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guy 2013-4-12 05:57
鎮壓和拉人 (繼續)
lotuguy 2013-4-12 05:59
鎮壓和拉人 (繼續)
lotuguy 2013-4-12 06:08
[b]同胞勿近-----炸彈和詐彈[/b]
面對港英政府的鎮壓,左派則以升級炸彈行動還擊,在港九各處鬧市放置真假炸彈。炸彈上多數以大字寫有「同胞勿近」,電車、巴士、街道上都有發現。炸彈襲擊除了擾亂市民生活外,人心惶惶,更造成無辜死傷。
其實發展到如斯地步,這已是強弩之末,終於在12月時,周恩來總理發出明確指示,這場暴動亦進入尾聲.
lotuguy 2013-4-12 06:18
[b]67暴動的各方面人物[/b]
67暴動期間,有很多直接或間接的人物出現,彼此立場不同,而後來發展結局亦各有不同,這亦是小弟今次發這帖目的.
首先介紹,當然是"鬥委會"主席楊光.他在董建華任特首時獲發大紫荊章.
lotuguy 2013-4-12 06:30
林彬
有人支持,當然亦有人反對,當中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林彬多次在節目內對鬥委會的目標和行為加以諷刺及貶斥;並以《欲罷不能》為節目名稱,暗諷左派的罷工號召未能成功癱瘓香港。8月24日,林彬離開窩打老道山寓所往商台上班,途中被人伏擊。兩名偽裝成修路工人的兇徒將林駕駛的汽車截停後,放火將林及其堂弟林光海燒至重傷,二人其後死於醫院。
其實,林彬亦多次在電台中廣播,"唔食大陸豬,可以食台灣豬!"之類直接攻擊大陸的言論,會否因此而惹殺身之禍 ? 而商業電台,作為一個私營商業機構,有否過火一點 ?
據聞其妻兒其後到台灣定居.
lotuguy 2013-4-12 06:44
其他反對暴動的人物:
嚴以敬,或者很少人記得,但"亞蟲"則相信很多人知道.以前專畫政治漫畫,針對文革時弊,入木三分.後來轉畫水彩畫,十分有"禪意".
萬人傑,當時辦有"萬人曰報".
灌茶家語的王庭芝和沙翁(有傳是倪匡的筆名?)
《明報》社長查良鏞(金庸)亦因為在報章內明確反對文革及暴動,收到死亡恐嚇而一度離港暫避。
lotuguy 2013-4-12 07:07
支持暴動的左派人物:
傅奇和石慧,他們都是左派電影長城公司的演員,而石慧則和夏夢,陳思思(丈夫高遠)三人是長城三公主. 67暴動開始,夏夢便出走至加拿大,後來亦做電影方面生意.而陳思思,高遠夫婦二人,則轉投台灣發展,但成果十分不理想.
傅奇,石慧夫婦二人,則因"過份參與",而被港英政府以政治犯身份拘捕,再押解至羅湖,但二人並沒有步過羅湖橋,其後被拘禁於摩星嶺政治犯監獄兩年多.
獲釋後,石慧曾當上人大代表及政協,其後夫婦二人,移民及定居加拿大溫哥華至今.其中一個女兒便是"社交名媛"和"為愛犬做超渡法事"的傅明憲.
lotuguy 2013-4-12 07:28
[b]左派學校學生[/b]
多年前,有一套港產電影"老港正傳", 由方平(鮑起靜的丈夫)執導,黃秋生,鄭中基主演,可以講,80%寫出左派學校學生的辛酸,笑中有淚.
一貫以來,港英政府都對左派學校的學生採取封殺態度,他們畢業後,想投考政府工,是100%無可能,甚至私人大機構亦是難過登天.而只能在國貨公司,工會,中旅社等左派機構工作,收入極之偏低.
但他們的知識水平並不偏低,而且亦非全部是低下階層,很多人家庭很有錢,家住半山.但都有一共同處,多數有"紅色背景"或和中國有生意來住.
而他們有條件的,多數中學會考後,轉讀私人英文中學,他們本身英文程度絕對不差,然後再利用重考成績,投考外國大學或入讀國內大學.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4-12 08:44 PM 編輯 [/i]]
lotuguy 2013-4-12 07:56
最後,想介紹一些非左校的學生:
先介紹是現今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立法會主席曾鈺誠親弟弟.
從上載的工商曰報(己倒閉,以前是極右派報章之一)的報導中,可以知道當時港英政府對一切所謂"左派"的高壓手法.亦可以明白彼此的恩恩怨怨.
同時期,小弟亦認識幾位就讀於極頂級的狀元學府,品學兼優,平時考試是三甲之內的學兄,其中兩位,只因發表一些有關中國的言論,全無反英或支持暴動言行,則各被判入獄兩年多.試問一個15-16歲的少年,會是共產黨嗎 ?
其實,以上各人,皆有一共同點,就是他們的家庭都有所謂"紅色背景".
後來,那兩位學長都各自返回菲律賓,他們都是菲律賓華僑,有家族生意及很富有.其中一個,更做了現今菲律賓宿霧市商務部部長.幾年前,在電視新聞廣播中見他出鏡,"再見伊人,風彩依然",小弟心中是十分欣慰.
lotuguy 2013-4-12 08:26
結語
一囗氣寫完這個帖,並不是作甚麼翻案,亦盡量不涉及任何政治執拗,如果有人想政治爭拗的,請移玉步往歷史版.
小弟只是盡一點棉力,引述出記得的事實.
講漏很多,例如警察捉到"左仔"時,是毒打得很利害,亦有很多人因而被夾生打死.其他如灌飲頭髮水,用手扣毒打,用警棍敲打腳板,直痛上腦.(曾經有套美國真人真事電影"午夜快車",男主角便在土耳其受此刑),那兩位學兄亦受過此刑.很多人事後猛食火柴頭,因無醫藥,而據講火柴頭可去內傷 ? 食綿花去頭髮碎等,根本無用,很多人年紀大時都無晒中氣.
另方面,左派工會亦一改作風,轉而關注民生,例如70年代初,一般民生都不富有,很多工會便有平價過年禮包之類,三數十元便有臘肉臘腸,糖果等,讓貧窮家庭亦可開開心心過年.其他如旅行,聚餐等,打好基礎,所以才有97前後的參政本錢.
港英政府方面,亦開始改善很多福利政策和舉辦如香港節等活動,爭取民心.
但由於今次太倚重華人警力,引致後來的所謂"四大華探長"的貪污及無法無天時期.
lotuguy 2013-4-17 06:59
香港早期的交通工具方面,陸上便有傳統的山兜、轎子、馬、馬車和獨輪手推車,然後到一八六零年代有從日本傳入的人力車、一八八八年的纜車、一九零一年的汽車、一九零四年從西方傳入的電車、及一九一一年的火車及巴士等。海上交通方面,除了傳統的舢板及帆船外,一八九八年才有蒸汽渡輪等等。
轎子舊稱『肩輿』(Sedanchair),俗稱『山兜』,又稱『小轎』
轎子有嚴格規定,其中主要有官轎、客轎、醫轎、和喪轎等數種。肩輿與山兜其實是有分別的。肩輿是較封密式的,一般三面嵌玻璃為窗,前覆垂著轎簾,有踏板踏腳,由兩人或四人扛抬。山兜祇是以一張籐椅,兩旁穿著杆子,由兩人抬著,開放式的。
早年外國人多居於半山區和山頂區,環境雖然境幽美,但出入都很不方便。港島傾斜的路特多,最顯著的莫如馬己仙峽道,鴨巴甸街,奧卑利街及伊利近街等。於是有人從廣州運來一批俗稱山兜的轎子,用作當時主要的一種交通工具。由於交通不便,要靠轎子上落山,故當時居住半山的人士不多,一八八零年時祇有約四十戶。雖然山頂纜車早自一八八八年已通車,不過對山頂居民來說,即使在一九二四年司徒拔道通車以後,轎子仍是山頂的主要交通工具。本港的轎子都髹上草綠顏色,並且編上編號,轎夫通常戴著草帽以遮陰,穿著對襟衫及薄底鞋,從事此行業的以四邑人居多。
十九世紀初的時候,港島的馬路極少,多是窄街陡巷。昔日之炮台里;即今日之雪廠街的政府西座門前,這裏便是上山的起點。擺街的客轎列車待僱,由二人肩抬。其他客轎站都散佈在中西區繁盛的大街,如雲咸街;近今日之聖保羅堂,及皇后大道中;近昔日南華西報館都有轎夫房;威靈頓街,水坑口街,正街等,都有轎夫停轎在那裏等候光顧。
乘轎由德忌笠街上堅道時,在德忌笠街口上轎,沿威靈頓街而上,轉入擺花街,然後轉上閣麟街,由閣麟街上奧卑利街而達堅道。不少遊人喜歡乘轎前往柯士甸山道,故轎夫多在山頂纜車站旁候客。在一九三零年代,乘轎自纜車站至太平山巔峰來回一般需費七毫,雖然比坐纜車至山頂頭等來回票價六毫還要多,不過選乘轎子遊覽山頂的仍大不乏人。
當然,客轎也是民間商業應酬、造訪親友、急事趕時的代步工具。醫轎為醫生出診所用,較為輕便,式樣與一般客轎大致相同。官員,醫生,大班的專用轎有四人抬的,稱為私家轎或長班轎。
有一則關於一九二零年代上流華人社會人士一次坐客轎的小笑話流傳至今。說話當年鄧肇堅的父親鄧志昂,有一次由南唐酒家;即中環華人行頂樓、達官貴人用膳的地方,他用膳後由華人行坐轎回家,轎費由華人行到永吉街是一毫五仙。到達後,他剛巧沒零錢,便給了轎夫兩毫。轎夫沒找錢便走了,鄧氏馬上追趕,最後竟追至華人行、即上轎的地方,鄧氏最終取回五仙,卻跑回起點,哭笑不得。亦可見其人之孤寒.
大紅花轎可說已絕跡多時,祇因擠塞交通,抬著走在街道上甚為不便。但從前婚嫁,一頂花轎作出閣之用是不可或缺的。以前租賃花轎及提供儀仗的店子多設於文咸東街、荷李活道及擺花街一帶。花轎的出租是論等級去計價的,全轎鑲著小燈泡的最昂貴,其次是祇鑲嵌著金漆花大紅底轎身的,尚有一種僅以大紅布披掛著的,則祇在較荒僻的鄉間才會使用,通常花轎是連整隊儀仗一起租賃的。
記得N年前,小弟年青時,很喜歡行山露營,曾於新界的圍村內,地點則忘記是大帽山一帶或是西貢半島,見過擺放在詞堂內的花橋,而且真的在婚嫁時會用 !?
至於燃放炮竹,則到今時今日仍然照舊,班”新界佬”啋你都傻!
抬轎雖然辛苦,但在當時尚算是入息穩定的行業。隨著商業繁榮,轎子也一度興盛。一八六零年香港當局施行牌照稅,全港典當業、轎夫、艇戶也歸納管制範圍內,全港轎夫也響應罷工,堅持三個月,後來香港當局修正牌照稅條例,事件才告平息。
馬車有大有小,官方其實是沒有特別名稱加以區分,祇是叫大馬車或小馬車而已,但是當時的香港華人,便給小型的可坐一至兩人的馬車,取了一個很別緻的名稱,叫作『觀音兜車』,觀音兜車沒有車廂,祇有坐位和一個擋雨的頂篷。為何會叫它為觀音兜車,或者是因為坐位像一個蓮座,故有這個傳神的暱稱吧。
這種觀音兜車雖然是比較輕便的一種馬車,但是也價值不菲,不是很多人能買得起,因此,有生意頭腦之人,便將觀音兜車出租,但並不像今天的士般隨街接客,而是在報紙上刋登廣告,以作招來,並列舉停泊位置,顧客需到場面議車費。廣告內容如下:「有時款雙、單觀音兜車,又有雙、單街馬車出租,如貴客光顧,請由德律風(電話)聞。雙、單街馬車一擺中環街市口、一擺水坑口。夜晚一擺石塘嘴義益街口,一擺匯芬園對面,價錢可面議。」。
一八六六年時,清朝有一名外交人員,名叫張德宜,出使歐洲時,路過香港,看見香港馬路之上,車水馬路,人來人往,好不熱鬧,日後他寫了一本叫《航海述奇》的書,對當時香港馬路之交通情況有以下記錄:「道路平闊,車行甚疾,人需自避,若撞死在午前者,車主賠鋃十兩,並不償命,過午撞死者則無論。」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除民間婚喪用轎外,肩輿、山兜趨於衰落。一八七零年代後,馬車、人力車相繼興起,肩輿客運受到很大影響,作用不斷減弱,到一九三零年代,基本上轎子,山兜已而逐漸消失了。
lotuguy 2013-4-17 07:05
香港早期的交通工具
lotuguy 2013-4-17 07:10
1860年一位傳教士把創於日本的人力車帶來香港,所以又稱「東洋車」。不過,香港使用的人力車與日本的並不相同。
日本人力車身高,香港的車身較矮,乘客容易上落。日本人力車車身黑色,中國人把車身改成紅色,帆布車蓋是黃色的,不用時收起來,像個黃包,因此又稱作黃包車。而香港的帆布車蓋是綠色的.
自從人力車引進香港後,因速度較“轎”,“山兜”快,成為世紀初的重要交通工具。
一些富有人家更從日本買來私家人車力。也有人長期租用人力車,人們稱之為「長班車」。富有人家還會在他們的私家車上寫上他們的姓氏,以顯示氣派身份。
而在”塘西風月”時代,那些紅牌亞姑和琵琶仔到各大酒家出會,更是好似現時有些”專職的士司機”般,有人力車專職接送.
車夫的服飾也很講究,屬於大規模車仔館的,會在背心上寫上館名;富貴人家的,會寫上自己的姓氏以顯示氣派。
最初人力車的車輪都是用鐵造的,由於會刮花路面,所以政府便法定不能使用,於是所有的車輪都包上橡膠,這不但減少了行車時的噪音, 連車身也輕巧了。
人力車自1860年引進香港後大受歡迎,數目迅速增加,政府開始實施發牌制度,人力車和車夫也要領牌。據知人力車是全部屬於幾間車仔館,沒有”私人車主”,這跟現時的士行業不同.
而60至70年代,越戰時期,每當有美國軍艦泊港渡假時候,除了各酒吧紛紛開門外,那些美國水兵都很喜歡乘坐人力車,當然,路程很短.以前中環和尖沙咀兩岸天星碼頭都還有少量人力車,但現今相信已沒有人會入行了.
直至1962年,人力車已及不上先進交通工具的速度,政府便停止發牌。
lotuguy 2013-4-17 07:15
人力車 (繼續)
lotuguy 2013-4-17 07:18
人力車 (繼續)
龍潭老鼠 2013-4-21 19:18
60年代旱季及風季特別多,亦因為木屋區漫山遍野兼簡漏,所以傷害性強大,政府資源又不足,塌坡頻生,制水日子更是苦不堪言、當然還有貪污引發的不公義,影響深遠啊:smile_39:
nillnill 2013-4-21 21:13
小時候政府電視廣告
成日話犯法會前途盡失
曾德成今日大把世界
諷刺
[url=http://www.discuss.com.hk/android][img=100,23]http://i.discuss.com.hk/d/images/r10/androidD.jpg[/img][/url]
lotuguy 2013-4-21 21:42
相比現今安坐立法會內,長毛及社民連等人,又如何呢?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4-21 10:01 PM 編輯 [/i]]
lotuguy 2013-4-21 21:59
龍潭兄,
很高興見到妳蒲頭,仲肯補充小弟不足之處。:smile_o05:
其實小弟亦有考慮過,但制水和四大華探長,貪汚到無法無天等話題,不久前此區才詳細講過,為免重復,故略而不提。
其實真正影響香港至深至遠是70年代開始,但在友區己有大神級師兄的寶貴帖,詳細非常。實在是難得之香港歷史教材,跟那些成日為個人政見而在吵過不停的,不可相提並論。
小弟很高興和期望龍潭兄,eat哥及幾位師兄,快D回歸。哈哈:smile_o05: ,
龍潭老鼠 2013-4-27 19:51
睇到華人拉車的辛酸史,令人唏噓啊!:smile_39:
lotuguy 2013-5-1 03:57
[b]細說香江話當年………….地水南音[/b]
地水南音(簡稱南音)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一帶昔日一種說唱音樂,始於清末,在20世紀初最為流行,至今已幾乎絕跡。
地水南音常見於香港開埠初期的妓院、煙館及茶樓,不少歌詞涉及色情題材,因此又被俗稱"老舉南音"。自從香港於1935年全面禁娼後,地水南音亦開始逐漸式微。茶樓和電台的地水南音,也於1970年代起消失。
[b]“地水南音”名稱的由來[/b]
很多人認為「地水」本是卦名,瞽師很多都操占卜業,故把卦名轉為盲者的別稱。
「地水」二字,是「師」、「師傅」、「瞽師」、「師娘」的代稱,行內行外口頭所說「地水」二字,有善意敬意而沒有不敬意,也沒有輕視意。「地水南音」,意思指「師傅、師娘所教習的南音」,即指:「師傅南音」。
理據一:《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七卦,是「師卦」。師卦:上坤、下坎。【(由上而下排列:)「坤」6:--(陰爻) / 5:--(陰爻) / 4:--(陰爻) 】,【坎:3:-- (陰爻)/ 2:─(陽爻)/ 1:(陰爻)】。「坤」為「地」,「坎」為「水」(八卦各代表多種事物)。「上地、下水」為「師卦」,占卜行內習慣曰:「地水:師」。
理據二:「地水」為「師卦」:上坤、下坎。上地、下水。地中有水,統眾之象。凡藝有專長的,稱為「師」,春秋戰國(722BC-221BC)已有「工師」、「畫師」、「場師」、「漁師」、「樂師」(見於《孟子》)……。春秋時有樂師,名「師乙」、「師襄」、「師文」,等於今世粵俗尊稱:「地水乙」、「地水襄」、「地水文」,或「師傅乙」、「師傅襄」、「師傅文」。
理據三:瞽師所唱的南音,為「師傅南音」,瞽師多通占卜:「上『地』下『水』為『師卦』」、「地水:師」。於是行內以「地水」二字,取代「師」字,成為「師傅」二字的代稱。稱「瞽師、瞽娘唱的南音,為『地水的南音』(師傅的南音)」。外界亦習稱「地水南音」,用以分別後起的「粵曲南音」。或因「地水南音」多為失明人士所唱,也就把「地水」二字誤解為「盲人」。其實,「地水」應解作「師」,是指「師傅」、「瞽師」「師娘」也。
但亦有人提出《易經》六十四卦之中,沒有「地水卦」,故「地水」二字,不是由「卦的名稱」而來的。
同時有人認為地水是指廣東沿海以農業和漁業為主的生活環境。
筆者則較相信此說法,特別是南音中很多發音,皆與很多以前水上人家的”俚語”極相似,可參照將會介紹的”男燒衣”內歌詞.
另一說法則是以前舊廣州人習慣稱呼盲人做”亞水”.好似叫人”唔知佢係乜水”,但這是很不禮貌的.
一般稱男的為瞽師, 女的為師娘.
瞽師、師娘,多習占卜、賣唱、按摩,依各人的年齡、體力、智力,學習謀生技能,自食其力。失明人士,師徒之間,互相扶持,中年的教徒弟,老年的靠徒弟,相濡以沫,師徒相傳。地水南音的傳授是(口授傳統),沒有年輕人學就自然不會延續下去。聽南音需要耐性,更需要文化知識,現今年輕人很難定下來聽完整首歌。
南音演唱技藝全靠口授,清道光進士孔繼勳(1792-1842),修訂失明藝人鍾德所唱南音舊曲,編成《今夢曲》(內容多以《紅樓夢》爲題材),是唯一一本南音曲集。
[b]南音的分類[/b]
廣義的「南音」泛指廣東地區的粵語說唱,包括南音、木魚、龍舟和粵謳四種歌體。它們以廣州方言演唱,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地區。
[b]龍舟[/b]
民間藝人手持一個形如杖頭木偶的木雕龍船,稱為龍舟。他們穿街過巷,沿門賣唱,演唱時敲著小鑼鼓,按著鑼鼓的節奏,木雕龍舟的頭、尾能擺動,吸引人注意,所以這種音樂叫做龍舟。龍舟沒有起板過門,近於吟誦,結構沒有南音嚴謹。
筆者於孩童時代, 分別在香港和澳門, 見過有人在店舖門前唱龍舟求乞,”鑼鼓一聲呀響叮咚…….”,通常店主都只在第一兩句便用兩毫子打發他們離開了.
唱龍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fBtgmY-mE
唱龍舟 ,李銳祖叔獨唱,孝順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O1p4gRHDrQ
[b]武松祭靈_龍舟_杜煥 (筆者極力推薦)[/b]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3bgY56K6pU/
[b]木魚[/b]
木魚則傳說是木雕龍舟的簡化。一說木魚是勸人信佛,念經修行的演唱形式。亦有一說指木魚脫胎於民歌的「摸魚歌」,揩音而轉變成木魚二字。木魚多為長篇故事,敘述性強,沒有任何伴奏,節奏較自由,近於唸唱,唱詞以七字句為主,演唱對象多是家庭婦女。木魚通常沒有固定曲詞、撰曲者姓名不詳。長篇的木魚需要數十至數百小時才能唱完,內容可以是歷史、虛構故事或神話或宗教儀式上的歌功頌德,也可以是把新聞加以發揮唱出。演唱者可以增刪情節,調動情節先後,結構、押韻、長短都沒有南音工整。
嘆五更 何惠群作 鳳嬋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8mxKZY9IiY
[b]粵謳[/b]
粵謳大約在嘉慶年間已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篇幅一般較短,最多只得十餘句。格律嚴謹,有一定的起板和過門。它會以琵琶伴奏,追腔過門皆附以音樂拍和。
粵謳 桃花扇 招子庸1828出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hWPWu4v3xc/
[b]南音[/b]
南音和龍舟、木魚用韻形式、平仄、結構都有共同的地方,故一般人不細加分辨,將之統稱為南音。但不同於木魚、龍舟,南音多用十三弦箏、椰胡和洞簫來伴奏,而民間唱南音的亦有以清唱加上竹皮為節拍的。南音的字句較工整,文雅而口語成分較少,很多時有既定曲詞,曲詞出自文人手筆,作者也能稽考。
[b]南音的歷史[/b]
若要追溯南音的源起,有人說是廣州本土山歌,後來吸收了外省說唱,形成廣州的說唱文學及音樂。起初也有稱為木魚歌或摸魚歌,到清末年間,木魚歌逐漸發展為「龍舟」及「南音」。
關於南音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一說南音是從粵語說唱的木魚、龍舟等歌體的基礎上,融入潮曲和江、浙的南詞,融合而發展出來的新曲體。據指,南音、龍舟和木魚從唱詞結構、演唱特色、表現手法和吳語方言的彈詞、評彈有相似之處,是屬於同一曲系的。南音是在龍舟、木魚的基礎上,吸收相對較北的江南揚州一帶的彈詞的音調而成的。又說南音是受南詞影響,流傳於文人雅士,加工提高以後的品種,而龍舟、木魚則為一般市民和婦孺喜愛的樂種。
有人則認為南音可能早於木魚出現:「如果承認南音是由外省的南詞入後發展而成的活,則南詞不是像木魚唱腔的那樣自由板的,那南音又先於木魚。」亦有說龍舟、粵謳和南音皆是從木魚直接衍生出來的,並無證據顯示南音曾受到外省南詞的影響。而參考了各家看法並綜合了對行內人阮兆輝的訪問以後,認為南音和南詞的風格沒有很多共通點,關聯不大,故此相信南音是從木魚等樂種直接衍生出來的。
可以確定的是南音的發展和木魚、龍舟有關連,民間藝人一般都同時會唱幾種說唱歌體,[b]如瞽師杜煥,既懂得唱木魚和龍舟,更精於唱南音。[/b]
在香港二十世紀初,南音十分流行,藝人主要的表演場所是茶樓、妓院,當時的茶樓老闆為招徠顧客,皆爭相邀請藝人演唱,後來漸漸演變成粵曲歌壇。歌壇最早期以唱龍舟為主,後來民間藝人如瞽師杜煥唱南音,最後女伶取代了瞽師的地位,而變成以唱粵曲為主。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失明人演唱的地水南音一度流行於廣州的茶樓妓館,後來小明星、徐柳仙、張月兒、張惠芳四大女伶當紅,城市中的說唱傳統漸漸被女伶所壓倒
[b]地水南音和粵曲南音的分別[/b]
在清末民初,粵劇出現重大改革,從以往以舞台官話為主,變為運用廣府話唱和唸,並且吸收了南音、木魚、龍舟、粵謳等說唱的曲體。為了區別,通常把瞽師所唱的稱為「地水南音」,粵劇裏的稱為「戲台南音」。而一些粵曲女伶如小明星亦會將南音曲調單獨演唱,但是和瞽師並不相同,女伶很多時不自覺地滲入梆、黃腔口,可以稱為「粵曲南音」。
地水南音在二十年代開始式微,原因是粵曲廣受歡迎,減低了地水南音的吸引力。1932年香港政府實行禁娼政策,使南音藝人們的生計大受影響,而部份妓女轉以歌伶身份演唱,無形中增加了很多競爭者。
南音是妓院、煙館、茶樓上常聽到的音樂,由於涉及色情場所,歌詞不少都與男歡女愛、色情題材有關,故又俗稱「老舉南音」,而客人亦愛「地水南音」的彈唱者都是失明人(男的稱瞽師、女的稱師娘),相信他們不會泄露自己身分,而彈唱者都相信,部分南音歌曲不能在良家婦女面前彈唱,否則會對他們招致不幸。
但筆者則認為演者多為盲人的主要原因是盲者”眼無一物,心無二處”,他們不會[b]”眨眉眨眼,搖身擺勢”[/b],眼看現今很多大師級人物,在表演時都浪費時間精神在此,實在嘆息.
而妓院除找瞽師作演唱外,本身亦有自小培訓的”琵琶仔”,根本無需顧忌.
而以前南音多為仕途無望的失意秀才所填詞編曲,其中一首”亞九”,更是一位豪客為取得一位名叫”亞九”的妓女芳心,特別找人
作曲填詞, 詞中內容除讚美亞九之美貌外,更動之以真倩, 向她分析落葉歸根之重要,結果是奪得亞九埋街飲井水.
此曲在網上找不到, 但由阮兆輝唱的 CD 則有此曲.
到了六十年代,電台的廣播流行,改變了聽眾往茶樓的模式,而電台在70年代後的廣播以年青人口味為依歸,播放西方流行曲為主,社會風氣轉變,且無後人承繼,傳統演出場合亦逐漸消失,導致南音衰落。
早期的南音並沒有留下錄音,直到1975年,榮鴻曾研究演出場合對演唱者的影響,在富隆茶樓重建一個傳統的演出場合安排瞽師杜煥錄音,才保留了傳統民間藝人的錄音資料。直至八十年代中期,南音唱片的出版比以往多,當中演唱的多是粵劇藝人。
地水南音和粵曲南音最明顯的是樂器編制上的分別。瞽師是自彈自唱的,用右手彈箏、左手打板。而粵曲藝人則只是負責唱,伴奏由其它樂師擔任,伴奏的樂器較多,有簫、三弦、琵琶、古箏、椰胡和板等等。在傳統的南音伴奏裏,箏、椰胡和板是常見的,參考過其它的南音唱片,發現有些編制中也會用到簫和三弦,琵琶則較為罕見。
在結構上,一篇南音多數由數段組成,每一段都有起式、正文和煞尾。通常都是從慢板開始,逐漸加快。但一首粵曲之中,板式非常多變,全曲其實夾雜著很多不同曲體,包括有流水南音、木魚,中間又夾雜說白,而速度的變化也較多。粵曲藝人演唱南音時,唱腔亦和傳統南音有所不同。
地水南音的的彈唱者多數是失明人士,因為聽眾覺得這樣便不會泄露自己的身份。男彈唱者稱為瞽師;女的則稱為師娘。香港著名的南音演唱者有杜煥,白駒榮,唐健垣及區均祥等。
南音是用廣府方言說和唱的曲藝,上世紀曾在珠江三角洲流行,唱者一般都是盲人,曲目有長篇民間故事,也有短篇抒情小品。
lotuguy 2013-5-1 04:03
說到南音的經典,不能不提《客途秋恨》及《男燒衣》,原唱人是名伶白雪仙父親白駒榮。據聞他在20年代中期已把《客途秋恨》灌成唱片,1951年他再重錄,其後在內地於1962年再翻唱及出版,而《男燒衣》在1947年出版。而他那時亦已完全盲了.他當初演唱”客途秋恨”時,更是首次用真腔演譯,而令此曲唱至家傳戶曉.
[b]《客途秋恨》[/b]
《客途秋恨》的曲本,原來有長本和短本之分。故事大意,說佳人與才子原本相愛,因為戰亂分開,佳人不知流落何處,才子思念女友,寫了這首詠嘆調。曲辭中主人公叫繆艮,字蓮仙,以往有些研究者以為他便是真正作者,在《嶺南文學史》中就沿用了這種誤傳。其實這部曲辭的真正作者是葉茗孫,南海人,清末秀才。長版的秋恨唱足約70分鐘。現在流行的錄音都是短版,筆者聽過的如白駒榮、杜煥、區君祥等老輩的版本都大同小異。
不過在晚清時期,秋恨的版本比現在更短,光緒末的以文堂版,一開頭就是“孤舟沉寂,晚景涼天”。清末的南音和龍舟區分不大,封面寫的是“新出龍舟歌”,這也驗證了作者不可能是乾隆的繆艮。比較奇怪的是,《客途秋恨》被稱為南音之王,然而坊間能蒐集的舊版非常少見。這種封面上還寫有“楊洲調”三字,據今人考證,並非指北方的揚州,而是“高揚曲調”之意。
[b]客途秋恨(短本)[/b]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睇我思嬌情緒 好比渡日如年 小生係繆姓 乃是蓮仙字 為憶多情既歌女呀 叫做麥氏秋娟見佢聲色以共性情 人讚羨 佢更兼才貌 仲的確兩相全
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 是以孤舟沉寂 晚景涼天 你睇斜陽照住 個對雙飛燕
睇我獨倚蓬窗 我就思悄然 耳畔聽得秋聲桐葉落 又只見平橋衰柳鎖寒煙
第一觸景 係更添情懊惱囉 睇我懷人愁對 果個月華圓
即係舊約難如潮有信 新愁深似海無邊 睇我呢種情緒 悲秋同宋既玉
況且客途黎抱恨 你話叫我對乜誰言 近日聽得話有羽書馳諜報 重話干戈亂擾江村,崑山玉石也遭焚毀 好似避秦男女入桃源 你係幽蘭不肯受污泥染 又怕賊兵來犯月中仙, 你話嬌花若被狂風損 果陣玉容無主 情乜誰憐 一定輾轉馬前遭血濺 日落魂歸玉化煙, 你話若然 你豔質係遭兇暴 我寧願同埋白骨 去伴姐妝前, 或者死後得成連理樹 好過生時常在 呢個奈河邊, 但望慈航法力 總要行方便 把楊枝甘露 救出火坑蓮,等你劫難逢兇俱化吉 個的災星魔障 兩不相牽
睇我心似轆轤 千百轉 空綣戀 咯
嬌呀 但得你平安願咯 我任得你天邊明月 照向別人圓
(轉乙反)聞擊柝 鼓三更 只見江楓漁火 照住我愁人
幾度徘徊思往事 我勸嬌唔好甘癡心 風塵不少憐香客 羅綺還多惜玉人
你話煙花誰不貪豪富 做乜你偏把多情 向住小生
況且窮途作客 我囊如洗 擲錦纏頭愧未能
記得填詞偶寫 個段胭脂井 含情相伴 對住盞銀燈
你細問我曲中 係何故事咯 我把陳後主 個段風流講過你聞
講到兵困景陽家國破 歌殘玉樹後庭春 攜住二妃
(拋舟腔)攜住二妃 藏井底 死生難舍難舍難舍 佢既意中人
(拉腔) 聞聽此言你多歎息 仲話風流天子 更係情真
(轉正線)但係唔該享盡 奢華福咯 就把錦繡江山毀路塵
你係女流也曉 也曉個的興亡恨 不枉梅花為骨 實係雪為心
仲話我珠璣滿腹 實在原無價 我知你憐才情重 更不嫌貧
想到此情慾把嫦娥問 無奈見得楓林月色昏
遠望樓臺人影近(慢)人影近 莫非相逢呢位月下魂(收)
客途秋恨-白駒榮-字幕長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uu2RjRR0bg&list=RD0253PcIlNrefE
客途秋恨 上卷 01 杜煥 何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3PcIlNrefE
客途秋恨 上卷 02 杜煥 何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PA4Zo_6V7E
客途秋恨 上卷 03 杜煥 何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R1CHicH_UQ
lotuguy 2013-5-1 04:08
[b]白駒榮的男燒衣[/b]
[b]男燒衣 古本歌詞 [/b]
(歌詞與通行唱片版本有出入)
聞得妹你話死咯,我實在見悲傷,妹你為因何故,攪到自縊懸樑,人話你死囉,我都尚屬思疑,我唔信佢地講嘅,今日果然你系死左咯,我都實在悲傷,妹呀,你死因銀幾十兩,把我舊情一旦付落水茫茫,唔望與嬌你彈共唱,唔望叫艇遊河賞珠江,唔望八月中秋仝把月賞,唔望龍舟佳節共你看鬥龍航,我話身契幫你贖返同你上岸,更話兩個月就帶妹你從良,今日怨恨幾尺紅羅將你命喪,縱有黃金萬兩難以買你還陽,呢陣天跌一個落黎唔慌我重想,人話靚時唔見妹你靚得咁心傷,今晚夜月明星又朗,不若叫隻小舟將水陸放,等你早登仙界者直上慈航。
忙解纜,出到江濱,只見江楓漁火照我愁人,各物擺齊兼共果品,願妹你前來鑒領我情真,燒到了紙錢珠淚惡忍,三杯薄酒呢我奠妹孤魂。
燒到衣裳首飾共金銀,燒到童男童女等你相親近,你落去服侍主人要聽佢酌斟,佢高聲叫你要低聲應,大褦鎖匙交你收緊, 你倆切勿頑皮.....激著主人。
燒到個盒胭脂和水粉,燒埋幾套百褶羅裙,燒到鍾籠鬼子檯重有酸枝凳,燒到刨花兼軟朻,燒到揀妝一個照妹孤魂。
燒到芽蘭帶,重有個對繡花鞋,可恨當初唔好無早日帶你埋街,免使呀你在青樓多苦捱,咁好沉香當爛柴。呢條芽蘭帶,及系小生親手買,可惜對花鞋重繡得咁佳。記得八月中秋呢我地同把月來拜,重話二人衾枕永和諧,妹呀幾十兩既紋銀係你攞命債,咁樣無端把妹你命嘥,愈思愈想心痛壞。珠淚流唔哂,妹呀你嘅夢中魂魄共我講幾句情話。
燒到被鋪蚊帳,係出自杭州,重有香珠一串十八子搭在妹枕頭,我唔望鴛鴦同聚首,見物思人慘把魂鉤,妹呀你在黃泉曾否念舊,兩家情愛有無付水流。燒到白銅煙帶與共銀縺扣,人話水煙至靚出在蘭州,你得閑無事裝返兩口,得來陰府可以解煩愁。燒到煙槍煙托雷州斗,又來燒到煙屎鉤,重有局沙一盞光明透,但凡燈暗你要自已添油,呢盒公煙原本係舊架,馨香翳膩咯都可以解得下煩憂,你清閑無事燂返幾口,不妨陰府自已綢繆。
咁多物件燒來交你手,你且關防門戶莫畀人偷,妹你生前所用般般都有,今日把火焚燒在水渡頭, 點得黃泉共妹你敘首,點得霎時相會在抬頭。
再酌酒,奠妹粧檯,願妹呀你前來鑒領我一杯,飲過此杯呢離苦海,等你早登天界係直上蓬萊。哭極咁多唔見你會,莫非你將我情義當係薄倖王魁,此情一去難復再,我胸前一拍自見癡呆。
<<此段是段後人所加 - 廣東人要看喜劇, 因此所有悲歌都有一個光明的結尾>>
又到艇嫂上前同君抹淚,叫聲呀大相呀你咪咁悲哀,人話男子心腸多變改,我睇君你情義的確無人陪,你睇蠟燭替君流血淚,半天仙鶴渡郎追,你不如忍淚埋街去,老奴情願共你為媒,你既有真心寧守耐,我找尋一個重靚過花魁,多情愁無多情配咩。免令今夜自已癡呆,唉呀你快些抹乾眼淚,老身立即棹你回。
忙轉艇,快如雲,雙槳齊搖海面奔,海闊風狂喎呀大相你坐穩,老奴共你講幾句時文,呢我地隔離街有個叫做逢人恨,佢腳又細時滿手黹針,年方二八又識書禮呀,詩辭歌賦件件皆能。因為前時有位少爺把佢婚姻問,佢要揀多情男子正合得佢心,佢話多情要揀多情襯,佢話多情人仔就不拘禮銀,重話兩家真情至得煙韌,重話男情女義合相登,離舟登陸咯你要行穩,保重要緊,保重要緊。咁我鵲橋高架起,等你直上浮雲。
http://edwincklau.blog.163.com/blog/static/137471581201111910476579/
亦再介紹杜煥唱的版本,大家會發覺無論唱腔,曲詞都有很多不同之處.
[b]男燒衣 - 杜煥[/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d94LuaFv9k
下次再逐一介紹各名家如: 杜煥, 唐建垣, 區均祥等人.
lotuguy 2013-5-1 06:12
[size=4][b]白駒榮[/b][/size]
白駒榮(1892年-1974年),原名陳榮,號少波,廣東順德杏壇龍潭村人,著名粵劇小生表演藝術家,粵劇四大天王之一。他是著名花旦白雪仙之父。白駒榮父親是一位普通粵劇演員。白駒榮與金山炳、靚榮、千里駒、靚次伯等人同是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前軀。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的白駒榮發展了「四門頭二黃」(又名和尚腔和參禪腔)、「八字二黃」等的腔調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對薛覺先、馬師曾的演唱方法有較大的影響。他更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優美清潤,自創「白派」的演唱方式。
1911年(19歲)才在演天台班學戲,拜師男花旦鄭君可、吳有山。翌年,加入了由吳友山(吳有山?)所組成的民壽年班,擔任第二小生,並且跟從紮腳文學習,與他合演《仕林祭塔》、《閨留學廣》兩齣戲。不久,提為正印小生,並開始改藝名為白駒榮。演出連台本戲《太平天國》。後來曾先後加入漢天樂、華天樂、周豐年、人壽年等戲班,後來成為省港名班國豐年台柱,與小生聰、千里駒齊名。
1946年54歲的白駒榮因視神經萎縮雙目失明輟演。1954年白駒榮出任廣州粵劇工作團團長。期間他克服雙目失明的障礙,刻苦鍛煉,依靠聽覺以及與同台演員的密切配合,終於重登舞臺,繼續演出達10年之久。1958年後任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兼任廣東粵劇學校校長。
南海人葉瑞伯從清代道光年間創作南音《客途秋恨》以來,一直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到了20年代,編劇家黃少拔以這首名曲為故事線索,將男女主角附會為繆仙、麥秋娟,又將其他歷史人物牽扯在一起,改編成粵劇《客途秋恨》。為發揮原來的名曲效應,他按劇情需要將原曲修改作為主題曲,仍然用南音來演唱。不料該劇由白駒榮首演之後,觀眾雖對於劇情反應冷淡,但主題曲《客途秋恨》卻不脛而走,很快成了家喻戶曉的流行曲。
而白駒榮所演唱的南音《客途秋恨》會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白駒榮的聲音渾厚圓潤,入行以來,他發展了清末粵劇藝人金山炳等人嘗試過的平喉唱法,用真嗓代表假嗓唱小生腔,並得到同行和觀眾的認同。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唱功,他想到盲藝人一向用平喉唱「地水南音」。一定有什麼奧妙之處,便決心向他們學習,經過不懈的努力,白駒榮不但贏得了“小生王”的稱號,而且在戲劇舞臺演唱的南間蒼涼蕭瑟的神韻,低回婉轉,蕩氣迴腸,具有相當大的感染力。所以,他當時演唱的主題曲《客途秋恨》也就轟動一時。
此後一有機會,他都堅持向盲藝人學習,而他演唱的南音《男燒衣》同樣也為人們所讚譽。儘管後來馬師曾、朱頂鶴、譚伯就等都演唱過《客途秋恨》灌錄唱片,但幾十年來,人們一提起南音《客途秋恨》,都會自然地想到白駒榮。
lotuguy 2013-5-1 06:15
[size=4][b]杜煥[/b][/size]
[b]生平[/b]
要數地水南音殿堂級人物,不可不提杜煥。他1910年出生,1923年,13歲自少家貧和幼年失明的杜煥在廣州拜孫生為師,學習演唱地水南音。他和一班盲人在河南潘家還珠橋附近等生意,每晚總有10多位歌者接到生意,每晚的價錢是2.5元左右,一晚以4小時計,大約晚上10時便「散班」,不再等客。
1926年,16歲的杜煥隻身從廣州來到香港,改用行街賣唱的方式,或由旅館的部長代接生意。
20世紀30年代,每支曲的價格大約是2元。
此時的杜煥,已經中山石岐,輾轉澳門,來到了香港謀生。他少時在廣州河南學藝時,本來想做樂師,但師傅孫生說:“做樂師只能替盲妹伴奏,唱完戲大家一齊吃飯,人地有好餸都夾給盲妹,無你份。不如自己學唱南音,有好餸食。”杜煥一聽有道理,就學了南音。他悟性高,又學得認真,很快掌握了地水南音“一心三用”———“口唱南音,左手拍板,右手彈箏”的絕技,演唱時情緒飽滿,引人入勝。日後,這門絕技也是他的徒弟唐健垣得意的原因之一。
杜煥每次唱完南音,主家就擺一張桌子,放一壺茶,一碟生果,一碟咸欖冰糖招待他。他就覺得師傅果然講得沒錯,會唱南音真係“好矜貴”。
自力更生,有茶飯,有鹹欖冰糖,這樣的生活對於出生3個月就失明的杜煥,已很滿足。他十幾歲就在廣州街頭賣唱,上世紀二十年代為避戰亂來到香港,在煙館賣唱,染上毒癮。後在廟街認識另一賣唱女子,結為夫婦,生下4個子女,不幸一一夭折。卑微的個體來不及沉浸在個人的悲傷中,香港就淪陷了。杜煥日後唱《憶往》一曲時,就有這樣一句:“殘垣敗瓦,屍橫遍地,真係聞者傷心,如今提起都打冷震。”
此後,香港禁娼,地水南音更沒了市場,盲人生活悲苦。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情況出現轉機,香港電台請杜煥去唱南音。他有了穩定的生活和知名度。不少聽眾對杜煥在表述苦難時不失幽默的說唱風格如痴如醉。其中學生唐健垣就是其中一個。
好景不長,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歐西音樂流行,香港電台把中樂欣賞、國學講座等節目取消了。杜煥在唱完一曲《再生緣》後,黯然離開了電台。
迫於生計,杜煥又回到街頭賣唱,每晚只能收到十幾元。香港已成為高速運轉的社會,很少人會停下匆匆腳步來聽地水南音了。當時彌敦道正修地鐵,杜煥從九龍油麻地上海街附近的盲人籠屋到旺角街頭賣唱,經常在開掘過的馬路上跌倒。他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找個空地坐下來賣唱。馬路上轟隆隆的施工噪音,掩蓋了他低迴的歌聲。
“就是這樣窘迫的生活,他的長衫永遠是乾乾淨淨的。對人彬彬有禮,從沒有抱怨的神色。”他的學生唐健垣多年以後每對人提起杜煥,都會這樣說。
1952年,香港電台邀請杜煥在《地水南音》節目中演出南音,直到1972年。每次演出香港電台都給杜煥35元,比當年一般掌櫃的薪金20元還要高。節目到70年代初才停止。
1974年,德國文化協會曾經邀請杜煥在歌德學院演唱《客途秋恨》、《男燒衣》。
另外他也曾經被邀請到大會堂、中文大學、聖約翰大教堂等地演出。由於他經常吸鴉片,他的唱腔被稱為「煙屎喉」。經常為他拉椰胡拍和的是何臣瞽師。
50多年的演唱生涯,一直到1979年逝世,杜煥最後一次正式公開演唱,是1975年在上環的富隆茶樓,長達三個月,更留下了40多小時的現場錄音。
1975年,他在上環水坑口的富隆茶樓,獻唱《梁天來》、《武松》、《大鬧廣昌隆》、《觀音出世》等傳統故事,此時何臣已去世,故只得他自彈箏唱,為期長達三個月,留下了40多小時的現場錄音。現在這些錄音存放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和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圖書館。
杜煥在富隆茶樓演唱的曲目,包含一首長達6小時的《失明人杜煥憶往》,唱出自己坎坷的一生。他對南音衰落的嘆息,更甚於自己的身世。開篇就唱:“我本人有三不幸,一不幸自小家貧,二者幼年慘做個失明人,三者因近來世上個個唔中意南音,時世唔同無人幫襯。”
據知他死時, 學生之一的唐健垣身在外地, 幾乎無以為殮, 幸得名伶阮兆輝出錢出力, 得以入土為安.
以下是多輯短片,是杜煥自彈自唱一生,及其他人仕作介紹他的生平, 筆者覺得很有參考價值.
失明人杜煥憶往 1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y8o8XX-e3c/]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y8o8XX-e3c/[/url]
其他人仕, 下次將會逐一再作介紹.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5-1 06:26 AM 編輯 [/i]]
lotuguy 2013-5-2 08:52
杜煥生前,對他執弟子禮的除有名伶阮兆輝外,更有非梨園子弟的唐健垣.而唐健垣除學得他的”一心三用”外,唐僆垣在香港有”箏怪” 的外號, 他對地水南音的推動和發揚, 是全心全力. 更者, 他出錢出力為澳門的區均祥( 稍後介紹 ) 出CDs. 又經常一齊到中國廣州及香港各處作公開演出.
[size=4][b]唐健垣[/b][/size]
杜煥的聲音從電台消失後,唐健垣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找到偶像杜煥先生的。
1974年,唐健垣在《華僑日報》上看到一則“郵票大小”的預告,稱杜煥會在德國文化協會演出《客途秋恨》和《男燒衣》,免費入座。唐健垣心中狂喜,第二天早早就來到中環國際大廈,大廳中兩百多個座位已坐滿了人,電梯邊也站滿了人。原來地水南音還有這麼多擁躉!
唐健垣有備而來,帶了個錄音機,擠到杜煥跟前。沒有凳子,沒有麥架。他就蹲在地上,用手做麥架,左手酸了換右手,拿著小型麥克風錄下杜煥唱的每一句話。
錄完音後,唐健垣跟杜煥回家。當時杜煥與另外七八個盲人一起住在一間狹窄的屋內。他睡一張碌架床的下舖。床底下有一個木盒,裝著他謀生的短小古箏。唐健垣的眼淚掉下來了。
從此,唐健垣常常跟著杜煥回籠屋,跟著他到街頭,拿著錄音機為他錄音,以微薄之力開始了“搶救地水南音”的行動。沒有人想得到,這個盲公的“小跟班”,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當時已對商代甲骨文及古聲韻學很有研究。若干年後,他更成為美國康涅狄格州威士連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並著有一本相當於古琴《辭海》的學術專著《琴府》。
唐健垣拜師成了杜煥的徒弟,學會了“口唱南音,左手拍板,右手彈箏”之技。為了推廣瀕臨滅絕的地水南音,唐健垣想方設法為杜煥聯繫各種登“大雅之堂”的演唱,他們去過香港大會堂、香港中文大學、聖約翰大教堂等地方介紹南音,風靡了無數聽眾。在這期間,唐健垣為杜煥錄下了大量寶貴的錄音,並在中文大學博物館內為杜煥拍攝了一卷8厘米的影帶。遺憾的是,幾年後,這批錄音中的一大部分因委託一名女藝人灌錄唱片時不慎丟失,令唐健垣痛心疾首。
[b]杜煥對唐健垣說:“我死咗到你!”[/b]
這句話支持著唐健垣不遺餘力地推廣、吟唱地水南音,直到今天。自從1979年香港最後一個地水南音瞽師杜煥離世,真正意義上的地水南音已成絕世遺音。杜煥是地水南音最後一抹殘陽,唐健垣就如殘陽的餘暉。為了繼續發揚地水南音,他在香港西洋菜街開設一間民宅內的曲苑。
唐健垣曾說:“我也七十了。實在不忍杜師之藝,自我而絕。”
唐健垣說,不少人對地水南音有誤解,以為南音就是打情罵俏的曲調。其實南音唱曲中,充滿純真纏綿的兒女情長。
“思往事,起惺忪。驀地相逢,真似在夢中。今日成虛,癡情都無用,只惜幽歡情景,太過匆匆。懷人不言,又恨難成夢。”———[b]《痴雲》[/b]。它就是這樣樸素,用廣州話說就是“有個句講個句”。想你就說,說不出口就唱。
也有改編自文學名著,故事淒美,令人百聽不厭。
“王聽罷,更傷悲,誰無死別與生離?非是寡人拋別你,只為勢窮無計效於飛。今日帳前休講閒風月,待我共娘賦下呢首斷腸書: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堪埋血淚如山積,踏碎梨花片片飛。”———[b]《霸王別姬》[/b]。
“含恨近前呼寶玉,君呀往事前情你可盡知。從此風流交付你,既有今朝何必有初時。話完意欲抽身起,君呀相逢從此渺渺無期。寶玉淒涼把羅袖扯住,叫句多情何必自傷悲。起憑鴛枕添惆悵,正系杜鵑啼血五更時。”———[b]《瀟湘泣玉》[/b]。
[b]祭瀟湘鍾德[/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T8-KhILjoM
這些南音唱詞,或清揚婉轉,或哀愁悱惻,情深意切。生動且原汁原味地記錄了清末民國時期廣東的社會生活形態。如地水南音的《廟前》一曲,就詳盡描繪了廣州城從德興街、靖遠街、十三行、槳欄街、太平門到城隍廟的市井風情,被嶺南文化學者譽為音樂版的廣州《清明上河圖》,文化價值很高。香港的嶺南文化學者梁培熾在《南音與粵謳之研究》一書中指出,粵調說唱文學不僅是嶺南文苑中的奇葩,也在繼承中國說唱文學中有著巨大貢獻和地位。美國亞美研究學者胡其裕認為,中國說唱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南音、粵謳尤遠播於世界。
[b]大鬧廣昌隆 - 杜煥 (唐健垣解說)[/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slPilJo9-M
[b]“能唱幾局?前程難卜”[/b]
令唐健垣痛心的是,當老師杜煥1979年去世時,他正在英國修讀民族音樂博士。杜煥貧病無以為殮,幸得粵劇紅伶阮兆輝奔走安排後事。唐健垣說:“阮兆輝是個有心人,有情人,這也是他對南音有造詣的原因。”
除唐健垣、阮兆輝外,香港粵劇演員梁漢威(已去世)、澳門民間藝人區均祥、因電影《未央歌》走紅的盲人師娘唐小燕,是當今為數不多的能唱地水南音的藝術家。而唐健垣的可貴,不僅在於他本身能唱南音,更在於他作為一個貫通中西樂理與文化的學者,如此熱愛、重視這流於市井的地水南音藝術,並用西方的治學精神,一點點收集地水南音的碎片。
上世紀八十年代,唐健垣留學歸來,擔任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恩師不在,餘音裊裊。唐健垣更努力地推廣杜煥傳授給他的地水南音。除了舉辦南音雅集,傳唱南音外,他還寫專欄介紹地水南音,並且開始課徒,希望能帶出一兩個傳人。
從1993年開始,他每年都舉辦唐氏南音專場,培養南音聽眾。香港市政區文娛部門,每年都舉辦中秋晚會及亞洲音樂節等活動,唐健垣積極參加,到公園裡演出地水南音。他也到一個佛學文化書院開授古琴與南音班。唐健垣在授課筆記中寫道:“學生十一人,有女青年三數,亦妙事也。”
近兩年,唐健垣的學生越來越多,他每個星期的課都排得滿滿。其中有幾個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南音的伴奏技巧。這是他最欣慰的。他說:“等哪一天我不在了,我的學生,可以繼續為香港的南音演唱再伴奏幾年。”
每個週六,唐健垣的曲苑都坐滿學生。曲苑也是住處和書齋。他的書齋名“霞外居”,是他的古琴老師、國學大師饒宗頤贈名併題寫的,語出明代朱權所輯琴譜《神奇密譜·霞外神品》。
地水南音,如今也成了“霞外神品”,難以挽留。唐健垣曲苑的招牌上有幾句話:[b]“年已六六,隨時入木。能唱幾局?前程難卜。鞠躬盡瘁,唱完就僕。地方侷促,座位廿六。知音光臨,請先電卜。每座百元,聊以食粥。夫婦戀人,八折百六。二零一二,八月開局。”[/b]三分幽默,兩分心酸。
[b]杜煥演唱板眼[/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GQA8Gnhm1g
[b]嘆五更 - 杜煥(唐健垣解說)[/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Vi9wZYSz9A
[b]唐健垣專訪[/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QB0-2W56fw
[b]唐健垣老師彈箏[/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aKOrDQb8HQ
lotuguy 2013-5-4 03:37
所幸的是,關心地水南音的學者不止一個。
1975年,一位音樂系博士生,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音樂系教授的榮鴻曾,也熱心安排杜煥到一家歷時半個世紀的富隆茶樓去演唱地水南音,故意保留茶樓中“蝦餃燒賣”的叫賣聲,更有晝眉雀鳥的唱聲(筆者自已聽出).錄下42小時的杜煥絕唱。這段珍貴錄音,已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中大音樂系中國音樂數據館館長余少華說,自從1979年杜煥去世後,真正意義上的地水南音在香港已經絕跡。
70年代中期,榮鴻曾在香港進行粵劇研究時,偶然在歌德學院聽到杜煥表演南音,也在其他地方聽到其演唱。當時榮鴻曾決定盡力把杜煥的歌曲錄下來。為了忠於南音原貌,他找到上環的富隆茶樓,一處充滿香港舊茶樓特色的地方,安排杜煥在那裡演唱及錄音。
「在富隆茶樓裡,茶客都喜歡一面提著鳥籠,一邊品茗。不少茶客都認識杜煥,趁著空檔時間和他閒聊。每星期3次共15個星期,杜煥唱了很多傳統故事,好像《梁天來》、《武松》、《觀音出世》等。」榮鴻曾表示,富隆茶樓的錄音一直存放在港大亞洲研究中心及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圖書館。
在富隆茶樓的訪問中,杜煥對榮鴻曾說:「你話有意義,我就話無意義。」杜煥更以「三不幸」來概括自己的命運——自少家貧、幼年失明,以及南音的衰落。
當年地水南音多在煙花巷中響起,因而也帶有某種不太正經的色彩。杜煥曾說,某些南音是“有咒”的,良家婦女不能聽,否則會招致不幸。後來榮鴻曾為杜煥錄音,他一再強調某部分的錄音不能公開發行,否則就不唱。
據筆者所知, 這兩首曲是”陳二叔”和”爛大鼓”.
[b]失明人杜煥憶往 1[/b]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y8o8XX-e3c/
lotuguy 2013-5-4 04:13
[size=4][b]區均祥[/b][/size] (轉載)
區均祥天生弱視,父母忙於謀生,自幼寄居於舅父家,舅父很疼愛他,見他對音樂有興趣,就買了不少樂器給他玩。後來,家長念着他將來的生活維持須有一技傍身,想讓他跟劉就瞽師學占算。劉就與太太銀嬌師娘皆是完全失明,卻都才藝很高。
區均祥那年才六歲,喜歡音樂不喜歡學占卦,他憶記當時對劉就說:「不需教,音樂我也曉彈!『流水行雲』我都識呀!」「師傅就讓我彈,他聽後指正我錯板,唯尚且懂得調音,就讓我跟他從頭學起。」雖然此時他就對地水南音發生興趣,但跟劉就學的是樂器演奏,未正式學南音。南音是後來跟黃德森、杜煥、何臣、朱仲平及葉航等人學習的。
過了一年多,劉就夫婦到香港謀生,區均祥的舅父繼續請幾位老師教他西洋樂理、小提琴、時代曲等。他並參加業餘音樂社,學習各種樂器與粵曲。在這段時期,他仍留意着劉就夫婦的動態,並按時收聽他們在香港商業電台演唱南音。
中國人有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區均祥畢生惦念着先師劉就瞽師的生活細節與才情天賦。
他心中的師傅,比開眼人更聰明,樂理、醫理、算命無一不通,有時替人算命後會問客人要不要即興唱命,多收幾毛錢。「如果客人要唱,他就取來一個小古箏伴奏,即時將客人的命運唱出來。」他師傅全靠一雙手觸摸,不但能問診,居然還能替街坊修理魚尾鐘、修電器,甚至可以削竹條自製樂器。「我師傅真本事!我確是未能跟到。」
[b]
與粵曲粵劇名家合作[/b]
少年時代,區均祥到得來茶樓(大龍鳳茶樓前身)歌壇學師。當時是流行到茶樓歌壇聽曲的年代。「我在歌壇做後生,一天賺一塊多,大師傅則是十元八塊一天。茶樓的歌壇時段,茶錢貴一點;如果請來知名歌星,茶錢、點心就更貴一點。」
年紀再長,區均祥已練得一身本領,小提琴、薩克管、黑管;胡琴、弦琴、簫管彈撥,中西樂器,幾乎無所不能。為了謀生,也到了香港工作,主要是為粵劇戲班做音樂伴奏,以及當醮師(道觀聘請的專業樂師)。
區均祥說,香港上一代的音樂家、行內稱為四大天王的小提琴王尹自重、二胡王呂文成、結他王何大傻、鼓王程岳威;後一輩的馮華、盧家熾;粵曲名家藝壇三寶李寶瑩、黎文所、鍾麗蓉,濠江之鶯鄭幗寶;粵劇團有林家聲的頌新聲、李寶瑩的寶榮華、石燕子的燕新聲劇團、新馬師曾的新馬劇團、何非凡的非凡響、麥炳榮的大龍鳳、任白的仙鳳鳴、雛鳳鳴、陳錦棠的錦添花劇團……他都有合作過。
[b]
地水南音初試啼聲[/b]
直到70年代末,區均祥在一家音樂社認識了當時在中文大學任教的唐健垣,「人家說他是粵曲曲藝發燒友,又是古琴家。大家都是發燒友,就走在一起了。他知道我跟劉就的淵源,就問我有沒有興趣唱南音,並且先開始唱起來,我見他唱得起勁,後來我也加入,其他朋友都鼓勵我繼續下去,就這樣玩開來。」
在唐健垣牽引下,1980年,區均祥與唐健垣同台,在九龍摩士公園首次公開演唱地水南音,其後又多次獲香港市政局邀請,在大會堂等場所演出,慢慢成為演唱南音的中堅份子。
區均祥說:「以前的地水南音有較濃的說唱味道,即是唱一段,說一段,後來的戲台南音,說的少了,甚至沒有,像《客途秋恨》就只有唱。」「南音音調較為低沉,許多時節奏緩慢,常被人誤會南音就是悲苦之曲,其實南音也有慷慨激昂甚至詼諧的,如唱《水滸傳》、《三國演義》,就有不少戰爭場面,節奏緊湊,說唱激越。」他說:「我年青時,嗓音未變,也喜歡唱小明星、何非凡、新馬師曾的曲目,現在聲音偏低,就較適合表現一些蒼涼的曲目。」
2009年,已經回到澳門工作的區均祥舉辦了個人從藝50周年紀念演唱會,在澳門出版協會理事長陳雨潤的幫助下出版了區均祥地水南音CD集《歌來哽咽聽來癡》。
[b]傳承不易且挽狂瀾[/b]
從在香港「初試啼聲」到回來澳門,區均祥一直只以南音為業餘愛好,想不到,在杜煥過世後,他就成了港澳地區地水南音瞽師唯一的傳人。
在文化局的支持下,他以其名下的區均祥粵劇曲藝社作為保育單位,向國家申請成功把「地水南音」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區均祥謙虛地說,他本人對地水南音的認識不算深厚,曲藝音樂之中亦非獨獨鍾情於南音,他為地水南音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出於對歴來所遇各位恩師的尊敬,曾經蒙受栽培,不願見前人的心血在自己一代被淹沒。區均祥師傅現年67,尚於殯儀館做法事、演奏道樂。以他的年紀,要負起地水南音傳承人的保育責任,確是勉力而為。
現在,區均祥粵劇曲藝社聚集了十數音樂愛好者,閒時一起合練,亦有身在外地的後輩專程前來向他討教補課,但他還沒有收入室弟子的打算。他歎息,前人苦學,吹、打、彈、唱無一不須狠下苦功,他們視音樂就是生活和生命,現在社會與生活都大大改變,去哪裡物色真正有興趣的後輩來傳承?
筆者個人覺得, 就算而今, 港, 澳兩地政府, 民風皆迴然不同, 粵曲和地水南音, 相信在將來亦是在澳門能得以保留和發揚.
[b]長生殿~區均祥 (此曲為一愛好南音的師兄所推薦)[/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1N1eCEuPW0
[b]區均祥 - 大鬧梅知府 ( 9 分 59 秒 )[/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Y49ISB4P-g
[b]
歐均祥老師演唱南音 客途秋恨[/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Y7INkdxr6Q
[b]澳門南音講座 P t 1[/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Gnx__CmSfs
lotuguy 2013-5-6 05:16
說到梨園出身, 而又精於唱南音者, 則以阮兆輝, 梁漢威 (已去世)和新馬師曾 (已去世)幾位為表表者.
而能得杜煥的”地水南音”式唱法,筆者覺得以阮兆輝演譯得不錯.其他各位則以”舞台南音”式演譯較多.重申,並無作任何比較.
以下再連接上載一些各人演譯的相用曲目, 聽後自有分別.
中山狼傳 阮兆輝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VeRCD3UsGI
中山狼傳 阮兆輝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dMC4qV4tcI
中山狼傳 阮兆輝0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4PzvYwMJY
驚迴曉夢憶秋娟 阮兆輝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2_9yteCjyw
梁漢威老師 - 梁天來告御狀 - 地水南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ir2aNGvEAk&playnext=1&list=PLhgefcKLUCc0a-VaRCB1v9F49Rld4p08I
梁漢威老師 - 包青天之滅災扶貧 地水南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cTupBR0mOA
男燒衣(全曲) - 梁漢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JF4LK6YUHo
客途秋恨--梁漢威主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8TbykasJ7Q
客途秋恨 - 新馬師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oBgOyUlOfM
lotuguy 2013-5-6 05:33
2009年,香港獨立導演鄺保威為了“敘述並治療自己生命中的美麗與哀愁”,傾盡積蓄,自籌資金拍攝了一部以地水南音為主線的青春電影《未央歌》。影片講述香港一對青年男女共同尋訪行將失落的地水南音藝術,希望拍攝一個紀錄片。他們一同穿行於大街小巷,一同沉浸於失明藝人的喜怒哀愁。兩人漸生情愫,但因對藝術與拍攝理念的分歧而分開。女孩為了尋找男孩,尋找自己付出心血的作品,在都市與心靈的地圖中兜兜轉轉,最終悟出失落與挽留、理想與追求的意義。
而這部電影亦帶引出一位女盲人唱者唐小燕.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