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皮日休《茶中雜詠》

mo mo 2019-11-30 09:35

皮日休《茶中雜詠》
隨著茶業的發展和人們飲茶之風俗漸盛,至唐代,尤其是出現了很多以茶為題的詩。
如著名詩人皮日休與陸龜蒙都有愛茶雅好,皮日休,唐代詩人,字襲美,今湖北天門人,與陸龜蒙齊名,兩人經常作文和詩,也是非常好的茶友,是唱和茶詩的代表,被世人稱為「皮陸」。
他們寫有《茶中雜詠》唱和詩各十首,內容包括:
《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和《煮茶》等,不但應和了唐詩的繁榮,而且對茶的史料、茶鄉風情、茶農疾苦、甚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體的描述,堪稱一份形象的茶葉文獻。
下來即轉錄《茶中雜詠》:
《茶中雜詠·茶塢》
唐.皮日休
閒尋堯氏山,遂入深深塢。
種荈已成園,栽葭寧記畝。
石窪泉似掬,岩罅雲如縷。
好是夏初時,白花滿煙雨。
譯文:
詩人閒來無事遊玩堯氏茶山,漫步走入山谷深處。種植的茶園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一眼望不到邊際,哪裏知道茶園到底有多少畝呢?
山谷中有清泉流過,坑坑窪窪的泉水仿佛是專門供人品飲般,抬頭仰望,一縷縷白雲從陡崖的縫隙中飄過。正是初夏的時節,煙雨朦朧,白色的茶花在煙雨中佈滿了整個山谷。
賞析:
詩人描述了一派恬淡、自然、純凈、清新的茶園景象,令人心曠神怡,既描述了茶園的規模和地理環境,又描述了茶園的美麗景色。

《茶中雜詠·茶人》
唐·皮日休
生於顧渚山,老在漫石塢。
語氣為茶荈,衣香是煙霧。
庭從穎子遮,果任獳師虜。
日晚相笑歸,腰間佩輕簍。
譯文:
茶人出生在這顧渚山上,也在這漫石塢中慢慢老去。與茶人們聊天,他們說的都是這個季節的茶葉,茶葉聞起來還是很清新,香氣很重,茶人們的衣服上也散發出陣陣茶香。
穎子樹已經把茶人們的庭院遮住,主人不在家,狗在庭院內叫個不停。茶人們要天色很晚的時候才從茶園中歸來,臉上掛滿了微笑,腰間掛着輕輕的茶簍。
賞析:
顧渚山是茶葉史上的一座產茶聖地,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內。
詩人在顧渚山一個叫漫石塢的地方尋茶時與茶人閒聊,有感而發,描寫了茶人們平凡而快樂的生活,茶人們早出晚歸地採茶,甚至連庭院中的穎子樹都沒有時間整理,他們雖然辛苦,但是卻充滿快樂。


《茶中雜詠·茶筍》
唐·皮日休
袖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
寒恐結紅鉛,暖疑銷紫汞。
圓如玉軸光,脆似瓊英凍。
每為遇之疏,南山掛幽夢。
譯文:
顧渚紫筍是用鮮嫩的茶芽製作而成,茶芽長三五寸,這種茶芽的茶樹生長於岩洞爛石之中。
岩洞中溫度適宜,不冷也不熱,過於寒冷,茶芽就會結紅鉛,太暖了,就會生出紫汞。茶芽,清新而有光澤,就像捲軸一樣圓,像美玉一樣脆。
採摘茶芽必須小心翼翼,如果稍有疏忽,就不能採摘到好的茶葉,這種山南的茶芽帶給人的驚喜,就像美夢一樣。
賞析:
詩中的茶筍指的是唐代的貢茶顧渚紫筍, 是用新鮮嫩芽製成的,通過描寫茶樹的環境表明了這種茶葉的珍貴。

《茶中雜詠·茶籝》
唐·皮日休
筤篣曉攜去,驀個山桑塢。
開時送紫茗,負處沾清露。
歇把傍雲泉,歸將掛煙樹。
滿此是生涯,黃金何足數。
譯文:
天剛剛拂曉的時候,茶人攜帶着茶籃出門,這種竹籃比桑樹製作的要好很多。
到達茶園後,茶人開始採摘鮮嫩的茶芽,不斷地將紫筍茶芽放進茶籃,不一會兒,身上就沾滿了露水。
累了的時候,茶人就在高聳入雲的山泉邊休息片刻,歸來時,倒出茶葉後,就將茶籃掛在院子中的樹上。這樣的生活是多麼的美好、充滿詩情畫意,即使黃金放在眼前,也不會改變心意。
賞析:
茶籝,是一種古代採摘茶葉時用來盛茶的工具,用竹子編制的,雖然是描寫茶籝,但是也暗喻了茶人的一種生活態度,「滿此是生涯,黃金何足數」。

《茶中雜詠·茶舍》
唐·皮日休
陽崖枕白屋,幾口嬉嬉活。
棚上汲紅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後,中婦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
譯文:
幾座茶人的房屋坐落在向陽的山崖邊上,幾個茶人正在高興地制茶。從井棚里打出來甘泉,做好焙茶的準備,鮮嫩的茶芽要蒸一下,再進行焙茶。
老人們碾茶後,把茶葉交給中年婦人們拍茶,乘此機會,老人們可以休息一下。柴門面對面地半掩着,茶的清香飄散開來,在月光下佈滿整個山谷,令人心曠神怡。
賞析:
描寫出茶人在茶舍中艱辛地制茶過程,從早上起來打水開始,一直忙到晚上月亮高掛夜空,才能完成制茶。借茶舍暗喻茶人們的辛勞和茶葉的來之不易。

《茶中雜詠·茶灶》
唐·皮日休
南山茶事動,灶起岩根傍。
水煮石發氣,薪然杉脂香。
青瓊蒸後凝,綠髓炊來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輸膏粱。
譯文:
遠處南面的山峰中有茶農在蒸茶,他將爐灶安置在岩石的旁邊。當爐灶中水燒開的時候,旁邊的岩石也散發出水氣,這種水氣中還夾雜着燒火用的杉樹木柴獨特的油脂香。
經過蒸過後的茶葉,再放涼曬乾,茶葉的綠梗中散發出隱約的光潤。用這種方法來製作茶葉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而且每次都要一次性完成,所以往往錯過吃飯的時間。
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制茶人用茶灶制茶的情形,因為制茶過程不能間斷,所以制茶人常常錯過吃飯的時間,借茶灶暗喻茶人們的辛勞。

《茶中雜詠·茶焙》
唐·皮日休
鑿彼碧岩下,恰應深二尺。
泥易帶雲根,燒難礙石脈。
初能燥金餅,漸見干瓊液。
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側。
譯文:
茶人在碧岩山下,鑿了很多焙茶的坑,這些坑有二尺深。
燒火焙茶,煙氣繚繞,形成了深山雲霧的源頭,但是再大的火也不能破壞深山的石脈。剛開始的時候用來乾燥茶餅,漸漸地能焙美味的茶葉。
這些焙坑建在山的兩側,遙遙相望,綿長而壯觀,與旁邊的杉樹林一起,交相輝映,自然和諧。
賞析:茶焙,古代制茶的一種工具,詩人描寫了茶焙的壯麗景觀,制茶規模的宏大而壯觀。

《茶中雜詠·茶鼎》
唐·皮日休
龍舒有良匠,鑄此佳樣成。
立作菌蠢勢,煎為潺湲聲。
草堂暮雲陰,松窗殘雪明。
此時勺復茗,野語知逾清。
譯文:
龍舒這個地方有手藝精巧的工匠,設計製造了精美的茶鼎。
茶鼎比較小,豎立起來就像菌類一樣,煎茶時發出的聲音就像慢流發出的潺潺水聲。草屋門前的晚霞已經漸漸變暗了,窗外松樹林裏的殘雪還是白皚皚的。
此時此刻用茶鼎煎煮幾壺好茶,感受這飲茶的清靜,好的茶鼎才能煎煮出好的茶味,才能體味這清閒寧靜。
賞析:
茶鼎,古代烹煮茶的一種工具,詩人通過茶鼎煮好茶來暗喻飲茶清閒寧靜的境界。



《茶中雜詠·茶甌》
唐·皮日休
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
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
棗花勢旋眼,蘋沫香沾齒。
松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
譯文:
邢窯的匠人和越窯的匠人,技藝精湛,都能建造出精美的瓷器,而精美的茶甌就是出自他們之手。
茶甌既圓又輕,就像滿月一樣圓,就像飄雲一樣輕。用棗花形狀的茶甌來品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麗的棗花外形,滿眼的美景、美物,輕輕啜一口最上層的茶沫,茶沫沾滿了牙齒,滿口的茶香。
坐在松樹下一邊用精美的茶甌品茶,一邊欣賞周邊的美景,全身心地享受飲茶的樂趣,即使支公也不過如此吧?
賞析:
茶甌,古代飲茶用的茶碗,讚美了工匠們的精湛技藝,用這種精美的茶甌品飲好茶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茶中雜詠·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
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
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譯文:
取一合清澈甘甜的泉乳,當煎煮到有連珠水泡冒出時,就可以品飲了。
茶湯剛沸時,冒出像螃蟹的眼睛一樣的小氣泡,泛起像魚鱗一樣的水紋,發出像松鳴聲一樣的響聲,茶沫呈翠綠色,青煙裊繞。如果在這深山中能夠以茶代酒,必然不會有酩酊大醉的情形出現了。
賞析:
這首詩是《茶中雜詠》組詩中的最後一首詩,詩人較詳細的描寫了用好水煮茶的情形,並表達了隱士以茶代酒的一種生活情懷。

R.Man 2019-12-1 20:43

唐代的詩,除「七碗茶歌」原來有還如此多的茶事詩句,謹皮日休的茶詩已讀不完。

张雨晴 2019-12-2 09:22

我中意烏龍

R.Man 2019-12-6 23:43

[quote]原帖由 [i]張雨晴[/i] 於 2019-12-2 09:22 AM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090883&ptid=28722439][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中意烏龍 [/quote]
:smile_o16:我中意龍團鳳餅茶。

markwilcox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Geohobbist 2021-5-18 19:49

學習了:loveliness: 值得收藏。

[[i] 本帖最後由 Geohobbist 於 2021-5-21 06:38 PM 編輯 [/i]]

R.Man 2021-5-19 12:49

[quote]原帖由 [i]mo mo[/i] 於 2019-11-30 09:35 AM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0985894&ptid=28722439][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皮日休《茶中雜詠》
隨著茶業的發展和人們飲茶之風俗漸盛,至唐代,尤其是出現了很多以茶為題的詩。
如著名詩人皮日休與陸龜蒙都有愛茶雅好,皮日休,唐代詩人,字襲美,今湖北天門人,與陸龜蒙齊名,兩人經常作文和詩,也是非常好的茶友,是唱和茶詩的代表,被世人稱為「皮陸」。
他們寫有《茶中雜詠》唱和詩各十首,內容包括:
《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和《煮茶》 ... [/quote]
轉貼mo mo茶兄的帖子:


《茶中雜詠·茶舍》
唐·皮日休
陽崖枕白屋,幾口嬉嬉活。
棚上汲紅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後,中婦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
譯文:
幾座茶人的房屋坐落在向陽的山崖邊上,幾個茶人正在高興地制茶。從井棚里打出來甘泉,做好焙茶的準備,鮮嫩的茶芽要蒸一下,再進行焙茶。
老人們碾茶後,把茶葉交給中年婦人們拍茶,乘此機會,老人們可以休息一下。柴門面對面地半掩着,茶的清香飄散開來,在月光下佈滿整個山谷,令人心曠神怡。
賞析:
描寫出茶人在茶舍中艱辛地制茶過程,從早上起來打水開始,一直忙到晚上月亮高掛夜空,才能完成制茶。借茶舍暗喻茶人們的辛勞和茶葉的來之不易。

。。。。。。。。。。。。
老弟阿文又想在如此向陽環境的茶舍居住,齋與朋友品茶喝茶,嚐盡茶的清香甘甜,而毋須制作茶、成日打理茶葉的辛勞。

香煎清涼的豆腐 2021-5-21 16:31

要慢慢讀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皮日休《茶中雜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