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guy 2013-3-28 00:46
日治時期對香港的影響
由於日治時期較短,加上港人對日治時期並無好感,及戰後香港發展迅速,因此戰後遺留至今的日治痕跡不多。但仍有些地方保留著日治時期的痕跡。今日立法會大樓及滙豐總行大廈銅獅子上皆有保衛戰時留下的子彈孔,拔萃男書院於禮堂門前有於校園內挖出的日本軍刀,傳說今日英皇書院的水池則是日治時期的炸彈洞改建而成的。新界地區的一些荒廢地道裏有日軍刻劃的簽名。建築工地也不時會挖掘出炸彈、軍刀或人體骸骨,其中較近期的是於1999年在薄扶林道近瑪麗醫院修建高架路時挖出一枚未爆炸的盟軍炸彈。再之前亦曾在旺角及深水埗鬧市的修路工地挖出多枚日軍的炸彈。
日軍又在香港多處地方濫伐樹木,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未能恢復戰前原貌。例如獅子山山頭依然祇有很少樹木,而蝴蝶谷的生態破壞亦使蝴蝶從此絕跡。
港日政府在日治時期設立了『香港市民圖書館』,是香港的較早期開放給公眾的公共圖書館,其藏書今收於香港大學圖書館內。港日政府開香港分區及簽發身份證之始,於戰後一定程度上被沿襲下來。
據說香港稱『老闆』為『老世』也是源於日治時期。當時各商鋪外皆要列出鋪內工作人名,東主日文作『世帶主』,為港日政府工作的華人隨日軍入來搜查時即叫『老世』出來,由此便衍生『老世』。另一個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詞語是『輪大米』,即『輪姦』之意,將排隊輪候大米配給的過程,與日軍輪姦婦女的情景形象化的結合;同樣『慘過輪米』可用以形容一件事極為辛苦,此二皆與日治時期經常要輪米有關。香港粵語裏與日本人有關的蔑稱,亦多與日治時期有關;如『蘿蔔頭』是源於日軍髮式和配給作糧食的日本蘿蔔;『架佬』是源於對日語語感認知。
香港歸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軸心國敗象已呈,故有關這些國家所佔地區的前途問題,在國際間開始受到注視。香港方面,當時的輿論普遍認為香港是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的象徵,因而主張把她交還中國。此時中國已擠身大國之列,當然希望消除不平等條約和治外法權。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多次主張香港歸還中國,使之成為國際自由港。但另一方面,英國卻極力要求戰後保持包括香港在內的遠東殖民地,首相邱吉爾並在香港問題上多次表態,對交還一事,寸步不讓。由於英國的強硬態度及戰勝國間的利益關係,香港的歸屬問題始終沒有在國際會議上提出。
1945年8月15日,日皇正式向盟國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宣佈接收香港及恢復香港的管治。引發香港歸屬問題。當時輿論普遍認為英國應把香港主權交回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但在英國的強硬態度及戰勝國之間的利益關係之下,香港的歸屬問題並沒有在戰後的國際會議上提出過,但這同時避免數年後受到國共內戰的影響,由國民政府變成中共政府統治。早一天前,英軍總參謀部已得知日本將投降的消息,便指令其駐華大使通知中國,謂英國將接收香港及恢復香港的管治;同時命令其太平洋艦隊組織一支特遣隊,趕往香港受降。
當時國民政府大加反對,幾經交涉,國民政府最後同意英方代表可在中、英兩國政府的授權下,在港接受日軍的投降。1945年8月30日,英國太平洋艦隊的特遣艦隊抵港,其指揮官夏愨少將同日正式獲任軍政府總督一職,同時兼任部隊總司令。正式代表英國恢復對香港殖民統治,當日遂定為重光紀念日,至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以前,每年重光紀念日都成為了香港的公眾假期。另一方面,1945年9月16日,中國、英國及日本代表於香港總督府聯合簽署香港的受降文件,正式代表了日本在香港的投降。
重建香港
戰爭結束後,日人在香港留下來的問題極多,包括8成人口營養不足、醫療衛生條件極差、傳染病猖獗、大部分的適齡學童失學、不少房屋受到破壞又或日久失修等。此外,大量香港原來居民及難民的湧進,1945年底,人口估計已回升到100萬,這段時期平均每月再有10萬人湧入,更使情況進一步惡化。為了迅速重建香港,夏愨的軍政府一開始便執行全面的統制政策。對外貿易、工商業,以至一般市民的糧食、燃料、日用品、住屋和工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統制。可是供求一時仍難於協調,黑市大行其道。不過,軍政府對於黑市貨物,還是採取放任的態度。
統制政策實施兩個月後,軍政府決定除部分物資外,恢復自由貿易。1946年上半年,香港經濟已經恢復一定水平,貿易漸復常態。
由於大亂之後人心思治,軍政府的工作總算沒有出現重大的問題,8個月的艱難歲月終於度過。1946年5月,楊慕琦重返香港,復任港督;軍政時期宣佈結束。
lotuguy 2013-3-28 00:51
結語
近十多二十年,尤其在199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50年,中國人有稱為日本投降50年,但日本政府稱之為『終戰50年』,避開和隱瞞『投降』兩字,完全不提在戰爭中的暴行,並在教科書上否認南京大屠殺,日本文部省在1982年7月強行修改高等學校教科書,把1945年前日本對中國大陸的『侵略』,描述成『進出』。並盡量淡化南京大屠殺的暴行,為日本的兇殘罪行辯護。更有甚者,一些睜開眼說假話的日本作家寫了幾本書否認;鈴木明在1973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殺的虛妄性》一書,此書其中三篇採訪報導獲得了日本《文藝春秋》的大宅壯一報導文學獎,被『大東亞戰爭肯定論』者奉為圭臬。1975年山本七平出版的《我方的日本軍》更說:『南京大屠殺是無稽之談。』1984年拓殖大學講師田中正明的《『南京大屠殺』之虛構》一書,全面否定南京大屠殺的存在,並諉過於中國,推卸侵略戰爭的責任。到目前為止,歷任日本政府都未有向受害國家道歉。
香港淪陷和對日八年抗戰對大多數香港人來說己經是歷史,和其他年代久遠的歷史一樣,並無切身關係,另外;中國和臺灣政府對此因為外交問題,均不願得罪日本,兩岸政府自己不出聲也算了,卻連民間的運動也壓制,都刻意淡化抗戰時日軍的罪行,除非年紀超過70歲的長者們,才有身歷其景和有其切身的感受,因為畢竟已經過了67個年頭了。今天80年代後期出生的人,因為沒有親身經歷,沒有切膚之痛,看待香港淪陷這段歷史,基本上和清初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一樣了,祇當為一件歷史事件而矣。
只是一些無恥”哈日”之徒,還處處挺身為日本作辯護,其種種心態和行為,實在今人噁心至極 !!!!!
戰後的日本藉美國的庇護被免去不少戰爭責任,即使是香港的軍票的陪償已經涉及鉅大的經濟問題,遑論她對亞洲受害各國的陪償,這一連串問題自然成了她卸責的重點,她一方面以抵賴的態度立足世界,在被免除不少戰事賠責的環境下利休養生息,今天她不斷伺機復辟軍國主義,短線的目標可能祗是在沒有對戰爭負責的前題下得到在軍事上與其他國家平等的地位,擺脫因被列入『戰敗國』帶來的受制肘局面。但是,她的長線目標是否為了再發動侵略卻無人知之,但是可以預見者:若日本再發動戰爭,世界人民對她的懲罰恐怕不單是降書和原子彈那麼輕微吧?日本軍國主義者應該好自為之!
********* 完 ***********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3-28 02:13 AM 編輯 [/i]]
特區eat哥 2013-4-2 15:27
謝謝!重溫上一代曾經歷過的一段慘痛歷史:smile_27:
FCU 2013-4-2 16:41
很慘! :')
lotuguy 2013-4-4 04:58
戰爭結束後,軍政府面對的問題極多,包括居民營養不良、醫療衛生條件極差、適齡學童失學、大量房屋受到破壞等。此外,人口大幅增加,亦令情況進一步惡化。為了迅速重建香港,軍政府一開始便執行全面的統制政策。對外貿易、工商業,以至一般市民的糧食、燃料、日用品、住屋和工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統制。
統制政策實施兩個月後,軍政府決定除部分物資外,恢復自由貿易。
1946年上半年,香港經濟已經恢復一定水平,貿易漸復常態,艱難歲月終於渡過。
而人口方面,二次大戰後,香港人口大增,除了移民和難民外,新增的人口還包括戰後「嬰兒潮」期間出生的兒童。
戰後初期,香港人口只有約60萬。
1945年年底,人口估計已回升至100萬,隨著大量人口從內地移局香港,加上戰後嬰兒潮的出現,到了1947年,香港人口已高達180萬。人口大量的增加同時帶來包括工作、教育、醫療和居住等問題.
lotuguy 2013-4-4 05:01
在楊慕琦復任港督兩年後便返回英國,由葛量洪繼任,他任內期間,香港發生兩件大事 :
石硤尾大火及雙十暴動,前者港英政府開始了房屋政策, 連新加坡立國初期,亦派官員來港參考學習. 後者則可看到英國人的統治智慧及高技巧.
葛量洪爵士,GCMG (Sir 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1899年3月15日至1978年10月4日),英國殖民地官員,早年曾於香港輔政司署供職,及後歷任百慕大與牙買加兩地的輔政司、尼日利亞的布政司,以及斐濟總督兼西太平洋高級專員等職,1947年至1957年出任第22任香總督,是除麥理浩勳爵之外,任職時間最長的港督。
lotuguy 2013-4-4 05:13
當1949年中國解放初期, 國內有很多工業家, 大商家等帶同資金來港再設業發展, 有國民政府部隊來港, 他們多被安置在調景嶺,鑽石山,石硤尾,九華徑等地方.
而亦有當時的幫派人物.
杜月笙(1888 8.22-1951 8.16) ,原名月生,後由國學大師章太炎建議,改名鏞,號月笙(典出《周禮太司樂疏》:西方之樂為鏞,東方之樂為笙),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香港,中國1948年6月 。
杜月笙是20世紀上半葉上海灘上最富有傳奇性的一個人物,
他從一個小癟三混進十里洋場,成為上海最大的黑幫幫主;他文質彬彬,卻心狠手辣,殺人如麻;他為虎作倀,卻又有著鮮明的愛國心;全面抗戰爆發後,杜月笙以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名義組織上海市救護委員會,救護了抗日受傷軍民數萬人。在上海抗戰中,與戴笠共同創建了一支一萬人的武裝游擊部隊,配合正規軍,參加抗戰。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理事室遷移香港後,杜月笙親自主持工作,籌措救護事業經費。香港淪陷後,杜月笙撤退重慶,主持紅十字會會務工作,辦理前方救護、後方空襲救護、醫療等工作。
他狡猾、奸詐,卻又很講義氣,他出身貧民窟卻又成為涉足娛樂、文化、教育、金融、新聞各業的財富大亨,他出入於紅道、黑道,遊刃於商界、政界,他是上海灘黑社會裡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有著傳奇人生。
他來港初期, 居住在港島麗池, 當時有很多幫派人物慾跟他交往及做他的門生,但都被他婉拒, 其後往台灣定居.
lotuguy 2013-4-4 05:25
再補充一些照片, 下次介紹石硤尾大火及雙十暴動.
lotuguy 2013-4-4 05:29
承上
lotuguy 2013-4-4 05:36
承上
lotuguy 2013-4-5 03:35
[b]石硤尾大火[/b]
二戰後,國內跟著內戰,由國內不斷湧入的難民,基本上都非常貧困,而居住則以木屋為主,在如此惡劣的居住條件下,火災己是很難避免了.
石硤尾大火是指於1953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夕,在香港九龍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火災,當時有50,000多名災民無家可歸。這場大火最終導致了香港公共房屋的誕生。
[b]事件經過[/b]
1953年12月24日晚上9時25分,白田村眾安道124號一間木屋的2樓一單位,有一名住戶在燃點火水燈時,火種不慎燒著棉胎,引起火警。火警發生後最初時火勢並不猛烈,僅波及旁邊30多間房屋;但是沒多久,一陣強烈的北風令火勢迅速四處蔓延,不足10分鐘,大火已波及數百戶。晚上10時,火頭由白田村向東灣及正街蔓延,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火警發生時,當時的消防局長哥民以災情嚴重為理由,立刻下令香港區兩架滅火車渡海,並召集所有後備消防人員前往災場協助灌救。雖然當時有很多消防員到場救火,但是到了晚上11時10分,整個白田村已被焚毀,不論是木造或石造的房屋,都一律化為灰燼。火場四周一片頹垣敗瓦,但大火餘勢未了,直至12月25日凌晨2時30分火勢才受到控制。
當時的香港總督葛量洪向英國政府報告,指這場石硤尾大火,涉及多個木屋區,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村,災場廣及41英畝,即相當於164,000平方公尺。大火歷時6個小時才受控,造成3死51傷,燒毀木屋2,580房,約12,000多個家庭合共58,203人頓成災民,無家可歸。
[b]影響[/b]
大火之後,廣大的木屋區變為一片廢墟,災民流離失所,香港政府為安置災民,於災場附近興建兩層高的平房。平房以當時的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稱為「包寧平房」。之後再興建29棟七層高徙置大廈,供災民入住,就是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其中第9至12座是由聯合國捐款建成。自此之後,政府開始興建公共房屋,為低下層市民提供住屋福利,而現時負責興建公共房屋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前身屋宇建設委員會亦在這個背景下成立。
lotuguy 2013-4-5 04:34
[b]雙十暴動[/b]
雙十暴動,是1956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在香港九龍及荃灣等地發生的一次騷亂,事件的導火線徙置事務處職員在10月10日(即中華民國國慶)移除懸掛在李鄭屋徙置區之中華民國國旗及大型「雙十」徽牌而引起。事件釀成約60人喪生,逾300人受傷,成為香港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騷亂暴動事件。
lotuguy 2013-4-5 04:49
對於該次暴動遠因近果,因涉及國共兩黨相爭,政治爭拗.小弟不想沾污香討區難得的一片淨土.見諒.
而且,有關詳細過程,可上維基等網站,逐一參閱,但眾說紛云,請自行判斷.
反而,小弟想指出英國的管治智慧及技巧,這才值得我們研究.
港督葛量洪於1956年12月23日將《九龍及荃灣暴動報告書》送呈殖民地部大臣,指出無証據顯示事件是有預謀發動,而是支持國民黨政權的三合會成員試圖擾亂社會秩序,而達致其犯罪目的。葛量洪所持的主要理由包括:暴動範圍僅局限在九龍地區,而未有組織性的蔓延到港島地區;次暴動的中心-九龍北部,一直是香港罪案率偏高的地區;暴力事件多為國民黨支持者與三合會成員連結,向左派工會清算舊帳,試圖奪取勞工界的主導權,堅稱騷亂並無鮮明之政治目的.
lotuguy 2013-4-5 05:11
在這事件上,英國人盡力把全部原因放在黑社會勢力上, 避免中國方面壓力, 但隨後則大舉拘捕各黑社會主要人物,押解出境,目的地為台灣.徹底粉碎國民黨在香港的勢力.
順便講講,港英政府以前有一個極敏感部門"政治部",當初有一批為數不少的山東籍"探員",小弟初初見到呢班唔知係邊度走出黎,廣東話又唔掂,年紀又唔細,又唔埋本地幫,成個小圈子的人物門都很奇怪,後來便明白是英國人的偉大傑作.
其後這班人物亦逐漸無晒, 而政治部亦由對付國共方面,轉為針對所有高官及政治人物,每人都有個file. 但97前英國解散政治部, 所有files運番英國. 令到新老板對任何人無資料可跟可查.
lotuguy 2013-4-5 05:28
最後, 要講講50年代尾的匯豐收購有利銀行.
有利,匯豐和渣打,是以前香港三間發鈔銀行,而以前俗語叫500元大鈔叫做"大棉胎",因為有利銀行所發行500元面額鈔票真係大到離譜,但我找不到相片上載,邊位師兄有的話,可否上載共享?
有利銀行是第二家在香港開業的銀行(香港第一家銀行為東藩匯理銀行The 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於1845年設立的香港分行)。原稱印度倫頓中國三處匯理銀行(英文:The Chartered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 London and China),於1853年在印度孟買創立,是英國皇家特許銀行。一九五九年, 有利銀行正名為「The Mercantile Bank Limited - 有利銀行」,同年被匯豐銀行收購。在1974年以前,有利銀行是香港其中一間發鈔銀行。
講完這里,此帖亦差不多了.下次再另發新帖時,則會介紹影響香港很大的60年代.包括難民潮,銀行擠提和倒閉,天星加價暴動和67暴動.
kallan 2013-4-6 01:52
謝謝分享,內容寶貴!
kallan 2013-4-6 02:52
杜月笙沒有在台灣定居,解放前定居香港,解放後曾考慮回內地,最後還是氣喘病死於香港,其居所在九龍柯士甸路!
lotuguy 2013-4-6 03:23
可能是我資料有誤,多謝師兄指正.:smile_o05:
lotuguy 2013-4-7 23:12
[b]細說香江話當年..............動蕩多事的 60 年代[/b]
從戰後,再經過50年代的辛勤重建,香港政府亦因石硤尾大火而開展其房屋政策,並引來新加坡在立國初期派人來港作參考.
民生方面,雖然艱苦,但隨看世界各地都己開始經濟復甦,新興國家獨立,最主要是中東的石油國家的興起,香港以成衣紡織為主的出囗業也開始發達起來,當時很多所謂"山寨廠"的設立,工作條件,環境都十分差,時間亦很長.更有外發工序,例如剪線頭,穿膠花,穿珠仔,油公仔等.
而當時亦有很多中型以上的工業例如紡織廠等,當時仲有首歌"工廠妹萬歲.
但同時,香港亦承受因國內動亂,天災等原因,不斷湧入的人口,民生普遍是很艱苦,未算富裕.期後更有62年的難民潮,銀行擠提及倒閉,天星加價暴動,及影響至深的67暴動,這些都會遂一詳細介紹.首先是介紹60年代普遍民生.
lotuguy 2013-4-7 23:16
60年代民生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4-7 11:18 PM 編輯 [/i]]
lotuguy 2013-4-7 23:21
60 年代民生
lotuguy 2013-4-7 23:25
60 年代民生
lotuguy 2013-4-7 23:30
60 年代民生
照片實在超多,只能分枇分段上載,見諒.
lotuguy 2013-4-8 08:27
繼續上載60年代民生照片
lotuguy 2013-4-8 08:31
繼續上載60年代民生照片
lotuguy 2013-4-8 08:35
繼續上載60年代民生照片
lotuguy 2013-4-8 08:38
繼續上載60年代民生照片
lotuguy 2013-4-8 08:43
繼續上載60年代民生照片
lotuguy 2013-4-8 23:56
繼續上載60年代民生照片,快快手,然後入主題講62年逃港難民潮.
否則俾版主"詐形".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