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道教知識集合帖

Will-Jai 2012-3-25 01:48

[font=標楷體][size=6][color=red]道教知識集合帖
[/color][/size][/font]
[size=5]1) [/size][size=5][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8418356&page=1#pid323732609]道教基本常識[/url][/size][size=5]
2) [/size][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8418356&page=1#pid323732847][size=5]中國道教諸神簡介[/size][/url]
[size=5]3) [/size][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8418356&page=1#pid323734681][size=5]道教教理教義[/size][/url]
[size=5]4) [/size][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8418356&page=1#pid323806682][size=5]修真九要[/size][/url]
[size=5]5) [/size][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8418356&page=1#pid323953984][size=5]道教基本禮儀[/size][/url]
[size=5]6) [/size][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8418356&page=1#pid324111209][size=5]道教重要經典[/size][/url]
[size=5]7) [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8418356&page=1#pid326561446]淺談符咒[/url][/size][size=5]
[/size][size=5]8) [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8418356&page=1#pid345128152][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8418356&page=1#pid345128152]略論道教的養生長生思想來源[/url][/url][/size]
[size=5]9) [url=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8418356&page=1#pid345197291]道教中“打坐”的機理與作用[/url][/size]

[[i] 本帖最後由 Will-Jai 於 2012-10-18 01:43 PM 編輯 [/i]]

Will-Jai 2012-3-25 01:49

道教基本常識 by 黃X陽道長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玉皇上帝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各種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 《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上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尊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係。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 《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史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後修道成功,於鼎湖白日乘龍昇天。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風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週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伴隨神仙之說的出現,尋求仙境、仙人,傳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現了。他們將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戰國時期著名方士)的陰陽五行學說柔和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託鬼神,企望長生成仙。從戰國(前2 75—前221)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藥,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后,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正一盟威道。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下面只能介紹一些地位較高且較有影響者。

1.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它們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實是「道」的一體三位。 「三清」的說法始於六朝,但此時「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別為神寶君、天寶君、靈寶君三位大神居住。後來,「三清」才逐漸作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稱,而「三清境」亦成為其居住地。

2.四禦四禦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四位天帝,具體指:玉皇大帝(總執天道),中央紫微北極大帝(協助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四時氣候),勾陳上宮天皇上帝(協助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統御諸星,主持人間兵革之事),后土皇地只(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另外,又有以四極大帝為四御之說,具體為:北方北極紫微大帝(總禦萬星),南方南極長生大帝(總禦萬靈),西方太極天皇大帝(總禦萬神) ,東方東極青華大帝(總禦萬類)。

3.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歲星(星)、鎮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此外還有東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眾星君、太微垣眾星君、天市垣眾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 「斗姆」作女像,傳說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醫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據《度人經》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間多舉辦「北斗會」、「南斗會」。在諸星神中,影響較大的還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龍形,稱青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組成鳥形,稱朱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組成虎形,稱白虎;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稱玄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關其來歷說法頗多,或說起源於中國古代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說起源於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氣,或以為即堯、舜、禹,等等。 「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漢末天師道為病人祈禱時需舉行「三官手書」儀式,即將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寫於紙上分別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時期,「三官」又與「三元」相配而成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下元水官洞陰大帝」。據稱,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別誕生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們為了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靈,有人以為其乃是由殷商時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發展而來。在早期道教的《真靈位業圖》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階位卻並不高,僅排在玉清三元宮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稱其遠祖趙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書於趙宋,故特上玉皇大帝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後徽宗又再加封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道教多將玉皇視為「三清」之下的「四禦」之一,以為他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總領宇宙主宰之君」,其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聖誕日,道觀和民間多舉辦「玉皇會」。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被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漢代則專指天上文昌宮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為道教與民間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與蜀中的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惡子或張堊子)有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亂入蜀,曾夢見張亞子顯靈,並追封他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入蜀,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經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張亞子遂由地方神成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並因預卜科舉功名甚驗而甚得讀書人信向。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神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元明以後,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等,人們多於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日舉行「文昌會」。

以上僅是道教所崇神靈中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道教崇拜的神靈成千上萬,他們多在舉行齋醮法會時被恭請蒞臨,如唐宋時的《道門科範大全集》、《道門定制》等道教科儀經典中即收錄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蹟在道教經典中也多有記載,如漢代的《列仙傳》、晉代的《神仙傳》以及元代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等,俱記有歷代神仙得道之事。

道教門派

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示準不同而名稱各異。  

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佔驗派五類。按地區分有龍門派、嶗山派、隨山派、遇山派、華山派、嵛山派、老華山派、鶴山派、霍山派、武當派等。  

按人劃分則有少陽派(王玄甫)、正陽派(鍾離漢)、純陽派(呂洞賓)、海蟾派(劉操)、三豐派(張三豐)、薩祖派(薩守堅) 、紫陽派(張伯端)、伍柳派(伍沖虛、柳華陽)、重陽派(王中孚)、尹喜派(關尹)、金山派(孫玄清)、閻祖派(閻希言)等。  

按道門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無派(譚處瑞)、清靜派(孫不二)、金輝派(齊本守)、正乙派(張虛靜)、清微派(馬丹陽)、天仙派(呂純陽)、玄武派(真武大帝)、淨明派(許旌陽)、雲陽派(張果老)、虛無派(李鐵拐)、雲鶴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國舅)、玉線派(樵陽真人)、靈寶派(周祖)、太一教(蕭抱珍)、全真教(王重陽)、正一教(張宗演)、真空派(鼓祖) 、鐵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張三豐)、先天派、廣慧派等。  

歷史上還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而今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香港、台灣的民間道教派別。

道教修持

★內 丹★養 生★武 術

道教修持,古代有許多名稱,如修道、修真、修為、修養、養生、衛生、長生術的話等等。不一而足。現在一般稱為“修煉”、“修持”或“養生”。

  修持的含義,就是修性煉命。性指精神,命指肉體,修煉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精神和肉體進行自我控制,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道教禮儀

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規範。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範,違者則視為品行不端。屬於道教儀範部分,道教的禮儀內容很複雜,小到日常稱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禮儀,同時,一個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禮儀風範也是其道德修養的體現

[[i] 本帖最後由 Will-Jai 於 2012-3-27 12:28 AM 編輯 [/i]]

Will-Jai 2012-3-25 01:52

中國道教諸神簡介  by 黃X陽道長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誕之日是正月初一。

靈寶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

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其神像常作一白須白髮老翁,手執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

玉皇大帝又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三界萬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玉皇有製命九天階級、徵召四海五嶽之神的權力。玉皇大帝神誕之日為正 月初九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傳稱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間的日子。

太乙救苦天尊能隨物應化,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此聖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人如遇到苦難,只要念誦太乙救苦天尊名號,太乙救苦天尊就會隨聲應化,幫助人解憂排難,化兇為吉。在上中下三元之日或為亡魂舉行黃籙超度道場時,才奉祀太乙救苦天尊。

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

天官賜福:天官名為上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四禦指的是道教三清尊神下的主宰天地萬物的四位尊神,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玉皇大帝是萬神之主。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是紫微垣中的大帝座星君,居於中天,萬星之宗主。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是北極帝座之左四座星組成的勾陳,位同北極,為天轉之樞紐。后土皇地祇,是天地中央之像。玉皇大帝是總執天道之大神,位居三清之下,眾神之上。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協助玉皇大帝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大帝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統御諸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祇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神誕之日:玉皇大帝為正月初九日,紫微北極大帝為十月二十七日,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為二月初二日,后土皇地祇為三月十八日。

土皇是道教的地神,即后土,職掌陰陽造化、山河秀麗。僅次於三清的四御神,神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土皇分為九壘,壘各有名。每壘分設四名土皇,共三十六名土皇。在動土、上樑、安宅、鎮宅、建橋、鋪路時,常要舉行禮謝土皇的齋儀,以祈求路橋暢通、家宅平安、降福消災。

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全名為白玉龜台九靈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龜台九鳳太真西王母或太靈九光龜台金母元君。西王母為女仙之宗,居崑崙之間,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隸屬於西王母管轄。元始天尊授西王母以方天元統龜山九光之籙,使製召萬靈,統括真聖,監盟證信,總諸天之羽儀,監上聖之考校。西王母和東王公又是道氣陰陽之父母,共理二氣,育養天地,陶鈞萬物。西王母開蟠桃。西王母是作為長壽的象徵,以西王母作為金籙延壽道場的主神。每逢西王母神誕之日,一說是三月初三日,一說是七月十八日。

雷祖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說是軒轅黃帝昇仙以後成為雷精,主雷雨之神。又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現示之日。雷部有神三十六 名。雷之功能不僅在於施雨,而且擴大到了主天之禍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

[[i] 本帖最後由 Will-Jai 於 2012-3-27 12:28 AM 編輯 [/i]]

Will-Jai 2012-3-25 02:17

道教教理教義  BY 黃X陽道長



道教在東漢順帝時,天師張道陵創教之初,奉老子為祖師,稱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為聖經,以老子所說的“道”與“德”為最根本的信仰。道是根柢,德是外在表現,教徒要“修道養德”。道教為什麼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為道教徒對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所以《典論》中說:道士者,要“以道為事”。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論基礎,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氣”構成了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由此而化生萬物。 《道德經》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太平經》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唐吳筠《玄綱論》中說:“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杳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像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無極,成者有云,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 《老予想爾注》進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為神明,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身”。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說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產生宇宙之後,再由宇宙產生萬物。 “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緣它是無形無象的,故經書中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德經》雲:“道可道,非常道”。認為大道無形,不可言說。 《太平經》雲“道乃萬物之師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恆不變。道經中云:“道者、理也”。認為此“至虛之理”變通無礙,化生萬法,永恆不滅,修道者若能體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聖,修真得道。 《消魔經》說:“真道之業,不衰不病,不死長生”。相信能通過修煉而得“道”與道合而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又說: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道”是非物質的宇宙本原,是宇宙的主宰者。 “老子”異化謂之“道”,“道”人格化謂之“太上老君”。老子之“道”,博大精深,“無為而治”,則國泰民安;“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則修身;“深根固蒂”則可以長生久視。通過一定的修煉,人是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而永恆存在,是道教根本的教理教義。

“德”道經中說: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它是從“道”中分化出來的,而萬物化生都必須有“德”,因為“道”是總體,“德”是個體,德是指萬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著共性與特性的關係。道教以“道”和“德”為基本信仰,行動的準則。 《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指的是這個“德”。老子在解釋“上德”時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解釋“玄德”說:“長之畜之,成之熟之,養之復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解釋“常德”說:“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 《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並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準則,必須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積德。老子說:“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所以,“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說,“教理、教義”中的基本原則。唐吳筠《玄綱論》中說:“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太平經》中認為:“道”與“德”制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個範疇都離不開“道德”的維繫。唐吳筠《玄鋼論》總括“道德”的含意說:“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老子認為:根據“道”的準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幫,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道教主張修道者要“積善累德”,樂人之吉,愍人之苦,週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是非,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不佞諂,如此乃為有德。 “德”是人性之內涵,虛其心,無為無欲,神不外耗外逸,則能積精為德,長生久視。德為道的體現,注重“慈善利人,積功累德”,為端正道教徒的品行,制定了眾多戒律,做有“德”之道人。 “道”與“德”在道書中應用很廣泛,常因所談問題的範疇,性質不同,解釋也便有所不同。道經中也有將“德”當作社會倫理規範講的,如“廣修道德”,“積德行善”,這是繼承了《老子》中“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思想。 “德”的思想深入人心,它體現了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同時也教化了世人,使世人的行為有了一個標準。道教主張以“清靜”、“無為”、“柔弱”、“不爭”、“抱一”、“寡慾”、“自然”、“玄妙”等作為處世與修養之方法,也都是從“道”與“德”的基本原則中而發揮出來的。

[清靜]是道教教義的基本概念之一。道教徒必須遵行的修持方法和處世態度。 “清靜”和“無為”是兩個類似的概念。其含義為清心寡欲、無為和靜。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老予認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種形態;又是指修養過程中獲得成功的一種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會與領導者的一種政治風格,是“道”之,“無為而無不為”的體現形式之一。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因而把“清靜”作為身心修養和治國安民的基本法則。 《清靜經》中說的“無形”、“無情”、 “無名”、都是指“道”的“清靜”現象而言;道教的修養工夫,應效法其“道”的“清靜”與“常清靜”,能做到“常應常靜”,就說明已達到了“清靜”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就是“道”的“無為而無不為”。

唐代高道司馬承禎認為,修道必須收心,而收心的關鍵在於“守靜去欲”他說:“心為道器宇,虛靜至極,則道靜而慧生”;“靜則生慧,動則成昏”。道教認為,人修煉精氣當效法“道”的清靜本性,“清其心源”,“靜其氣海”,“常清常靜不起纖毫塵念”。做到“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最後達到六慾不起,空無了悟的境界,才能修成金丹之道。

“無為”是道教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世態度和基本法則。也是“老子”哲學的重要概念之一,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人的行事也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講求清靜寡慾,與世無爭,慎行遠禍。老子主張:“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認為“有為”者“強所作為”終必失敗,“無為”者(順應自然而作為)則無敗。 《老子河上公注》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 《道德經》雲:“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認為“道”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本體,從產生的過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外在強加的力量,所以說“道”是“無為”;但從其產生萬物的結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說“道”是“無不為”。道教強調“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以求全身,去危、離咎。因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要“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忘其形骸”。 《元氣論》雲:“無為者、乃心不動也。不動也者,內心不起,外境不入,內外安靜,則神定氣和”。

“柔弱”老子說:“弱者道之用”,認為其“柔弱”就是“道”的作用。 “柔弱勝剛強,守柔曰強”的主張,成為老子重要的人生觀。道教吸取這一思想,衍化為修道長生和應世接物的修行觀念及方法。在修養方法上,要做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從物理上來說:“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現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從而提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認為:柔能克剛,弱能勝強,是以辯證方法來說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剛強”的弊害之間道理。

“不爭”是道教教義內容之一。也是道教徒對待社會人生的基本態度。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雲;“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認為:人的一切作為都應當順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益萬物,二要大公無私,三要甘處卑下,四要不與人爭,五要心胸遠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應時而動,八要善於治國,九要有辦事之才。這就是老子在處世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準則。認為聖人應效法天道,長育萬物,自然無為,而不強求爭功奪利,如此才能:“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提倡:“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想爾注》告誡說:“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強調聖人不與俗爭。道教講求的不爭並非是束手徒置,萬事無所作為,而是不與世人爭俗世的功名利祿,貪求財色等,對於合乎天道自然運行法則的事,則要盡力而行,以彰顯“天理”。認為天地萬物以及為人處世都要順乎“天理”而不能強求。 《雲笈七簽》中說:“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修道者若能爭此不爭者,就達到了道教的“不爭”的教義要求。

“抱一”是道教教義的重要概念。 “抱一”也稱“守一”《道德經》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德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以為天下貞。 “抱一”是道教中基本的修養工夫,簡單的說,就是在靜坐的時候要做到“神氣混然”的境地,所以說“一”就是“混然一氣”的意思。 《五廚經》雲:“一氣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在“一氣和太和”注中說:“一氣者,妙本衝用,所謂元氣也。衝用在天為陽和,在地為陰和,交合為泰和也,則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為泰和”。在“得一道皆泰”注中說:“得一者,言內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表生以為車宅,則一氣沖用與身中泰和和也”。 《太平經》說:“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繫屬,眾心之主也”。認為“—”同“道”—樣,是天、地、人的根本。 《老予想爾注》說:“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太平經》說:“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又云:“子若守一,無使多知,守一不退,無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又說:“守一之法,及萬神之根”。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說:“一能成陰生陽,轉步寒暑,春得一以發,夏得一​​以長,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道教主張,修道者若要長生,必須修“守—”之法。又云:“守一存真,乃得通神,知一不難,難在於終,守之不失,可以無窮”。道教中又將“守一”法分為“守真一”與“守玄一”兩種。在修煉方法上特別強調“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盡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後且具知善惡過失處,再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認為“守—”才能消災免禍,益壽延年,長生通神。 .

“寡慾” 道教教義內容之一,也是對道教徒修行和處世的要求,節制個人的私慾,否則修道無成。 《道德經》雲:“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提倡“見素抱朴”, “少私寡慾”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過多的物慾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亂。道教制定了一些戒律對俗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規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戒嗜欲”、“不得貪求無厭”。中極三百戒中規定“不得殺生食肉,盜竊淫邪,飲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遠身行”,“除惡想”,“絕聲色”,“儉愛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全真高道尹志平說:“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為重,多食即多睡,睡多情慾所由生,人莫不知,少能行之者,必欲制之,先減睡欲”。道教吸取老子的寡慾觀念與修持實踐相結合,認為世俗的美色、厚味、暖衣、妙音等,貪欲過之,傷氣害性,為“兇害之根”,修道者應該斷然加以摒棄。

“自然”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觀念來解釋“道”和“德”。 《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認為道生萬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動過程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法,並非“道”之上還有一“自然”實體的存在。道教認為自然是宇宙萬物的本性,萬物以道為法,道以自然為法。 《道德經》中又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應當順其本來的自然,不可有意作為。因而主張人應當愛護自然,保持與大自然協調相處的和諧關係,順應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辦事。

“玄妙” 《道德經》中曾多次使用“玄”,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德深矣,遠矣”,其意義為“渺冥幽遠”,是對“道”和“德”的一種形容。 《老子想爾注》說:“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道教認為若主張“無”或主張“有”都是偏執一邊,因此要“非有非無”,“合於中道”這就叫“玄”。認為“又玄”就是“重玄”。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主張從心智認識上取消剛與柔、動與靜、有與無、善與惡、是與非的一切對立,以達到“境智雙泯” “能所都忘”的虛無境界是道教教義的特徵。

“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教義之一。其主要內容包含有三個方面,即一、貴生重生、“生為第一”的樂觀主義人生態度;二、“性命由己,操之在我”的命運自主思想;三、延生有術的生命實踐操作思想。意思是個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樣,都是由自然之氣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氣,返本歸根,就可以與道同在,壽比天長,強調個人的生命,能由自我決定,不由天地掌握。道教以生為樂,重生惡死。所以強調“重生貴術”,追求的是長生久視。 《抱朴子.黃白篇》說:“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壽之長,決定於自身,並非決定於天命。認為經過修煉可以延壽,如果修煉有恆、日久年深,可以成為神仙。 《西升經》推崇“虛無”和“自然”,認為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氣,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從根本上說,天地與人都為氣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育智養神,固守本元之氣,就能“與道同久”,而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認為道生萬事萬物,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而一,一而二​​,是須臾不離的。道教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的教義是樂生、重生、所以強調“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相信通過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變人之生死的常規現象,成側得道。道教認為,個人與社會是一極互存互榮的共生關係,因而十分重視社會應盡的責任,要求不僅要“度己”,重視個人的生存,而且還要“度人”,重視他人的生存,任何個人絕不能從一己的私利出發而損害他人的利益,而應該以各種適宜的方式去創造天下人共同的利益。一個人只有很好地履行了作為社會一分子的社會職責,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談得上修道成仙,名登仙籍。

[[i] 本帖最後由 Will-Jai 於 2012-3-27 12:28 AM 編輯 [/i]]

Will-Jai 2012-3-25 18:24

修真九要    悟X真人(清)



修真之道乃天下第一件大事,亦天下第一件難事。以其至大至難,古人皆謂之天下希有之事。是事也,非深明造化、洞曉陰陽,存經久不易之志,循序漸進者,不能行之。後世學人,不究此事為何事,未曾學道,即欲成道;未曾學人,即欲作仙。無怪乎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也。予自幼慕道,未遇正人,不辨是非,乃亂乃萃,幾乎受害。幸逢吾師龕谷老人,略聞香風,始知自己從前之​​錯,亦知天下道人大半皆錯。因述吾師之意,提其修真綱領,總為九條,名曰修真九要。其法由淺及深,自卑登高,為初學之人作個梯級。不論學道修道,依此九要,循序而入,終必深造自得,且能識的盲師明師,辨得邪道正道。縱不能行此天下希有之事,亦可以知有此天下希有之事,庶不至空過歲月,虛度一生矣。

勘破世事第一要

  吁嗟!人生在世,如夢幻泡影,百年歲月,瞬息間耳。無常一到,縱有金穴銀山,買不得性命;孝子賢孫,分不了憂愁。若不及早打點,臨時手忙腳亂,閻王老子不肯留情,一失人身,萬劫沉淪。有志於道者,須將這個關口急急打開,方有通衢大路。否則,塵緣不斷,妄想成道。雖身已出家,而心未曾出家,一舉一動,無非在世事上用功夫,一行一止,總是在人情上作活計,不特不能成道,而且無由聞道,何貴乎出家?古今來無數學人,多蹈此轍。所以學道者如牛毛,達道者如麟角。悟真雲:“試問堆金如岱嶽,無常買的不來無?”了道歌云:“先將世事齊放下,後把道理細研精。”是言世事皆假,性命最真,欲知其真,先棄其假也。何則?一認其假,則心為假役,一假無不假,與道日遠,便不是自惜性命之人。不自惜性命,懸虛不實,空過歲月,老死而矣,何益於事?昔呂祖因一夢而群思頓脫,馬祖因悟死而成道最速,是葢先勘破世事而後修真。所以成真了道易於他人。況出家修行原系勘破世事而然。若未勘破而強出家,有名無實,本欲登天而反墜地,適以取敗,豈不枉費心機耶?吾願學人,不論在家出家,若欲辨切身大事,將世事先須嘗探一番。嘗探來,嘗探去,嘗探到沒一些滋味處,始知萬緣皆空,性命事大,從此把身外一切虛假之事一筆勾消。腳踏實地,尋師訪友,勇猛精進,為道忘軀,自然一誠格天,祖師暗中提攜,當有真人度引矣。

積德修行第二要

悟真雲:“若非修行積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可知積德修行乃修道者之要務。倘離德以言道,便是異端邪說,旁門外道,差之多矣。故古之聖人,必先明道;古之賢人,必先積德。未有不明道而能聖,未有不積德而能賢。然欲希聖必先希賢,若欲成道必先積德。道德兩用,內外相濟,聖賢之學業得矣。道者,為己之事;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而積德無窮。自古及今,仙佛神聖成道之後,猶必和光同塵,積功累行,直待三千功滿,八百行完,方受天詔。況金丹大道為鬼神所忌,非大忠大孝之人不能知,非大賢大德之人不敢傳。即強傳而知之,鬼神不喜,勢必暗降災殃,促其壽數。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予自得龕谷仙留之旨,以大公為懷,每遇志士,便欲接引。間或略示端倪,徐觀其後,未幾自滿自足,不能深入,竟至日久懈怠,志氣盡喪。其慳貪煩惱,甚於常人。前後數人,俱皆如此。噫!此等之輩必是祖先無德,自己無行,以是始勤終怠,迷失真宗,而不可挽回矣。予因自不小心,失言匪人,亦屢遭魔障。幸喜無大關係,真寶未被竊去。有鑑於此,後遂結舌,不敢輕露圭角,是必待有大力者傾囊付之耳。世之學人方入門戶,直視神仙為至易之事,而遂騙化十方,罔知所忌。絕不思一絲一粒俱十方之血汗;一飲一啄皆眾生之苦力。或有以口頭禪籠人者;或有以假道法攝財者;或有以黃白朮謀騙者;千方百計,不可枚數。異日欠下十分債賬,不知如何消化。古人謂:“兩隻角或有或無,一條尾千定萬定”者,必此輩歟?有志斯道者,須當以德行為重,自立節操,不要糊塗作事,擔誤了前程。何為德?卹老憐貧、惜孤憫寡、施藥舍茶、修橋補路、扶危救困、輕財重義、廣行方便者是也。何為行?苦己利人、勤打塵勞、施德不望報,有怨不結讎,有功而不伐,有難而不懼,見義必為者是也。能積德,能立行,愈久愈力,德服鬼神,品超庸俗,高人一見,決定入目,大道有望。否則,不積一德,不修一行,妄想成道,偶遇高人,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自謂可以欺人,殊不知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矣。更有一等不務本分之流,作孽百端,朝酒肆而夕花鄉,口道德而心盜跖,損人利己,千奇百怪,不知自悔,反怨自己無福無緣,乃毀謗丹經盡屬誑言。真地獄種子,當入異類,求其為人而不可得,何敢望仙乎。籲!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師傳成仙之事。不積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可不三思乎?


盡心窮理第三要

《說卦傳》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可知盡性至命之學,全在窮理上定是非耳。窮理透徹,則性能全,命能保,直入無上至真之地;窮理恍惚,則命難修,性難了,終有到老落空之悔。今之學人,糊塗出家,糊塗學道,糊塗修行,生則既然糊塗,死時焉能亮淨?性命何事,而乃如此妄為耶!金丹之道,包羅天地之道也,竊奪造化之道也,至尊至貴,至神至妙,非容易而知。學人不想自己性命為何物,不辨祖師法言是何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妄想一言半語之妙,即欲成道,日則浪蕩打混,夜則高枕安眠,以丹經為無用之言,以子書為哄人之套。詐稱有道者,以錯引錯,妄冀成真者,以盲誘盲。即有一二信心之士,亦不過是走馬看花,何嘗深用心思,窮究實理。古人亦有謂“若還紙上尋真義,遍地都是大羅仙”之語,是特為不求師者而發,非言丹經子書為無用。後人不知古人之意,多藉此為憑證,而即置經書於不問,大錯大錯。夫仙真法言,一字一意不敢妄發,一言半語盡藏妙義,不知費盡多少老婆心,為後人作階梯,與教門留眼目。而反毀之謗之,其罪尚可言乎!即後之高人賢士所作所為,總在古人范圍之中,究其實落,未必高過於古人。今之高人不哄學人,則古之仙真不誤後世也可知矣。吾勸有誌之士,取古人之法言,細窮細究,求師一決,通前達後,毫無一點疑惑,方可行持,慎誤自恃聰明,而有己無人;亦勿專聽梆聲,而任人誤己;至於不通文字之學人,亦須於俗語常言中,辨別實義。蓋俗語常言中有大道藏焉,特人未深思耳。如“沒體面”,“沒人形”,“有竅道”,“好自在”,“顛三倒四”,“隨方就圓”、“隨機應變”、“沙裡淘金”、“無中生有”、“七死八活”、“有己無人”、“不知死活”、“不顧性命”、“只知有己,不知有人”、“走三家不如守一家”、“禮下於人,必有所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等語天機大露,何妨拈出一二,作個悟頭,朝參幕思。雖大理不明,而知識漸開,與道相近,亦不空過了歲月。此窮理之學,不論賢愚,人人可做,果能功夫不缺,日久自有所悟。但所悟者一己之私見,不得貿然下手。倘遇明師,必須徹始徹終,追究個清白,真知灼見,得心應手,方不誤事。若知前不知後,知後不知前,知陰不知陽,知陽不知陰,知體不知用,知用不知體,或知有為而不知無為,或知無為而不知有為,或見元關而不知藥生,或知藥生而不知老嫩,或知結丹而不知服丹,或知結胎而不知脫胎,或知文烹而不知武煉,或知武煉而不知文烹,或知陽火而不知陰符,或知進火而不知止足,或知溫養而不知抽添,毫髮之差,千里之失,未許成真。不但此也,且陰陽有內外,五行有真假。性命工夫兩段,先後二天各別,有真有假,有真中之假,有假中之真,有真中之真,有假中之假。此等機關究之不徹,即行之不到;辨之不清,即作之不成。是以呂祖三次還丹未成,後得崔公《入藥鏡》而始完功;紫清有夜半風雷之患,重複修持而方了事。如二翁者,神仙中之領袖,些子不明,猶有不虞,而況他人乎?學者須當三思之。


訪求真師第四要

古仙雲:“若無師指人知的,天上神仙無住處。”又《悟真》雲:“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誠哉性命之學,必有師傳,非可妄猜私度而知,昔道光頓悟圓通,自知非向上事,後得遇杏林而成大道;上陽即得緣督之訣,不敢自足,猶必見青城而備火候;三豐嵩山苦歷十餘年,一無所得,後感鄭呂二仙指點,方知大事。雖世間微藝薄技,尚賴師傳而知,況性命大事,豈能無師而曉?蓋性命之道,乃竊陰陽、奪造化、轉生殺、扭氣機、先天而天弗違之道,鬼神不能測,蓍龜莫能佔,得之者立躋聖位,直登彼岸,是天下第一件大事,是天下第一件難事,苟非聖師附耳低言,如何知之?獨是旁門三千六百,丹法七十二品,以邪害正,以假亂真,誰為盲師,誰為明師,甚難辨別。然辨別亦易,大凡高人出世,自命不凡,獨弦絕調,不濫交,不諂世,不同黨,不要名,不恃才,不謀利,不欺人,不怪誕,一言一語,俱有益於世道,一行一止,大有裨於聖教,貪、嗔、痴、愛而俱無,意、必、固、我而悉化,品節清高,人人所不能及,胸襟脫灑,個個所不能到。間或援引志士,亦必千磨百折,試其真假,果其白玉無瑕,方肯指示端倪;如其非人,決不敢輕洩天機。此所以為明師也。若夫盲師無而為有,虛而為盈,不肯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或有指男女為陰陽者,或有以經粟為黍珠者,或有以爐火為外丹者,或有煉心腎為內丹者,或有以存想為凝神者,或有行子午為抽添者,或有轉轆轤為周天者,或有認頑空為無為者,或有以運氣為有為者,或有以忘形為修靜者,或有以煉睡為退陰者,或有服硫黃為進陽者,或有避五穀求延年者,諸如此類,不可勝數。此等之輩,功德不言,節操不立,身衲衣而腰錢囊,頭簪冠而心蛇蠍,見富貴而留心,遇困苦而忘道,飲酒啖肉,不顧十方血汗,喪名敗教,那知萬劫沉淪,行步時、只在錢財上用功夫,舉動處、盡於衣食上費心思,一頭一拜,即收為徒,一茶一飯,即便傳道,借聖賢之門戶,而自欺欺世,竊仙佛之法言,而捏怪作妖,只知一身飽暖,那管他人死活。學人若聽其言而不察其行,以有道目之,未有不入於網中而傷害性命者。況一惑其言,認假為真,固結不解,雖有高真聖師欲為提攜,亦無門可入。天下道人遭此難者,不一而足。緇黃之流,東走西遊,誰無幾宗公案?誰無幾句話頭?只以口頭三味取人,則人人是佛,個個是仙。試問學道者千千萬萬,成道者能有幾人?大抵聖賢不常見,仙佛不多得,以其不常見、不多得,所以為高人。高人者,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豈得以口頭三昧為高人乎!當年予師秘授試金石一方,善識人之高低身份。若遇修行之人,以酒色財氣試之,而不能動者,必非凡品,更以《悟真》、《參同》詰之,而隨口應者,即是明師。屢試屢驗,百發百中,願以此法,共諸同人。

煉己築基第五要

《沁園春》雲:“七返還丹,在人須先煉己待時。”《悟真篇》雲:“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蓋修真之道,還丹最易,煉己至難,若不煉己而欲還丹,萬無是理。夫還丹者,如房屋之樑柱;煉己者,如房屋之地基。未築地基,則樑柱無處建立;未曾煉己,則還丹不能凝結。學者得師口訣,急須煉己,煉己純熟,臨爐之際,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鉛汞相投,情性相合,自無得而復失之患。特以人自有生以來,陽極生陰,先天走失,後天用事,當年故物,盡非我有,加之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精漏、神昏、氣敗,將此幻身如破鍋爛甕相似。鍋破甕爛,盛不得水;人之身體衰敗,還不得丹,同是一理。故雖後天假物,非還丹藥料。然未還丹,尚藉賴以成功,而亦不可有損傷。古人云:“若無此夢幻,大事何由辦?若還大事辦,何用此夢幻?”又云:“不怕先天無真種,只怕後天不豐光。”蓋後天足則先天可複,先天復則後天可化,煉己築基之功,豈可輕視乎!何為煉己?少貪無愛,煉己也;牢固陰精,煉己也;打煉睡魔,煉己也;苦己利人,煉己也;大起塵勞,煉己也;心地下功,全拋世事,煉己也;勇猛精進,以道為己任,煉己也;腳踏實地,步步出力,煉己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煉己也;披褐懷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煉己也。煉己之功居多,總以無己為歸著。老子云:“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煉己煉到無己時,外其身而身存,後天穩當,基址堅固,先天真陽來復,混而為一。 “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一時辰內管丹成矣。若為煉己,遽行一時之功,則後天不固,先天雖在咫尺,未許我有。蓋其鉛至而汞失迎,坎來而離不受,彼到而我不待也。噫!築基時須用橐龠,煉己時還要真鉛。煉己築基,豈易事哉!

和合陰陽第六要

修真之道,金丹之道也;金丹之道,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陰陽之道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是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相合,方能生育。金丹之道,惟採取先天真一之氣也。先天之氣,無形無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乃自虛無中來者。聖人以實而形虛,以有而形無。實而有者,真陰真陽;虛而無者,二八初弦之氣。初弦之氣即先天氣,此氣非陰陽交感,不能有像。若欲修金丹大道,捨此陰陽,別無他術矣。但陰陽不一,倘認假為真,徒勞心力,無益有損,不可不辨。男女之陰陽,塵世之陰陽也;心腎之陰陽,幻身之陰陽也;日月之陰陽,天地之陰陽也;冬至夏至,一年之陰陽也;朔旦望後,一月之陰陽也;子時午時,一日之陰陽也;二候四候,一時之陰陽也。凡此皆非金丹之陰陽。金丹陰陽,以我家為陰,以他家為陽;我為離,他為坎;離中一陰為真陰,坎中一陽為真陽。取坎填離,是以真陰求真陽,以真陽濟真陰也。且陰陽又有內外之別:內之陰陽,順行之陰陽,生身以後之事,後天也,人道也;外之陰陽,逆運之陰陽,生身以前之事,先天也,仙道也。內外陰陽皆無男女等相,非色非空,即色即空;非有非無,即有即無。若著色空有無之形,便非真陰真陽實跡矣。既知陰陽,須要調和相當,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不急不緩,不有不無,不即不離,不躁不懦,或陽動而陰隨,或陰感而陽應,或陰中用陽,或陽中用陰,或借陰以全陽,或用陽以製陰,或以內之陰陽而助外,或以外之陰陽而濟內,內外合道,金丹自虛無中結就,取而服之,長生不死。 《參同》雲:“同類易施功,非種難為巧。”《悟真》雲:“內藥還同外藥,內通外亦須通,丹頭和合類相同,溫養兩般作用。”三豐雲:“世間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調和陰陽之道,盡於此矣。

審明火候第七要

古經云:“聖人傳藥不傳火,火候從來少人知。”則是藥物易知,火候最難。蓋藥物雖難覓,若遇明師點破,真知灼見,現在就有,不待他求,所以易知。至於火候,有文烹、有武煉,有下手、有休歇,有內外、有先後,有時刻、有爻銖,有急緩、有止足,一步有一步之火候,步步有步步之火候,變化多端,隨時而行,方能有準。若差之毫髮,便失之千里。所以最難。何為火?煅煉之神功也;何為候?運用之時刻也。運用時刻在鴻濛將判、陰陽未分之際;煅煉神功在天人合發、有無不立之內。且有外火候、有內火候。外火候,攢簇五行,和合四象;內火候,沐浴溫養,防危慮險。雖內外二藥相同,而火候運用大異,不遇真師,焉能知的?夫攢簇五行,和合四象,是盜天地之生機、竊陰陽之祖氣,回斗柄而轉天樞,開坤門而塞艮戶,其妙在乎積陰之下一陽來復之時。此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所謂一年只有一月,一月只有一日,一日只有一時者是也。惟此一時,易失而難尋,易錯而難逢,得之則入於生道,失之則入於死道。聖人於此一時運動陰符陽火,拔天根而鑽月窟,破混沌而拈黍珠,回七十二候之要津,奪二十四節之正氣。水火相濟在此,金木交並在此,鉛汞相投在此,安身立命在此,出死入生在此。若過此時,陰陽分離,真者藏而假者用事,已落後天,不堪用矣。至於“曲江岸上月華瑩”,生藥之火候;“風信來時覓本宗”,採藥之火候;“水生二藥正真,若待其三不可進”,老嫩之火候;“鉛遇癸生須急採,金逢望遠不堪嘗”,急緩之火候;“忽見現龍在田,須猛烹而急煉;但聞虎嘯入窟,宜倒轉以逆施”,用武之火候;“慢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用文之火候;“未煉還丹須急煉,煉了還須知止足”,溫養之火候;“只因火力調和後,種得黃芽漸長成”,丹成之火候;“托心知,謹護持,照看爐中火候飛”,保丹之火候;此皆還丹之火候。若夫大丹火候,別有妙用,“受氣吉,防成兇”,結胎之火候;“混沌七日死復生,全憑侶伴調水火”,固濟之火候;“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斯配當”,養胎之火候;“用鉛不得用凡鉛,用了真鉛也棄捐”,抽添之火候;“丹灶河車休矻矻,鶴胎龜息自綿綿”,沐浴之火候;“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防危之火候;“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完入聖基”,胎成之火候;“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凡籠壽萬年”,脫胎之火候;此大丹始終之火候。更有內外兩用之火候,“凡俗欲求天上事,用時須要世間財”,採藥火候中之火候;“偃月爐中玉蕊生,硃砂鼎里水銀平”,結丹火候中之火候; “第七日陽復起首,別妙用混合百神”,結胎火候中之火候;“有無俱不立,物我悉歸空”,脫胎火候中之火候;內外二丹火候之秘,於此盡矣。其中又有細微奧妙之處,是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臨時變通,非可以文字傳矣。

外藥了命第八要

《悟真》雲:“休施巧偽為功力,認取他家不死方。”緣督子曰:“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曰他家,曰虛無,則知非一身所產之物。說到此處,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人得天賦之正氣,為萬物之靈,具此氣即具此理。氣者,命也;理者,性也。是性命者,天之所與也。天始與之,而天終奪之,此勢之所必有者。若以後天幻身之物與天爭權,總在造化規弄之中,焉能脫的造化?不有金液還丹之道,妄想保全性命,萬無是理。金液還丹之道,先天之道也。先天之道,包羅天地,運動陰陽,系天地之外機秘,故能了生死而避輪迴,出凡塵而入聖基。但此機秘遠隔千里,近在咫尺,可惜世人不肯認真,日遠日疏,絕不返顧,自送性命。若有志士,窮究實理,忽的打破疑團,截然放下,直超彼岸,則赫赫金丹一日成,不待三年九載也。然丹成最易,而修煉甚難,使無虛實相應、陰陽變化、以術延命之道,而金丹不結。以術延命之道,乃奪天地造化之權,竊陰陽消息之機,轉生殺,扭斗柄,先天而天弗違之道也。 《陰符經》雲:“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莫能見。”《悟真》雲:“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蓋人自先天失散而後,真陽有虧,形雖男子,其中皆陰,倘執一己而修,不過涕唾津精氣血液,不過眼耳鼻舌身意,不過七情六慾、五蘊八識、三彭百穴,是以陰濟陰,命何由接,丹何由接?故《參同》雲:“牝雞自卵,其雛不全。”此其證也。夫丹經所謂外藥者,以其我家真陽失散於外,不屬於我,寄居他家,而以外名之。迷人不知,錯會他字、外字,或猜為御女閨丹,或猜為五金八石,或猜為天地日月,或猜為雲霞草木,以及等等有形之物。殊不知真正大藥,非色非空,非有非無,乃鴻濛未判之始氣,天地未分之元仁,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仙作佛。聖人以法追攝,於一個時辰內結成一粒黍珠,號曰陽丹,又曰還丹,又曰金丹,又曰真鉛,以此真鉛點一己之陰汞,如貓捕鼠,霎時乾汞結為聖胎,此外藥之名所由有也。試細申之,“藥出西南是坤位,欲尋坤位豈離人。”外藥也;“初三日,震出庚,曲江岸上月華瑩。”外藥也;“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銀。”外藥也;“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外藥也;“偃月爐中玉蕊生,硃砂鼎內水銀平”,外藥也;“坎離之氣和合,黃芽自生”,外藥也;但藥本在外,如何得向內生?藥屬於他,如何得為我有?經云:“五行順生,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七寶”。木本生火,今也火反生木;金本生水,今也水反生金;金木水火中藏戊己二土,和四象而配五行,一氣運用,復成一太極,火功到日,煉成一粒至陽之丹,取而服之,長生不死,與天地同春,與日月爭光,所謂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者此也。噫!萬兩黃金買不下,十字街前送至人。金丹大道,萬劫一傳,至尊至貴,得之者立躋聖位,不待他生後世,眼前獲佛神通,人何樂而不積德修道哉?

內藥了性第九要

《道德經》雲:“有欲以觀其竅,無欲以觀其妙。”此二語乃金丹大道之始終,古今學人之要訣。外藥不得,則不能出乎陰陽;內藥不就,則不能形神俱妙。上德者修內藥,而外藥即全;下德者修外藥,而內藥方就。外藥者漸法,內藥者頓法。外藥所以超凡,內藥所以入聖。 “有欲觀竅者”外藥,竊奪造化之功,幻身上事;“無欲觀妙者”內藥,明心見性之學,法身上事。倘外藥已得,而不修內藥,即呂祖所謂“壽同天地一愚夫”耳。況大丹難得者外藥,外藥到手,即是內藥,聖胎有像,陰符之功,即在如此。 《參同》雲:“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所謂“無欲觀妙”者此也。 “無欲觀妙”者,無為之道,但無為非枯木寒灰,絕無一事之謂,其中有朝屯暮蒙、抽鉛添汞、防危慮險、固濟聖胎之功。所以融五行而化陰陽,以至道法兩忘,有無不立,十月霜飛,身外有身,極往知來,歸於真如大覺之地,即佛祖所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最上一乘之大道也。若非了命之後而遽行此功,根本不固,虛而不實,未曾在大造爐中煅煉出來,總然了得真如之性,若有一毫滲漏,難免拋身入身之患。後人不知古人立言之意,多以性理為不足貴,試問世間學人,有幾個能明涅槃之心乎?有幾個能見真如之性乎?涅槃心、真如性,淨倮倮、赤灑灑、圓陀陀、光灼灼,通天徹地,非可以後天人心血性而目之。古人亦有了性不了命,萬劫陰靈難入聖之語,是特為未修命而僅修性者言之。若已了命,焉得不修性?若不修性,則應物固執,空有家財而無主柄。若不修性,雖幻身已脫,而法身難脫。若不修性,只可長生,而不能無生。若不修性,雖生身之初能了,而未生之前難全。內藥了性之功,所關最大,無窮的事業,皆要在此處結果,何得輕視性乎?吾願成道者,未修性之先,急須修命;於了命之後,急須了性。陰陽並用,性命雙修,自有為而入無為,至於有無不立、打破虛空,入於不生不滅之地,修真之能事畢矣。

[[i] 本帖最後由 Will-Jai 於 2012-3-28 03:49 PM 編輯 [/i]]

Will-Jai 2012-3-27 00:36

道教基本禮儀   by 寧X道教網

★怎樣禮叩神明?   一般道教信士或弟子的禮叩姿勢為三禮三叩。
道教禮叩所謂“八十一化”即;足踏八卦,懷中抱一,手按十字。行禮時,雙手上不過眉,下不過膝。其具體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簾,平心靜氣,二是離跪墊約五寸,二足跟距離約二寸,足尖相距約八寸,形成外八字狀。
雙手於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無名指根節.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節,左手其餘四指抱右手,躬身一禮,行禮時手與鼻相平不可高於鼻。
然後掌心向內,掌背向外畫弧,內滑落於胸口上,右手畫弧線向下右左環繞,同時躬身。
右手心向下按在墊上,左手離開胸口弧線向下左、右方向環繞,按在右手背上與右手重疊形成十字,雙膝同時跪在墊上,左右手小臂同時著墊上,二肘尖與二個膝蓋同在一條直線上,頭叩在雙手背上,頭叩下後身如伏蟾一樣。
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緊接收回,雙手復握如前,起身站定,此為一禮一叩。動做自始至終要慢、圓、連,無有間斷停留。如此三禮三叩畢.是向後退半步復一禮.原地轉向值殿道長.躬身一禮.此時三拜三叩完畢。

★怎樣奉神上香?

據《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稱:“燒香之理在乎五行之性,凡朝真焚香者,誠心藉由火氣而上升。”修齋行道者,祭祀時必以燒香為務,不用獻祭牛羊,就能所求如願。所謂“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
上香則選擇三支(或一支)長短相同的香,點燃起火時可以用手扇滅,不可用口吹滅,因口氣不清淨故。拈香時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因為道教以左手為淨手,而右手操持百事,容易沾染污穢。左手包右手,象徵以善包惡。另外,燒香忌回顧,要心神專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舉香宜雙手平舉至胸口,是謂“心香”,香頭至眉間高,即“玄關”之位,謂之“叩天關”。此時閉目默聲禱告,所祝之願隨香煙直上九重,謂之“通天”,插於香爐內,謂之“達地”。先中間、再左(我們右手邊)、後右(我們左手邊),香與香間隔不過一寸(約3厘米),俗稱“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整個上香的過程是指所由心香之願,直叩天關,逕上九重,通天達地,以香傳信也。而民間以香燒的越大、越粗、越多,神明就越歡喜,賜福越多,乃至於所謂“搶頭柱香”,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燒香偈有云:常焚心香,得大清靜。燒香之意是為了使自己的身心常清常靜,而不是為求一己之私慾來諂媚神明,這不是正信的道教弟子所為。

★怎樣供養神明?

供養香花燈水果,為五供。以下略述供養之功德。
香,有清淨的含義。常為神明供香,後能得道業清淨,身心安穩的福報。
花,有莊嚴的含義。常為神明獻花,後能得相貌美麗,身體健康的福報。
燈,有光明的含義。常為神明供燈,現世運途順利,消災免難,更能拔濟先祖脫離幽冥。
水,有智慧的含義。常為神明供水,能得大智慧、大聰明。
果,有果報的含義。常為神明供果,必得善果,不遭冤孽纏繞。
具體供養方法是:把擺好的供品,雙手端到供桌前.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一禮,然後放在供桌上。如上所述的方法,精勤侍奉神明,必能感應如響,福報日增。若沒有條件者,可以多誦經文。諸供養中,法供最勝。上供是為了修恭敬心,供養心。實在貧寒者,一杯水亦可作供養。神明鑑察,誠心為本,必能獲大福佑,得大功德。

★供品有什麼禁忌嗎?

供神所用之燈,要用一色芝麻油燃點,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則會觸穢神靈。
現代供神之花,常以梅、蘭、菊、竹四季之花為上品,次為水仙、牡丹、蓮花。敬神所用鮮花,首重清香芬芳。全無芳香者,或香味強烈、有異味的花,令人生厭者,忌用於敬神。供花不可以供月季之類有刺的花,易遭不順及災難。
道門稱奉獻齋壇之水為七寶漿。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潔之水。
供果必須是“時新果實,切宜精潔”。且“寧供樹上吊的,不供地上種的”。常見的是供奉“四干四水”即四種乾果(如棗子、桂圓、松子、核桃等)、四種水果(如蘋果、金桔、西瓜等)一般以一、三、五個為一盤(棗、桂圓等則不限,成串的水果如香蕉、葡萄不限)。忌供雙盤,一般為單數,最大為九盤。供果忌供李子(道祖姓李)、石榴和番茄(這兩種水果的種子是由人或動物吃過之後隨糞便排泄出來的,不清淨,所以不用其供養神明)、以及如榴蓮、甘蔗之類的帶有怪異氣味或帶有污泥的水果;梨是專為供給荒郊野外的孤魂野鬼所用,不可以拿來供奉神明;供圓形水果如西瓜、香瓜等不可以切開,(切開不完滿之意);吃過的水果、祭拜過亡人鬼魂的水果,不可以拿來供養神明。供果取當令(本季節出產的)的水果為佳。
另外,道經、戒律中規定不可拿葷腥肉類供養神明,神明清靜,不喜葷腥,只有一些低級鬼神和邪魔妖魅才喜好血食。但現今有些道教正一派和一些民間道派仍沿用上古制度的三牲酒禮,雖然沒有錯,但並非道教教義所確定和認可,應該予以改進。


★供奉神像有什麼要求?

首先,道教是敬天敬祖的宗教,以孝道為根本。如果連自己的祖先都不知設位供奉,僅僅供奉神明,那樣只是諂媚而已,神是不會保佑的。
其次,要選擇與自己有緣的神明,供奉與自己有緣的神明,一定會靈驗。家庭供奉大道高真聖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供奉一尊主神就可以代表一切神明,供的多又雜亂,反而不靈。 (見到哪一尊神像自己心裡覺得特別高興和歡喜,就是與哪位神明有緣)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太上老君、呂祖師、玄天上帝、文昌帝君、慈航元君等尊神,任擇其一即可。
再次,供奉神明一定要開光,不開光的神像,只是擺設和工藝品而已,供奉日久,還容易招來邪物附著,給家人帶來災害。
神像的大小尺寸,應該和法壇、神堂的空間位置比例相稱,不可太大或太小。神像安座之後,要在神像右手邊立祖先牌位,春秋共祀,以示不敢忘本。

★為什麼要開光?

神像是木頭雕成、土石塑成,沒有神靈依附,只是一個空殼而已。神靈本是一團虛靈之氣,把這團虛靈之氣注入到神像裡邊,還要藉助一些靈物給神像“裝臟”、“封口”、“點眼”、“安神”、“落座” ,使神像放出祥瑞的光明,叫做開光。在道教,開光是一件很嚴謹很複雜的事情,並非像某些江湖術士拿支毛筆沾上硃砂就在神像臉上亂點一通,必須要正統的高功法師才可以為神像開光點眼。
開光之後的神像供奉在家中,家庭會越來越吉祥,家人身體越來越好,事業越來越順利,所有的霉運一掃而空,這就證明神像是開過光的。反之,則沒有開光。或者好了一段時間突然出現異常,這就要考慮是不是因為哪裡不小心褻瀆了神明而導致退神。這兩種情況都必須重新開光。

★神像如何安位?

安奉神位,有條件的話應當單獨用一間靜室作為神堂,閒雜人等、小孩、貓狗等不能隨便進入;也不應用作會客、談笑、宴飲之所,而只是以供奉神明、禮誦經文、焚修玄功之用,不作其他用途。
若條件不允許,則應選擇供奉在客廳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清靜乾燥之處,高度在1.5米左右,不可低於腰部。神像背後不可臨窗,應當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了然。坐向宜坐東朝西、坐北朝南,民間風水師所定的方位可以作為參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神像面對廁所、爐灶或直接面對自己的臥床就好。若一時找不到高功法師為神像開光,那就只有每天(戊日除外)不間斷的面對神像,焚香誦經。經文所在,即有神明,遍數多少不限,但每天最少一遍。可以選擇《三官經》、《南北斗經》、《清靜經》、《救苦經》等經文持誦。

[[i] 本帖最後由 Will-Jai 於 2012-3-28 03:53 PM 編輯 [/i]]

Will-Jai 2012-3-28 15:04

道教重要經典:

[u]道德經[/u]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老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經過專家大量考證及考古發掘,終於證實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裏位於現在河南鹿邑縣老子故裏。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公元前571年農曆2月15日誕生,誕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於陳?苦縣厲鄉曲仁裏,既現址河南鹿邑太清宮鎮。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u]度人經[/u]
《度人經》是道教重要的經書,作者不詳,全稱《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一名《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也有簡稱《無量經》的。道教靈寶派經典,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葛巢甫等人所編集的《靈寶經》之一。一卷,一作六十一卷,其中第一卷為經文,以下六十卷是敷演經文而成。
講述元始天尊向十方天真大神、上聖高真、妙行真人、無鞅數眾說經的故事,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之旨。
該經後來被奉為眾道經之首,在《正統道藏》中排列第一。唐、五代道士閭丘方遠稱《靈寶經》「都五十八卷,其經旨在此《度人經》中」。

[u]清靜經[/u]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道教稱老君西遊龜台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 ①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
於世書而錄之。 ”因而《清靜經》被認為是三國時葛玄依託之作。確否,待考。   《清靜經》僅四百零一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它首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濁、動、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接著說明,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的常寂真靜境界。最後指出,“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所以《清靜經》,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諷誦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道教徒認為:“常清靜設教,導俗輔正,扶宗務化,民以歸根, 使含真而抱一,體洽玄元,煉神合道,羽化飛仙,不為乖謬……乃至千真萬聖咸不出於此矣。 ”②《清靜經》有杜光庭、王道淵、侯善淵、王元暉、白玉蟾、無名氏、李道純以及默然子等多種注本,均收入《正統道藏》。

[u]南華真經[/u]
《南華真經》即《莊子》。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亦被尊為《南華真經》。道教奉為四子(莊子、文子、列子、亢桑子或稱庚桑子)真經之一,在道教經典中的地位僅次於老子《道德真經》。

《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西晉司馬彪注《莊子》二十一卷,五十二篇,據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有內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此註早已亡佚。現在的通行本為郭象本,共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七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系莊周所作,外篇和雜篇是莊子後學所著。

[u]周易參同契[/u]
《周易參同契》又名《參同契》,是一本講煉丹術著作,被稱為“萬古丹經王”。為道教早期經典。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系統論述煉丹的經籍。歷來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化名空同道士鄒欣),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u]鐘呂傳道集[/u]
功內丹術經典著作。 3卷。又名《真仙傳道集》或《鐘呂傳道記》。五代,施肩吾撰。全書以鍾離權與呂岩師徒問答的形式,論述內丹術要義共18卷論真仙、大道、天地、日月、四時、五行、水火、龍虎、丹藥、鉛汞、抽添、河車、還丹、練形、朝元、內觀、磨難、徵驗。全書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陰陽五行學說為核心,煉形煉氣煉神為方法,系統完整地論述了氣功學說的精華—內丹學說.建立了鐘呂派內丹體系,對後世影響甚大。 《鐘呂傳道集》簡介《鐘呂傳道集》屬鐘呂內丹派早期著作。極受後世推崇,在內丹史和道教宗派史上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它被偽託以鍾離權和呂洞賓師徒教學問答的形式撰成,反映了完整的養生教育、教學過程,包含有大量豐富的道教內丹養生教育思想。  
作者施肩吾,唐道士。字希聖,號東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廬西北)人。有詩名。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進士,後隱於洪州(州治今江西南昌)西山(今江西新建縣西,一名南昌山)修道,世稱“華陽真人”。所著有《西山群仙會真記》、《太白經》、《黃帝陰符經解》、《鐘呂傳道集》等,另有詩《西山集》十卷。唐朝與五代,是內丹之道發展的關鍵時期,李筌、張果等註解《陰符經》,鍾離權著《靈寶畢法》,呂洞賓傳鍾離權丹道,施肩吾撰《鐘呂傳道集》,崔希範撰《入藥鏡》,司馬承禎作《天隱子》,陳摶著《指玄篇》,作《太極圖》、《無極圖》,使內丹之道的理論與方法進一步完備。 《鐘呂傳道集》的內丹養生教育思想,尤其是養生教育的方法論十分豐富,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鑒價值。不過,《鐘呂傳道集》的養生教育思想畢竟屬於宗教教育的範疇,決定了它或多或少地帶有宗教神秘主義的色彩。它的養生教育目的等難免受到宗教神學的局限,這是在研究中應該加以區分和揚棄的。


[u]悟真篇[/u]
道教內丹修煉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長期以來深受研究者的注意。北宋道士張伯端在熙寧八年(1075年)所作的《悟真篇》是漢代魏伯陽《參同契》以後的又一本重要的丹經著作,可以說同為丹經之祖,是道教內丹丹法的主要經典之一,其丹經地位與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相仿。全書由詩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包括七言四韻16首,絕句64首,五言1首,續添西江月12首。總結了北宋以來的內丹方術,繼承了鍾離權、呂洞賓的性命雙修學說,並且對陳摶《無極圖》中“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思想作了進一步發揮。
16首七言律詩為總論,指出修煉內丹才是得道成仙的唯一途徑,各種旁門小術難以得道成仙。並且指出了內丹修煉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64首絕句詳細講述了內丹修煉的過程和方法,指明了需先立鼎器、再撿藥物,後明火候。
1首五言說明功法的全過程。 12首西江月多重複前面詩詞的論述。
卷末還附有《歌頌詩曲雜言》32首,用禪宗修煉來輔助說明內丹修煉。

[u]太上感應篇[/u]
《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 《宋史·藝文志》收錄“李昌齡《感應篇》一卷”,《正統道藏》太清部有《感應篇》三十卷,題“李昌齡傳,鄭清之贊。”《重刊道藏輯要》有《太上感應篇集注》等,《道藏精華錄百種》有《太上感應篇樾義》二卷。該文思想可上溯至《玉鈐經》、《道戒》和《抱朴子·內篇·微旨》轉引的《易內戒》、《赤松子傳》和《河圖記命符》等書。 《太上感應篇》篇幅不長,計一千二百多字。主要藉太上之名,闡述“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

[[i] 本帖最後由 Will-Jai 於 2012-3-28 03:43 PM 編輯 [/i]]

Will-Jai 2012-4-20 11:00

[font= ][font=Arial][color=black]淺談符咒[/color][/font][/font]
[font=Arial][color=black]
[/color][/font]
[color=black][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符咒[/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是中國道教用以傳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謂[/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符咒[/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是符籙與咒語的合稱。一般地說,[/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符[/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指的是用朱筆或墨筆所畫的一種點線合用、字圖相兼、且以屈曲筆劃為主的神秘形象,道門中人聲稱它具備了驅使鬼神、治病禳災等眾多功能;[/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咒[/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指的是具有特殊音頻效應的口訣,道門廣泛地用以養生輔助、祈福消災或者召驅鬼神以達到施行者的特殊目的。[/font][/font]
[/color]
[color=black][size=11pt][/size][/color]
[font= ][font=PMingLiU][color=black][size=11pt]解釋[/size][/color][/font][/font]
[color=black][font= ][font=MingLiu]符咒法術經籍在《道藏》中佔有很大的份量,這些著述內容博雜,體例也不盡一致;但從總體上看,它們攜帶了諸多的易學信息則是可以肯定的。所謂[/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法術[/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首先是指以符和籙為本的道術秘法。由於符籙在體式上已有像徵的特點,這就很自然會引入易學的思想理念。故而,符籙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蘊含著易學的旨趣。作為與符籙相輔助的一種重要法術,咒語融攝易學像數理念,也是有案可稽的。在道教中,咒語與符籙有時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一種理念通過符字書寫與勾畫就成為符籙,而當這種符籙以特殊音頻念頌的時候也就成為咒語。[/font][/font]
[/color]
[color=black][size=11pt][/size][/color]
[font= ][font=PMingLiU][color=black][size=11pt]符咒的由來[/size][/color][/font][/font]
[font= ][font=MingLiu][color=black]巫術是基於一種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並憑藉這樣的力量來控制周圍的世界。利用巫者於神與人交通的媒介者。巫術是一種附有信仰的儀式,即相信人能通過超自然的途徑對他人、動物、自然現象、與想像中的鬼神產生影響。在人類宗教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信仰與儀式始終是宗教的兩個重要的範疇。各種宗教都有對神靈的信仰,而表達乃至實踐信仰的行動就是儀式。符咒,道教的符籙和咒語的合稱。由於符和籙的書寫方式和基本性都大體相似,所以後來將兩者歸為合而用之,稱為符籙。咒,又稱祝,指被認為對鬼神、自然事物、社會現像有神秘感應或禁令性質的語句。咒語與符籙都是遠古時代巫術的直接產物。[/color][/font][/font]

[color=black][size=11pt][/size][/color]
[font= ][font=PMingLiU][color=black][size=11pt]符咒與存想[/size][/color][/font][/font]
[color=black][font= ][font=MingLiu]以符、咒、訣、步四大功能為主體,都以想像的鬼神世界為前提,面對鬼神世界施行的;主要靠存想和氣法。存想,又名存思,簡稱為[/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存[/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若存想專精,則稱為[/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精思[/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是道教最普遍、最具有特色的思維方法。在道教徒的修煉中、法術中、齋醮科儀中,都運用[/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存想[/font][/font][font= ][font=Arial]"[/font][/font][font= ][font=MingLiu]的方法,往往成為全程法術、科儀的關鍵。道教齋醮之法的產生、形成與完善,是道教發展歷史的折射投影。論道教思維方法,不能不討論存想。因為存想是道教思維方法的實質所在。氣法的修持與運用是道教的重要特點。存想原是氣法的一種,以後成為服氣和發放外氣的意念引導方法。靠存想,符、咒、訣、步面對的鬼神世界才能在法師眼前發威功效;靠氣功的內氣外運,符、咒、訣、步才能和外物兼容並企圖控制對方的意識型態。從道教齋醮祀神儀式中,蘊含著道教的神學理論、哲學思想、祀神觀念、信仰習俗,及道教文化的諸多層面,開拓道教文化研究領域,推動宗教學的儀式研究,豐富宗教學的基礎理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因而研究道教符咒,有助於正確認知與評價,宏揚中華傳統文化,準確把握道教文化的現實意義所在。[/font][/font][/color]

Will-Jai 2012-10-17 17:28

略論道教的養生長生思想來源 from 黃X陽博客
道教的養生長生思想是建立在把握和順應生命運動規律基礎之上的,只有順應生命的運動規律,才能使生命之養具有生命運動所具有的內在品質,順生命運動而養之,則可養生而達長生之目的。 “道教的教義包括著道教徒對於人、對於人和自然、精神和肉體等等的認識,那麼,道教養生術就是在這些教義指導下、道教徒處理這些關係的行為體現。” “物外真氣,自然養生”是生命運動之要求,並使生命運動真正體現其應該具有的運動規律本質,不因人為的主觀意願而改變並得到其應該具有的善待和遵守。


一、“求生養命在於心”的養生原則

道教認為其長生之道乃養心養命之道。 “求生養命在於心。” 心在人身體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握人之心態才能更好地實現養生之目的。道教的養心養命長生思想起源於道教內丹學關於“心性”及“性命雙修”之說,內丹學將心作本體,將性作為心的靈能,並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在道教性命雙修思想​​中則主張“既修性,又修命”,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天則謂之命,在人則謂之性,而“修命”則表現為煉形煉氣。 “仙道養生學不僅充滿著智慧和實用技術,更為重要的是能讓人在修習過程中,從肉體到精神均得以超凡入聖,它為人們提供了一條特殊的既有利於人類社會,又有利於人生的不朽道路。” 所以,道教認為要實現生命之長則必須“養心”,道教在《太上元寶金庭無為妙經‧休欲》認為:

道言,少思寡慾,天地不覆,息慮忘機,陰陽合宜。凡世之士,欲好生當先習心,習心在欲作不作,欲動不動,然未至無,至無為之損。故真人先養身後養心,養心然後欲無欲,是知天下神,故不死,非唯不死,故不老。

如果能做到“習心”則可“少思寡慾”,則可“無為”,然後養身養心。養心則無欲故“不老”從而實現養命長生之目的。而“心”在整個養生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今人所舉手動足,喜怒哀樂,莫不由心。心之動息,莫不是氣。氣感意,意從心,心和則氣全,氣全則身全,氣減則神減,神減則為土矣。故醫家先診脈者,則候五臟四時之氣,察諸病源,始尋方藥。人但能察得氣候,口鼻取捨,斯須不忘,自然五臟和而脈調氣順也。” 養生之“生命”應達到“自然五臟和而脈調氣順”,使被養之生命得以延續並健康成長,是生命所具有的本質特徵。道教醫家先診脈“候五臟四時之氣”,察“脈調氣順”的觀點,表達了養心養命之長生的因果關係與醫家“察脈調氣順”思想基本相符。即要實現“身全”則需“氣全”,“命即氣也”而“氣全”則需“心和”。否則為“土”,即“心和則氣全,氣全則身全,氣減則神減,神減則為土矣。”“氣減”則長生將成為空話。

宋代王玠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篡圖解注》認為:“安心方入真道,養性不失其中,修命而運橐籥不失其節,自然性命混融,金液流注,是故名為得道也。” “橐籥:無底之橐曰橐,有孔之竅曰籥,古指風箱,用於冶爐旁動吸鼓風。引申為虛而不竭、動而生風之妙。內丹學藉以喻天之呼吸之理及人之呼吸之法,萬物為天地呼吸所生。因此,人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 說明“心”在養命之作用。玄元真人在《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註解》認為:

莫曲心邪見,害他利己,讒妬賢良,冤錯結累,好混世(俗)。和光同塵,順義量力,建功隨緣,辨道常行,方便濟物,施恩自然。天以蓋之,地以載之,日月以照之,鬼神以敬之,永不生無道之鄉,終不斷人之根本。

養心如果達到“不斷人之根本”則可以養命,從而實現道教生命觀所具有的“保生”“養生”從而長生之目的。道教《北斗七元金玄羽章》認為:“心能修持,經法五臟,經絡真氣自然流通暢達。” 道教通過“五臟”“真氣”判斷其養心養命之狀況。 “心”“命”流通暢達則可長生。養“心”乃養命、養生之本,如果人能“安心”養之,則可“得道”並“入真道”乃“性命混融”不失其中。

道教《長生詮經》認為養心養命長生還必須做到:“心歸虛寂,身入無為,動靜兩忘,內外合一。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 ” 生命之運動是“心”“身”運動的“內外合一”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心”方面則表現為“虛寂”;在身方面則表現為“無為”。只有實現養心養命之“心身”內外合一、虛寂無為,才可以實現以“精氣神”為代表的生命運動之要求。即“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達到生命自然運動而長生之目的。所以,心是實現道教關於生命之“精氣神”,即“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目的的重要條件,這個條件的實現必須有“心歸虛寂,身入無為”等養心養命為基礎。只有實現了養心“虛寂”之心境,養命“無為”之體現,養生而長生之道則自然而然得以完成。 “心隨境轉,境隨心生,若要心定,世人愛的我不愛,世人做的我不做。紅塵萬緣勾引不動,自然心清意靜,陰陽不能陶鑄。” 人心之變化是隨著生命運動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其慾望等主觀行為之原因,又有其客觀環境之影響,這種影響及變化包括“心隨境轉”,“境隨心生”等方面,只有“心定”才能達到養生之要求。 “心定”原指因人心即精神不為種種因素所困擾而靜定的一種狀態。道教將心定作為養生養命長生之要求,通過“心定”實現“自然心清意靜”之養生養命而達到長生之目的。 “世人做的我不做,紅塵萬緣勾引不動”等則是這種“心定”之表現。


二、修身安神得長生的養生信仰

長生之道乃生命安神之道,人能養生命之道則可順生命之生,其目的是實現生命所具有的道之特性。 “道教神仙長生的生命哲學從根本上說是反科學的,就像人類追求永動機一樣徒勞,但其中卻有追求長壽的合理因素。長生不死是夢囈,長壽卻是合乎理性的。” 在這個追求“長生”過程中通過“修身”“安神”等是實現生命“長壽”的主要過程與主要手段,也是長生之道的主要方法和內在要求,體現了道教對於生命之神的重視和道教對養生所具有的養生信仰。

《老子想爾注》認為:“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以此為身寶矣。” 《太平經》則認為:“人乃道之根柄,神之長也。當知其意,善自持養之,可得壽老。不善養身,為諸神所咎。神叛人去,身安得善乎?” 陳嬰寧以養生的目的,就現實而言是延年益壽,最高境界則是企求長生久視,只有仙學才能解決人的生死大事。道教“修身安神”思想則具有“仙學”養生長生的重要方法內容:一是“安神”在長生之道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表現為“神叛人去”,只有在“安神”的作用下才可以“身安”而長生;二是修身與“安神”是相輔相成的,即只有安神才可修身長生,如果“不善養身”“為諸神所咎”,那麼是長生一大忌;三是人作為宇宙運動與演化之組成部分“養生”必須“修道”,必須按照“道”之規律行事,只有以道為“根柄”,深刻認識道之寓意,並在此基礎上“持養之”,則可得壽老;四是人生命之道乃為“神之長也”,只有堅持“安神”方可長生。安神的本質乃為“自然守道而行,萬物皆得其所矣。” 體現了道教修身養生而長生的道之屬性。修身、長生之道乃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只有修好身,才可養生而長生。修身是長生之本,養生乃長生之基礎。而安神則是道教通過“修身”而要達到的最終實現長生“神性不死”之目的。

道教認為修身安神還體現在“神氣相注”等方面,如欲長生則可以“守虛無以養神氣”,通過“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而實現“神氣相注” ,從而達到“長生”之目的。 《高上玉皇胎息經》曰:“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故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神”在生命運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知神氣可以長生”,即神與氣二者處於同“行”、同“注”關係中,一個“行”另一個也“行”,一個“住”另一個也“住”。而氣則表現為“胎中息”,並具有“生神”之功能,如果“氣”去離形則謂之死。只有“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使神氣相通則可以實現長生之目的,並要在行為實踐中“勤而行之”則生命運動演化具有“真道路”之特徵。生命之長生則取決於“神行”“神住”。只有“心不動念”,並通過“無來無去,不出不入”“養神氣”,“神氣相注”才能使生命運動演化的“自然常在”而達長生之目的。

《金碧五相類參同契》認為:“氣者,為陽;精者,為陰。謂陰陽相感,為正氣。正氣者,是人之根柢也。正氣散而神不聚,正氣聚而神自清,方可得長生。” 在生命之“精氣神”中,“神”具有特殊作用,只有“正氣聚而神自清”“方可得長生”,這裡“神自清”的條件乃為“養神”, “夫修身之道,乃國之寶也。然一身之根有三:一為神,二為精,三為氣,此三者本天地人之氣也。神者受於天精,天精者受於地氣,地氣者受於中和,相為共成一道也。故神者乃乘氣而行,氣者神之舉也,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為理,故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 “精氣神”體現了道教生命觀的本質內容,離開了道教生命之“精氣神”,生命的存在及“修與養”就成了空中樓閣,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生命之本。道教提出“愛氣尊神重精”是道教修身安神思想的重要內容,其中表現了“神”所具有的重要功能與作用,即“神”乘“氣”,“神”舉“氣”,精居其中。人欲壽者乃當“尊神”“愛氣”“重精”,才是實現生命之長的重要途徑與方法。

“道教始終認為形神相依。而在養生實踐中,既注意鍛煉身形,又注意精神的健康。並且認為片面地處理形神關係都對長生不利。” 曾慥在《道樞》認為“精氣神”三者之中:“補益於形不若補益於精,補益於精不若補益於氣。補益於氣不若補益於神,補益於神則形神永安,近於仙矣。”通過養生之“補”“神”則“形神永安”可近於“仙”矣。 “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氣,氣中有氣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 這裡形成的“玄-命-形-精-氣-神-我-自然”,使“神中有神”在我生命形成中起到了關鍵和決定性的作用。 “不敗神,識多靜,即自然長生,留形住世,要妙之真訣也。” 其中的“不敗神”就是修身養生所體現的長生之“安神”,只有修長生之“安神”“不敗神”才可以“養”生命長生之道。這種長生“安神”是道教生命運動演化“形神永安”之體現,在生命的“修身”運動中具有重要作用。

北宋《證道歌》認為:“流轉金精養萬神,自然不死得長生,莫學世人貪欲樂,役役終成一聚塵。” 並認為“人得氣而生,神得形而全,若能修此必得長生。” 充分體現了“安神”在“修身”養生之長生中的必然作用。 《修真十書雜著捷經》曰:“精者神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故神太用則歇,精太用則竭,氣太勞則絕。是以人之生者,神也,形之託者,氣也。若氣衰則形耗,而欲長生者,未之聞也。夫有者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館,形者神之宅也。” 這裡的“神太用則歇”是道教“修身”“安神”之根據,由於神是形的寄託“形須神而立”體現了“神”在生命運動與演化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要使生命長生則必須首先“安神”,才可以實現“自然不死得長生”之目的。這裡的“自然”乃與生命科學之本質相悖,完全是道教一廂情願的理想追求和美好的修道宗教情感的顯現,是不被道教所覺察的反自然的生命觀,具有盲目祈望生命之長的主觀信仰崇拜情結。


三、四時攝養則長生的養生方法

道教認為養生必須順四時季節變化,取宇宙之真氣為養生所用,即“自然養生。” 乃可體現為長生之道。 “除了四時外,有的道經還敘述逐月養生之法,稱為'月令'、'月覽'、'月錄'等等。宋元以來,四時攝養形成道教養生學中一個學派。” “順應四季陰陽消長、氣候和生理變化而進行養生。”在道教養生思想與理論中佔有重要作用,是道教自然觀在養生思想中的重要體現。

道教在《通幽訣》曰:“天地大道,萬物久長,元和之氣,長生不過日月星辰,陰陽五行盡依土而生,終歸於土,隨四時更變然有期,亦是自然之道。” 養生之道則具體體現在養生之術上,養生之術則必須“守自然”之道,順“五行自然”之理,酌“自然”之和,依“四時”而攝養才能實現。 “養生者,必順於時也。” 人能依此四時而攝養,是道教養生之術的主要體現。這種自然之術的內容既符合生命運動所具有的內在規律,又體現了生命科學所具有的新陳代謝原理。當然,道教認為:

天生萬物,無不應時而順天地,方可生成也。須春風夏雨秋霜冬雪,有此便助氣候無失,便得其序名號及時造化矣。

道教的“順四時而長生”思想是建立在宇宙運動“天生萬物”基礎之上的,其內容則具體體現在“春夏秋冬”之“風雨霜雪”的運動變化,生命的運動“無不應時而順天地”,並體現於“助氣候無失”,使生命的運動表現為“得其序名號及時造化”。 “四時更變”等對養生之道所具有的影響。同時,也體現在生命長短之“序”“名”“號”等方面,是道教“順四時而養生”思想的重要的表現。

道教認為四時養生還體現在養生所具有的智慧方面,順四時而攝養是道教養生智慧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具有科學思想與養生學依據的生態養生觀。對此,道教在《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認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善怒而安居處。然喜怒不常寒暑過度,天真之氣何可久長。” 道教將養生之道作為人類智慧與喜善之內容,人們只有充分發揮其在養生中的主觀智慧,避免其“喜怒不常寒暑過度”,才可以實現生命“天真之氣”久長,使生命之樹常青。曾慥在《道樞》曰:

養生者多矣。少思寡慾者,可以養心而已;絕念忘機者,可以養神而已;飲食有節者,可以養形而已;勞逸有度者,可以養亂而已;入清出濁者,可以養氣而已;絕淫戒色者,可以養精而已。華陽子曰,斯非養生之至者也,善養生者,於王之時則養而取之,衰之時則養而補之。春則養其脾,秋則養其肝,夏則養其肺,冬則養其心,煉形則起火矣。

這裡的“養心”“養神”“養形”“養亂”“養氣”“養精”是對於道教養生之內容的高度概括,是道教養生思想內涵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高度概括。養生之道必須堅持“王衰兼養”“因時而養”“取補並重”的原則,使養生之道順時而為之。即“王之時則養而取之,衰之時則養而補之”。同時,可根據一年四季之變化,順“春秋夏冬”四時而養其“脾肝肺心”,則可以成為“養生之至”。

道教“將'天人合一'作為自己的宇宙觀,並將自己養生的實踐放在這一基礎上,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諧,注意年齡變化、季節變化、環境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 道教認為:“天有四時五行以生寒暑燥濕,人有五臟以生喜怒悲樂有恐懼。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故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重陰必陽生,重陽必陰生。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必餐洩;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人能依此四時攝養,故得免其夭枉也。” 所以,曾慥《道樞》認為:“冬避寒,夏避暑,寒避風,暑避熱。動勿勞其支體,閒勿怠其肌膚。五日一浴,十日一沐,氣王之時勿動,血王之時勿息。此補益於氣者也。” 道教關於“四時攝養”的養生之道,除了符合生命科學及養生學的有關內容之外,還體現出生命自身所具有的“生物學”“生理學”的相關內容,是道教辯證生命哲學思想的典型代表。 “動勿勞其支體,閒勿怠其肌膚”則體現出生命本性本質之理,表現了道教自然觀所特有的生命觀與養生觀。

道教認為:“春氣發生,施無求報,故養生者,必順於時也。” “順於時”即是道教生命之養的必然要求,又是合理而科學的養生之道。反映出道教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對於生命及養生之道所具有的智慧,以及對於生命之養的理解和尊重。 “人能應四時和氣而養生者,天地恆畜養之,故為父母。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也。” 只有將養生之道與自然之道結合起來,才能體現出“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實現道教“應四時和氣而養生”乃長生之目的。聖人則根據“四時”變化具有的“萬物之根本”之特性,實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之道,具有萬物生命與天地生長之本質統一性,是道教關於養生方面所具有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內容。這種“四時攝養”的養生之道不但是道教長生之道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道教對於中國哲學史上天人關係內涵的擴展和補充,是道教對於養生學和生命科學的歷史性貢獻。

[[i] 本帖最後由 Will-Jai 於 2012-10-17 05:36 PM 編輯 [/i]]

Will-Jai 2012-10-18 13:39

道教中“打坐”的機理與作用    來源:道教之音

“打坐”又稱盤坐、靜坐,它是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煉方式,與佛教中的禪坐、禪定及”結跏趺坐”有著相同的功能。盤坐又分自然盤、單盤和雙盤,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發展而來。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慧增智,故古人極為推崇。

早在兩宋金元時期,晁公武收進的《郡齋讀書志》叢書中就有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所寫的《坐忘論》一卷,司馬承禎曰:” 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黃庭經》中云:”物有自然事不煩,垂拱無為體自安,體虛無物身自閉,寂寞曠然口無言。 “《元始天尊說得道了身經》講:”夫修煉了身,飲食有則禁口獨坐,口唇相沾,牙齒相對,眼不觀邪色,耳不聽淫聲。洗心滌慮,對境忘境。萬緣消息,外想不入,內想不出。莫起一念,萬事俱忘。 ”

在打坐中由於思想和身體各部位都已放鬆,所以極易入靜,《玄珠心鏡注》雲:”人能空虛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道德經》曰:”塞其兌,閉其門。”"致虛極,守靜篤”。 ”虛其心,實其腹。”等都是指入靜及打坐的要領,而入靜則是打坐的基礎和精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司馬承禎說:”夫定者,出俗之極也,致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畢事。”王重陽在《立教十五論》中也講:”凡打坐者,須要十二時辰,往往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云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 即不名靜坐。”《太平經》說:”求道之法,靜為基先,心神已明,與道為一。 ”


在打坐中我們不但要求靜, 而更主要的還需求忘,道家中的許多聖賢、真人就是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使自我與整個自然合而為一,從而領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諦。 《道樞》曰:”虛無恍惚者道之根也,生我於虛,置我於也,故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太上虛皇天尊》雲:”虛無自然,道所從出,真一不二,體性湛然。”《內養真詮》言:”道家宗旨,以空洞無涯為元竅,以知而不守為法則,以一念不起為功夫。”《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講:”道者無為清淨,空寂湛然也。 ”

那麼,在打坐中什麼是虛無和坐忘呢?《無上秘要》曰:”遺形忘體,泊然若無,謂之虛。”《莊子·大宗師》雲:”墜肢體,黜聰明,離型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五廚經氣法注》說:”修性離志,則內外俱寂,無起住心,亦無空心。坐忘行忘,次來次滅。 ”《莊子·天地》篇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

我們練功修道,就是要以人道效法天道,管子曾說:”天曰虛。”所以我們打坐也必須要像宇宙創生之前那樣保持虛靜。 《莊子·人世間》雲:”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 所謂心齋,就是讓心神潔淨無慾念,無欲方能虛靜。又如《玄珠心鏡注》中講的: ”守空虛無為,久而神效,如響應聲,如影隨形也。”和《抱撲子·論仙》中說的:”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及莊子在《逍遙遊》一文中形容的:”坐忘,可遊乎無人之野,遊乎四海之外”而以上這些論述都是對”虛極”和”坐忘”兩意的真實體驗和感受。

在我們修煉中,不論內功、 外功與打坐都很重視上虛下實,如果是上實下虛則成為頭重腳輕的病態。所謂上虛,是指臍以上的上元輕虛,所謂下實則是指臍以下的下元充實。而練功時姿勢的重心只有放在臍下, 才能使身體穩如泰山、舒適自然。 《玄珠心鏡注》雲:”夫守一之人,凝思冥冥然,胎息綿綿然。一定凝神不動,又名身心泰定,即神之久留,是神不出身。神不出身,可與天道同久,可以守神長存也。”另外古人打坐也很注重時間,因人是自然之子,我們的氣血運行根據”天人合一”理論與宇宙中的運動息息相關,故《性命圭旨》曰: ”人若知此天人合發之機,遂於中夜靜坐,凝神聚氣,收視返聽,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一念不生,萬緣頓息”。

在我們打坐時首先要求做到:頭平正、身正直、口齒微閉、舌舔上顎、雙目垂簾微閉、氣沉丹田、全身放鬆。明代高攀龍所著《靜坐說》雲:”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靜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過。”所以我們說打坐時的姿勢是很重要的。打坐時我們還必須做到”無為”,《洞古經》曰:”無為則神歸,神歸則萬物雲寂。不動則氣泯,氣泯則萬物無生。”《太清中黃真經》雲:”專修靜定, 身如玉。”另外打坐時還需內觀,《雲笈七簽》中說:”慧心內照,名曰內觀。 ”這就是說打坐還需澄其心止,求存其神,內視己身。在我們練功時因坐姿穩固舒適, 所以還極易打開”會陰”。 ”會陰”穴又稱鐵門,是萬箭不入之地, 松此穴可牽動全身,有利於血脈流通、氣息運行、啟動真氣而又不外散。故有強身、健體、 祛病、延壽之功效。 《道樞》雲:”坐忘者長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煉形,形清則合於氣;合道火煉氣,氣清則合於神。體與道冥,其謂之得道者矣。”《道樞》卷三又云: ”學道以清靜為宗,內觀為本者也,於是深根固蒂,使純氣堅守,神不外馳,至於坎離交際而大藥可成矣。”

據有關資料介紹,87歲的郭沫若和活了101歲的少帥張學良在年輕時都常習打坐,故而長壽。南宋時期的愛國詩人陸游命終時85歲,他年輕時修道學禪也常習打坐,所以直至晚年身體都十分健壯並頭腦靈活。 《史記》中說:”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太平經合校》曰:”靜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壽長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興以道。” 《中經》雲:”靜者壽,躁者夭。” 《坐忘論》講:”靜定曰久,病消命復。”《金蓮仙史》言”靜久則氣益生。”《太平經鈔》也說:”靜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為鄰,且得長生久存。”

我國傳統的打坐養生功法實際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據《莊子》一書記載,黃帝曾向名叫廣成子的人詢問學習長壽之道,廣成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勞汝靜,乃可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以上這段精闢的論述, 實則就是在打坐中的真實感受和長生之道。

打坐不但可增長功力及養生療疾, 另外還可以開悟增智、頓悟宇宙人生大道。 《易?繫辭》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司馬承禎說:”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師。靜則生慧,動則生昏。 ”道家有云:”大道全憑靜中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早年受佛道的影響很深,寫了不少玄理禪趣的妙詩和令人難忘的絕句,而其中有不少篇章就是在打坐中悟出的。白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詩中寫道:”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都不應。”李白在學道打坐後寫道:”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湛然冥真心,曠卻斷出沒。”另有”滅除錯疑盡,領略人精要,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朗司前後際,始如金仙妙……”宋朝時期,文學家陸游、蘇東坡、歐陽修也習修打坐,如陸游在《好事近詞》中寫有:”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夜半忽驚奇事, 看鯨波暾日。”應當說,以上幾位唐、宋文豪​​能夠寫出如此眾多惟妙惟肖的佳作,與他們靜坐練功帶來的靈感是分不開的。杜甫對摯友李白入道打坐激發的智慧曾有過這樣的評價:”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太平經》曰:”求道之法,靜為根,久久自靜,道俱出。”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40名學生進行靜坐生理實驗觀察表明:只要靜坐5至10分鐘,人的大腦耗氧量就會降低17%,相當於深睡7個小時後的變化,同時血液中被稱為”疲勞素”的乳酸濃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打坐貴在自然舒適,妙在自然天成,打坐的關鍵就是在”忘我”中入靜,而只有這樣才能證悟人生大道、世間真諦。 《道樞》中曰:”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也。 ”

打坐的意義不僅僅是養生與開悟, 另外它還可促進學習、增強記憶。古人程頤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講:”每見學者靜坐,便歎其好學。”朱熹也要求學生”半日讀書,半日靜坐。”明代王陽明說:”昔吾居滁時,見諸生多務知解,口耳異同,無益於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頗收近效。”王陽明還認為靜坐可達到”聰明日開,德性堅定。 ”

自古以來打坐大多主張”面南背北”或”面北背南”,而道家打坐、修煉更是如此。因北方屬” 壬癸水”,南方屬”丙丁火”。如取南北方向練功則能取北方坎中之滿補人體命門離火之虛,使之達到水火相濟、陰陽平衡。另外,在五行中的火與水還和人體的心和腎相屬,南方相應於人體之心、腦,北方相應於人體之腎。腎為五臟之本,內宮真陰和真陽及人體五臟六腑之陰都由腎來滋助,五臟六腑之陽又都由腎陽來溫養。 《類證治裁?喘症》中說:”肺主出氣,腎主納氣。”故腎有收納、吸氣和藏精作用,有利於我們在打坐中氣血運行、聰慧開智。

心還主神明,在五臟之中佔首要地位,《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心者,先之本,神之變也。”在這裡所說的神,實指大腦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的功能,張景岳曰:”臟腑百骸,惟所之命, 聰明智慧,莫不由之。”另外心也主血液運行,如氣血充盈則神誌清晰、思考靈敏、記憶力強。中醫學也講:”腦為元神之府”,”頭為諸陽之會。”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打坐時首先要排除雜念並雙目微合,而這樣做極有利於物我兩忘,而更主要的還有健腦之功、開悟之效。再則腦也是我們練功中很重要的上丹田之位,《素問?靈蘭秘典論》中稱腦部謂:”君主之宮。”另外,南北方向還與先天八卦之中的”幹”與”坤”相對,”幹”在上,為天。 ”坤”在下, 為地。天、地、人號稱三才,人在天、地之間可做到”天地交而萬物通。”《老子章句》中云:”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所以說南北方向練功也符合”天人相應”及”天人合一”之理論。南、北與乾、坤還代表陰、陽,所以我們面南可採陽氣,而背北可採陰氣。人早期為爬行動物,故背在上為陽,腹在下為陰,而南北方向練功可做到陰陽互補達到體內平衡,故可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我們知道五行中的火與水和五行中的長與藏相屬,並與五政中的明和靜相合,而腹部又是人體中極為重要的下丹田之位,故以上這些方法理論都有利於我們打坐練功。如從現代科學來解釋南北方向練功也是有道理的, 地球有南北兩磁極,而我們順著地球磁極方向練功可使人體生物磁場磁化加強,故能調整人體各器官的機能,並起到良好的練功打坐效果,同時也符合”天人相應”之理論。在我們修煉打坐時也可取”子時面北”、”午時朝南”,或根據自己感覺尋找打坐方位、地點、時間,一切以自然、舒適、效果而定。

《呂祖百章句》曰:”無念方能靜,靜中氣自平。氣平息乃住,息住自歸根。歸根見本性,見性始為真”。真人呂洞賓在虛無守靜的打坐功態之下看到了生命返回起點的進程,他認為只有在靜中”復歸無極”才能與宇宙本體大道接通,而只有與天體合發共振才能養生延壽、開發智慧和潛能。 《元始天尊說得道了身經》雲:”道本虛無,三才六合之中,無所不靈,無所不至。道乃萬聖之祖,萬物之宗。清靜混沌,凝神煉氣,三六時中,常清常靜。靈臺無念為清,一念不起為靜。意定神全,水源清;意動神行,水源濁。此是木金真間隔。 ”

讓我們再認真地審視一下標準的打坐姿態,大家都會不難看出這同樣也是個近似三角形的金字塔形狀,而從頭頂至下的三分之一處正是下丹田所在之地,也正好是”黃金分割率”的0.618之處。丹田為藏精之府,同時也是煉精化氣之所,丹田的真氣充盈凝聚成丹後可固本培元、貯存能量。另外丹田還是任脈、督脈、衝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和歸縮處,同時也是血氣匯集和真氣升降的生髮之地。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泉、陰陽之會,故歷代養生名家都極強調下丹田的修煉。

綜上所論,打坐是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很好方法之一。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教知識集合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