政府山遷至此。1847年,整座建築物由港府購入,高等法院及庫務署亦遷至這裏。郵政局早期的中文名曾為「驛務署」及「書信館」。1891年,因爭購香港第一枚紀念郵票引致三人死亡,多人受傷的慘劇,便在此發生。 

1889年,由富商遮打主催,干諾公爵奠基的中西區填海工程開始進行。完成後,沿海馬路由寶靈海房中(德輔道中)改為干諾道中,當中並闢有一條遮打道。

1897年,香港會所由雲咸街遷至干諾道中與會所街間的新落成建築物,於1980年才拆卸重建。

早於1889年,遮打夥同怡和洋行及華商李陞等,組成一間「置地公司」,在中區的新填地投得多幅地段,以興建新式辦公大樓。為供應這些大樓之升降機、風扇及電燈所需的電力,他又在灣仔電氣街處成立一間「香港電燈公司」發電廠。

[b]華人行地皮呎價50元[/b]

第一座大樓為1898年落成的皇后行,所設之升降機只需24秒便可登上四樓,為亞洲先驅。

跟着興建亞力山打行(歷山大廈)、沃(YORK)行、皇帝行(兩者所在現為遮打大廈),太子行及聖佐治行等建築物。皇后行於1963年改建為文華酒店。

新建築物還有1911年落成的新郵政總局(現環球大廈所在)及1912年的高等法院(現立法會)。兩者位於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間的舊址,於1922年以每呎地皮港幣50元的價格售出,1924年建成第一代的華人行。

對面的香港會所舊址則於1930年拆卸,連同背後的「比照(BIJOU)戲院」,改建為「破天荒」冷氣開放的第一代娛樂戲院,於1931年落成。經過兩次重建,現時為「娛樂行」。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10/image01.jpg[/img]

皇后大道中與雪廠(左方)街交界,約1890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10/image02.jpg[/img]

干諾道中,約1930年,正中是笫三代郵政總局。

yu1an 2010-4-27 12:44

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於1837年登位,其統治迄至她於1901年逝世為止。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的割讓,與及新界的租借,皆於其統治期間發生。

早期的中環街市,亦位於中區的現址,不過規模小得多,只有現時的三分之一,四周被樓宇所包圍,只靠一小巷進出。

[b]第一代滙豐位於獲利街[/b]

1887年,是女皇登位50周年金禧。為表慶祝,當局拆卸中環街市兩旁的多幢樓宇,開闢「Queen Victoria 域多利皇后(實為皇帝)街」及「Jubilee 租庇利(意為慶典)街」。而中環街市亦得以「重見天日」。俟後街市曾歷兩次重建,分別於1895及1938年落成。

1894年,當局決定在滙豐銀行及其東鄰,即第一代大會堂對出之新填海地段上,興建一花崗石寶亭,內置一女皇像,以紀念她登位60周年鑽禧。於1896年由港督主持揭幕,並有盛大的閱兵儀式。銅像置於遮打道的中心,周遭的地段為「皇后像廣場」。

廣場的大部分地段為滙豐銀行所有。當中設有一條「Wardley獲利(早期譯作域厘)街」,因第一代滙豐的辦公樓,亦名為「域厘行Wardley House」。

為紀念鑽禧,當局亦開闢一條由堅尼地城至石排灣的「維多利亞慶典道Victoria Jubilee Road」,(名稱後來縮短為域多利道),以紓緩薄扶林道的交通。

[b]維多利亞是女皇非皇后[/b]

1897年,當局於皇后像廣場對開處建一「域厘碼頭」。1898年接辦的天星小輪,亦用此碼頭上落客。數年後才改用雪廠街碼頭。域厘碼頭於1925年改建為第一的「皇后碼頭」。

1902年7月,置於皇后像廣場,由富商遮打捐出的英皇子干諾公爵(他為1889年的中西區填海奠基)銅像,舉行揭幕。該像後來移往干諾道中與畢打街交界。不過,陸續有多座銅像「進駐」此廣場的四周,包括女皇的兒子愛德華七世及孫喬治五世伉儷等,此外,還有一座和平女神像及現時仍「一士諤諤」矗立於廣場的滙豐大班昃臣爵士像。

所有銅像於日佔期的「獻銅運動」中被運往日本。戰後,只有維多利亞女皇像、昃臣像及銀行的銅獅被尋回,女皇像改置於1950年代填海而成的維園。

有關維多利亞女皇最偉大的建設則首推1841年開闢的皇后大道中、東及西,不過女皇亦被錯譯為皇后。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10/image05.jpg[/img]

位於遮打道正中的寶亭內之維多利亞女皇像,約1910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10/image06.jpg[/img]

約1925年皇后像廣場及維女皇像(左),亞力山大皇后像及和平女神像(右)。

yu1an 2010-4-27 12:49

1841年開埠時,香港島只是一座山,幾乎沒有較大片的陸地,在濱海的地方,有一條連綿不斷的小徑,以方便居民的往來。

英國人統治香港以後,立即在現時的中區至東區進行填海。1842年工程完成後,濱海小路改闢為皇后大道,中區的海岸線由皇后大道中改為「海旁中」(1890年代改名為「德輔道中」),東區者則由皇后大道東伸延至「海旁東」(1930年改名為「莊士敦道」)。

[b]行政商業中心[/b]

開埠初期,不少華人居住於皇后大道中一帶。可是英政府要將這一帶發展為行政及商業中心,將華人居民遷徙往鴨巴甸街以西的「太平山區」,即現時的上環及西營盤一帶。

皇后大道中率先開闢完成後,有人從菲律賓運來一輛馬車,在此馳騁,所以皇后大道中又名為「大馬路」。

到了1846年,不少著名建築物已矗立於大馬路上,如:「香港會所」(現娛樂行)、高等法院、庫務署及郵政總局(現華人行)、顛地洋行(後來改為「香港大酒店」,現中建大廈)、屈臣氏前身的「香港大藥房」(現興瑋大廈)等等。

百多年來,皇后大道中都是香港的銀行區,多間銀行,如第一間開業於1845年的「東藩匯理銀行」,以及於稍後成立的如有利、渣打、滙豐、中國等,都在此設立它們的總部。

[b]見證港島成長[/b]

1840年代起,當局已在大馬路興建了由第一至第三代的中環街市,而街市的附近一帶,亦開辦了不少海味店、辦館、雜貨店、洋貨店、茶葉莊等,但以燒臘店為最多,以滿足日益增加之人口的需要。此現象維持了百多手,仍沒多大改變。

到了20世紀,這裏還開設了不少茶樓、茶居、酒家和小館子,幾成為香港的著名「食街」。而當中的「高陞」、「蓮香」、「金城」、「襟江」、「仁人」、「得雲」等茶樓酒家,到了20世紀後期才他遷或結業。

在中環街市以西的一段大馬路,亦為華人的金融區,華資銀行、金舖林立。知名的大銀行如恒生、永隆、廣安及道亨(現「星展」)以及金飾名店的周大福等,皆發源於此,或在此擴展。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5/image05.jpg[/img]

約1880年接閣麟街的皇后大道中。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5/image06.jpg[/img]

由都爹利街西望皇后大道中,約1910年。

yu1an 2010-4-27 13:16

1844年,香港警隊正式成立,由71名歐籍、51名華籍及46名印籍警員所組成。當時的警署位於上環差館上街與普義街交界。而由Lascar兵團組成的印警,宿舍則位於警署附近的Upper 及Lower Lascar Row,中文名字為摩羅上街及摩羅下街。起點皆為樓梯街。摩羅上街的盡頭為西街,而下街的盡頭為水坑口街。1860年代,印警隨同警署遷往中環荷李活道,摩羅街發展為華人居住區。

[b]20世紀為販賣「老鼠貨」之地[/b]

早期的樓梯街,靠近摩羅下街與皇后大道中的一段由於建有屋宇而不能直通。受到1894年太平山街疫症的影響,這組位於樓梯街,連同摩羅上街的多幢樓宇被清拆後,樓梯街才可通至皇后大道中。

回說摩羅街,於20世紀初,已為販賣「老鼠貨」(賊贓)的著腳點,逐漸發展為古董、雜架、二手貨的中心,多年來,流傳了不少精明的「貓」,在此捕捉到「老鼠」(指購得廉價的寶物)的故事,因此,摩羅下街又被稱為「貓街Cat Street」。

[b]皮鞋及皮具店曾坐落於此[/b]

戰後,摩羅街更熱鬧,除古玩雜貨外,不少人在此找尋他們的喜好,包括舊音響用品如留聲機、唱機、收音機等,還有手錶、墨水筆,以至舊衣物、皮鞋,甚至雨衣、雨傘等。在摩羅上街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行業,如製造及維修人力車及各類手推車,量重的天秤,厘戥及秤的製作坊。

摩羅下街則有20至30間皮鞋皮具的用品店,為港島的集中地。接近西街處則有一間罕見製造「明紗燈籠」的永昌號,各色燈籠在店內外大量懸掛,蔚為其觀。在永昌號旁,有一間電燈公司的收費站,整天都排着人龍。靠近水坑口街的一段則有四五座大牌檔,附近的店舖全為售賣布疋者。 

於1960年代,接近樓梯街的一段摩羅下街,有多間唱片店及檔口,成為港島的唱片集中地。摩羅上下街的全盛時期為1970年代初。這區於1974年進行市區重建,上下兩街的舊樓幾全被拆卸,風貌全失。而大部分摩羅下街亦告消失,原來連接附近的地段闢建為可以行車的「樂古道」。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10/image03.jpg[/img]

由樓梯街西望摩羅上街,約1965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10/image04.jpg[/img]

由西街望摩羅上街,約1970年。

yu1an 2010-4-27 13:21

尖沙咀是整個九龍半島與港島最接近的地方,當英國於1841年佔領港島後,不少不法分子由仍為中國管轄的尖沙咀渡海犯案,港府將他們捕獲處罰後,遣送回尖沙咀,交予中國官員。

1861年,根據北京條約,英國又佔領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港府將居於尖沙咀的華人,遷徙往以天后廟為中心的油麻地一帶,以柯士甸道為界,而着手將尖沙咀闢建為軍營地帶及供外籍人士居住的花園城市。

[b]昔日軍營集中地[/b]

軍營為「威菲路軍營」(現九龍公園)、漆咸道軍營(即漆咸營,1961年曾用作分隔霍亂疑症病人,現「香港歷史博物館」所在),及現時仍在的「槍會山軍營」及其鄰近的「加士居道軍營」。為方便軍營的交通,當局於1860年代開闢了麥當奴道(1909年易名為廣東道,下同)、伊利近街(海防道)及羅便臣道(彌敦道)。1880年代起,又在花園地帶處開闢花園道(漢口道)、德輔道(漆咸道)、遮打道(北京道)、摩地道、加拿芬道、金馬倫道及加連威老道等。

1883年起,當局又在伊利近山(天文台山)興建了一座天文台、一座水警總部和供報時用的「時球檯」。早期,在中間道旁為一海灣。1905年,為興建以尖沙咀為總站的九廣鐵路,當局把這海灣填平,並在此開闢了梳士巴利道,於1928年建成了半島酒店。

早於1880年代初,首富的遮打爵士(遮打道及花園以其姓氏命名),獲港府以港幣五萬餘元的代價,批出兩幅位於廣東道的土地,以興建「九龍倉」,於1886年落成(1970年改建為「海港城」)。

[b]唐樓店舖林立[/b]

為興建九廣鐵路,當局於1904年撤銷尖沙咀只限外籍人士居住的禁令,以方便來港的國內客商。不過,卻將禁令設於所有「山丘」地帶(即各山頂區)。到1947年才取消。禁令撤銷後,不少在花園城市內的別墅式住宅被拆卸,改建為三、四層高的唐樓,直到1950年代,仍可見不少士多、米舖在彌敦道及北京道一帶開設。

尖沙咀的地標,為落成於1916年附有一鐘樓的火車站大樓。可是,火車站於1975年遷往紅磡後,大樓被拆卸以興建「文化中心」,幸好鐘樓得以保存。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5/image07.jpg[/img]

由訊號山望九龍倉及水警總部約1900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5/image08.jpg[/img]

約1905年的羅便臣道(彌敦道)左方為金馬倫道。

yu1an 2010-4-27 13:28

[b]新填地上六條街[/b]

1880年代,當局將位於油蔴地天后廟以南,白加士街及官涌山旁的一個沼澤海灣填平,並進行填海,海岸線由差館街(上海街)伸延至新填地街。1900年再由新填地街起填海,於1904年完成,新海岸線為渡船街。

早於1880年代,當局在沼澤海灣的新填地上開闢六條街道,計為第一街(1909年,下同, 改名為甘肅街)、第二街(北海街)、第三街(西貢街)、第四街(寧波街)、第五街(南京街)及第六街(佐敦道)。

1903 年,當局擴建第六街,並將其伸延以連接新開闢的加士居道,逐漸,第六街發展為一條處於交通要衝的通衢大道。1909年,以一位政府醫官佐敦醫生的姓氏作為新街名。

[b]官涌山夷平闢街道[/b]

早於1892 年,有一座煤氣鼓設於佐敦道,地點為介乎炮台街至上海街的一段,其背後為南京街。1921年,有一座碼頭設於佐敦道,供「九龍四約街坊小輪公司」的小輪碇泊,往來昂船洲的泳灘。到了1933年,改建為一座新碼頭,供往來中環的汽車渡海小輪及灣仔的小輪停泊。這碼頭於1994年拆卸,供填海開闢現時「西九龍」的地段。

碼頭旁有一座「九龍倉」的棉花倉,於1960年代初拆卸,以興建「文英」、「文華」及「文蔚」等的八座住宅大廈。

先前提及的官涌山,在開埠初期有一座「臨衝炮台」,於1896年,官涌山夷平後,附近則開闢一條炮台街。1935年,為英皇佐治五世登位銀禧,當局在官涌山的遺址開闢一座「佐治五世公園」。 

[b]「裕華」前身為別墅[/b]

煤氣鼓於1950年代拆卸,當局在原址南京街處建立一間官立學校。至於面向佐敦道的一方,則興建了「保文」及「統一」等住宅大廈。在統一大廈斜對面,約於1950年,興建了一間快樂戲院。此外,不少茶樓在佐敦道開設,包括龍如、美化、統一、雲天、千秋及豪華等。

在佐敦道與彌敦道交界,有一座為地標的古老別墅,於1974年被拆卸,興建為現「裕華國貨」所在的嘉賓大廈。

在佐敦道與加士居道交界,有一「石筆形」的紀念碑,直到戰後,由尖沙咀至加士居道之10號巴士線,就以「紀念碑」為終站名稱。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5/image01.jpg[/img]

約1970年的佐敦道碼頭。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5/image02.jpg[/img]

佐敦道的「雲天」及「美化樓」(右邊雙層巴士旁)1960年。

yu1an 2010-4-27 14:05

卑利街,是以英國殖民地部大臣卑利(PEEL)勳爵而命名,是一條開闢於1840年代,主要通往半山的道路。由皇后大道中分階段延長,直達干德道,其頂端現為中區登山電梯的尾段。

位於皇后大道中至荷李活道的一段,早期全為外籍人士的商行和住宅。1870年代後期,才逐漸轉手予華人。惟直至20世紀初,仍有不少洋行和西餐館在此開設。

位於皇后大道中的一段,於1910年代曾有一間嶺南茶樓,1926年改為第一代的「蓮香茶樓」,早期的名稱為「蓮香茶室」。

蓮香的樓下,於1950年代有一間綢緞莊「老介福」;其西邊早期亦有一間「大昌土布行」。

[b]蓮香後街多食肆[/b]

蓮香的背後,亦有多間食肆,其中一間為「文英閣茶室」,其旁的地下為老牌麵店「鏡記」。在威靈頓街對上的一段,於1960年代有一間由結志街遷至的老牌麵店「勤記」,其對面為一粥店及由士他花利街大牌檔遷至的牛腩名店「陳成記」。 

卑利街與結志街交界處有一間「公興酒莊」,其對面的一間地產代理行「浩棧」仍在經營,相信是戰後地產代理業的先驅。其上端以前有一兩間經營招聘的「薦人館」,五顏六色的紙條寫滿家傭的職位,如奶媽、煮飯、打雜及「一腳踢」(指任何工作崗位都要做)等等。

再上,有一間賣玩具的「蘇貞記」,對面有一間由印籍人經營的咖喱館「勤記冰室」。相隔多年,差不多同一舖位,現時亦經營咖喱食品。

[b]公利蔗水半百載[/b]

與荷李活道交界處,有一間「友生昌」文具店,其西邊的一間「公利竹蔗水舖」現時仍在經營。這一帶的卑利街,有五六檔代寫書信及招牌大字者,最著名的書法家是陳唐先生。

近士丹頓街處,約於1970年,興建了一間「大伯公祠」。由士丹頓街再上,有不少幼稚園和中小學,1960年代,最著名的是「威靈頓中學」。

過了堅道的一段卑利街,高尚住宅林立。位於芝古台處,有一間「中華中學」,1967年後易名為「育華中學」。羅便臣道威勝大廈旁的卑利街石級處,於1950年代有一由數位女士經營的白粥腸粉檔,不少學生均愛在此享受一頓早餐。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5/image03.jpg[/img]

由皇后大道中望卑利街,約1925年。1925年的卑利街,正中可見一「文英閣茶室」。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5/image04.jpg[/img]

由中環街市西望皇后大道中,約1958年,白鳳丸的背旁是卑利街。

yu1an 2010-4-27 14:09

「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於1859年在香港開業,1863年起發鈔。1911年易名為「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到了1956年縮短為「渣打銀行」。最初的行址,位於德輔道中,中環街市的東鄰,應為現時的域多利皇后街與「集友銀行」的所在(當時域多利皇后仍未開闢)。到了1878年,遷往皇后大道中4號(都爹利街口)。1890年,再遷往斜對面的皇后大道中與雪廠街交界。到了1894年,再遷往現址。

[b]有利1975年停止發鈔[/b]

渣打德輔道中現址的前身為另一間發鈔銀行「有利銀行」的所在,但「有利」於1975年起已停止發鈔,稍後亦結業。渣打的現時行址曾經歷1957及1990的兩次重建。於日佔時期被用作官方機構。

[b]改名為滙豐銀行[/b]

「香港上海滙理銀行」於1864年成立,1865開業,所在為皇后大道中1號的「域厘行Wardley House」,隨即於同年發鈔。1881年,該行的中文名由「滙理」改為「滙豐」,而域厘行於1886年改建為該行的第二代行址。第二代行址為一前後風格不同的建築物,面向皇后大道中正門的一方,一如羅馬的聖伯多祿教堂。德輔道中的一座,則為一般形式的四層高寫字樓大廈。

1933年,位於該行東鄰的第一代大會堂拆卸,部分地段售與滙豐,連同第二代的行址,一同興建為樓高十四層的第三代總行,於1935年10月10日落成,當時為遠東最高的建築物。1981年滙豐總行再度拆卸重建,於1985年建成現代化的新行址。

[b]中國銀行成發鈔銀行[/b]

1921年在港開設的「中國銀行」,是位於皇后大道中4號,即渣打的舊址。1947年,第一代大會堂舊址的餘下部分公開拍賣,為中國銀行以每呎地皮250元的「天價」所投得,於1951年建成當時全港最高建築物的總行大廈。該行大於1982年購得原金鐘兵房美利樓的地段,於1990年建成新的總行大廈。中國銀行於1994年開始發行港鈔,為香港有史以來第八間發鈔銀行。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06/image01.jpg[/img]

1953年的中國、滙豐及渣打銀行。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06/image02.jpg[/img]

面向德輔道中(左)及皇后大道中(右)的滙豐銀行,約1905年。

yu1an 2010-4-27 14:43

[img]http://inlinethumb56.webshots.com/47351/243269839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39.webshots.com/44390/222588866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b]The last note of The Mercantile Bank - 1974[/b]


[img]http://inlinethumb56.webshots.com/45367/239448340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53.webshots.com/26228/219638641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b]The Chartered Bank (1961-70)[/b]


[img]http://inlinethumb24.webshots.com/46231/218290279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62.webshots.com/43325/217174893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06.webshots.com/17925/233422602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53.webshots.com/46580/260989092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21.webshots.com/45268/274744508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61.webshots.com/18428/271536151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12.webshots.com/46219/259342598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42.webshots.com/44457/238087322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48.webshots.com/47727/237577596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16.webshots.com/41295/298712807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21.webshots.com/41620/234107411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44.webshots.com/45483/230410983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63.webshots.com/45438/271199150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img]http://inlinethumb11.webshots.com/44554/292109736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b]Hong Kong Government - 1941 One Cent, Five Cents and Ten Cents Notes[/b]


[img]http://inlinethumb58.webshots.com/4921/231553991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b]Hong Kong Government - 1945 One Cent, Five Cents and Ten Cents Notes[/b]


[img]http://inlinethumb44.webshots.com/42987/2848679490103884559S600x600Q85.jpg[/img]

[b]Hong Kong Government - 1961 One Cent, Five Cents and Ten Cents Notes[/b]




[color=gray]transfer in hk art and collectibles club[/color]

[[i] 本帖最後由 yu1an 於 2010-4-27 02:59 PM 編輯 [/i]]

yu1an 2010-4-27 15:03

1920年,香港的經濟踏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繁榮期,市民亦熱衷於股票的買賣和投機。掛牌的股票約有50間機構,分別為(具代表性的)銀行類的滙豐、保險類的於仁,香港怡和火險,船務的德忌利士及天星小輪。至於倉塢類,則有九龍倉、黃埔船塢(現和記黃埔)、均益倉、地產類的有香港大酒店、置地公司、堪富利士(1970年被置地收購),還有一間灣仔填海公司。歸入「雜項類」的,則有中華電力、香港電燈、中華糖廠、牛奶公司、電車、青洲英坭、香港麻纜(1970年改組為「聯邦地產」),另外還有蒸汽洗衣公司、屈臣氏、威士文餐廳等多間。

[b]1947年交易所合併[/b]

到了1924年,有更多公司掛牌,包括中華汽車(中巴)、東亞銀行、太子行、山頂火車(纜車)、先施公司、連卡佛等。

當時的交易所,為成立於1891年的「香港股份總會」(Hong Kong Stock Exchange),以及一間成立於1921年以華人為主的「香港股份經紀會」(Hong Kong Share Brokers’Association),兩者於1947年3月合併為「香港證券交易所」。

由於兩間交易所的經紀名額有限,不少由紳商名流主理的新交易所,於1921年下半年陸續開設籌辦,當中包括南華證券物品交易所、香港世界交易所、香港中外證券物品交易所,華商物品證券交易所,以及太平洋銀業交易所。

[b]交易所買賣金條[/b]

這些交易所除買賣股票外,還兼營買賣金條銀條及金幣等商品。連同成立於1910年的金銀業貿易場,各類的交易所共有八間。

到了1922年初,當局立例限制交易所,除「香港股份總會」及「香港股份經紀會」和「金銀業貿易場」外,其他交易所全被禁止。

「香港股份總會」當時設於德輔道中與雪廠街間的羅素洋行大樓內,一年後,該樓拆卸以興建廣東銀行,總會則遷往其背後有利銀行在的「荷蘭行」。戰後,會址再遷往對面隔了一條雪廠街的「公爵行」(現置地廣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1/image7.jpg[/img]

約1963年的銀行區,紅圈內是「荷蘭行」(右)及「公爵行」(左)。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1/image6.jpg[/img]

約1905年的德輔道中,電車的左方是雪廠街口的羅素洋行。

yu1an 2010-4-27 15:06

二十年代歐美信函抵港

郵局山頂鳴炮通知取件

1841年的11月,當局在政府山,即花園道以西,雪廠街以東及上亞厘畢道和皇后大道中之間的地段上,興建了香港的第一間郵政局。但在此之前,香港的郵政服務,經已開始。1846年,郵政局由政府山遷往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交界的地段,該處原為顛地洋行的「茶葉交易所」,該建築物內亦有政府庫務署及高等法院。

1860年代,郵政局被改名為「郵政總局」,實際上是只有「孤家寡人」的唯一一間。當時的名稱為「驛務總署」,後來則改稱為「書信館」。1862年香港的第一套郵票便是在此發售。

[b]發售首套紀念郵票致傷亡[/b]

1891年,在此發售第一套紀念郵票時,因多人擠入此郵政爭購引致三人死亡,不少人受傷。

1898年7月5日,一間西區郵政分局在上環海旁開設,所在為現時西港城旁的上環郵局。其主要的服務對象,為上環南北行及就近一帶金銀號的行商。

1905年,當局在中區新填地干諾道中及畢打街興建築三代的郵政局,但工程於1911年才完成,這座充滿古典美的大理石及紅磚結構建築物,一直都為中環的地標之一。

[b]公廁改建成灣仔郵政分局[/b]

位於皇后大道東的三號灣仔差館,於1903年被拆卸後,部分被用作興建公廁。公廁於1915年被改建為灣仔郵政分局。該座建築物於1990年代中被改作「環保軒」。

1923年,當有歐洲或美加的信件運抵本港時,郵局會在山頂鳴炮,通知各有關商行及人士於一小時後往郵局領取郵件。

1950年代中,設有一間「經濟飯店」的上環郵局重建。1990年代又再重建,但經過近百年,郵政仍在原址經營。

反觀位於畢打街與干諾道中交界的第三代郵政總局,為了興建中環地鐵站,於1976年遷往天星碼頭旁的現址。原來的古典建築物,於半年後拆卸,興建了環球大廈。舊郵局的多條大理石柱,分別改豎於尖沙咀東部及新界嘉道理農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2/image1.jpg[/img]

約一九二0年的畢打街,左方為舊郵政總局及畢打行。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2/image2.jpg[/img]

德輔道中與畢打街交界的第三代郵政總局(現環球大廈),時約1920年。

yu1an 2010-4-27 15:09

開埠初期為華洋分隔線的鴨巴甸街,現再舊地重遊一遍。靠近皇后大道中的一段,為一如砵甸乍街的「石級」坡路。1930年代石級的左方為瑞昌百貨,右方為老九章綢緞莊,兩者皆於1960年代改為珠寶行。

[b]多為影樓茶樓[/b]

瑞昌的樓上有一間杭州影樓,面向威靈頓街處則有一間冠南茶樓。老九章的樓上,於1920年代為三多茶樓,後期改為「太昌」。戰後則改作襟江酒家及第二代的蓮香茶樓。

「冠南」的對面,即現時「蓮香茶樓」所在,有一間一品陞酒樓,戰後則為象牙雕刻店。一品陞的右端,則為和昌影樓。在和昌影樓的背後,則為九如坊的入口。位於九如坊與鴨巴甸街交界,是稱為「分局」的政府醫局,其西鄰為約開業於1911年的「九如坊戲院」。

[b]發生楊衢雲被刺殺一案[/b]

分局的背後,有一間北平酒家及地踎式的寶榮茶室。在寶榮的對面,為均益酒家,後來改名為「新均益」及「山海」。「山海」的隔鄰,為著名的王老吉涼茶莊,再上位於歌賦街對正處,亦有一間賣涼茶的曾老安藥行。

曾老安隔鄰與結志街交界,則為永泰祥酒莊。其對面為結志街52號,二樓為革命志士楊衢雲被刺殺之地點。戰後,此二樓連同東鄰的一兩層樓宇被打通,為「通善壇」贈施藥之診症處,入口處為三家裡。

[b]多間書坊聚集於此[/b]

過了三家裡的一段鴨巴甸街上之多座樓宇,早期為孫中山先生曾就學的雅麗氏醫院。戰後,有一間三益古今書店設於此。此外亦有黃沛記及名為大光燈的舊書檔設於與荷李活道的交界處。而這一帶,亦有多間「書坊舖」(書局),包括:世界、五桂堂、民生、四海、中國、藝美、百科等十多間。 

位於荷李活道上,為皇仁書院,於1950年代初,改建為警察宿舍。其面向荷李活道的兩旁行人路,入夜後則有不少相士、江湖郎中在此擺龍門陣,成為消閒大笪地的延續。士丹頓街近鴨巴甸街處,有不少大牌檔,其中一檔為現已遷往依利近街的玉葉甜品。此外,亦有多間包括為「平民」、「惠海」及「牛記」的地踎茶居。此段鴨巴甸街的盡頭處則可見著名的甘棠第。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1/image10.jpg[/img]

由皇后大道中望鴨巴甸街,約1965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1/image11.jpg[/img]

荷李活道皇仁書院,約1905年,左為鴨巴甸街。

yu1an 2010-4-27 15:12

早期為「私家街」的中環橫街當中,以興隆街、同文街、永安街、機利文街等較為著名。這些地段都是1841年香港進行第一次填海而獲致,當中以興隆街為19世紀「見報率」最高的街道,早期它亦稱為「大興隆街」。

[b]興隆街多大牌檔[/b]

1878年一場沖天大火,便是由興隆街一間外商的火油棧房所逆發。火勢由該棧房燒向皇后大道中,越過皇后大道中再蔓延至威靈頓街、士丹利街、加咸街、結志街、擺花街等多條街道,焚毀屋宇二百多座。

1900年初,興隆街連同附近多條橫街,由「私家街」改為政府所管理,而興隆街兩旁亦滿布酒莊、食肆及工業原料等店舖。1920年代,余仁生藥行亦遷至興隆街、皇后大道中與同文街的地段。就在興隆街接余仁生旁,有一「楚記」燒臘檔,其燒肉及掛爐鴨,異常美味。午、晚飯時候,不少人坐在檔旁據案大嚼。

約1970年,興隆街中段接近鐵行里一帶有不少舊樓被拆平,地盤上開設了不少中西食品的大牌檔,記得有一檔的絲襪奶茶和一檔的魚蛋粉,一試難忘。

[b]同文街又稱「原料街」[/b]

興隆街的西鄰是同文街,靠近皇后大道中的一端,除余仁生外,另一邊是慶雲茶樓。整條同文街都是工業原料行,故有「原料街」之稱。不少人在此購買大幫的清潔劑,如洗頭水、洗潔精、哥士的、硝酸等。印象最深刻的,是路中心有一條去水溝,仍保留19世紀的風情。

緊接同文街的另一條橫街是永安街,即為大家所熟知的「花布街」.由頭到尾都是售賣呢絨布匹的店舖,一卷卷五光十色的布匹陳列在舖前,可用花團錦簇來形容。

[b]永安街布行集結[/b]

在每年農曆八月廿七日的「孔聖誔日」,永安街例作慶祝,在街頭懸掛一個有孔子像的大花牌,十分熱鬧。1990年代,市區重建,不少布舖遷往「西港城」繼續營業。

再過的另一條橫街是機利文街,為最早開闢者,1860年代設有一間合法賭館。戰後,不少大牌檔於此街開設,當中一為雲吞麵專門店「奀記」,現在不少雲吞麵名店,都發源於此。

上述的五條橫街,皆於1990年代的「市區重建」被清和重整,以興建「中環中心」。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07/image09.jpg[/img]

皇后戲院,約1951年,其旁的戲院里曾為私家街。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07/image10.jpg[/img]

1992年的工業原料街-同文街。

yu1an 2010-4-27 15:15

在19世紀,中區皇后大道中與德輔道中之間,有十多條小巷式的橫街,當中包括昭隆街、利源東西街、中國街及稱為「鴨蛋街」的永勝街等。但十分奇怪,這些街道之中最寬闊的一條,卻被命名為「戲院里」。

[b]源於「香港影畫戲院」[/b]

這些橫街兩旁的樓宇,大部分於19世紀時為私人(大部分為富有的華商)所購得,因而享有街道的命名權,所以街名均為華人所期望的興隆、永吉、永安、永勝等。迄至1900年,這些街道仍為私人所管理的所謂「私家街」,稍後才交予政府管理。

試說最東的「戲院里」,其名字是源於1910年代初的「香港影畫戲院」,早期為最豪華的戲院之一,港督亦為座上客。有一段時期,亦租下東面的高等法院舊址,作臨時放映場以擴充營業,迄至該屋宇於1921年售出,以興建「華人行」為止。香港影畫戲院亦於1924年改建為皇后戲院。 

皇后戲院於1961年再度重建落成,一直營業至今,目前為中西區唯一的大型戲院。至於華人行,亦於1970年代末重建為一新型寫字樓大廈。

[b]惠羅公司「來路」百貨[/b]

在戲院里位於德輔道中的一端,於1920年代有一間「惠羅公司」發售「來路」百貨。「惠羅」在日佔時期改為「玉屋百貨」,不時在此舉辦「皇軍戰功」的圖片展覽。1950年代,「惠羅」改建為德成大廈。

至於皇后戲院背後,早期為鐵行輪船公司。1920年代中,鐵行遷往其對面德輔道中的新廈之後,原址後來改為永安銀行。

[b]白領「蛇竇」樂香園[/b]

在戲院里的中段,有一座於1920年代落成的畢打行。早期,不少大機構如捷成洋行等,亦在畢打行辦公。

在畢打的地庫,有一間「欖勿拍賣行」,在拍賣行的門前,有若干間配匙、刻圖章、織補的檔口,成為中環的特色,現在仍然保留。

在畢打行樓下現時「上海灘」的左鄰,長時期有一間被稱為「蛇竇」的「樂香園咖啡室」,為中環上班一族的休閒和「充電」的勝地。除咖啡、奶茶和「鴛鴦」外,該店的雞批、蛋撻和烘bun等,亦令人難忘。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06/image07.jpg[/img]

由香港影畫戲院於1924年改建成的皇后戲院,約1952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06/image08.jpg[/img]

約1915年的「香港影畫戲院」。

yu1an 2010-4-27 15:18

1889年開始的中西區填海,是由中環美利道迄至石塘咀,當中包括上環在內。而上環的海岸線於填海工程完成後,亦由永樂坊(後來易名永樂街)伸延至由永和街起至「鹹魚欄」(德輔道西)起點處的「三角碼頭」間的一段干諾道。

[b]建多座碼頭供停泊[/b]

由1900年起,當局在這段干諾道旁興建多座新碼頭,包括:往東紅磡、九龍及筲箕灣的渡海小輪碼頭、船政局(海事處)碼頭、位於永安公司對開的省港澳碼頭、兩榮碼頭、厚德碼頭、平安碼頭,位於現西港城對開的往旺角及深水埗小輪碼頭、元安碼頭、海安碼頭及先前提到的「三角碼頭」(正式名稱為「永樂街碼頭」)等多座,此等碼頭除提供予前往澳門及省城(廣州)和國內各城市的「內河船」停泊外,亦予由世界各地來港的「大洋船」停泊。

由於多座碼頭設於此,這段位於上環區的「海皮」(海旁的俗稱),形成一繁盛的客運中心,先施、永安及大新的三間大百貨公司亦在此開設,還有不少較小型者,以及一些供應貨品予普羅市民的「洋雜店」。

不過,最多的是櫛比鱗次的大小旅館,以滿足在這一帶上岸的旅客。此等旅館多名為客棧、旅店,而少數則名為酒店,較著名的酒店則為「大東」及「皇后」兩間。

[b]公廁設於馬路中心[/b]

有兩座公廁設於上環干諾道中的馬路中心,以方便旅客。約1960年才被拆卸,以適應開始繁忙的交通。不少錢銀找換店,在這一帶旅店的舖面開設,亦多兼售馬票。由於這等客棧和旅館的顧客多為中下級者,除接待旅客外,亦兼作聚集於這一帶之私娼的「陽台」,形成一「艷」(其實是「臭」)名遠播的「人肉市場」。

1950年代中,德記、厚德及平安碼頭拆卸,當局在此進行填海,於1958年完成。這新填地瞬即成為市民消閒場所的「平民夜總會」。於1970年代中因興建信德中心及港澳碼頭,此「夜總會」才漸次向西移,於1990年代中才消失。此外,不少食肆亦在此開設,包括一間「天津海景樓」,一間暗喻「風月無邊」的「 二餐室」。

這一帶的地標,為現時已改為「西港城」的上環街市。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06/image03.jpg[/img]

現為「信德中心」的上環港澳碼頭,約1962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06/image04.jpg[/img]

機利文街與干諾道中之「海皮」,約1920年。

yu1an 2010-4-27 15:21

1841年香港開埠時,當局將一幅位於現花園道以西,以及被上亞厘畢道、雪廠街、炮台里所環繞被稱為「政府山」的地段發展,並在此興建多座建築物,當中包括:

[b]發展多楝建築物[/b]

一、落成於1841年11月的郵政(總)局,所處地點約為現時財政司司長的辦公室,當時為一小屋宇,1846年才遷往現時為華人行地段的新址。

二、約落成於1843年的一座臨時港督府,所在約為現時的禮賓府,或兵頭花園的地段,1843年,中英雙方就南京條約的換文儀式,便是在此舉行。港督官邸後來設於灣仔春園(現春園街一帶)旁,到了1855年,才建成現時名為禮賓府的正式督轅,首位入住的港督為寶靈爵士。港督府於日佔期間曾經改建。

三、1845年4月17日,一間「雪廠」在現炮台里與雪廠街之間成立,早期的雪廠街曾被稱為雪廠路及雪廠里。雪廠是儲藏和發售自北美運來之冰塊者。雪廠對開處曾有一座雪廠街碼頭,因填海的關係約於1900年移至干諾道中,最後改為天星碼碩。

[b]教堂洋行陸續興建[/b]

此外,位於政府山上之聖約翰教堂於1847年開始興建,1849年3月落成,成為當時的「殖民地教堂」,至於整座教堂的工程則延至1869年才完成。在教堂的西鄰,於1860年代,曾設立一間美商的「瓊記洋行」,該址後來改為俄羅斯領事館。領事館約於1905年遷往太子行後,該舊建築於1910年代被拆卸,改建為「法國傳道會」。後來曾作為「教育司署」、「維多利亞地方法院」及「最高法院」等政府機構,現時為「終審法院」。 

[b]港督主持奠基禮[/b]

在教堂對上處,於1847年興建一座布政司署,以作為政府的辦公大樓,約於1850年落成,亦作為定例局(即立法局,現立法會)之會議場所,由港督爹核士(戴維斯)主持奠基禮。經過近110年,才於1954年拆卸,連同舊雪廠,興建政府合署的東翼及西翼。原布政司署的所在,現時改為政府總部。

在政府山上的建築物還有約落成於1850年的會督府,其旁則為落成於1851年的聖保羅書院,兩者皆位於下亞厘畢道。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1/image2.jpg[/img]

上亞厘畢道和港督府,約1900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1/image3.jpg[/img]

現已改建為政府總部的布政司署,約1910年。

yu1an 2010-4-27 15:24

1920年代的香港島,除了各大酒店外,市面亦設有不少的西菜館,或稱為餐館和餐室。此外,各區亦有不少飲冰室開業,最著名的是開業於1922年的「安樂園飲冰室」。1927年,且在上環德輔道中「新世界影畫院」隔鄰開設支店。

[b]冰室兼售菓子露[/b]

早實早於1921年,西營盤皇后大道的武彝仙館茶樓,亦加設飲冰室。其他設有西餐室者,包括位於皇后大道中中環街市對面的「馬玉山茶樓」。馬玉山為一菲律賓來港的雪糕商人,其開設的食肆於1925年受省港大罷工所影響,生意不景,最後轉手予先施公司創辦人之馬應彪。

安樂園飲冰室亦發售雪糕批,每支15仙,該公司亦製造以「菓子露」為名之汽水,包括檸檬、香橙、杏仁。而以「雙妹嘜」為商標的「廣生行」亦生產有杏花、香蕉、玫瑰、沙示、波蘿、蘋果等菓子露。老牌的「水房」(早期汽水廠的名稱,現時一非法會社的名字便源於此)包括「屈臣氏」及「安樂」,後者位於灣仔大佛口的皇后大道東,亦生產多種口味的汽水。

[b]由玻璃珠瓶塞改為鐵蓋[/b]

1922年,老牌的「威士文餐館」着手改建為又名「交易行」的連卡佛大廈,落成後,威士文設於新廈的地庫。除汽水外,當時亦流行「紅妹嘜」及「獅嘜」的啤酒。

1924年,「安樂水房」改良汽水的樽式,以重衛生,將一直沿用之玻璃珠瓶塞汽水樽銷毀,以後全用現時的鐵樽蓋。

1924年,亞細亞行(現中怡大廈)落成於皇后大道中與雲咸街交界,樓下有一「森永」餐室,提供熱飲、西餅及日式糖果。在其斜對面之「美利權」餐室亦同時開幕,招待上流人士。稍後亦有一安樂園的支店在皇后戲院對面(現興瑋大廈)開業。安樂圓亦發售不同外形的玻璃樽裝糖果,包括電話、手槍、火車及自由車(當時對汽車的稱謂)等「新生事物」。此外,還有一間設於威靈頓街及德輔道中的「惠華糖果公司」。

1924年,位於下亞厘畢道「牛奶公司」(現時為「藝穗會」)興建於東角的新冰廠(現時的皇室行及恒隆中心)開幕後,西式的冷凍飲食,發展得更加蓬勃了。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1/image4.jpg[/img]

太原街,約1965年,右邊是雙喜樓。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1/image5.jpg[/img]

約1925年的畢打街,正中亞細亞行,左方大酒店,右為現仍存在的畢打行。

yu1an 2010-4-27 15:28

1920年代初,石塘咀的風月場所十分繁榮,除原有之酒樓外,不少進行重建。亦有數間新開業者,當中包括:南京、頤和、洞庭等,以及由共和酒樓改建而成的中國,由洞天酒樓改營的萬國等數間。

不少舊酒樓如洞天、香江等除大加裝修外,亦增設升降機,以便飲客。

1922年,官紳曾在金陵酒家(位於德輔道西,後來遷往皇后大道西中國酒樓原址)宴請護督,(署理港督),之後一同往太平戲院觀賞梅蘭芳上演《天女散花》。

同年,石塘咀風月場所的所有酒樓,因工潮曾全面停業40天。

位於石塘咀不遠之西環「太白樓」(現為太白台)除作為遊樂場外,亦設有飲宴場所,供應婚宴及壽宴以至社團茶會的場地。

同樣性質的遊樂場,還有跑馬地的「愉園」(該址現為養和醫院)、北角七姊妹的「名園」,以及銅鑼灣渣甸山(後來易名為利園山)的「利園」。

此外,還有位於德輔道中與摩利臣街間的皇后酒店及先施公司天台的遊樂場,皆設有酒樓,並以「海光山色,一覽無餘」及當時「新生事物」的「升降之機」作號召。

1920年代初開業之酒樓還有西營盤皇后大道之武昌和武彝仙館,後者為1925年省港大罷工後,最先僱用稱為「女招待」的女侍應者。於兩年後,改名為富隆。

至於上中環(上環和中環的俗稱)的大酒家,還有開業於1924年位於華人行天台的南唐,及1925年位於德輔道中與文華里間的大同。同年開業的還有位於禧利街的狀元樓,後來易名為「國民」。

不過,不少大企業,如金銀業貿易場,啟德汽車公司等的宴會,仍假塘西的酒樓舉行。

至於著名的茶室,則有開幕於1922年位於德輔道中30號的「陸羽」。此時,還有一間位於皇后大道中184號,開於1846年的「三元樓」。 

1924年,有兩間位於灣仔洪聖古廟對面的祿元居茶樓和太和酒家開業。所供應的點心,有:玉帶田雞燒賣、火雞蝦仁粉菓、茄汁斑球燒賣、雞肝魚角、蝦皮玉掌、馬眼蝦仁餃等,相信已失傳多年了。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1/image8.jpg[/img]

石塘咀大道西與山道間的酒家群,左為「洞天」,約1915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711/image9.jpg[/img]

約1915年的上環永樂街與摩利臣街交界,左下角的梯級是上環郵局的通道,吉祥茶居後來改建為「清華閣茶室」。

yu1an 2010-4-27 15:31

50年代中上環的大牌檔,可用「星羅棋布」來形容。除主要的通衢大道外,幾乎遍布於所有的大小橫街,有零星的一檔者,亦有連綿不絕毗鄰而排列者,其「墟冚」情況,可在現時的士丹利街中,略窺一二。

「檔數」最多的,首推上環急庇利街,由皇后大道中與樓梯街交界的江蘇酒家對面起,迄至永樂街一段,不下二十檔。最聞名的是以燒味馳名的江九記及友義興、炒賣的新東方,當中有一檔專賣牛腩牛雜者,十分美味。

[b]喚作「俄頭」的鵝頭[/b]

此外,有一檔專賣油器和粥品的龍記,營業至凌晨二時,每晚也座無虛席。還有一檔位於畢街附近的廣源興,專賣中豬和燒味,夥伴們用「赫魯曉夫」(俄國領導人)來作鵝頭的代名詞。60年代,鵝頭每個一元。鄰近的禧利街介乎文咸東街與永樂街的一段,亦有七八檔,皆為炒賣檔,中午及夜後,皆高朋滿座,不少為附近的白領階級和麗人。

[b]馳名奀記雲吞麵[/b]

至於中環的機利文街及機利文新街,皆有多個大牌檔。當中,以「新街」的一檔生滾粥及另一潮州粉麵檔較為知名。至於機利文街的眾多炒賣和粉麵檔中,以「奀記」的雲吞麵最為難忘.兩街的若干檔已「入舖」營業,現已變成名店。

至於余仁生藥行旁興隆街的楚記燒臘檔,更為中環上班一族所熟知,其燒肉及掛爐鴨十分馳名,午間及晚上更有不少食客在此據案大嚼。靠近德輔道中亦有兩檔正宗的魚蛋粉。

[b]九記牛腩不可不吃[/b]

說到最集中的地段,則首推稱為「為食街」的士丹利。及其旁稱為「紅毛嬌街」的吉士笠街,當中一檔燒味的燒鵝和叉燒亦十分美味。兩三檔炒賣檔現時仍為中環的大眾飯堂。位於吉士笠街的一檔,於50年代售賣稱為「大飯菜」的鹵味飯,三毫一大碗,可供兩人吃飽。

在士他花利街靠近威靈頓街處有兩三檔,當中一檔「維記」是售賣各種不同的煎堆,很富特色。其對面的一檔,以湯品,如豬肺湯等為主,後來改為售牛腩麵。

說到牛腩麵,則首推位於美輪街與歌賦街之間的「九記」。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06/image06.jpg[/img]

約1950年代中,灣仔太原街的大牌檔。

yu1an 2010-4-27 15:33

茶餐廳,現時遍布港九新界,所供應的飲品和食物,中西兼備,包羅萬有,普羅大眾趨之若鶩,形成一新興的飲食文化和潮流。

[b]19世紀只有「西菜館」[/b]

在19世紀,香港只有當時稱為「西菜館」的西餐廳,不少是位於酒店內。1895年,一間由華人經營,位於皇后大道中148號的鹿角酒店,便提供每客$1的大餐。而一間位於擺花街與砵甸乍街交界的「杏讌樓西菜館」,更是孫中山先生會晤革命志士的地方。

更高級之餐廳則設於畢打街的「香港大酒店」(現中建大廈),在有證券交易所之前,該餐廳為眾所周知的股份交易場地。

自1900年代起,更多餐廳在港島開設,當中包括位於「交易行」(德輔道中連卡佛公司所在)的威士文(或譯作聰明人)、皇后大道中的勝斯、美都、占美、以及由菲律賓返港的華僑所經營的「馬玉山」等。此外亦有多間位於砵甸乍街、士丹利街和威靈頓街,供應全餐,常餐甚至散餐,各適其適。

同時,各大街小巷亦有不少冰室或稱飲冰室的設立,包括位於華人行的「美利權」,在德輔道中開設而有三四間分店,由張吉盛經營的「安樂園等」。 

[b]戰前出現飲冰室[/b]

日佔時期,不少餐廳易名經營,如「艾菲餐室」改為「野竹飯店」、「威士文餐室」改為「富士食堂」、「加拿大餐室」改為「香島餐室」等。

經歷過這段黑暗時期,戰後,不少餐室和飲冰室又在港九各地開設。不少於戰前停業者重張旗鼓,除傳統西餐外,俄國餐室亦不少。除了戰前的「京滬」外,還有「雄雞」、「車厘哥夫」等。此外,亦有經營馬來食品及海南雞飯的餐室如「華人」。至於供應平民化的飲品如西冷紅茶、檀島咖啡、飲冰、雪糕的冰室,數量更多了。

自1950年代起,港九開始出現將餐室與冰室共冶一爐的「茶餐廳」,他們的業務,由傳統的西式餐飲逐漸「入侵」至中式飯店的範圍,由早期的「豉油西餐」一直發展至包括雲吞麵、魚蛋粉、燒鵝瀨以至乾炒牛河等。再進一步發展至晚飯小菜,包含了中西文化,成為香港最具特色的食肆。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07/image11.jpg[/img]

約1930年的租卑利街,右方可見一間「桃香園咖啡室」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807/image12.jpg[/img]

約1964年由西港城望德輔道中。

yu1an 2010-4-27 15:40

2006年,粵港澳三地聯合,將涼茶申報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這種有「廿四味」或「十八味」配方的苦茶,又成為市民的焦點。

1864年,華人才可在國家醫院(瑪麗醫院的前身)就診,但華人仍多往開創於1872年,以中醫藥治病的東華醫院求診,或光顧中醫藥店。至於傷風感冒和「身燒火慶」的小病,則往往飲用一碗藥材(中藥)舖出售的涼茶,以作冶療。

1869年的《香港政府憲報》內登載,當局規定每艘運送中國勞工往美國、澳洲、南洋等地稱為「豬仔船」的船隻,須有一兩名中醫師及相當數量的指定中藥材,以備航程所需,大部份是「廿四味」及「十八味」涼茶的材料。由此可見,涼茶是十九世紀市民的主要治病藥物。

1876年《政府憲報》的統計中,香港有中藥店164間,到了1881年,已躍升到243間,同時已有333名用中藥治病的中醫師。百多年來,不少中藥店均設有出售涼茶的櫃枱,而涼茶則各有不同的名稱,當中包括黃祥華的「神效萬靈茶」、德安堂的「萬應聖靈茶」、博濟軒的「甘露茶」、「午時茶」等等。這些中藥店多集中在當時稱為「太平山區」的上環及西營盤一帶,可用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來形容。這等涼茶大都以「清涼散熱、除百病」作標榜。1895年,疫症肆虐時,九龍油麻地有一間普濟堂藥店,作「施涼茶以治時疫」的善舉。1902年,有供奉黃大仙的上環太平山街「新孖廟」,亦供應每包沽一仙的「黃大仙聖茶」,以便善信治病。

說到歷史悠久的涼茶店,最著名的是1897年,由內地遷至文武廟直街(荷李活道)117號的「王老吉」,以及1906年,在上環蘇杭街開設港行的「源吉林」後者,出售以「盒仔茶」為名的「甘和茶」。還有一間早期以「回春齋」及「回春堂」為名的「春回堂」。三者均有供應海外的包裝涼茶藥料出售,到現時仍生意鼎盛。

二十世紀初,不少涼茶店在港九開設,包括荷李活道的一樂軒、永樂街的啟安堂、灣仔皇后大道東的人之初,以及九龍上海街以「單眼佬涼茶」馳名的春和堂等。靠近差館上街的一樂軒,是相連舖位,設有一可容十多二十人的長桌及坐椅和櫈,放置多份報章,可以一面飲涼茶,一面「嘆報」。

當時涼茶的名稱,還有良茶、共和茶、免病茶等作招徠。雖然名為「廿四味」或「十八味」,主要成份為金纓子、崗梅根、黃連、苦梗皮、榕樹鬚、甘草等,但每家涼茶店皆有自己的「獨門秘方」。亦有加入苦瓜乾或水翁花等,一些涼茶店之產品甚至以後兩者作標榜。

1938年,廣州淪陷,大量內地人士遷港,同時,多家內地藥廠藥店亦在港落地生根,涼茶店亦大量開設。到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代,一切生活條件皆惡劣,提供簡單醫療作用的中藥及涼茶店,仍「一枝獨秀」。

二戰和平復迄至1970年代,社會上的醫療條件仍未十分完備,為涼茶店的全盛期,當時的名店除王老吉、回春堂等外,還有孖鯉魚、冼大聲公、曾安堂、啟安堂、曾保安堂、唐崇山氏、關贊育、透心涼有天知、大有益、萬應堂和九龍的春和堂、恭和堂,以及連鎖店的黃碧山、百吉等多間。至於王老吉,亦在港九兩地開設多間分店。

當時的涼茶每碗(或杯)售一毫,相對開埠初期的售一文錢(一文不值的「一文」),已「升值」一百倍。不少涼茶店已兼營五花茶、銀菊露、「崩大碗」甜茶、火麻仁、紫背天葵、竹蔗水和竹蔗汁等。一間設於荷李活道的竹蔗專門店──公利,已營業超過六十年,但現己兼營龜苓膏及涼茶等飲品了。另一間則為中上環及西營盤均有門市的賓記,其竹蔗水亦是遠近知名的。

此外,亦有一兩間專賣人參茶及野葛茶水者,前者中環威靈頓街的一間最為人所熟知。葛菜水最悠久是西營盤皇后大道西「雀仔橋」對面高陞戲院旁的一檔。現時灣仔莊士敦道的「三不賣」店亦很有名。

1957年,「麗的呼聲」(亞洲電視的前身)有線電視開始播映。數百元一部落電視機及節目費每月四十元,約分別為半年及半個月的薪金,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不少涼菜店在舖內裝設一部電視機,吸引「涼茶客」觀看,一毫一杯可看半小時,儼如一迷你影院,亦像現時供應球賽熒幕的餐廳和酒吧。當時為涼茶店的黃金時期,直至無綫電視於1967年啟播後,「涼茶電影院」才續漸衰落。

另一打撃涼茶舖之原因是賴以生存之平租戰前舊樓陸續拆卸,一毫一碗的涼茶是「捱」不過新樓的貴租者。可是,當時有不少新派的涼荼店,除經營各種冷熱飲品外,還出售各種雪藏糕點。高峰期的1970年代未,不少涼荼店用此種方式加以發展,飲品糕點外,還供應鹵味及煎炸食品如魚丸、魷魚、香腸及串燒肉類等。時至今日,不少這類店舖在最繁盛的地點開設,但皆已不出售「利潤較淺」的涼茶了。

戰後,每碗涼茶的售價為一毫(部份店舖包括回春堂售五仙),和報紙的售價相同。兩者的售價亦於1973年加至二毫,時至今日,兩者的售價亦「掛鈎」,提升至約六元。

1960年代,曾有一種「壽而康」牌「科學涼茶片」出售,但於三數年後消失。1970年代,開始有不少罐裝,膠瓶裝及紙盒裝的涼茶出售,當中包括老牌的王老吉。但幾全是適應年青人口味的甜茶,總欠缺傳統涼茶的那一股「苦盡甘來」來「苦口良藥」的況味。因此,傳統的涼茶店包括春回堂及春和堂等仍有一批固定的捧場客。

捧場客當中,不少為衣著摩登的年青士女,他們過往對涼茶是不屑一顧的。據業者所述主要原因為改用紙杯,衛生條件改善所致。

時至今日,不少涼茶店用連鎖或專賣店形式經營。涼茶的種類亦有針對不同各種病症的多款,但多以售賣價格較高的龜苓膏為主,輔以可口及有保健作用的飲品如秋梨茶、菜蜜、桑寄生茶等,迎合老中青市民的口味。相信這是高昂租值之下,涼茶店的生存之道。


資料來源:1853-1895年的《香港政府憲報》
                1895-1941年的《香港華字日報》
                1951年華僑日報編印的《香港年鑑》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6/image001.jpg[/img]

約1920年的一街頭涼茶檔。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6/image002.jpg[/img]

由中環街市望閣麟街,約1938年。右方可見永春堂藥店。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6/image003.jpg[/img]

彌敦道與亞皆老街交界的單眼佬涼茶,約1965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6/image004.jpg[/img]

眾坊街黃碧山涼茶舖,約1975年,當時為每碗三毫。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6/image005.jpg[/img]

由威靈頓街西望皇后大道中,左二為老牌藥店誠濟堂。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6/image006.jpg[/img]

約1980年的涼茶舖。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6/image007.jpg[/img]

青山道的涼茶舖,1985年。


[img]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Folder2007/200906/image008.jpg[/img]

荷李活道的振隆米舖和公利竹蔗水店,1992年。

yu1an 2010-4-28 04:33

自 開 埠 至 戰 前 , 香 港 只 有 少 量 的 官 立 教 育 機 構 , 如 中 小 學 、 中 央 書 院 、 西 醫 學 院 以 及 成 立 於 1911 年 的 香 港 大 學 , 實 不 能 滿 足 需 求 。

華 人 學 童 , 多 就 讀 於 各 類 的 「 學 墊 」 , ( 或 稱 「 私 塾 」 ) 和 「 學 館 」 , 這 等 學 館 多 設 於 中 西 區 和 灣 仔 , 尤 以 中 環 的 荷 李 活 道 , 善 慶 街 及 歌 賦 街 為 最 。 多 教 授 四 書 五 經 及 八 股 文 等 。

不 留 心 聽 書 的 學 童 會 受 到 墊 師 用 「 戒 方 」 ( 後 來 用 雞 毛 掃 ) 「 扑 頭 殼 」 的 懲 罰 , 故 這 等 學 館 被 稱 為 卜 ( 扑 ) 卜 齋 。


[img=300,200]http://www.thevoice.org.hk/v0300/30005p1.jpg[/img]

yu1an 2010-4-28 04:34

在 1950 年 代 , 賽 馬 活 動 已 受 港 人 注 視 , 不 過 , 賭 馬 的 風 氣 仍 未 普 及 。 在 當 時 , 沒 有 外 圍 投 注 站 , 若 要 投 注 , 一 定 要 入 場 , 而 跑 馬 地 公 眾 棚 的 入 場 費 為 $10 , 普 羅 市 民 是 負 擔 不 起 的 。

但 是 , 他 們 可 以 在 馬 場 中 間 觀 看 , 俗 稱 「 睇 跑 馬 」 。 他 們 往 往 帶 備 食 物 飲 品 , 在 此 流 連 整 個 下 午 , 當 然 是 不 能 投 注 的 。  

圖 中 是 一 位 準 備 往 睇 跑 馬 的 男 士 , 汽 車 背 後 是 現 時 永 祥 大 廈 所 在 , 餐 室 招 牌 下 是 一 座 紀 念 碑 。


[img=214,320]http://www.thevoice.org.hk/v0299/29905p1.jpg[/img]

yu1an 2010-4-28 04:35

這 位 司 機 叔 叔 , 留 影 於 1958 的 中 環 統 一 碼 頭 巴 士 總 站 。 背 景 是 一 架 「 佳 亞 拉 伯 」 式 單 層 巴 士 。 巴 士 背 後 , 可 見 正 在 輪 候 渡 輪 的 汽 車 。

當 時 , 每 輛 巴 士 , 無 論 雙 單 層 都 有 一 名 司 機 , 一 名 守 閘 員 及 一 名 售 票 員 。 由 1969 年 起 , 中 巴 首 先 採 用 上 車 入 錢 , 巴 士 由 司 機 一 人 控 制 的 措 施 後 , 守 閘 和 售 票 的 職 位 旋 被 淘 汰 , 而 司 機 則 升 格 為 「 車 長 」 。  

[img=280,270]http://www.thevoice.org.hk/v0298/29805p3.jpg[/img]

yu1an 2010-4-28 04:36

香 港 開 埠 不 久 , 已 在 各 區 設 立 街 市 , 較 悠 久 的 有 中 上 環 街 市 、 西 營 盤 及 灣 仔 , 和 油 麻 地 街 市 等 。 可 是 亦 有 不 少 攤 販 , 在 街 上 擺 賣 。

港 島 的 結 志 街 、 嘉 咸 街 、 東 街 、 西 街 、 正 街 、 交 加 街 , 都 是 攤 販 雲 集 。 由 於 不 少 是 非 法 擺 賣 , 「 走 鬼 」 ( 逃 避 警 察 拘 捕 ) 的 混 亂 場 面 , 不 時 遇 見 。

日 常 飯 菜 , 主 婦 多 在 此 等 攤 檔 購 買 , 過 時 過 節 , 才 光 顧 街 市 。 圖 為 1950年 代 堅 拿 道 西 的 買 菜 情 景 。


[img=320,235]http://www.thevoice.org.hk/v0297/29705p2.jpg[/img]

yu1an 2010-4-28 04:37

在 五 六 十 年 代 , 登 上 太 平 山 頂 , 是 市 民 的 重 點 遊 覽 節 目 , 多 選 在 中 秋 或 重 陽 節 日 。

纜 車 車 費 陸 毫 , 頗 為 昂 貴 , 故 不 少 人 都 是 步 行 上 落 。 主 要 路 線 是 舊 山 頂 道 和 貝 路 道 。

不 少 怕 「 暈 車 浪 」 的 人 會 選 擇 乘 坐 轎 兜 登 山 。 山 頂 的 遊 覽 熱 點 是 「 四 馬 路 」 ( 盧 吉 道 ) 、 山 頂 餐 廳 和 「 老 襯 亭 」 。 「 由 太 平 山 頂 望 落 𨪛 睇 老 襯 ! 」 是 當 時 的 「 口 頭 襌 」 。 圖 為 離 開 老 襯 亭 開 始 落 山 的 一 家 大 細 ( 1965) 。


[img=282,236]http://www.thevoice.org.hk/v0296/29605p1.jpg[/img]

yu1an 2010-4-28 04:38

位 於 堅 道 與 樓 梯 街 間 的 堅 巷 二 號 的 一 座 古 典 建 築 物 內 , 落 成 於 1905 年 , 前 身 為 「 病 理 檢 驗 所 」 。 博 物 館 於 1996 年 開 放 , 從 展 出 的 文 獻 、 圖 片 及 器 械 , 可 以 了 解 百 多 年 來 香 港 醫 療 的 發 展 史 。 館 內 並 有 一 間 陳 列 多 種 藥 材 的 傳 統 中 草 藥 店 , 對 於 增 進 醫 學 常 識 及 照 顧 身 體 的 健 康 , 該 館 是 值 得 參 觀 的 。 該 館 鄰 近 為 普 慶 坊 ( 舊 名 「 街 市 街 」 ) 及 太 平 山 街 一 帶 , 是 開 埠 初 期 的 「 唐 人 街 」 , 各 位 亦 可 順 道 參 觀 , 而 發 思 古 之 幽 情 。 ( 逢 星 期 一 休 息 )  


[img=243,350]http://www.thevoice.org.hk/v0295/29505p2.jpg[/img]

yu1an 2010-4-28 04:39

行 花 市 ( 或 稱 年 宵 市 場 ) 購 買 蒔 花 或 歲 首 清 供 , 是 香 港 人 的 重 要 節 目 。  

早 期 的 年 宵 市 場 以 花 為 主 , 只 有 少 量 的 乾 貨 , 近 年 來 , 這 比 例 逐 漸 改 變 。

早 期 的 花 市 是 設 於 德 己 立 街 , 後 來 則 位 於 蘇 杭 街 近 文 咸 街 一 帶 。 到 了 1930年 代 , 則 轉 移 至 灣 仔 新 填 地 的 修 頓 球 場 。

1950年 代 中 , 則 遷 至 另 一 新 填 地 的 維 多 利 亞 公 園 。

圖 為 1925年 的 蘇 杭 街 花 街 。

[img=202,300]http://www.thevoice.org.hk/v0294/29405p1.jpg[/img]
頁: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看 圖 識 字 之 『 看 字 識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