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紅 2022-11-1 07:27
翻開唐代的詩文集,隨處可見人名中的數字,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儲光羲《答王十三維》、劉禹錫《韓十八侍禦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皇甫冉《送柳八員外赴江西》、岑參《送王大昌齡赴江寧》、白居易《與元九書》,等等。我們比較熟悉的詩人,如李白被稱為李十二,杜甫被稱為杜二,王維被稱為王十三,白居易被稱為白二十二,韓愈被稱為韓十八,柳宗元被稱為柳八,高適被稱為高三十五,岑參被稱為岑二十七,王昌齡被稱為王大,元稹被稱為元九……用數位來稱呼人是唐代的一種習慣,即所謂“以行第系於名者”,“行第”就是指排行的次序。
唐人的行第大多數並不是以同父兄弟為序,而是以同祖兄弟或同曾祖兄弟的排行為序。如白居易兄弟四人,卻被稱為“白二十二”。在唐代,不光是男子稱行第,女子也常稱行第,稱為“某幾娘”。如杜甫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提到的“公孫大娘”和“李十二娘”,還有《江畔獨步尋花》中名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中的“黃四娘”;韓愈也有《祭周氏二十娘子文》,這些都是以排行來稱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