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古代的大臣在面見皇帝的時候,手裡常拿著一塊狹長的板子,這塊板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花落紅 2022-11-12 06:33

古代的臣子在朝堂上覲見國君時手上所拿的狹長的板子叫笏板,又稱手板、玉板。為什麼去面見國君時要帶上這樣的板子呢?原來在紙張還沒有發明之前,人們最簡便的記錄方法就是把字寫在竹木片上。人們把竹片、木頭劈成狹長的小片,再將表面刮削平滑寫字,這種狹長的寫字竹片叫作“簡”,較寬厚的寫字木片則叫作“牘”。“簡牘”是中國古代書籍的初期形式,用竹片寫的書稱為“簡策”,用木板寫的書叫作“板牘”。
在紙張發明之後,本來被用作記錄文字的“簡牘”漸漸地被官員們帶到朝堂上,用來記錄君王的發言。一般每位官員手拿一個笏板即可,但是公務繁忙的官員常常一個笏板不夠用,於是便專門準備一個袋子裝笏板,這個袋子被稱為“笏囊”。
笏板在古代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笏板有象笏和竹笏之分,不同的材質體現不同的等級。如在唐代武德四年後,朝廷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才能使用象笏,六品以下的官員執竹笏。舊時中國民間的有錢人家常常要把郭子儀的畫像懸掛在堂屋正中央,以此祈求全家多福多壽。郭子儀的畫像又被稱為“天官圖”,這一稱呼與笏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相傳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過六十大壽時,他的七子八婿都來為他慶祝。因為這些人都是朝廷中的高官,所以個個手執笏板,拜夀的時候,不方便拿著笏板,便將其放在床上,一下子堆滿了整個床面,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滿床笏”的說法不脛而走。人們懸掛郭子儀的畫像當然是希望自家也能夠“笏滿床頭”,官運亨通。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的大臣在面見皇帝的時候,手裡常拿著一塊狹長的板子,這塊板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