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柏樹子 2023-3-16 18:28
原文白話文對照
第十一問
問。下品下生者。夙緣不淺。得遇明師。助成十念。遂證此品。既具夙緣。應不為惡。總然為惡。一念相應。萬罪消滅。如久暗得明。頓然光耀。暗無所去。明無所 來。遇此境界。旋上品上生。猶涉階級。而顧居下下。豈罪不可滅。功過相準耶。彼疑城之人。止是稍疑。未嘗造惡。抑不登品。誠為負屈。即如古今生疑城者。當 是何人。有指名否。
問:往生淨土的人,最差的那種,是壞事干盡,罪該萬死的人。但他過去世因緣不差,今世碰上個真善知識,十念之間,明心見性.(我之前說過,往生=見性,這裡實在不想用見性 代替往生一詞,擔心會讓人覺得我在幫自己說話。但這個問題不用見性二字,就沒法講通)
這位惡人,既然過去世有這種因緣,應該不會幹出這么多壞事,就算幹了壞事,一念相應佛(本體)之際,萬罪頓消。
當事人迷了無量劫,頓然開悟。
如一黑屋亮燈,屋子裡原本的黑暗並不是轉移出去了,現在的光明也不是從別處遷進來的。開悟者的迷不知去向,悟也無從來處。
這種見性的境界,與上品上生完全一致。
但是,見性者有三教九流之輩,福慧雙全之上善之人與惡貫滿盈者,並不能視為同一品階層,按其品階區分,將此惡人界定為下品下生,是因為他幹過的壞事不可不計,他十念見性的功德也並未塘捐。
可是,那些往生疑城邊地極樂世界的人,他們只是疑惑未斷,人家不但沒幹壞事,還勤修十善(不修十善連邊地疑城也生不了,因為此疑城屬于享天福之處),卻不能往生化生極樂,這和上面那個幹壞事的下品下生者相比,太不公平了。
從古至今,冤枉生了疑城之人,都有哪些人,可否點名說說呢?
答。凡人在世。固有惡心雖熾。聞淨土而不疑。亦有福業雖修。忽念佛而不信。是以雖為惡而生淨土者此也。然而罪障乍消。淨因未廣。生則必生。但應卑位耳。故 知內蓄疑情。前功枉棄。心存篤信。帶業還生。則疑信之間。利害非細矣。雖然。生疑城者。當是淨業勤修。止以心無決定。今世人疑則不勤。勤則不疑。且疑且 勤。萬中一二。安所指其人乎
答:在世之人,有壞事干盡了,但他善根不差,聽到佛法,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五戒十善,也念佛求往生,但他根性不好,不信淨土實相。
這樣,沒修行的壞蛋也有生淨土的機會,雖然他的罪業頓消,但法身智慧才剛萌芽,往生的事實沒錯,卻不能和哪些往生的大善人大菩薩平起平坐,要居在他們之下。
由此而知,未斷惑者,五戒十善的功夫全部枉費,心存十信者,帶着(惡)業都還能生。
此斷惑與不斷惑之間,利害關係天差地遠。
雖然,疑城是天福界,能生疑城,必定也是勤修清淨心才能到達彼城的。失敗的原因,是止在了因佛理不明,其心不能決定自己要往生的無相的佛性,還是有相的疑城。
世上修淨土的人,凡是疑惑未斷的,其必定不會把往生當成人生第一緊急重要之事處理。因為他們會想當然的以為,往生淨土是死后的事,一般人連明天的事都顧不上理,死亡還太遙遠,不急不急。
而把往生當成人生首要任務的,必定對本體佛性有正知正見的。因為他們知道,每一個當下就是往生(見性)的契機。
除此之外,既對佛性淨土具有正知正見的,又不玩命求證的,一萬個裡面也就一二個,如何指出是誰?
第十二問。
問。放鳥雀魚鼈等。為之誦呪念佛。願彼往生。此物為當承力即生。為當舍此業報。生在人中。更師放生者。依法勤念。乃得生耶。
問:活物放生時,為它頌經念佛,希望它能往生淨土。這只被放生的動物,能否借放生者所做的佛事之力,當生成就。還是借此佛事功德,轉生為人,再拜放生者為師,修行淨土法門,然後才能往生?
答。呪願禽畜者。若業輕緣熟。承法力而亦得往生。業重緣疏。止滅罪而改形善趣。然禽畜未必生。而放生呪願之人。福不唐捐矣。來生度化。終酬宿因。目連度 蜂。足為明鏡
答:被放生的動物,如果業輕者,身為畜生業報已了,遇善知識鼎力相助,承此善知識佛事功德也能成功往生。
如果業障很重,又遇放生者功夫不力,僅憑此佛事重罪輕報可改生三善道。則往生的可能不大。
對于放生與佛事之人,他修了此福報不會落空,會達成未來世的度化因緣,就像目蓮和蜂子的公案一樣了。
第十三問
問:把淨土和穢土放在一起,比較其中優勢和劣勢,選出能吸引到普通人的地方。
凡夫最喜歡的,就是美女。而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沒有美女的地方。無女人等于沒有家眷。
現在讓修淨土的人,離棄現成的家眷進入一個沒女人的世界,一定會有人堅決不同意的。
彌陀為什么不設一方便法。比如說,凡是移民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全部升級擁有六種神通,喜歡美女的,隨意就能用天眼通掃描世間一切美女的閨房,將天下美女盡收眼底。
若真是離憂得樂的話,應該身住極樂,而常邂逅美女才對。為什么不同于這樣有女人的極樂淨土,而實際上是沒有女人呢?
又,文人雅士淡泊名利,視金錢如糞土,散金玉如棄敝屣者,大有其人,他們一聽到說極樂世界金磚鋪地,七寶滿街,覺得俗不可耐,根本沒興趣往生了。
問。以淨穢二土。較勝劣而誘人者。誘凡夫之人也。凡夫所極樂者。女人。所極不樂者。無女人。與眷屬之睽離也。今使棄眷屬而入無女人之國。且堅拒不入矣。佛 何無方便如此。或曰。生彼國而六通。天眼徹於閨闥。詎有離憂耶。既身居淨土。而目中常見女人。奚異彼國之有女人。那得實無女人乎。又雅士性耽質素。不寶金 玉。故抵璧投珠。揮金焚錦者。往往有之。無惑其聞珍域之名而勿願耳。
答,極樂世界雖吸引凡夫嚮往,但並非因女色。一開始己經向修行人解釋清楚,色子頭上一把刀,經中把女人比喻成殺人的花箭和裝污穢的皮囊,來證明女色為穢,無女色為淨。女色之欲樂不是真樂,沒有女色之樂才是無上之樂。怎么現在又因為沒女色而拒絕西方,不肯往生了?
而且能具備六種神通力,都是因為沒有女色影響,心地清淨才能證得的。
又,把祖宗十八代整整齊齊的排列好,不也就像那些閃爍着的空華一樣么?雖好看但沒什么用的。
所以,有女人可見,已是障礙了。
至于那些清高人士,對極樂世界的七寶沒興趣,是他們不知道,同樣名稱為寶,卻是不同東西。
他們所知的寶,是世間有錢人所持之珍寶,此寶讓人見了就會生貪愛心。
而極樂世界之七寶,是淸淨功德所成就的,久居于此都不會生貪染心。
執着一點清高之小節,錯失了對極樂世界的正確認知,就像是因為厭惡淫聲,把琴瑟也一起丟了;不喜歡未經證實的歷史,就把堯舜之典也一起燒了。
這和那些廉士們,因為不喜歡財寶,把西方極樂也排斥掉了的道理是一樣的。(太可惜了)
答。淨土雖誘凡夫。然當其始誘之時。已詳陳女色之害矣。華箭革囊。種種譬喻。正言女人之為穢。無女人之為淨也。女人之為不樂。無女人之為極樂也。焉得反生 堅拒。不願西歸乎。且六通遠徹。皆繇心地開明。則九族森陳。何啻空華閃爍。目見女人。奚足為礙。至如無求廉士。不羨寶邦。是未知寶有同名。實非一體。此寶 乃頑福所致。觸目而生貪。彼寶是淨德所成。久居而不染。執清修之小節。失聖境之偉觀。亦猶性惡淫聲。併點瑟回琴而共棄。心憎野史。與堯謨舜典而俱焚。賤金 玉而捨西方。何以異於是
第十四問
問:在極樂世界中,各種珍奇異寶,充滿其中,隨處可見,可算富了,而且隨心取用,亦不會有人說你念心,因為都屬自己家的。
現今人們推崇的修行,是把萬貫家產轉手送人,效仿像龐蘊居士那樣清高的人。
不然的話,對金錢的渴望,使人辛勤勞苦的工作,起早貪黑的經營,終于得到萬金,愛惜如命,成了個守財奴。
那些發誓要往生極樂成為富人的人,和這些貪錢者們,其發心有什么不同呢?
問。極樂國中。一寶以至四寶。諸多奇麗。充燦其間。可謂富矣。然而取之不為貪者。曰。吾家業也。今人皆是富人之乍失業。與久失業者耳。嘗謂富即吾有。委而 棄之。若此方龐居士輩者。豈不清高。不然。辛苦經營。早夜積著。雖復舊物。亦幾貪戀。況守錢虜哉。彼誓取淨土者。何以異此。
答:淨心人人本具,所以才說此寶是自家的。(此淨心即佛性,只有佛性是眾生本具的,彌陀世界並非眾生本具)。
求生淨土,實際上是恢復自己本來就有的東西。
人們發心想做仁者,然后真的成了仁者,這種發心都不能算是貪心,何況想恢復自己本來的寶物,怎么能說是貪染心呢?
若是往生的是實報莊嚴土世界,是因為“此有故彼有”,此有修行之因,則彼有莊嚴之果,都是自己當下精進修行所成就的,本該屬于自己的,有啥好羨慕的?
如果是像求財一樣的心態求生淨土,其心業障很深,是沒機會生到淨土去的。
答。淨心本具。故云寶是家珍。淨願求生。實乃復其故有。夫欲仁得仁尚非貪。吾復吾心胡名染。若夫實報莊嚴。則亦因淨果淨。理自如是。又何慕焉。如其顧舊業 而求生。心之垢亦甚矣。何以得生淨土。
第十五問。
問:法藏擔心人們嫌麻煩不求往生西方,就說,往生很簡單,就十念而已。
釋迦擔心人們沒信心求生西方,也說了,念個七天佛就成了。
另,釋迦見到一對老夫妻用數米粒來記念佛數,教他們念“三十六萬億九千五百位同名阿彌陀佛“的方法,就念出這一句十多個字,等于念了三十六萬億多聲佛了。
還有,釋迦又教他人,聽聞佛三十二相的名字,和稱名念佛的效果一樣。
到了慧遠公與試公(蘇試?)這裡,他們二十四小時都在懺拜儀式。
各種法門齊備,都是為了生極樂,士(陶淵明?)見到后,沒興趣,皺着眉頭走了。
由此看來,十念和念佛七天往生是戲言,佛講的是方便法騙人的。
果然,淨國世界不好進呢!
問。法藏恐人之憚煩而不求往生也。曰。十念足矣。釋迦恐人之憚煩而不求往生也。曰。七日足矣。見夫婦數米而念者。教以三十六萬億九千五百之號。從約也。而 釋迦又以聞毫相名。與一稱名之效誘人。其意一耳。至遠公。與式公。而六時。而懺儀。備也。士攢眉去焉。夫使七日十念而不然也。佛語誑。信然也。何為峻淨國 之城而拒人耶。
答:聖者度化眾生,並非只固定一個方法,善巧方便有八萬法門。
所度之眾生,適合高深的佛法,就說真實法。適合淺顯的佛法,就說方便法。
佛說念十聲和念七天能成就,並非為了突顯此法容易,而是要強調念佛時的態度,如果能百倍專心致志的念上七天,遠超隨便念了七天的效果,專致的念上十念,遠勝普通的萬念。
遠公等人二十四小時拜懺的方法,亦不是為了突出往生的難度,而讓人卻步。
眾生習氣很濃厚,若時間太短,習氣都刮磨不盡,一時半會也很難得到念佛三昧。
像龍舒居士,一天都禮佛千拜,永明禪師,一日念佛超萬聲。
至于(陶淵民)為什么會皺着眉頭走了,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答。大聖化人。善權自非一種。宜繁者為說繁。宜簡者為說簡。七日十念。非言易以驕人。百倍之精專。七日勝乎七日。十念超乎萬念也。六時禮懺。非言難以阻 人。宿習之濃厚。少時則刮磨未盡。有間則三昧難成也。龍舒日禮千拜。永明晝夜萬聲。攢眉而去。吾末如之何也已
第十六問
問:古德一喚裴休之名,動其羅剎之念,謂諱所當諱。而於彌陀呼喚無諱焉,眾所惑也。曰:此彌陀之願,無傷也。聲音之道,靡間幽顯,故皋某來復,望其更生;號天呼父,命曰反本。至於發言必稱堯舜,逢人每說項斯,其指同矣。但六字尚存皈敬之文,四字全似唱名之瀆。牛山用以驅魔,等咒中鬼神之號。市人用以泄憤,同俗間詛詈之詞。若此者,亦可數數聒耳否乎?
白話文:裴休本身居宰相之位,他的兒子又是收服了白蟒蛇的出家高僧法海。被人直呼 裴休大名,會生憎恨心,犯了忌諱。 而直呼 阿彌陀佛 名字沒忌諱嗎?大家不明白。如果說,念佛是彌陀之願,沒有影響。但是人所發出的聲音,有召喚之用,所以,希望什麼出現,就號召它的名稱。號召天上之父,是讓自己反本還原。
至於 有人開口就提到堯舜,見人就說項斯,其實是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堯舜 和項斯的道理一樣。
但是 念佛前面有 南無 兩字,含有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和禮敬之意,如果不要 南無,只直呼其名 阿彌陀佛四個字,變成了有不敬的嫌疑。 就像 牛山驅魔時候,用的咒語中都是直呼鬼神的名號,還有平民百姓用來發洩憤怒,類似“希望你早日見彌陀”這樣的詛咒之時,都是直呼名字的。 這樣的情況下,念佛不就成了刺耳的噪音了?
答:裴休是二字之家諱,一稱則已褻其人。彌陀是萬德之尊稱,屢誦則彌增其美。稱堯說項,喻實然矣。既爾,則但念尊稱,便成皈敬,六字、四字,誠無別焉。獨以法久弊生,翻成瀆慢。鳴鑼擊鼓,而如唱如歌。泄憤申冤,而似咒似詛。聞之天耳,寧不悲乎!然而戲稱怒舉,亦植良因。果報將來,不可思議。凡情未諳,明者知之。
白話文:
答:直呼裴休 二字, 是裴姓家族中的忌諱,叫一聲名字,是對人家的非常不尊重。 彌陀是萬德所集的尊稱,念的越多,越能顯示出此名的威望。 那些稱堯舜說項斯的,比喻的確實如此。 因此,只要念佛,都是皈依和禮敬。不管是六個字的還是四個字的,誠意都是一樣的。
不過,任何東西,時間久了 就會出現弊端,把阿彌陀佛用褻瀆和傲慢的心態,敲鑼打鼓的唱出來,或者 生氣發洩的時候,用詛咒謾罵的方式把阿彌陀佛念出來,這些被天人聽到了,沒有不難過的。
但是呢,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所念的佛。都是能植下了善因的,將來果報不可思議,這個道理凡夫不懂,但是聖者明白,念了佛號,等同在賴耶識中種下了菩提種了。
第十七問
問:觀音、勢至,淨國之儲君也,一稱其名,彼必來赴。譬如宰相,有汲引薦拔之權,求進取者,可叫號而通之,未聞直幹人主者也。至如水鳥、樹林,既皆佛化,臨終見之,與見佛無殊。則生前念之,與念佛何異?況又不必直斥鴻名,重彼凡夫之惑。
白話文
問,觀音和大勢至菩薩,是極樂世界的下一屆的教主,一念TA們的名字,TA們必定應聲前來。就像這個世界上做宰相的人,本身有提攜和推薦的權責,觀音和大勢至相當於這個世界上的宰相,有想往生西方的人,應該要念觀音勢至的名字與之應通,沒聽說過,君王人主會親自出面提拔和引薦來人的。
至於如水鳥 樹林等,既然都是彌陀所化的,臨終見到了鳥和樹,等於見到了彌陀,那麼活著的時候念鳥和樹,與念彌陀不也是一樣了? 而且還不用直呼阿彌陀佛洪名,加重凡夫的惑業。
答:權分大小,則千千宰執,何如一遇明君?報有正依,則庭下莊嚴,豈比堂中真主?是故提綱者自張其目,摘葉者每失其根。獨舉鴻名,更無容惑矣!
白話文。
答:按責任和權力的區分,能分出成百上千種職位,辦事找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那裡有直接找到明白的君王有效率?
報分正報和依報,莊嚴華麗的依報環境,怎麼比的上大堂中的正報主人? 所以,掌握到綱要的人,則細節自能順理而成。而著重採擇枝枝葉葉的人,便會失去了根本。 獨念 彌陀洪名,惑業更加不容呀。
第十八問
問,想象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在自身,一字一字順着念,這和安般數呼吸氣的法門一樣有攝心的效果,為什么不允許,把此法門判為外道了?
又,現在的淨土宗,被白蓮教等外道破壞,《寶鑑》上所記載的破壞佛法的邪宗,也只有總數的一小部份,大部分都被沒記錄下來。
假如佛說經時,當下即證諸佛的廣長舌之相,或者示範各種魔子之特徵,迷信與真法自見分曉,外道全部息滅在此,不再擔心外道邪法,那樣結果不是很讓人欣慰嗎?
在當今世上,外道中最昌盛的,害人最深的,是哪一種呢?
問。或想六字在我身分。一一歷念。此與安般數息。同一攝心。云何不許。斥為外道。又今時蓮宗。壞於白蓮等教。寶鑑所載。僅其二三。未盡舉也。向使佛說經 時。既證六方廣長之舌。復示百種波旬之狀。庶讖同禹鼎。魔息閻浮。而不慮此。果何說乎。且即今其說最熾。其害甚深者。為是那種外道耶。
答:安般法門,是借數呼吸氣觀心,並不是在身體上練氣。而六字歷念,是用歷念在身體上求效果。這當然是邪教。
寶鑑及其他書上所呵斥的外道邪宗,有千種萬種,沒法詳盡。
正法弱,外道強,這是應了末法時期的現象。是釋迦曾預言過的,不是沒擔心。
若說當下害人最深的法門,有「十六字經。氣氣歸臍者。盡力追奔。直至丹田者。蹉認誰字者。謬解南無者。」等,這些外道如鬼魅邪靈,毫無般若。九十五種外道西天不收,這類歪門邪道,儒道二教也不會攝取,他們像空氣中的野火,時間到了自己就滅了,又何足掛齒這些外道?
答。安般。乃借息觀心。全殊鍊氣。歷念。則著身求效。固是邪宗。寶鑑深呵。他書競斥。千形萬態。莫可具陳。法弱魔強。末運應爾。佛曾懸記。非不慮也。若即 今熾然為害。則有所謂十六字經。氣氣歸臍者。盡力追奔。直至丹田者。蹉認誰字者。謬解南無者。若斯等流。如鬼如魅。全無意況。西天九十五種之所不收。此方 儒道二教之所不攝。野火燒空。久之自滅耳。又何足謂之外道乎哉
第十九問。
問:迷人修行,就像背着燭光而坐,只要一回頭,必然會見到燭光。
即然佛無處不在,念佛人念一聲佛,應該馬上見到才對。但實際上,是需要念了很久后才能見。
這就像是一個背燭而坐的人,人家己經轉過頭了,可是還要瞪着燭光很久,才能真正看見到燭光的情況一樣。
假如佛能設善巧方便,讓所有人隨時念佛便能隨時見佛,反而真正到了人我雙亡和雜念紛飛時,就讓他們離見聞覺知,這樣人人都能念佛及見佛了,哪裡還有斷善根眾生?
問。今之迷者。猶背燭而坐。回首無不見燭者。彼一念緣佛。便應見佛。如必念之熟而後見。將回首見燭者。亦必瞪目熟視。久而後見哉。向令佛設善權。念佛時。 隨念見佛。停心絕念。及與雜念時。便爾懵然。斯人人念佛矣。安有闡提耶。
答:佛雖無處不在,但眾生難見。就像是太陽天天照著,但頂個盆在頭上的人就照不到,明鏡就在面前,但盲眼人卻不知。
念佛人念佛,其能念與所念,都是正在和彌陀相接,是念佛人自己愚蠢而不知,妄想念的是另外別佛。這和頂盆和瞎眼人不是一樣麼?
實際上,眾生心裡煩惱太多,佛便不能現出來,就像水不清,月亦不能現出來一樣。這是眾生自己的問題,不是佛的過失。
而且,就算明燭在背后,有幾個人願回頭看,善知識苦心指點,人們都堅決不肯轉頭。
現又責怪佛難見,這又是為什麼呢?
答。太陽日日當天。而戴盆不覺。明鏡時時對面。而瞽目無知。念佛之人。念念與彌陀相接。而自昧自迷。何以異於是。良以心水不清。佛月不現。眾生自咎。於佛 何尤。且明燭在背。回首幾人。指點徒勞。堅然強項。乃責佛之難見。亦獨何歟
第二十問
問:《黃帝內經》明大惑之病,謂目中無端忽有所見是也。今學人於本無中,忽有所見,與見鬼何別?又云將死之時,乃得接引。所謂時衰鬼弄人,捨身而隨之,不亦大惑歟?顧稱見惑思惑,一切惑繇破焉。世人安得不惑?
問 《黃帝內經》說,很嚴重的迷亂顛倒之病,是幻聽和幻見。 現在念佛人,忽然在當下世界見到極樂淨土,這與見鬼有什麼兩樣?
又說人要臨終的時候,才能得到彌陀接引去西方。可是大家都知道,運勢越低的人越倒霉,臨死時,精衰氣弱,更容易被衰鬼乘機而入,跟著衰鬼走了,不也是顛倒迷亂了?
又加上見惑思惑,這一切惑如何能破,世人怎麼可能不被各種惑所迷?
答:無緣無故就忽然出幻相,必然是邪見。過去修正觀而現在得成,一定是正果,這是因果的關係的常理。
修淨土的人,應在平時思量因緣果報的本源,善于識別正法和邪見的微細差別。然后就能判斷,臨終所見的是佛還是魔,沒人會再被迷惑。
如果,觀想的是站立的佛像,而見到的是坐着的佛,這是魔。
所見的正報和依報,與十六觀經文描述的,像日輪懸鼓的樣子等不附合的,就是魔。
觀空者所觀之空,觀成了隱去不見了,這是魔。
如果和上述情況不同,就是修淨土所成就的果報。
極樂的境界現前,表示往生成功。佛垂示金口玉言,怎么能和無緣無故忽然出現的幻相比較呢?
答。無故而忽見。安得非邪。昔觀而今成。安得非正。蓋因果之常理也。淨業學人。應須平日考因果之根原。辨邪正之微細。至於臨終所見。魔佛顯然。誰足為惑。 如觀立佛而現坐佛者。魔也。正報依報。不與經文符合者。魔也。以空觀空之而隱者。魔也。苟為不然。則淨心成就。淨境現前。接引往生。訓垂金口。安得與無故 忽見比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