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流 2022-7-26 15:09
有人也把第十與十六譯為審察智, 兩者看似極接近, 但一個仍在修行中, 一個則已結果了。
審察智是觀智的第十階段, 屬於行道智見清淨, 它的后一智即是行捨智, 前一階段是欲解脫智。
而處於第十六位的審察智或譯為省察智較好, 則是十六觀智的最後一階, 前智則已是結果智了。
審察智與省察智, 後者是在結果後的反思, 斷了什麼煩惱, 證了什麼的法; 還有什麼煩惱未斷, 還要修什麼的法。不過, 在證得果位後, 還是可選擇勤修或懶修的, 反正已入流而必然順流到最後身的, 差在此期生命或後世吧了, 勤力就此期修得更高果位, 否則就最多七世。
第十的審察智階段是仍在修行觀智路上, 上智是欲解脫智。就是五取蘊使到生活難活下去, 襌修者急於想從五取蘊的煩惱中解脫, 但由於各種能力不夠強, 難一步即就的解脫, 故須要在審察智階段看正念如何提高? 決意解脫的心怎樣提高? 怎樣加強定力? 怎樣加強勤修的時間與精進力? 在此審察階段來觀看並實踐。
襌師通常亦會在此階段協助襌修者, 以加強各種能力, 使能正面持續的面對五取蘊而達到行捨智。行捨智並非把行法捨離, 而是以強有力的正念、定力、決意、精進力等直接正面的面對五取蘊的各種現像, 以使到道智階段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