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細說香江話當年-----------請參照P.1內目錄,今期題目”香港舊照和風俗”

lotuguy 2013-5-6 06:09

其實以前亦有很多師娘, 女伶都演譯南音歌曲非常好, 其中小明星(已去世)的"癡雲",陳燕鶯 (名瞽師陳鑑的女兒) 等都非常的出名.


痴雲 小明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NmzJWy63VI

南音 孝順歌 李銳祖 演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Q7MX8uobtI

唱南音板面 吟盡楚江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cMCFIEKu6g

嘆五更 潤心師娘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KZgEjfo6rw


呂紅:《何惠群嘆五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xeSusjKpNM

lotuguy 2013-5-6 06:10

[b]結語[/b]

筆者自己本身是喜愛南音歌曲, 原本是希望搜集一些資料曲目, 與各位有同好的師兄師姐共賞, 只是眼高手低, 恐怕會有很多錯漏遺失, 希望各位師兄師姐能指正補充, 先謝.

在此亦真正體會到 [size=4][b]“知易行難 “ [/b][/size].

最後個人感受到的是,當香港每日在上演鬥爭文化時,澳門則以地水南音發展“文創產業”,推動“賭場以外”的旅遊文化。在澳門駐京辦的官方微博上,就有這樣一條廣告:“來到澳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水南音是必聽之選,這裡有合適的茶館,以貼合地水南音的演奏氣質。地水南音是傳統廣東粵語說唱曲藝之一,與其他同時代的藝術一樣,逐漸被社會所淘汰,成為歷史的陳跡。”2010年,澳門特區政府成功將南音說唱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去年,澳門郵政局發行“南音說唱”新郵品,紀念“中國文化遺產日”。

謹希望南音能保存和發揚.

nillnill 2013-5-6 17:59

本星期三晚七點油麻地中華書局有講座提及香港日佔時國軍將領,劉智鵬主講



[url=http://www.discuss.com.hk/android][img=100,23]http://i.discuss.com.hk/d/images/r10/androidD.jpg[/img][/url]

龍潭老鼠 2013-5-8 23:08

[size=5][color=Blue]老兄果然利害,找來的資料非常詳盡,花了我2小時閱讀及細聽部份介紹的南音;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乖涼,但乖涼之餘也應該好好繼續栽種,但問題是栽種方式亦應隨時代改變。

      我認為南音就像西方的blue song 、folk song,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敘述當地的民生態況,而民生態況又代代不同,所以人家的blue song 、folk song能因應時代轉變而歷久不衰,反觀南音的題材總是描繪舊社會狀況,跟現社會脫節,不能吸引新生代,所以我認為要承傳南音是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一要有天份的人材,二要有社會環境去配合,才能改良南音,流傳落去,否則只淪為冷門文化,只落得很少部份懷舊人仕匿在家裡欣賞,無從供緒同好。

     我認為現今的南音天才,只得一個區均祥,可惜年事已高,另且現在推廣南音的工作者又沒有將現今的社會態況寫入南音,難令新生代引起共鳴,總使區均祥老師將南音唱腔改良得很好(個人喜愛),也是推廣得了無寸進,我也不想見到南音息微的日子。
下次再與老兄談談將社會態況填入南音的問題,就此打住。[/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龍潭老鼠 於 2013-5-8 11:10 PM 編輯 [/i]]

lotuguy 2013-5-15 01:48

[size=4][b]細說香江話當年..........早期海上交通工具,天星小輪[/b][/size]

天星小輪(1898年5月1日至今)是香港歷史悠久及著名的渡海小輪公司,在維多利亞港兩岸提供服務,載客來往香港島及九龍。

天星小輪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88年, 一位波斯拜火教(即祆教)教徒Dorabujee Naorojee Mithaiwala在這一年創辦「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來往尖沙咀與中環。

拜火教又名(白頭教), 以前教址在香港禮頓道,保良局對面.若筆者記錯,有望各師兄指正.

其後九龍倉集團在1898年於收購「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改名為「天星小輪公司」。天星小輪開辦之時,只擁有5艘以燃燒煤炭發動的單層船隻。當時的渡輪班次為40分鐘一班,穿梭中環與尖沙咀之間,船費為每位港幣5分(HK$0.05)。


1904年,天星小輪在當時的九龍角(今尖沙咀天星碼頭及海運大廈一帶)興建新的天星碼頭,至1906年4月1日落成。同年9月18日,九龍角天星碼頭卻被颱風所破壞,到1911年才重新恢復。  1916年,鄰近尖沙咀天星碼頭的尖沙咀火車站落成,使乘客量大幅上升。1918年,以燃燒煤塊製造蒸氣來產生動力的機動輪船正式啟用,被稱作「過海火船」, 自此各小輪的命名均以「星」字編排。1920年初,天星小輪由黃埔船塢購入自行設計兼製造的5艘單層小輪船,載客量大增至286人。1933年天星小輪取得來往尖沙咀至中環航線的專營權, 同年天星小輪引入其第一艘以「電星」命名的柴油內燃機輪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1941年攻打香港,儘管戰情嚴重, 天星小輪仍將渡輪服務維持至12月12日,疏散那些仍在九龍半島的難民,軍隊及要員。 隨後天星小輪的服務停頓了三年零八個月,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長時期的停頓。  受戰火影響,電星號、北星號被日軍撃沉,而天星號、午星號、夜星號亦沉沒於大海中。1945年日軍投降後,天星小輪在短的時間內恢復到6艘小輪航行。



[b]天星小輪加價暴動事件[/b]

1966年4月,天星小輪因把頭等船費加價5仙(由2角加價至2角5仙),事件引起市政局民選議員葉錫恩的關注及蘇守忠等的絕食抗議,及後更觸發九龍區的騷亂及暴動,當時的紅磡渡輪服務亦一度被逼中斷,事件到4月10日才告一段落,後稱為天星小輪加價事件。

1972年、1979年,香港海底隧道及香港地鐵分別啟用. 但天星小輪仍然可以維持一個極高的載客量至今.
而外國遊客來港更是必定乘搭, 欣賞維港兩岸風光.

lotuguy 2013-5-15 01:52

繼續

lotuguy 2013-5-15 01:55

繼續

lotuguy 2013-5-15 01:57

繼續

lotuguy 2013-5-15 02:01

繼續

lotuguy 2013-5-15 02:17

據筆者記得,在未有紅磡海底隧道之前,而天星小輪亦非服務至很夜,很多時候,人們趕不及時間, 便會乘搭一種俗稱 "嘩啦嘩啦"的小艇過海回家.

這種小艇是用汔車引擘推動,非常嘈,韾音嘩啦嘩啦,因以為各. 越戰期間,為其高峰期,每曰接載美國水兵往返戰艦及灣仔,尖沙咀.非常繁忙.

另外,很多時可以見到那些著到身光頸靚,穿金戴銀的人仕,匆匆下車,趕搭頭等船到對岸赴宴會,亦是奇景.

龍潭老鼠 2013-5-20 14:24

幾年前於網上讀到一篇~[url=http://hi.baidu.com/williamleungwh/item/2910c79194d28c88581461d0]《客途秋恨》的文學閱讀:陳國球(作者) [/url]
才知道眾多南音曲目,也不儘是粗俗作品,怪不得如老兄所說,港澳兩地的有心學者都積極推動南音,保存後世。
btw,老兄找上這麼多資料,怎麽不說說你的想法呢:smile_41:

lotuguy 2013-5-21 12:42

龍潭兄,你咁大壓力給小弟?

你問我自己想法?坦白講,小弟認識真有限。只是南音是很少時候便接觸,而且我比較欣賞聽而較少欣賞看方面。但坦白講,南音能否在香港保存,不敢樂觀。根本政府方面亦從來不肯出錢扶助任何本地文化活動。另方面,香港人本身的接受與否亦是客觀事實。
唐教授亦可算是”癡”情之人。我弟弟認識他本人。但再有沒有如此有心的後來人呢?

若果要比較各大師,小弟何德何能? 而且,各人有各人主觀喜好,所以龍潭兄你可見小弟從不爭論,甚至討厭談及政治及宗教話題。

除南音外,小弟還喜好很多方面的音樂,只是太雜太皮毛。見笑。

小弟對一切文化都是抱”有容乃大,兼聽則明”心態。未知龍潭兄高見如何?

龍潭老鼠 2013-5-21 20:52

我亦不看好南音往後的發展,我睇南音將會淪為中國的其中一種古曲,讓後世一小撮人去懷舊,很難再放光茫了。

lotuguy 2013-5-21 21:07

龍潭兄,任何文化,藝術都要求有千里馬時更需要有百樂。敢問一句,港澳兩地,隔一水之微,民風文化之差別,是否有顯著之處呢?

龍潭老鼠 2013-5-21 21:39

澳門人口只得5、6拾萬,各種傳媒面對這細小市塲,只要用些少人力及財力便能收到宣傳之效;我還沒有在澳門親身經歷南音在澳門的感染力有多大,有空真要到澳門再遊及問問當地朋友。

龍潭老鼠 2013-5-21 21:53

[quote]原帖由 [i]lotuguy[/i] 於 2013-5-21 09:07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2242617&ptid=21661621][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龍潭兄,任何文化,藝術都要求有千里馬時更需要有百樂。[/quote]首先我認為任何種類文化產業或學術都要經得起時代巨輪運轉,能夠留低的都是有現代價值(商業性或學術牲);以音樂為例,流行樂便不停演化,我們不得不承認聽流行樂的人比聽古典樂的人多,恰巧流行樂就下停演變而古典樂就不是,這是明顯的端倪;當然另一原因是新生代需求新品種,唔想要父母輩的東西:他們說是~良(音learn)。

[[i] 本帖最後由 龍潭老鼠 於 2013-5-21 09:55 PM 編輯 [/i]]

lotuguy 2013-5-21 22:07

龍潭兄,有冇D乜嘢好曲或其他”老餅文化”,就多D介紹。幫手潤飾吓小弟呢個帖。唔啱介紹吓你的心頭好”波樓文化”都好噃。:smile_o05:

龍潭老鼠 2013-5-21 22:11

再說千里馬,我亦希望出現一位南音奇才能填上有文學價值的秀麗歌詞,而這歌詞又能令大眾接受。例如填上現今社會現象、政冶環境、還有最保險的男歡女愛的元素;但最重要是新生代能接受南音的旋律。

曾經有出名的演員如劉得華、張國榮、張智霖在電影裡輕吟幾句南音,亦獲好評,但也帶動不了南音多行吋步,奈何呀!

龍潭老鼠 2013-5-21 22:24

[quote]原帖由 [i]lotuguy[/i] 於 2013-5-21 10:07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2248995&ptid=21661621][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龍潭兄,有冇D乜嘢好曲或其他”老餅文化”,就多D介紹。幫手潤飾吓小弟呢個帖。唔啱介紹吓你的心頭好”波樓文化”都好噃。:smile_o05: [/quote]
老兄客氣,香討分門別類好細緻,音樂有新老歌帖、各種外文歌帖,波樓歸卓球類亦分幾類好幾種帖,至於這裡的懷舊帖亦有很多師兄各自出其經歷過的種類帖,可以說我睇都睇唔切,怎感胡說八道呢?
BTW這裡懷舊區有一現象想講,就是圖片太多的版面會令電腦很不暢順,更甚是當機,這是我的感受,可能是我的電腦殘舊追不上科技,未知其他師兄有否這現象?

龍潭老鼠 2013-5-21 22:38

介詔一首西方藍調,原因就是創作者能跟貼時代,這是西方勝東方的原因。此歌距今近3O年亦可算是舊歌,對老兄的帖義不算離題:loveliness: 請老兄包函:smile_44:


1982年,英國與亞根廷爆發~福克蘭群島戰役,長達七十四天的福克蘭戰爭令英國255名戰仕陣亡(當中有8名香港英籍港裔英軍);Mark Knopfler 於1985年創作這首反戰的好歌 ,亦是Mark所屬樂隊Dire Straits名曲:

Brothers in arms (旋律沉鬱,恰似南音。)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vBadAVsdixk[/url]


These mist covered mountains
Are a home now for me
But my home is the lowlands
And always will be
Some day you'll return to
Your valleys and your farms
And you'll no longer burn
To be brothers in arms

Through these fields of destruction
Baptisms of fire
I've witnessed your suffering
As the battles raged higher
And though they hurt me so bad
In the fear and alarm
You did not desert me
My brothers in arms

There's so many different worlds
So many different suns
And we have just one world
But we live in different ones

Now the sun's gone to hell
And the moon's riding high
Let me bid you farewell
Every man has to die
But it's written in the starlight
And every line on your palm
We're fools to make war
On our brothers in arms

[[i] 本帖最後由 龍潭老鼠 於 2013-5-21 11:09 PM 編輯 [/i]]

龍潭老鼠 2013-5-21 23:07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SStz-eegUDk[/url]
「地水」二字源自「天之高,地之水」,到底它代表的是甚麼呢?今集區均祥將與您分享何­謂地水南音,讓大家認識這非物質文化遺產。
[url]http://new.tdm.com.mo/c_video/play_video.php?id=11142[/url]

[[i] 本帖最後由 龍潭老鼠 於 2013-5-21 11:55 PM 編輯 [/i]]

lotuguy 2013-5-21 23:19

龍潭兄,電腦”hang”機相信係香討的問題,我都時常遇到。但上其他網站則絕無問題,希望版主留意吓。
至於龍潭兄顧慮,無問題噃,仲可以令小弟有所啟發,多D題材可以發掘,相信版主會體諒。
再講番地水南音,請恕小弟直言,己非有否奇材出現,實在是很難有”聽眾”去承受。試問連中文,耐性,認知等都欠缺,D演藝者都要生活,又如何發揚光大呢?

龍潭兄愛好藍調,同eat哥有得”夾”噃?eat哥,快D蒲頭呀!

龍潭老鼠 2013-5-21 23:23

[url]http://www.veengle.com/s/%E5%9C%B0%E6%B0%B4%E5%8D%97%E9%9F%B3/1.html[/url]

lotuguy 2013-5-21 23:41

睇完區老師段演譯,實在獲益良多。

講到藝人方面,梅艷芳和黃霑叔都非常好,梅艷芳在”姻脂扣”中實在強差人意,但在其後另一套電影”客途秋恨”中再演唱,則非常好。
至於黃霑,敢問至今香港歌壇,有幾多個似他能通音律,有文學根底,仲可以”唱”得呢?

lotuguy 2013-5-22 02:53

[b]細說香江話當年..........早期陸上交通工具-纜車[/b]


山頂纜車是香港開埠後最早的有軌交通工具,比電車還早。它從中區花園道經過維多利亞山峽,把乘客載到海拔369公尺的太平山頂, 全程1.4 公里.坡度為4至27度,海拔為28米至396米.

山頂纜車依靠直徑44毫米及139公噸的鋼纜拉動,路軌軌距1520毫米,大部分路均均是單線行駛,於中央位置設立有兩組路軌(雙線)供兩部纜車交叉上落。山頂纜車由兩部鉸接式纜車以相反方向行走,每小時可以運載2,800名人次。


它建立於1888年,是香港最早的公共機動車,也是亞洲第一條同 類型的有軌交通工具。

自從英國於1841 年佔領香港之後, 建立維多利亞城, 設立四環九約界石之邊界, 分佈軍營, 及建設警察制 度, 而英國對海防保衛亦極之重視。特別在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晚清時政局動盪不安,先有海盜等,跟著在廣東就冒起了太平天國(1851-1864 年), 和隨後十九世紀末之義和團運動等, 所以在當時對港府來說, 扯期山主峰高554 米, 為島上第一高山,是一個重要的居高臨下的戰略要點和訊號站,可以俯瞰維多利亞港,監察所有由海路駛近港口的大小船隻。又在山頂豎起英國的「米字旗」,所以太平山頂又有「扯旗山」的稱號;那兒設置訊號炮,與山下之英軍相呼應。每當有英國船隻進港,便發訊號炮致敬。記得祖母生前提及,有颱風時亦響炮示警及告知級數.

但早年上落山頂之交通並不容易。
雖然在軍事與防衛上有價值, 但推動建立山頂纜車的, 並不是政府投資和軍事警衛做主動。那時代的政府主要以香港為轉口港、商業活動利益為首選。商家例如渣甸洋行( 即怡和) 在政府就有很大影響力。

早期山頂沒有公路, 山路彎曲陡峭, 狹窄漫長, 登山相當困難。除了徒步攀登外, 騎馬上落扯旗山也不太容易,上落都依靠唯一的「山兜」和「轎子」代步,在風雨季節十分不便和危險。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5-22 02:56 AM 編輯 [/i]]

lotuguy 2013-5-22 02:58

山頂氣溫較清涼, 環境幽美怡人,同其它殖民地一樣, 英國人與歐美白種人就在這裏與半山區建立特權的社區。早年山頂房屋只有數十棟,都是英國人與白人的房屋及避暑別墅, 他們過著打獵、郊遊的歐式生活。1866年左右,剛到任不久的港督麥當勞爵士就在山頂建築了夏季渡假屋。

以1883 年之統計,那年包括當時的港督麥當奴在內, 只有 三、四十戶人在山上建有房屋,都是英國人與白人的房屋及避暑別墅。

lotuguy 2013-5-22 03:01

1881年,有人提議在香港島興建電車系統,唯因為未有財團感到興趣而擱置了,但是此提議卻引伸到興建山頂纜車的計劃。同年蘇格蘭籍的商人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A. F. Smith)向香港總督建議興建一條連接中環花園道至太平山爐峰峽的鐵路,香港高山纜車鐵路公司(英文:Hong Kong High Level Tramways Company)正式成立,最後於1885年9月開始施工;1888年5月30日早上8時,山頂纜車由當時香港總督威廉德輔主持剪綵儀式啟用。當日共接載了600名乘客,而其首年客流量達150,000人次。


山頂纜車是香港最早的公共機動車,用燃煤蒸汽機發電及以鋼纜拖曳行走軌道的。政府於1882年頒佈《有軌電車事業條例》共分為六段工程,包括電車和纜車在內,先發展市內的電車交通,而山頂纜車只是屬於計劃中次序最後的第六段工程。條例發佈時,規定由四家獨立私人公司聯合創辦(計有:奇利贊臣,大衛沙宣,雪仙史蔑,嘉活曉士)組成成為「山頂纜車公司」, 並且, 創辦人享有世襲制度, 他們的後人都有承繼權。

1885年開始興建登山纜車。路線由太平山腳陸軍兵房所在地為起點,自南行陡山直上,途經梅道,寶雲道,至山頂盧吉道。機車發動是用燃煤蒸汽機鍋爐的。初年在沒有公路上山及運輸工具的情況下,把那些巨大笨重的、直徑達2.3米圓筒形燃煤鍋爐和其它裝備、巨型齒輪、建築材料、機械等等運輸到陡峭的山頂去,全部便是由數百名苦力肩挑背負、每天往返數次、由山腳運至山頂工地,當年實在極為困難.三年後纜車興建完成, 於1888 年5 月30 日由第十任港督德輔爵士(SirGeorge William Des Voeux 1887-1891)及其夫人舉行剪綵禮。山頂纜車除了是香港最早的機械化交通工具外, 也是亞洲第一條同類型的有軌交通工具。
即使比較起同時代歐洲, 美洲, 與澳洲的各大城, 它也是相當先進的。興建登山纜車計劃能夠迅速完成, 拜當時住在山頂的富商A.F.Smith 大力催促有關。早在1873 年, 英商芬梨(Mr C.FindlaySmith)就在山頂買地建立了山頂酒店,但因頂交通不便, 生意未如理想, 未能吸引大量客人上山居住休憩。因此當港政府頒佈《有軌電車事業條例》後,他四出奔跑, 並投資鉅款$2,000 港元成為股東之一, 促成優先開辦公共機動車 「第六段」即山頂纜車之路段。
今天, 當我們步出山頂纜車總站,便可以馬上見到「芬梨道」(FindlayRoad), 就是以他命名的; 而早年的山頂酒店, 於1922 年已轉讓給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集團了, 今天那所只有十個房的山頂酒店已不存了。「芬梨道」旁邊那棟懷舊的19 世紀的建築物現在用來作為咖啡館用的, 早期就是轎夫、山兜與人力車伕集中的客車站, 等待他們的洋人高官大班從山腳乘纜車上來再轉載回府第去。山頂區就有一峰叫渣甸角(Jardine’s Corner),也反映了怡和公司當年的勢力。
在山頂公園內之柯士甸山道, 現今仍存有一小棟的「前總督山頂別墅更亭」, 因為那棟麥當勞爵士1867 年購置的別墅, 經颱風和白蟻侵蝕, 不適宜居住已經拆卸, 只有守衛室保存下來,定為法定古蹟。香港旅遊事務署於2006年12 月在山頂公園進行改善工程時,曾發掘出前總督山頂別墅的少部份遺跡.



在通車後至1926年前,山頂纜車座位分為三種:頭等,英國殖民地官員及太平山居民使用;二等:英國軍人及香港警務處人員;三等:其他人與動物。通車時的來回收費分別為港幣4.5毫(頭等)、3毫(二等)及1.5毫(三等)。

在1908年至1949年期間,車廂首排的兩個座位是預留予香港總督專門使用,背後更掛上了「此座位留座予總督閣下」(Reserved for the Governor of Hong Kong)的銅牌。

可見殖民地的官僚作風及氣派.

lotuguy 2013-5-22 03:08

自1888 年5 月尾起營運至今, 山頂纜車已經有119 年的歷史了, 至今仍然屹立不倒。山頂纜車運行初期營業狀況不佳, 因而纜車公司唯有擱置餘下計劃中的其它五段有軌電車。1902 年港府提出《車路條例》修正案, 將山頂纜車與電車線路分開, 並交給當年成立的「香港電車電力有限公司」承辦( 後改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1905 年,山頂纜車改組為股份制, 並取消承辦人之世襲制度, 由英籍猶太商人嘉道理爵士(Sir Elly Kadoorie, K.B.E.)接收,轉為公營有限公司。

1926年山頂纜車機房的控制機組由原先的蒸氣渦爐推動更改為使用電力推動,並且興建了架空電纜。

山頂纜車自1888 年就開始營運,近120 年來, 除了天災和戰禍影響外,從未出過嚴重交通意外或重大事故。纜車斷纜謠言也曾經有過, 但從來安全,保養良好。纜車是以直徑28 毫米, 重約4 噸的鋼纜帶動, 由於鋼纜長期拖曳沉重的車廂, 會不斷拉長, 故此每隔一段時間便進行維修, 把鋼纜略為剪短,以免鬆軟而產生意外。
縱觀纜車有史以來最難忘的一次天災是發生在100 多年前。在1889 年5 月至8 月剛逢啟用後一週年, 不幸豪雨成災, 山泥倒塌, 將纜車路軌損壞及掩埋, 某日竟因雷雨交加殛斃7 名修補路軌工人!搶救工程經過3 個月才完成。當然, 今天纜車軌道旁的防泥崩塌工程造得相當堅固安全的。是香港最悠久的交通工具,而且是最安全的.

日軍佔領香港時, 山頂及半山區都受到炮火嚴重破壞, 因而纜車停頓半年下來,到1942 年6 月才恢復通車。
座落在山頂附近的一間餐廳, 前身是座轎夫亭。二戰時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期間, 這座轎夫亭曾一度給日軍徵用作警崗。戰後不久, 隨著轎子式微, 政府遂把轎夫亭出售。1947 年, 建築物給改建為餐廳。經過多次翻修, 其二十世紀初的建築風貌大致仍能保存下來。
舊總督山頂別墅(MountainLodge) 由港督麥當勞爵士1867 年購置, 1910 改建為別墅。二次大戰期間飽受破壞,又經颱風和白蟻侵蝕,終於1946 年拆卸。旅遊事務署於2006年12 月在山頂公園進行改善工程時,發掘出前總督山頂別墅的部分遺跡

lotuguy 2013-5-22 03:16

山頂纜車在香港亦是最具有英殖民地氣氛的交通工具

纜車經過的四個中途站也用港督及將軍名字去命名的:

麥當勞道站-- 紀念第6 任港督麥當勞爵士Richard G.MacDonnell,1866-1872)

堅尼地道站-- 紀念第7 任港督堅尼地爵士(Arthur E. Kennedy,1872-1877)

白加道站-- 白加道紀念三軍司令白加(G.D.Barker,1890-1895)

梅道站-- 紀念第15 任港督梅含爵士(HenryMay,1912-1919)


還有, 在1908-1948 年間, 纜車前面之兩個座位預留給港督優先使用。那年代, 鑲嵌一塊擦亮的銅牌匾, 上面刻寫著:“This Seat Is Reserved For HisExcellency, The Governor”(此座位預留給港督閣下使用)。

1901 年, 正值中國政局動盪, 香港成為「八國聯軍」進攻中國的軍隊後勤基地。倫敦增加香港駐軍, 同時期香港華人人口亦迅速增長, 他們開始滲入半山區,歐人就退居「山頂區」。香港在1901 年的總人360,000 人以上, 較1888 年之180,000 人多出一倍。

港府藉口公共衛生, 由立法局通過《山頂區保護條例》, 將山頂劃為清一色歐人住宅區, 華人不得入住。因此山頂區成為清一色「歐人社會」。1906 年, 經政府特別准, 英資渣甸買辦何東成為第一個獲准進入半山區居住的「華人」。
何東是中、英混血兒。至今, 山頂仍有何東物業, ,例如「何東花園」,而其家族在半山區的物業也很多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5-22 03:18 AM 編輯 [/i]]

lotuguy 2013-5-22 03:21

香港日佔時期,由於山頂及半山區在香港保衛戰期間遭受嚴重破壞,纜車服務一度停頓半年之久,延至1942年6月25日恢復服務,而山頂纜車車身亦在慶祝70週年後轉為綠色。

1959年,72座的全金屬纜車車廂正式投入服務,也就是現今全自動化車廂的前身。

為了提升載客量以及安全水平,纜車公司於1986年6月開始進行纜車系統現代化計劃,並且邀請了世界各地的公司參與投標。1988年5月18日,工程由瑞士Von Roll Transport System Limited投得。同年,纜車公司慶祝通車100周年,香港郵政總局發行了紀念郵票及首日封。1989年6月20日,山頂纜車暫停服務,其工程包括更改為自動化操作,拆除架空電纜,在總站月台地底開闢了1,650立方米的新機房及更改使用全新製造的紅色纜車,以淘汰因為港鐵港島線在1986上半年通車以後難以應用之懷舊纜車。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細說香江話當年-----------請參照P.1內目錄,今期題目”香港舊照和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