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dcc3bab0946 2022-2-4 10:12
2021[font=宋體]年[/font]全年[font=宋體],共[/font]34[font=宋體]家[/font][font=宋體](含[/font]21[font=宋體]家主板[/font]、13[font=宋體]家[/font]創業板)[font=宋體]上市公司[/font]遭香港聯交所[font=宋體]勒令除牌,超過[/font]2020[font=宋體]年全年被除牌[/font][font=Times New Roman Regular]31[/font][font=宋體]家,再次刷新[/font]歷史[font=宋體]紀錄。[/font]
[font=宋體][/font]除牌潮席捲而來,與港交所2018[font=宋體]年推出除牌新規[/font][font=宋體]有關。可以理解,港交所大刀闊斧[/font]“清理門戶”,目的是剔除表現不佳的公司,提升整體上市公司的品質。
[font=宋體]然而,除牌須有定量標準,[/font]“業務不足、資產不足”不是定量標準,只是定性描述。港交所僅用定性描述除牌,刀刃下必然是無數深受重創、血跡斑斑的小股東。因為無人知悉定量標準,必然導致無辜的公眾股東「踩雷」,股票分分鐘變廢紙。更無奈的是,小股東“一鋪清袋”,卻求救無門,真是欲哭無淚。
一名外籍股東(化名:哈桑)向筆者哭訴,將自身大半生辛辛苦苦積攢的4.5萬港元,購入了[b]中國趨勢控股有限公司[/b][font=宋體]([/font]“[b]中國趨勢[/b]”)的股票。但始料不及的是,中國趨勢在2021年8月份被聯交所除牌了。不知其他類似其遭遇的可憐投資者,可去何處尋求救濟?聽罷,只覺同情又悲憤。
中國趨勢被除牌的個案,確實令人唏噓。此公司經常性業務[font=宋體]自[/font]2009年起經營至今,已超過十年。營業額、淨資產等重要經濟指標全在一億港元以上,遠遠高於其他同類上市資訊科技型公司,傲居前三分之一行列,且沒有任何負債。
如此收入及資產,卻被聯交所按《創業板上市規則》17.26[font=宋體]條以[/font]“業務不足、資產不足”為由取消上市地位。且不講聯交所的判斷標準是什麼?關鍵是,這樣的“判斷標準”是主觀、模糊、不透明的,而且被除牌公司和公眾股東們根本不知情。就好比,在對“風浪”毫無覺知的前提下,瞬間被“風浪”吞噬,無生還餘地,怎不令人懼怕?
回顧香港金融史,我們可以看到:成功發展金融業的關鍵,在於投資者的信心。投資者有信心,才願意拿錢出來投資。而經歷170年的歷史發展,香港能成為今天的國際金融中心,憑藉的正是健全而完善的監管制度,贏得了全球投資者的信任。
在目前的監管體系下,我們可以看到,《證券及期貨條例》的頒佈與修訂,是為維持和促進證券行業的公平、效率、競爭力、透明度和秩序,還有向作為投資者的公眾提供保障。港交所同樣負有法定責任維持一個有秩序、資訊靈通及公平公正的市場。
[font=宋體]儘管有如此看似完善的監管制度,但無數像哈桑這樣的小股東,還是在港交所人為[/font]“除牌潮”中蒙受損失。他們哭泣的聲音是微弱的,他們所受損害,甚至不被人關注。
[font=宋體]然而,他們的不幸,並不是一句[/font]“股票有風險[font=宋體]、投資需謹慎[/font]”便能搪塞過去的。“千裏之堤,毀於蟻穴”,一群受害的小股東背後,暴露的是監管制度的某些不完善,關乎投資者切身利益,也關乎對香港金融體系的信心。
筆者認為,這其實也是個機會。透過小股東的血淚教訓,繼續完善對公眾投資者的保護機制,值得政府、監管部門及業界人士重視。
alee001 2022-3-17 15:42
有主版股2013年2月停牌至今都未復/除牌,公司每次提交復牌證明文件去証監審批,但都只係一年拖一年又冇同公司/公眾解釋,香港証監會根本廢到無論!:smile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