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 2021-3-22 16:05
六十年代初還是歐西流行曲雄霸天下時,臺灣國語國曲悄悄掘起,一時青山、姚蘇蓉、謝雷、王清元日夜繞樑。
same-same 2021-3-22 17:31
三四年前他們還以東f歌舞t的名義來港演出。
vicky-chan 2021-3-22 19:29
請看我的貼子"花婆婆話當年,國語時代曲的最輝煌年代(1930-1970)"
[url]https://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29553541&extra=page%3D3[/url]
same-same 2021-3-23 01:13
今天新聞:「林沖血管阻塞休克,開刀8小時輸血12袋生死關搶救」
sinnet00 2021-3-23 13:50
[quote]原帖由 [i]驀然回首[/i] 於 2021-3-22 04:05 PM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33209515&ptid=297865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六十年代初還是歐西流行曲雄霸天下時,臺灣國語國曲悄悄掘起,一時青山、姚蘇蓉、謝雷、王清元日夜繞樑。 [/quote]
六十年代國語流行曲好歌,經典金曲數之不盡。除上述幾位六十年代天王巨星外,毋忘鄧麗君。有華人地方就有金庸武俠小說;有華人地方就有鄧麗君歌聲。當年大陸正值封閉年代時,此等被認為資產階級毒草,靡靡之音而遭禁制,人民偷偷聆聽,欣賞。至有此諺語流傳:
日間聽老鄧,
夜間聽小鄧。
可見當年國語流行曲威力,影響力,無遠弗屆。音樂無國界,此言非虛!
[[i] 本帖最後由 sinnet00 於 2021-3-23 01:52 PM 編輯 [/i]]
vicky-chan 2021-3-24 21:13
鄧麗君相信是全世界最多人認識的華人女歌星
她有把甜美動人的聲音,但這把又甜又嗲的靚聲反而令她能柔不能剛
限制了她的歌路,很多歌根本不適合她唱(例如她死後才出版的不了情)
變成不夠全面................
當然,適合她唱的歌,亦無人能超越她.............
sinnet00 2021-3-25 23:09
[quote]原帖由 [i]vicky-chan[/i] 於 2021-3-24 09:13 PM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33305405&ptid=297865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鄧麗君相信是全世界最多人認識的華人女歌星
她有把甜美動人的聲音,但這把又甜又嗲的靚聲反而令她能柔不能剛
限制了她的歌路,很多歌根本不適合她唱(例如她死後才出版的不了情)
變成不夠全面................
當然,適合她唱的歌,亦無人能超越她............. [/quote]
[b]她有把甜美動人的聲音, 但這把又甜又嗲的靚聲反而令她能柔不能剛[/b]
[b]限制了她的歌路, 很多歌根本不適合她唱, 變成不夠全面................[/b]
[b]當然, 適合她唱的歌, 亦無人能超越她.............[/b]
的確如此!完全同意。
例如此首改編自蘇軾(東坡)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不太適合鄧麗君。因鄧麗君時代感太重,且未能唱出此宋詞作者心情(恐怕世人無人可唱到)。其實此首宋詞完全不適合改編入歌曲。
[url=https://youtu.be/tvnj_J_dO9s]https://youtu.be/tvnj_J_dO9s[/url]
蘇軾(東坡)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懷著沉重心情,以此詞抒發心情。一是對官場的惡鬥傾軋,心有餘悸、心灰意冷; 二是懷念已離世父親蘇洵和妻子(尤其愛妻情切,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下江城子); 三則是他弟弟蘇轍。蘇軾與蘇轍兄弟情深,兩人各自東奔西跑,已有六、七年未能相見。蘇軾在杭州任滿時,特別提出要求希望能調到山東與弟弟相近(蘇轍在濟南任官),結果卻來到密州,兄弟仍然相隔,晤面艱難。月圓而人未圓。
[[i] 本帖最後由 sinnet00 於 2021-3-25 11:11 PM 編輯 [/i]]
sinnet00 2021-3-26 12:29
[quote]原帖由 [i]sinnet00[/i] 於 2021-3-25 11:09 PM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33353313&ptid=297865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她有把甜美動人的聲音, 但這把又甜又嗲的靚聲反而令她能柔不能剛
限制了她的歌路, 很多歌根本不適合她唱, 變成不夠全面................
當然, 適合她唱的歌, 亦無人能超越她.............
的確如此!完全同意。
例如此首改編自蘇軾(東坡)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不太適合鄧麗君。因鄧麗君時代感太重,且未能唱出此宋詞作者心情(恐怕世人無人可唱到)。其實 ... [/quote]
詩詞入歌曲似乎不大適合,但有一首由胡適詩歌改編成國語時代曲卻十分成功,流行一時。
(不過並不是六十年代) 此首金曲是 - 蘭花草
[color=#003080][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pEBo95OwY[/u][/color]
作詞:胡適
作曲:陳賢德/張弼
主唱:劉文正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能將宿願償;
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能將宿願償;
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能將宿願償;
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1921年夏天胡適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婦送給他一盆蘭花草,他歡歡喜喜地帶回家,讀書寫作之餘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沒有開出花來,於是他有感而發寫了這首小詩。
此首小詩原名是《希望》,後被台灣的陳賢德和張弼二人修改並配上曲子,同時改名為《蘭花草》,從而廣為傳唱。
sinnet00 2021-3-26 12:33
題外話
唐詩宋詞改編入粵曲似乎十分適合。隨口道來有:
琵琶行
新馬師曾 鄭幗寶
李後主 去國歸降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任劍輝 白雪仙
沈園提壁
《釵頭鳳·紅酥手》
羅家寶 李寶瑩
驀然回首 2021-3-26 15:39
[quote]原帖由 [i]sinnet00[/i] 於 2021-3-23 01:50 PM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33245171&ptid=297865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六十年代國語流行曲好歌,經典金曲數之不盡。除上述幾位六十年代天王巨星外,毋忘鄧麗君。有華人地方就有金庸武俠小說;有華人地方就有鄧麗君歌聲。當年大陸正值封閉年代時,此等被認為資產階級毒草,靡靡之音而遭禁制,人民偷偷聆聽,欣賞。至有此諺語流傳:
日間聽老鄧,
夜間聽小鄧。
可見當年國語流行曲威力,影響力,無遠弗屆。音樂無國界,此言非虛! [/quote]
鄧麗君,一生有兩次最近跨離聽她演唱,第一次在新興大廈,當時好像地庫,東方即在此演出,我坐在第一掛,看得癡癡若呆。第二次在漢宮夜總會,也是坐中央第一圍吃飯,這回是醉眼欣賞。
當年她的噩訊我幾乎即時知悉,呆了一陣。以後是買下她的紀念冊,整理她所有的歌。
龍潭老鼠 2021-5-6 16:37
[quote]原帖由 [i]驀然回首[/i] 於 2021-3-26 03:39 PM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33376829&ptid=297865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鄧麗君,一生有兩次最近跨離聽她演唱,第一次在新興大廈,當時好像地庫,東方即在此演出,我坐在第一掛,看得癡癡若呆。第二次在漢宮夜總會,也是坐中央第一圍吃飯,這回是醉眼欣賞。
當年她的噩訊我幾乎即時知悉,呆了一陣。以後是買下她的紀念冊,整理她所有的歌。 [/quote]
新興地庫就是東方歌舞廳。
vicky-chan 2021-6-6 06:20
據悉鄧麗君在香港正式的演唱會只有一次
1982年灣仔伊莉莎伯體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