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二戰後 香港寄嘢返大陸

tellstoryguy 2014-2-9 01:03

大家好,本人係新手,由於興趣+工作關係,需要搜集一啲關於舊香港的資料,希望各位師兄師姐可以多多幫忙~ 先說謝謝~:loveliness:

有冇前輩知道當年寄嘢返大陸俾親戚情況普唔普遍? 戰後,國內對於香港物品的需求大唔大?定係都係倚賴國貨?

文革時期又如何?

lotuguy 2014-2-13 16:27

香港寄東西回中國大陸是以58-63年期間最高峰,原因是當時”大躍進”運動失敗加上天災人禍,政治及其他問題不想涉及。

當時是有很多”代客寄郵包”的店舖,通常是以食油及雜糧罐頭為主,而外面則用幾層的”斜布”作包裹,原因是郵包收到後,那幾層”斜布拆開後,”剛好”是足夠做一套成人的解放裝。

除此外,若果是親身回鄉,則多數是一根扁擔,前面兩大包裹行李,內里是之前內地親友叮囑要買和帶的東西,應有盡有。

而大人及小孩,則不論天氣,每人身上都穿上幾件衫及2-3條褲,很多時小孩都會穿上成人衣服!!

有一樣要特別講解,以前過關入內地,絕不輕鬆,不似現今用回鄉卡咁方便,而係要排隊入房,面對面中國邊防人員,多番查問,然後才手寫簽發一叫”回鄉介紹信”,即是通行證,到涉後要呈交當地的”派出所”或旅館保管,若想到其他地方作旅遊,則又要在該地派出所作另一次申請。

至於在文革期間,己很少人寄東西回鄉,因為此做法是分分鐘害死內地親友!!

而文革期間,一切糧食及衣物,雜糧等,甚到飲茶點心,宵夜,一律是要憑糧票配給。

希望能解答到樓主所問吧。

tellstoryguy 2014-2-15 22:39

謝謝呢位前輩!

解釋好詳盡,其實正是想知當時糧油雜貨的情況! :loveliness:
"代客寄郵包"店鋪的作用只是幫人寄東西? 有沒有糧油雜貨賣?
一般傳統雜貨店是否很好賺?

謝謝lotuguy大大!:loveliness:

lotuguy 2014-2-16 08:43

通常”代寄郵包”的多數是單一式作業,類似現今速遞公司,而普通雜貨店亦有個別兼營,但不多。

其實以前最辛苦,是慘是”過關”。以前只有一個正式出入關口,羅湖橋。而入境中國則要排隊,經中方海關及邊防軍,嚴厲盤問及甚至搜查,才用筆簽發一”回鄉介紹信”即是”通行証”。

此証非同小可,內里詳細列明個人資料,目的地,逗留曰期等,若遺失,早走,遲走,後果極之麻煩。

而簽證房只能8間,第9間俗稱9號房,入親去則大吉利市,則係要大搜特搜,仲會特別盤問。

筆者年青時,曾與友人作”背包黨”自由行,早上9時由尖沙咀火車站出發,晚上10:30才可以到達廣州。其間13個多小時是擁在羅湖橋上,乾曬,無水無食………………更無厠所 !!!!!!

吳君如以前有套自己出錢拍的電影,”四面夏娃”,其中一個單元便拍出當時由港入中的過關”Benhur”咁場面。

4rex 2014-2-16 19:08

當時港人回鄉
著 4,5 件衫入去
除淨一, 兩件出返來

booma 2014-2-17 20:38

[quote]原帖由 [i]lotuguy[/i] 於 2014-2-16 08:43 A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81588937&ptid=22938383][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通常”代寄郵包”的多數是單一式作業,類似現今速遞公司,而普通雜貨店亦有個別兼營,但不多。

其實以前最辛苦,是慘是”過關”。以前只有一個正式出入關口,羅湖橋。而入境中國則要排隊,經中方海關及邊防 ... [/quote]

當年寫回鄉介紹書的邊防人員都是外省人, 有時大家雞同鴨講, 他們分分鐘寫錯港人個姓名, 等到叫名攞回鄉介紹書時至知與身份證不同時, 咁就大件事有排再更正, 果時心情真係想唔鄉好過.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戰後 香港寄嘢返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