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老鼠 2013-5-22 23:13
[quote]原帖由 [i]lotuguy[/i] 於 2013-5-21 11:41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2259558&ptid=21661621][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睇完區老師段演譯,實在獲益良多。
[/quote]
[url]http://new.tdm.com.mo/c_video/play_video.php?id=10743[/url]
2011獲得世非遺後區老師的訪問,尾段有大陸人仕出錢出力。
龍潭老鼠 2013-5-22 23:22
老兄可以講講80s移民潮嗎?香港情況大家都知,但港人移民他國後,生活如何,心態如何?由你道來,說服力十足。
lotuguy 2013-5-22 23:40
龍潭兄,香港對外移民潮是60年代尾已開始,只是高峰期是80年代尾至97前,之後都真係冇乜人走咯。
喂,香港乃”明珠福地。。。。。。。潑婦刁民”,龍潭兄身居福地,實在羨慕死好多人呀!
都係講番D主題嘢,相信”波樓”歷史啱你講掛?
我等陣email eat哥,揾佢主講”涼荼,馬尾,鬆糕鞋”之溝女正傳!?
現時努力找”水上居民”資料,有冇乜料可以過D黎呀??
lotuguy 2013-5-22 23:54
另外,龍潭兄前文提及古典音樂停步不前,及寄望地水南音譜入新詞。小弟對此有所保留。個人意見認為能保留原貌原味反為更有價值。
例子是近年國內,喜歡所謂”新派京劇”,用西方交響樂伴奏,唱法唱腔走西方聲樂演譯方式,結果是非牛非馬,慘不忍睹。這絕非小弟個人意見,上網則可見大部份網民意見。
小弟亦非是那些”新不如舊”派,只是認為各自發展,能保留則全力保留。各自喜好,各自取捨。
未知龍潭兄意下如何?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5-22 11:56 PM 編輯 [/i]]
龍潭老鼠 2013-5-23 00:10
[quote]原帖由 [i]lotuguy[/i] 於 2013-5-22 11:40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2362597&ptid=21661621][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現時努力找”水上居民”資料,有冇乜料可以過D黎呀??
[/quote]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HVEGCjsWC14[/url]
找來2片段給老兄襯托文章,記得貼出來分享呢。(由貼主post link才能顯示在版面)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tg41WhQgxkY[/url]
[[i] 本帖最後由 龍潭老鼠 於 2013-5-23 12:20 AM 編輯 [/i]]
龍潭老鼠 2013-5-23 00:17
能保留神粹當然同意,但、、、如古文、文言文等文化只流於收藏價值而未能普及,話唔定將來的南音珍藏會被人當油畫咁炒高呢:smile_30:
lotuguy 2013-5-23 00:18
龍潭兄的短片之前也看過,非常好,一定到時跟帖一齊post。
話時話,是否copy條link上去便ok?
若果成個畫面,我這電腦白痴就要再請教。、,
龍潭老鼠 2013-5-23 00:22
[quote]原帖由 [i]lotuguy[/i] 於 2013-5-23 12:18 A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2367332&ptid=21661621][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龍潭兄的短片之前也看過,非常好,一定到時跟帖一齊post。
話時話,是否copy條link上去便ok?
[/quote]
right!:loveliness:
lotuguy 2013-5-23 00:28
我而家email俾eat哥,開定帖(係佢自己個帖度):smile_o01: -、,一於請佢番出嚟。
lotuguy 2013-5-29 02:31
[size=4][b]細說香江話當年..............水上人的文化風俗[/b][/size]
香港開埠發三家 : “撈家,客家和蜑家”.
撈家即海盜賊寇, 如”張保仔”之類.
客家指客家人.
蜑家是艇家或水上居民, 簡稱”水上人”.
所謂”發”, 亦非簡單指”發達”,而是當時以這三類人佔多和為主.
水上人泛指在水上居住的人,稱為「漁民」或「蜑家人」,靠出海捕魚維生。在香港水上人分為「蜑家」和「海陸豐」族群。香港開埠乃是由小漁港開始,而香港的蜑家人已經在香港生活多個世紀,亦是香港原居民之一的民系,他們只在船上生活和有自己的語言蜑家話。
香港水上人是粵語族群,蜑家話,又稱水上話,是漢族一個瀕臨消失的民系,“蜑家人”的母語。鑑於蜑家人廣泛分佈於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的沿海地區和主要內河。並且絕大多數經常和附近的本地人頻繁交流。因此,“蜑家話”在不同的省份所指代的語言係屬可以完全不同。比如兩廣的蜑家話屬於粵語的次級方言。而福州疍家人則主要使用福州話。
兩廣沿海和西江流域的蜑家話是一種粵語方言,與粵語的標準口音廣州話可相通。
[b]範例:[/b]
[b]蜑家話發音 粵語 例句[/b]
愛 要/愛 我唔愛啦!
砸 打橫 個櫃側嚟放先放得落。
yo 嘈 好多人叫到'yo'晒。
蟬 死 啲蝦再唔食就會蟬啦!
開面 外面 行坐出開面買椅(魚)!
tie 釣 你去唔去'tie'椅(魚)?
反 玩 你唔好反到咁夜先返。
[b]香港的蜑家話[/b]
香港原居民可分四大民系,即客家(使用客家方言)、蜑家(使用兩廣疍家方言,屬於粵語的次級方言)、鶴佬(潮汕方言,屬於閩南語系)和圍頭(粵語莞寶片方言,和廣州話差異較大的一種粵語次級方言)。
其中香港蜑家語音與粵語廣州話很近似,但有一些獨有的詞彙。香港的英文名稱Hong Kong 正正就是蜑家話發音的音譯。 他們讀”香”字發音為”康”,所以開埠時英國人把”香港”譯做 Hong Kong 而非Heung Kong.
由於現時水上漁民經已逐漸轉到岸上生活,而他們的下一代已完全融入了主流社會。因此現在懂得說獨有蜑家話口音或詞彙的年輕人已經十分少。從前蜑家人多數聚居在香港島的香港仔、赤柱、九龍的油麻地、新界的西貢、青山及大嶼山的大澳或長洲等地的避風塘,市區的蜑家人由1970年代開始逐漸遷移往岸上居住,並且迅速融入主流社會。所以到了今日只能集中在港島南區、大嶼山的大澳或長洲等小漁港仍有較多保留蜑家口音的蜑家人。
在”[b]地水南音[/b]”中有很多唱音和蜑家語非常接近,例如([b]男燒衣[/b])中有段…….”又到亞艇嫂來慰問呀,我叫聲亞”[b]大想[/b]”….”[b]大相[/b]”即”[b]大少[/b]”的意思.
另外, 亞喲(音 Yor) 是專稱女生的, 但就係接近”豬扒”的意思.
以前工作時,有些男同事是上岸多年的水上人,男人閒時就梗係潦女人,初時D女同事仲未知,後來明解後,每次便會引來鶯聲燕語,你追我逐的”和諧”場面喇.
其他如 “Yap”, 即係差勁意思.
lotuguy 2013-5-29 02:34
而水上人在香港開埠初期的影響很大和廣,最顯著的是”阿群帶路圖”.
阿群帶路圖是香港割讓予大英帝國成為英國殖民地後的標誌之一,作者不詳,在香港殖民地時期被廣泛使用。
阿群帶路圖的下方是一個海岸(代表香港島北岸),岸上繪有貨物數箱和一些人物。對上是一片海港(代表維多利亞港),分別繪有一艘中國帆船和一艘英國商船,而遠方則隱約有一群山巒(代表九龍半島)。
阿群帶路圖大意講述英國軍隊最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得到當地居民陳群引路至香港島北部的故事。當時的路線約為現時的淺水灣道、香島道、黃竹坑道、香港仔大道、石排灣道及薄扶林道至西營盤一帶,之後此組道路一度被稱為群帶路。有傳聞指出,當時英國軍人行經香港村時,向陳群詢問該處地名,她以蜑家或者客家口音回答「香港」(Hong Kong),英國人便以此名稱作為全島嶼的名稱;此成為了香港地名來源之一。
但亦有一說,是相反方向,由西營盤,石塘嘴經薄付林走向淺水灣
有關群帶路的起源,已故香港掌故專家梁濤指出過有幾個可能,除了阿群帶路外,另外一可能為裙帶路。因為此條路繞在香港島的山腰上,有如婦女之裙帶而被稱為裙帶路,後來訛轉為群帶路。
1874年,桂文燦編纂的《廣東圖說》同治刊本,當中記載了群帶路為上環、中環及下環。而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當時的群帶路所標示的位置亦相近。
1843年,香港政府以香港徽章作為香港的印鑑及代表香港,當中徽章下方就是阿群帶路圖。由於1941年前的九廣鐵路標誌及1983年前的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標誌也使用該徽章作主體,因此阿群帶路圖也出現在這些標誌上。
1876年,在更新版本的香港旗幟設計上,加入了阿群帶路圖,直至1959年被香港盾徽取代為止。
1969年,皇家香港警察隊徽章也使用了阿群帶路圖,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為止。
lotuguy 2013-5-29 02:39
[b]群帶路里程碑[/b]
1846年,香港政府根據群帶路的基礎,修建連接維多利亞城至赤柱的道路,沿途豎立多塊里程碑(群帶路里程碑),後來一度被湮沒,甚至損毀。
1967年3月,刻有群帶路三字的花崗石里程碑在石排灣道被發現出土,引證了群帶路的真實性。現時該石碑被收藏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其後,香港政府亦於大潭道遴近大潭水塘發現另外一塊里程碑,該里程碑至今被保留在原位。
群帶路里程碑為花崗石石碑,約高1米,尖頂,碑上刻有漢字及英文,指示該處距離維多利亞城及石排灣(石排灣以西之里程碑)或者赤柱(石排灣以東之里程碑)的英里及華里。
由於資料圖片實在太多, 筆者須要花時間作整理,只能作分批上載,見諒.
.............(繼續)
lotuguy 2013-5-30 00:00
[b]水上人生活[/b]
水上人主要是以捕魚維生。他們居住於漁船上,停泊在各港灣或避風塘內。香港的漁船大多數由家庭成員操作,另僱用漁工協助。由於他們出海捕魚需要全家的人力,60年代至70年代漁民家庭的子女大多繼承上一代家業因不太重視讀書。有見及此,政府及一些宗教團體便創立了「水上學校」,和在休漁期間,為水上人的兒童提供教育。但近年香港的漁業式微,以及捕漁量比以前減少,大多數漁民已上岸生活,很多蜑家人的傳統亦逐漸消失。
lotuguy 2013-5-30 00:25
香港不少地方是漁船聚集之處。昔日有「香港八大漁港」,分別是香港仔、筲箕灣、大澳、長洲、青山灣、大埔、沙頭角及西貢市.
但亦有不少水上入, 選擇避風塘作聚居, 方便工作及讀書.
[b]避風塘生活[/b]
1990年代以前,相當龐大的人口在避風塘以水為家,當中不少是漁民或水上人的後裔。他們建立了有別於香港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從多方面來看,水上文化是發展成熟的,譬如,有獨特的婚嫁儀式、飲食習慣、唱調和口音。中式餐館的著名菜式「避風塘炒蟹」,就是源自避風塘的水上食肆。
但實際上早年避風塘的居民,其實也有不少是付不起陸上房屋租金,而到艇上寮屋居住的,當中不少是1949年後來港的難民,香港電台劇集獅子山下曾有單元節目作探討。
筆者有幸, 年青時有機會曾上過一些所謂”住家艇”參觀, 與直至現今尚存的”籠屋”, 不遑相讓 !
而且,很多亦是因欠缺資金作維修,因而棄置作”住家艇”用途,試想想 : 煮食, 沖涼, 睡覺甚至大小便, 都要困在那小小地方, 仲要係三幾囗人 ! 而最大問題是無水無電,又因方便及避風浪,多數十多隻船艇連縛在一起.好似三國演義中的”連環船”一樣. 結果, 很不幸, 每當有火警時, 便一發不可收拾!
艇民之中, 亦有大名鼎鼎的”甘仔”, 意大利藉的甘若望神父. 他原本是去中國傳教,但因事故(好似是文化大革命)被阻而留港十多年,他獨居於油麻地避風塘一小艇上,期間多次參與很多有關民生事件而與港英政府作抗爭,例如”水上新娘”事件等.稍後作介紹. 成為”政治神父”,早幾年才北上中國,參加扶助教育的工作.
著名女導演許鞍華曾拍過一套電影, “萬語千言”.內里也很重點介紹他, (由黃秋生飾演),另外亦環繞著同是水上人的李麗珍,吳仲賢(真人,是那時代極出名的民運革命份子,現今長毛那班人,根本不能相比),和另一當時著名的民運份子,(由謝君豪飾演,似是影射劉X石)三個人之間的感情故事. 無論編,導,演都絕對一流.
但離題了, 各位有興趣可自行上網觀看.
當中最著名的是筲箕灣愛秩序避風塘艇戶,實際上其是筲箕灣山六村的延伸(今已重建成耀東邨),在1976年春節發生大火,居民大多安置到柴灣興華邨。另一個著名艇戶聚居地為舊油麻地避風塘,此地艇戶多為陽江縣人士。
補充一點,有錢的水上人大都在岸上附近置業,例如香港仔,鴨利洲,筲箕灣的東大街,西灣河等.
香港仔更因恆生銀行在60年代被惡意造謠中傷,引發以水上人為主的客戶擠提.
而筲箕灣東大街, 現在己成為出名的中下層”食街”了.
漁民的生活和文化,在大眾眼中看似有趣迷人,然而,極度貧困的一面則不為人知。由於出海捕魚的需要,漁民家庭的子女大多沒有機會讀書。有見及此,一些宗教團體便創立了「水上學校」,為避風塘的兒童提供教育。另外,漁民出海的魚穫或多或少,收入不定,很難維持生計。
後來,由於船上難以妥善安置抽水馬桶和垃圾收集設施,而人口又漸趨稠密,避風塘惡劣的衛生情況可想而知。
隨著香港的漁業式微,大多數漁民已上岸生活,而避風塘文化亦隨之迅速消失。避風塘的作用至今未變,即使在不久的將來,避風塘也是香港不可缺少的。一些以避風塘炒蟹打響名堂的食肆亦已遷岸開業。同時,因為艇上居住環境惡劣,香港房屋協會分別興建了香港仔漁光邨、西貢區對面海邨和翠塘花園來專門安置上岸漁民,而房屋署也為漁民興建不少公共房屋,屬下的大元邨、太和邨也安置不少三門仔漁民,而柴灣漁灣邨、青衣島青衣邨也是為漁民因填海必需上岸而興建。
下次則會介紹水上人的婚嫁風俗.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5-31 10:22 PM 編輯 [/i]]
lotuguy 2013-5-30 00:25
香港不少地方是漁船聚集之處。昔日有「香港八大漁港」,分別是香港仔、筲箕灣、大澳、長洲、青山灣、大埔、沙頭角及西貢市.
但亦有不少水上入, 選擇避風塘作聚居, 方便工作及讀書.
避風 ...
lotuguy 2013-5-30 22:52
在末介紹水上人的婚嫁風俗時,想先介紹他們一些其他信仰風俗和生活禁忌.
[b]風俗習慣和生活禁忌[/b]
有傳水上人食魚時不容許把魚翻轉來吃,認為會”翻艇”,即翻船,大吉利市.但很多香港水上人是沒有這些禁忌的,有些水上人索性把魚切成段狀或塊狀,這樣便不存在翻轉或不翻轉的問題,不過水上人在進食時說話依然有些禁忌,如愛說「撈起魚來」、「順起魚來」、「順攤」。此外,女人也不能隨便在龍頭(船頭最前最尖部位)、海口兩處地方隨便走動,婦女來經時,更是禁止在船頭任何地方走動,至於船頭甲板一帶則可以。這些傳統跟珠江三角洲的水上人相當一致。
至於稱呼他們, 則不可稱呼”蜑家”,分分鐘反面.原因: “蜑家””蜑民”名稱,據傅是明朝朱元璋在開國之前,和他的主要爭天下對手,陳友諒在洞庭湖(或潘陽湖?)作一主力決戰,而陳友諒一直是以水軍為主力.結果,朱元璋大勝,但他對陳友諒的所有部屬皆命令以後只準水上為家,不得上岸生活.更賜姓 “蜑民”,
即是”壞蛋之民”, 極其侮辱和苛刻.
所以, 水上人對”蜑家””蜑民”稱呼是非常反感. 就算是”艇民”都唔喜歡. 但若果叫他們做”艇王”就非常嗒糖, 原因”艇王”代表非常有米有地位. 但現今都無人會再咁叫咯.
[b] 水上人的信仰[/b]
水上人分「鹹水」和「淡水」兩種,信仰也有不同。信奉洪聖的,多數是鹹水,例如香港、深圳、東莞的水上人;淡水信的是龍王(註:民間傳說有指洪聖和龍王是同一人,有說是不同的水神,由於年代久遠,洪聖和龍王的身份已經難以考究),廣東一帶的內河水上人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洪聖,只知道他們所拜的是龍王。由此可見,香港水上人信仰是承傳於珠江三角洲沿海區域為主
lotuguy 2013-5-30 22:56
洪聖,專稱南海洪聖大王,又稱洪聖爺或赤帝。是中國南方有名的神祇。洪聖原名洪熙,是唐代的廣州刺史,他為官清廉,一袖清風,致力推廣學習天文地理以惠澤商旅及漁民。洪熙過世後曾被封「洪聖」至宋代則被封為「南海洪聖廣利王」,成為了漁民守護神。
洪聖廟(又稱洪聖宮或洪聖古廟)為祭拜海神洪聖的廟宇。早期坪洲大多數都是出海捕魚的漁民聚居,漁民西面供奉天后、東面則供奉海神洪聖爺,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為洪聖爺誕,不少地方均有大型慶祝活動。
lotuguy 2013-5-30 23:01
[b]天后娘娘[/b]
香港漁民除信仰洪聖作為海神保佑他們外, 亦普遍信奉天后, 又名媽祖. 作為保佑他們出海工作謀生時的神.
相傳,媽祖於宋代建隆元年(960年)3月23日出生於福建泉州府莆田縣(註: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泉州府的莆田、仙遊二縣劃入興化軍)的湄洲島,出生時已有特殊徵兆:紅光滿室,香氣四溢;出生至滿月均沒有啼哭過,故取名林默娘。林默娘自童年起即有預測天氣的異能,常於海難發生時前往救人,雍熙四年(987年)29歲時於鄉間湄洲峰上羽化升天。
其後每多顯靈,於海濱救人無數,於是沿海鄉民紛紛立廟祀奉,歷代君主都賜以頭銜,尊為天妃,直至康熙22年(1683年)福建水師施琅攻打台灣鄭克塽,因戰船擱淺,清朝軍人乃向天妃禱告因而脫險。康熙帝知道後將天妃改加為「天后」,此後天後成為中國及東南亞華人社會裏漁民和所有航海者普遍的守護神,有些漁民更會把孩子和天后「上契」。現今祖籍福建的林姓人士,多普遍認同天后是他們的祖先。
香港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天后崇拜較早傳入的地區之一,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始建於南宋時期。現時香港的天后廟遍布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大部分是清初遷海以後才修建的。香港的天后廟規模不大,廟與廟之間沒有從屬關係,其中以大廟和元朗天后廟神誕活動的規模最大。在香港有很多天後廟在較內陸位置,是因為歷年來的填海工程所致。
全港現存共有超過100間主要供奉天后為主的廟宇,是香港最多的廟宇
天后誕一般是定期舉行,一年一次,大部份在農曆三月二十至二十四日舉行,視乎每個地方而定. 但多數會有陸上和海上大巡遊. 海上則到大廟(佛堂門)作參拜.
[b]海上巡遊[/b]
於2012年4月13日,香港旅遊發展局統籌了40艘漁船及帆船鴨靈號於維多利亞港上演大型海上巡遊,令到昔日的香港漁港風貌重現眼前,巡遊吸引了近300遊客和市民聚集於尖沙咀海旁圍觀。船隊從九龍灣出發,列隊慢駛至維多利亞港近會議展覽中心新翼對開海面,船上插滿寫有「天后寶誕」、「風調雨順」及「網網千斤」等旗幟。
除此之外,水上人也信奉觀音,在淺水灣有[b]向海觀音像[/b]和在大埔興建的觀音銅像.
向海觀音, 似乎一般以國內沿海一帶較多信奉.
lotuguy 2013-5-30 23:04
香港各處的天后廟
lotuguy 2013-5-30 23:23
細說香江話當年..............水上人的文化風俗
[b]婚嫁風俗[/b]
因階級觀念和生活習慣不同,以前水上人很少和陸上人通婚。而一般習俗,在合婚的三日內,只要雙方家裡沒有打破東西,就算成婚。香港大澳在過禮時會進行打「噹噹」(銅鑼)。婚禮大多數在凌晨三時至五時的吉時裡舉行,目的避免遇上喪事或孕婦,這是古婚遺風,但是迎娶時是不奏樂,因在零晨時分,恐擾人清夢。不過現今似乎未見.另外,花燭會由「花燭婆」、「花燭公」負責燃點和管理,能夠完全燃燒代表同諧到老,香港和其他地方多數由好命婆兼任。
漁民為求健康成長,事事順利,一般出生後都會契神,多數契天后娘娘.直至成親前才會「脫契」,脫契又叫「脫殼」,他們會請一些道士來為一對新人作福脫殼。脫殼前,家人為新郎改大名﹙部份地方稱改大字﹚,不過大多數水上人過了婚禮後便不採用大名。稍為重視的地區,會把大名掛在牆上的鏡架裡,簪花掛紅留作記念。香港的漁民也有改大名的習慣,但不是太重視,只有塔門見到數家水上人把大名黏在牆上或鑲在鏡裡。女方那邊,水上人在嫁女前一、二晚會進行「對嘆」的儀式,新娘與母親姐妹你一句我一句的對答,「嘆」的內容以教導新娘為婦之道和答謝父母養育之恩為主,有些更要哭出聲來,叫做哭嫁。
水上人的婚禮多數都在漁船上進行,避風塘或近岸則以大躉船,非常有氣派.住棚屋者除外。多數在漁民禮堂舉行婚禮.住棚屋的水上人還有一種稱「回腳步」的婚嫁習俗,就是新娘子出嫁時從陸上離開家門一會後便返回娘家,是為「回腳步」,部份地方則稱為「翻面」。回了腳步,新娘子在娘家待一會便再次離家,這次離門,再不能回頭看娘家一眼,新娘要繼續向前走到鄰近小埠頭,視為行大運,然後由媒人安排落船到男家。
婚宴方面,水上人每逢嫁娶時,都會大排筵席連吃數天,分正餐和閒餐兩種。正餐一天,閒餐多為兩天或是三天,由多艘小船靠在一起來舉行喜宴,或在陸上煮好食物,帶回船上享用。部份水上人在陸上建臨時歌棚舉行,少數有錢的漁民會在「歌堂躉」、「廚艇」舉行婚宴。
水上人由於長期在海上生活,對財物有另一種觀念,一般是對金飾非常愛好.而不是似陸上人將錢存入銀行.平時亦喜歡穿金戴銀. 所以以前一見到D人成身”金氣迫人”, 唔駛審, 一係”撈偏”, D “碼頭”係用黎江湖救急時用既.否則就係 “艇王”----水上人的別稱,係好的而且佢地非常受架.
而在婚嫁儀式上,新娘更必需將親朋戚友所贈的金器全部配戴在身!
曾經在一已上岸多年的朋友婚宴上,眼見那新娘左右手十多隻金鐲, 十隻手指介指, 頸上數不清的金鏈, 簡直成個”金玉奴”咁 ! 更佩服她的超磅負重 !
lotuguy 2013-5-30 23:27
婚嫁風俗
lotuguy 2013-5-30 23:29
[b]水上新娘事件[/b]
當時香港的艇戶多會回內地娶妻,這些新娘來港後亦居住在艇上,擁有內地的流動漁民証。1980年,當政府撤消抵壘政策後,她們隨即變成非法移民,不能上岸。1984年,甘仔陪同油麻地避風塘艇戶,前往布政署(現時的政府總部)請願,要求政府批準水上新娘長期居留,但最終被拒,她們需要被遣返內地。甘仔憶述當年有14位水上新娘被捕要遣返內地,於是甘仔便開始絕食行動。由於當時香港鮮有人進行絕食抗議,甘仔的行動隨即成為新聞焦點。其後,政府派出首席助理保安司劉淑儀(葉劉淑儀當時未婚)邀請甘仔到布政署作遊說,表示若甘仔願意停止絕食,政府將會答應安排已遣返的水上新娘逐批來港,結果1200名水上新娘在半年內陸逐獲准來港與家人團聚。
有時候,引古鑑今,由港英政府到現今特區改府,在處理水上新娘和雙非問題上, 真是高下立見.
lotuguy 2013-5-30 23:29
水上新娘事件
當時香港的艇戶多會回內地娶妻,這些新娘來港後亦居住在艇上,擁有內地的流動漁民証。1980年,當政府撤消抵壘政策後,她們隨即變成非法移民,不能上岸。1984年,甘仔 ...
lotuguy 2013-6-3 04:49
水上人作為香港原居民之一, 香港, 新界及離島有很多港灣及內灣 (開埠時尚未有避風塘),都是他們平時沒有出外捕魚時候,休息聚居的地方.以下找一些普遍的地方,作簡略介紹 :[b]香港仔[/b]香港仔和薄付林是香港很早有水上人聚居地方之一, 而薄付林以前有一小河流和瀑布, 直流入海. 地點大約在現今薄付林村對開, 可惜在網上再找不到有關照片.而當時外國商船, 亦有停泊作補給淡水, 可能因此, 令到香港這漁村小島, 從而被外國人所認識.香港仔原本稱為石排灣(現多指香港仔半山的石排灣邨)。1841年,一批英軍登陸赤柱,獲一名叫陳群的女原居民引路到香港島北部,之後這組道路也一度被稱為「群帶路」。當英兵行經香港村(黃竹坑香港圍)時,地點記得是香港仔隧道入口處, 向陳群詢問該處地名,她以蜑家口音回答「香港」(Hong Kong),所以整個島嶼就被稱為香港島,此地則被稱為香港仔。後來香港政府將此地命名為鴨巴甸(Aberdeen,香港仔的英文名稱),以紀念當時英國的外交大臣鴨巴甸勳爵。而於香港日治時期,香港仔曾被改名為元香港,代表「香港的起源」的意思.
lotuguy 2013-6-3 05:02
香港仔昔日是香港地區的一個主要轉口港。古時香港地區內生產的石磚,大多先運到香港仔的海灣分行排列,以便運到廣州,因此該海灣得名為「石排灣」。到了明朝,石排灣也兼營香樹製品的轉運。從沙田及沙螺灣等地生產的製品會經尖沙咀用小艇送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傳說明朝建立的香港村因而得名。而香港仔的轉口事業隨著清朝初期的遷界而式微。
另一方面,早於香港開埠之前,已經有漁民在香港仔居住。開埠後,除了漁業外,香港仔一帶也開始發展工業。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其後成為香港四大船塢之一。20世紀初,香港仔東部設立了大成紙廠,但到了1920年代因香港仔水塘的擴建,導致不能再使用該水源,業務需要結束,原址後來發展為香港仔兒童工藝院(今香港仔工業學校)。初期居民大多居住在香港仔黃埔船塢東面的香島道(今香港仔大道)及香港仔大街(今香港仔舊大街)一帶,艇戶則多聚居於香港仔避風塘內以及黃竹坑西面的十五間和涌尾海傍.
[[i] 本帖最後由 lotuguy 於 2013-6-3 05:30 AM 編輯 [/i]]
lotuguy 2013-6-3 22:02
[b]筲箕灣[/b]
筲箕灣位於香港島區,是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自開埠以前,已經有漁民在此海灣居住。
筲箕灣本來是一個海灣,因為水域很圓,像一個大筲箕,因而為名。不過,坊間亦有兩個傳說是與筲箕灣的地名起源有關。第一個傳說指於南宋末年,有一個叫張進的人隨海軍船艦到九龍半島一帶,經過現時的筲箕灣時,他不小心將他祖先給他的家傳之寶筲箕跌到海中,所以這個海灣就稱為筲箕灣。而另一個傳說則是於清朝初期,有一個叫朱蒂的漁民,結婚後不久丈夫就去世,並誕下一個遺腹子,取名作阿蝦。他雖然是一個好孩子,但後來因感染了天花而變盲。到了阿蝦15歲時,母親亦感染重病。為了養活母親,他便用筲箕於現時的筲箕灣行乞為生。後來有一日天氣異常惡劣,阿蝦被海浪沖走,只留下筲箕於岸邊。為紀念阿蝦的事跡,當地居民將這個海灣改名為筲箕灣。然而,由於筲箕灣這個地名,早於明朝萬曆年間編寫的航海圖《粵大記》中出現,故第二個傳說的可信性有限。
此外,筲箕灣亦曾被稱為餓人灣。傳說明朝時期,有一隊商船因颱風而被逼於現時的筲箕灣登陸。當他們找尋食物時,但卻無法找到,連當地居民也無法找到。結果他們在離開前都無法充饑,因此而戲謔這個海灣為餓人灣。但比較有根據的說法是香港開埠初年,筲箕灣一帶對外交通十分落後,只靠班次極疏的舢舨聯繫中環。餓人灣指若被困在該處,遲早會餓死。當時有一句俗語:[b]「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b],就是形容筲箕灣交通落後的情況。
早期香港原居民中的漁民主要集中於柴灣一帶。18世紀中葉,有漁民發現筲箕灣為避風良港,所以陸續吸引漁船停泊於筲箕灣。同時亦有一些來自惠州的客家人於筲箕灣山頭開採花崗岩,並在岸邊建簡陋房屋。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筲箕灣人口約1,200人,佔香港島人口(4,350人)約28%,大部份居於艇中。其後海盜問題嚴重,1860年,香港總督麥當奴決定整頓該區,拆毀凌亂蓋搭的房屋,重新建屋辟路,是為筲箕灣東大街,並設立派出所方便警察打擊海盜。
1911年,筲箕灣人口增加至7,000人。1920年代,筲箕灣出現了一些小型工業,為筲箕灣成為工業區開始。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難民踴入筲箕灣,建立了13條山村。山村多以簡陋的鐵皮屋組成,衛生環境普遍差劣。
一直到了1960年代,香港政府大規模整頓開發筲箕灣,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如1964年落成的明華大廈等),並且進行了大規模填海工程。於1967年起,政府開始清拆山上的簡陋房屋,但是進度一直緩慢;而《讀者文摘》、《星島日報》、《成報》和《新報》亦於1979至2007間遷入該處紮根,直至1983年,筲箕灣山邊的聖十字徑發生大火,燒毀不少居民的家園,亦使政府決心整頓,開始全面清拆所有木屋及石屋,並且在原址開山,興建耀東邨及興東邨等公共屋苑。這些改變,令到筲箕灣成為今日的面貌。
筲箕灣除了東大街及金華街一帶為早期水上人上岸集居之地,
旁邊的愛秩序灣避風塘亦有很多”住家艇”和棚屋, 生活和衛生條件都十分差, 後來政府銳意發展筲箕灣和柴灣, 除了把附近山頭的聖十字徑村等全部鏟平, 改建為耀東村, 把愛秩序灣避風塘大部份填平, 而大部份水上居居亦被徒置到柴灣的漁灣村及安置區.
筲箕灣東大街現今亦己發展為出名的中低檔食街.
lotuguy 2013-6-4 23:11
離島方面, 則有長洲, 大澳, 坪洲, 馬灣, 塔門等地. 都是水上人聚居之處. 當中又以長洲最大和人囗最多.記得以前在長洲北帝廟旁, 好像是西灣吧,是比較欠繁榮之處, 是有一船廠, 專造比較小型的漁船, 筆者曾經看著那些工人噴塗玻璃纖維於艇模上,很快便成為一隻玻璃纖維艇,亦看到工人把一大塊的玻璃纖維貼於比較大型的新船船身上,作防水用途.附近更有一醬園, 把很多一大盤的乾果,於空地上曬. 但有一點, 凡乾果涼果, 蝦醬, 魚露等製作過程, 都是不見為好. 特別是魚露, N 年前曾在香港仔薑花澗行山往太平山頂, (此路己不復存在,勿試),途中曾經一魚露場,坦白講,以為入了死屍場.不過, 上述的所有地方己全部隨時光消失了.
lotuguy 2013-6-5 00:55
[b]大澳[/b]
大澳是香港碩果僅存的水鄉,英國人來港時,大澳稱作蜑家村大約有三千名居民。當中,有二分之一人口是退休長者,均為別稱「水上人」的蜑民,他們的祖先是香港的首批定居者,在大澳水道上搭建簡單的棚屋成為家園。
[b]大澳棚屋[/b]
大澳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大澳位處離島上,遠離煩囂的市區,較少受到都市化的影響,所以仍舊保留早期香港的漁村風貌。大澳風景秀麗盎然,水道上的高架屋──棚屋,是漁民的居所。河、湧有秩序地穿插於一排排的古老棚屋建築群,烘托出獨特的漁鄉風情。在建築材料方面,棚屋一般由杉木、坤甸木和紅木等木材建成。 1950-1960年代的棚屋多為尖頂設計,而1970-1980年代就多採用平頂。
大澳稱棚屋為葵棚或水棚,早期棚屋先在水邊打樁,木樁多為水杉或木杉,然後在樁子上搭起棚架。棚屋必然設有小梯伸延水面,方便直接走到棚下的小艇。進入大門就是大廳,大廳是安放神位的地方,廳後的是房間(中山水上人稱為神後房﹚。早期的棚屋,廚房、廁所跟船上一樣分成大細邊,廁所在左邊,而廚房則在右邊,現在大澳的棚屋,其結構比早期的較為先進。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棚屋稱為水棚、水欄或水寮,香港的棚屋的建造方式跟該地棚屋並沒有很大的分別。
除大澳外, 鯉魚門以前亦一樣有海邊棚屋, 但數量較少而且在60年代尾, 已差不多全部拆清光.
香港威尼斯大澳水鄉長者園地[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fZLjHI65Qxg[/url]
大澳各種水產乾貨非常出各, 當中更以蝦醬和生插鹹魚最聞名.
lotuguy 2013-6-5 01:00
避風塘
lotuguy 2013-6-5 01:06
[b]避風塘風光[/b]
講到水上人的聚居地方, 當然是少不了避風塘, 而眾多避風塘中, 亦以油麻地和銅鑼灣兩處最出名, 銅鑼灣更曾經以其獨特飲食出名而吸引一些夜遊人仕.
通常那些飲食艇及一些”歌艇”,都會向那些搭載了夜遊人仕的艇靠近, 而冶遊人仕便會點菜和點唱.
70年代銅鑼灣避風塘內的船家以小艇作流動食肆, 供應現場即炒美食.避風塘的船家美食衍生了後來以銅鑼灣避風塘為名的各式各樣的食肆.
水上人也有他們自己的歌謠”鹹水歌”, 就像客家人的”客家山歌”一樣, 有其自己的文化特式.
鹹水歌又稱白話魚歌,是水上居民的一種歌謠,主要流行於中國珠江三角洲一帶。一般是男女對唱,多屬情歌。
鹹水歌一般由上下兩句組成單樂段,或由四個樂句組成復樂段。有獨唱、對唱等形式,而以後者為主。對唱採用男女互答形式,問答雙方的曲式結構是一樣的。男唱前兩句,女唱後兩句。男的結束句通常為「姑妹嘿」,女的結束句則為「兄哥」
鹹水歌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wMDYuQpo31I[/url]
不過, 坦白講, 筆者至今緣慳, 在香港從未親眼見有人唱”鹹水歌”, 電台廣播鄭君綿,李紅,新馬師曾等人唱的就有聽過. 可能在廣東內河地區較多吧 ?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