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柏樹子 2023-3-16 18:35
白話文對照
第三十一問
問:《涅槃》云釋迦亦有淨土。本我導師,在彼末法,最后誠言。可無信受?便爾六時但念迦文,生難勝國,豈不當機耶?釋迦極贊彌陀,合如其願。既生彼已,遣我承事彌陀,亦復何礙?
問,《涅槃》經說,釋迦也有淨土。這是本師釋迦,在涅槃前留下的最后誠實之語,在末法時期,怎么會沒人信受釋迦也有淨土呢?
即然這樣 不如24小時念釋迦摩尼名,往生釋迦的無勝淨土,不是更加當機了? 釋迦極力稱讚彌陀,那就如其所願,等往生到釋迦無勝淨土之后,再派遣往生者去協助彌陀,這有什么問題?
答:諸佛誰無淨土,彌陀亦有穢邦。良由土土交資,佛佛互贊。如世易子而教,猶華接干而生。妙用微權,不可思議。惡知難勝,非即清泰之鄉?安辨瞿曇,得無法藏之后?但遵現教,毋用他求。
答: 三世一切佛,全部都有淨土和穢土,包括彌陀也不例外。 能夠從各土交換資源,這是所有佛都讚嘆的。就像是世間的父親,把兒子送到其他地方學習一樣,也類似把好的枝幹嫁接出繁盛的果木一般。
諸佛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議。 邪見者 怎么會知道,釋迦的無勝國淨土,不就是彌陀的極樂世界嗎? 又誰敢說,悉達多太子,不是正在承事法藏了呢?你只管遵循現在的教義往生彌陀淨土,不要再求他國世界。
第三十二問
問:有云大徹大悟人,不妨更見彌陀。既已不歷諸位,立地成佛矣。以佛見佛,猶以知知知,此一見為是參?為是證?意者權示榜樣?又或理既頓超,身猶凡下,往獲妙用,乃可度生耳?
問,有人說,明心見性之人,不妨礙再次見自性彌陀,即然不經歷五十二地的漸修,直接一步到了佛地,見性成佛了,那么成佛者見佛,就像用知見 去了知 知見,此再一次的見性,是參見佛性,還是證悟佛性,還是有意示現給人做榜樣?或者是說理上頓超了52階菩薩,但是事上自己還居住在凡夫位,要獲取了見自性彌陀的妙用,才能度眾生嗎?
答:凡夫心始得悟,見處與佛相齊。菩薩行實無邊,功能去佛猶遠。不妨再依古佛,重受新聞。且證且參,何窮何盡。昔人謂:“離師太早,不能盡其妙。”況離佛乎?若執三祇熏煉,是藏教小乘。而弱羽狂飛,失利多矣。可不慎諸?
答,凡夫明心見性,其見處與釋迦摩尼夜睹明星所見一致。 見性后的菩薩六度萬行無邊無量,但是普通人見性,和釋迦佛見性后的神通功用卻天差地別。 不如就模仿古佛,從涅槃界(佛性)再重生于世間,接受不同世界的不同因緣。 在無量劫的時間內,一邊證一邊參,無窮無盡。
過去有人說過,離開老師太早了,都不能把老師的精髓全部學完。何況離開了佛性法身,從何受益呢? 如果還是執着用三大阿僧劫薰習漸修,這個是二乘的外道法,就像用弱小的翅膀快速的飛,弊遠大于利,怎么能不處處小心?
第三十三問
問:淨和穢是一不是二,穢土即是淨土。西方極樂和本土娑婆不差分毫。往生西方即(悟)無生,名曰去,而實則未去。
但現在形容往生的詞有:「彈指、一念頃、屈伸臂」等,這些都是表示往生當下所用時長,像是抬腳移步般,雖說很快到達,卻也足以證明,娑婆和極樂,還是兩個地方呀。(不然怎么會用「彈指」等時長來表示越界呢)
問:即淨即穢,即穢即淨。西方、此土,不逾分寸。生而即無生,去則實不去。今曰“彈指”,曰“一念頃”,曰“屈伸臂”,此已約時,便似舉足移步。雖云極速,猶是兩途。
答:能停下執着,消除無明惑時,哪怕十萬億佛土,也融為一境。
凡存有情慾之關,和眾識之鎖,就算比彈指時候更快能到達的地方,也如間隔巨淵。
現在學佛人只會追逐佛言禪語,開口閉口就是“即淨即穢”等甚深佛義,不知自己頭隱埋在深淵之下,卻說高天與平地沒有差別。身處鹹魚廁所之中,卻說香草臭草同味,這種人真是可悲。
答:執謝惑銷,縱使路阻千山,而融通不二。情關識鎖,就令速超彈指,而判隔彌深。今學人唯圖句語尖新,喜談即穢即淨。不知頭沒九淵之下,謂天壤無殊。身沉鮑廁之中,謂薰蕕不別。良可哀夫!
第三十四問
問:問執着法門的人如何成就佛果,都說“念佛法門”,仔細觀察,大部分人是唱言佛號,不是專心精念。追究之下,回答說,這叫做“心口相應”。
心想和口說若一致,則合成為聲音。內心的活動稱之為念頭才貼切。聲音和念頭是兩碼事,怎么能把聲音等于念頭了?
又或者說萬法皆唯心,那么聲音也是萬法之一,聲音難道不是心?
這樣,鐘鼓琴瑟等器所發出的聲音,不都叫念頭了?這都亂套了。
問:執途之人而問之,皆曰“念佛”。耳之,則口稱,非心念也。詰之,則曰“心口相應”云。夫心口相應斯成聲,因心而動斯為念,安得以聲為念乎?或謂萬法唯心,何聲之非心耶?然則鐘鼓琴瑟之鳴,亦是念乎?幾矯亂矣。
答:鐘鼓雖然含有洪亮的聲音,但必須要敲擊才能發出來。琴瑟雖然本具美妙的音樂,但必須要彈奏才能發出來。
此鐘鼓琴瑟,就像是人們的舌唇的外延工具,或敲擊或彈奏,都借由擊彈之人的內心念頭而起。如果此人心中無動念,如何會彈擊鼓琴?
又比如說夢話,也是由夢者心中念頭而成。
難道浩浩蕩蕩的念佛聲,不是源自內心的念頭?
只不過世人唱喊佛號,隨隨便便,一心多用,開始還由心而念出佛號聲,一段時間之后,就變成無心亂喊了。名義上說心與念相應,實際並沒有相應。
天如法師有說過,念佛時要口和心,與聲聲佛號相應。 念佛之心與所念之佛,句句不能相離”。像這樣念佛,還差不多。
答:鐘鼓雖含洪韻,非叩不鳴。琴瑟雖具妙音,無指不發。鐘鼓琴瑟,譬唇舌之外張。若擊若彈,似心念之內動。如其絕念,從何發聲?是以寐語喃喃,亦由夢想。豈得佛聲浩浩,不自心源?但世人任運稱呼,不專不切,初則藉念成聲,頃則隨聲亂念。名曰相應,實不相應耳。天如有言:“口與心,聲聲相應;心與佛,步步不離。”如是念佛,其庶幾乎!
第三十五問
問,善財童子聽從文殊教導,向南參訪善知識。參第一個善知識德云,就知道有念佛法門,(德云所念的是一切佛,並非阿彌陀佛)等到他參完五十三位善知識后,終得成就。
改日文殊又在竹林現身人前時,卻教人專念阿彌陀佛法門。
當時善財已經有十信位程度,文殊為什么不直接讓他見彌陀,而要讓他先饒了數百個城土參別的善知識?
現在的修行人,都還沒有參善知識的基礎,就立馬決定往生西方,是不是太早了?
問:善財之參德云,始知念佛法門。及南過百城,五十四參而見阿彌陀佛也,則三昧成矣。他日文殊現身竹林,但令人念阿彌陀佛。夫以善財位臻十信,文殊何不徑指即見彌陀,而顧使周曆百城乎?彼學人未南詢而輒議西歸者,太早計乎?
答:德云比丘所說的念佛法門,是從本源而流出妙法,善財經歷百城后才成就三昧,是從末稍而歸本源。
所謂,沒有一法不由本源而出,也沒有一法能不歸此本源。
所以,善財向南參拜數城后成就,怎么能說太遲。
念佛人成就后再遍游十方,怎么算太早?
醫王開藥方,標準是隨病情給適合的藥物。此中微妙玄機,哪裡是凡夫能揣測的?
答:始參而教念佛,則從源以及流。周曆而見彌陀,則由末而歸本。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是故南詢而后西返,豈曰遲還。往生而后遍游,何云早計。醫王發藥,標本隨宜。操縱微機,固凡情靡測矣!
第三十六問
問:總攝六根而念佛,這話大勢至菩薩說過,總攝六根的佛號,既然是從心和意生出來的的話,那么念佛人的願心、回向心,禮敬心、懺悔心,全部被這一聲佛號給遮蓋住了。
世上沒有在心之外的願,也沒有心外的回向、禮懺。此攝六根的一聲佛號,其中所發的菩提,即是願心,專向佛號,即回向心,加上南無,即禮敬心,一念所消的生死之罪,即懺悔心,余心亦復如是,既然念佛已攝全六根全心,為什么念佛心之外還有亂念紛紛?
問:總攝六根而念佛,此勢至語也。念既從心與意之所生,則凡為願者、回向者、禮者、懺者,一念蔽之矣。世無心外之願,與心外之回向、禮懺也。夫一心念佛,而是佛所發之菩提,即願也;專向是佛,即回向也;南無,即禮也;一念消生死之罪,即懺也。余可例知矣。念佛有何不足,而紛紛使心亂哉?
答:心清無雜念,是為理上觀照般若。五蘊體深切憶佛念佛,是為在事上漸修,能直觀佛性,當然重要,但眾生智慧薄邪見重,須要內照理觀,外修事懺,里外夾攻,才有機會得三昧開智慧,速脫生死大事。
可惜當下修淨土之人,只在五蘊身上用功夫,理體觀照等內在修行全部荒廢,何況更是有人,身口只是在表演慚愧懺悔之行,內心毫無慚懺之意。反而影響到念佛的善男信女們,心思紛亂,難攝六根。
這種現象,既違背了普賢之願王,也逆反了慈云師的主懺本義,弊端已存很久了,真讓人嘆息傷感。
答:一心清淨,是為理觀內明。五體翹勤,乃曰事懺外助。直觀本心,非不徑要,而末法眾生慧薄垢重,須假理觀、事懺內外交攻,庶得定就慧成,死生速脫。但今人唯存事懺,理觀全荒。何況外飾虛文,中無實悔。反令清信男女,紛紛亂心。背普賢之願王,乖慈云之本制。嗟乎傷哉!弊也久矣。
第三十七問
問《觀經》說,大慈悲是佛本心。 世間人若能夠以慈悲為懷,放生戒殺吃素,仁厚的待人待物,以至於需要滅度一切眾生成佛,也不當成一切眾生被滅度,這才能與法藏的慈悲心契合相應,又遵隨了釋迦的觀心之教導。
可是為什么,往生西方 要把觀佛身和稱佛名號當成主緣,反而將慈悲心列為助緣?
問:《觀經》言,觀佛心者,大慈悲是。世人若能放生戒殺,仁民愛物,以至九類眾生皆滅度之,而不作滅度想。遂與法藏之心契矣,且又不違釋迦觀心之訓。奈何取觀身與稱名之粗跡,而反以佛心為助緣耶?
答,被念的佛有兩種。一種是,佛性本心。二是 諸佛身佛名。 念本心的念佛人,所見的是本心真佛,但是不妨礙敬見西方世界的法藏佛。 念諸佛菩薩稱號的念佛人,見的是化身佛,但是也能親見相外的本心佛。 本心佛和報化佛,同步呈現,理體和事相,一體兩面。誠然,念本心(慈悲心)的確不是助緣,但是念報化佛身名怎麼能說是著相呢?
現在的流行風 《五部六冊》的學徒們,用 '無為”為理由,說因果本空,反對他人禮拜佛像,嘲笑他們稱名念佛。
他們不知道,古德早有說過,除非你有丹霞師的境界,才能做劈爛佛像的事,或者能達到百丈師的功夫,才可以說因果也無。否則的話,下地獄的速度比射出去的箭還快。
答: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見真佛也,不妨覲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念身名者,見應佛也,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本跡雙舉,理事同原。心性良非助緣,身名豈雲粗跡?今五部六冊之徒,藉口無為,撥空因果,障人禮像,嗤彼稱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個個百丈,始可道無。其或未然,入地獄如箭射!」
第三十八問
問:光影、布兔之類,世人說是假的。一切山河大地 萬物眾生,世人說是真的,但是佛說也是假的。 那么 山河眾生用假幻來標識,光影、布兔又用什么名詞來標識?
借上面的理論,明明白白的知道,實有之事物,如山河大地都是虛妄的,用光影和布兔就可說明,何需再用思維觀照后,才知是妄?
由此可知,有幻者如光影,有如幻者如山河。有妄者如 布兔,有如妄者如 眾生。
那么,極樂淨土,是如光影布兔一樣的假,還是和山河眾生一樣的假?
空觀者,觀三界全妄。中觀者,觀三界全幻。
彌陀化身所住之土 ,即是法身所住之土,法身所住之土,即 “報化法”三身分別所住的三土?
問:空華、巾兔之類,世所謂幻妄也。一切依正之報,世所謂實事也。佛言實事俱是幻妄。則空華、巾兔,又當何名?藉令彼之實事果為幻妄,其形狀了了虛偽,一空華、巾兔可矣。安俟推破,始知幻妄?是故有幻者,有如幻者。有妄者,有如妄者。彼同居淨土,幻妄耶?如幻妄耶?全妄是真,全幻是中。同居穢土,即同居淨土。同居淨土,即上三土耶?
答:幻影、布兔,固然是全體虛幻的,而活兔、山林,從來也不是真實的。這些理論本來不需要推敲就應該知,但眾生在迷時卻不知道。
因此,幻影的假 ,和山河的假本來是沒有區別的,布兔的妄,和活兔的妄也不存在差別。
彌陀的同居淨土,即是化土和報土,也是真妄合一的。
總而言之,化土即淨土,一土即三土。佛性畢竟空寂,無有一法,哪有什么報化法的階級和界限?
但是,凡夫的情慾識相見惑沒除,還存有會欣求極樂之樂,厭離娑婆之苦的分別心。
應當一念無生,明心見性,頓破三界,往生淨土。
若有舍煩惱修取清淨心的人,這是在造生死輪迴之業,口頭上常言祖師禪語,實際上並沒有落到實處。
答:空華、巾兔,固全體虛無。肉兔、樹華,亦從來幻妄。本不推而自破,但在迷而未知。故正幻與如幻無殊,實妄與似妄何別?同居淨土,蓋即幻即如,即真即中者矣。統而論之,即穢即淨,即一即三,畢竟空寂,有何階限。然雖如是,情見未破,欣厭猶存,應須消除幻妄,證入真常,捐棄穢邦,求生淨國。若夫舍垢取淨,是生死業,常禪師語使未著在。
第三十九問
問,用心觀佛法門,是用妄心 觀妄佛,所觀到的 佛 也一定是虛妄的。 若能用空觀假觀和中 觀,觀出 如鏡像 如虛空 全妄即真,那樣才能往生極樂。
假如 魔化成彌陀,此彌陀也妄,此彌陀和魔 毫無差別。 那麼此妄佛(魔)不是也屬於空假中觀之內,也應該當 此魔體(境界)全體為真,為什麼還要趕走此佛(魔)呢?何況並沒有全體之外的地方了,他還能被趕去何處?
問:約心觀佛,以妄心,觀妄佛,所見之佛即妄也。悟如鏡像,如虛空,妄體全真,乃得證入蓮品。假如魔化佛身,亦妄也。妄與前妄,無二無別。則此妄豈不即空假中,當體全真。而必欲遣之,遣著何去?
答:要區別真妄,分別佛魔,這個是當下淨土宗的教義,不能不做不判斷。
但是就實相而論,連“非法非非法”佛性本體,都不能當成一實法而立,還有什麼別的法是不妄的? 本心空無一物,連佛都沒有,哪來的魔? 見上如沒有彌陀和魔,那還用上譴趕?
如果念佛人被五十陰魔困住,就不能說沒有魔事, 《楞嚴經》上有關於五十陰魔的記錄,念佛人應當詳細辨認深思呀。
答:別真妄,辨佛魔,一代時教,不得不然。據實而論,真亦不立,有何妄焉?佛且是無,誰為魔者?不見有魔,尚安用遣?如其陰識猶封,未許撥無魔事。《楞嚴》所示,諦審思之。
第四十問
問,過去有人說,佛 就是太陽。說佛性的樣子,就用 明日當空 來比喻。說佛光的樣子,就用百千個太陽來比喻。 這個是日觀法門所建立出來的說法,只要不是瞎子,沒有不能見到太陽的,取用這個比喻觀佛比較容易觀成。
但是卻有的古德不用這個比喻,改用觀 毫相 的方法,這樣不是弄亂了《觀經》上所說的法門?
還有,現在有的修道人,修的是吸收日月精華的法門,如把佛比喻成日,不是和吸日光精華的人的法門契合了?
就算我不考慮 兩眉之間的黃闕 和 諸佛毫相 的關係,那個 明堂 的法門,也都在打亂我對中觀的知見了。
問:昔人云:「佛,日也。」狀佛性者,曰:「如杲日麗空。」狀佛光者,亦曰:「如百千日。」此日觀所由立也。非生盲人,無不見日,取其觀心易成。而諸師捨此,據作毫相之觀,疑於故紊《觀經》次序矣。或謂恐吸日精者混之。獨不慮黃闕眉間之論,矣門明堂之說,混我中觀耶?
答:不用觀日法門,而改觀白毫相法門,沒有按觀經的次序而行,確實《觀經》所介紹的法門雖多,若要標示主旨,只要說本體便概全了。 三千大千世界的法相雖雜,若要標示中道,只要用毫相便能代表。這要看修行人是對機的是簡便法門,還是適合系統性的法門而定,觀白毫相看似越次,實際沒有問題。
讓人感嘆的是,福禍必相依,正法與魔論必相隨,邪法混入正法的情況,數不勝數。
噫!邪論不但錯解如來真實義,還要流世害人。
比如修吸日月精華法門的,會觸犯邪怪而亡命。修煉守印堂眉心法門的,會聚火熱眼盲。逼臍氣法門的,會成蟲滿。運任督法門的,會結癰疽。 這些外道邪法,不光禍害到真心求法的好人,還殃及到後代子孫,真是讓人悲憤。
答:不觀日輪,而觀毫相,越次而行,是自有說。良以觀門雖廣也,而標大主,則言佛便周。佛相雖多也,而表中道,則唯毫是統。蓋為夫樂簡便而憚繁劇者設也,似乎越次,實則無傷。獨慨夫法立魔隨,以邪混正,有不可勝舉者矣。噫!不但謬解經文,兼復流成世害。吸日月,而納妖祟以亡身;守印堂,而聚火熱以盲目;逼臍氣,而成蠱滿;運任督,而結癰疽。禍及良民,殃遺後代。可不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