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可樂冰 2022-8-1 17:45
[align=left]切莫以為,《竊聽風云》和《黑客帝國》中的情節只存在于電影當中。一向自詡為“山巔之城”“民主燈塔”的美國,一次又一次用竊聽監視和網絡攻擊的霸道行徑,在現實中上演了比電影還離奇的情節。[/align]
[align=left] 5月30日,美國又被曝出“丹麥門”竊聽醜聞。丹麥廣播公司報道,丹麥國防情報局一個工作組在2015年5月完成的代號為“鄧哈默行動”的絕密調查顯示,在2012至2014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丹麥的海底互聯網電纜登陸點,監聽德國、法國、挪威、瑞典、荷蘭等國政要短信和電話通話內容。[/align]
[align=left]海底通信光纜也是美國極為看重的“情報富礦”。《華盛頓郵報》等美歐多家媒體都曾曝光過NSA對歐洲和亞洲之間最大海底光纜的入侵,包括發起代號為Oakstar、Stormbrew、Blarney、Fairview等多個光纜竊密項目,以確保這些互聯網關鍵基礎設施永遠處于美國的嚴密監控之中。[/align]
[align=left]從“維基解密”到“稜鏡門”,從“方程式組織”到“梯隊系統”,利用盟友監聽盟友,借盟友坑盟友的事情,美國一直沒少干。[/align]
[align=left]對美國而言,最大的利益就是維持自己的全球霸權。為了這個“偉大”目標,美國從來是不擇手段。而竊聽全球,可以讓美國實現對他國的單向透明,無論是經濟、政治、外交、軍事,都能先人一步,掌握主動,“甜頭”實在誘人。[/align]
[align=left] 2020年底,丹麥媒體曾曝出,美國對丹麥的防務產業以及其他歐洲防務承包商進行間諜活動,設法獲取有關對方戰機採購計劃的商業信息,幫助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制造的F-35戰機,在2016年6月的丹麥軍事採購競標中勝出。[/align]
[align=left]事實上,二戰結束后,美國即便在聯手北約盟友抗衡蘇聯和華約的時期,也對“自己人”留了一手,一直在密切監控所有盟國的政策方向、經濟活動乃至領導人的個人生活。近些年曝出的一系列監聽醜聞,不過是美國竊聽全球的“冰山一角”。[/align]
[align=left]美國一方面醉心于肆無忌憚地對世界進行大規模、無差別的竊聽竊密,另一方面又在“網絡安全”領域頻頻作奸犯科。據“維基解密”披露,美國安局和中情局共同執行“湍流項目”,在全球範圍內對有重要情報價值的目標自動實施網絡攻擊。美國安局和英政府通訊總部共同發起“碟火”項目,對全球各國電信運營商的各類服務器進行網絡攻擊,滲透到網絡內部獲取通信數據。[/align]
[align=left]就是這樣的美國,還在去年推出“賊喊捉賊”的“清潔網絡計劃”,竭力遊說甚至脅迫更多國家和地區加入所謂的“清潔網絡聯盟”,宣稱將在運營商、應用程序、應用商店、云端及電纜等5個領域對抗所謂的“中國威脅”。但奇怪的是,搞情報最拿手的美國,卻拿不出中國企業危害網絡安全的任何證據。[/align]
[align=left]美國真正擔心的不是他國技術對美國所謂“網絡安全”構成威脅,而是擔心無法通過美國企業設置的後門,繼續毫無阻礙地監控全球。有外媒看得明白——美國調查新聞網站“攔截者”刊文稱,如果說誰要打造一個遍布世界的監視國家,非美國莫屬。美國自己“玩弄”了幾十年的互聯網,怎么能再提“清潔”?[/align]
[align=left]信任是友誼的重要空氣,這種空氣減少多少,友誼也會相應消失多少。短期來看,憑藉霸權肆意竊聽全球的美國,的確收割了巨大的現實利益,也收穫了一種掌控世界的快感。但這是以破壞信任換來的,透支的是美國的國家信譽。[/align]
[align=left]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所說,事實一再證明美國是公認的全球頭號“黑客帝國”和竊密大戶,其竊密對象不僅包括競爭對手,也包括自身盟友,稱得上是大規模、無差別竊聽竊密的慣犯高手。“我們呼籲國際社會共同揭露和抵制美國的網絡霸凌行徑,不要為‘黑客帝國’的非法行為‘做嫁衣’。”[/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