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橙色的樹根 2023-1-22 05:57
王驤陸居士說所謂的淨土,是「心無染著,歸入本元」,眾生因為性情太過
活躍無法專一,所以佛陀說有此「西方」,用以堅固眾生的信願,後人遂立為宗。
淨土禪宗本不分家,唯有此法上中下三根皆可普被,中下根人得有西方歸納之處,
而上根人直證惟心淨土,既可種下現在因,更可成就未來果。修持念佛法門,只
是眾多方便法門之一,所以不可以專執持名為「念佛」。必須「內觀自性、外參
經論」,平日行住坐臥,待人接物,一切皆是在念佛。千百年來念佛的人多,成
就的卻很少,主要的原因不免為不明念佛的「念」屬何念,「佛」又是指何物;
很多念佛的人只為貪得便宜,不肯吃苦耐勞,不明白「念佛心要」,以致於力量
不足,分宗立派,產生淨穢之見,或不得持名法門之訣竅。所以先要明白此「念
佛之物」為何物,終日受苦「顛倒流浪生死之物」又為何物,然後再去念佛,心
地明白才有辦法做到可「我不離佛,佛不離我,佛我同光,體用如如,在在淨土
處處西方」。修持淨土法門是要「雙修」,不要「單修」。單信西方有阿彌陀佛,
只肯發願往生仰賴阿彌陀佛來接引,自己卻不用功改除習氣,口說而心不行。或
執持名號,心不作觀想,此謂單修。雙修者得先明白自己心地之光明無量,壽命
無量,「我與彌陀不二,十方盡是西方,在在處處,開口閉口都是念佛,無能念,
無所念,不立彌陀之見,不立穢淨之見,當下即是往生,是為雙修」。念佛之前,
須先認識何為淨土,明白「阿彌陀」三字作如何解釋,修持法門的次第為何才是
最重要的。明白我的自性清淨土,心遍一切處,皆是西方,十方與西方不異,故
曰「圓覺」。掃除一切習氣無污染,我們眾生的本覺妙體也是光明無量,照十方
國一樣無所障礙,壽命亦無量無邊與佛同體不二。
念佛法門「信願行三資糧」,要信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別,信一
切眾生以及我自己,因地皆可成佛。初發心即可成大覺,是要以「信」為諸行之
母。發願成佛,立無上之志。「願」非大不可,大願有大成就,小願僅達小成就,
想要「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者,就必須發大願,謂「我今願生彼國,為自己成佛
故,為度一切有情故,非為貪得故」。修行當中時時厭離生死,念念不忘彌陀,
口持心念,綿綿密密,專一誠修一日至七日,心不顛倒,連「不顛倒」的這個心
也不可得,終能「一心不亂」,一心就是無心,心不可得,就是所謂的正修行,
以「信堅願大」,合之才是「正行」,並不是一般人口持誦佛號即是所謂的修行。
正念思惟與執持名號,其實並非為二。以思惟之時不離口念,口念之時不離心行。
據王驤陸居士所述:「民國十八年秋修心中心後,再回頭行念佛法門,方知此念
佛法門之微妙,並悟得阿裨跋致之意境」。所以「一心不亂」一定要在平時就做
到,不是臨時加緊修行即可成就的法門。由此可知「執持名號」,為修淨土眾多
方便法門之一,一切法皆為佛法,「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菩提」,豈有修他法而
彌陀不許往生之理?一句彌陀,念至「萬法歸一」,再念至「一不可得」,方為成
就。念佛的人改掉念貪、念瞋、念痴之惡習,轉為念佛、念法、念僧之善業,常
常念佛,時時不忘覺性,也就是所謂的「不離本來」,這才是「真念佛」。執持他
法,也同樣可以成就,唯有往生西方之願力不得有二,要念到一念無念方為「實
念」,見一切相無相,斯名「實相」。到了真見實相的時候,心自然無所繫念,即
是真正的解脫。
因此見一切相皆為虛妄,若離分別,即無所見,到了「見一切相無相」,方名實
相。淨土宗所謂「華開見佛」,是自己華開見佛,見「本性佛」要與阿彌陀佛相
印,才能同入極樂境界。念佛的方法如子憶母,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心不散亂,斯
爲第一,西方是成就門,「成就」是果位。佛法的目的在為了讓眾生能了生死,
了生死得先破「見濁」,「西方」有沒有?若一心執著爲有,「有」則依賴心隨之
而起,得用「無」破這個「有」見,且得靠自己深深一參究竟。若人不信爲有者,
則是偏執於「無」見,乃以「有」破之,西方確實是有,但這個有為「幻有」,
就性分上來說盡屬「性空」。所以念佛之首要第一義,在於「息機忘見」,是修淨
土的正路,理路上要先分清楚。
王驤陸居士宣揚一個「往生西方」之法。他說淨土法門是佛法眾多方便法門
之一,當人面對娑婆極苦之時絕無可戀,斷必想要尋找一個安心歸納之處。在末
法時代,學佛之人的根器不利,離「般若性」相較甚遠,勢必很難人人得以入於
禪定,盡轉為專求念佛求生西方,希望能有證得果位之機會。最上乘的人懂「十
方淨土」之義,入成就門,開妙觀察智識法法平等,同證毗盧性海。佛法雖然以
方便為究竟,但斷無特開迷人法門之道理,如不覺此「淨土自淨土,迷人自迷人」,
迷人學禪未必不迷,只因迷人不肯念佛,只知求佛,性存依賴於佛。不知得自淨
其心,枉自顛倒全失淨土之宗旨,若修行人可自淨其心,方是真正淨土。現在修
淨土法門的人,有的太偏重持名,以為「十念」即可往生,其實是懶惰貪好省事
的修行者,佛陀開此方便法門,甚為可惜也。王驤陸居士竭力提倡三密之法,用
資補救。說「般若法者,義無不圓,法無不周」,曾經傳示「往生西方之法」:先
令其人自觀有相的身體在何處,其人答曰坐在椅子上,身體之小還不出這張椅子
之外,這是有相。接著再令其觀,我之「念頭」一動,這個現前的道場,即在我
的「一念之間」。在一念間,天地之大亦可包羅入此念,再往外推而廣大,所謂
的中國、日月星辰,乃至於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不能包羅在我的性海之中,
如此無量數之三千大千世界,我皆可以一一容納之,一切皆不離我之性海,於是
西方極樂世界,亦在我念當中,正如穀倉裡為小之一粟。所以我與西方,不是相
對而是為互攝,我有西方,西方有我。所謂「往生」,只不過是一時權宜給的假
名,若我一念動,西方即在現前,即是名往生,所以所謂的「生西」只不過在剎
那間的事。《普賢菩薩行願品》早有明示,「惟此願王,始知心行為主,念之至切,
油然而口誦矣」。所以「持名」是心持,因為心有影像而產生持名念佛這個關係,
往生則「不生而自生,不往而自往」。但眾生有時候會因為人事念切而中斷或者
放棄,所以非念念不可,念茲在茲,久久自能打成一片,緣熟之後必至果熟,不
必再先作觀想而可以永遠如是修持。
王居士認為學佛得從「智慧、慈悲」下手,才能成佛。而智慧與慈悲的具體
表現,即是福慧兩具足,唯有「修福修慧,積極利他,莊嚴國土、利益有情,功
行圓滿,才能成佛」。所謂的修福,即是在我們人的本位上,從事利益群眾的事
業,促進人類健康幸福,社會進步國家繁榮,廣修菩薩大行。我們身為佛教徒要
誠誠懇懇地做到面向群眾,面向社會,開創「大乘入於世間以普度眾生」的精神。
要深深認識到不但釋迦牟尼佛是在人間成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都在人間成
佛。至於修慧,即是學習,增長知識,尊重知識。「佛」者,「覺」也,具有高度
覺悟、高度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就算有人擁有各種語言、文化、哲學、數學、
天文、科學等等學科方面的知識,並且成績優異,一旦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問題,
也得另外尋找人生和宇宙的真理。這些課題,讓知識豐富的人百思不得其解,毅
然決然發願剃髮出家修行,追求人生真理願望。以自己本具的天然智慧,洞切宇
宙人生的實際真理。修行之後發現原來是一系列無有窮盡的緣起現象,這時才恍
然開悟,一切都只不過是不同的「變遷過程」。例如生理現象有生、老、病、死
的變遷過程;心理現象有生、住、異、滅的變遷過程;物理現象有成、住、壞、
空的變遷過程;這些都是剎那剎那永不停息地在急速變遷。所謂「諸行無常」的
法則,能使人奮發向上,以變化和發展的觀點看待一切事物,愚者經過認真學習,
可以成為智者,而我們眾生經過修福修慧,一定也可以成佛。要成佛得先有菩薩
心,每個學佛者,在對待眾生上,都應該具有以下這幾種心:「將眾生當成父母
和諸佛一樣看待的平等心;不捨一切眾生,以眾生的利益作為自己第一生命,永
遠為眾生的利益而工作、奮鬥、無有止息的不捨心;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
能忍的無畏心;於一切時,一切處都去學習,要有增長道種智,一切種智的學習
心。」
綜觀王驤陸居士的淨土思想,在修持念佛法門方面,不可專於執持名念佛為
唯一路徑。必須內觀那永不生滅的自性,外參佛典經論內外齊修,平日行住坐臥,
待人接物,一切皆是念佛。念佛時心地要明白,「我不離佛,佛不離我,佛我同
光,體用如如,在在都是淨土,處處皆為西方」。而修持淨土法門要雙修不可以
單修,開口閉口都是念佛,無能念,無所念,能所雙忘,不立彌陀之見,不立穢
淨之見,當下即是往生。並且時時厭離生死,念念不忘彌陀,口持心念一心不亂,
誠修一日至七日,心不顛倒,意不亂行,一心即無心,念至萬法歸一,心不可得,
是為正修行。修行人得自淨其心,學佛要從智慧、慈悲下手用功,難行能行,難
捨能捨,功行圓滿,才能成佛。
[attach]13941570[/attach][attach]13941571[/attach][attach]13941572[/attach][attach]13941573[/attach][attach]13941574[/attach]
[[i] 本帖最後由 海島橙色的樹根 於 2023-1-22 07:24 編輯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