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daiman05 2016-3-5 08:27
從梅樹坑橫跨接回大埔公路經快樂亭,這頗具歷史的四角亭,於1923年由何萼樓捐建,1967年10月大埔理民府曾重建,又於1989年11月由大埔政務處
及區議會再重建,題字卻是大埔鄉公所。亭子不大,竟有多個部門護駕,可謂大有來頭,新界罕見!
大埔公路北行到林錦公路迴旋處前,穿過隧道向北走,路左為圍頭村,圍頭村新丁屋幾將舊圍村包圍。稍前有路口左伸,大路西望群屋重疊密集,是為泰亨鄉範圍,循鄉道入村,多間青磚書室展現。三圍中的中心圍(青磚圍在另一邊坐北向海)巨石為基,青磚為牆,青灰一片,而磚牆夾雜紅磚及青磚,較新界其他圍磚大,可想像其悠久歷史。
文山公園建於文氏宗祠北鄰,文天祥巨像坐北向南,正好看護中心圍及大埔海。正氣歌刻塑在長長矮牆中,附近樹枝垂下遮了部分,要看影全景可不容易。那魚池金鯉弋游、青鯉翻騰,彷彿文天祥大軍兵馬,令附近都生動起來。
步入宗祠,高大門樓、天井、牆匾、名人題字、碑刻都令遊人肅然起敬,自然地望向那神,果然為大家風度。想當年多次臨鄉參與盛宴,與文氏兄弟閒話,提及曾率隊伍到江西吉安文族老家及拜謁文天祥墓,即啤酒多灌兩罐。十年前在文氏家鄉祠堂,被安排與村民一起午膳,可高興啦!事後靜靜地對隊友說:「我們整團人竟沒有一個姓文的。」
宗祠出右往文帝古廟及天后廟,廟前空地即泰亨鄉五年一度打醮醮場,筆者也多次出席,可惜醮刊還是太簡單,應廣增內容,類此醮刊已成各大學及文化機構收藏文獻。近數年也有醮刊出售,也是值得的,若免費派贈,對於那些不求甚解觀醮者,簡直是浪費。離開泰亨鄉,發覺各村竟然清清靜靜,也許村民都回鄉或遊埠去了。
泰亨鄉與南華莆之間通道,正在進行裝水渠等工程,村道變得曲折及閉塞,只好走出大埔道北行,十五分鐘後左入村道,遠遠見到南華莆崇真堂人聲鼎沸,人頭湧湧,意識到是教友剛守完禮拜。百多年前天主教教友向新界傳道,即使偏遠地亦見其蹤,如西貢大浪、浪茄、東平洲、吉澳、鴨洲等,教會興旺自有其原因,這南華莆崇真堂建於1948年,擴建於1953年,曾於2007年重建。忽然有教友從人群中走出打招呼,定睛一看,原來是郊野公園前管理黃福義先生,並介紹主禮者,合照後揮手道別。
沿大埔道公路北行至橋頭附近,左望那長春酒廠已被工地包圍,酒廠明顯被空置,廠房破爛,數十年光景也隨內地開放,許多土產工業式微及結束,一切皆轉型中。
從橋頭涼亭跨兩座天橋,越過鐵路到九龍坑村村口,自然走向村口山記士多,例牌即食麵及啡茶,啤酒自然也少不免。年長老闆還是那麼健談,轉眼也近十年未臨此士多,當年在此午休後入村探盤王古廟(新界罕見,閒日多閉門,只盤王誕才開放及熱鬧),而九龍坑村深谷通雀仔坳古道想已蔽塞,由雀仔坳(九龍坑山與龍山之間低坳)接雲水古道,經綠田園可出丹山河谷地,獅頭嶺村口有專小巴出粉嶺港鐵站。
2016-03-05
chandaiman05 2016-3-13 08:34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