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南傳佛教的巴希耶經為何重要?

水流流 2022-7-25 14:02

巴希耶經沒有出現在大乘菩薩創作文學作品中, 為什麼呢? 大概因為巴希耶與舍利弗目犍連等尊者比較不出名吧。但佛陀的聖弟子之最中, 是有巴希耶份的, 他最出名是只透過短短四句偈及在極短時間裡即證達阿羅漢果。

大乘菩薩剩知道舍利弗有智慧, 但不知道舍利弗在證果上要分兩次, 從首次的證初果到證阿羅漢果, 用了一至兩星期吧, 就是有個修行階段。不及巴希耶尊者, 只聽聞佛陀說四句偈即證到阿羅漢果。

此經的重要性是他透露了佛世時期, 好多人誤以為阿羅漢就是那些無衣裸體, 越穿得爛身爛衣的, 就被誤認為是阿羅漢。其次通過描朮, 我哋可知道佛世時吾只佛教有阿羅漢, 外道亦有阿羅漢。現代考證不只外道有阿羅漢, 亦有佛陀, 耆那教的佛陀像與釋迦佛的佛陀像, 就差有無穿袈裟吧了, 其造像幾乎是一樣的。耆那教主用的是大雄, 就是現時好多大乘寺廟用的大雄寶殿, 佛教當時並不常用大雄代表世尊的, 後期的大乘與耆那教關係密切, 到現代用上大雄作佛殿名。南傳佛教則沒有用"大雄"稱佛堂。

巴希耶爛身爛衣的, 被當時人誤認是阿羅漢, 受到供養, 因此他自己也認為是阿羅漢了。直到有一天, 因緣而生起一念, 懷疑自己是否阿羅漢。證得果位的, 不會對是否證果起疑的, 起疑懷疑是否證果, 就知未證啦。他就興起去找佛陀問問。

此經另一特別注意處是當巴希耶與佛陀見面時, 佛陀剛好在街上要前往化緣, 他就抯住佛陀去路, 要佛陀講法, 不像大乘的佛陀為渡眾生而上三十三天雨安居三個月的情節, 佛經中的佛陀非常人性化, 佛陀是人, 要食飯的。這亦回應小部小誦的童子問, 天下第一件事是什麼? 食。所以佛陀不會亦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的。為要去化緣而拒絕講法, 巴希耶死繵着佛陀要他講法, 又話吾知邊個死先, 但佛陀仍以要去托鉢為由, 拒絶。佛陀及佛制戒的僧團是以托鉢為食的, 不像後期的那些, 個鉢拿來化錢。佛陀要去化緣而拒絶說法。巴希耶仍不死心, 求法之心非常的強烈, 法是要求的, 天不會無緣無故掉下來, 佛陀見他求法之心強, 第三次沒拒絶, 但對這位抯住去托鉢的路人, 佛陀也只短短地講四句偈:
diṭṭhediṭṭhamattaṃ sutesutamattaṃ mutemutamattaṃ viññāteviññātamattaṃ bhavissatī’ti.
看見了只是看見過去; 聽聞了只是聽聞過去; 感受了只是感受過去; 思維了只是思維過去。

巴希耶尊者非常高興, 即時照做, 即證得阿羅漢果。
巴希耶尊者首先沒有受佛所制的戒, 不過他已是受眾人供養的; 在那期間, 他沒有犯大惡, 日日剩食與靜坐, 無做其他事, 也就無緣犯惡。在面對佛陀並得佛親自指導下, 個人因緣俱足, 即可證聖, 並且極速證聖。
另外在家人的巴希耶並沒出家, 但也證得阿羅漢果, 就是說在家人證果最高, 也是可以證到阿羅漢的, 只不過, 證達四果後, 須即時去出家, 否則必亡, 巴希耶沒立即求出家, 離開佛陀不久就被牛撞死了。
二千多年後, 在緬甸有位帕諦摩女居士也有接近的情節, 她被認為證得三果, 但在修行中, 她有一日在街外, 定太強吧, 連有隻狗咬她的腳都不知道。
巴希耶聽了佛陀指導後, 即時修習, 經裡無講到是撞到牛時即證果, 還是證果後即撞倒牛, 總之他證果的時間超短。阿羅漢結集記載這事, 主要說明前面那幾點吧。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傳佛教的巴希耶經為何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