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為什麼故鄉、家鄉又被稱作“桑梓”

花落紅 2022-11-8 07:45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故鄉”是一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無論是“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的牽掛,還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惆悵,古往今來無數詩人將對故鄉的魂牽夢縈書寫得淋漓盡致。古人對故鄉的稱呼也有不少,如鄉曲、鄉邦、鄉關、故國、桑梓、家山、故里、鄉國、鄉井等,常見於古詩文中。如漢代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南朝宋鮑照《還都口號》:“君王遲京國,遊子思鄉邦。”唐代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山使人愁。”唐代杜甫《上白帝城詩》:“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國人。”唐代柳宗元《聞黃鸝》:“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唐代錢起《送李棲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南唐時李中《送人南遊》:“早思歸故里,華髮等閒生。”宋代蘇軾《遊寒山寺》:“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客人多。”明代崔桐《酬李補闕雨中寄贈》:“白髮還鄉井,微官有子孫。”
在對故鄉的種種稱呼中,“桑梓”一詞比較特殊,“桑”和“梓”是兩種樹,這和故鄉有什麼關係嗎?
原來,桑樹和梓樹是古人家宅旁常種的樹木,都有比較大的實用價值,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桑樹的葉子可以用來養蠶,果實可以食用,木材可以用來製作傢俱和農具,皮還能造紙,除此之外,桑樹還可以用來入藥。同樣地,梓樹也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樹木,它的嫩葉可以食用,樹葉、樹皮、果實、木材都可入藥;木材也可用來做傢俱,並且梓樹是一種生命力非常旺盛的樹木,生長週期非常短,還可以方便人們燒火取用。
古人之所以用“桑梓”一詞代指故鄉,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和古人屋前屋後常栽種桑樹和梓樹有關;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因為桑樹和梓樹常是父母所種植,所以用其來指代故鄉。《詩經·小雅·小弁》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朱熹《詩集傳》註:“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牆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因為桑梓是父母所種,所以古人看到桑樹和梓樹畢恭畢敬,因為桑梓就代表了父母、故鄉。現在,“桑梓”“鄉關”“家山”等這些對故鄉的稱呼我們已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籍貫、老家等新詞。雖然稱呼有別,但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卻是古今如一。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為什麼故鄉、家鄉又被稱作“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