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香港新界鄧氏五大房

尋橋 2011-7-30 11:23

鄧符協生兩子,長子名鄧陽,而次子名鄧布。鄧陽生鄧珪,而鄧珪生子鄧元英和鄧元禧;鄧布生鄧瑞,而鄧瑞生子鄧元禎、鄧元亮和鄧元和。元英、元禧、元禎、元亮和元和的後人各自繁衍,並散居東莞各地(宋、元時今香港地區屬東莞),合稱「五大房」,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東莞城大南門建成稱為「都慶堂」的「鄧氏宗祠」。
五大房分佈如下:

    * 鄧元英後人居東莞的溫塘、竹園、南街、鯉魚石及羊田瀝等地;
    * 鄧元禧後人居東莞的福隆(福容里);
    * 鄧元禎後人居屏山、白蠔、白崗、白石及塘尾等地;
    * 鄧元亮後人居岑田(今錦田);
    * 鄧元和後人居東莞懷德。

鄧元禎一族是香港新界鄧氏的屏山系,而鄧元亮一族則由錦田系分支到廈村、龍躍頭和大埔頭。

元禧房
屏山主條目:屏山鄧氏
鄧元禎生子鄧從光,於南宋年間遷居屏山,是為屏山鄧氏之開基祖。其後子孫繁衍,漸漸發展成「三圍六村」,即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洪屋村、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和新起村。屏山鄧氏於區內建立「屏山市」作為村民買賣之所。

元亮房
錦田
廈村錦田鄧氏九世祖鄧洪惠與鄧洪贄兄弟於明朝中葉遷居廈村西頭里及東頭里,其後子孫繁衍,因而分立東頭村、羅屋村、巷尾村、新圍、錫降圍、錫降村、祥降圍及新屋村。

龍躍頭鄧元亮於宋徽宗時官至承務郎,任江西贛州縣令。建炎三年金人南侵,元亮起兵勤王,於道上救得宋高宗之女趙氏皇姬,其後許配予其子鄧惟汲(鄧自明),二人育有四子鄧林、鄧杞、鄧槐和鄧梓。鄧林後人鄧季琇(外號松嶺)於元朝末年遷居龍躍頭凹下,逐漸發展為「五圍六村」,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新圍(或稱覲龍圍)、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

大埔頭南宋末年錦田鄧氏分遷大埔開族,首建大埔頭村,其後子孫繁衍而分居鄰近地區。清朝初年在濱海地區建立大埔舊墟,供村民進行買賣。因寇患嚴重,於居住村莊周圍加建圍牆,並挖護城河及建更樓守望。1990年代初,港英政府開建九廣鐵路,村莊遭路軌穿越一分為二,鐵路以東仍稱大埔頭村,而南面則改稱水圍或大埔頭老圍。

尋橋 2011-7-30 11:24

有無五大房d兄弟入黎傾下

yu1an 2011-8-3 04:48

[quote]原帖由 [i]尋橋[/i] 於 2011-7-30 11:24 A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97477168&ptid=14879746][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有無五大房d兄弟入黎傾下 [/quote]

路過...見到你個兄弟 william 坐起鄧氏祖先神位下面所影嘅相. :smile_44:



[img=397,548]http://a2.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ash4/249381_212364222147940_100001230911071_631271_4500395_n.jpg[/img]


[img=712,684]http://a4.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snc6/283477_212364245481271_100001230911071_631272_6326304_n.jpg[/img]

尋橋 2011-8-3 12:05

[quote]原帖由 [i]yu1an[/i] 於 2011-8-3 04:48 A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97974074&ptid=14879746][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路過...見到你個兄弟 william 坐起鄧氏祖先神位下面所影嘅相. :smile_44:



[img]http://a2.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ash4/249381_212364222147940_100001230911071_631271_4500395_n.jpg[/img]


h ... [/quote]
佢確是我地家族最出名的人

yu1an 2011-8-4 03:56

[quote]原帖由 [i]尋橋[/i] 於 2011-8-3 12:05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97999830&ptid=14879746][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佢確是我地家族最出名的人 [/quote]

出名都有正面同負面的...:smile_44:

咁 , william 算係正面定係負面嘅呢 ?:smile_41:

鄧氏有咁大棚人 , 同我哋分享吓你哋 d 威水史都好喎.:handshake

尋橋 2011-8-4 14:42

[quote]原帖由 [i]yu1an[/i] 於 2011-8-4 03:56 A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98093833&ptid=14879746][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出名都有正面同負面的...:smile_44:

咁 , william 算係正面定係負面嘅呢 ?:smile_41:

鄧氏有咁大棚人 , 同我哋分享吓你哋 d 威水史都好喎.:handshake [/quote]
佢大力宣揚圍村文化 對於我們來說當然算正面
至於威水史不得不提鄧文蔚
[b]鄧文蔚[/b],字[b]豹生[/b],號[b]泉菴[/b],清代第一位香港進士。鄧文蔚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7%95%8C%E4%BA%94%E5%A4%A7%E6%B0%8F%E6%97%8F]錦田鄧氏[/url]後人,[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0%86%E6%B2%BB]順治[/url]十四年(1657年)中舉。[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7%86%99]康熙[/url]廿四年(1685年)乙丑科[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8%E8%82%AF%E5%A0%82]陸肯堂[/url]榜第三甲進士。少年家貧,但刻苦力學,文思敏捷,靠每天打柴、捕魚奉養父母。鄉試中舉後,北上應考落弟,回到家鄉陶情山水間二十多年。壬戌年(1682年),再次上京,在冠軍將軍倪公家中授館,所著《燕臺新藝》得到[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1%E5%8D%87%E5%85%83]蔡升元[/url]欣賞作序,並為之印刷刊行。3年後中進士,授浙江衢州府[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E%8D%E6%B8%B8%E7%B8%A3]龍游縣[/url]知縣,不久病逝。[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A7%E6%96%87%E8%94%9A#cite_note-0][1][/url]
鄧文蔚葬於元朗一風水穴「獺地隴」

據說莫[b]文蔚的名字都[/b]是因佢而改

yu1an 2011-8-4 18:37

[quote]原帖由 [i]尋橋[/i] 於 2011-8-4 02:42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98148277&ptid=14879746][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佢大力宣揚圍村文化 對於我們來說當然算正面
至於威水史不得不提鄧文蔚
鄧文蔚,字豹生,號泉菴,清代第一位香港進士。鄧文蔚是錦田鄧氏後人,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康熙廿四年(1685年)乙丑科陸肯堂榜第三 ... [/quote]

唉 , 數到冇雷公咁遠 !:smile_42:

近代 d 有冇表表者呀 ? :smile_41:

尋橋 2011-8-4 19:45

[quote]原帖由 [i]yu1an[/i] 於 2011-8-4 06:37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98176417&ptid=14879746][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唉 , 數到冇雷公咁遠 !:smile_42:

近代 d 有冇表表者呀 ? :smile_41: [/quote]
其實本族名人不算多
比較出名的有廈村鄧紹棠 屏山鄧達智  錦田衛駿英和鄧婉[i]媚[/i]《向世界出發》的監製


其實本族經經歷千年形然能凝聚在一起 也算一種成就

另外廈村 錦田舉行既打醮即太平清醮都算十分大型




,

[[i] 本帖最後由 尋橋 於 2011-8-4 08:00 PM 編輯 [/i]]

yu1an 2011-8-5 04:49

[quote]原帖由 [i]尋橋[/i] 於 2011-8-4 07:45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98183533&ptid=14879746][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其實本族名人不算多
比較出名的有廈村鄧紹棠 屏山鄧達智  錦田衛駿英和鄧婉媚《向世界出發》的監製


其實本族經經歷千年形然能凝聚在一起 也算一種成就

另外廈村 錦田舉行既打醮即太平清醮都算十分大型
  ... [/quote]

鄧紹棠 = 鄧兆棠 嗎 ?:smile_41:

若果係後者 , 鄧醫生都好巴閉喎.:smile_40:

假假地都有個荷蘭水蓋旁身 , 夠晒光宗耀祖.:smile_34:

至於打醮 , 咁大型....都會影番一兩張相嘅.:hug:

貼幾張上尼分享吓吖. :handshake

尋橋

*** 該帖被屏蔽 ***

尋橋 2011-12-18 15:27

皇姑神位/陳天權
[img]http://source.takungpao.com/2tkp_site2/news/images/09/10/20/xy-2.jpg[/img]

圖:廈村鄧氏族人在祠堂取下皇姑的神主牌

祠堂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放在神龕的神主牌可顯示一個宗族的歷史。像鄧氏這個新界大族,來港開基的祖先是北宋年代的鄧符協,但族人向外分支,故每村祠堂只供奉該房直系的祖先。

按鄧氏族譜所載,除了屏山一房外,其他各房都共同有一位顯赫祖先,就是宋高宗趙構之女趙氏。居於南方的鄧氏如何與皇族攀上關係呢?原來其中有段故事。話說南宋初年,金兵進犯江南,趙構與皇室人員四散,時任江西贛州縣令的鄧元亮起兵勤王,於路上收留了年僅八歲的趙氏。她沒有透露身世,鄧元亮待她長大後許配給兒子鄧自明,誕下四男,定居錦田。鄧自明逝世後,趙氏命長子持信物上朝,面見高宗之孫光宗。光宗查明真相後相認,稱她皇姑,封為郡主,並追贈鄧自明為「稅院郡馬」。

皇姑四名兒子其後分別居於龍躍頭、東莞、大埔頭和錦田,而錦田一支在明洪武年間再分遷廈村。在廈村鄧氏宗祠,族人奉鄧元亮為分支該房的一世祖,二世祖為「稅院郡馬」鄧自明,但在神主的排位上則以皇姑為中心,神主牌置於頂端,寫上「二世祖妣宋宗姬皇姑趙氏神主」。

廈村鄧氏宗祠進行維修,族人取下所有神主牌,交康文署的文物修復組清洗。此時發覺,放在上方的神主牌,原來比下面的為高。這樣設計既有尊重之意,亦考慮到族人面向神主拜祭時的視覺平衡。

尋橋 2011-12-18 15:29

廈村鄧氏秋祭 見新界變遷
[img]http://image.wenweipo.com/2010/08/02/ot0802b.jpg[/img]
已九十多歲的族長鄧鎮南

 筆者參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舉辦的考察活動,約十時半便到達元朗錦田「友恭堂」。儀式還未開始,已有村民齊集於祠堂內,邊閒談,邊吃點小食。據宗族規定,只限六十歲以上的族中男丁來參與秋祭,但亦有幾十人,頗為熱鬧。部分年過七十而未能到來的村民,亦有親屬為他們作登記,在儀式結束後為他們領取利是錢。祭品方面,除了燒豬燒肉雞外,還有五生五熟、五色果、五色餅和茶飯酒等,都已預先擺放在祖先神位前。

從儀式細節看背後含意

 秋祭開始前,大約十一時四十分,有幾位族中長輩先到祠堂旁的小屋內拜文昌。到中午十二時,所有村民都已換上長衫,正式開始儀式,在主禮的帶領下,族長先上香、進酒,主禮讀祝文,然後族員按輩份輪流上前拜祭,接著領取據說是代替分豬肉的現金,每位可得一百元。各人拜祭後,祠堂亦關上大門片刻,之後再打開門。

 祭祖儀式大約二十分鐘便結束,村民隨即為先前已登記的年過七十村民領取利是錢,之後便是分享燒豬了。其後,我們又走訪了楊侯宮及友善書室。

 在分析祭祖習俗之前,不妨先說「友恭堂」。如前所說,「友恭堂」中的「鼎建贄惠二公祠配享碑」記錄了鄧氏的發展源流,是研究鄧氏歷史的重要文獻,所以用碑文的記載,以及祭祖之所見,嘗試梳理出一些結論來。

 如碑中所記,洪贄及洪惠二人離開錦田,在此開村,是兩房之鼻祖,後人建友恭堂前,二祖已有祠堂,而友恭堂實為遷址重建,當時為籌經費,所以設「祔主入祠配享」。從這裡已可以看到,廈村是從錦田「本族」分裂出來,再聚有兩房之群居,但從配享一事,還可以看到凝合之中也有階級之分——除了從血緣方面來講「有份」,也從現實方面,即自願捐獻來講「有份」。

 秋祭當日,看到一眾鄧氏族人預備,到了約上午十一時四十多分,主祭人叫眾人預備,先去拜文昌,再拜天地及祖先,奏樂,由族長,即已九十多歲的鄧鎮南鞠躬叩頭、上香、酌酒、等主祭人讀祝文,族長再鞠躬叩頭、上香、酌酒、奉饌、奉元寶等,族長拜祭完畢後,再到其他陪祭的族人,即六十歲以上的男性族人,按其輩份排隊拜祭。

從祠堂說到承繼問題

 屬於第二十三代的鄧鎮南表示,他在03年才開始主持祭祖,而其大兒子已六十多歲,所以也可以參加祭祖活動,因為按規定,要到六十歲或以上的男丁才有資格到祖祠參與祭祖活動,以及有份分豬肉(現已改為分錢)。他又指,祠堂可說是他們一族的中心,因為除了祭祖以外,也是男丁開燈地方,換句話說,就是宗族體制的表現,也是執行的地方。

 在新界宗族裡,祖先崇拜的活動十分重要,除了家戶內的祖先神位以外,社區裡亦有祠堂或家祠。家族祭祖是一種傳統,反映出鄉民慎終追遠的觀念,表示對先人的惦念,祭祖之期以立春、清明、重陽、秋分及冬至較為重要,尤以春秋二祭最為重要。

 在新界的宗族村落中,每逢節日,各戶子孫,都來拜祭,而族中亦有特別撥出公有土地作「祖嘗」。在清明、重陽亦有舉行祭祖活動,宗族中六十歲以上的父老也會身穿長袍帶備燒豬果品拜祭祠堂內的祖先。

 另外,立春及冬至,多會在宗祠內祭祖,但亦有在家中神廳舉行。若在宗祠內舉行祭祖,族人都會齊集於祖祠內,拜祭祖先。其儀式為先施放炮竹,繼而奏樂,眾子孫依長幼排立,主祭者就位後;率先叩拜上香、奠酒、獻食、獻幣,主祭者退後,始由子孫上祭,祭畢,當晚在祠內會有宴聚。

 在新界宗族裡,家族祭祖已成為一種傳統,反映出鄉民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下的慎終追遠的觀念,所以祭祖此功能仍然存在。由於宗族內的父老、子孫有的移民,有的搬離新界宗族,因而每當祭祖之期,眾父老、子孫亦未能齊集於宗祠,但祭祖儀式之保留、簡化、取代甚或消失,有其主觀及客觀之原因,包括儀式過於繁雜、子孫日少、不合現代法律等。

尋橋 2011-12-22 18:22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Owf1icCXhnA[/url]

尋橋 2012-2-9 17:39

港產科學家再度揚威海外,六十五歲的鄧青雲去年憑研發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成為首位華人奪得沃爾夫化學獎(Wolf Prize)得主,更有機會角逐諾貝爾獎。他求學時期曾遇挫折,後轉化為發憤力量,更因好奇性格,將太陽能板研究變為發光體研究,成為OLED之父。

  被譽OLED之父
  OLED具備捲曲、清晰度高、低耗能、自發光及廣視角等優點,較液晶(LCD)輕薄,任何角度也看得清晰。此技術已應用到不少平板電腦、手機、相機及電視,未來更會推出OLED捲曲手機。

  在英皇書院唸畢預科的鄧青雲於一九八三年為此項技術註冊專利,是本港元朗四大家族之一鄧氏家族後人。他中四期中試物理考全班最尾,深感不忿,遂發憤讀書,成功考入加拿大卑詩省大學修讀化學系。完成博士學位後,加入柯達研究實驗室,研究太陽能板。

  量度太陽能板性能需要加入電流,而十瓦特的電流會刺激太陽能板薄膜發光。好奇心驅使下,鄧青雲發現曾有相關研究,但所需電量高出太陽能板發光的三千倍,相信新發現更節能。十瓦特發光時效僅數十秒,增大電壓則會焚燒。他嘗試過數百種物料,最終在老闆壓力下,成功研發更長效的OLED。鄧青雲不排除返港任教的可能,但因家人定居外國,如要返港需要多方商討。他認為本港科研學生好奇心不足,經常依靠教授指導研究,擔心欠創新科研。


  沃獎媲美諾獎 袁隆平等榮膺
  鄧青雲所奪的沃爾夫獎(Wolf Prize)化學獎,始創於1976年,由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頒發,通常每年頒發1次,除化學外,亦會表揚在農業、數學、醫學、物理,以及藝術領域中的建築、音樂、繪畫、雕塑4大項目之中取得突出成績的人士,獎金為10萬美元。
  沃爾夫獎具終身成就性質,是國際最高學術大獎之一,地位媲美諾貝爾獎。資料顯示,歷屆沃爾夫物理獎、化學獎和醫學獎得主中,有1/3都能再下一城獲諾貝爾獎項。雖然鄧青雲是首位獲沃爾夫化學獎的華人,但此前亦有多位頂尖華裔科學家,先後取得其他領域的沃爾夫獎,包括農業獎的楊祥發和袁隆平、數學獎的陳省身和丘成桐、醫學獎的錢永健及物理獎的吳健雄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新界鄧氏五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