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大德分享]"一心"阿羅漢聖者的心是心的本來面目

聖人模式 2022-11-13 01:44

[size=4][url=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12/]一心|隆波帕默尊者 - 靜慮林 (shineling.org)[/url]  善法不私藏

[b][u]阿羅漢聖者的心[/u][/b]
[b]「一心」是指阿羅漢聖者的心[/b],而非普通人的心。初果、二果以及三果聖者的心還不是「一心」,只是在極短的瞬間體驗過而已。
[b]「一心」是心徹底根除一切煩惱之後的一種狀態,不再生起任何執著與抓取,並且完全根除了核心煩惱——無明,徹見了五蘊[/b],包括徹見了「知者」之心,因為「知者」之心也是隸屬於五蘊的。
徹底洞悉了「知者」之心,就會放下「知者」之心,就再也不會抓取任何什麼了。有些人在修行之後,也可以暫時放下心,然而在極短的片刻之後,又會再次將心「拾起」,只是彈指間的「放下」,並不長久。
但當我們徹底清除無明後,就再也不會將心「拾回來」了,只餘下自然的「知」(而非普通的「知」)。
[b]自然的「知」,是純淨無染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摻雜進來沾染它[/b]。隆布敦長老將之稱為「一心」,隆布特長老則稱之為「心識」,佛使比丘稱之為「心的本來面目」,前僧王稱之為「識界」,阿姜摩訶布瓦尊者稱之為「法界」……它有許多稱謂,但都指向同一境界——心已解脫的境界。
由於我們的心尚未抵達心已解脫的境地,因而還不是「一」。「一心」就是——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摻雜進來的心。[b][u]但這樣的心,並非永恆不變。沒有永恆不變的心,心是即生即滅的。[color=#ff0000](符合無常法則!!!)[/color][/u][/b]
「一心」是指每一剎那生起的、已無任何東西添加進來的心[b]。[/b]所以,[b]阿羅漢的心分為幾種情形:有些心是悅受;有些心是捨受;有些心含有智慧;有些心不含智慧,就只是覺知而己。心本身並不是恆常不變的。[/b]
那麼,因何稱其為「一心」呢?那是因為[u][b]阿羅漢的心,已不再與世間如膠似膝地黏著了。它是自由的,不再抓取任何所緣,並已解脫於一切所緣[color=#ff0000](心解脫)[/color][/b][/u]。[b]若問:它還有所緣嗎?回答是:當然有[/b]。因為何時有心生起,何時就一定會有所緣。心與所緣是如影隨形的。比如,[b]阿羅漢聖者的心,有時處在欲界,心處於眼、耳、鼻、舌、身、心六根門正常運作的世間;有時處於色界梵天;有時處於無色界梵天;有時則與涅槃融為一體。阿羅漢聖者依然可以看見顏色、嗅到氣味、嚐到味道,其所依靠的是不同種類的心,依然可以接收來自六個根門的所緣,也可以思考,但是[u]再也沒有煩惱生起了。[/u][color=#ff0000][u](無漏)[/u][/color][/b][/size]
[size=4][b]
[u]如何抵達「一心」?[/u][/b]
我們要怎樣才能抵達這樣的「一心」呢?一定要消滅「無明」,也就是無知——不知道「四聖諦」。而非對其他事物的無知。因為對其他事物的了解是永無止盡的。
世間的知識是無法窮盡的,但對佛法的領悟,一旦抵達「根除無明」的目標,便已來到終點。所以,
[b]世間的工作沒有終結之日,佛法的工作卻有徹底結束的一天。[/b]
何時終結呢?就在消除「無明」的一刻徹底終結——[u][b]心的造作止息,不再迷失去造作善,不再迷失去造作不善,也不會迷失去造作空。[/b][/u]
[b]沒有了造作的心從造作中解放出來,不再執取任何東西,不再抓取眼、耳、鼻、舌、身、心六根門。在我們抓取眼、耳、鼻、舌、身、心的時候,稱之為「生」,這個仍在造作的心,稱之為「有」(即十二因緣中的「有」與「生」)。[/b]
當心抵達真正的法的時候,稱之為[/size]
[size=4]「[u](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u]
「(我)生已盡」意即:心再也不會抓取眼、耳、鼻、舌、身、心;[u][b][color=#ff0000](體證無生)[/color][/b][/u]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意即:無須再學法與實踐,該做的均已完成;[b][u][color=#ff0000](無學)[/color][/u][/b]
「不受後有」意即:心不再造作[b][u]善[/u][/b]與[b][u]不善[/u][/b],也不再造作[b][u]空[/u][/b]而[u][b]不接觸所緣[/b][/u]。[u][b][color=#ff0000](非有非無,亦非斷滅空,不落有無二邊的中道)[/color][/b][/u]
佛法的工作有結束之時,結束於驅除「無明」和消除「不知道」的那一刻。「無明」是指不知道「因果」,不知道「一切都是有因才會生起。」[/size]
[size=4]
[u][b]支離破碎的心[/b][/u]
心本身是無形無相的,每一剎那與每一剎那的心都是相同的——僅僅是感知所緣。而我們之所以能夠[b]區分[/b]出何謂善心、不善心、貪心、瞋心、痴心,是由於[b]有外物摻入到了心中[/b]。比如生起的苦與樂,我們看到快樂的心是一個,痛苦的心是另一個。苦、樂、好、壞等等,就好比是「心的身體」,它讓我們得以區分出此心與彼心的不同。
「名身」就是滲入心中的所有感覺:快樂與痛苦的感覺,好和壞的感覺等。快樂的心是一種情形,痛苦的心則是另一種情形,雖然心本身都是相同的,都只是感知所緣而已。
[b]有時心感知所緣後,會伴隨著快樂;另一顆心感知所緣後,卻會帶著痛苦。感知所緣的心,就是這樣伴隨著貪、伴隨著瞋、伴隨著痴。這使我們得以把心一部分、一部分地區分開來,看到心在生滅、生滅,不斷地變化。[/b]
因此,我們觀心的時候[b]不是直接觀心[/b],而是藉由觀察[b]「心所」[/b]來觀。心所,就是伴隨著心生起的事物,正是它讓我們可以看到心的生滅。[/size]
[size=4]
[u][b]觀心看靜的枯木禪是病非禪[/b][/u]
[b]觀心並不是讓心空空的。[/b]可有些人教導觀心,是讓心去空空的,他們竟然還引用隆布敦長老的教導:「空闊,光明,純淨,止息了造作,停止了找尋,心不再有任何動作。纖毫無存,什麼都不剩。」長老教導的這個可是[b]「一心」,是阿羅漢聖者的心[/b],並不是我們所擁有的心。[b]「一心」是無法被製造的。[/b][/size]
[size=4][b]
[u]如實觀照心的實相直到解脫[/u][/b][/size][size=4]
[b]我們只能從自身的實際狀況去探索[/b]。有貪心嗎?有瞋心嗎?貪心和瞋心相同嗎?看見它們的不同了嗎?只有看到後才會明白:貪心生起而後消失;瞋心生起而後消失;痴心生起而後消失。快樂的心和痛苦的心是一樣的嗎?不一樣。以此類推,我們最後就會看到:每一種心和「心所」生起而後滅去,它們全都是即生即滅。
因此,直接觀心是觀不到的,它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只是藉助「心所」得以看見:各種類型的心都是即生即滅的。
我們要去透徹地探究世間,也就是透徹地了解我們的名色身心。從身開始也行,從心開始也行。只要能夠放下心,同一瞬間就會放下所有的名色。
[b]如果我們的學習可以直觀心,能夠放下心,也就是一次性放下全部五蘊。如果還做不到,就循次漸進——觀身,觀受,觀善心、不善心,不斷地觀照,積累力量,直到覺性、禪定與智慧獲得圓熟,屆時它們將會自行切斷煩惱。[/b][/size]

[[i] 本帖最後由 聖人模式 於 2022-11-20 12:45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德分享]"一心"阿羅漢聖者的心是心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