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為什麼外交官常被稱為“使節”

花落紅 2022-10-31 09:03

外交官,顧名思義,就是辦理外交事務的官員。我們現在所說的外交官通常分為兩類:一是國內外交部的官員,二是本國派駐外國的外交人員。外交並不是現代中國的產物,在古代就已經有“外交”一說。但古漢語中“外交”一詞的含義卻比較寬泛。《禮記》云:“為人臣者無外交,不敢貳君也。”這裡的“外交”指的是臣子私下覲見諸侯。《史記·蘇秦列傳》有:“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後。”“外交”指的是與外國私相交往。《後漢書·鄭眾傳》:“太子儲君,無外交之義,漢有舊防,蕃王不宜私通賓客。”“外交”指的是與朝臣交往。《墨子·修身》:“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這裡的“外交”指的是與朋友、外人的交際。
現在我們有時也將外交官稱為“使節”,其實“使節”最初並不是對人的稱謂,而是一種憑證。周朝時,卿大夫朝見天子、諸侯時,常要手持符節作為信物。在當時,不同類型的國家出使周朝,還會採用不同的符節。如《周禮·地官·掌節》云:“凡邦國之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意思是多山的國家用虎符,地處平原的國家用人符,境內多沼澤的國家則使用龍符。古代國與國之間交往也非常頻繁,並且出使到別的國家或地區辦理外交事務的使者常手持使節為憑證,所以後來“使節”一詞被借指為外交官或朝廷代表。現如今,國與國之間交往,雖不必再出示符節的信物,但“使節”這一稱呼卻還在沿用。

111x111=12321 2022-10-31 21:58

我仲以為禮節個節tim~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為什麼外交官常被稱為“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