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令我懷念昔日香港的:人、事、物、景、傳統、文化.......

特區eat哥 2012-9-4 21:47

希望各位網友能上載一些令我們懷念的香港人、事、物、景、傳統、文化...等照片,讓大家一起分享!

一張非常令人感觸的照片:陳百強、張國榮、鍾保羅三位於80年初的合照,可惜他們都於盛年中相繼離世了。

[[i] 本帖最後由 特區eat哥 於 2012-10-16 09:24 AM 編輯 [/i]]

lotuguy 2012-9-4 22:00

個人比較喜歡"哥哥",拍情與慾的戲,無人可及."霸王別姬"中之程蝶衣,真我見尤憐 !

特區eat哥 2012-9-4 22:04

在五六十年代成長的香港人,一定睇過「財叔」漫畫,是由著名漫畫家許冠文繒畫的。size約5"x8"有十多頁紙左右,每本賣一至三毫。人物除財叔外,還有牛精洪、大哥成、蘭女等人物的抗日事跡,如突襲啟德機場、用漁船與日本艦艇對峙、暗殺漢奸等,聽說內容都是根據東江蹤隊港九大隊的真實事跡改編的!


(轉貼)

lotuguy 2012-9-4 22:14

同一晝家好似仲有"雷克探長",另有一女畫家之"十三點",很受女孩子歡迎.
個人則喜歡"兒童樂園",良友週刊,長大後喜歡"七十年代".

特區eat哥 2012-9-4 22:35

童年時老爸於暑假帶eat哥往澳門探嫲嫲,當時除了有較快速的「水翼船」外,也有航速較慢,票價大眾化之「佛山」、「德星」、「大來」三艘大客輪行駛港澳之間,航程約三個多小時。我們通常於深夜登船,客輪凌晨到達澳門,但我們延至天濛光才落船飲早茶,然後才去嫲嫲家。該三艘大客船載有eat哥封存了幾十年之點滴父子情.....

1971年8月16日晚,颱風露絲吹襲香港,當時香港天文台懸掛起十號風球。有38年船齡的客輪「佛山號」(又稱「佛山輪」)正由香港開往澳門,受颱風影響無法繼續行程,遂於昂船洲對開海面錨泊。至8月17日凌晨兩時許,巨風扯斷了佛山號的錨鍊,最後在大嶼山東北扒頭鼓對出約400呎(約120米)的海域被大風吹翻沉沒。
「佛山號」船上共載有92人,但僅有4人獲救,其餘88人均告罹難,成為香港有記錄至今第四多人死亡的海難。(轉貼)

特區eat哥 2012-9-4 23:14

eat哥人生第一次品嚐「灌湯餃」印像好深,一世難忘!話說老爸帶年幼嘅eat哥於灣仔「新亞怪魚酒家」嘆茶。當時除了叫左一籠「大飽」外,仲叫多籠「灌湯餃」。點心來了但老爸照常睇佢啊嘅「工商日報」無理我。好奇嘅我唔客氣,「筆」左一隻「灌湯餃」就擒擒青咬落去......,滾熱辣嘅湯汁即時濺入喉嚨,嘩!eat哥當堂吐都吐唔切仲喊到拆天咁。老爸立刻召來企堂拿杯冰水俾我飲,但喉嚨已被燙傷,成日乜都唔食得,後來老爸買來兩杯雪榚安撫下eat哥:o

傳統灌湯餃是一籠有兩隻餃,下面有一小片紅蘿白於鐵片上(免黐實),而湯是在餃內,食時要很小心,因為湯會走出來。餃內的熱湯是以上湯煮豬皮、大菜、雞腳等等含大量膠原的食材凝固成的半固體,包在餡子之內,經加熱便變成湯汁被封在餃內。由於湯汁滾燙,因此有「先開窗;後喝湯」之說,指吃灌湯餃時應先在皮上咬一小口,啜飲湯汁,否則一大口咬下湯汁亂濺很易燙傷。

現時很多號稱「灌湯餃」都是載於小燉盅浸在湯內,都是不正統的!eat哥一定唔收貨:smile_34:


轉貼>>>

lotuguy 2012-9-5 00:58

灌湯餃和上海小籠包湯底原理一樣,味道好但對身體健康無益, eat哥,咁你而家幾重呀 ?

lotuguy 2012-9-5 01:50

以前搭"大船",一般平民都會搭"大倉"或"尾樓".過時濄節仲無飛買,因為D飛俾D售票同黃牛串通,乜都冇得買.
邊有而家又送飛又送酒店咁爽 ? 當然,你一定要入賭場玩下喇.
香港開埠發三冢 : 撈家, 艇家 和 客家,
eat 哥, 你又係邊家 ???
新界客家人圍村,年青時都時常入去,有次去到一個在石崗附近旳的,休息時,個叔父請我食"茶果",仲問我食幾多個,我以為係生果,男人老狗梗係話要兩個唎.嘩 ! 點知蒸左出黎至知係乜 ! 仲要食晒兩個 ! 成世人都記得.
孩童時,有個亞伯係當差,駐守石崗,但宿舍係粉嶺,亞嘛有時會帶我入去,仲會過夜.講故咁講,成世人至今,見過兩次"綠色太陽",第一次就係個度,長大後,同人講起都未講完就俾人話眼花和痴線  !!!!  後來,在一些教科書知道,原來太陽下山或地平線接觸的十多秒,色譜反射以綠色最長,所以出現"綠太陽",原理跟"紅太陽"一樣,只是時間極短.
老怪一向喜歡野外露營,冇帶任何"女伴",不要想多了:smile_o05::smile_o05::smile_o05:
仰望夜空,星河密佈.正是"一塵一世界, 點滴一窮蒼"............

lotuguy 2012-9-5 02:59

eat 哥 ;
你個標題,真係太廣,你唔係想寫部 "香江廿四史" 丫嗎 ?
講開傅統,文化. 中元節---盂蘭節剛過去不久,以前七月十四"燒衣"真係好大陣仗,特別係D撈偏既.以前住係春園街,大金龍和金鳳鳴打正對台,互相"晒泠", D衣紙真係成兩個"罧把"咁長,山仔咁高.絕無誇大.
最"墟Hum"係燒完衣紙,跟住便撒錢,此其時,D街邊擦鞋仔,小流氓等各路英雄,紛紛施展出畢生絕學,降龍十八掌,葵花寶典等等,去搶那些撒出來的錢幣.場面勁過"賓虛"
另外,潮汕人士的搭棚做"神功戲",出會,派平安米等,亦可算香港獨有文化和傳統吧 ?

特區eat哥 2012-9-5 10:06

lotuguy兄您早,多謝支持本帖!
eat哥老爸知慳識慳,梗係搭「大倉」喇。一個床位兩父子尖頭對腳躺下。但係果種陌生環境,加上人聲嘈雜,艙底空氣瀰漫著霉味又焗促,令人好唔舒服點,又會瞓得著丫?eat哥覺得好似坐監咁,不過開航後有海風滲入後情況就會好d....
eat哥童年時有鄰居係客家人,當然食過佢地整果d茶粿喇。記憶中餡料有甜及鹹,不過唔係好like果種黐立立嘅口感:o
記得中三時與同學們到東涌搭帳幕露營,當時節目多多:山澗游水、爬樹摘龍眼(被園主發覺拿鎌刀追趕好刺激)、夜晚照田雞、行山「捉鬼」、睇鹹書、飲酒抽煙、賭啤牌打麻雀......等,eat哥到而家講起都十分興奮,也十分回味!

lotuguy 2012-9-5 10:48

eat 哥你食個D茶粿有餡又"的式", 我食個種係冇餡,又大件,好似你照片墨綠色個種.
港澳輪的大倉,點都不及我72/73年在祖國大地漫遊時坐過個種,係由廣州大沙頭坐去肇慶,沿西江而上,傍晚上船,清早5點到目的地.但船身全用石屎造,男男女女一排過訓係木板床上,仲係爛草蓆!乜野味道都有,但就沒有非禮風化案,原因當時係文化大革命的"火紅的年代".
後來發生過幾次在西江沉船事件後,這種水泥造的船便禁止了.以前,西江是很危險的.

特區eat哥 2012-9-6 12:11

成長於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一定穿過「木屐」。 初時的木屐只有木色和黑皮,後來變化漸多,屐面可漆上顏色和繪上花紋或卡通人物。除人造革質、帆布屐帶外,還有不同顏色塑膠帶可供選擇。到屐檔購買木屐,揀款揀帶揀大細之後,屐佬便會以用你的拳頭量度好長度,剪出適合面積屐帶,再用釘在兩旁邊固定,即可試穿。如果太鬆或太緊,則用鉗拔釘再調整。
六十年代後期有日本膠拖鞋出現,於是木屐漸被淘汰!
當時的流行的日本膠拖很單薄,只有深啡色,類似「懲教署」供在囚人仕那種。

特區eat哥 2012-9-6 20:48

這些看書兒童都穿日本膠拖,故照片應係60代後期拍攝(轉貼)

lotuguy 2012-9-6 22:22

eat 哥:
以前在灣仔道中心,斜對面你心好個間豆腐花鋪,有間木屐店,老怪細佬哥時都著.
講開又講,認識D土生台灣朋友,他們在家中都穿木屐,不過係日式的.
睇公仔書,以前小學時,隔個星期六要返上午班,一般都唔教書,放入圖書室消磨.有很多公仔書,畫工唔差,一般都係楊家將,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但更吸引老怪的是那些講   國父和國民革命的公仔書.老怪最初的國民教育就係咁自修番黎.

lotuguy 2012-9-7 01:45

eat 哥開帖,必定捧場推上去喇.
講起膠鞋人字拖,老實講,一D都唔好著,又污糟,每次D腳趾拿都黑抆抆,要洗腳.
後來便有 eat哥所post 個D膠鞋了.
以前,相信大家都著過 "白飯魚" 膠鞋吧 ? 帆布面,橡膠底.
其中又以香港 "馮強膠鞋廠" 較出名,風行一時.
"馮強膠鞋廠" 在筲箕灣工廠街,廠址很大,有很多女工.
工廠街以前有條大明渠,直出愛秩序街避風塘.
但它另一巴閉但唔出名之處,係現時香港首富塭第一桶金之處.
話說當年佢仲係做塑膠業(花),接到美國一份大單,但條件係要睇廠,而家都係,好多外國買家都一定要睇廠,佢地彼此都係.咁邊度塭間大廠來應付呢 ?
係工廠街和金華街交界處,有一所小學,幾層高,當時正係放暑假,唔知佢點 Offer 講掂個校長,於是,當D鬼佬黎到時,只見成四,五層樓都擺放有機器,便place order,就咁佢就塭到第一桶大金.
老怪亦曾多次經過該處,真係有個極不顯眼招牌仔"XX塑膠廠"但內里完全冇機器同人開工?
年代久遠,恐防有誤.

特區eat哥 2012-9-7 12:26

[quote]原帖由 [i]lotuguy[/i] 於 2012-9-7 01:45 A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41483333&ptid=20768145][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eat 哥開帖,必定捧場推上去喇.
講起膠鞋人字拖,老實講,一D都唔好著,又污糟,每次D腳趾拿都黑抆抆,要洗腳.
後來便有 eat哥所post 個D膠鞋了.
以前,相信大家都著過 "白飯魚" 膠鞋吧 ? 帆布面,橡膠底.
其中又以香港 "馮強膠鞋廠" 較出名,風行一時.
"馮強膠鞋廠" 在筲箕灣工廠街,廠址很大,有很多女工.
工廠街以前有條大明渠,直出愛秩序街避風塘.
但它另一巴閉但唔出名之處,係現時香港首富塭第一桶金之處.
............
[/quote]
講起「白飯魚鞋」,又引起eat哥童年一段不快往事!
eat哥小學時「白飯魚」鞋成日「頂趾」唔舒服,叫父母買又無反應:smile_27: 於是上體育課時咪話唔舒服或唔記得帶「白鞋」,老師罰唔俾上操場,只得整堂憋在課室。
有一天放學回家進門,老媽交我一熟雞蛋,說賞我當天生日。
eat哥鑑貌辦色,老媽當日心情頗好,於是我乘機要求一份禮物。
即時脫下「白飯魚」鞋,給她檢視腳趾及腳跟的水皰......
過兩天她帶我放學,經過莊士敦道「陳好記百貨公司」(見附圖黃框內)..........
.........eat哥終於有一對新的,合size的「白飯魚」鞋,以後可以上體育課了!:victory:

lotuguy 2012-9-7 12:33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
不過 eat 哥亦很識得掌握機會.: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

nakamichi 2012-9-11 22:47

[quote]原帖由 [i]特區eat哥[/i] 於 2012-9-4 09:47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41268581&ptid=20768145][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希望各位網友能上載一些令我們懷念的香港人、事、物、景、傳統、文化...等照片,讓大家一起分享!

一張非常令人感觸的照片:陳百強、張國榮、鍾保羅三位於80年初的合照,可惜他們都於盛年中相繼離世了。 [/quote]3個都走晒,兩個跳樓,一個食葯~~~兮:smile_39:

lotuguy 2012-9-15 10:47

[size=4][b]香港歷代港督簡介[/b][/size]
第一任
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任期由1843年6月26日-1844年5月。 他原是一位職業軍人服役於印度,1842年8月29日訂立南京條約。 政府紀錄辦公室一度成為他的官邸。 在港受到孤立而離去。  

第二任
戴維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 任期由1844年5月7日-1848年5月30日。他是一位中國通, 他不受香港英國商人支持而黯然離港。1890年去世。

第三任
文咸爵士(Sir Samuel George Bonham) 任期由1847年3月21日-1854年4月。他的港督府是租的。 後來被封為'從男爵, 成為英國的貴族。  

第四任
寶寧爵士(Sir John Bowring) 任期由1854年4月13日-1859年3月。副港督威廉.堅, 55年2月辭職。1858年6月英國,法國、蘇聯、美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最後不受居民支持而離開香港。  

第五任
羅便臣爵士(Sir Hercales Robinson) 任期由1859年-1865年3月。割讓九龍半島並在薄扶林設立水塘, 1845年東方銀行(Oriental Bank) 在香港有分行, 1859年就到渣打銀行(Chartered Bank)1862年12月正式發行鈔票, 三年後流通了。1865年3月3 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poration)正式營業 。 1864年尾, 在港島設立煤氣燈, 1864年12月3日中華煤氣公司(HongKong and China Gas Company)成立, 居民在半山區一條道路命為羅便臣道來作紀念。  

第六任
麥當奴爵士(Sir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 任期由1866年3月-1872年。政府(1865年)出現大量赤字,迫向滙豐銀行借8萬元。 1872年2 月建立了東華醫院。 他在山頂大加發展, 人們為紀念他而建立了麥當奴道。

第七任
堅尼地爵士(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 任期由1872年4月16日-1877年3月2日。

第八任
軒尼詩爵士(Sir John Pope Hennessy) 任期由1877年4月22日-1822年3月。離任後二十餘年, 大約在1920年才命名為『軒尼詩道』。  

第九任
寶雲爵士(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 任期由1883年3月-1885年12月。他下令建築皇仁書院(中央書院)政府醫院, 銅鑼灣避風塘和皇家天文台。最後以身體欠佳為理由而退休。

第十任
德輔爵士(Sir George William Des Voeux) 任期由1887年10月-1891年5月。在他上任之前,是由輔政司威廉.馬殊爵士(Sir William Marsh)和英軍司令金馬倫少將(Major General Cameron)做代理港督。 山頂纜車開始服務。 香港置地公司(Hong Kong Land Company);香港電燈公司(Hong Kong Electric Company)...商界名人保羅. 遮打爵士( Sir Paul Chater)支持下在香港建立基礎。 1890年12月香港電燈公司首次生產電力。

第十一任
羅便臣爵士(Sir William Robinson) 任期由1891年12月-1892年2月。他來港前, 由英軍司令伯加少將(Major General Digby Barker)擔任。在西醫書院畢業的孫逸仙(1892)反對滿清。  

第十二任
卜力爵士(Sir Henry Arthur Blake) 任期由1898年-1903年11月21日。 1898年6月與滿清政府簽紙租借新界(除九龍城)。  

第十三任
彌敦爵士(Sir MAttnew Nathan) 任期由1904年-1907年4月。至羅湖一段全長22哩的鐵路正式通車, 由尖沙咀至廣州全程110哩的鐵路於1911年10月5 日全面通車。 彌敦道的前身是”Coronation Road”。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電車式服務。  

第十四任
盧押爵士(Sir Frederick Lugard) 任期由1907年7月-1912年3月15日。 1907年12月在聖士提反中學的畢業禮提議建立香港大學。  

第十五任
梅含理爵士(Sir Francis Henry May) 任期由1912年7月-1921年。
1860年出生於柏林。 由於他表現良好, 所以在1911年春天被封為爵士. 1921年逝世,終年六十二歲。  

第十六任
司徒拔爵士(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 任期由1919年-1925年10月。 1920年創立英皇書院。

第十七任
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 任期由1925年-1930年2月 。1927年城門水塘動工, 1929年9月九龍醫院開始啟用, 瑪麗醫院亦開始興建。 啟德機場又建立 (商人何啟爵士和區德先生)。 1929年6 月發生水災,其後七級制水... (1)屋內的自來水喉每天供水兩小時. (2)停止入屋自來水喉的供水 (3)在海旁hi9水櫃,減少干諾道等處的街喉 (4)街喉夜間無水供應 (5)街喉每天供水七小時 (6)街喉每天供水五小時 (7)街喉供二至四小時。  

第十八任
貝璐爵士(Sir William Reel) 任期由1930年5月9日-1935年5月。 設港督府別墅於粉嶺.  

第十九任
郝德傑爵士(Sir Andrew Galdecott) 任期由1935年12月12日-1937年4月16日。 1935年10月10日中環樓高220呎的匯豐銀正式成啟用。 1937年瑪麗醫院開幕啟用。  

第二十任
羅富國爵士(Sir Geoffry Alexander Stafford Northoote) 任期由1937年10月28日-1941年6月。日軍在大陸交戰,戰火蔓延香港。  

第二十一任
楊慕琦爵士(Sir Mark Aitchison Young) 任期由1941年9月10日-1947年6月。被日軍治港期間,港督被捉, 最後返國休息一時間。

第二十二任
葛量洪爵士(Sir 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 任期由1947年7月25日-1957年。新年之夜 1900年起, 政府限制吸食鴉片。

第二十三任
柏立基爵士(Sir Robert Brown Black) 任期由1958年1月23日-1964年4月1日。  

第二十四任
戴麟趾爵士(Sir David Clive Crosbie Trench) 任期由1964年4月14日-1971年10月19日。 1971年9月提供小學生六年免費教育, 亦計劃中學二年免費教育。 1972年8月2 日海底隧道通車, 1967年獅子山隧道通車。1970年查理斯皇儲訪(港日本世界博覽會)。

第二十五任
麥理浩爵士(Sir 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任期由1971年11月-1982年 1971年。港督薪金約16萬元, 1974年4月-25萬, 他的薪金有340萬元.。 1982年元旦授勳, 被封終身貴族做成勳爵,終身男爵,維多利亞亦作為他封邑之一, 他的英文官稱是(Baron Maclehose Of Beach Of Maybole In the District Of Kyleand Carrick And of Victoria In Hong Kong)。  

第二十六任
尤德爵士(Sir Edward Youde) 任期由1982年-1986年生於1924年6月19日,在任獲得MBE勳爵(救紫水晶號火).1951年與彭美拉.菲特結婚. 牛津大學畢業的長女珍妮花, 為礦務工程專家, 現職英國煤礦局, 次女狄波拉,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 為執業律師.1969年獲CMG勳銜.1977年獲KCMG勳銜。他是在任內逝世的唯一一位港督。

第二十七任
衛亦信爵士任期由1987年至1992年。英國政府外交部的另一位中國通。亦是歷任港督中學歷最高列入為一位。曾經參與過中英聯合聲明的起草工作。任內期間,決心解決越南船民問題,強制遣返非法入境者。簽定了有秩序遣返船民計劃。在任內期間決定興建赤臘角新機場。

第二十八任
彭定康爵士任期由1992年至1997年6月30日。他是自一八四三年英國在香港殖民地設立總督以來的末代總督。他擔任港督期間,正值香港後過渡期。英國將結束它在香港一百多年的統治,中國政府將恢復行使主權。政權能否順利交接成為一個關鍵時刻。在任內期間,推行政改方案,受到中方猛烈抨擊。

特區eat哥 2012-9-17 12:13

好懷念當年相對自由、安定、理性、公平,充滿機會的日子....

特區eat哥 2012-9-18 21:26

eat哥上星期與家人飯聚,講起大家一齊經歷嘅一段「好玄」往事:
時為1962英女皇生日在灣仔海傍放煙花。吃完晚飯鄰居帶同家姐、eat哥與細佬(當時尚在襁褓)等人到灣仔警署前的「垃圾站」(附圖一即華潤大廈現址)睇煙花,睇完煙花便回家。一宿無話,早上老媽發覺細佬唔肯飲奶,眼光呆呆滯滯咁坐響床,無乜郁動又唔講野,拍佢籮柚都無乜反應。老媽驚起上黎便立刻抱起細佬落街打的去醫院檢查。下午老媽回來話醫院要細佬留低檢查。晚上老媽去探佢回來話細佬要繼續留院觀察。第二天老媽從醫院回來說,驗唔出細佬身體有咩唔妥,但情況無改善,要吊葡萄糖水維持體力。如是者過咗兩三天細佬都無起色,但醫院仍驗唔出有乜唔妥?!一家人都好擔心,後來鄰居叫老媽試下去「問米」。老媽於是帶同eat哥到皇后大道東「廸龍里」的「濟公廟」(附圖二即合和中心現址)求籤祈褔。據老媽後來引述解籤佬說:細佬可能在灣仔海傍撞到啲「污糟野」,做場法事便無事了!於是老媽隨即在廟做了一場簡單法事(eat哥當時都有份叩拜菩),然後於晚上在英京酒家門外轉角(附圖三黃框即大有大廈現址)處拜祭及燒衣紙.......
翌日中午,老媽居然從醫院接來回復生龍活虎嘅細佬,醫院話佢已經「完全康復」,但發生過咩事就無從奉告!
真係好玄:o

lotuguy 2012-9-20 06:19

eat 哥,

印象所及,除灣仔警署對面,北角政府物料供應處 (皇家倉) 海邊亦同樣有垃圾碼頭,而所有垃圾是運往醉酒灣作填海用途,後來改往將軍澳.那些碼頭亦不再使用.
停用後,很多人在岸邊 "chock" 泥猛魚,不是釣.是用一種有6-8個鉤嘴的鉤,上面縛有隔夜油炸鬼,一"chock"便有3-4條小魚,因魚嘴太細,根本不能上釣,都是被鉤著魚身拉上水面.
人們多數把頭和內臟剪掉,用果皮(絕不可用薑!!!)清蒸或滾粥.話係非常正及好味咁講 ?
但我係從來不吃 , 原因係 :
該等小魚(半手掌大小)是吃垃圾及岸邊屎渠排出來的糞便 !!!
以前香港是沒有污水處理,後來才有污水廠及長50公里以上污水排洩渠出大海.
所以,以前有句話指那些平日自以為是,把口得罪天下人為"泥猛乜"或"泥猛口",意思即係"食屎既"
不過,用類魚亦有大成8吋及在深水礁石生活的,叫"深水泥猛"
灣仔雙喜樓起片炒椒盥很不錯,eat哥,你都嘆唔少吧 ?:smile_35::smile_35::smile_35:

特區eat哥 2012-9-20 11:04

回lotuguy兄:
eat哥還是小學雞時冇乜消遣,常與同學到灣仔碼頭"chok"泥鯭,通常於回家前將收獲物「凌辱一番」至奄奄一息,然後將佢地丟返哂落海。

eat哥老爸當年興去新亞怪魚飲茶,所以好少去雙喜,後來倒與老餅同事去過好多次。當年我們去深洲青龍頭(生力啤酒廠舊址)釣完魚,將大條果d叫雙喜廚房代蒸。果度d老鬼待應好鬼臭串:smile_27:

特區eat哥 2012-9-20 11:54

eat哥以前好喜歡與朋友夾錢租艇釣魚!通常在深井生力啤酒廠附近上船,後來因為覺得危險(釣艇小風猛浪高)及消費太貴(釣一日要每人科水$500起),所以便終止這項活動。

eat哥認為釣魚最high嘅感覺係頻頻有魚喫餌及手中魚絲被扯下水中,跟住與水底游魚互相角力,最後將佢拉上水,真係好有一剎那嘅滿足感。

話說若干年前某黃昏,eat哥與左朋友落艇釣黃花魚,eat嫂都有跟埋去。當晚收獲甚豐,於是興高彩烈咁拿了部份魚獲(約幾斤黃花魚)去外母家「威下」,順便叫佢蒸魚及煲魚粥宵夜....

去到外母家說明因由過程,豈料不獲讚許不特止,仲被外母鬧了個狗血淋頭!:smile_27:

外母鬧得也有道理:後生仔女率性而為不知危險,查eat嫂當時腹大便便有八個多月身孕。上落搖晃中的釣艇,實在好很危險也,而家諗起都覺得當年太過任性:funk:

生力啤酒曾經設廠在深井岸邊,因該地皮有價,生力啤於是賣地與發展商,原址則改建為住宅碧堤半島。生力啤於1966移至元朗新酒廠,同年9月19日正式落成啟用。(見附圖)

lotuguy 2012-9-20 16:53

我年青時都喜歡跟朋友去釣魚,我是完全不懂,甚麼拋桿,縛鉤等等.也從不計算會否有收獲.但就極享受等待期間那種心無半點雜念的境界,今自己真正的釋放,或許這就是"憚"吧?哈哈.
坦白講,青龍頭一帶水流急,特別是有飛翼船駛過,更是一浪跟一浪,似乎有點不安全.
其實,以前,很久以前,在中環皇后碼頭還可釣到2-3呎長的鱸魚 !!! 信不信由你.

特區eat哥 2012-9-20 20:53

[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font=MingLiU][size=14pt][b]在七、八十年代,香港街頭有一種砂糖夾餅流動小販。這種夾餅,做法簡單:用一個約[/b][/size][/font]14[font=MingLiU][size=14pt][b]吋大平的生鐵鍋,下有燒得熾燒的炭爐,將發酵好的粉槳倒入生鐵鍋加蓋,不消數分鐘便可烤熟隨即起餅。加花生、芝麻、砂糖、椰絲然後對摺[/b][/size][/font]
[font=MingLiU][size=14pt][b],一底可切八件出售。熱哄哄嘅夾餅外脆內鬆,真係好正:smile_47: [/b][/size][/font]
[font=MingLiU][size=14pt][b]以前阿布連道修頓球場、活道維工校前、維多利亞公園入口及各大戲院門前都有流動烤夾餅小販[/b][/size][/font][font=MingLiU][size=14pt][b].現在已經好似全部消失了:o [/b][/size][/font]
[font=MingLiU][size=14pt][b][font=Tahoma]咁你地試過未呢?[/font][/b][/size][/font]
[/font]

lotuguy 2012-9-21 04:59

回eat哥,
通通食過,仲有成個乒乓球咁大的魚蛋,齋鹵味等.呢D咁有代表性既小食,真令人回味.
講起食,深水涉及佐敦以前有兩間粥店,D鯇魚腩和大魚頭雲粥,簡直殺死人.:smile_47::smile_47::smile_47:
唔知而家邊度仲有呢 ? 可否介詔 ?:smile_15::smile_15::smile_15:
有時回想以前, (正老鬼作風), 銅鑼彎/鵝頸一帶,很多大排檔,那些小炒真係又平又正,有時成班豬朋狗友,行完山都會一齊食晚飯,更勝現今上酒樓,唉,俱往矣.

lotuguy 2012-9-21 05:32

講及生力啤酒,(我自己半滴酒不沾),亦可謂香港光彩,似乎曾取得很多次國際大獎,但現今生產廠房好似己再搬到國內順德吧 ?
記得舊廠(深井)對面一帶,非常美麗,年青時亦多次往附近各大小山頭遠足露營,及在山溪水瀑處洗身.至於燒鵝,個人觀感,似乎有點言過其實及人云亦云.油麻地上海街一帶大排檔,絕不差過佢.
講開又講,就快又到中秋佳節,以 eat 哥自述多年風流 (絕唔係下流) 經驗, 是否又會引起多番美妙回想呢又 ?:smile_o10::smile_o10::smile_o10:

特區eat哥 2012-9-21 10:11

[quote]原帖由 [i]lotuguy[/i] 於 2012-9-21 04:59 A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42861680&ptid=20768145][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回eat哥,
通通食過,仲有成個乒乓球咁大的魚蛋,齋鹵味等.呢D咁有代表性既小食,真令人回味.
講起食,深水涉及佐敦以前有兩間粥店,D鯇魚腩和大魚頭雲粥,簡直殺死人.:smile_47::smile_47::smile_47:
唔知而家邊度仲有呢 ... [/quote]
佐敦都有一兩間粥店都OK架,請查看PM,內詳!

3420TG-N930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令我懷念昔日香港的:人、事、物、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