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柏樹子 2023-3-16 18:18
原文白話文對照
第一個問題。
問。世人聞念佛念心。心淨土淨之語。因膠執內心。拂拭令淨。偏空自喜。撥無西方。及語心土一如。則曰我心匪石。懷土奚為。蚓實含泥。黃壤豈侔金界。鼇誠戴 岳。持地何若摶空。蓋亦喻似丹臺。象比蓮萼。四十脈絡。以當寶網交羅。一靈內朗。以況彌陀安住。近肺約西。通舌為池。法譬而已。無論實境。則有引風水之凶 吉。致子孫之興衰。例依正之互融。示機感之摩忒。此猶未委正因。未窮十妙。更求 明誨。傾此惡見。
答。心淨土淨。語則誠然。但語有二義。一者約理。謂心即是土。淨心之外。無淨土也。二者約事。謂心為土因。其心淨者。其土淨也。若執理而廢事。世謂清閒即 是仙。果清閒之外。無真仙乎。至如攬身分而言淨土。此則邪見尤甚。苦報彌深。蓋吾佛唯明一心。而膠人恒執四大。是故認肉絡為寶羅。指妄想為真佛。肺屬西而 便名金地。舌生津而遂號華池。鄙偽千途。莫可枚舉。豈知革囊不淨。幻質非真。徒費辛勤。終成敗壞。而復迷醉無知。竊附於心淨土淨之說。不但愚夫愚婦惑之。 士大夫亦有受其害者。良可歎也。
~~~~~~
白話文:人們聽說心淨土淨,便誤認為此心是自己內心,常修善心,不存惡念,時時觀心不生煩惱令自心清淨。
當心被修空之后,便很高興,說沒有別處西方,我的心就是淨土,其中身體中的每一部分,對應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中的每一物。
心淨土淨,這句是對的。但有兩個意思,一個從道理上說,心是土的代名詞。心本自清淨,心外無土,所以 土亦本自清淨。
二是從事上說,心被污染成事,謂污染心為穢土,若轉污染心為心淨,其穢土亦轉為淨土。
若執着心本清淨而不轉穢心,世間說這類清閒人為仙。但是,除了清閒之外,三界無真仙的(如金剛經中無菩薩一個意思)。
如把身體當成極樂淨土,這是很深的邪見,有大苦報。
因為,佛講的是一心為真實法,這個邪見者執四大為真實法,還自做聰明的把身體分別和極樂淨土之環境一一對應。
這種人借心淨土淨之經義,大做文章,不光把愚夫愚婦迷惑了,連讀書人也被他騙了。
第二問。 問。商入海。士趨朝。不待勸而騖者。以冠葢之溢目。貨貝之動心也。釋迦現土。令人自擇。善財登閣。諸佛交光。其為觀念。無俟勸矣。使善知識緩頰繭足而導人 信。不若善導之光從口出。真善導耳。嘗聞此方念佛。淨土華鮮。念佛心弛。淨土華萎。彼佛廣開方便。胡不移此華榮悴於此人之前乎。假令處世。則開目閉目。與 蓮相參。期盡。則乘此華輪。彈指生彼。有何不可。而不然者。豈權巧之所不及耶。
答。干名圖利。乃現世之功能。人斯共見。念佛往生。實隔世之因果。人所難知。雖然。蓮華實榮悴於目前。而迷者不覺耳。淨心為善。則神清氣爽。而內志開舒。 穢心為惡。則氣暴神麤。而衷懷沮喪。華榮華悴。不昭然乎。況夫目親聖像。遠祖之誠言。池降銀臺。珍公之故事。以至身泛紅蓮。如高浩象。且代有其人矣。孰曰 現世無徵哉。
~~~~~~~~~
白話文:
商人入海和士大夫上朝,不用別人說都能主動去。因為有錢讓商人動心,有當官的帽子讓人羨慕。
釋迦出現于世,人們自己選擇跟隨他,善財童子登上高處,諸佛交光互贊,這種事情,不用等人勸就主動成就了。
說的好聽,不如做出來讓人看,就像善導師有光從口出那樣。
聽說此方念佛,淨土花開的很好,如果念佛不夠力,那邊的花就謝了。
阿彌陀佛那么威風,為什么不把花搬到念佛人面前,讓他們睜眼閉眼都能時時照顧此花用力念佛讓花不死。等命終的時候,直接跳上去等着,一斷氣就隨花回到淨土了,對于阿彌陀佛來說,這種事小菜一碟而己。
如果不這樣,豈不是權巧方便所達不到的么?
答:名利,是現世現得,人們有目共睹。
念佛往生,是宿世因果,人們看不到。
就算有蓮花在眼前繁榮枯敗,迷者也不當一回事。
人們應該能看到,淨心時,人仙風道骨,温文爾雅。穢心時,人暴跳如雷,鬱鬱寡歡。
這和蓮花殘敗與怒放,不是一樣的么?
人們連自己是暴力的,還是温和的都不發覺,還管的上那蓮花的死活?
何況,看着聖相,想着如來真實語,和那些往生之公案,怎么還說,念佛看不到現世好處呢?
第三問。
問:道家所稱默朝者,與觀佛類。彼之天帝,即是菩薩,往就菩薩,或不退轉。孔子,儒童菩薩也,嘗思文王,至見其形黝然,正與觀佛類矣。文王在帝左右,孔子應與同居。今用思文王之法而思孔子。思孔子,即思菩薩。往就孔子,即往就菩薩,亦當得不退轉。則此二氏者,奚必挽之西耶?
答:天帝雖云菩薩,見身是欲界君王。孔子縱號儒童,應跡乃人間君子。譬之宰衡暫時外補,選舉者他歸;人主忽爾微行,朝覲者不赴。故知四生慈父,三界大師,天中之天,聖中之聖,唯佛一人,無與等者。豈可默朝欲界,企想人間,便得擬萬億佛土外之西方、恆沙聖賢中之化主?二教不宗於佛,將誰宗耶?
~~~~~~~~
問,道家的有個儀式,和觀佛法門很像。他們的天帝,即是菩薩。通過觀想進了菩薩界,或許不退轉。 儒童菩薩孔夫子,思念文王時候,就觀想到一個黝黑的文王,這個和觀佛法門是一樣的, 文王在天帝的左右,孔子觀到文王,應該也能在天帝左右了, 現在用觀想文王的法門 觀想孔子,觀孔子 等於觀菩薩,觀想進入了孔子的住地,等於自己也成了菩薩,自己應當也不退轉了。 此兩位,這樣會往生西方了吧?
答: 天帝雖說是菩薩,其身還是慾界之王。孔夫子雖號稱儒童,但他的身份還是人間的君子。譬如宰相暫時不在,他人就出來替補。君王突然微服出行,人們就不知道參拜誰了。 由此而知,三界最大的,天中最高的,聖中至聖的,只有佛。 沒有其他的能和佛相提並論的了。 道家默朝的法門,人間的思維境界,哪裡能和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相比較,道教和儒教 不歸宗於佛教,還能歸什麼教?
第四問
問。或謂佛逼眾生。拋離骨肉。棄捨形骸。近別家鄉。遠投外國。魂爽幽幽。入此夢境。夢中獲寶。色色非真。聞之慘然。有何極樂。又云。在生亦是夢境。既全是 夢。益復可悲。將謂菩薩先醒。卻行如夢六波羅密。則實報莊嚴。更成恍忽矣。我其歸常寂光乎。寂光無色。莽渺安依。不如寓世夢間。一任獻吉憎惡。
答。虗浮界內。是夢非真。常寂光中。是真非夢。世人以夢為真。以真為夢。顛倒如斯。良可悲矣。豈知骨肉之即讎冤。形骸之為桎梏。得生淨土。是則脫沈疴而再 獲天年。釋狴犴而榮歸故里。名之極樂。詎不然乎。若夫菩薩行門。雖云如夢。譬之大喜將臨。夜現吉祥之境。豈比重昏失曉。魂招凶惡之徵。蓋菩薩在夢而將甦。 凡夫繇夢而入夢。至於寂光。則朗然大寐之得醒矣。
~~~~~~~~~
白話文。
問:有人說,佛迫使眾生出家,拋妻棄子,捨棄五藴,近則離別故土,遠則流浪他鄉。修成魂神清爽,入生死大夢,獲寶一真心,方知一切萬物皆妄,這聽起來令人喪氣灰心,哪有什麼極樂世界?
又說,生死都是夢境,即全是夢了,夢中之事有什麼值得可悲的?就算醒悟成菩薩,也還在夢中行六度。
說是實報莊嚴,還不是也一樣恍恍忽忽。
若歸常寂光,裡面無法無物。無我無處如何安依。
這樣看來,還不如不求佛道,在夢境世界,任其呈祥顯惡。
答:虛幻世界內,確實是夢無真。
常寂光淨土中,是真實法無夢。
眾生把現實世界當成真實的,把帶寂光當成夢想境界。這真是可悲。
難道不知,骨肉其實是冤家,身體實際上是枷鎖,如果能往生淨土,等于擺脫老病得健康的壽命。 從牢房裡釋放出來后,衣錦返鄉。
名字叫極樂,難道會不樂么?
菩薩行六度萬行,雖然也是夢中事,就像大喜臨門,夜現瑞相的日子,和昏昧無知,命運多舛的生活是不同的。
再說了,菩薩雖在夢而能醒悟,凡夫從夢又入夢。
至于常寂光,則無量劫的大夢,終于醒了。
~~~
第五問。
問。淨剎去此方十萬億佛土。是有數量者矣。但最為遙遠。非舟車人力之所及耳。竊意鸚鵡鸜鵒。既知念佛。縱令迅飛。似亦可至。設使壽命短促。中道而殪。飛仙 固不能至乎。飛仙或不能至。但修神足通。何患不至乎。然則欲往西方者。以目犍連為本師可也。
問:淨土離此有十萬億佛土數量的距離這麼遠,車舟人力不可能到。私自揣摩,烏類既然知道念佛,應該也能快速飛去淨土,如果因壽命太短,死在路上了,那飛仙應該能飛去,如果飛仙也不能到,神足通者,則沒有問題了,目連神通第一,往生淨土者拜目蓮為師練成神足通不就能到了?
答。目連遙聞說法。循聲至一佛邦。已越娑婆無邊無量。欲回本土而不能得。蓋至彼者。繇彼佛之神力。非聲聞之神通也。今此極樂世界。姑陳其遠。聊存十萬億剎 之名。究極其歸。實超情量數目之外。眾生生此。一則佛攝受力不可思議。二則已發願力不可思議也。而神通何與焉
答:目連隨佛說法聲,用神通追出了一佛界,越過此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后,卻找不到路回來了。
要去極樂,需佛神力,不是小乘人的神通也。
此極樂淨土,說到有多遠,十萬億只是大概數字之名,真實來講,會超這個數目之外。
眾生生極樂,一則佛不可思議的攝受力,二則自己不可思議的求生欲。
這與神通有什么關係。
第六問。
問。離妄身而求法身。更無法身。則今此妄身即法身也。彼佛便攝此身。致之淨土。不亦可乎。若淨土應現丈六等軀。不取革囊舊質。當似星隕為石。鳩化為鷹。至 此而變。不亦可乎。嗟夫。浮黎始青之境。且許白日飛昇。樂邦清泰之域。顧使幽魂暗度。世之迷流。舍九品而取七趣者。無足怪矣。
問:離五藴另求法身,五藴之外沒有法身。因為此五藴身即是法身。
彌陀就把此五藴身帶入淨土,不也可以嗎?
如果淨土居民都是丈六身高,不要此矮小的五藴身,就像星隕本為石所變,鷹由鳩所化那樣,五藴身到了極樂再變成丈六身,不也可以嗎?
唉!道教天尊之境,修道人練成白日飛升就能到了,而極樂安泰之界,只許亡魂暗度,世界之迷眾,都不選九品往生淨土,而投生六道和仙道,也怪不得他們。
答。據佛神力。舉大千世界而歸淨土。輕若鴻毛。況復色身。攝之彌易。顧神仙家所以不能解脫者。以其戀著於形神也。色身等乎泡露。不應將此往生。法性徧在虗 空。何須至彼而變。蓋是密移凡質。超聖境以同歸。豈比暗度幽魂。作鬼家之活計。但求生彼。莫論身心
答:以佛神力,把大千世界塞進淨土,像拿一根鳥毛一樣輕鬆,何況把色身帶進極樂,小事一樁。
回觀仙家之所以不能了脫生死,是他們放不下五蘊身及精氣神。
色身像水泡露珠,不應該把這些沒用的東西帶進淨樂。
法性遍一切處,隨處皆可變,何須等到生極樂后才變?
總之,往生極樂世界是秘移凡夫,超凡入聖,同歸淨土。和暗度亡魂,捉神弄鬼之事不能類比。
求生淨土,不能討論是心往生還是身體往生。
第七問。
問。世之求往生者。非即欲往生者也。就使正禮念時。佛現其前。引之西往。必辭以化緣未周。婚嫁未畢。幸少須臾無死耳。復有一人。異於前人。力修三昧。無間 六時。慮後倦勤。失此機會。便乃投身自斃。縱火自焚。既匪捨報安詳。如入禪定。佛憐其愚。亦肯手相接否。
問:世上一般往生淨土的人,都不是想馬上去淨土的。就算念佛念到佛來了,要帶他走,他也會借口說,我此生還有很多事沒做完,婚也還沒結,希望再給我一些時間我不想就死呀。
如果有一個人,和一般人想法不同,拼命修念佛定境,24小時不敢休息。他擔心自己這樣堅持不了多久,將來會鬆懈下來,不再努力念佛,便失去往生機會了。
于是,選擇自殺,放火自焚,趁著念佛功夫入禪定后,強制結束了生命。
彌陀會不會因為可憐這人的憨直,伸手把他接進了極樂?
答。智人之修淨土也。在生則自淨其心。報滿則任緣而往。不欲生而戀著世緣者。慢也。急欲生而自殘軀命者。愚也。如是之流。輕則攝入魔羣。重則沈於惡趣。日 光普照。不及覆盆。佛雖大慈。莫之能救
答:有智慧的人修淨土,活着時,念佛除滅內心煩惱。生命終結后,任緣而往生淨土。
戀着世緣不想死亡去淨土,這是過度重視自己,而輕視淨土。
自殺生命為了快點去淨土,這是蠢笨不如法的行為。
這樣兩種人的下場,輕者成了魔子,重者墮了深獄。
太陽雖然普照,但倒扣的盆子下面,是照不到的。
這兩個人的慢心與愚痴,就像那個盆子,擋住了佛光,佛雖然慈悲,也幫不了他們往生極樂。
第八問。
問。設有一人。前生念佛勤篤。機感未應。今生雖作散善。意常在佛。而為事所紲。不能依法修持。一期報盡。又無所感。此人於中陰身。種子忽萌。十念完就。得 見佛往生否。
問,假設有一個人,上輩子精進念佛一生,未能成功,這輩子,雖然也有常做好事,也經常想佛,但俗務纏身,不能專心修行。很快一輩子過去了,到死還是沒能成功。
在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內,念佛種子忽然成熟,完成十念,此亡靈能憑此十念往生淨土嗎?
答。前生以勤篤而植因。今世繇怠緩而失果。若使臨終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陰發心。勢已無及。願諸仁者。早為之圖
答:因為前世精進已種下善因,可惜今世懈怠而又失良機。如果在沒死之前能完成十念,往生還有機會。
等到斷氣了,成了中陰亡魂再去進行十念,往生的條件便不具備了。勸諸念佛人,十念功課要早早完成。
問。有人於此。若一日以至七日。或匝月經年。翹勤勇猛。一心不亂矣。後為他師所奪。令入宗教二門。雖兩俱無成。猶不離佛門也。臨終時。佛肯憐而收之否歟。 又有始勤中怠。終而改悔如初。始勤中惡。終而改悔如初。此人當入下品。當入疑城耶。
第九問
問:有人連續用功念一至七日佛,或經年累月,勇猛精進,專一心不二想。 后被別的宗教師父招攬到自己門下。結果雖然兩邊都一事無成,但一直也沒和佛門徹底斷開。
這種情況,到死的時候,彌陀還來接嗎?
又有人修行佛事,開始全力以赴 ,后來得過且過 ,再后來又精進如初。或者開始時積極從善,中途放逸作惡,再后來又痛改前非。
這種人是下品往生淨土,還是入邊境疑城?
答。即念即佛。則念佛何非宗。析空而念藏也。體空而念通也。次第而念別也。一心而念圓也。則念佛何非教。一舉雙得。誰謂無成。前通後融。不名為奪。如是往 生。固無疑矣。祇恐自生分別。心掛二途。愆繇已生。非佛法咎。至若過能改悔。位實難量。釋迦翹勤七日。而正覺先成。廣額放下屠刀。而菩提立證。下品疑城。 未足限之矣。
在沒寫答案之前,先解釋佛法實義作為鋪墊。
這裡的佛字,不是指人或眾生,而是指本體佛性。此佛性一念忽生了世界眾生,所以一切眾生及世界,皆平等為此一念自己的變異過程。
因此,念佛之人,及其所念之佛,包括生死輪迴,及往生淨土之事,都是此一念在作怪而致,都沒有超出此一念(心)。
此一念的名字,就叫做佛。
這是念佛人和未悟之眾生沒法知道的。
當念佛人在念佛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就是一念心,所念的佛也是一念心,他念佛之事及生死輪迴等等無一不是此一念心。
這就是蓮池師說的“即念即佛”四個字的解釋。
這裡能通達后,接着就簡單了,都是同一個意思。
即然念與佛,包括念佛人都平等為此一念心,那么,此一念心就不再屬于任何宗門了。
就像由種子長成了樹,不可以說,種子屬于樹幹的,或是樹枝的了。
或者金塊制成了金器,不可以說,金塊屬于戒指或是手鍊了。
因為,種子和金塊,是在樹與金器之上階。只有下階屬于上階,不可以說上階屬于下階。
同樣,由一念心幻成了念佛人和佛教,不可以說,此一念心屬于佛教和念佛人的了。因為一念(心)是在念佛人及宗教之上的。
這是蓮池師說的“則念佛何非宗”之意思。
按下來的“藏通別圓”亦復如是。一念心析空之時,此為藏教。一念心體空之際,此為通教。一念心次第而生,此為別教。一念心恢復原狀,此為圓教。一念心隨緣而幻,哪裡會屬于其下階之教?
若有(悟者)修習多教,一念心便與多教相應,故,菩薩可以成為大魔天王,可以是外道聖者。怎么能說于事無成呢?
一念心前通后融,不被(下階)之教宗拘限,不存在爭奪之事實。
能達此境界,往生極樂世界便絲毫無懸念。
就是擔心,此念佛人,把自己放在一念心的下階立場,執着自我及二門,左右選擇,搖擺不定。疑心妄想漸深。這是他自己的分別心作祟,和佛法沒關係。如果他能不再生分別心自尋煩惱,憑藉精進修持,往生的品級很難說定。
釋迦努力了七日,才見佛性。而廣額放下屠刀,就能立證佛性。這些念佛人的往生之處,不是只有下品和疑城這兩個選項的。
~~~
第十問
問:王臣往生,是不捨國事者也。居士往生,是不捨家事者也。夫居士一心念佛,或無他礙。若王臣之勞於王事,當不若家事之可推諉者。楊無為諸君,亦何嘗被鰥官之刺,而竟致化佛之迎。豈軍旅、政刑,一切不妨往生乎?抑彼念念與實相不背乎?
問:政務人員修往生,是一邊公務一邊修行。百姓修往生,是不放下家事同時在修行。 如果百姓一心念佛,不理家務,影響也不大。 但是政務人員有公務在身,不能像普通百姓推卸家事那樣,推卸掉身上的重任專心修行。如果沒有稱職的公職人員保護眾人的生命安全,楊無為等人,也活不到彌陀接引去西方。 從事軍旅、政刑工作的相關一切人士,會影響他們往生大計嗎? 他們專心於工作的時候,和極樂世界不是背道而馳嗎?
答。達心之士。萬機萬變。而國政非繁。執境之流。一夫一婦。而家緣尚累。譬之明鏡照物。終日照而無勞。空谷傳聲。多眾傳而不困。如是。則大君不異世尊。百 辟何非海眾。都俞吁咈。而妙法交宣。慶賞刑威。而真慈平等。王事佛事。打成一片矣。何淨土之難生耶
答,達本體之人。隨緣自在。 就算像國王那樣日理萬機,也不因繁忙而生煩惱心,沒證本心之人,二個人的家庭生活,都會感到焦頭爛額。
人類生活在虛空裡的,此虛空其實是一種透明的,類似鏡子一樣的色質,如果當事人從虛空的角度看,一切事物都成了被照物,被照物中的煩惱勞頓,虛空是只照不受的。
同樣,從山谷的立場,迴蕩着的眾多聲音,山谷亦是只應無受的。
這樣,達真心之人,不管身為政治的最高統治者,還是佛教的最大領導人,他的自身感受是一樣的。
同樣,他們不管是從事政務的文武百官,和成為往生淨土的四海僧眾,其所成的功德是相同的。
被照物之間平等互動,皆是本心佛性的妙體幻化,世事上的榮辱獎罰,都是慈悲平等心外顯。政治生涯與普度眾生其實是同一回事。
這樣的清淨心,往生淨土還有什么難度?
(因為人已在淨土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