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難道古人從來不剪頭髮、不刮鬍子嗎

花落紅 2022-11-14 08:28

《孝經》中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身體髮膚是父母所賜予,不能輕易毀傷,否則便是不孝的表現。這主要是勸誡子女愛惜身體,不要讓父母擔心,並不是不讓子女清理鬚髮。
不過古人也不能像現代人一樣隨隨便便剪頭髮。古代的“理髮”和現在的“理髮”也是有區別的。傳說伏羲時人們就開始“蓄髮椎髻”,意思是將頭髮結成椎形的髻。最初人們只是將頭髮挽成髻狀,後來開始用繩子束髮,接著便是用笄來固定頭髮。古人平時挽發為髻,他們所謂的理髮就是沐發與梳櫛。櫛是對梳子和篦子的總稱,用水清洗頭髮,用梳子梳理頭髮,便可以稱之為“理髮”了。而如果是要剪髮,則要事先占卜,選一個黃道吉日,才可以剪掉頭發。
無論是沐發梳櫛還是剪髮,都需要專業的人士來操作,於是便有了“櫛工”的出現,“櫛工”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理髮師,但是他的職能從古至今不斷發生著變化。最初,“櫛工”是王公貴族家中替主人洗髮和梳理頭髮的人,後來,漸漸地在民間盛行,成了一門行當。宋代時期,人們將“櫛工”稱為“待詔”,意思是隨時等待召喚,並且,剃須、挖耳朵等相關行當也稱為“待詔”。當時的“待詔”有的是走街串巷的流動手藝人,有的則有固定的店鋪,並且還有了行業協會,可見理髮師行業在宋代的發達程度。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難道古人從來不剪頭髮、不刮鬍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