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紅 2022-11-24 08:26
有些人寫的材料,讓人感覺格調很高,旁徵博引、縱論古今,讓人著著實歡喜,喜上眉梢地說:“有才啊,小王,確實有才,才華橫溢啊!”
有些人寫的材料,雖然也是言辭通順、文字齊整,卻總被別人批評:“淺了,俗了,沒有才氣。”
其實,這一高一低的差別,往往出在善不善於“在公文中用典”上。用典,是一種修辭手法,指的是在寫作中引用古代典制和掌故以及詩文、故事等,簡單點講就是引用古語,以求言簡義豐、發人深思。
花落紅 2022-11-24 08:27
為什麼寫公文要善用古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優秀的歷史典故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如果做到古為今用,既是雪中送炭,更是錦上添花:大而言之,能夠展現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小而言之,能夠賦予公文以深厚的歷史底蘊,生動形象,餘韻不絕。在說理、表達觀點的時候,引幾句《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中的古句,檔次馬上飆升。
典用得好,相當於採集天地之靈氣,相當於拿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你的語言不生動?論述不深刻?沒關係,古人早就說過生動傳神、寓意深邃、極具啟迪意義的話,你直接拿來用,文章當然增色不少。
花落紅 2022-11-25 07:43
舊時,讀書人從一上學就開始受古文教育,背三字經、四書五經,一般而言古文的造詣都高,所以用起典來不費事,信手拈來。
用典用得好會讓文章顯得高深,具有凝重的歷史感和思想深度,也就是格調高。格調高也是寫公文需要的,能夠凸顯文化層次,進而反映高超的工作水準。
但問題是,如今我們的古文修養不足,即使小時候“拼命”背下來幾首古詩詞,寫材料的時候,也就依稀能想得起“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或者“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比如提到開學典禮,只能想起“金秋九月,丹桂飄香”,這樣的典語用在公文裡,非但不能凸顯格調,反倒是露了怯。那麼,怎麼辦呢?
花落紅 2022-11-26 08:05
解決方案
主要靠以下兩種方式。
一是攢,例如做報刊日讀計畫,把官方媒體文章採用的好的典故、格言、錦句摘下來。但這種方式效率比較低,積累速度慢。
二是找,就是去古書名篇中翻,這個效率就更低了。為了找一句話,在幾萬字的文言文裡翻查,句子也不好懂,想找一句在特定場合合適的話、貼切的話,還真是不容易。
之前搜索古文典語的辦法可以往後放一放了,“攢”和“找”可以變成“查”。
把精彩的古語分門別類,按內容、主題排列。
也就是說,我們精選國學名篇中的經典句子,放到各個公文寫作的場景和主題之下,這就大大方便了我們寫作時使用。
花落紅 2022-11-27 11:05
嫌開頭“金秋九月,丹桂飄香”太土?沒問題,我們整理了開頭常用的古語,有“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有“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馬上讓你一騎絕塵。
嫌結尾“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太常見?沒關係,我們整理了結尾常用的古語,有“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有“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馬上讓你超凡脫俗。
花落紅 2022-11-28 08:58
[color=#ff0000]草木蔓發,春山可望。[/color]
出處:唐·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原文:“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
釋義:草木蔓延生長,還有春天的山景可以觀賞。形容春天的生機活力撲面而來。
用法提示:草木,春山,無論是多麼常見的景物,一旦到了王維的手裡,就會變成這世上最美的景致。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前有“蔓發”,後有“可望”,預示著更大的成功指日可待。這一句適合用在寫於冬末春初時的文章中,如團拜會上的講話、一項工作開始之初、一個專案開展之初等。
花落紅 2022-11-29 09:39
[color=#8b0000]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color]
出處: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原文:“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
釋義:暮春三月,江南的草木已經生長起來,各種各樣的花朵競相開放,一群一群的黃鶯振翅翻飛。形容江南春天萬物萌發的無限生機。成語“草長鶯飛”即出自此處。
用法提示:“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曾被譽為“最美寫景句”。而且這麼好的句子竟然出自一封勸降書——陳伯之收到書信就投降了。由此,《與陳伯之書》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勸降書”。可見,歷史上除了“美人計”,還有“美景計”。在公文寫作中,“暮春”(時間)、“江南”(地點)本就是比較模糊的詞語,不必限制太過。比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和諧、全面是對科學發展內涵理解得更深刻的反映,××市在率先、排頭、先行的內涵中,把生態作為一個標準,為××省乃至全國發展做出新貢獻。
花落紅 2022-11-30 08:33
[color=#ff0000]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color]
出處:唐·杜甫《絕句》(其一)。原文:“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釋義:江山沐浴著春光,秀麗無匹,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展現的是春天的美麗風光。
用法提示:一向憂國憂民的杜大詩人也有柔情的一面——杜大詩人柔情起來,簡直就沒女詩人們什麼事兒了。不過,杜甫一向多於寫事,少於寫景,這樣的寫景句我們可要珍惜。在公文寫作中,如此春意盎然的詩句,寫在紙上或者聽在耳中,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當然,這聯詩除了作為首段首句,還可以用作整篇文章的標題或者文中的小標題。
花落紅 2022-12-1 07:48
[color=#ff0000]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color]
出處:南宋·朱熹《春日》。原文:“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釋義:誰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萬紫千紅,到處都是百花開放的春景。形容春日美好的景致,也表示對未來的美好願望。
用法提示: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詩一般都帶有很強的哲理性,就算是寫景詩也概莫能外——這首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本來就含有一淺一深兩層意思,表面上是在寫景,其實是在寫一種狀態。在公文寫作中,尤其要用到“萬紫千紅總是春”一句,這會讓你無論身在哪個季節,仿佛都看到了一幅美好的春天畫面。
花落紅 2022-12-2 08:26
[color=#ff0000]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color]出處: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原文:“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釋義: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這聯詩是描寫早春的千古名句。用法提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一共有兩首,這第一首尤其為我們所熟知。張十八員外,就是那位寫過“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因為他在同宗同輩中排行第十八,故稱“張十八”。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不僅昭示了春天的美麗,也預示著當下的時光是一個新的開始。
花落紅 2022-12-3 07:12
[color=#ff0000]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color]
出處:清·高鼎《村居》。原文:“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釋義:農曆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隨風擺動撫摸著堤岸,像是陶醉在這迷濛的春煙裡。寫出了春日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用法提示:高鼎是清代後期的詩人,主要活動都在鴉片戰爭以後。晚年由於遭受“議和派”的排擠和打擊,高鼎歸隱于江西上饒,這首詩便是那時那地所作。在公文寫作中,用這樣溫暖祥和的句子開頭,很能營造一種融洽的氣氛,建議在非正式的談話會、座談會上多用這兩句詩。比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在這樣一個喜悅的季節裡,年輕人都想出去踏青、散心,感受祖國秀麗風光,然而,即將畢業的學生卻面臨春季就業的選擇,不敢有絲毫的放鬆。
花落紅 2022-12-4 07:59
[color=#ff0000]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color]
出處:近現代·毛澤東《卜算子·詠梅》。原文:“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釋義:年復一年,風雨送春歸去,但漫天大雪又將春天迎了回來。描寫的是冬春之交的奇異景觀。
用法提示:陸游也有一首《卜算子·詠梅》,其中有這樣兩句:“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看似和毛澤東的這首很像,但是格調、風韻卻完全不同。當時國內外的情況不容樂觀,毛澤東還能保持如此樂觀自信的風流氣度,實屬難得。在公文寫作中,因為這聯詩中有“風雨”“飛雪”,所以除了普通的春天,特別適合用於那種剛剛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的時期。
花落紅 2022-12-5 09:30
[color=#ff0000]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color]
出處: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文:“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釋義: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
用法提示:杜甫的詩幾乎首首有背景,句句有出處。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安史之亂即將結束之時,詩題中的“河南河北”並非河南省、河北省,而是指黃河南北等戰略要地,即今天的鄭州、開封等地。唐軍收復失地,正流落四川的杜甫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後,便要和妻兒一起回到洛陽。在公文寫作中,需要注意的是“青春”一詞,這裡指的是明麗的春天景色,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青春。所以,這聯詩可以用於春天的文章中,能夠增添一種積極向上的格調。比如,都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在今天這個好日子裡,我們彙聚於此。
花落紅 2022-12-6 09:35
[color=#ff0000]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color]
出處:北宋·晏殊《破陣子·春景》。原文:“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釋義: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樹枝掩映下的黃鸝偶爾歌唱兩聲,隨處可見柳絮飄飛。描繪出春天裡流動明媚的美。
用法提示:晏殊是宋詞婉約派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說是順風順水、步步高升,沒有經歷大的挫折和失敗。在公文寫作中,這三句描寫的是典型的春天景色,“溫潤秀潔”,用在非正式的座談會、歡迎會上頗為合適。比如,“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正是春好處。改革的步伐不會停滯,逐夢的身影更顯堅定,我們也要收拾心情,整裝待發。
花落紅 2022-12-7 10:19
[color=#ff0000]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color]
出處:唐·韓愈《晚春》。原文:“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釋義:春天不久就將歸去,花草樹木想方設法挽留春天,一時爭奇鬥豔,人間萬紫千紅。形容春末百花盛開的燦爛景象。
用法提示:韓愈曾經寫過十六首《游城南》,不過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組詩,這首《晚春》便是其中之一。在公文寫作中,我們只能用“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一聯,“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一聯的譏諷、嘲笑意味太明顯了,側面反映了韓愈對“班門弄斧”之輩的不屑。這聯詩可以用在春末夏初之時,如果那時恰有收穫,就更好了。比如,“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轉瞬之間,2020年的第一季度已經過去,第二季度緩緩走來。總體來說,在此期間我們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的。
花落紅 2022-12-8 07:29
[color=#ff0000]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color]
出處: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釋義: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體現了春光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的一面。
用法提示:這首詩其實作於初夏四月,白居易來到廬山大林寺,此時山下已經是一片綠色,卻沒想到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白居易提筆賦詩一首,表達自己發現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最好用在春夏之交,或者北方的夏天。
花落紅 2022-12-9 07:23
[color=#ff000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color]
出處:唐·杜甫《絕句四首》(其三)。原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釋義: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枝間鳴叫,一行白鷺向湛藍的高空裡飛翔。展現了一幅早春時節生機勃勃的圖畫。
用法提示:作詩,我們是認真的,而杜甫很少這麼“不認真”。“兩個”“一行”這樣隨手點染,便是“絕句”。《絕句四首》是一組四首詩,一說是杜甫隨他的忘年交嚴武再次回到成都草堂時所作。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所描寫的景色在春天也算常見,而且還很“小清新”。
花落紅 2022-12-10 06:44
[color=#ff0000]春風又綠江南岸。[/color]
出處: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釋義:暖和的春風又一次吹綠了江南的田野。形容春天又一次來臨了。
用法提示: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一直以來都有三種觀點,最被認可的一種觀點就是,這首詩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時,自南京赴開封途經瓜洲時所作。“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在歷朝歷代都廣受好評。據說王安石為了這個字煞費苦心,改了四五次才定下來。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可以用來形容春天來到,但是要注意地點。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早春時節的浙江大地,滿目綠水青山,令人流連忘返。綠水青山,是展示今日浙江的“金名片”。
花落紅 2022-12-11 14:50
[color=#ff0000]時在中春,陽和方起。[/color]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原文:“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游,巡登之罘,臨照於海。”
釋義:正值中春時節,和煦溫暖的陽氣剛剛變強盛。描述了這個時節天地會隨著陽氣滋長而慢慢變暖。
用法提示:嬴政在二十九年春天的時候,進行了第二次東巡,不僅登上了山東煙臺的之罘山,還在博浪沙受到了襲擊,襲擊他的人是張良。結果,張良沒能殺了嬴政,嬴政也沒能抓住張良。這個叫作“張良刺秦”或“博浪飛椎”的故事最後不了了之了。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話正好用在春天陽光普照、大地轉暖的時候。
花落紅 2022-12-12 07:17
[color=#ff0000]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color]
出處:唐·錢起《春郊》。原文:“水繞冰渠漸有聲,氣融煙塢晚來明。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釋義:東風像太陽的使者一樣,吹到草上,吹到花上,讓萬物復蘇。形容春回大地,萬物發生。
用法提示:錢起被譽為“大歷十才子之冠”,而且還是大書法家懷素和尚(俗名錢藏真)的叔父。當年他進京參加省試,只憑《省試湘靈鼓瑟》詩中的一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便轟動京師。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以用在新的一年開始之時,萬物發生,新的征程也隨之開啟。比如,“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我們的事業一定會更加春意盎然、生機勃發,我們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i] 本帖最後由 花落紅 於 2022-12-13 14:45 編輯 [/i]]
花落紅 2022-12-13 14:45
[color=#ff0000]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color]
出處: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原文:“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陰霞屢興沒。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髮。川後時安流,天吳靜不發。”
釋義:初夏時節,天氣還算清爽和煦,芳草也並未因為驕陽的暴曬而枯萎。比喻:新的階段來到,新的機遇來臨,新生事物正在茁壯成長。
用法提示:夏天總是因為烈日炎炎而為人們所不喜,但是“首夏”就不一樣了,它還帶有暮春的余溫。首夏,即農曆四月。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放在第一段的段首或者最後一段的段首,可以用作單純的景物描寫,烘托氣氛,引出下文;也可以用來鼓勵幹部員工,對未來要充滿信心、胸懷希望。尤其是“芳草亦未歇”一句,仿佛讓我們看到了“芳草萋萋”,成績在望。
花落紅 2022-12-14 09:11
[color=#ff0000]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color]
出處:明·高濂《遵生八箋·夏卷》。原文:“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宜夜臥早起,以受清明之氣,勿大怒大泄。”
釋義:立夏時節,天氣地氣交相呼應,世間萬物爭先恐後地茂密成長。描寫夏季來臨,草木旺盛。
用法提示:古人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依次分為“孟”“仲”“季”三個階段。“孟”為第一個月,“孟夏”即為夏季的第一個月,也就是農曆四月。“孟夏之日”,即立夏。古人認為,從立夏開始,天氣將變得更適宜農作物生長,夏收作物將進入生長後期。因此,自古以來,人們便將“孟夏”視作萬物勃發、即將迎來豐收的時節。在公文寫作中,如寫上半年工作總結與下半年工作計畫,或者寫發生在這段時間內的講話時,可以將這句話放在開頭。
花落紅 2022-12-15 07:09
[color=#ff0000]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color]
出處:南宋·楊萬里《曉出淨慈送林子方》(其二)。原文:“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釋義:綠的蓮葉連接天際,浩渺無盡;荷花與紅日相映,分外鮮豔嬌紅。形容夏季動人的荷塘美景。
用法提示:“多情自古傷離別。”為什麼楊萬里和林子方這次的離別沒有“傷”呢?因為這次林子方是去當官的,他赴福州任職,他的上級兼好友楊萬里在杭州西湖附近的淨慈寺親自設宴送別。這是一首描寫夏天、西湖和荷花的名詩。在公文寫作中,這兩句詩可以作為夏天景色寫入文章當中,倒不一定是西湖的荷花。
花落紅 2022-12-16 06:44
[color=#ff0000]春夏之交,草木際天。[/color]
出處:北宋·蘇軾《放鶴亭記》。原文:“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釋義: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形容春夏相交之際,綠意盎然的景象。
用法提示:曾經有人說過,貶謫是不幸的,但是對於蘇軾來說,貶謫又是幸運的,因為其很多經典的詩詞歌賦都產生於他的外放時期。這篇《放鶴亭記》也不例外,是蘇軾為隱居于徐州雲龍山的張師厚的放鶴亭所作的記。在公文寫作中,“春夏之交”是很平淡的一句話,卻幾乎可以用在所有寫春夏的文章之中。比如,“春夏之交,草木際天。”歡迎大家在這個生機盎然的時節來到北京,我謹作為代表,對大家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對本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花落紅 2022-12-17 06:32
[color=#ff0000]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color]
出處: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原文:“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釋義:夏天草木生長旺盛,房屋四周長著很多樹,樹木枝葉濃密。形容初夏正是草木茂盛的時候。
用法提示:《讀山海經》共有十三首,是陶淵明隱居初期的組詩作品。這第一首為序詩,與《山海經》《穆天子傳》關係不是很大,所以最後一聯是“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其中,“吾亦愛吾廬”一句在後世尤為受人推崇。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用在夏天是無疑了,最好用在深入基層時的現場致辭、調研報告、新聞報導等文章中。
花落紅 2022-12-18 10:59
[color=#ff0000]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color]
出處:唐·賈弇《狀江南·孟夏》。原文:“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釋義:初夏時節的江南,慈筍密密麻麻,就好像有人將它們編排起來一般。通過慈筍,表現了夏季的生機與活力。
用法提示:慈竹筍,又稱慈筍、八月筍,分佈在我國的江南、西南地區,是很能代表夏天的一種植物。蜃氣現在的解釋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古人肯定不是這麼理解的,他們看到的應該是蒸騰的氤氳之氣。在公文寫作中,這聯簡單的詩句可以放在段首。比如,“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今天的聚會,讓我們再次拾起心中美好的記憶,當時的深入交流恍如昨天,歷史記載下我們真誠交往的一個個瞬間。
花落紅 2022-12-19 18:34
[color=#ff0000]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color]
出處:北宋·司馬光《客中初夏》。原文:“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釋義:初夏四月,天氣清明和暖,雨後天剛放晴,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淨了。形容春盡夏初之際,雨後乍晴、清明和暖的秀麗景象。
用法提示:司馬光和王安石本來是朋友,因為一場“熙寧變法”,兩個人分道揚鑣。司馬光作這首詩時正在洛陽,借詩表達對皇帝的忠貞。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以用於夏天雨過天晴、久雨初晴的時候,帶給人們一派清新清涼的氣息。比如,“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今天的聚會,讓我們在思想碰撞中得到啟迪。世界文明的魅力在於多姿多彩,人類進步的要義在於互學互鑒。
花落紅 2022-12-20 09:43
[color=#ff0000]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color]
出處:唐·白居易《觀刈麥》。原文:“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釋義:農民終年沒有閒暇的時光,到了五月倍加繁忙。描寫的是五月收麥的農忙豐收季節。
用法提示:當時,白居易的官職是陝西周至縣的縣尉,屬於下層官吏。而在封建時代,往往是這些人,才能有感於人民的勞動艱苦、生活貧困,對勞動人民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所以,北宋的王安石在拜相之前,自請外放,就是為了在地方上接受磨煉,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可以用來描寫年中的豐收盛況。比如,“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正是一年麥收時,中原大地沃野流金,處處呈現出繁忙的景象。麥穗成熟飽滿,麥香四溢,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花落紅 2022-12-21 14:13
[color=#ff0000]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color]
出處:唐·李昂、柳公權《夏日聯句》。原文:“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釋義:人們都苦於夏天的炎熱,我卻喜歡夏天白晝長。形容白晝長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也有心靜自然涼的意思。
用法提示:這首詩的前兩句為李昂所作,後兩句是柳公權續寫的。據說當時有五個學士續寫李昂的那聯詩,但是唐文宗就相中柳公權的了,還評其為“詞清意足”:續句闡明原句喜愛的原因,故曰“意足”;詩句出落天然,故曰“詞清”。在公文寫作中,這聯詩既可以單純地描寫夏天,表現對此時的喜愛;也可以一改前意,勸勉大家珍惜白晝長的這段時間,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長長的夏日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學習。始終不要忘了學習,堅持從書本中汲取先賢們的智慧結晶,將知識融會貫通,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花落紅 2022-12-22 09:48
春去夏猶清。
出處:唐·李商隱《晚晴》。原文:“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釋義: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形容初夏的天氣溫度都比較清和。
用法提示:如果用一句歇後語來形容李商隱在牛李黨爭中的處境,那就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因為他的好朋友令狐綯屬於牛黨,而他的岳父王茂元則屬於李黨。所以後來他只好離開長安,寧可“深居俯夾城”。在公文寫作中,這句詩可以用在春去夏來、春夏之交的時候,無論是天氣還是人,都較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