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DEFENDER 2017-3-14 19:50
[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0/19/n8413882.htm[/url]
中國的歷史,深遠而浩大。對歷史的書敘與界說,也是紛繁而龐雜。我們在此努力要做的,乃是應天時所之,盡綿薄之力,正述中國歷史,即用[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tag/%e7%a5%9e%e5%82%b3%e6%96%87%e5%8c%96.html]神傳文化[/url]史觀,光明、正面地書述華夏五千年輝煌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概觀。
[b]一、歷史正義[/b]
何為歷史,按《說文解字》,歷者,「過也,傳也」;史者,「記事者也」。所以,歷史當是對所經歷過往的記述與傳承。那麼,甚麼才是人類不僅要經歷且要傳承的呢?換言之,歷史的記錄對象是甚麼?按《禮記‧玉藻》所載,黃帝「動則左史記之,言則右史記之」。乃知歷史的傳承最初是由史官對帝王的言論、作為及當時重大事件進行記錄。整理過的文字記錄,我們稱之為史書。歷朝歷代都有官方或私家記述歷史,於是歷史得以傳承。
由此,則又引出另一個我們必須明晰的問題,那就是帝王在中國歷史中的特殊地位與意義。
中國傳統史書均以帝王之言、之事為主軸而書述。蓋因天子奉天命而治世,承天道而立言,所以上天賦予帝王在人間的至尊之位,如《詩經》所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過來,帝王的言行亦代表並影響這一朝歷史與文明的總體氣象。所以,中國古代,君王稱為天子,即天命之子,是上天選擇的治理天下的君王。
由於帝王有如此特殊的地位與意義,故而帝王的言行能治世,亦能亂世。
凡有道之君,其所言者(詔令),是治理天下的訓導與規範;其所行者,則法天知命,順道敬佛,應時愛民。而末世之君,所言多逆天叛道,背神謗佛;所事多享樂敗德,悖亂不經。無論治世亂世,都是天道循環的不同演繹,旨在完成文化的積澱和傳承,並給後世留下榜樣或教訓。「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帝王的言行是歷史記錄的主軸主線,而帝王言行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則是解悟天象、領悟天道。
在不同歷史時期,上蒼會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對君王和世間進行點悟、開導乃至警示。所以歷代史官,還兼任觀測天象、占卜神諭、協定曆法和禮法等重大職責。這方面的記載,從甲骨文卜辭,先秦諸經、諸子,到後世歷朝史籍,不絕於書。歷史的足跡,始終與天命安排與教化同步,歷史的鋪排,正是天道在人世間正與負的演繹。
歷史史實之記載,大略分為三類:傳說、文字記載和文物。
對於傳說,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神話。無論是中國,還是大家熟知的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或是此輪西方文明源頭的古希臘,無不是以神話傳說為開端——創世、造人、人神同在,成為人類歷史共同的源頭。至於歷代後世,有關神、神言、神蹟、有志之士通過修煉得道回天的傳說與記載,史不絕書。
對於神話,歷代史學家為之秉筆直書,代代流傳,到了近代,人們卻因為現代觀念的影響,常常陷於史實、傳說、信史等概念的糾纏中,止步不前。
其實,我們今天所說的「信史」,無論《國語》、《左傳》,還是「二十五史」等,基本上是隔代史官對前代文獻與傳說進行整理彙編而成,而傳說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左傳》對「武王伐紂」的生動記述、《史記》對楚漢爭霸的逼真描寫,仔細推究起來,都是史家根據先人傳說編撰成文。而後世稱之為「信史」,其實質含義是:德信古人。
雖然各代史官在觀史、採信的角度與傾向等方面各有不同,或曲,或直,或有偏重甚至偏頗,但基於上天賜予著述者以深厚良知,德信古人的精神傳承不輟,基本史實的記載仍然包含於歷代書述之中。這也是為甚麼即使在無神論、進化論和現代變異觀念猖獗的當今,嚴肅的文史學者仍然還要援引上古與歷代神話傳說的根本原因。
人類,與人類的歷史,始於神的造化,而人,終將只能皈依於上蒼的恩賜。
這不是一個可信不可信的問題,也不是我們今天想當然地按照某種現代觀念去解讀的問題。這是一個人類來源的共同史實,是我們的祖先歷經千萬年滄桑與創痛,一代一代用生命守護的史實。對於我們神聖、高貴的來源,對於這一恆古不變的史實,我們唯有用生命中最深刻的理性去珍視她,用生命中最精誠的虔敬去守護她。
今天,多少人囿於唯物論、無神論、進化論的思維,甚至囿於黨文化的污染,而對歷史的源頭漸至淡忘。然而,我們知道,千古以來有一種情緒可以打動所有人的心,這種情緒叫做鄉愁,甚至是坐擁人間繁華之時,依然偶有一縷思歸的愁緒縈繞心頭。想來,在我們生命的長河中,有過太久遠的積澱,對上蒼的感恩,對回歸的渴望,早已成為生命中最刻骨的鄉愁,被造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記憶深處。中國人為何如此崇尚天人合一,因為那至高無上的天,才是我們的歸宿。
對此,我們會在後面各代各篇中,嚴謹地從歷史、文化之各層面採信而述,與大家分享。#
[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tag/%e7%a5%9e%e5%82%b3%e6%96%87%e5%8c%96.html]神傳文化[/url]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LAWDEFENDER 2017-3-14 20:12
【中國歷史正述】導論之二:「天」與「神」
[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0/20/n8415148.htm[/url]
二、「天」即是「神」,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根源與守護者。
一談到「神」、「上帝」,很多人會聯想到西方基督教等宗教中各自強調的唯一的「神」(God)的概念。其實中華民族是最敬神、愛神的民族。歷史上,從創世的盤古、造人的女媧、飛昇的大道、得道的真仙、修出三界的羅漢、大慈大悲的菩薩、普度眾生的佛陀,乃至天地山川、聖賢英魂,茫茫神州大地,可謂萬物有靈。生活中,中國人講頭上三尺有神靈,從生老病死、婚嫁姻緣、生兒育女、學業仕途、福祿運勢、吉凶成敗,事無鉅細,都有不同層次的神明在安排。神,無所不在。
何為神?在中國人的直觀印象中,神有著美好的、人的形象,這當然與女媧神按照自己的形象摶土造人直接相關。而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神傳漢字的文化鋪墊中,將神的涵義蘊藏在「神」字的結構中。
「神」(shen 金文)字左邊的「示」,象徵上天、神和天地陰陽之道對世間的點化、啟示。右邊的「申」,是「神」字的本字,在甲骨文是「11」,在金文中是「22」,在小篆中是「33」;從漢字象形、會意的特質來看,是兩個相反相成、相生相化而又變化莫測的「人」(ren-1甲骨文,ren-2金文,ren-3,或ren-4小篆)的形象——源於神,模仿神像而造的人的形象。
此外,在「11、22、33」與 taiji 之間,就象形而言,其神奇的聯繫顯而易見。這大概是本輪中華文明淵源與道家的一種微妙折射吧。那麼就「道」而言,其於傳統文化中有三重含義,其一是指道家所認識的宇宙本源、真理大道。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二是指被稱作「道」的神,如「陰陽不測之謂神」,「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等,都是從「神」的角度來描述「道」。其三,道還可以指遵照道家之理修煉的人。
總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中,天道與神造化了宇宙萬物,祂的形象和信息無處不在。
所以,傳統文化從來講究法天順道、敬神禮佛。即使是在重點強調人倫綱常的儒家,其前提也是敬天法祖、「畏天命」,把人間倫常奉為「天倫」。對祖宗最高的禮讚,則是以祭神的心態和儀式,祭祀和崇拜祖先的英魂——鬼神,將對「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解悟,在人倫綱常、禮義中對映演繹。
中國古人援理於天的文明脈絡,清晰可見。例如周朝採用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治理天下,就是三代版生動而制度化的「天人合一」之人文演繹。再如,歷朝歷代講究「天父地母」,也是道家的天道與陰陽之理,展現為儒家的人倫與孝道。又如,西漢大儒董仲舒,援道家、陰陽家的陰陽、五行生剋之論及戰國法家韓非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拓展而成「三綱五常」學說,以及後世普遍尊奉的「天地君親師」,這些都是天理、天道在不同時期人文層面的演繹。正因為中國人將天理天道作為文明源頭,所以古人歷來把「逆天叛道」、「欺師滅祖」視作最不可饒恕的罪惡。
時至今日,中國人的思維體系中依然保留著對天、對神的記憶。所以,即使是再固執的人,口稱不信神佛,卻會在走投無路之時,發自內心地呼喊一個尊號:天!老天爺!即使是再狂妄的人,自謂天不怕地不怕,到了萬劫不復之境時,也一定會「認命」。
這個「天」,就是神,就是含義更廣大、豐富、深遠的神。
這個命,就是天命,上天所定之命。
典籍之中屢見不鮮的「上天」「昊天」「皇天」等等,就是高天之上,主宰天下的神明之義。茲列舉一二:
「敢昭告於上天神後,請罪有夏。」
「昊天上帝,則不我遺。」
「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不虞天性,不迪率典。」
…………
中國人日常口頭上念叨著的「天」,絕大多數時候,是指天道、天意、天數、天命、天機、天帝、天神、天界、天堂、天威、天位、天籟,等等。即使在指我們頭頂的這方層層無盡的、看得見摸不著的宇宙「天空」,對人而言,也永遠是神秘莫測。
因為人是天之造化,神之造化,所以人類與生俱來、最珍貴和不可改變的是天真,天良,天性,天賦,天倫……
神與天」的不同字形。(大紀元製圖)
「神」與「天」的不同字形。(大紀元製圖)
《說文》云,「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
天,永遠是人頭頂上那個「一」,那個老子說的「道生一」的一,「道法自然」的那個「法」生的「一」。最終,是那個高高在上昭示於人的「道」,那個最終衡定人的「法」。
古人云「天外有天」,則又「百姓日用而不知」地道出了一個莫大的天機:天是人的主宰,是神明,而且是無窮多層面、無窮多種類、有形或無形的、主宰人類的神明。用現代的說法,中華傳統自古就是「多神論」。這一認識較之其他民族或宗教,尤為深遠。
其他民族都尊奉他們傳世神話中的創世神,而偏執於某種宗教形式的人士,甚至會排斥其他的神明之說。事實上,不同的神創造了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傳下不同的對其相應神的信仰、修煉和教化的體系。所以對於那一個特定的民族或宗教而言,它的神明當然是唯一的。然而在中華神傳文化中,卻是眾神同在,天外有天的,於是中華神傳文化體系指向了諸神之上、諸天之外的更高層面。
人類往古以來有一共識,即萬物皆有一個共同本源,而中國人「天外有天」之說,則成為回溯萬物之源的路徑。自人類開始,層層上推,無邊的天宇蒼穹,一定有一位最高的天,最高的神,我們尊稱祂為「創世主」。祂主宰並造化了層層天、地、神、人及萬事萬物,而中國歷史各朝各代,各自所演繹的獨一無二的文化,正如諸天在人間的映射。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神的內涵如此博大精深,所以中國古人才於冥冥中順應天意,用含義廣大無邊的「天」來尊稱各自源頭的諸神明和層層高天之上最高的主宰——創世主。
所以,中國人一直尊崇「天人合一」的理念,各家各派乃至各人,對天人合一的理念各有解讀。然而,綜而述之,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要順合於天,人道要順合於天道、神意,最終則歸合於最高的天法,創世主的大道大法。
LAWDEFENDER 2017-3-14 20:14
【中國歷史正述】導論之三:文化正義
[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0/23/n8423414.htm[/url]
三、文化正義
文化,在現代人的概念中,是Culture的對應詞彙。這種對應始於日本學者。Culture的字源,有「耕作、培育」諸義。因而日本學人在其西化過程中,斷章取義地借用了中文古籍中的一些表述,將「文」與「化」二字聯用,作為和化漢字譯文詞語中Culture的專譯名詞。清末民初,西風東漸,當時的中國學人套用了這一翻譯而沿用下來。
最初作為Culture漢譯詞彙的「文化」,與「文明」(Civilization)同義,是一百多年前西方「人類學」的學者基於簡陋的進化論假說,對人類歷史上精神與物質產品表面的、描述性界定。
但是,如果用這種現代式的文化概念來描述和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由天文而人文的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機理與浩繁的演繹過程,就顯得過於表面、單調而簡陋,甚至相去甚遠。
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文化」一詞在中國傳統中的基本內涵做一個簡要梳理,釐清其所應該表達的豐富含義,以正視聽。
僅以「文」和「化」 兩個漢字本身所蘊含的豐富與博大的內涵而言,就是Culture所遠不能望及。冥冥之中,神傳漢文字的浩瀚之海,能融化人文成熟過程中的種種偏差、誤讀和簡陋。這一點,由於篇幅所限,我們暫不做展開。就請讀者稍微查閱一下通用的段注《說文解字》或《康熙字典》,與最新版的《大英百科全書》或任何權威西文詞典略作對比,即可見其差別。有學者云,「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其所言「字」為漢字,其所解悟,誠為中肯。
漢文字源自神傳,是獨一無二的象形,表音,會意文字。在傳統上,「文」與「象」孿生而存在。文有天文、人文;象有天象、人間萬象。文是用來描述象的言說,象是用象形的文來教化天下,傳達真理大道,表達天心人意。這就應該是古人說的「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所能達到的至高境界吧。
中華五千年的道統、法統,是以「內道外儒」為綱、以歷代各天朝異彩紛呈的展現和百家思想與實踐容匯其中,在洋洋大觀的歷史大戲的演繹過程中確立與成就。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說,人根本上是師法,或者說受教化於天地之法,及更為本源的自然大道的。
道家專述生生之道、陰陽生剋之理的《易》,歷來被儒家奉為「群經之首」,其繫辭中有這樣幾段話:
一曰:「天生神物,聖人執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二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三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四曰:「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傚法之為坤,……陰陽不測之謂神。」
綜合起來,大意是說:神蹟直接顯現,或天道、神意通過陰陽生剋變化的天象顯現,謂之「天文」。
聖人秉承天命把這種天文明示、演示給人,成為人的思維方式、信仰、思想、行為,乃至最表面基本人倫、行止規範、典章制度等等,謂之「人文」。
觀摩和順應天文(天象),可以瞭解天意,以順應天道、天時和天象的變化;推行和學習人文,可以教化、成就天下眾生,生生不息而基奠成連綿不絕的文化傳統,成就各代文明。
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史傳所言「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因為「天文」從此可以化為「人文」,人從此得受上天之系統教化,終有機會登上「天人合一」之大道,回天有望,怎能不天地驚而鬼神泣!
那麼,誰是聖人?
在中國文化中,「聖人」,是指神、佛、半神,或上天賦予異稟、有特殊使命的非凡之人。他們造其人文教化於人,如「聖」字所象示,是上能聽曉天命,下能指令眾生的王者。他們「神於天,聖於地」,如盤古、女媧、伏羲、神農等神和半神;如黃帝、堯、舜、禹、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那樣「受命於天」,開創一朝文化與歷史里程碑的偉大帝王;如老子、張三丰、釋迦牟尼等傳播修煉文化,以修煉之道演繹「天人合一」的聖者;亦如敬畏天命、推行道德人倫的孔子那樣的人文宗師。
鑑於此,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文化的根本源頭是天理至道,即神傳。文化,是上天與神的系統安排與教化過程及其成就與展現。其關鍵的功能和奠定的目的,在於成就「天人合一」的人文教化,使人最終能循之而找到真正能帶人返本歸真的道理、天法,成為明白、順應、同化於不同層面天理、大道的人。
如是,我們理解,文化應包含如下六個方面:
1. 天文化人,即天理、神意,神言神蹟的直接顯現,化育蒼生。如盤古創世,女媧摶土造人、別男女定婚姻;上天直接傳授《河圖》、《洛書》助大禹王治理洪水,教化天下;神直接傳授的道理、預言等所包含的天機;有道之士直接運用修煉中的神通(特異功能),或更接近人這一層的理,通過觀察天象、地理、水紋等而洞察其中蘊含的真象等等。
2. 聖人上法於天而造人文,以化成天下,如伏羲造八卦,神農嚐百草,倉頡造字,文王衍周易等等。
3. 各代君王帶領其朝之王侯將相、才子佳人、各層文化菁英,在人間系統演繹、成就各代文明與歷史教訓。聖明之君若堯、舜、禹,立大德而化天下之洪範;若始皇,開萬世帝業之原基;若唐太宗,創千古文化之頂峰……末世之君若桀、紂,演繹離天敗德之王朝覆滅;若隋煬帝,雖建樹諸多而呈驕矜,終見棄於天意人心……
4. 道、佛兩家修煉文化,得道成佛,不斷垂範人能修德成神的真實可能性及其種種修煉方式。
5. 歷朝歷代文明產品,即人文產品,包括:思想、宗教、文學、藝術、服飾、建築、民俗等等的流傳、積澱及其相關記載。這方面大抵在表面上與Culture和Civilization所要分類描述的內容類似,但內涵上仍然大相逕庭。
6. 歷代文明成就過程中的負面產品。由於「相生相剋」之理在宇宙成、住、壞、滅過程中的運化與制約,有陽就有陰,有正就有負,正邪並存而生,善惡同在而住。
各代人文產品中的糟粕,隨著歷史洪流而泥沙俱下,時至今日,更加敗壞為諸多遠遠偏離天道的變異觀念、行為和亂象。與此同時,也是上天藉此展示給人看:甚麼是邪、惡和變異。其中,尤以中共之「黨文化」最為邪惡。其作用在於系統毀壞中華傳統文化,破壞人對神的正信,摧毀人的道德觀念,最後把整個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推向逆天叛道的毀滅之境。《九評共產黨》和《解體黨文化》對此有系統專論,請參閱為盼。
此外,談到文化與文明,就免不了需要提及大家越來越熟悉、逐漸成為常識的「史前文化」,或曰「史前文明」。
所謂「史前文明」,簡而言之,現代考古和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文明出現並毀滅過多次。研究顯示,人類的文明歷史可以上溯到萬年,數十萬年,千萬年乃至數十億年前,比現代的通常認識要久遠得多,而且是以佛家所言「成、住、壞、滅」為過程、輪迴式的存在。
史前文明的探索和發現,一則,是對中國上古神話傳說和人類其他民族創世神話傳說在一定程度上的一種理性的印證。同時,也更加喚醒我們靈魂深處對祖祖輩輩如此守護這些傳說的感恩與敬意;二則,也促使人類看清達爾文進化論的荒謬與簡陋,更嚴肅地思考人類真正的來源,人類歷史及其如此反覆輪迴的意義所在。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在從宇宙創生以來,經歷了久遠的無數次史前文明反覆演繹,直至我們所處的這一輪上下五千年文明拉開序幕,又演繹至今,在這一場浩大的文明歷史過程中,「中國」二字,究竟意味著甚麼?
LAWDEFENDER 2017-3-14 20:16
【中國歷史正述】導論之四:史觀與觀史
[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0/27/n8434724.htm[/url]
四、「中國」究竟意味著甚麼?
「國」的本義,是君王所在的都城,或諸侯的封邑。因而也有君王居此且教化其邦之義,並不是現代後起的「國家」(country或nation)概念。
「中國」,就是中央、中心之國。這個「中央」,隨不同朝代之地域、文化的變化而變化。所不變的是其含義,仍然是君主、天子承其天時、地利、人和居中央而統攝、教化四方。在《尚書》《詩經》《左傳》諸多古籍文獻中,中國亦稱為「中原」「中土」「神州」「華夏」「諸夏」等。雖然現代考古研究發現,「中國」字樣的出現可追溯到西周初期的「何尊銘文」,但「中國」這個字彙與概念的存在,正如在史前文明一節所談到的,應該比周朝悠遠得多。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以人文初祖黃帝為開端,大唐太宗朝爲頂峰,兩宋圓熟而衰,至清末而式微。歷朝歷代,興衰往替,都以其獨特的輝煌與美,演繹其所承之天命,以不同的風骨與姿態演煉其德行教化,最終成就其獨一無二的絢爛文明。
貫穿其中,「中國」,是一個不同天朝在中土次第上演,由天文而人文,化成其各朝天下的龐大生命過程。法天向道,順命愛人,敬神禮佛,修德向善,始終是這五千年在興衰往替,成、住、壞、滅過程中反覆演煉的主題。極目遠眺,本輪五千年文明之前的所有史前文明,何嘗不是一個更龐大深遠的生命過程,何嘗不是在演煉這同樣的主題!
在這過往的浩大、生命般新陳代謝過程中,上蒼一直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安排、眷顧乃至及時警示著沉浸在精彩演繹中的人們:從盤古女媧創世造人,三皇五帝以大神通、大德行開創、締造人文,三代聖王以道德、敬神、禮樂而教化天下,到歷代屢見不鮮的聖王、聖賢神言神蹟,天、地、人諸多異象的點化與警示,諸系統預言蚌中藏珠的提醒,佛道兩家修煉成神的系統演練和展示,再到各代儒家及其他百家基於法天敬祖而傳下的豐富的人文教化……無時不處,都在昭示著上天對人世間洪大、系統的安排、教化與呵護,一步步鋪墊著「天人合一」的博大內涵,鑄造人最終藉以真正走向「天人合一」的基本涵養和能力。
其根本目的和意義,值得每一個人深思,再深思。
直到近百年來,巨大文明過程因宇宙相生相剋、成住壞滅之理,沉積而生的文明垃圾、廢物、毒素集結而育的怪胎—— 共產幽靈,附體中共而竊中原神器,稱「國」自居而實行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毀斷。從此,中國之道統、法統不再,神氣不彰。五千年歷史生命大輪迴,就此走到了「滅」的邊緣。更加久遠的中華與人類無數史前文明那浩大的生命過程,也同隨神州一道,走到了今天。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們有著上天和深厚歷史文化所賦予的信心、勇氣和力量:中華歷史文化那浩大生命的重生與復興,以及其所引領的整個人類歷史文化的重生與復興,必將勢不可擋。或許正如同古老傳說 「鳳凰涅槃」中所描述的那樣,就在今天,就在此時,那重生與復興,已然在創世主的浩蕩洪恩下,於最寂靜的天籟中磅礴地開啟。
觀史到此,有一個問題值得每一個人深思:歷史的今天,我們能否有機會衝破「成、住、壞、滅」的輪迴圏,跳出「滅」的過往宿命而得以與天地同在,生生不息?這,是一個問題,關乎每一個人的根本問題。
五、史觀與觀史
歷史是一尊寶鑑,能照見過往大千之萬象,也能照見我們自己的眼界和靈魂。
古人云「彰往察來」。讀史的主要目地之一,正在於看清我們的來處,釐清當下的由來與情狀,更在於探明未來的選擇和我們的走向。
讀史,學史,治史,修史,在於如何觀史。
觀,是在把握全局、整體的同時,還需要卓然的洞見,也就是古人說的「識」。然而見識之有大小、洪微,洞見之有廣狹、深淺。
關鍵在於觀者的心胸:一則,對天、對神的正信與敬順;二則,對古人的德信與誠意;三則,謙卑、開放的胸懷,中正、理性而嚴謹的態度與作爲。
任何人觀史,一定有其基點、角度和時空層面。或曰,一定有一個史觀,或偏單一,或偏混雜,唯難於中正。所謂中者,不偏頗;所謂正者,敬順天道。
古往今來,過往史觀不可謂不多。究其基點而析其大概,大抵可分為如下四類基本史觀:
1. 基於傳統的天道人倫之史觀:這是中國古代通行的一類史觀。其特點是敬天順命,敬道禮佛,法天崇祖,恪守中庸之道與仁、義、禮、智、信等人倫禮義。西漢以降,其流變是以《春秋》爲宗,以禮義爲規範,寓褒貶、別善惡,行人倫教化為本的歷史觀。
2. 基於神的大審判之史觀:西方傳統的一神論和神的最終審判信仰基礎上的歷史觀。西方正教,如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均持此類史觀。這是傳統西方的主流史觀。
3. 基於進化論之史觀:總體上來看,這大抵是以進化論為基本思想框架,以進化論、唯物論、無神論為主體意識形態的一類史觀,近一百五十年來,在對現代科學走入偏執的變異思想的催化下,成為流行史觀。其實質是不同程度的反神、無神、物化與變異人,最終導向毀滅的一類歷史觀。
4. 基於黨文化之史觀:是集共產黨一黨專政論、反神論、無神論、辯證唯物論、進化論、階級鬥爭論等等人類歷史上諸說之惡混雜集成。其實質是反神、暴力(辯證唯物論)與謊言(唯物辯證法),協力系統性地毀壞中國傳統文化,毀壞人信神的根基,最後達到毀滅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反神、反文化 、反人類的邪惡史觀。
我們所持的是神傳文化史觀,這一觀史的基點是天人合一的神傳文化。即:中國的歷史,是神傳文化的歷史,是上天有序安排、教化人的過程,是上蒼賦予世人相應的文化內涵與能力,使之得以走向天人合一、回歸於神的歷史。
我們以虔敬、中正、開放、理性的心態,勇於超越自我、面向現實與未來的誠意,觀中國文化歷史的正面與光明的展現,從正面汲取歷史上負面演繹的教訓,體悟和感恩上蒼慈悲的安排。
我們希望藉此史觀而觀史,回歸我們生命深處的天真,回歸對上天的虔敬和感恩,回歸五千年輝煌傳統文化涵養的同時,堂堂正正地做回一個有神傳文化內涵的人,尋見真正實踐天人合一的通天大道,進而,有幸做回創世主的子民。
這,就是我們的神傳文化史觀。
誠摯地歡迎大家與我們一道,從神傳文化的觀點,觀歷史,觀當下,觀未來;走過歷史,走過當下,走向未來。
復活高貝利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LAWDEFENDER 2017-3-14 22:11
【中國歷史正述】創世記之一:引言
(一)神話是真實的歷史
今天,人們通過電腦、硬盤等電子設備來儲存資料;在電腦出現之前,人們通過書籍、文字來儲存資料、記載歷史。在文字造出之前,人類的祖先是否有他特殊的方式去記錄、傳承比文字本身更為遠古的歷史資料?
答案是肯定的,但卻不是唯一的。
一、口耳相傳
最為傳統而遠古的方式就是口耳相傳。這種傳承方式直到現在仍然實用,如古老的非洲大陸,有很多原始部落就是口耳相傳著自己的歷史。他們把口傳歷史視為一項非常神聖而偉大的使命,掌握口傳歷史的人一旦年老,部落就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挑選繼承人,被選中的人要接受長達二十幾年的訓練,既要背誦自己部落自古流傳下來的所有神話和傳說,還要有能力將本部落新近發生的事情編入進去。在一些沒有文字的部落中,本部落的歷史就是以此方式代代流傳,保存在繼承人的記憶中。
又如中國有句話叫「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華夏民族淳樸善良的先祖們,在漸漸老去時,在臨終之前,最大的心願莫過於將他一生所知的秘密、將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告訴子孫後代,讓子孫們永遠記住祖先與民族的根源——我們來源於神造,一直有神的教化和呵護。於是很多太古的歷史便這樣一代代口耳相傳到今天,被今人稱為現代的神話傳說。
二、神啟
一些有特殊使命的人得到神靈的啟悟開示,知道了許多人類不知道的事情,包括遠古發生的大事,甚至是人類、宇宙的起源等,便寫出來告訴了世人,使人類明白自己的來源和歷史,從而不至於迷失。
如在西藏,有世界著名的「伏藏」之謎,至今無人能解。其中一種表現形式是,當某種經典或咒文在遇到災難無法流傳下去時,就由神靈授藏在人類的意識深處,以免失傳。當有了再傳條件時,在某種神秘的啟示下,被授藏的修行者或被授藏的人(很多是不識字的農牧民)就能將其誦出或記錄成文。
又如《格薩爾王傳》是西藏著名的長篇英雄史詩,到今天共有百餘部之多,長達幾百萬字。一般人想將它全部背下來,幾乎都不大可能,更不必說目不識丁的農牧民。《格薩爾王傳》在西藏主要以口頭說唱形式流傳下來,通過說唱藝人的遊吟說唱世代相傳。這些說唱藝人多是目不識丁的農牧民或小孩,被稱為「神授說唱藝人」。他們都是在一病之後或一覺醒來,突然就能說唱上百萬字的《格薩爾王傳》,稱在夢中得到神或格薩爾大王的旨意,得以開啟記憶,從此便會說唱了。這部著名的史詩便通過這種神奇的方式在西藏流傳。
三、修煉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人們通過修煉開啟了洞見過去未來的智慧。中華文化源自神授,中國人自古敬天信神,歷朝歷代都有大量修煉人。人通過修煉可以開啟智慧與功能,從而能夠知道許多平常人不知道的事情。
比如現在被世界公認的六種特異功能之一的宿命通,就是這樣一種能力。現代物理學認識到時間是有場存在的,認識到還有另外時空的存在。宿命通功能開啟後,能超越人類時間場的制約,知道一個人甚至整個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歷史上有許多得道高人,洞穿人世之迷後,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預言。比如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著名的十大預言,準確預知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發展變化,令後世驚歎。
總之,遠古的歷史,在人類歷次劫難中遺失後,又通過種種特殊的途徑,再次被世人所知,成為今天的神話傳說。換言之,流傳於世界各民族的神話傳說,很多都是保存於人類記憶中的最珍貴的遠古歷史資料。
至此,我們明晰了一個關鍵問題:神話的內涵是真實的歷史,我們得從神話中尋找人類歷史的源頭。
(二)歷史在不斷重複
史前文明之謎
已消失的瑪雅文化,曾以它高端發達的天文學、數學和曆法震驚了現代世界,給現代人留下解不開的謎團。瑪雅曆法中記載,人類已經歷了四個「太陽紀」,每一次太陽紀結束時,人類文明都會在大災難中毀滅,現在已是第五個太陽紀。
現代的考古學,也不斷地發現了史前人類文明存在和毀滅的證據,不斷地衝擊著現代人類的思想觀念,震撼著世界。
LAWDEFENDER 2017-3-14 22:12
接上文
1968年,一位美國業餘化石專家威廉‧J‧米斯特(William J. Meister)在位於猶他州附近的羚羊泉敲開了一片化石,發現了化石中間有一個完整的人類腳印,這隻腳印踩在一隻三葉蟲上。這個鞋印長約26公分,寬8.9公分,鞋印後跟部分下凹1.5公分,與現代人類所穿的便鞋一模一樣,經專家鑑定說這的確是人的鞋印。但這隻腳印卻是在2億多年前踩上去的。很顯然,文明到能穿鞋子的人類2億多年前就存在過。
20120202_0004
米斯特發現,化石中間有一個完整的人類腳印,這隻腳印踩在一隻三葉蟲上(右為三葉蟲化石的局部放大)。(網絡圖片)
1851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場岩石爆破中,從地下岩層中炸出了一隻鋅銀合金的金屬花瓶,製作非常精美,據估計有10萬年歷史。
0ee19e1f933c8690bfce9df5da541e89
1851年馬薩諸塞州出土的這隻鋅銀合金的金屬花瓶據估計有10萬年歷史。(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12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一家電子廠的工人們從3億年前的煤中發現了一隻鐵鍋。
rapid-formation-coal-iron-pot
1912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發現的鐵鍋。(網絡圖片)
18世紀著名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非常留心上古的文獻,他在研究一些古代文獻的時候,知道了火星有兩顆衛星,並將這一發現公之於眾。一百五十多年以後,天文學家果然在火星的周圍發現了兩顆衛星,一顆名叫弗波斯,一顆名叫蒂摩斯,時間是1877年。而且天文學家觀測到的兩顆衛星運轉的規律與週期,竟然與斯威夫特從上古文獻中得到的結果非常接近。
另外還有世界著名的良渚文化遺址,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鎮。良渚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雕刻得非常精美,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玉的質地很堅硬,這些玉器上所雕刻的裝飾線條細如髮絲,現代人類的技術水平都難以雕刻出來。據測定,良渚遺址屬於五千多年前至四千多年前的人類文明,在四千多年前突然消失,這正好與最後一次人類大洪水的時間重合。
良渚文化玉琮紋飾局部,浙江省博物館藏。(LukeLOU, Wikimedia Commons)
良渚文化玉琮紋飾局部,浙江省博物館藏。(LukeLOU, Wikimedia Commons)
像這樣的例子同樣數不勝數,無法一一例舉。史前文明的存在已是不爭的實事。然而那些史前文明的創造者,不同時期的史前人類哪裡去了呢?
人類曾經被毀滅
現代科技界有一個無法解開的石油形成之謎:現代科學認為,石油是在地球板塊大變動時,地上生物在活著或死亡的瞬間被迅速掩埋進地層深處,與空氣隔絕,在地底高溫高壓下,慢慢分解所形成的。石油的形成條件非常苛刻,根據這些條件,生物的自然死亡,或大洪水、星球相撞等災難所引起的生物毀滅,生物屍體只會慢慢腐爛分解,無法形成石油。
據世界能源權威機構的最保守估計,現在地球上至少蘊藏有兩千多億噸的石油。生物體很大比例上都是由水構成的,據估算,若將現代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共可產生三億噸左右的原油。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生物得整體毀滅近七百次,並且毀滅後,所有生物都在瞬間被埋進地層深處全部轉化為石油,幾乎沒有甚麼浪費,才能產生目前地球上所蘊含的石油量。而生物死後瞬間被埋進地層深處達到石油形成條件的機率非常微小,絕大部分都因達不到石油形成條件而腐爛消失,或成為化石等。根據這機率,地球上的生物得整體毀滅難以想像的次數,才能形成今天的石油。這意味著,地球的歷史遠比我們知道、甚至想像的長遠得多得多!
我們查閱世界各民族的神話傳說與遠古記載,再結合現代的考古發現,發現人類的歷史和文明是重複的,是週期循環的。在人類遠古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毀滅性的大災難,如大洪水、地磁兩極反轉、地球板塊大變動、其它星球撞地球、核戰爭等等。
每次發生毀滅性的大災難後,整個人類的文明都會被毀滅,只有極少數人倖存下來,從住山洞、穿樹皮、打造石器工具的原始狀態開始,代代繁衍,並重新發展新的文明。
而說到人類與文明的毀滅,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全球性大災難,就是大洪水。
大洪水的記憶
在東西方都有史前大洪水的記載,如《聖經》中記載著著名的諾亞方舟的故事,中國也有大禹治水的故事。據推算,諾亞洪水大概發生在公元前2400至前2300年間。而中國大禹治水所治的那場大洪水發生在堯帝在位期間,據推算同樣發生在公元前2400至公元前2300年。東西方的這兩場大洪水在時間上重合了,很可能就是最後一次發生的這場全球性大洪水,幾乎毀滅了當時的人類文明。
土耳其亞拉臘山上發現的巨型木結構據信是諾亞方舟殘骸。(Rudolf Pohl, Wikimedia Commons)
土耳其亞拉臘山上發現的巨型木結構據信是諾亞方舟殘骸。(Rudolf Pohl,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這最後一次毀滅人類的大洪水外,在世界各地也都有其它很多關於大洪水的記載,有的在時間上遠比最後的這場洪水更久遠,這樣看來,毀滅人類的洪水遠不止一次吧。
瑪雅文明的聖書《波波爾‧烏》對大洪水作了如下描寫:「發生了大洪水……周圍變得一片漆黑,開始下起了黑色的雨。傾盆大雨晝夜不停地下……人們拚命地逃跑……他們爬上了房頂,但房子塌毀了,將他們摔在地上。於是,他們又爬到了樹頂,但樹又把他們搖落下來。人們在洞穴裡找到了避難的地點,但洞窟塌毀奪去了人們的生命。人類就這樣徹底滅絕了。」
古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史詩》是世界上現存史料中對大洪水事件記載最完整的一部史詩,因為它是由大洪水中倖免於難的人口述而成的。在它的記載中說:「洪水伴隨著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淹沒了大陸上所有平地和丘陵低山,只有居住在高山和逃到高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組圖:臺灣故宮推「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大洪水紀錄泥板文獻,公元前700至600年。此一楔形文字泥板載錄的內容,係長篇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一章。文字描述一名男子接獲神明警告,大洪水即將來臨,並依指示造船,拯救家人與「所有活物」。故事經過與《聖經‧舊約全書》諾亞方舟的細節相仿。(臺灣故宮博物院)
墨西哥古文書《奇馬爾波波卡繪圖文字書》中記載:「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內,所有的人都滅絕了……山也隱沒在了洪水之中……」
類似的記載數不勝數,在全世界254個主要民族、84種語言區域裡,幾乎都發現了大洪水的記載,而且情景都驚人地相似。這些說明,大洪水曾經是人類祖先們不可磨滅的共同記憶,它們曾經多次毀滅過人類的文明。
所有關於史前文明毀滅的證據中都呈現出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當時人類道德的極度敗壞和對自然資源的極度濫用。然而,每一次懲罰性的毀滅過後,總是有新一輪的文明重新萌生。人類的歷史如浩大的輪迴,不斷的重複,重複的過程,似在教會人類學會敬畏、感恩和道德。
(三)誰在冥冥中安排?
那麼這一切,冥冥之中,是誰在安排?
在佛教經書中也記載著,人類有大劫、中劫與小劫,每到一定的時期,人類就會發生大劫難,被大面積毀滅。從現存人類的各種神話傳說與古籍記載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共同規律:當人類被神創造出來以後,神便一直看護著他所造的人類,傳授給人類文明。當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道德不斷變得墮落,慢慢背離了神的囑托,越來越不信神,離神越來越遠時,神便會離開他所造的人類。離開神的保護的人類,會很快在劫難中毀滅,只剩下少數像諾亞這樣信神的善良人倖存下來,帶著對神的正信,開始繁衍新的人類,進入下一輪文明。
當新的人類文明開始後,又會不斷有神下世,重新傳授給人類文化,同時又可能會繼承一些史前留下的文明,融入這一次文明中,如此循環往復。如中國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周易八卦、陰陽五行,還有美洲的瑪雅文化等,都是人類史前文明的留存。
現代很多人都有過算命的經歷,都知道自古流傳下來了各種神秘的預測學與算命術,能夠算出一個人一生的大概命運,關鍵地方都能算得很準確,甚至有些高人能夠算得完全準確。這最好的解釋就是人的一生是早就定好的,安排好的,每個人只是按照寫好的劇本去走完一生,某些高人提前看到了「劇透」,從而能夠預知一個人的命運。所以古人都敬天信神,相信命運,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不光是個人命運,整個人類社會也是這樣。自古以來,人類歷史上曾留下過各種預言,比如中國歷史上就流傳下來了十大預言,包括《乾坤萬年歌》《武侯百年乩》《馬前課》《步虛大師預言》《藏頭詩》《推背圖》《黃櫱禪師詩》《梅花詩》《金陵塔碑文》《燒餅歌》等。在國外也流傳有《諸世紀》《格庵遺錄》《聖經啟示錄》等等,這些預言能預知幾百、數千年後人類社會的整體變化和所發生的大事,而且幾乎全部應驗。
這些不得不引起人類的思考:人類的歷史是不是早就安排好的?我們人類的這一次次文明的輪迴,以及我們這部恢弘磅礡的中華史,是不是背後蘊含著更高智慧生命的精心安排?是不是有其不為人知的終極目的與真相?
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重新回顧這一輪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或許應該有不一樣的發現,不一樣的驚喜。
LAWDEFENDER 2017-3-14 22:13
【中國歷史正述】創世記之二:開天闢地
盤古開天地
《三五歷紀》記載,極遠古以前,那時還沒有人類,也沒有天地萬物,只有一片混沌。就像雞蛋孕育著生命一樣,這個混沌中孕育著天地和萬物。我們這個宇宙的原始神盤古,就在漫長的歲月中化生而成。
盤古在混沌中孕育而生的同時,天地也隨著盤古的化生而慢慢分離成形了。經過了一萬八千年,陽清之氣逐漸上升為天,陰濁之氣下降為地。盤古在其中變化無窮,他在天為神,在地為聖人,與天地一體,為天地之靈。盤古每天長高一丈,天隨之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也增厚一丈,如此又經過一萬八千年,天升到了極高,地增到了極厚,盤古與天地一起生長成形。經過了這漫長的歲月,天地終於開闢完成了。
這是流傳下來的關於盤古開天闢地傳說的早期版本。到了後來,隨著人類觀念和接受能力的變化,這個傳說被不斷地修改包裝。如後來有的版本說,起初天地是連在一起的,盤古一覺醒來只看見一片黑暗,一怒之下,便使用巨斧將天地連接的地方劈開,然後用身體將天地撐開,並隨著身體的生長,使天地越分越遠。這個版本明顯被加進了更多世俗的內容,使神話變得膚淺、幼稚,失去了高深的道理,一般人更容易聽得懂,但情節也變得離奇了。
另有的版本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盤古的身體化成的。盤古「睡死化生」之時,將自己化身為自然,他的氣息變成了風與空中的雲,聲音化為雷霆,左眼變成太陽,右眼化為月亮,四肢與頭化為大地的四極與五嶽,血液變成江河,筋脈化為風水地形,肌肉變成田地,頭髮鬍子變成天上星辰,皮毛成了草木,牙齒骨頭變成礦物、岩石,精氣、骨髓成為珠寶和玉石,汗水化為雨澤,週身所生的蟲子,化生為人類……
也有的說盤古的眼淚變成了江河,呼出的氣息變成了風,聲音變成雷霆,眼神的光芒變為閃電,高興了就是晴天,憤怒時就是陰天……
盤古畫像。(公有領域)
這些都是盤古開天闢地神話傳說的各種版本,是人類對創世之神無量慈悲的一種感恩和描述。中華是禮義之邦,自古以來,中華文化中,最大的禮莫過於祭拜天地。盤古在天為神,在地為聖人,與天地一體,為自然之靈,他開闢天地,化身為自然萬物。古人認為天地就是神靈的化身,他們在冥冥中主宰著一切,呵護著人類子民。古人祭拜天地,其實就是對天地神明的崇敬與感恩,同時也是與神明溝通的一種古老方式。
宋人畫《歷代琴式圖冊》之盤古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宋人畫《歷代琴式圖冊》之盤古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其他民族的創世傳說
在印度古老的《梨俱吠陀》中也有一個相似的傳說,《梨俱吠陀‧原人歌》記載,宇宙原本是從原人的身體中所生出來的。原人是一個偉大的神靈,乃不朽之主宰,他具有千頭、千眼、千足,是現在、過去、未來的一切。
印度的四大種姓都是從原人身上所生出的:由其口中生出了婆羅門,雙臂生出剎帝利,雙腿生出吠舍,雙足生出了首陀羅。另外原人的胸中生出月亮,眼中生出太陽,口中生出雷神,氣息生成了風神,並且臍上生出了空界,頭上生出了天界,腳上生出了地界……由此生出了我們這個宇宙世界。
古埃及神話也有類似傳說,稱最古老的神為泰姆(或稱阿特穆),太陽和月亮是他的眼睛,在他存在的時候,還沒有天地和萬物,眾神也沒有誕生。他一度孤獨地生活,後來經過努力思索,他在自己的頭腦中創造了天地、天體、眾神、男人、女人、動物、爬蟲等。這些創世的思想和觀念被泰姆的智慧轉變成詞語,當他說出這些詞語時,一切都被創造出來了。
像這類似的記載,在世界各地傳說中還有不少,從這些創世傳說中,我們可以提煉出神話的本質:人類世界是神造的,我們所知的這個世界只是神體的一部分,可能只是神的一個細胞,創世神將自己的身體與智慧化生為宇宙萬物,冥冥中主宰著一切。
綜合各種版本的創世神話,我們還可以看出:神有不同的種類,是分層次的,不同層次都有神,創世神造出世界萬物和人類的同時,也造出了他以下各宇宙層次的不同神靈和最終相應的人類。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所有個體生命和物質都有靈性存在,都有靈體主宰著。而整體上,整個自然世界的背後也都有不同的神靈主宰著,在更大範圍內構成更大的生命體。創世神造出自然萬物,賦予其個體靈性的同時,又造出了不同層次上主宰這些自然萬物的各種神靈,如山神、河洛之神、皇天、后土、雷公、電母等等。這些不同層次的神靈,是自然萬物整體的精神主宰,與自然一體,無所不在。他們在自然界中各有分工,各司其職,而整體上又在世界的深層行使著創世神的意志,是創世神精神的不同體現。在《山海經》中記載有女媧之腸化生為十個神的故事,可能就蘊有這個含義吧。
比如中醫認為,人體由五臟六腑等各種臟器組成,各種臟器中都有不同神魄在據駐主宰,主持不同的人體功能,各司其職。而整體上,所有臟器又共同構成人體這個大生命體,行使著主體元神的意志。現代生物學也認識到:人類肉體是由無數的細胞組合而成的,每個細胞又都是一個獨立的小生命體,包含著一套完整的生命信息,各司其職。整體上,所有細胞又構成人體這個大生命體,行使著整體的意志。
現代科學發現,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遵循行星圍繞恆星運轉的規律,它們的運轉和存在方式非常相似,只是一個存在於微觀世界,一個存在於宏觀世界。所以道家常說:人體是一個小宇宙。意思是說宇宙與人體在某些層面上是一理相通的,是相似的。
若按照這種說法,宏觀上我們人類所知的這個宇宙世界,也是這個道理。盤古將身體化生為自然萬物,化為日月星辰,化成我們人類所在的這個宇宙,那我們這世界與諸星系豈不都是盤古神巨大身體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萬物都是獨立的個體小生命,而這一切在洪觀上,會不會是更龐大生命體身體細胞的一部分?我們所在的這個巨大無邊的宇宙,會不會是一個巨大神明的身體,而我們的世界都在他的體內存在?我們的地球和太陽系、銀河系等會不會只是他巨大身體的一個粒子,如同構成人體的一個分子或原子一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類在宇宙間實在太渺小了,人類的智慧太有限,感知域也狹小得可憐。面對巨大無極的宇宙與神明,人類永遠只能抱著一顆敬畏之心,而不能狂妄自大。
LAWDEFENDER 2017-3-14 22:15
【中國歷史正述】創世記之三:造人的傳說
二、造人的傳說
女媧造人
天地開闢了以後,陸續又從天上(高層時空)下來許多不同的神,在地上造出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在中國流傳最廣的是女媧造人的傳說。
傳說女媧是一位偉大的女神,天地開劈後,女媧以神的形象,降臨大地。她先用黃土仿照自己的樣子捏出人類,後來覺得這樣太慢了,便用藤條沾上泥漿,揮舞起來,泥漿灑落在地上都變成人類。人類造出後,女媧又讓男女自由婚配,繁衍後代,使人類生生不息,所以女媧被尊為「始祖母神」。
據說女媧造人後,又不知過了多少歲月,當她所造出的人類出現滅頂之災時,女媧又下世拯救她所造的人類,這就是女媧補天的傳說。
《淮南子》記載:在遠古的時候,四極坍塌,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蓋大地,地也不能周載萬物,大火蔓延,洪水氾濫,猛獸吃人。於是女媧便提煉五行(五彩石),將天補好了,並斬斷巨鰲的四隻腳,支撐了大地四極,然後焚燒蘆葦,以蘆灰止住了洪水,誅殺惡龍猛獸等,拯救了人類。
中國其他民族的造人傳說
在中國除女媧造人外,其他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造人傳說,如:壯族傳說女神以尿液混合泥土造了人,成為壯族人的祖先。彝族的史詩《阿細的先基》中記載,男神阿熱與女神阿咪用泥土造了彝人的祖先。獨龍族傳說天神嘎荷用泥土造了獨龍族人。
最有夢幻色彩的是哈薩克族的造人傳說。據說他們的創世主叫迦薩甘,他造完天地之後,在大地的中心栽了一棵「生命樹」。「生命樹」長大以後,結出的果實是「靈魂」,似鳥,能飛。迦薩甘用黃泥捏了一對小泥人,晾乾以後,又在泥人身上剜了肚臍眼,然後從「生命樹」上取下靈魂,往泥人嘴裡吹,這對小泥人便活了,一男一女,這便是人類最早的始祖。
類似這樣造人的傳說,幾乎各民族都有,可能不同民族的人種是由不同的神所造,所以不同的民族都帶有不同的特性與韻味,是這個神的子民,帶有這個神的信息,這個神明在冥冥中看護著這個民族。
女媧補天。(肖平/飛天製圖)
世界各民族的造人傳說
在西方主要流傳的是上帝耶和華創世造人的傳說:傳說第一天上帝創造了光,分出了晝夜;第二天創造了空氣,產生了天;第三天創造了陸地和海洋,並造出了各種花草樹木;第四天上帝創造了太陽、月亮和滿天的星辰;第五天創造了水中的各種魚類和天上的飛鳥;第六天上帝造出了地上的各種獸類和昆蟲,並且按照自己的樣子,用泥土造出了人類。
上帝先用泥土按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第一個男人。造好後,上帝往他鼻子中吹了一口氣,人就有了靈,活了過來,上帝給他取了個名字叫亞當。上帝讓亞當生活在伊甸園中,後來亞當感覺寂寞,上帝便從亞當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創造了第一個女人夏娃,他們便是白人的始祖。
米開朗琪羅繪《聖經‧創世記》,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局部)。(公有領域)
除此之外,世界各民族幾乎都有相似的造人神話,下面略舉幾例:
北美印地安人神話:神靈「大者」用泥土捏了白人、黑人和紅種印地安人。
迪埃格諾人神話:起初沒有大地,到處都在黑暗之中,除了一片汪洋大海甚麼都沒有。海下住著兄弟倆,其中哥哥特賽帕科馬特從海裡出來,創造了大地,並用泥土創造了太陽和月亮;然後又用泥土造出了第一個男人,再用男人的肋骨造了第一個女人,他們就是人類的始祖。
希盧克人神話:創世者喬奧克用白泥造出了白種人,用尼羅河的泥造了紅種人,用黑泥造了黑人。
印度中部科爾庫人神話:濕婆神瑪哈德奧用烏鴉找到的紅土造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並造了狗保護他們,這兩個人就是科爾庫人的祖先。
新西蘭毛利人神話:有一位神用紅泥按自己的形象捏成了人,然後往他嘴和鼻子中吹氣,使他活起來,成為最初的人類。
澳大利亞神話:創世者龐德‧傑爾用泥土造了兩個人,然後圍著他們跳舞,往他們鼻子和肚臍眼裡吹氣,使他們活起來,成為最初的人類。
比蘭人神話:創世的神叫梅魯,他巨大無比,他用從自己身上搓下的泥土造了兩個人,就是人類的始祖。
薩卡蘭人神話:有一個名叫薩拉潘代的神使用錘子將泥土錘成人,成為人類的始祖。
綜合世界各民族的造人傳說,雖然形式不同,但幾乎都具有相同的內涵:天地形成以後,不同的神下世,按照他們自己的樣子,以神力造出了人類,並賦予了人類靈魂,不同的神造了不同的民族和人種。
世界上所有的人種與民族幾乎都流傳著自己的造人傳說。遠古人類交通不便,各大陸都被海洋、沙漠等相隔,無法相通,文化隔絕、無法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流傳於世界各地的造人傳說內涵卻都驚人地相似。人類的想像是隨機的,其重合相似的幾率非常小,但在全球所有民族和語言區域中,關於造人傳說的內涵都是如此相似,如出自同一個模板,若非真實的歷史,又是誰在冥冥中作了這統一安排?
LAWDEFENDER 2017-3-14 22:16
【中國歷史正述】創世記之四:三皇開文明
一、九皇十紀
初期造出的人類像剛出生的嬰兒,如同一張白紙,沒有任何的內涵和文化,沒有對自然界的任何認知和承載能力,更沒有成形的思想與意識。
就像天下父母教會孩子學說話走路一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高層境界陸續有一些神下世,轉生為聖人,行使神蹟,留下神言,傳授給人類不同的文化和技能,守護人類走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人類處於被神通大顯的聖人,如伏羲、神農,直接教化、引領的時代。神以人的形象和狀態住世(半神),留下直接展現「人神同在」的特殊歷史時期和燦爛的文化展現,以神話傳說的方式,代代承傳至今。
其後,上天與神明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方式一直安排、呵護和點化著迷中的人世。也就是說,「人神同在」自此一直在世間以不同方式演繹,爲使人不至於完全迷失,甚至還能有機會回歸於神。只是人越來越迷於眼前現實,越來越淡忘了抬頭仰望上蒼和那份原始的虔敬,離道日遠了。這是後話,請參閱後世各朝歷史正述。
三皇的傳說
人類的歷史是如此的浩渺無垠。大地之上,古往今來,無盡的眾生,每個人或長或短的一生,記錄下來,就是一部歷史傳記,這是歷史的寬度。整體的人類,跨越茫茫的歷史歲月,歷經滄海桑田、輪迴轉滅,走到今天,其歷經的無盡時間,可看作歷史的深度。面對浩渺的歷史長河,人類所知是如此的卑微與可憐,滄海一粟。
由於時間太過於漫長,加上人類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天災人禍,上古史料大量遺失,從現存的神話傳說和古籍記錄中,我們目前只能梳理出大概的歷史過程和一些重大事件,以待不斷發現和完善。但這些珍貴的傳說與記錄,已足以讓我們對中華民族高貴的源流和浩大的歷史有所認識,並虔誠地感恩了。
三皇這一說法最早見於《周禮》,其次見於《呂氏春秋》。在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引用秦朝博士的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一般認為,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但這三皇具體是誰,又有多種說法:
《風俗通義》引《春秋緯運斗樞》認為三皇為: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
《白虎通義》認為三皇為:伏羲,神農,祝融。
《尚書大傳》認為三皇為: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帝王世紀》認為三皇為:伏羲,神農,黃帝。
《潛夫論》說:「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其是與非未可知也。」
現在一般認可《尚書大傳》的說法,認為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神農氏像,出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九皇十紀
另有古籍記載,《尚書大傳》中所說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只是指後三皇,在這之前,還有初三皇和中三皇。認為最早出現的是初三皇(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然後是中三皇(中天皇、中地皇、泰皇氏),最後才是後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所以一共有九皇,九皇過後才是五帝。
目前遺留下來的史料中,關於初三皇幾乎找不到甚麼記載,關於中三皇的記載也非常稀少。中三皇時期的人皇稱為泰皇氏,從泰皇氏開始往後,按照時間順序一共又可分為十紀,依次是九頭紀、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敘命紀、循蜚紀、因提紀、禪通紀、疏仡紀。
第一紀以泰皇氏為起源,稱為九頭紀;第十紀以五帝的軒轅黃帝為起源,稱為疏仡紀。其間出現了數量眾多的上古帝王,如巨靈氏、句強氏、譙明氏、涿光氏、鉤陣氏、黃神氏、untitled神氏、犁靈氏、大騩氏、鬼騩氏、弇茲氏、泰逄氏、冉相氏、蓋盈氏、大敦氏、雲陽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辰放氏、蜀山氏、豗傀氏、渾沌氏、東扈氏、皇覃氏、啟統氏、吉夷氏、幾遽氏、狶韋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史皇氏、柏皇氏、中皇氏、大庭氏、栗陸氏、昆連氏、赫胥氏、葛天氏、尊盧氏、祝融氏、昊英氏、朱襄氏、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
可能每一紀都是一次不同的人類文明週期,每一紀人類文明毀滅了以後,就進入了下一紀。
《春秋緯》記載:自泰皇氏開始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歷十紀,共計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
漢朝的緯書和道教書中,有不少關於九皇十紀的記載,後期的書中也有不少引用。可能到漢代的時候,關於上古歷史記載還有較多留存。宋人羅泌將關於九皇十紀的上古史編寫成《路史》,是目前較全面的記載。另外唐玄宗時,著名史學家司馬貞給《史記》作了增補,補充了三皇本紀,將九皇十紀的部分補充了進去。
但不同的古籍中,關於九皇十紀的記載都不盡相同。如《路史》所記載的十紀中出現的帝王順序,與《漢書‧古今人表》刊載的帝王順序不同。這些可能是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數據遺失而造成的訛傳吧,目前皆無從考證,只能作一個大概瞭解。
天皇定干支甲子,明《開闢衍繹》插圖。(公有領域)
地皇定日月星辰,明《開闢衍繹》插圖。(公有領域)
人皇分山川九區,明《開闢衍繹》插圖。(公有領域)
遠古的印記
古時最重大的禮節是祭拜天地,而祭拜天地中最隆重的是封禪泰山。若從秦始皇算起至清朝結束,中國一共出了四百多位皇帝,而歷史記載中真正封禪過泰山的只有六位皇帝。
春秋時期的《管子‧封禪》中記載:從上古開始至周朝,封禪泰山的有七十二家帝王,而管子能夠認識出的只有十二家,依次是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商湯、周成王。
西漢《韓詩外傳》記載,上古封禪泰山的共有一萬多家帝王,(可能因上古文字失傳或損毀)孔子不能全部識別……孔子登泰山查看在泰山封禪過的不同姓氏帝王,能夠辨別的有七十餘位,無法辨別的有萬餘位。
《論衡》也有同樣記載,上古時期封禪過泰山的帝王,所留下的遺蹟中,可識別的有七十二家,因歲月久遠,殘損而不可識別的不可勝數。
《桓譚新論》也有載:泰山之上,上古帝王所留下的石刻,有一千八百餘處,可識知的,有七十二處。
根據這些記載可推測,在上古之前還存在著遙遠的中華文明史與數量眾多的帝皇朝代,這些從時間上足以印證史前文明之說。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上,應該說:近代有關「史前文明」的發現與逐步的證實,印證了古老中國的眾多傳說與史料。
在留存的上古史料和傳說中,有一些記載是相衝突的,衝突最大的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出現過,把時間混亂了。如女媧氏,在三皇之前出現過,在伏羲之後又出現過;有巢氏,在燧人氏之前出現過,在伏羲氏之後又出現過;另外還有女媧氏、共工氏、后羿等等,都同時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現過。
上古傳說中,同時出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同一人物,大部分應該都不是同一個人,而是不同的人。可能是因為名字相似或相同,所以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被混為一個人;也可能是在不同的人類文明時期,他們傳授給了人類相似文化,或做了相同的事情,所以被混為一人;也可能是漫長的流傳過程中,這些人的名字被歲月模糊而誤傳,混為一人。
但無論如何,現有的史料雖然看似有些紛亂,卻不難看明其中反映了同一個中心信息:遠古時代,有一個稱作「三皇」的半神治世的極其漫長的歷史時期。這些帝皇神通大顯,教化人間,帶領人類從蒙昧無知走向開化,一步步走進了漁獵文明和農耕文明,最後進入開啟這一輪五千年人文教化的黃帝時代。
接下來,我們就以這個漫長的三皇時期廣泛流傳著的五位最有代表性的半神,對這一時期做一簡要介紹,他們分別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
LAWDEFENDER 2017-3-14 22:17
【中國歷史正述】創世記之五:五氏
二、五氏(上)
有巢氏
據《山海經》、佛經、道藏及其它古籍記載:遠古以前,在人類道德高尚、心靈純淨的時期,人類是與神相通的,那時人類處於半人半神的狀態,可以在空中自由飛行,具備一定的神力、神通。地上也有很多仙禽神獸,長滿了奇花異果,自然環境非常優美,人類生活得非常幸福簡單,無憂無慮,壽命也非常長。
到了後來,人類道德墮落了,變得不再純真,人心被各種慾望所污染,變得聰明狡詐。這樣人類便慢慢與自然萬物產生了間隔,離神越來越遠,神通就逐漸消失,自然環境也隨之越來越惡化,人類開始與自然萬物為敵,相互戒備傷害。
人類的爪、牙、角、毒等都鬥不過動物,為了防止被傷害,為了在越來越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繼續生存下去,這時便有一位聖人降世,他教人民架木為巢屋,躲避風雨、寒冷,抵禦傷害。
人民紛相效仿,通過巢屋的保護,終於在自然界中又找到安身之地,解決了生存危機。百姓非常高興,都紛紛推舉這位聖人為王。
這位聖人就是「有巢氏」,或稱「大巢氏」,又稱「巢皇」。
有巢氏教穴居。(公有領域)
順便說一句,上古所稱「氏」,最早都是對神、半神降生人間的尊稱,有半神的含義,比如伏羲氏、神農氏等。他們在人間的後代就以相應的「氏」傳稱,他們也就是最早的「貴族」。後來其他家族也紛紛效仿,以其相應的「氏」傳稱;到後來,與從母系傳稱的「姓」合為今天人們「姓氏」的最早來源。
在《路史》中記載有兩位有巢氏,一位在因提紀,一位在禪通紀,可能在不同的文明時期,都曾降生過有巢氏,傳授給了人類同樣的文明,做了相似的事情。
《遁甲開山圖》中說,遠古時期,有巢氏在琅玡的石樓山(今山東諸城附近)以南為王,統治人類部族。
《通志‧三皇紀第一》中說,有巢氏統治人類部族,共傳承了一百多代。而這一百多代可能都繼承了有巢氏的名號,都被稱為有巢氏。
《博物誌‧雜說上》記載,在有巢氏統治時期末年,有大臣總攬大權,獨斷專行,有巢氏(最後一代有巢氏繼承者)欲奪回他手中的權力,大臣怒而發動政變,有巢氏統治時期因此結束。
有巢氏開始教會人類建造房屋,雖然是最原始簡單的巢屋,但首先解決了人類衣、食、住、行四大基本生存問題中「住」的問題,並且開創了中華建築文化。後來到了五帝的黃帝時期,人們已住進了「上棟下宇」的正規宮室,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每個朝代、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建築文化和風格,多姿多采,美不勝收。
燧人氏
在遠古的某一時期,人類還不會用火,主要以植物果實或生肉為食,味道腥臊,對腸胃有害。這時又有一位聖人出世,他上觀星象,下察五行,從天地間參悟了五行的屬性,知道了火的奧妙,便教人鑽木取火,把食物烤熟來吃,還教人用火冶煉金屬、製作武器工具等。人類的文明因此得到大大的提升,百姓非常感恩這位聖人,紛紛擁立他為王,稱之為燧人氏,又稱燧皇。
燧人氏(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拾遺記》中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在太陽月亮都照不到的遙遠地方,有一個半神的國度叫「燧明國」,那裡沒有四季和晝夜之分。燧明國的百姓都長生不死,若活得太久而厭世,便會昇天成仙而去。在燧明國內有一株火樹,名叫「燧木」,非常巨大,枝葉覆蓋了一萬多頃的地方,雲霧出於中間。後來有聖人在神遊之時,偶然來到了燧明國,看到了燧木,樹上有鴞鳥正用嘴啄樹,粲然出火。聖人便受此啟悟,發明了鑽木取火,這聖人就是燧人氏。
傳說燧人氏夢中神遊燧明國後,受鴞鳥啄燧木出火的啟發,潛心研究作火的方法。他上觀天象,下察五行,最終在人間成功鑽木取火,將火帶給了人類。
《歸德府志》記載:在閼伯台西北(今商丘西南三里處)有燧皇陵,相傳為燧人氏下葬的陵墓。這個陵墓至今還在,高約十來米,在商丘西南,據說遠古時期,燧人氏居住於商丘一帶。
《左傳‧昭公十七年》上說:若要作火,應該在宋、衛、陳、鄭這四國,宋國(首都為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代表有火。
在星象中,大辰星代表大火,是心宿的第二顆星。商丘地區是大辰星在地上的分野,即大辰星在地上的對應。燧人氏夜觀星象,洞察到了天地間的奧秘,從而順應天象、配合五行,成功鑽木取火。
《六藝論》記載:從燧人氏至伏羲氏,一共承傳了一百八十七代。
結繩記事不簡單
燧人氏除了教會人類用火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成就,就是傳授給人類結繩記事。據記載,那時還沒有文字,結繩記事就是用一些簡單的繩結記錄天下發生的大小事。
用一些簡單的繩結,就可以記載天下發生的大小事,這背後所蘊含的內涵和智慧是非常博大的,恐怕不是現代人想像的這麼簡單。
中華易學是建立在道之理、數、象的基礎上的。中華神傳文化中有一個核心的思想,表述為「天人合一」,其中一方面的含義,就是:人體、自然、宇宙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相互對應、一理相通的,時時都在相互聯繫、影響的,所以從其中任何一方的變化都能夠推演看出其它各方的發展和變化。比如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中的任何一個細胞,都包含有全部的人體信息,是人體的全息圖,從人體的某一部位,甚至任一個細胞中,都能時時讀出這個人的身高、體重、壽命、相貌、疾病等所有特徵和變化。
宇宙間的道理自上至下,由宏觀至微觀都是全息貫穿和對應的。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內在都存在著看不見的對應和聯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影響,一理貫通。這些道理從宇宙高層到最低層,從上至下一路貫穿下來,越到高層越簡煉,內涵也越大;越到低層表現得越繁雜,也越膚淺;到了最低層次,就是人類所不斷認識到的那些複雜的事理和規律等。順應、符合那些規律,甚至於那更高的天理,人就會有福、順遂、發達,乃至昌盛。
就像白話文與古文的比較:白話文內涵比較膚淺,說清一件事情可能得表達幾千字,比較繁雜;古文內涵比較大,說清同一件事可能只需幾十字,非常簡煉。因此,古文所包涵的內涵和智慧要比白話文大,讓人更難以理解、讀明白。同理,宇宙的道之理,越往高層,智慧越大,表現得越簡煉;越到低層,智慧越小,表現得也越繁雜。
比如《周易》的六十四象所包含的內涵就非常博大,遠超出人類的科學與認識。而「象」的背後又隱含著「數」,「數」可看作是更簡單、抽象化的「象」,「象」也可看作是引申、具象化的「數」,「數」與「象」是自然萬物之理在兩個不同方面的展現。世間萬事萬物的一切運行變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著它的規律和定數,如陰數、陽數、天地之數、大衍之數、氣數、命數、劫數等等,這些就是蘊含在天地萬物背後的「數」。在一定的宇宙層次中,數可以詮釋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運行規律,所包含的智慧和內涵是非常博大的。
結繩記事就是對「數」的一種應用,將世間繁雜的事理在高層次中提煉出來,化為簡單、抽象的「數」,以繩結記錄出來,所以說其包含的內涵與智慧可能是現代人從所謂「進化」的謬誤觀念中去看,根本無法理解與企及的。
另外據說燧人氏還是人類師道的鼻祖,立傳教之台,開創師道。
在遠古時期,如此博大的智慧,不是人類所能具備的。古人講,「神於天,聖於地」,是說在天為神,在地為聖,天上的神下世轉生為聖人,與人類一起,在不同時期傳授給人類文明,鋪就了我們中華的半神文化。
LAWDEFENDER 2017-3-14 22:19
【中國歷史正述】創世記之六:伏羲氏
三、五氏(中)
伏羲氏
伏羲氏以風為姓,又稱庖犧氏、虙犧氏、炮犧氏、伏戲氏等,或稱太昊、羲皇,號雄皇氏或黃熊氏。這些也有可能不是同一個文明時期同一位神氏的名號,目前已無法考證,但就他的作為、成就而言,確是如出一轍。我們就以「伏羲氏」來尊稱他,敬述可以找到的、關於他的偉大功業吧。
傳說在燧人氏統治末期,有一個地方叫華胥國,在華胥國有一個大澤叫雷澤。一天有巨人的足跡出現在雷澤中,華胥國有女子,或稱華胥氏,出於好奇便以腳踩在巨人足跡上,從而有感而受孕,生下了伏羲氏。伏羲氏生下時天賦秉異,具有聖人之德,便代替燧人氏成為當時天下的王。
神農氏像,出自《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列子‧黃帝篇》記載:黃帝白天睡覺,夢遊到了華胥國。華胥國在非常遙遠的神秘地方,不是人力所能到達的,只能神遊。其國沒有管理者,一切與自然相合一,百姓沒有私慾,沒有愛恨,也沒有任何痛苦,既不戀生也不畏死,可以凌空飛行,具有神力,自然萬物都不能傷害他們,是一個奇妙的極樂國土。黃帝醒來後,悟得養身治國之道,又過了二十八年,國家大治,差不多治理得同華胥氏國一樣。
根據記載,伏羲的故鄉華胥國是一個半神的國度。聖人負天命降世於人間,傳授給人類文化,帶領人類脫離野蠻狀態,回歸純真善良的本性,與神相通,成為半人半神的國度。
伏羲氏像,(託名)清姚文翰繪《歷代帝王真像》。(公有領域)
《遁甲開山圖》記載:「仇夷山是伏羲氏出生和治理天下的地方。」
仇夷山是上古地名,究竟在哪裡已無法考證。在今天甘肅省西和、禮縣交界處,有一座仇池山,山中有伏羲崖,高近兩千米,亦傳說是伏羲出生處。
伏羲創八卦
伏羲氏被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他傳授給遠古人類博大玄奧的半神文化,始創八卦,開創了中華易學。
在伏羲氏統治時期,人類心靈和社會環境變得更加複雜,結繩記事已不能適應於人類生活。伏羲氏便將更抽象的「數」進行具象化,演化成八卦,並將八卦相乘,以每卦六爻,建立了六十四「象」,用以記事,與神明相通。所以八卦又被認為是中華文字的起源,是人類與天地神靈相通的工具,比文字具有更大的內涵與智慧,今天的人類已經讀不明白了。
《易經‧繫辭》記載:「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伏羲創八卦。(肖平/飛天製圖)
在今天甘肅省天水市西部,有一卦台山,相傳這裡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據說伏羲氏經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觀日月星辰,俯察地理地形,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身上花紋,洞察自然萬物的規律,取天地萬物之象以作八卦。
有一天,他正在卦台山上冥思苦想,突然一匹龍馬從卦台山對面山洞躍出,龍馬身上長有奇特的花紋(相傳為《河圖》)。這匹龍馬飛躍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塊巨石上,這巨石形如太極,配合龍馬身上的花紋,頓時伏羲大悟,畫出了八卦。
那個躍出龍馬的山洞被稱為「龍馬洞」,渭水河中的那塊大石頭稱為「分心石」,這些地方至今仍在。
伏羲故事畫像,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絹本設色,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伏羲氏造就的其它文明
伏羲氏除了創立八卦、開創易理學外,還留下了其它許多偉大的文明成就。
《周易‧繫辭下》記載,伏羲發明網罟,教人類佃漁畜牧。網罟是用來捕捉魚類和禽獸的,傳說伏羲氏受蜘蛛結網的啟發而發明了網罟。網罟發明以後,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得了豐富的肉類食物。吃不完的活物,伏羲氏便教人加以豢養和畜牧,成為中華蓄牧業的始祖。伏羲氏解決了人類的食物問題,充實了廚房,所以又被稱為庖犧氏。
《禮記‧曲禮》記載,伏犧制定嫁娶禮儀,以兩張鹿皮為聘禮。
據說在伏羲之前,人類還沒有建立婚姻制度,處於群婚狀態,出生後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伏羲氏制定了聘禮、媒妁等一系列嫁娶制度,規定男聘女嫁,以男為姓,建立了姓氏制度,使男女間的關係不再隨意,從而規範了人倫道德,以別於禽獸,使真正的人類文明從此得以開創。
《繹史》說:「先聖(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圖畫乾坤,以定人道。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道,長幼之序,於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伏羲還建立了中央官制。司馬貞的《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有龍之祥瑞,因此以龍紀官,號曰龍師。」
伏羲以龍來作為官職稱謂,如:居龍氏是負責建築的官職,土龍氏是負責管理田地、疆界的官職,水龍氏是負責灌溉、疏通的官職,等等。我們中華民族以龍為圖騰,中華人稱為龍的傳人,大概始於此吧。
伏羲還創造了甲歷,《通歷》載:「太昊始有甲歷。」據記載甲歷是以甲寅為元年,以干支記載歲、月、日、時的上古曆法,可能是我們中華曆法的始祖。
曆法是在長期天文觀測的基礎上制訂出來的,制訂者必須具備一套完備的天文學知識。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了一座形意墓,墓中用貝殼擺出了一幅星空圖,四象二十八宿具全,擺放得非常合理,上合天文,下合地理,且埋葬時就知道必被發掘,令人稱奇。但更令人驚奇的是,經專家的推算考證,形意墓中所擺的星象圖正是二萬五千年前的星空圖,可知兩萬多年前的人類就已具備相當完備的天文學知識了。
另外伏羲還發明了一絃琴與瑟,創作了《立基》、《駕辨》等曲,用音樂來教化百姓,淨化人類的心靈,規範人類的行為,提升人類的道德。
宋人畫《歷代琴式圖冊》之伏羲之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畫《歷代琴式圖冊》之伏羲之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世本》記載說:「庖羲氏作瑟,五十弦。瑟,潔也。使人清潔於心,淳一於行。」
《世本》中又記載:伏羲氏發明的瑟是五十弦。後來到了黃帝時,素女鼓瑟,黃帝覺得聲音太過於悲哀,哀不自禁,便將瑟一分為二,成為二十五弦。
吳儀的《琴當序》記載說:「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在今天中國的京族還彈奏著古老的一絃琴,據說是從遠古時流傳下來的,音色古雅優美,不知道是不是根源於伏羲當初發明的這一絃琴。
據說伏羲氏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去世後葬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城北有伏羲古墓,歷代帝王多有祭祀。
LAWDEFENDER 2017-3-14 22:20
【中國歷史正述】創世記之七:神農氏
四、五氏(下)
女媧氏
女媧氏又稱女希氏、女皇,亦以風為姓,具有聖人之德。這個女媧氏與造人補天的女媧神名號相同,所以常被混為一談。
傳說伏羲氏之後,女媧氏繼承了帝位,並承襲伏羲氏的稱號。
《太平寰宇記》與《讀史方輿紀要》都有記載:「女媧定都於西華縣西二十里處,這個地方後來稱為媧城。」
《淮南子‧覽冥訓》記載:「伏羲、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於後世。」是說伏羲氏、女媧氏以大德行教化天下,而不是靠設立法規管制天下,故被頌揚為「以至德遺於後世」。
據說女媧氏完善了伏羲氏所建立的媒妁嫁娶制度,再次規範了人倫道德。她為男女婚姻牽線搭橋,誠心向上天禱告,得天地認可,而成為中華歷史上的第一位媒人,所以被後世奉為「媒神」或「高媒」。《繹史》引《風俗通義》中記載:「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另外女媧發明了笙簧這類吹奏樂器,又命令臣下製作了良管與斑管這兩種樂器,並且創作了樂曲「充樂」,以教化人心、陶冶民德,使天下大治。
《帝系譜》記載,女媧氏命令娥陵氏製作了都良管這種樂器,以和諧統一天下的聲律;又命令聖氏製作了斑管這種樂器;並且根據宇宙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與之相合,創作了「充樂」這種樂舞。樂舞譜成後,天下萬物都得以教化和規正,使萬事萬物無不從最細微處得到改變,使同化大道,一切和諧有序。
《遁甲開山圖》說:女媧氏過後,又傳承了十五代,都承襲伏羲氏的稱號。
神農氏
神農氏,姓姜,五行屬火,以火德為王,所以稱為炎帝,又稱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神農氏的母親是少典的妃子,名叫女登,或稱為任姒,是有喬氏的女兒。
傳說女登遊華陽的常羊山時,見到神龍的龍頭,因感而懷孕,生下神農氏。神農氏出生時便具有聖人之德,後來被推舉為王。
神農氏像,出《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據說神農氏生來就具備神通,是修道之人,《莊子》中記載著一則神農氏與婀荷甘一起向老龍吉學道的故事。位於湖北省神農架的原始森林,據說是當年神農氏採藥救人的地方。神農氏在這裡採藥時,「架木為梯,以助攀援」,因此而得名,稱為「神農架」。據說神農氏帶領貼身的幾位大臣在神農架採藥時,突然天降仙鶴,他們便乘上仙鶴,昇天而去。至今在神農架仍有神農氏乘鶴昇天處。順便說一句,古代乘仙鶴、鳳凰、龍昇天,都是道家所說的白日飛昇成仙的一種得道方式,後世歷代也時有類似記載。
在隨州市北的烈山,今天仍留有神農洞和神農碑。神農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傳說是神農氏所用的器物。烈山還有神農井、神農宅、神農觀、炎帝廟等古建築。
《山海經》中記載著一則故事:傳說炎帝神農氏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不幸溺水而亡。死後,女娃的精靈化為一隻鳥,白嘴紅腳,頭上有花紋,名叫精衛。它日日往來於西山與東海之間,銜來西山的木石去填東海,想將東海填平,代代不止。這就是精衛填海的傳說。
神農氏像,出《歷代君臣圖鑑》(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神農氏具有火德,因此以火紀官,如: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神農氏在位時,以德施政,感化百姓,使民風淳樸,天下歸心。百姓不用去爭奪而生活富貴,沒有制定甚麼法令而百姓順從,不用通過殺戮而百姓威服。
《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統治時期,有諸侯夙沙氏不服從統治,起兵反叛。炎帝沒有出兵討伐,而是認為自己德性不夠,不能讓天下歸順,便主動退位以修德。夙沙的百姓聽說後,便紛紛倒戈,起兵自攻夙沙氏,後歸順炎帝。
《呂氏春秋‧慎勢》記載說:神農氏傳了十七世。據說神農氏乘鶴昇天後,他的子孫繼承了帝位,又傳了很多世,都承襲神農氏的稱號,都稱為炎帝。
《典略》記載:武王伐紂建周以後,封神農氏的後人於焦邑(今河南省陝縣焦城)。
神農嚐百草
在神農氏時期,人口增多,漁獵已逐漸不能滿足人類生活的需求,再加上人類心靈不再純淨,越來越背離自然,自然環境繼續惡化,人類開始被疾病困擾,痛苦不堪。
神農氏便親嚐百草,分辨出五穀,同時發明了耕田犁地的工具——耒耜,教百姓耕種,解決了人類為食物而奔波的生存危機。
東漢武梁祠畫像石中的神農氏。(公有領域)
《周書》記載:神農氏時,天降五穀,神農得到後,教百姓耕種,從而開創了農業。
由此,神農氏引領人類邁入了農耕文明時期。我們中華的先祖們有了穩定的生活,開始在土地上定居下來,不再為生存奔波發愁,使中華文明得到穩定快速的發展。
另外神農嚐百草時,分辨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分為上品藥一百二十種、中品藥一百二十種、下品藥一百二十五種,著成《神農本草經》流傳至今。《神農本草經》與後來的《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合為中醫四大經典,開啟了中藥治病之源。神農根據各種草藥的藥性,為百姓治病,解決了百姓疾苦,成為中藥鼻祖。
神農氏還發現了茶的功用,教人製茶,開創了中華茶文化。《神農本草》中記載了茶的起源:「神農嚐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遼佚名作《神農氏採藥圖》。(公有領域)
《搜神記》中記載,神農有一條褚紅色的神鞭,用來抽打百草,可以識別出草藥的毒性和溫寒屬性。
也有的傳說神農氏有一個「水晶肚」,肚子幾乎是透明的,五臟六腑都能看得清,吃進甚麼一目了然,而且能夠自己化解毒性。神農嚐百草時,便依靠水晶肚,觀察五臟六腑的顏色和變化,從而分辨出哪些植物能吃、哪些不能吃,分辨出草藥的藥用和毒性。
《述異記》記載,在太原神釜岡,留有當年神農嚐百藥的寶鼎。成陽山中,神農當年鞭藥的地方還在。
神農氏除了嚐百草,開創農業、中藥治病和茶道外,還留下了許多偉大的文明成就。
神農嚐百草。(肖平/飛天製圖)
神農氏的其它文明成就
神農氏還發明了麻布衣服,據說神農氏之前,人們以樹皮、獸皮等為衣,神農氏開始教百姓種植葛、麻等作物,製作葛布、麻布,人類才有了麻布製衣服。
據說神農氏還創建了市場交易制度。據《周易‧繫辭下》記載,神農氏「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開創的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制度,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神農還發明了五絃琴,並創作了《下謀》之樂,或稱為《扶持》,以教化百姓。
據《世本‧下篇》記載,神農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
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表神農之和」,陶冶人類的情操。
宋人畫《歷代琴式圖冊》之神農之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畫《歷代琴式圖冊》之神農之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另外《帝王世紀》記載:神農氏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創製了《連山易》。
《連山易》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凶判辨之坐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換,揭示天道的運行規律,高深莫測。但《連山易》到了漢代的時候就失傳了。
2005年的時候,貴州水族有一位老人將他家祖傳的一部水書《連山易》捐獻給了貴州民族圖書館。這部水書《連山易》是用水族古老的文字水書抄寫而成的,共五冊,計八萬字左右,特徵與古籍記載相合。經過多位專家學者考證,認為是上古失傳的《連山易》。可能一些失傳的歷史文化,在民間還有留存。
上古三皇時期,由於距今時間太過於久遠,期間歷經各種天災人禍甚至毀滅性劫難,使得史料大部分遺失,從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與上古文獻的零星記載中,只能大致瞭解到一個大概印象,相關書述,有待不斷發掘與完善。
但基本的一個主題史實是:三皇時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神通大顯的半神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等及其在人間的諸代後繼者,開創、積累了人類最初的文明,引領人類從蠻荒逐漸開化,最終走進我們這一輪五千年,以黃帝為人文初祖的、更輝煌絢爛的、神傳文化的演繹與文明的成就。
LAWDEFENDER 2017-3-14 22:24
神傳文化史觀,這一觀史的基點是天人合一的神傳文化。即:中國的歷史,是神傳文化的歷史,是上天有序安排、教化人的過程,是上蒼賦予世人相應的文化內涵與能力,使之得以走向天人合一、回歸於神的歷史。
-----------------------------
這才是真實而準確的歷史觀。
LAWDEFENDER 2017-3-14 22:29
基於中共黨文化之史觀:是集共產黨一黨專政論、反神論、無神論、辯證唯物論、進化論、階級鬥爭論等等人類歷史上諸說之惡混雜集成。其實質是反神、暴力(辯證唯物論)與謊言(唯物辯證法),協力系統性地毀壞中國傳統文化,毀壞人信神的根基,最後達到毀滅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反神、反文化 、反人類的邪惡史觀。
===============================
中共的歷史觀,就是要摧毀中國人的神傳文化和傳統,以無神論,進化論對中國人進行洗腦,讓中國人變成魔鬼的信徒,是中國的神傳文化走向滅亡。
囂張熊 2017-3-16 12:56
法輪L又開始蒲頭宣揚邪教歪理了:fst_005:
[[i] 本帖最後由 囂張熊 於 2017-3-16 12:58 PM [url=http://www.discuss.com.hk/android][img=100,23]http://i.discuss.com.hk/d/images/r10/androidD.jpg [/img][/url] 編輯 [/i]]
LAWDEFENDER 2017-3-16 15:23
哪些中共邪黨信徒和打手,都不是炎黃子孫。 他們是反神,反中國傳統神傳文化,他們信仰的邪惡馬列主義和進化論,都是外來的邪教思想,和中國傳統背道而馳。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