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王驤陸說禪宗

海島橙色的樹根 2023-1-22 06:23

王驤陸居士認為佛教傳來中國,潛在勢力最大的是禪宗。不問男女老幼識不
識字,沒有不喜歡讀《金剛經》與《心經》的,就算是十惡不赦的人,只要一反
轉,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然則是因為此人的夙根近於禪者。「禪」,法法皆
可禪,只因眾生的根器不同,上上根器人是可以直接入禪的,修禪如果只仗自力,
非一、二十年時間是無法參透三關親見實相。所謂「三關」者,是由參話頭引出
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之後,以無漏
慧對治煩惱,到煩惱降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得賴對治
功用,必至煩惱淨盡,任運無功用之時,斯能透末後一關。因此可借徑以通,由
「修淨土入禪門,或以密法反證,借仗佛力合以自力,方能快速成就」。禪宗一
門,教外別傳,只以「心印」,而「心」無可印,無可表證之處又何由之印可,
是為「不落言詮,不落斷滅,直證心要,摩訶般若波羅蜜,非上上根人是無法領
會悟入」。禪宗最重在是在師資,伺機方便引入禪門,可惜現代人根器太過薄弱,
日常生活艱苦,眾生業障太厚,只顧生活而無暇專修。師資缺乏造成習禪因緣已
少,而自力的因緣終究不夠,所以還得倚仗佛力,例如「修淨土或修密做爲先導,
引開其機然後步步逼入,逼至山窮水盡,路絕穀斷之處,自然豁然開朗,親見本
地風光」。修禪如果有一定的修法過程,即不名為禪。禪宗,不假文字以及語言
諸法,若仗修行者自力一意尋參證入,非得二、三十年的時間是無法徹了。禪宗
的師資日劇減少加上時代不同,現代人的根器薄弱,無人敢於問津,不得已求過
渡法以自了,再轉入他門。惟「佛法無滅」時,因為「佛性無滅」時,現今入佛
門修習者,皆是具有夙世因緣,就算擁有利根的人,仍然因為師資太少,缺乏有
善知識接引入門,禪宗已漸漸衰落,王居士云:「正此之時有異軍突起,為宗下
開一無上方便法門,即為無相密心中心法。此法於民國十七年行於世,親證心地
見諸實相者,無不與禪宗相接,世人遂以『禪密』名之」
 
禪宗至為簡捷了當,以「無教相」可名,故曰宗下。不知禪定法亦尚未歸宗,
「宗者,究竟寂滅之圓覺實相也,空淨無染,更無法之可言」。今言禪定,即未
離法,即不是本相,故未名宗。禪宗者,以禪定法歸宗也,並非指「禪」即為宗
也,及至歸宗,「禪」亦不有爾。禪宗之妙妙在「無形無相」,更不能藉由指導教
授可得,所以「不可說」,已知道者則不必說,不知道者,雖說也無用,同證意
境者,亦非不可說。禪宗在逼其覓見「自己之本來平等不動之相貌」,利根者一
覓即得可立刻承當,一承當即通達無餘,知其「凡所有相與所有一切法,當體解
空淨盡,即是成佛」。禪宗攝念觀心之時,正是持戒,為最上乘之法門,難與初
學者並相討論,學習禪宗時時在練心,有時舉動非人可測。禪宗之法意,是「以
妄念打除妄念,歸入無念時之本來面目,人人具足佛性,具足本宗而不自知,有
時剎那間狂心頓息,或平淡之氣時,本來面目,常常顯露,而人不知,不知即不
能歸宗,乃用以心制心法,萬念歸一,一歸於空,使自知其無念時之本來面目而
已,故曰歸宗,只為無念時之本來面目而已」。修習禪法全仗自力,法取於祖,
上上利根人至少七年,多則二、三十年不等,在今日之環境想修此法實在艱難,
尤其居士身分的業障較重,不適宜修習此法。王驤陸居士接著談「禪宗之修法」。
他說修禪宗者的人必具有下面數種資格:
一、夙世有禪宗夙根者。二、可放下一切,預備十年功夫,不與世染,先
行身出家者。三、其人性情,必肯吃苦,量大能捨,活潑而不浮燥,堅定
而不固執,意氣爽逸,善惡之見不深,於世事曾經滄海,不可以世榮動者,
又其人之相貌,必厚重多福,或清瘦而秀在骨者,年齡未過老者,少年時
有不羈之才,中年時有出麈之想,垂老時身無疾病,不自以為老,又於教
下或文字未深入固執者,此為上上資格。
而所跟從的禪師,亦必須為「能觀機者,不拘於法者,能得學人信任者,資望具
足者方能為師」。禪宗下手之方法,切勿先看語錄等書,此等書籍乃「悟後參證」
之用,為比較力量之書,非可「藉以開悟」之書。禪修坐香起初為攝受心念,若
心念難以攝於一,則可借「一句話頭」,此一句話頭者,乃為開起初機者之法,
藉以作引導,意用在句外,非此一句話頭之中,愚人若不明所以,加意在句中求
參,則將更加轉為迷矣。坐香之時得靠自力,故用力之輕重全在自己,重輕皆不
可,若過重則產生執著意則散亂,過輕則放逸而入昏沉。坐香時必行香以調伏之,
此名走香。走至極急極速,使無空再起妄念,無可再快之時,一板止步,剎那間,
一念不著,淨空湛寂之境,如曇花一現,上上根人自能於此時一把拿住,即不復
忘失再參再參。破參之後,正為入手用功之良時,當加意於心地妙用,以反證本
體之力,要加倍用功於習氣上之照顧,習氣即是妄念,「妄念不覺,即成為習,
起初制之壓之,次為轉而除之,次為觀照而後空之,次為覺而化之,再次為不照
不空而自泯之」。若能如此日日用功,日漸反證而所悟得者,所認識明白者,肯
定無絲毫可疑之處,則力量可自然而增加,平常無事時不妨稍坐,助己常攝在定,
不必著意於坐,磨磚求成鏡也。
禪宗最忌諱「似是而非」的理論,例如偏於文字般若,喜歡用機警鋒利文句
打趣之文人禪。或者死守空定,自以為究竟之枯寂禪。又或守定死法,坐於香堂
上,執定一句話頭,不得活用之香堂禪。更有故示放縱,以為是解脫之狂放禪。
此些種人於禪宗仍屬外道,但亦有其意境所在,總是夙世之習氣使然,暫名為禪
客,只是仍住客位,尚未見主人也。所以宗下工夫,「知見正」為第一義。在禪
師之引導下,先參今日之大事究竟為何。名相之學,得略知而不宜深入。下手因
地宜正,綿綿密密,自然段段有個光景。禪是心行的事業,不是口講的虛文,不
能執取公案語錄,妄參我見。只需萬緣放下,於一念未起之前,看是什麼,究竟
本來面目是怎樣的,先把一切念打殺乾淨,纖塵不立,自然得個消息去。「真空」
不是光由口說,是要實際證到,一旦落入言詮,即又不是。古人所謂「無功之用」,
正是用這個無功之功,無用之用,不得有半點執著,這種意境非外人所能知之。
平日要常常凜覺督察,驗證考問自己,是否還有名心、利心、法心的貪戀存在。
越是貧乏窮困的人,利益心越難平淡,越是地位高的人,名利心越難打破,功夫
越是高深的人,法心越難摒除。生死心之輾轉緣助,由習慣久而成為習氣,不先
拔除此根,終是大難,正如「十擔麻油樹上攤,直無從下手處」也。
以上禪宗功夫,難在「既不可取,又不可捨」。明明就在眼前,卻無從下手,
是不可取。若說即此就是,便是不明事理,所以又不可捨。宗下功夫,全是自己
的事。越是不肯走冤枉路怕吃苦用功的人,功夫越做不上。只要先「識知自心」,
做到「如實知自心」,是專一向上的事業,實在是至痛至切的功夫。惟有過量大
人,才能得超然之境,不同於凡夫所見,左右不被法縛,得法益而無受到法害,
才是真佛子。宗門功夫,用了還要放得了,「功夫不用則不實,不放則不活,不
實則見不切實,不活則力不圓活」。禪宗功夫往往容易談得,難於見到。容易見
到,又難於實踐到。在現代的環境之下,參禪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即使一切條
件都具足圓滿,而師資又不知何在。王驤陸居士說「心中心密法,與禪宗最為契
合,故世人以『禪密』稱之」。又說「『禪』無可談,可談者即不是禪,『宗』無
可說,可說者即已離宗,當直向言語道斷心行滅處體會,會得之後切勿再執取法
見,又為自誤也。

哈哈爸爸 2023-1-29 22:55

我不參禪,怕走火入魔!

哈哈爸爸 2023-1-29 22:56

是否屬必要的。

哈哈爸爸 2023-1-29 22:56

禪來,禪去。這就是禪了。

哈哈爸爸 2023-1-29 22:57

一句話參上半天。如是,如是。參到了,歡喜。

孫燕子 2023-2-2 10:50

[quote]原帖由 [i]哈哈爸爸[/i] 於 2023-1-29 22:56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5598231&ptid=3095975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禪來,禪去。這就是禪了。 [/quote]
我認為是曹洞宗,曹洞宗是漸修式默照。  臨濟宗因頓悟公案多,為後人仰慕,但實際上是要極度利根再加悟道的師傅當場指點,兩者俱備根本很難。
其實思想上加一個想法「我要參禪」已經是頭上按頭。  不是嗎 ?


安那般那 !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驤陸說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