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命天子 2023-1-21 23:56
[b][size=5]年三十至初三的新年香港文化[/size][/b]
農曆新年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大節日,每年春節期間,黃大仙祠及車公廟的香火都特別鼎盛,瀰漫着濃厚的香港文化氣息。每逢年三十晚,香港黃大仙祠都有上頭炷香活動;大年初二早上,沙田車公廟則有求籤祈福、轉風車轉運的活動;年初三「赤口」亦有不少香港人會入廟參拜,為新一年祈褔「轉運」,種種傳統習俗早已成為香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2/01/%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9%A3%9B%E5%87%A1%E9%A6%99%E6%B8%AF-%E9%BB%83%E5%A4%A7%E4%BB%99-%E9%A0%AD%E7%82%B7%E9%A6%994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2/01/%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9%A3%9B%E5%87%A1%E9%A6%99%E6%B8%AF-%E9%BB%83%E5%A4%A7%E4%BB%99-%E9%A0%AD%E7%82%B7%E9%A6%994_x1.jpg[/img][/url]
[color=#999]1978年的農曆大年初一,善信在黃大仙上香的情況。(圖片來源:Getty)[/color]
[/align][b][size=5]黃大仙祠頭炷香文化 由一條法例而起[/size][/b]
黃大仙祠的頭炷香香港文化,與數十年前的一條法例有關。上世紀40年代,受華人廟宇條例限制,作為私人道堂的[url=https://www2.siksikyuen.org.hk/zh-HK/]嗇色園[/url]不得開放予公眾,善信只能在門外參拜。後來幾經爭取,政府終破例允許嗇色園於每年農曆新年正月對外開放,為期一個月,於是一眾苦等多時的善信便於年三十晚凌晨12時之前,在嗇色園門外等候,務求門禁解除時,可以第一時間上頭炷香,搶先祈福,後來此活動慢慢成為香港文化。
[b]延伸閱讀[/b]:[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3300]春節|2022虎年看「虎」 盤點中國最特色「虎」字旅遊景點[/url]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2/01/%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9%A3%9B%E5%87%A1%E9%A6%99%E6%B8%AF-%E9%BB%83%E5%A4%A7%E4%BB%99-%E9%A0%AD%E7%82%B7%E9%A6%99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2/01/%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9%A3%9B%E5%87%A1%E9%A6%99%E6%B8%AF-%E9%BB%83%E5%A4%A7%E4%BB%99-%E9%A0%AD%E7%82%B7%E9%A6%99_x1.jpg[/img][/url]
[color=#999]1977年的農曆新年,前往黃大仙祠上香的人絡繹不絕,龍翔道旁的行人路人山人海。(圖片來源:Getty)[/color]
[/align][b][size=5]黃大仙祠澄清:上頭炷香不一定要年三十晚[/size][/b]
不過,是否一定要年三十晚午夜12時正上香,才稱得上為頭炷香?非也。園方曾對外澄清,由於黃大仙祠早已於多年前全面對外開放,善信只要在農曆新年期間任何開園時段內,到黃大仙祠首次上香,已屬該善信的頭炷香,所以,大家不必太執着於上頭炷香的時間。
[b] 延伸閱讀[/b]:[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3265]春節|2022年為甚麼沒有「大年三十」?[/url]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2/01/%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9%A3%9B%E5%87%A1%E9%A6%99%E6%B8%AF-%E9%BB%83%E5%A4%A7%E4%BB%99-%E9%A0%AD%E7%82%B7%E9%A6%992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2/01/%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9%A3%9B%E5%87%A1%E9%A6%99%E6%B8%AF-%E9%BB%83%E5%A4%A7%E4%BB%99-%E9%A0%AD%E7%82%B7%E9%A6%992_x1.jpg[/img][/url]
[color=#999]圖片攝於1977年農曆新年黃大仙祠內。(圖片來源:Getty)[/color]
[/align][b][size=5]車公擊退沙田瘟疫 居民酬謝神恩賀誕[/size][/b]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2/01/%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9%A3%9B%E5%87%A1%E9%A6%99%E6%B8%AF-%E6%B2%99%E7%94%B0-%E8%BB%8A%E5%85%AC%E5%BB%9F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2/01/%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9%A3%9B%E5%87%A1%E9%A6%99%E6%B8%AF-%E6%B2%99%E7%94%B0-%E8%BB%8A%E5%85%AC%E5%BB%9F_x1.jpg[/img][/url]
[color=#999]1979年農曆年初三,市民沿沙田城門河排隊進入車公廟。(圖片來源:Getty)[/color]
[/align] 至於沙田[url=http://www.ctc.org.hk/b5/directcontrol/temple21.asp]車公廟[/url]的公眾求籤、轉風車「轉運」的香港文化活動,可以追溯至車公廟的歷史。傳說多年前沙田瀝源瘟疫為禍,居民四出尋找方法希望遏止瘟疫,結果到西貢蠔涌車公廟借來車公孫兒的神像巡遊,瘟疫亦隨即止住,居民為了酬謝神恩,於是發展出現在的賀誕儀式。而在每年4次車公誕香港文化之中,又以正月初二的慶祝活動規模最大。
[b]延伸閱讀[/b]:[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3290]春節廟會|廣府廟會 全國兩大廟會之一 疫情下高科技「趁墟」[/url]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2/01/%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9%A3%9B%E5%87%A1%E9%A6%99%E6%B8%AF-%E6%B2%99%E7%94%B0-%E8%BB%8A%E5%85%AC%E5%BB%9F2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2/01/%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9%A3%9B%E5%87%A1%E9%A6%99%E6%B8%AF-%E6%B2%99%E7%94%B0-%E8%BB%8A%E5%85%AC%E5%BB%9F2_x1.jpg[/img][/url]
[color=#999]1979年農曆年初三的沙田車公廟,手持風車的信眾為新一年祈褔「轉運」。(圖片來源:Getty)[/color]
[/align] 時至今日,農曆新年到黃大仙祠上頭炷香,以及到車公廟求籤、轉風車,已經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今年復辦上頭炷香活動,相信很多香港人都會感覺到生活一切復常,不再感到失落。
[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916]為甚麼要上頭炷香及轉風車?認識香港過年文化 | 飛凡香港 | 樂活灣區 | 當代中國 (ourchinastory.com)[/url]
真命天子 2023-1-21 23:58
今日是年廿八,你家中是否已經「洗邋遢」?農曆新年有很多傳統習俗,我們年年都會做,但有否想過為甚麼要在指定日期才做呢?好像為何選擇年廿八這天洗邋遢?
[b][size=5]春節|年廿八發音似「易發」 揀好意頭日子一洗霉運[/size][/b]
有說因廿八的廣東話發音跟「易發」相近,所以選了這個「好意頭」的日子,將家中來個徹底打掃清潔,象徵洗去霉運、去除壞習慣,迎來富足美滿的新一年。
[b]延伸閱讀:[/b][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961]要放爆竹煙火才像過年?[/url]
[b][size=5]春節|年三十晚小朋友「賣懶」 戒除惰性發奮讀書[/size][/b]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1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1_x1.jpg[/img][/url]
[color=#999]大除夕夜,全家人聚首吃團年飯,以迎接新一年的來臨。(圖片來源:Getty)[/color]
[/align] 大除夕夜(年三十晚)的習俗中,你還記得「賣懶」和「接財神」嗎?相傳古時有一個很懶惰的神仙,為了追避仙家的追捕,走入了一個懶惰小孩的身上。仙家為了逼該懶惰神仙離開小孩的身體,就教村民點燈,使其現形,捉到了這名懶惰神仙。而這個傳說就在民間廣傳開去,成為了點燈「賣懶」的習俗。
如果家中有小孩子懶惰、不肯用功讀書,就在年三十晚時,讓孩子們手提紅燈籠,與夥伴聯群結隊在街上,邊行邊叫:「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不懶!」
另一「賣懶」形式是,結合派財神習俗,將一張寫上「懶」的紅紙,和寫着「財神」的紅紙混在一起賣出,寓意新一年戒除懶惰的壞習慣,努力讀書,學業進步。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2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2_x1.jpg[/img][/url]
[color=#999]以往在吃過團年飯後,小朋友會有「賣懶」和「接財神」的習俗,但現在已經甚少人做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color]
[/align][b][size=5]春節|年三十晚派財神 小朋友賺外快兼送祝福[/size][/b]
不過,「賣懶」的習俗,跟派/接財神一樣,已經甚少有人做了。在1970至80年代,每逢過年前夕,尤其大除夕夜,會有很多小朋友到各家各戶敲門,然後說「財神到!」並遞上一張寫着「財神」的小紅紙,寓意財神來到你家門了。所以,大家為了意頭,都會高興地接「財神」,並給小朋友一封紅包,讓他們賺些外快。
隨着社會經濟改善,小朋友的零用錢不缺,加上大部分大廈設有的保安措施,令陌生人不能輕易登門派財神,因此這個接財神的習俗,亦逐漸消失了。
[b][size=5]春節|年三十晚行年宵 逛花市求轉運[/size][/b]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3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3_x1.jpg[/img][/url]
[color=#999]香港的年宵市場,最初出現在上環蘇杭街和文咸街一帶,後來移至灣仔修頓球場,1950年代搬至興發街一帶。到了1960年,年宵市場正式搬入維園,至今已逾60年。圖為1977年的維園年宵市場。(圖片來源:Getty)[/color]
[/align][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4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4_x1.jpg[/img][/url]
[color=#999]不少單身男女會特意到年宵市場購買桃花,一心想覓好姻緣。圖中是1975年的維園年宵市場,不少市民正在選購心水桃花。(圖片來源:香港記憶網站)[/color]
[/align] 現今的年三十晚,大家最常做的是行年宵,不少人更會逛至通宵達旦。為甚麼要行年宵?相傳是要「轉大運」。
傳統上,除夕夜吃過團年飯後,全家人會一起逛年宵市場。由於年宵市場都會設有花市,而花寓意潔淨、清新,因此人們深信逛逛花市,必定能夠沾上旺氣,以及去掉身上不淨之氣,讓來年行個好運。
[b]延伸閱讀:[/b][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1566]難忘年三十晚維園行年宵[/url]
[b][size=5]春節|年初一長者留家中 遵從「守舍」傳統習俗[/size][/b]
來到大年初一,年輕父母和孩子都會出外拜年,長輩就留在家中。這看似理所當然的安排,原來跟「年初一守舍」的傳統大有關係。
守舍的「舍」是指自己的家,意思是大年初一要有人留守家中,不能空着房子。於是,守舍的任務通常會交給家中的長者。當有人來拜年的時候,長者就負責開門迎接。
此外,大年初一也有不能掃地、不能洗頭、不能吃藥等禁忌,但是現代人也不一定遵守這些習俗了。
你又記得小時候哪些有趣的過年習俗?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EF%BC%95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EF%BC%95_x1.jpg[/img][/url]
[color=#999]舊日香港在過年前,在街邊會有不少臨時的揮春檔,檔主會即席揮毫為顧客寫揮春。現時已經甚少見到這類街邊寫揮春檔了。圖攝於1977年旺角街頭。(圖片來源:Getty)[/color]
[/align][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6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hong-kong/2023/01/LunarNewYear6_x1.jpg[/img][/url]
[color=#999]農曆新年期間,商店和街道都換上精心製作的賀年裝飾,營造喜慶歡樂氣氛。(圖片來源:香港記憶網站)[/color]
[/align]
真命天子 2023-1-22 18:13
[size=5][b]春節蘊含的中國文化,要放爆竹煙火才像過新年[/b][/size]
中國人習慣年三十晚先在門前掛爆竹,至午夜12時踏入年初一之際,再點燃爆竹,在霹哩啪啦的聲響陪伴下迎接新年。香港高樓大廈繁多,煙火爆竹這類易燃危險品均由政府管制,市民通常只能在除夕倒數或中國文化農歷新年等大型節慶才能看到煙火,而爆竹在香港更加幾乎絕跡。不過在中國內地,煙火爆竹卻是普羅大眾可以自行購買並點燃的物品,每逢新年,住在鄉郊的市民都會燃燒煙火爆竹,為中國文化新春佳節大大增添熱鬧氣氛。
[b][size=5]為甚麼有放爆竹的中國文化?[/size][/b]
農曆新年放爆竹的中國文化傳統習俗,源自於「年」獸傳說。相傳以前古時有一種名為「年」的怪獸,頭頂長犄角、眼神如銅鈴,異常凶猛,每年除夕都會下山吃牲畜,掠奪村莊,甚至還會吃人。有一年除夕將至,村民從高人口中得知年獸怕紅色、怕巨響、怕火光,於是為了趕走年獸,紛紛在家門貼上紅紙,並燃燒會發出霹哩啪啦聲響的竹節。翌日年初一,村民發現喜見昨晚成功嚇跑年獸,於是互相說「恭喜」道賀,後來亦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新年習俗。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snapshot/2021/02/%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4%B8%AD%E5%9C%8B%E6%97%85%E9%81%8A-%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6%96%B0%E5%B9%B4-%E7%88%86%E7%AB%B9-%E7%82%AE%E4%BB%97-%E9%9E%AD%E7%82%AE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snapshot/2021/02/%E7%95%B6%E4%BB%A3%E4%B8%AD%E5%9C%8B-%E4%B8%AD%E5%9C%8B%E6%97%85%E9%81%8A-%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6%96%B0%E5%B9%B4-%E7%88%86%E7%AB%B9-%E7%82%AE%E4%BB%97-%E9%9E%AD%E7%82%AE_x1.jpg[/img][/url]
[color=#999]中國人習慣年三十晚先在門前掛爆竹,至午夜12踏入年初一之際再點燃,在爆竹霹哩啪啦的聲響陪伴下迎接新年。(圖片來源:Tom Harpel@WikiCommons)[/color]
[/align][b][size=5]爆竹成為中國文化新年必備[/size][/b]
事實上,關於年獸的傳說並不存在於任何可考證文獻,所以其起源無從稽考,甚至有說年獸傳說是從「過年」和「除夕」兩個詞彙衍生而來、倒果為因的產物。發展至現代,農曆新年燃點煙火爆竹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約定俗成的習俗,或是一項觀賞用的表演項目,其真正起源為何,已經沒有多少人在意深究。
總之,農曆新年中蘊含的中國文化記憶,就是要聽到爆竹霹哩啪啦的聲響才夠熱鬧。
不過,近年為了改善空氣質素,減少污染,中國多個城市都開始嚴格限制市民燃點煙火爆竹,想在大年初一聽到霹哩啪啦的爆竹聲,便要移步到小城市的小社區了。
真命天子 2023-1-22 18:16
[size=5][b]一封利市,蘊藏什麼中國文化[/b][/size]
利市,是中國和部分亞洲國家特有的習俗,承載着親友家的祝福。不過究竟是「利是」還是「利市」?背後還有什麼學問呢?
[b][size=5]「利是」還是「利市」?[/size][/b]
首先,「利是」二字的寫法就有講究。一般人都寫「利是」,不過翻查《漢語大詞典》和《辭海》,均沒有收錄「利是」,只有「利市」。
在《漢語大詞典》中,「利市」有3個解釋,分別是:好買賣;吉利、好運氣;以及節日所賞的喜錢。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中的「女家親人有茶酒利市之類,至迎娶日,兒家以車子或花檐子發迎客引至女家門」指的就是嫁娶時的紅包。
無論廣東話或是普通話裏,「利是」和「利市」的讀音都很接近,因此一般人都寫成「利是」,但根據以上考據,正確的寫法應爲「利市」。
[b][size=5]過年利市 誰派誰收? [/size][/b]
在香港,結婚與否是重要分界線,一般由已婚者派給未婚者。不過在內地,分界線是否開始工作;在大部分地方,只要開始工作、投身社會,無論是否結婚都要派利市給家人。
長輩亦會派利市給後輩或者小孩。根據傳統做法,長輩在年三十把利市封放在小童的枕頭下,這種利市又叫「壓歲錢」,有「壓下舊歲、永遠年輕」的含義。相應地,後輩也可以派利市給長輩,稱之為「添歲錢」,意思是添加一歲,祝願長者長命百歲,所以如果每年都送的話,最好年年遞加。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whys-that/2021/02/%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6%96%B0%E5%B9%B4%E5%88%A9%E6%98%AF01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whys-that/2021/02/%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6%96%B0%E5%B9%B4%E5%88%A9%E6%98%AF01_x1.jpg[/img][/url]
[color=#999]過年派利市,是中國及部分亞洲國家特有的新年風俗,代表好意頭與祝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color]
[/align][b][size=5]過年利市 應該封幾多? [/size][/b]
關於利市的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封多少錢。首先派利市的金額一定要是雙數,因為在中國人看來,單數不太吉利。其次,香港的利市金額一般以10元、20元最為常見,有時收到50元、100元的利市,那就開心多了。
在內地不同地方的習慣略有不同,100元的利市常見,特別相熟的朋友或者親戚之間,少則300元,多則500元,甚至上不封頂。
究其原因,過年利市的功能在內地稍有不同。在香港,利市最主要的作用是有個好意頭以及相互祝福,所以金額不是最重要,心意和祝福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內地,近年來利市已經成為一種人情交換。你封多少給我,我也要「傾情回贈」相當的金額。所以對於不少人來講,利市變成一種人情壓力,甚至令春節變成「春劫」。
[b][size=5]電子紅包 你是否接受? [/size][/b]
近年來利市還有一個顯著變化,那就是數碼化。由於內地電子支付普及,電子紅包應運而生,大家以電子轉賬或者電子紅包來代替。據統計,2019年過年期間,內地超過8億人次通過微信收、派電子紅包。2021年受到疫情影響,社交減少,相信電子紅包會比以往更加火爆。
可見, 一封小小利市,背後充滿學問。
[align=center][url=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whys-that/2021/02/%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6%96%B0%E5%B9%B4%E5%88%A9%E6%98%AF02_x1.jpg][img]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whys-that/2021/02/%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6%96%B0%E5%B9%B4%E5%88%A9%E6%98%AF02_x1.jpg[/img][/url]
[color=#999]電子支付愈來愈普及,不少人用電子紅包代替傳統利市。(圖片來源:中新社)[/color]
[/align]
真命天子 2023-1-28 22:13
[b]初七人日︱傳統上有「三吃四做一禁忌」 食要「撈起」忌責罰孩子[/b]
[img]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dw/20210218/439048759041593344297318.jpeg/YaT_g79x1RyBfwizlSO0GwwQXH0E5NYEBDsgAQQ7IAE?v=w1920r16_9[/img]
農歷新年習俗禁忌多多,除了年初一不宜洗頭、初三「赤口」不宜拜年外,初七(2月18日)「人日」其實亦有禁忌,傳統上更有「三吃四做一禁忌」之說。
「人日」即人類的誕辰日。相傳女媧創世時,前6天分別造出雞、犬、豬、羊、牛、馬,直到第7天才造出人,故正月初七又稱「人日節」。據了解,「人日」起源於漢朝,魏晉朝代之後開始重視。相傳女媧創世時,第7天才造出人,故正月初七又稱「人日節」。(網上圖片)
「人日」有「三吃四做一禁忌」的習俗。所謂三吃,即吃麵、七寶羹、及第粥。吃麵寓意是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有長壽之意。除了正月初七,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亦被視為「人日」,因此小孩、大人和長者都要在上述3日依次吃麵。
七寶羹即是將7種不同的食材做成羹,不同地方的做法各有差別,以廣東潮汕為例,七寶羹會用芥菜,芥藍,韭菜,大蒜,芹菜,厚合,春菜等蔬菜同煮。而吃及第粥則寓意高中狀元。
所謂四做,即戴人勝、贈花勝、撈魚生、登高。人勝是一種頭飾,又稱彩勝、華勝,漢族女子會用材質、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再戴在頭上、貼在衣服上或家中的屏風處。花勝則類似人勝,同樣用彩紙或其它材料做成,形狀多為花朵,再贈與對自己重要的人。
撈魚生又稱為「撈起」,材料包括魚片、生菜絲、西芹絲、紅蘿蔔絲、沙葛絲、黃瓜絲、紫包菜、薑絲及花生碎等,撈起時更要不停喊道「撈啊」,且要愈撈愈高,寓意來年步步高升,風生水起。在古時,「人日」要登高出門,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全家出遊,還要吟詩作對,也是對遠方親人的惦念和祈福。
初七是人的生日,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因此忌吵架打罵。古時的風俗,認為正月罵人會敗興一年,所以孩子犯錯後,家長也不能責罰,就連官府亦不能處決犯人。
原文網址: 初七人日︱傳統上有「三吃四做一禁忌」 食要「撈起」忌責罰孩子 | 香港01 [url=https://www.hk01.com/article/58875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https://www.hk01.com/article/58875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url]
真命天子 2023-1-28 22:18
[b][size=6]元宵節知多少:元宵節由來、元宵節的傳說和傳統習俗[/size][/b]
[img]https://wordpress-network.prod.aws.skyscnr.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GettyImages-99063097.jpg?w=1000&h=312&crop=1[/img]
元宵節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也預示著農曆新年的結束。這一天香港很多區的公園或公共休憩用地張燈結彩,舉行元宵綵燈晚會,家家戶戶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拆利是、拜祖先,在歡聲笑語中歡度熱鬧的節日,以慶賀新春的延續。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與習俗,你了解多少?
[b][size=5][b]【元宵節的由來】[/b][/size][/b]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坊間眾說紛紜。主要有「紀念“平呂”」、「火把節」和「佛教說」三種說法。
[b][size=4][b]傳說一:紀念“平呂”[/b][/size][/b]
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但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惠帝駕崩後,呂後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後卒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諸呂之亂」,擁戴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是為漢文帝。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都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因此有了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
[align=center][img]https://content.skyscnr.com/m/19433156509e4e33/original/GettyImages-474561904.jpg?resize=800px:600px&quality=100[/img][/align]
[b][size=4][b]傳說二:火把節[/b][/size][/b]
元宵節是自古的傳統節日,現代研究認為元宵節源於對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豐收,最初,人們在鄉間田野點火以驅除蟲蛇猛獸,並祭祀滿月,祈禱獲得好收成。後來點火把在一些地區演變成掛燈籠或生篝火的習俗。
[b][size=4][b]傳說三:佛教說[/b][/size][/b]
還有說法認為,漢武帝對於太一神(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十分虔誠,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漢武帝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軍國大事,還是重要節氣都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b][size=5][b]【元宵節的習俗】[/b][/size][/b]
[olist][*]賞燈會[*]掛花燈[*]雞毛[*]舞火龍[*]食湯圓[/olist][b]1.賞燈會[/b]
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古時候青年男女會趁著元宵節外出觀燈,互相結識、相會,所以“燈火”是元宵節不可或缺的元素。香港每年都會在不同地區的公園或公共休憩地舉行元宵彩燈晚會,規模最大的當屬位於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廣場的元宵彩燈晚會。不少家庭或情侶們,晚飯後都會去那裡賞花燈、猜燈謎,賞圓月。
[b]2.掛花燈[/b]
除了元宵彩燈晚會,在新界圍村,元宵點燈還有另一重意思。新界原居民有不少是閩南人、客家人,在他們的方言中,“燈”和“丁”諧音相近,所以部分村落會邀請師傅花數天,甚至整個月扎燈,於元宵節當日掛在宗祠橫梁,寓意添丁、傳承。燈下掛上吉祥物–生菜、蔥、大蒜、銅錢、芋仔、芹菜,取生財、百子千孫、聰明、富貴等的諧音。
[b]3.搶雞毛[/b]
已有800年曆史的粉嶺圍彭氏,是少數至今仍保存了不少原村古物和新年習俗的村落。他們新年的重頭節目之一就是正月十五的“太平洪朝”祈福儀式,包括搶雞毛的傳統活動。雞毛代表吉利,所以,奪得雞毛者,這一年就會諸事順利,好運連連。
[b]4.舞火龍[/b]
舞火龍是香港元宵節的傳統特色習俗。銅鑼灣大坑地區會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b]5.食湯圓[/b]
除了以上的室外活動,元宵佳節的一個重要習俗,就是和家人一起吃湯圓。湯圓寓意全家團團圓圓。內地北方人吃的元宵是“滾“出來的,而香港人的湯圓則是用糯米包出來的。湯圓一般包紅豆、芝麻、花生等甜餡,煮和炸都非常美味。
[url=https://www.skyscanner.com.hk/news/the-origins-of-lantern-festival-201712]元宵節知多少:元宵節由來、元宵節的傳說和傳統習俗 - Skyscanner香港[/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