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僧妙花 2023-3-8 08:09
【三種觀法】
﹝出止觀義例﹞
三種觀法者,謂修行用觀之法也。前託事、附法二種,乃是天台智者大師講法華經時,為座下聽眾,有修觀行者,隨歷一事,皆以觀法表對,令其修習,名託事觀;或遇一切法相處,亦附彼法相立其觀法,令其修習,名附法觀。後之一種,專約行門。復說摩訶止觀,兼明諸經所有行法,名約行觀。故有三種之不同也。
〔一、託事觀法〕,謂托王舍、耆闍崛山等事而為觀也。名從事立,借事為觀,以導執情,故名託事觀。(王舍等事,表對觀法者,王表心王,舍表五陰舍,即是令觀五陰也。梵語耆闍崛,華言靈鷲。若表對者,靈表心王,鷲表受想行,山表色陰,亦是令觀五陰也。)
〔二、附法觀法〕,謂附四諦等法,入一念心,以為觀法,故名附法觀。(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三、約行觀法〕,謂專約行門而修觀也。故止觀義例云:唯於萬境觀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一,故名約行觀。
來源 : 三藏法數·明 一如等編
***
附法觀,把種種教義歸類,將邏輯思維模型給您歸納。並同時借這些模型,帶您修觀。一邊講教理,一邊同時也在修觀(天台宗號稱教觀雙美,祗此一家的)。懂了這個模型,不祗提升知見,所有經每段的法是哪一教哪一乘,自己就能會摸通如何讀懂。《法華玄義》就是借經題《妙法蓮華經》五個字,帶出整個佛法的義理、禪法、知見:極至佛的究竟知見。
託事觀,就是一般常説的隨文入觀。但前題是行者對經文的義理、知見要正確:到底這段文字是二乘法?三乘法?還是一乘?這方面,有實在的教理功夫,會觀得更凖確。您的知見高度,決定您修託事觀的高度。而上面的解釋,也把密開顯了:經文不單單祗是述事。而是事中有理,理中有事。説有什麽經文怪力亂神,因為您不懂他背後的理。然而,又不要認為那是譬喻,那就成為執理廢事了。要知,事、理都是真實不虛的。法界怎麼會沒有看起來怪力亂神的事?否定的人這不太少看佛陀他老人家嗎?無理取鬧,正是説明不懂理的人鬧出的笑話。而《法華文句》就是借《法華經》文來示範這個方法的,那麼讀其他一切經,就懂怎麼同時修了。
約行觀,直接指出止觀禪修的操方法,如:安般、五停心、四念住、九住心、十六特勝等等等等的。《摩訶止觀》即是全面講解種種止觀的操作方法及原理。也和前兩部一樣,教的同時,帶您修觀。
其餘一切經論,也可用這三種觀法分類。
***
有些宗派,側重附法觀,方法是直觀好懂,問題是會易學成死法,甚至見一些專修這方法的同修,教理極為薄弱,令人感到驚心慟魄:那是會出事的。為什麼?凡夫的知見是顛倒的,禪修就如同教您睡覺(反例),您越是想睡,您越睡不著;例如止禪搞錯了,那是會犯強迫症的;背迷合覺則搞成背覺合迷。禪宗大德有云:「得力處即是省力處」「太平總是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平。」可是大白話的約行觀法、修行心得,直指人心。而觀想、念佛,不易出岔錯,真懂實修的人,如何不知?佛說種種法,為治總總心;若無種種心,何用種種法?八萬四千法門,理所當然。
很多人不懂歷史、文化,不知中國古代曾有著人類最頂峰的文明文化,故堪成為佛陀第二故鄉的。智者大師,寓觀於教,教中有觀,不止是承佛陀原汁原味的教法,更把一代時教,有著超常的學術性發揮,故有中土小釋迦之稱。
凡讀書,必讀當國最興盛期前中後的,隨唐宋的祖師,是最靠譜。不要道聽塗説,重邏輯不要想當然,合理推論而不要陰謀論。
[[i] 本帖最後由 無僧妙花 於 2023-3-8 08:21 編輯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