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佛陀怎樣食飯?

水流流 2022-8-21 11:52

佛教是非常的生活化, 不是宗教也非哲學。最原始的巴利三藏的經與律藏, 都非常生活化, 教人點食飯啦, 點樣在食飯時修習佛法啦, 點樣修止觀啦, 這些記在經文中, 而在南傳佛教, 看因緣啦, 南傳佛教的比丘會教導有緣的襌修者, 因為生活襌修是關係到止觀襌坐的品質與效力, 從行住坐臥來教。食飯肯定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環節。

佛陀又是怎樣食飯的呢?
佛陀在菩薩修習期時, 並沒用任何工具, 似乎就是在家人供乜就食乜, 或者隨處拾果子吃。但證覺後, 遇到二個商人供養蜜丸時, 他就想與菩薩期的用手接食物的階段分開, 就吾用手接啦, 想有個器皿。鉢就出現了, 從此, 鉢就是佛陀的僧團的一個特徵, 非佛陀的僧團那些就無鉢的, 用鉢也不獨佛教在用, 耆那教的出家人亦在用的, 但他們的鉢並沒把所有食物混合的, 婆羅門出家人就無用鉢, 此所以佛陀在菩薩期時, 並沒有用鉢。用鉢吃飯就是一個分開菩薩期與證果後的分水嶺。
有鉢後, 無匙的, 無用匙。用手。
用手食飯是東南亞的文化傳統, 但用鉢就是一個特定的特徵, 與婆羅門教及菩薩期分別開, 故耆那教及佛教的出家眾持鉢, 並用手吃飯。而吃飯的次序卻是有的啊, 飯菜比例亦是有的啊, 用手的技巧亦是有的啊, 從此又發展出一套食飯的程序與修行的方法。
東南亞人用手吃飯與佛教出家比丘的用手吃飯, 技巧上有不同, 佛教的用手的技巧是防飯菜從口邊漏出, 有威儀的考量, 所以有特別的技巧, 跟東南亞人的用手吃飯有不同。佛陀用手食飯的。飯菜比例大概是七三或六四, 飯多過菜, 在放鉢時, 是飯放下先, 后才放菜的。那托鉢又如何呢? 也是如此, 這該跟文化有關的, 東南亞的整個文化都是飯先菜後。
佛經有提硬食軟食, 硬食就是要用牙咬的食物; 軟食就不用咬的食物。古時無鉢蓋的, 剩得個鉢, 現在有鉢蓋可以另放水果那些, 古時無蓋時就是一個鉢放進所有的食物, 飯菜果等。
用手拿飯菜就要混合飯與菜, 弄成一糰, 所以所謂的托鉢, 原典是用piṇḍapatta, piṇḍa 就是飯菜混合的一個小糰, patta才是鉢的, 鉢裡的小塊飯糰才是此詞之義。
如此用手食飯, 是需要有正念的, 沒有注意力好難把菜與飯弄成一小糰, 還要正念地吃, 否則菜汁會從口邊漏出, 吃相就難看了。
現代佛教的出家僧團依然保留這個傳統, 不過有些變化, 例如食前的洗手, 古時有無食飯前洗手呢? 難說, 在街外托鉢去哪裡洗手? 後來有寺院後, 才有食前洗手洗腳這回事。現代僧團, 食前洗手, 但部份僧團的洗手消毒似乎只限夠十年的長老級, 他們有一碗水放進檸檬, 其他人就用普通水洗手。
居士亦可以嘗試用手來吃飯, 以提高正念的; 另外亦可找個不銹鋼的器皿載飯菜, 再找個不銹鋼的匙來吃飯, 以提高正念, 噹噹响的話, 正念不夠, 無乜聲的, 定力與正念足夠。
不過對很多人來說, 飯菜果撈在一起, 會有點不習慣, 現在多了個名詞稱這樣的飯菜果撈一起, 叫頭陀餐。居士餐飯就什麼都分開的, 像大乘那種飯菜湯果分開的, 是在家人的餐食, 非修行人的餐食。佛陀及僧團的修行餐食就是飯菜果撈在一起。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陀怎樣食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