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guy 2013-3-26 08:25
港英投降和戰後初時景況:
香港淪陷原因
二次大戰英國在遠東的防衛重心是印度,前線的重點則是新加坡。香港作為孤懸在南中國的城市,在日本的包圍之下不單缺乏長期防守所需的縱深,亦沒有戰略上的實質作用。對兵力緊絀的英國來說,由於要顧及歐洲戰場,防守香港已是鞭長莫及。香港的陷落早在英國的預計之中。事實上,戰爭開始前曾經有人提議宣佈香港為不設防城市,以減少無謂的損失。1941年1月當英國遠東總司令要求向香港增援兩個加拿大營時,邱吉爾亦一度認為是無意義的犧牲而反對。
1941年12月25日,在港督楊慕琦帶領之下,一眾英國殖民地官員渡海親身前往被日軍佔據的半島酒店的3樓336室的日軍總司令部投降。酒井隆隨即暫代香港總督職務,直到磯谷廉介接任為止。此日由於亦為聖誕節,因而香港市民稱為黑色聖誕,自此香港人口中的三年零八個月香港日治時期從此展開。
lotuguy 2013-3-26 08:30
議降
lotuguy 2013-3-26 09:17
日治時期開始:
軍政府時期
香港日治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統治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香港人稱這段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的發展因日軍佔領而中斷。
日軍佔領香港翌日,即著手成立以酒井隆為首的『軍政廳』政府,下轄總務、民政、經濟、司法、和海事五個部門。為了加強軍政統治, 日軍得隨時宣佈戒嚴、查封房屋、拘留前香港軍政官員,並發行軍票。這段時期歷時不到兩月便結束。
另外,由於社會秩序大亂,若干紳商在日人授意下,這段時期成立一個名為『香港善後處理委員會』的過渡組織,以解決一些迫切的社會和民生問題如糧食及治安等。
日治時期初期,酒井隆實施戒嚴令,日本於九龍尖沙咀半島酒店發佈行政指令。日本軍政府;包括政治部、民事部、經濟部、司法部及軍事部等,制定了嚴厲的法例及設立管轄全香港市民的政府。共有7,000多名戰俘;包括英軍及市民,被囚禁於深水埗和赤柱的戰俘營,戰俘備受飢餓、病患之苦。同時,日本軍政府封鎖維多利亞港、控制海旁的貨倉。
1942年1月,由印度人及香港人組成的警察被徵召成為憲兵隊。日本憲兵將香港的警察局分為5區,東香港、西香港、九龍、新界及水警。總部位於香港島中環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今香港終審法院。
日軍在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管治香港的日本籍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軍在香港濫殺無辜;又在香港實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外,香港的街道地區名稱亦被改成日文。香港市民在經濟、民生等方面皆受摧殘,市民普遍對日軍反感,更不時有平民在香港島山頭伏擊日軍將領。到了日軍佔領的中期,有香港居民參與東江縱隊抗日武裝組織,在新界等地方對抗日軍。
lotuguy 2013-3-26 09:22
民政時期
因為全部原來香港政府官員的英國人都被關進了集中營,政府陷入癱瘓狀態。日軍司令酒井隆中將在九龍半島酒店設軍政府,暫時兼理民政。自日軍佔領香港後,港日當局隨即把香港『日本化』,以進一步鞏固日本在港的管治。早自香港淪陷初,軍政廳已下令取締在公共場所展露的英文標記、告示,甚至店舖的名稱。軍政府所貼告示,皆用『中華民國30年,昭和21年』並列,『昭和』成為香港的年號,但保留中華民國年號,可見仍有壟絡中國人的意味,但不見有主導治理香港之政策。
淪陷後七天,『興亞機關』在香港大酒店成立,邀請顏惠慶、許崇智、胡文虎等華人士紳出任香港新政府的管治班底,不過興亞機關實為日本情報機關,所以當時願意跳火坑當漢奸的名人就不多,真是戰亂之世,堯湯舜禹滿街走,不過行政真空仍無法解決。淪陷後八天,日軍在上海銀行一樓設立『民政派出所』,處理一般政務,但仍未是正式政府。
淪陷後十天,一批神秘的中國人來港,落腳興亞機關,秘密接見香港紳政界人物,擬組織香港市政府,不過各界對這批操上海話的中國訪客多持敷衍態度,這批烏合之眾在不得要領下就祇有鳥獸散了,結果當時香港仍處於無政府狀態。直到淪陷後27日,日本軍方終於正式宣佈委任磯谷廉介將軍為香港佔領地總督,同時將香港列為軍區而非偽政府,即是香港劃入日本軍方管理,而非民政部門,總算解決了當時社會及政府混亂的情況。
1942年2月20日,日本宣佈香港為日本佔領地,『香港佔領地政府』正式成立,設立總督府以代替『軍政廳』。五天後,日陸軍中將磯谷廉介履任首任香港佔領地總督,政府總部設於香港島中環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結束了軍政府時期。半島酒店則改為軍方總部。軍政時期結束,『民政』時期隨即開始。香港佔領地總督部成為了當時香港最高的行政機關,亦是日本戰時內閣的直轄機構之一。而香港的地位相等於當時的台灣和朝鮮,故日本並沒有於香港籌組傀儡的『自治政府』。這一段時期直至日本投降為止,長達三年半。
總督部是日本戰時內閣直轄機構之一,香港成為日本的領地,地位與台灣及朝鮮一樣,因此和其他東南亞的日治地區不同,日本並沒有在港籌組所謂『自治』的傀儡政府。
tjnewhand 2013-3-26 13:01
[quote]原帖由 [i]lotuguy[/i] 於 2013-3-25 03:20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56714007&ptid=21610049][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你咁後生叫”老餅”???
不過我仲後生過你,小生今年”25”,係得你一個和道咋。 [/quote]莫非係年年廿五果位?
lotuguy 2013-3-26 20:41
你知我知好喇。:smile_44: :smile_44: :smile_44:
lotuguy 2013-3-26 23:15
日治期間的曰軍暴行:
在日軍佔領期間,其暴行數不勝數,僅能略舉一二.
赤柱聖士提反醫院的集體輪姦所有修女及護士,並將所有當時在院受傷的外國戰俘一律屠殺,至今赤柱尚有石碑記念其時.
lotuguy 2013-3-26 23:21
日治期間的曰軍暴行:
日軍虐待戰俘和普通市民的手法, 包括強行灌水至
肚脹, 再用腳猛力踏在肚皮上, 除此之外令人聞之
色變的酷刑還有電刑, 吊起毒打以及以火鉗炙胸等.
除了虐打外, 日軍也隨意屠殺市民; 最讓人感到指
髮的是; 即使在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 日軍仍在
大嶼山銀礦灣屠殺超過70名市民, 這宗血債仍有當
年的生還者可以作證.
lotuguy 2013-3-26 23:31
戰俘及英籍居民的處理
日軍佔領香港後,最初並沒有為收容戰俘作出任何的計劃。他們將大部分戰俘驅往深水埗兵營,現在的深水埗公園、麗安及麗閣邨一帶,少數則被囚於北角的難民營。初期日軍看守較鬆懈,但自一些戰俘成功逃脫後,看守變得嚴密起來。不久,日軍把士兵與軍官分開囚禁,前者仍留在深水埗,後者則被遷至亞皆老街的集中營現在的香港眼科醫院至九龍醫院一帶。至於印籍戰俘,由於可被用作宣傳工具,大部分被囚一段短時期後,即被釋放。
1942年秋天開始,先後約有3,000名戰俘被運往日本作苦工,1942年9月25日,日軍將1,816名囚禁於深水埗集中營的戰俘押往日本武裝客貨輪里斯本丸上,欲將戰俘運往日本,航行途中里斯本丸於中國浙江舟山對開海面被美軍潛艇魚雷擊中其後沉沒,沉沒後發生中國人民拯救遇難者事件。但其中近1,100人在往日本途中遇事喪生。而留港的戰俘都被迫從事如修路及擴建機場等勞務。
至於被認為是『敵性國民』的英裔居民,也包括一些美籍人士,但他們大部分被囚不到一年便被遣送回國,除一少部分有利用價值如銀行家外,不論男女老幼,均被送至赤柱作拘留。
由於居住環境十分擠迫,加上缺乏食物及醫藥等,大部分的戰俘及被拘留人士在囚禁期間均處於營養不良、飢餓及疾病的交煎之下。在營中因而死亡的人數以百計;另外,也有一些因與外界聯繫而遭日軍處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香港重新由英國管治,被囚的加拿大士兵也獲得釋放。生還的加拿大援港士兵其後成立了香港退伍軍人會。其中包括羅遜准將的280名陣亡加軍葬於柴灣西灣國殤紀念墳場。
lotuguy 2013-3-26 23:36
另外,為確保政策能下達地方基層切實執行,總督部成立後,即加緊擴大軍政時期已成立的地區事務所。其形式是在民治部在港、九及新界各設一個地區事務所,所長一職,由日人出任,統轄一切。地區事務所之下,再分置多個基本的行政區域。基本的行政區域架構由民治部於1942年3月成立,將香港島分成12區,九龍分成9區,新界分成7區;見香港日治時期行政區劃。每個區都設立一個區役所,並指派一個中國人出任正副所長,管理該區的大小事務、代表該區市民的所需。其職責包括物資管理、米糧分配、戶口調查、街道衛生、人口往來及其他與華人有關的行政事務。到了1942年中,全港共分為28區。這樣的分區管治模式,對香港來說,倒是前所未有的。這行政架構於磯谷廉介統治下重新設計,奠定了香港日後發展分區管治的基礎。此外,佔領地政府向香港市民發出『住民證』,是香港首種出現的身份證明文件。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3-26 11:41 PM 編輯 [/i]]
lotuguy 2013-3-26 23:47
強迫回鄉
日治初期, 日軍政府採取縮少人口政策, 強迫市民遣返回鄉, 不論老幼, 一律遣返, 以縮少香港人口。結果, 香港由戰前時人口超過一百萬, 跌到人口只得不足五十萬。
日本統治期間的『歸鄉政策』亦間接使不少香港居民喪失在香港原有的權利。由於早期英國對香港人移民的政策仍然寬鬆,在1950年代,祇要有香港的永久居留權,就可以在英國定居,而當時祇要在香港出生,就可得到永久居留權。不過因為日本的歸鄉政策,不少兒童在戰時移居內地。當他們回到香港之後,有不少人由於各種原因,例如:記錄遺失或被燒毀,而未能確認其香港出生地位,被當作在內地出生。隨著後來英國收緊移民政策,這一班人亦失去了移居英國的權利。
1942年初, 由佔領地政府民治部成立的「歸鄉指導委員會」, 每月均安排火車和輪船將市民載送離港. 這些交通工具只將人送出境, 離境後回鄉的路途則
各人自理, 大部份人因為付擔不起路費, 只能徒步回鄉. 為甚麼如此艱辛仍選擇回鄉? 這是由於當時香港已然淪陷, 生活極度艱難, 加上在日軍鐵蹄下
生活得提心吊膽的, 因此很多港人寧願離港回鄉. 至同年12月, 已有60萬名市民離港. 其中不少家庭在途上互相失散, 有人甚至在途中餓死或病死. 發
展至後期, 憲兵隊更在街頭隨意捉人強行押解離境. 結果在1945年, 香港的人口由1941年的161萬人暴跌至60萬人.
lotuguy 2013-3-26 23:51
六兩四米
自日治初期開始,日軍一方面沒收貿易商的資產,控制存糧,另一方面卻對居民的糧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實施配給制度。在日本的統治下,在區役所登記了的香港人,就沒有搬遷的自由,人民生活艱苦,而生活就由軍方管理,包括由軍方發給糧食,在沒有充足的食物供應下,香港實施糧食配給。由1942年開始由日本定額配給日用品如米、油、麵粉、鹽和糖。
每個家庭都有一張定額配給許可證,每而每人配給的糧食,就限制在每人每日米『六兩四』的份量。其他副食品如肉類蔬菜,就沒得配給,由港人自謀解決。而可以領米者,除了先在區役所登記,之後每天要到屬區的『糴米站』輪米,天天都要輪,所以就形成糴米站每天未天亮就已經大排長龍,但都不一定輪到米。就算輪到的,都是米碎米碌,還混有砂石穀殼等雜物!輪米時隨時會受到日軍鞭打亂踢,輪到米也要花功夫篩去米中雜物才有得吃,輪不到就要吃雜糧充饑,就真是吃得有血有淚了!
到了淪陷後期,香港經濟基本上已一窮二白,糧食配給又不足,日本軍方連六兩四配給都發不出,有錢的人就可以購買黑市米來補充,買不起的就祇有買雜糧了。而麵粉價格當時也不平宜,所以當時港人常食的雜糧,就是眉豆、白豆、番薯、粘米粉等。活生生餓死的人天天都有,就真是人間地獄!日治政府做到的,就祇是間中開放邊禁,讓有能力逃的香港人逃回國內覓食!也有些香港人逃到新界等地投靠親友,因為新界仍有糧食生產,才能勉強保住性命!
由於沒有其他充足的食物,六両四白米明顯不足。而窮人買不起雜糧,就祇有吃木薯粉,木薯粉是沒有營養的物質,祇能頂肚充饑,吃了祇覺肚子頂著的,沒營養祇會變得骨瘦如柴,而且吃得多也能脹死。所以能做到的,會是一頓木薯粉,一頓別的雜糧,或木薯粉混別的來吃。自1943年起,日軍在戰場上開始失利,造成運輸困難,配給制度更形苛刻。在日治的最後兩年間,不少居民因食物不足,被迫進食木薯粉、花生麩、番薯藤,甚至樹葉樹根充飢,餓死的居民更無日無之。這種苦況,就不是今天太平盛世的看官所能想像的了。
其後白米亦缺乏,改為配給日本蘿蔔作糧食。因為糧食日趨缺少,日方的定額配給制度於1944年取消,改以自由買賣,但更多市民因付擔不起食物價格瘋狂通脹而餓死。基本上當年淪陷區求生之道,首要就是醫好肚饑荒,沒得吃時,也傳過吃人肉也有,甚麼人性尊嚴,道德公義,都統統拋之腦後啦!
日治時期香港經常有市民餓死,甚至盛傳出現人吃人事件,街上常有皮包骨的棄屍。即使如此,棄屍的大腿肉還是經常被割走。報章亦曾報導有婦人烹煮棄嬰的新聞。當時市面曾盛傳某些食肆的肉包使用的乃是人肉,因為市面上根本不可能買到足夠肉類。另香港大學的口述史計劃記錄一些市民的回憶,指於日治時期曾於臘腸中發現類似兒童手指的物體。
lotuguy 2013-3-27 00:03
日本軍用手票
日軍佔領香港後,隨即發行軍票作為貨幣;並肆意提高軍票面值,以方便其掠奪物資。到了1943年中,港日政府更宣佈軍票為香港唯一的合法流通貨幣。由於軍票的濫發,影響所及,香港的物價飛漲,投機風潮澎湃。到了日佔後期,日人貪污成風,一般市民的生活, 苦不堪言。不到兩年間,香港由一個繁盛的轉口港,變成一個市面蕭條的死港。
軍政當局在與總部參謀長於日本佔領香港後協議,決定在沒有永久性通貨對策之前,讓港幣和軍票併行流通。入城之後,為使一般大眾能維持生計,應付日常小筆買賣,暫定面額十元以下的小面額港幣可以流通,五十元以上的大面額港幣禁止流通。』從這篇文章還可以看到,在軍票和港幣混用政策的實施上,日軍內部有各種對立意見。
在淪陷前,港幣因為得到英國英倫銀行的實足保障,所以港幣就是銀元卷,即是等同銀幣的購買力,而可以流通省港澳多地。即是拿著港元及法幣,在廣東省那兒做生意也行,也有人信來人手持的貨幣。加上抗戰軍興,中國許多沿海城市都落入日軍手上,中國政府向外國探購軍火物資等,祇有集中在香港進行,因為香港可以換到美元及其他外幣,這是因為香港向內地入購糧食,可以用中國貨幣;即法幣來交易,中國政府就可以在外匯短絕的情況下,用法幣在香港兌換其他貨幣,用以支付軍火及向外商購物資的付貨資金。
香港當時就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走私與貨貿中心。不過日本人來了,這些貿易就自然被禁。而因為港幣等值銀元,市面上亦存有不少外幣,日軍就用軍票來換這些有價值的貨幣。這些軍票,連日本本土都用不到,亦沒地區的人士,包括國內及澳門地區,會願意收這些軍票。即是日軍用一批批的『公仔紙』或稱之為廢紙的『軍票』,來換取香港市面流通真銀紙!這就同強盜搶劫沒有分別!所以當時香港人的財富,就給日軍用軍票掠奪了!個個一貧如洗,靠那可憐的六兩四來維生,就可見其情之慘!
日本軍用手票,簡稱軍票。是日本政府作為發放日軍軍餉的貨幣。軍票早於二十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已經使用,其後日本每次對外用兵時皆使用軍票。但軍票的全盛時期是在太平洋戰爭的時期,當時日本瘋狂發行軍票,更逼令佔領地居民兌換軍票作為貨幣。由於軍票發行時沒有保證金作為兌換支持,也沒有特定的發行所,所以軍票不能兌換日圓。基於這個緣故,日本政府以此作為支配佔領地經濟的一種手段。
從1941年12月26日,九龍開始以軍票1元兌港幣2元的比率兌換,港島區則是從1942年1月5日開始兌換。尤有甚者,到了1942年7月24日,規定軍票1元兌換港幣4元,同時軍票開始全面流通。日本宣佈以軍票取代本地貨幣,日軍即以軍票作為貨幣。
與此對應,為擴大軍票流通範圍,規定了祇能用軍票繳納捐稅,並為需要軍票的人開設軍票交換所,以及推出各種各樣的措施。1943年5月,總督部發出公告禁止使用港幣,6月1日開始執行。從那以後,港元變為不合法貨幣,持有港幣者以違反軍令嚴懲,常常有人被憲兵發現藏有港幣而被處刑。
日本總督通令禁止使用港幣後,日軍便大肆搜查,一經發現居民依然藏有港幣而未兌換的,則施加酷刑,毒打、灌水;把污水或辣水灌入腹中,然後踏受灌者腹部,使水從口鼻噴出、老虎撓、脫指甲、夾手指、放飛機等,無奇不有,被施刑者往往因抵受不了痛苦而死亡。比之前兌換率驟降,使得香港人在交易後變得貧窮。日圓軍票於1943年6月1日正式成為香港的唯一法定貨幣,港幣和其他貨幣一概禁止流通,市民私藏港幣屬違法行為。日用品的價格必須以日圓作單位。
日軍就是這樣在憲兵政治下強制執行軍票流通政策的。許許多多香港市民祇因持有港幣便遭到刑罰,結果是軍票經濟覆蓋整個香港。但那充其量是表面現象,香港居民的反抗一直不斷,不單是武裝游擊隊在抵抗,黑市經濟也向縱深發展,壓制越強反抗也越劇烈,祇是形式更為隱蔽。
隨著戰局的惡化,通貨膨脹也更趨嚴重,這時軍票不斷印刷,而且不得不印製更大面額的貨幣,而這又促使通貨膨脹更加惡化,最終陷入惡性循環。以軍票發行量作指數,可能不大精確,但也可以由此了解通脹之嚴如以1942年末的發行量為100,1943年末便是200,1944年末為1,500,到了1945年8月增至9,600。戰局惡化,物資短缺,軍票價值當然一落千丈。這期間物價急速上漲,以1941年九月與1943年5月的物價作比較:砂糖漲價19倍,食油漲15倍,白米漲10倍,紙類漲15倍。1944至1945年物價的漲幅更超乎想像。香港居民在糧食不足和物價昂貴之中掙扎,生活之窮苦已到了極限。
當時香港雖然已不准使用港元,但港元在珠三角、或澳門等其他中立地區依然受承認,市面上還有港元買賣活動。日軍一般強逼收回的港元鈔票,於境外購買物資,故日軍獲益甚豐。另一方面,日軍在印製軍用手票並沒有任何儲備金,所以實際上日軍是以白紙強逼兌換有十足保證的港幣。日本戰敗後軍票立時成為廢紙。加上濫發,香港出現災難性通貨膨脹,物價每天貶值。於1945年中期,日本當局強迫匯豐、渣打、有利銀行高層在沒有任何儲備金下簽發大面額的港元鈔票,總數達1億零300萬元。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向盟軍投降,英軍當局進駐香港,於9月初宣布禁止軍票流通,同時港幣恢復成為香港法定貨幣。就這樣,戰時被強迫換來的軍票,一夜之間變成了廢紙。那時也曾一度流傳軍票可再使用的謠言;說是謠言,其實是因為港幣不足,英國政府會考慮用日本軍票暫時代作鈔票,不過未付諸實行,以致軍票價格回升。
總而言之,香港市民不僅經受戰時通貨膨脹之苦,戰後所持軍票又變成廢紙,然而至今也沒有任何補償。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佈投降為止,香港被強迫兌換的日本軍票總值超過當時幣值的57億港元。共有19多億圓的軍票在香港流通。
lotuguy 2013-3-27 00:06
戰後軍票問題
戰後軍票香港很多人一夜之間失去全部財產,而日本政府多年來亦未有任何實際行動向曾被佔領國的人民換回軍票。一些手持軍票的市民向日本政府要求賠償,但多年來都不成功。
1993年8月13日,香港軍票索賠委員會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日本政府償還欠下香港百姓的軍票債務。但是,1999年6月17日,東京地方法院雖然承認香港人在軍票問題上的痛苦遭遇,但卻以日本沒有這方面的賠償法為由,拒絕作出賠償判決。日本政府亦搬出舊金山和約為自己辯護,至今曾被佔領國的人民無法從日本政府手上取回所失財務。
香港現今有數個民間團體向日本政府索償,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香港索償協會。另外,日本亦有專家認為日本應換兌軍票,按現時香港人擁有之軍票貨幣之值額計算,總賠償金額達最少5000億港元。
lotuguy 2013-3-27 00:10
迫簽鈔票
談到佔時期香港的貨幣, 又怎可不提 ”迫簽鈔票”
事件? 日軍佔領香港後, 在匯豐銀行發現一批尚未
發行的鈔票, 合共一億二千萬港元; 為了掠奪這筆
財富, 日軍強迫當時的匯豐銀行總經理祁理賓(Sir
Vandeleur Grayburn)簽署, 用以向中國及澳門各
地購買物資. (40年代所有鈔票都是人手簽名的).
香港光復後, 港府面對銀行復業最逼切的問題, 就
是如何解決 ” 迫簽鈔票” ? 匯豐銀行認為, 儘
管它不必為這些鈔票的發行負責 , 但拒絕支付這些
鈔票將有損匯豐銀行的信譽, 故此決定承付全部 ”
迫簽鈔票”. 1946年4月香港政府亦宣佈承認這批
”迫簽鈔票,”.匯豐將100萬英鎊存入外匯基金, 作
為這些非法發行港幣的保證金, 而港府則同意在若
干年內將外匯基金投資所得利息用以補足缺額. 這
一決定對香港的貨幣和銀行制度的發展起了關鍵的作
用, 有關安排雖然使匯豐和港府在資金方面有所損
失, 但卻贏得了市民和外國對港幣的信任.
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Duress Notes on Paper Money 「迫簽鈔票」 或 「迫簽紙幣」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1895年制定的《銀行紙幣發行條例》收緊對紙幣的監管。由這年起,銀行必須經總督取得內政大臣批准,才可發鈔。繼1935年設立外匯基金後,3家發鈔銀行發行的紙幣首次被指定為法定貨幣。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香港被日軍佔領期間,香港的大部分貨幣由日本軍票取代。當時香港上海豐銀行的職員在日軍強迫下,簽署了大量沒有儲備 支持的紙幣,這些紙幣更在市面流通。這批「迫簽紙幣」在1946年得到承認,並由香港上海豐銀行在一段時間內逐步向外匯基金補交所需的英鎊,以便為這批紙幣提供支持。 由於所有本地硬幣均遭沒收,並送往日本熔化,因此在1940年代末殖民地政府恢復統治香港時,唯有大量發行紙幣,直至能再次發行硬幣為止。
香港貨幣簡史:在日軍佔領期間,曾發生迫簽紙幣(Duress Notes)事件, 因戰爭爆發後,除德國,意大利外,日本以受到同盟國各方面的制裁,為了支持對美英的長期戰爭,故實行“以戰養戰”,以略奪中國和東南亞的戰略資源來補充國力,當日軍在匯豐銀行,發現一批庫存未發出的鈔票,合共一億二千萬,面額有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及伍百元五種,便強迫當時的匯豐銀行總經理祁理賓(Sir Vandeleur Grayburn)簽署,用以向中國及澳門各地購買物資。迫簽鈔票因沒有儲備,不為政府和銀行所承認,在當時價值大跌,但由於此種鈔票特殊,反而成為現代收藏者追求的對象。香港光復後,港府面對銀行復業最急迫任務 ,就是如何解決” 迫簽紙幣” 的問題, 匯豐銀行認為,儘管它不必為這些鈔票的發行負責 ,但拒絕支付這些鈔票將有損匯豐銀行的信譽,故它決定承付全部” 迫簽紙幣”.1946年4月2日,香港政府亦宣佈承認這批” 迫簽紙幣”.所以港府與匯豐共同制定” 迫簽紙幣”合法化方案, 匯豐同意將100萬英鎊存入外匯基金,作為這些非法額外發行港幣的部份保證金.而港府則同意在若干年內將該項外匯基金,投資所得利息用以補足缺額.這一決定事後證明對香洗貨幣和銀行制度的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有關安排使匯豐和港府在資金方有所損失,但卻贏得了市民對港幣可靠性的信任。
In 1895 the Bank Note Issue Ordinance tightened up the regulation of banknotes. From that year banks could only issue notes in Hong Kong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hrough the Governor. In 1935, with the creation of the Exchange Fund, banknotes from the three note issuing banks were declared legal tender for the first time.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Hong Kong (December 1941 - August 1945), the local currency was mostly replaced by Japanese military notes. A certain amount of unbacked notes, signed by executives of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under duress, also went into circulation. These "duress notes" were validated in 1946 by the bank, which paid the required sterling backing to the Exchange Fund over a number of years. Since all available local coins had been confiscated and sent to Japan for melting down, the restored colonial government in the late 1940s issued paper money in large quantities until a coinage could be re-established.
HSBC History (About Sir Vandeleur Molyneux Graybur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majority of the bank’s staff in the East became prisoners of war as the Japanese advanced through Asia. The chief manager, Sir Vandeleur Grayburn and his designated successor died while prisoners in Hong Kong. The bank surviv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its London Advisory Committee who were empowered to act as a Board of Directors in 1943, an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Arthur Morse who became Chairman and Chief Manager of the bank at the same time. With most of the branch network shut down the bank adjusted to wartime conditions whilst always making plans to return to its home.
10 DOLLARS on Paper Money
Printed Date of Issue: 1 January 1938
Left Signature: Handwriting
Right Signature: Printed
Estimated Maket Price in 2005: HK$600 to 7,400
Serial Number:
L000,001 to L400,000
K860,001 to K978,500
K988,501 to K1,000,000
50 DOLLARS on Paper Money
Printed Date of Issue: 1 January 1934
Left Signature: Handwriting
Right Signature: Printed
Estimated Maket Price in 2005: HK$5,500 to 52,000
Serial Number:
B350,001 to B550,000
100 DOLLARS on Paper Money
Printed Date of Issue: 2 January 1934
Printed Date of Issue: 1 January 1936
Printed Date of Issue: 1 July 1937
Left Signature: Handwriting
Right Signature: Printed
Estimated Maket Price in 2005: HK$2,400 to 29,000
Serial Number:
B485,001 to B650,000
An Actual "Duress Note" (1:1 Sample Size)
Note: There is a word "LUCK" written by pen on the left top edge on this face.
An Actual "Duress Note" (1:1 Sample Size)
Left Signature was signed by HSBC Executive (? Hydo), under the duress by the Japan Imperial Army, during the period 1941 to 1942.
Right Signature (Printed) by Sir Vandeleur Grayburn, Chief Manager of 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Both men were executed by the Japanese even they were treated as POW in Hong Kong during WWII.
500 DOLLARS on Paper Money
Printed Date of Issue: 1 January 1936
Printed Date of Issue: 1 July 1937
Left Signature: Handwriting
Right Signature: Handwriting
Estimated Maket Price in 2005: HK$7,000 to 22,000
Serial Number:
C126,001 to C300,000
+++
Grading Terms
1 UNC Uncirculated
2 AU About Uncirculated
3 EF Extremely Fine
4 VF Very Fine
5 F Fine
6 VG Very Good
7 G Good
8 Fair Fair
9 Poor Poor
+++
lotuguy 2013-3-27 00:15
曰 治 教 育
為了灌輸日本的文化及價值觀念給港人,日本的節日、天皇的壽辰等,亦在香港作大事的慶祝。官方語言自然以日語代替英語。在學校內,仍有機會上學的學童,除了必須學習日語外,日本文化、道德禮法以至國情,等都成為了學校的主要教授內容、學習之列。例如高小的中文科的課文內容就包括《新生香港》、《興亞進行曲》、《從香港到東京》、《日本刀》、《忠靈塔》、《日本的體育》等。這種教育制度推行的目的,是希望加強日本對香港人的影響,使他們認同『大東亞共榮圈」的建立。
電台日語會話播音節目的介紹單張日治時期,香港的教育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學生人數由1941年的118,000人跌至1945年的4000人,幾乎所有適齡學兒童失學。戰前香港有學校649所,至日治時期祇剩下34所。在僅餘的學校裏,日本當局積極推廣日化教育。日語成為了主要的教育課程,中小學每星期必須教授日語4小時,前殖民統治語言英語則被禁止使用。日語成績不好的學生,會遭受嚴厲的處分。
相較嚴重不足的基礎教育,政府對日語教育則推行甚力,設立多所日語講習所,亦鼓勵一些私營的日語學校設立,凡政府或日資企業招聘員工時,日語程度較佳者不但可得任用,且可獲額外的糧食配合。政府亦強逼教師應考日語考試,未能合格的需要接受3個月的日語培訓。另一方面,雖然當時日本對香港實行燈火管制,但據一些當年在香港的學生講述,有些同學為了惡補日語,會冒險挑燈夜讀。這些學生一旦被發現,不但不會受罰,幸運的可能還會得到獎勵。
為了應付日語師資需求,及培養認同日本統治的華人政府人員,港日政府曾成立『香港東亞學院』,是日治時期唯一的專上學院,但祇維持了短時間,學生人數甚少。至於香港大學,則因香港的高級知識份子或已被關在戰俘營,或已逃亡離港,因此缺乏人材,至日本戰敗投降一直未有復課。
lotuguy 2013-3-27 00:18
文化活動方面
1942年12月25日,日本慶祝『新生香港一週年』,佈置了的電車駛經中環書信館;環球大廈現址。港日政府廢用公元,改以日本使用的『昭和』年號,並以紀念日本節日、天皇壽辰、勝利紀念日和週年紀念日加強日本文化對香港的影響,例如以神道教節日尊敬死者,1943年2月11日則有日本紀元節,崇拜神武天皇。日本人並且在今香港動植物公園處修建香港神社供奉戰死者,今九龍聖安德烈堂亦被改用作神社。另港日政府計劃在金馬倫山興建忠靈塔紀念戰爭死難者,但至日本投降仍未完工。
港日政府也將香港標準時間撥快一小時,讓香港和日本兩地時間一致,進一步將香港同化。
在戰前由日本人擁有的日文報紙《香港日報》,在1942年1月復刊,同時增設中文版《香港日報》及英文版《Hong Kong News》,是港日政府的喉舌。被日本管治前的10份中文報紙到1942年5月祇剩下5份,並受到官方新聞審查。當時《星島日報》曾易名為《香島日報》,維持繼續出版,《循環日報》則因被盟軍誤炸而停刊。電台被用作為日本宣傳。
市面仍然有各種娛樂,但祇有能付擔得起的人可以享用。戲院祇放映日本電影,《香港攻略》是日治時期唯一在香港拍攝的電影,由田中重雄導演,大日本映畫公司生產,影片主要由日本演員演出,參與的香港演員有紫羅蓮。這部電影在1942年11月19日,接近日軍佔領香港一週年紀念期間上映。賽馬亦重新在跑馬地馬場舉行。
lotuguy 2013-3-27 00:21
地區與建築命名
香港被劃入軍區之後,就由軍方接管,亦即是軍法管治,就莫說自由可言。當時香港人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要向『區役所』登記。區役所是甚麼?就是磯谷廉介將軍於1942年3月28日修訂的『佔領地的香港法例』,將港九分成幾十個區域,並將之改為日本化名稱,如九龍塘易名為『鹿島區』、深水埗名為『青山區』等。各區域設區事務所管轄,由日本人任所長,之後易名為區役所,由華人任所長。
香港日治時期,港日政府曾將香港的多處街道及地方重新命名,而多數名稱都是日本化的名稱。這些改動是由當時香港佔領地總督磯谷廉介於1942年4月20日宣佈的。
1942年,昭和十七年4月,總督部公佈港九主要街道及地區均須改用日式名稱,有關街道及地方重新命名的公告主條目,香港日治時期地名和香港日治時期行政區劃日治時期,香港的正式名稱是『香港占領地』。港日政府將香港多處重新分區和命名,例如『香港仔』更名為『元香港』、『西環』改稱『山王區』等。街道及地方更名十分常見,而很多名稱改動都帶有日本的色彩,改『道』為『通』,如『皇后大道』更名為『明治通』、『彌敦道』變成『香取通』等。另外,一些主要機構和地點,也被冠上日式名稱,『動植物公園』變成『大正公園』、『半島酒店』成為『東亞酒店』、『跑馬地馬場』更改名為『青葉峽競馬場』等。
而當時政府亦沒收所有歐資公司的物業,鼓勵日本公司取而代之,並將原有名字更改。例如『告羅士打酒店』改為『松原酒店』、英資百貨公司連卡佛改為松坂屋等等。除此之外,就連與英國無關的名稱也要更改。例如尖沙咀重慶大廈的前身『重慶市場』,因為要避重慶的忌諱,而改稱『中興市場』,甚至把西方的教堂改成日本神社。
坊間流傳日本曾把香港更名為『香島』,並沒有史料支持。反而香港的簡稱由『港』改為『香』真有其事,如戰前以『港九』命名的團體於日佔期間皆改以『香九』稱之、香港總督的命令稱為『香督令』等。
以下是香港日治時期地方更名列表:
街道
原本名稱 更改名稱
干諾道西 西住吉通
干諾道中 中住吉通
告士打道 東住吉通
皇后大道西 西明治通
皇后大道中 中明治通
皇后大道東 東明治通
德輔道西 西昭和通
德輔道中 東昭和通
般含道 西大正通
堅道 中大正通(西段)
上亞厘道,現上亞厘畢道 中大正通(東段)
堅尼地道 東大正通
東海旁,現軒尼詩道 八幡通
怡和街 春日通
高士威道 氷川通(中文:冰川通)
英皇道 豐國通
干讀道,現干德道 出雲通
寶雲道 霧島通
彌敦道 香取通
太子道 鹿島通
地方
原本名稱 更改名稱
太平山 香ヶ峯(中文:香之峰)
皇囿,現京士柏 九龍競技塲
大鐘樓,現中環畢打街一帶 昭和廣塲
黃泥涌谷 青葉峽
兵頭花園,現香港動植物公園 大正公園
淺水灣 綠ヶ濱(中文:綠之濱)
堅尼地城 山王台
香港仔 元香港
香港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香港日治時期,日治政府將全香港分為28個區域,每區設立一個區役所管理區內事務。香港重光後雖然未有直接沿用,但奠定了香港日後發展分區管治的基礎。
香港島12區
地區位置 地區名稱
中環 中區
上環 西區
西營盤 水城區
石塘咀 藏前區
堅尼地城 山王區
灣仔 東區
鵝頸 春日區
跑馬地 青葉區
銅鑼灣 銅鑼灣區
筲箕灣及北角 筲箕灣區
香港仔及薄扶林 元港區
赤柱及石澳 赤柱區
九龍9區
地區位置 地區名稱
尖沙咀 湊區
紅磡 山下區
油麻地 香取區
旺角 大角區
深水埗 青山區
九龍塘 鹿島區
九龍城 元區
九龍東部 啓徳區
新界7區
地區位置 地區名稱
沙田 沙田區
大埔 大埔區
上水及粉嶺 上水區
新界北 新田區
沙頭角 沙角區
元朗及屯門 元朗區
西貢 西貢區
荃灣 荃灣區
lotuguy 2013-3-27 00:27
在建築方面,今日的禮賓府依然保留著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日式的屋頂及塔樓。戰後港英政府於今香港大會堂修建了紀念花園,是主要的紀念建築。今西環尚有一幢唐樓,是當年的慰安所總督部』門牌。。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內則展有一批日治時期文物,其中包括當年掛在港日政府總部,原滙豐銀行大樓正門的『香港占領地
lotuguy 2013-3-27 00:35
開設慰安所
日軍在灣仔一帶, 曾開設慰安所十多間。他們還在港九各地捉拿婦女充當慰安婦。所謂的慰安婦, 其實是用來當作日軍的洩慾工具, 滿足他們的性慾。所以, 當時很多婦女都搽”鑊撈”在面上, 扮作乞兒, 以避過日軍的魔掌。當時聽見"捉花姑娘"真係有地洞都"捐"入去.
日治時期的娛樂事業
香港既列入軍法統治,香港就由日本軍方管治,憲兵隊就成了香港街頭卷尾治安管理人員,當年憲兵執行『佔領地政策』,查禁跳舞、賭博;連打麻雀也不行、嫖妓等活動,以杜絕市面浮華奢侈的陋習,所以香港市面雖然陸續恢復,不過市面繁華面貌不復如前,可說是大為失色!
不過因為日軍在香港設立『慰安所』,當年日軍在香港灣仔洛克道設了許多家慰安所供士兵所用,但供給軍官的『吾妻屋』就不足應付,所以磯谷廉介最後同意重開石塘咀的風月事業,將石塘咀列為『娛樂區』,將全香港的妓寨、導遊社等都集中在這一區,而不能出該區之外,實施期自1942年11月1日開始。
當時塘西著名的『金陵』、『廣州』、和『陶園』三大酒家都相繼復業,石塘咀就成為當時蕭條的娛樂事業下,另一畸形的繁華地區!當時市面大部份地區都在軍事戒嚴下,不過就獨塘西一帶充滿頹廢、腐爛,人人醉生夢死的景象。淪陷歲月,人人都沒了希望,也不知明天會是怎樣,徵歌逐色、縱情肉慾就成了當時逃避現實的人常見手段,何其悽美纏綿!所以總結而言,充饑填肚、荒野逃生、醉生夢死,仍當年香港日治時期的淪陷三步曲了!
lotuguy 2013-3-27 00:45
憲兵入屋搜查和戒嚴
宣傳上, 日本一直聲稱佔領香港是為「華人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 可是實際上日本管治香港的方式比戰前的殖民地政府獨裁和腐敗得多;而所使
用的手段亦遠較殖民地政府殘酷和野蠻. 從軍政廳成立起, 佔領地政府先後制定大量前所未有的規例,日軍憲兵隊可隨意打罵、囚禁甚至殺害居民, 也可
以隨意在街上捕捉男丁做苦工勞役, 或者以搜查房屋為名入屋蹂躪女性. 另外, 日軍在灣仔駱克道一帶設立多間慰安所, 強迫婦女提供性服務;又在市
區恢復設立賭館及煙館; 另外當時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例:每當市民在街上見到日軍, 無論遠近都要作90度鞠躬, 否則會遭到拳打腳踢之苦, 甚至惹來
殺身之禍.
除「居民證」外, 市民亦須全家合影一張「全家福」照片放在屋內, 當日軍查戶口時, 倘若合照中有人不在屋中/又或者有陌生住在屋內, 又無合理解釋, 便會被當作窩藏游擊隊成員論.
而據祖毌生前囗述,那些原本跟英軍,跟住投降跟曰軍的印度兵亦非常壞,時常非禮中國婦女,正三姓家奴!!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3-27 12:47 AM 編輯 [/i]]
lotuguy 2013-3-27 00:55
最後介紹一個很多年青香港人完全不知道曾經有過的建築物:
[b]忠靈塔[/b]
當時日本人在金馬倫山上興建了一座八十米高的「忠靈塔」, 以悼念攻港戰役中陣亡的日本將士, 但到日軍投降仍未全部建成. 英國重返香港初期, 百廢待
舉, 未有餘力處理「忠靈塔」, 直至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才由港督楊慕琦下令把它炸毀.
經歷過淪陷生活的香港人都會記得這座「忠靈塔」. 日本人在一九四三年強迫香港市民捐錢興建, 並徵用大批本地工人在灣仔摩理臣山一帶開採花崗石,
再運到金馬倫山上. 由於工程浩大, 而當時又缺乏安全保障, 所以導致很多工人傷亡, 使「忠靈塔」染滿中國人的血跡.
「忠靈塔」的選址極佳,它位於灣仔峽和馬己仙峽之間, 剛好在港島中央的山上. 其時高層大廈不多,上環至北角的居民只要抬起頭來便看見此塔, 遠在
九龍的人亦清楚見到. 這座地標居高臨下, 是日本統治的權力象徵, 亦是香港人的恥辱標記.
1950年代初港府出售「忠靈塔」所在的土地作住宅用途, 發展商沒有拆去花崗岩基座, 在上面興建低密度的豪宅. 今天來到碩大的基座下面, 仍可想像「忠靈塔」巍然矗立之姿
據知現址是在灣仔山頂警察博物館對面,為一”不出名富豪”所有,前邵氏女星葛蘭的夫家.
下次便介紹"東江縱隊"和盟軍反擊.
lotuguy 2013-3-27 23:22
[size=4][b]東江縱隊[/b][/size]
在日佔期間, 香港其實不斷出現各式各樣的扺抗活動, 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江縱隊港九大隊, 俗稱”東江游擊隊”. 東江游擊隊是一隊由香港新界原居民子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成的游擊隊, 成員包括農民、學生和海員, 主要在新界西貢一帶活動. 東江游擊隊由曾生領導, 在1941年日軍進攻香港時,
游擊隊人數從200人猛然擴展到超過6,000人, 在英軍敗退後, 游擊隊獲得被英軍放棄的武器, 並在新界及九龍建立基地, 同時在西貢墟建立地下聯絡系統; 而第三個和第五個分支在蔡國樑, 黃冠芳和劉黑仔等人的帶領下, 在香港和九龍進行抗日游擊戰. 東江游擊隊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為中國竊取日本對華
南、台灣和東南亞的戰略機密. 東江游擊隊的具體成績包括殺死了一些漢奸和其同黨, 在九龍和廣州保護貿易商人, 成功將很多文化界人士轉送至國內安全地方,破壞日本在香港的軍事據點如大埔警察局和啟德機場等.
東江游擊隊在拯救英國和外國人士上亦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外亦有大批內地教育界、新聞界、文化界人士因為東江游擊隊的努力而獲救. 另外, 東江游擊
隊亦協助營救戰俘, 包括賴特上校, 賴廉士爵士、祈德尊爵士、王國棟教授. 東江游擊隊對盟軍最重大的貢獻是搶救了8名因日軍擊落其飛機而跳傘到九龍的美國飛行員; 時為1944年2月11日, 美軍飛行指揮官克爾(Donald W. Kern)中尉在轟炸啟德機場時被日軍炮火擊中, 跳傘降落慈雲山, , 得到游
擊隊員李石仔等救助才能逃出日軍的搜捕.
談東江游擊隊, 應順帶提一下英軍服務團. 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是英軍於1942年7月根據原香港大學教授賴廉士上校(Lindsay T. Ride)的建議組成, 此援助小組專門負責收集日軍情報、接送重要人物潛出或進入香港,成員包括戰後新界理民官何禮文及戰前擔任華民政務司的麥道軻等. 1941年12月底, 所有英國人被送入了香港的戰俘營, 賴廉士上校成功逃脫. 他其後在桂林設立英軍服務團總部, 而服務團的貢獻主要是協助戰俘從營中戰俘逃脫, 並走私藥物和其他必需品進出戰俘營. 過程中, 英軍服務團與東江縱隊積極合作.
不論東江縱隊又或英軍服務團, 在執行任務過程中若成員給日軍捕獲的話, 可說是九死一生. 今天西灣國殤墳場和赤柱軍人墳場都可以找到一些英軍服務
團殉難團員的名字;此外, 豎立在西貢斬竹灣的抗日英烈紀念碑, 就是紀念在三年零八個月期間犧牲的游擊隊隊員.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4-29 04:53 AM 編輯 [/i]]
lotuguy 2013-3-28 00:03
在1943年開始,軸心國等己是敗象全露,除歐洲戰場外,太平洋戰場上美軍更是節節推進,而中國戰場上中國軍隊亦己反守轉攻.
盟國於1943及1945年分別向曰本發出"開羅宣言"及"玻茨坦公告":
[color=Red][u][b]開羅宣言[/b][/u][/color]
1943年12月1日
羅斯福總統、蔣中正委員長、邱吉爾首相及其各自的軍事和外交顧問結束在北非的會議。
發表集體聲明如下:
「三國軍事方面人員,對於今後對日作戰計畫,已獲得一致意見。三大盟國決以不鬆弛之壓力,從海陸空各方面加諸殘暴之敵人,此項壓力,已經在增長之中。」
「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絕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拓展疆土之意思。[u][b]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及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b][/u]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
「基於以上各項目的,三大盟國將繼續堅忍進行其重大而長期之戰鬥,以獲得日本無條件之投降。」
[size=4][color=Red][u][b]波茨坦公告[/b][/u][/color][/size]
這是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簡介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發表對日最後通牒式公告。由美國起草,英國同意。中國沒有參加會議,但公告發表前徵得了他的同意。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
公告共13條,主要內容有: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color=Red][b]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b][/color];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政府必須尊重人權,保障宗教、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但容許保持其經濟所需和能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准其獲得原料和資源,參加國際貿易;在上述目的達到和成立和平責任政府後,盟國占領軍立即撤退。
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投降。
[b]詳細經過[/b]
全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亦稱《波茨坦宣言》。波茨坦會議期間,中國、美國和英國於1945年7月26日發表,蘇聯於同年8月8日加入。
公告是在法西斯德國已經投降,日軍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屢遭失敗、行將徹底崩潰的背景下產生的。當時,美國由於原子彈試爆成功,認為不借助蘇聯的力量促使日本投降的條件已經具備,便由早先急切希望蘇聯對日作戰,轉為擔心蘇聯對日參戰會影響其獨占日本及在遠東的戰略地位。在此情況下,美國總統HS杜魯門與英國首相WLS丘吉爾在波茨坦會議期間,就美陸軍部長HL史汀生起草的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備忘錄進行協商修改,並在電請蔣介石簽字後,以三國政府公告形式發表。公告的發表使日本統治集團十分恐慌。同年8月6日、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9日,蘇聯對日作戰。日本政府被迫於10日通過中立國瑞士向中、美、英、蘇發出乞降照會。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表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停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聯合發表了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1945年7月17日,美、英、中三國首腦和外長在柏林西南波茨坦舉行會議。
會議期間,三國首腦討論了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有關對日本戰後處置的方針,並通過一項由美、英、中三國代表簽署的決議,即《波茨坦公告》。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
公告宣布:盟國對日作戰將繼續到日本完全停止抵抗為止,日本政府必須立即投降。公告還規定了盟國接受日本投降的條件,即剷除日本軍國主義;對日本領土進行佔領;實施開羅宣言之條件,解除日本軍隊的武裝,懲辦戰爭罪犯;禁止軍需工業等等。
7月27日,日本首相鈴木召開內閣會議,決定不管美、英、中三國《波茨坦公告》的內容如何,都將予以不理,始終根據既定的根本方針,堅決為完成大東亞戰爭而邁進。 29日,鈴木首相發表聲明,稱美、英、中三國宣言無異於開羅會議,日本政府毫無關心的必要,拒絕投降。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向議會宣布接波茨坦公告,頒投降詔書。
[color=Red][b]公告內容[/b][/color]
(一)餘等:美國總統、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英國首相代表餘等億萬國民,業經會商,並同意對日本應予以一機會,以結束此次戰事。
(二)美國、英帝國及中國之龐大陸、海、軍部隊,業已增強多倍,其由西方調來之軍隊及空軍,即將予日本以最後之打擊,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聯合國之決心之支持及鼓勵,對日作戰,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
(三)德國無效果及無意識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結果,彰彰在前,可為日本人民之殷鑑。此種力量當其對付抵抗之納粹時不得不將德國人民全體之土地、工業及其生活方式摧殘殆盡。但現在集中對待日本之星則較之更為龐大,不可衡量。吾等之軍力,加以吾人之堅決意志為後盾,若予以全部實施,必將使日本軍隊完全毀滅,無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亦必終歸全部殘毀。
(四)現時業已到來,日本必須決定一途,其將繼續受其一意孤行計算錯誤,使日本帝國已陷於完全毀滅之境之軍人之統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為吾人之條件,吾人決不更改,亦無其他另一方式。猶豫遷延,更為吾人所不容許。
(六)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權及勢力,必須永久剔除。蓋吾人堅持非將負責之窮兵黷武主義驅出世界,則和平安全及正義之新秩序勢不可能。
(七)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時,及直至日本製造戰爭之力量業已毀滅,有確定可信之證據時,日本領土經盟國之指定,必須佔領,俾吾人在此陳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color=Red][b](八)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b][/color]
(九)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
(十)吾人無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滅其國家,但對於戰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虜在內,將處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復興及增強之所有障礙予以消除,言論、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對於基本人權之重視必須成立。
(十一)日本將被允許維持其經濟所必須及可以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但可以使其獲得原料,以別於統制原料,日本最後參加國際貿易關係當可准許。
(十二)上述目的達到及依據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傾向和平及負責之政府後,同盟國占領軍隊當撤退。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以此種行動誠意實行予以適當之各項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這份重要歷史文獻的譯本,現存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全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亦稱《波茨坦宣言》。波茨坦會議期間,中國、美國和英國於1945年7月26日發表,蘇聯於同年8月8日加入。
lotuguy 2013-3-28 00:10
原子彈下的接受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落了兩枚原子彈,日本昭和天皇裕仁通過瑞典及瑞士政府向中、美、英、蘇四國照會接受波茨坦公告。重慶時間1945年8月15日7時中、美、英、蘇四國政府同時宣布已接受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結束。
lotuguy 2013-3-28 00:19
1945年8月14日,裕仁天皇發表《停戰詔書》,15日他親自過廣播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只是在《詔書》名稱上較多使用『投降詔書』或『終戰詔書』,1945年8月15日正午,天皇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錄音向日本全國播放,香港淪陷以來三年零八個的侵略戰爭,終以日本天皇的『玉音廣播』正式宣告而結束。
《詔書》譯文
詔書
朕深鋻於世界之大勢及帝國現狀,決定採取非常措施,以收拾時局,茲告爾忠良臣民:
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接受其聯合宣言。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范,亦為朕所拳拳服膺者。往年,帝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出於希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至如排斥他國主權,侵犯其領土,固非朕之本志。但自交戰以來已閱四載,儘管陸海將士勇敢奮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克己奉公。然而戰局未能好轉,世界大勢亦于我不利。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新式殘酷的炸彈,使無辜國民慘遭殺傷,殘害所及,殊難估計,如仍繼續交戰,不僅終將招致我民族之滅亡,且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之赤子,陳謝于皇祖皇宗之神靈?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
朕對於始終與帝國為解放東亞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表示遺憾。念及帝國臣民之死於戰陣、殉于職守,斃于非命者及其遺屬,則五內如焚。對負戰傷、蒙戰禍、損失家業者之生計,朕至為軫念。帝國今後之苦難固非尋常,朕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所趨,朕欲忍其所難忍,以為萬世之太平計耳。
朕于茲得以維護國體,信賴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如情之所激,妄滋事端,或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於世界,此朕所戒。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洲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建設未來,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爾等臣民其克體朕意。
禦名御璽
昭和二十年八月十四日
各國務大臣副署
lotuguy 2013-3-28 00:23
日本戰敗後,香港日軍投降儀式於9月16日下午四時在香港總督府內舉行。在受降儀式舉行時,英軍最高長官夏慤少將表英國政府兼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在香港總督府內接受駐港日軍正式投降。
lotuguy 2013-3-28 00:30
曰軍投降
lotuguy 2013-3-28 00:36
香港重光
lotuguy 2013-3-28 00:43
香港法庭開庭審判戰犯
按波茨坦宣言,日本戰犯被分成甲級;戰爭指揮者、政治家、財界人士、軍隊最高負責人等、乙級;通常的戰犯、虐待俘虜的軍政人員、丙級;其他戰犯、虐殺平民的軍政人員,並按照戰爭國際法追究戰爭責任。但是,甲乙丙這三個級別,祇是戰犯種類的分類,與罪惡的輕重無關。有名的東京裁判;正式的名稱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是進行甲級戰犯的審判。祇在橫濱法庭進行了日本國內乙丙級戰犯的審判。至於其他的戰犯審判,都是在亞洲各地由各被佔領國在收復政權後展開的。
在香港也進行了乙丙級戰犯審判,分英國法庭;1946年4月8日至1948年12月10日,和澳大利亞法庭;1947年11月24日至1948年12月13日),分別審判香港日軍統治期間的戰犯及周邊各地的日軍戰犯。澳大利亞法庭雖然設在香港,但所涉案件與香港日軍並無直接關係。英國法庭主要是處理有關香港憲兵隊的案件,有關台灣、海南島的審判也在此一併進行。為此,英國特地從日本邀請了松岡義彥、藤田哲夫、高橋幹夫、吉住達一郎、田中豐、村田喜一、松岡武彥、以及高野某、小谷某、仁分某等辯護人,為被告辯護。而在實際審判中,有的案件沒有辯護人,有的請了英國人作辯護。
立案的事件共45件,涉及被告123人,男外有協助香港憲兵隊密探計15名中國人、6名印度人以及7名歐洲人。事件內容分為:涉及虐待當地平民、拷問虐殺平民的23件;包括虐殺抗日分子,涉及逮捕英國間諜事件1件,涉及虐待俘虜、拷打致死的21件。判決內容為;死刑34人,無期、有期徒刑121人,無罪16人,其他3人。最終執行死刑的有25人。
香港憲兵隊長野間憲之助的案件被列為第17號立案,起訴書要點寫著:「自1941年12月25日至1954年1月18日期間,作為香港憲兵隊長,負有維持公共治安、監督憲兵隊員、管理拘留所的責任,但卻參與虐待香港市民,導致許多人死亡,指揮日軍違法殺人,並給很多人造成肉體痛苦,因此犯下戰爭罪行。」審判的結果是實行絞刑。
在日本統治下充當密探頭目的黃佐治和其他5名中國密探也受到審判。經查明,黃佐治作為日本憲兵隊總部的密探首領,借檢舉抗日分子為名,對平民犯下濫捕、殘暴行為之罪。結果,黃佐治等人被判執行絞刑。
前面所述在日本宣布投降後還在大嶼山殺害當地居民一事,被列為1號事件。岸保夫中尉等14人被起訴,在沒有辯護人的情況下受審,岸保夫和另外兩人被判處絞刑,其他九名被判處兩年至10年有期徒刑,另外兩名無罪釋放。
在這個香港英國法庭上,也有人得以免受判刑。日軍佔領時期負責逮捕抗日分子的矢崎勘十和幾個區的憲兵隊長,聽說就獲免予起訴
這場戰犯審判不能說沒有問題,比如香港日軍政府的最高領導者卻沒有在這個法庭受審判。雖然有這些問題,審判也不夠充分,但總算查清了日本軍事統治的大部分殘暴行為。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