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流 2022-8-21 15:44
不放逸這觀念在修行上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不懶散, 不單不懶散, 還須要精進修行。故在佛教的修行上, 首先要不放逸, 然后要精進。
在巴利語三藏裡的經藏五部, 這詞及相關的詞語共出現超過二百次, 近三百的。單部計最少也是長部的30次。相較貴霜皇朝出品的大乘淨土三經與空宗的六百卷大般若經, 淨土三經沒有提到不放逸, 而晚年貪權奪利的龍樹所作的大般若波羅蜜經, 六百卷啊, 只出現遠離放逸二次, 怪不知得龍樹放逸取死道, 自以為無敵大覺者的去奪皇權, 結果被射死, 巴利語經藏已說過: 放逸取死路。龍樹是個人版。
大乘空宗名經都沒有或少提不放逸, 放光般若與道行般若提都無提的, 法華經都只是提及一次離放逸吧了, 提得最多的是武則天所利用的華嚴經, 提及次數就較多啦。
大乘不強調"不放逸", 龍樹自己沒修行佛教, 而修他自己認為的空宗大乘教理, 什麼都空, 他的死亡也是空吧。他的教團亦因空而空滅了, 現在只留下空論。大乘的不強調"不放逸", 結果大乘取死道, 在不同時地被滅。
強調"不放逸"的小乘, 仍保留教團, 法藏部與有部都還有教團在印度與越南, 其戒律亦有教團持守的。而南傳佛教的教團更是開枝散葉, 不放逸無死道, 放逸取死路。純大乘的教團隨龍樹的覆滅而空了, 持大小乘戒與法的大乘菩薩教團, 就看持乜經而決定是否強調"不放逸", 另外是不放逸修什麼, 但大勢則是大乘教團在萎縮中, 無強調不放逸, 僧俗只強調持素、布施、放生、懺悔、發願。無強調修正行為, 亦無強調修習智慧, 整體大乘趨向末法, 寺院教團萎縮。
強調"不放逸"的佛教從經藏到僧團到居士, 則不放逸地修行。
MICMIC_2ND 2022-8-21 18:44
在家眾好難不放逸,回想起自己最不放逸嘅時候應該係那唯一一次100小時習修,另亦有一次30小時習修。
出家眾而言,如果他們能不放逸地去讀經、念佛、施食、放生、拜懺、掃地、念念相續、不生一念、行住坐臥,卻去掉最重要的佛法,不放逸對他們可説是徒勞無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