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guy 2017-4-3 10:14
時間:2014-11-30 21:34:19 來源:楓網 作者:
[url]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kzMDM1NDUy/v.swf?isAutoPlay=true[/url]
上山下鄉並非始自文革,它從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六十年代而展開,七十年代末結束。 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一大批知青,便是知青的典型代表。 文革時期號召知青到農村中去,摒棄傳統教學,過分提高實踐作用的政治運動。 所有適齡青年除了當兵以外,基本上都屬於徵召範圍。
上山下鄉運動,對大多數知青們的確是一個嚴酷的鍛煉,客觀上並沒有解決我國農村三大差別,由於當時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歷史環境下,知青各自家庭政治背景的不同,知青返城的政治待遇也是不同的,也存在著下鄉鍛煉鍍金走過場和所謂的永遠紮根農村幹革命的現象,有些地方知識青年在農村遭受強姦迫害的事件也屢屢發生,特別是最後期返城的部分知青, 多數是文革遭迫害最後得到解放平反的家屬子女們,他們是最後一批被中央下發檔各省經過統計上報落實實名回城的。 至此,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運動知青返城工作徹底結束。
上千萬的知青回城後,並未出現某些官員擔心的城市因容納不下這麼多人而引發混亂。 相反,由於這個決定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歡迎反而使得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都更加「和諧」。 國家在八十年代初驟然強化的計劃生育政策是中共對知青返城的一種反應。
[url=https://ssl.microsofttranslator.com/bv.aspx?from=&to=zh-CHT&a=HTTP%3A%2F%2Fwww.360doc.com%2Fcontent%2F17%2F0325%2F19%2F11690853_640083107.shtml][color=#0066cc]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325/19/11690853_640083107.shtml[/color][/url]
lotuguy 2017-4-3 13:33
文革產品...................
:smile_o08::smile_o08::smile_o08:
修竹 2017-4-5 23:52
文革借年青人,尤其是學生沖擊當權派。群眾運動等同打開了Pandora Box,他們四處沖,各派系間互鬥。更擴展到工人。1967年,老毛在武漢,目睹了失控的局面,工人連軍隊都沖擊。攪不好,可能發展成內戰。
老毛逼而妥協。文革要收拾了。大規模的知青上山下鄉,是將年青人分散到各地農村。不能再有組織盲沖了。這是解除群眾運動所可能引起的沖突的第一步。
我的看法是這是文革步向完結的第一步。
毛周的矛盾亦因此而加深。
abcnam01 2017-4-6 08:44
有時這些有如宗教狂熱般的群眾活動開始了,要收拾就不容易,往往發起容易但控制難,連毛澤東這種級數的鬥爭天才,還是要假借一些看上去無比激情的理想,實際上犧牲了整整一代人(可能上千萬計)的人生的方法,才可以擺平。
abcnam01 2017-4-6 08:45
[quote]原帖由 [i]修竹[/i] 於 2017-4-5 11:52 P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59201674&ptid=26558356][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文革借年青人,尤其是學生沖擊當權派。群眾運動等同打開了Pandora Box,他們四處沖,各派系間互鬥。更擴展到工人。1967年,老毛在武漢,目睹了失控的局面,工人連軍隊都沖擊。攪不好,可能發展成內戰。
老毛逼而妥協 ... [/quote]
毛周一直有矛盾,但此事又如何進一步加強兩人的矛盾呢?
修竹 2017-4-7 01:05
[quote]原帖由 [i]abcnam01[/i] 於 2017-4-6 08:45 A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59214131&ptid=26558356][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毛周一直有矛盾,但此事又如何進一步加強兩人的矛盾呢? [/quote]
周負責善後。陳再道被罷官。72年復出。毛拋出王力,關鋒,戚本禹。三人入了秦城。我認為這不是毛認同的。
l-wing 2017-4-7 10:42
是的,上山下鄉跟五七幹校一樣,因為當時混亂的局勢無法安置大量的畢業生和幹部。而大量學生離城離校使紅衛兵運動實際消亡,加上同時期劉少奇的倒台,文革基本可以話結束了,我們常說十年文革,實際只前三年,之後社會大致穩定,只是高層權鬥一直未停過
l-wing 2017-4-7 11:00
[quote]原帖由 [i]修竹[/i] 於 2017-4-7 01:05 AM 發表 [url=http://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59259914&ptid=26558356][img]http://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周負責善後。陳再道被罷官。72年復出。毛拋出王力,關鋒,戚本禹。三人入了秦城。我認為這不是毛認同的。 [/quote]是毛認同又何足怪?王關戚,即來俊臣,周興之流,狂妄時不可一世,好聽點是酷吏,其實就是狗,卒仔,用完即棄的角色。周恩來當然有在其中起到作用,誰讓王力衝擊了他地頭外交部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