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關于“佛淨土”蓮池大師四十八問(41-48)白話文

門前柏樹子 2023-3-16 18:37

白話文對照

第四十一問
問:說極樂世界沒有女人,恐怕是騙人的。觀音大士是淨土住的,常常化為女人,比如說那個馬郎剛過門就死亡的妻子。 

 《西方合論》提到,善財所拜見的女身善知識者,就是慈悲的女相。包括地上菩薩,開始也現慈悲女相度人。 佛心既然是慈悲心,反而在淨土現男子的威嚴相,而不現慈祥女相,為什麼?

問:淨土之無女人,恐惑行人也。而觀音自淨土出,往往化為女人,如所稱馬郎婦等者。《合論》指善財所見童女之類,並是慈相。蓋地上菩薩,始行慈度人耳。佛心既是慈悲,反於本剎顯威光,而不呈慈相,何也?

  答:娑婆世界眾生,情慾心偏重,所以,觀音用女子身份 以慾鉤牽,引入佛道。  善財尚未成熟男女之慾,所以 婆須現女身 為他轉識成智。 她們並不是利用女性的慈悲相度化人的。 如果現女身度人,度人的行為還沒開始,被度之人已經被女相所迷了。  九品往生的眾生,有的才剛開始修煉清淨心,女性相貌會讓他們喪失善根,增長慾心,很不適宜的。

答:娑婆欲染偏重,故觀音即女以轉其心;善財差別未明,故婆須現女以通其智,非慈化之謂也。行慈而現女,慈化未行,欲染先熾矣。九蓮佳士,始習淨心,有女以損善芽,甚不宜矣。

  第四十二問

   問,末法時,一切佛法都會滅,其中《般舟三昧經》會先滅, 《觀無量壽經》會后滅。 
  
   《般舟》經主旨是為祈請求見彌陀,《觀經》之旨義也是為求見彌陀。

  用不停的行走的般舟法門見彌陀,難度很高。用觀經中的十六觀法門見彌陀難度也很高。

     因為要觀到佛現前很難,所以現在修習觀經法門者,日觀不成功,都改成觀毫相了。

     哪有可能,現在法還沒滅呢,修觀經十六觀法門都不容易成功,而到了法滅僅剩下《觀經》時,此十六觀法門就容易成了?
  

     問:末法《般舟三昧經》先滅,《無量壽經》更留。夫《般舟》所祈見者,此彌陀也;《觀經》所祈見者,亦此彌陀也。謂常行為難,則成觀亦難;謂見佛前立為難,則今之習觀者,方以日觀難成,直觀毫相矣。豈有今日難成之觀,而法滅時更易為力也?

   答:最后留在世上的,是《大彌陀經》,不是《觀無量壽經》。

  從來都是稱名念佛容易執行,而十六觀法門很難做到。

   《般舟》法門先觀足輪,逆緣而上,亦《觀無量壽經》之類。(般舟經沒看過,此句略過不翻譯)
  
   佛地境界殊勝,凡夫心性境界粗劣,很難做到觀法成就。

  安逸享樂適宜而苦難逆境辛苦,有誰願意日夜不停行走(般舟三昧法門),拒絕坐臥的?

   但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三尺高小孩都能做到。 末世僅剩《大彌陀經》,傳授易行的念佛法門,此經正對機末法眾生的根基,這哪裡是巧合!
  
    答:《無量壽經》更留住世者,《大彌陀經》是也,非《十六觀經》也。良以稱名易舉,觀想難成。《般舟》先觀足輪,逆緣而上,亦《觀經》之類耳。佛境勝而凡心粗,難就一心三觀;宴安便而勤苦逆,誰肯卻坐常行?而六字稱名,則三尺童子辦之矣。此經偏救末世,豈偶然哉!

 第四十三問

  問,慈雲師 開示出,一真心、一妄心。 真心證理體,妄心顯事項,這兩個心交替出現,就像兩根棍棒此起彼伏,怎麼能不亂?
 
     如果真心、妄心性相如一,那麼真心就是妄心,就單用其中一心 ,不就可以了嗎?

    禮師 雲,在事項上觀佛性(六即佛?),這又是一種法門,不同于慈云師的真心觀和妄心觀。

     天台教的法門是這樣的,慈云是天台教的子弟,為什麼他們的法門都不一樣?

問:慈雲開理一心、事一心。夫一心窮理,一心作事,是二心互起,如雙桴兩杵,亂動不休,奚云不亂?若理如事,事如理,彼一心即此一心。則單用一心,有何不可?禮師雲「附事顯理」。又是一種觀法,不合曰理觀、事觀。天台教門固如是,慈雲乃其後嗣,何獨不如是?

  
  答: 佛智是一,雖有方便和實智,但並不是把這一智分開成兩份。心性是一,雖有真心和妄心之名,但並不是把此一心破開成二個。

   所以,觀心有真有妄,這有什麼問題?
     
      就像顯示器和界面,雖然是兩個東西,但沒人能把顯示器上的界面和顯示器分開。水中的月影和 水 也是一樣。

    就妄心而思維真心,真心遍一切事。從真心而觀照妄心,沒有一法在心的外面。怎麼會有兩捧同時亂舞,兩心重疊起念的情況?

   所以,真妄心是一體而二面,二面而一體。不一不異,也不能同時出現。

   何況既然說從妄顯真,便是從任一邊皆有二用,明白這層深義,慈云師的真妄二心之觀,和天台教的法門,哪裡有相悖之處?

答:智一也,而明權實,非裂智以成雙。心一也,而說妄真,不破心而為二。觀有理事,亦何礙焉?譬之鏡像別而不離,水月分而不斷。就事而思其理,理在事中。從理而推其事,事非理外。何待兩處起念,桴杵亂投?故理事者,一而二,二而一,不相似,不相睽者也。況既曰附事顯理,則一種而雙用,明亦甚矣。慈雲之於台教,復何悖乎?

第四十四問

   問,《十疑論》其中的一個問題,好像是說,用  不淨觀法門 能往生淨土。 
  
    一直有懷疑,淨土中即無女人,又無眷屬,這對凡夫來說,是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的。也正是因為沒有不淨的女人和眷屬,所以才稱之為淨土的。
   
      現在知道了, 《十疑論》中通過不淨觀法門,觀知到了女人及眷屬的不淨,生起厭離心,不就是往生淨土的當機法門了嗎?

      但是止觀 卻說,就算此不淨觀 修成了,也沒有離開三界。

      這可能是修不淨觀者,只能觀知道世間的不淨,還不能知道天界的不淨,假如能觀知到天界的不淨,這樣就能往生淨土了嗎?

 問:《十疑論》似用不淨觀為淨土因者。向疑無女人、無眷屬,不足勸進凡夫,正謂其以不淨為淨耳。今使了知不淨,生厭離心,詎非淨土正因耶?然止觀稱不淨觀成,未離三界。應是但知世間不淨,未知諸天不淨。設能了知諸天不淨,不識可生淨土否?

 答,娑婆世界的不淨,女人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十疑論》上說的不淨,有幾個大方面,不過側重說的是女人。

    要知道往生淨土,厭惡娑婆的不淨只是助緣,要欣求淨土,才是主緣。只厭娑婆不欣淨土,往生的機會不大。

   即使 白骨觀法門 成功了,而沒修觀佛法門,也往生不了極樂。

    因此不可以說,僅憑不淨觀法門就能往生極樂了。

 答:娑婆不淨,女人乃其一端。《十疑論》廣說不淨,而意重女人耳。但知不淨可厭,而不欣淨土,未易往生。假令骨觀雖成,而不觀佛身,難登樂國。不淨為淨土正因,蓋未可也。

第四十五問

    問:與極樂世界的水鳥、樹林在一起時,就能深切體會到,原來一切無時無刻不是在變化等法義,但是這並不是大乘了義法。彌陀既然要弘揚大乘法,為什么不在極樂直接流放大乘第一義,能讓眾生終究得度的,不是只有大乘第一義法麼?

      假如有修習「無常、苦、空無我」的小乘聖者,好不容易 發了「回小向大」的心往生了極樂,卻聽到極樂中水鳥和樹林又在演流小乘法,這不是讓他們又退轉回了小乘嗎?

問:淨土水鳥、樹林,演說無常、苦、空、無我之義,此殆非了義也。彼佛既欲法音宣流,何不流一圓音,使隨類得度,而必此音乎?倘攝定性聲聞來歸此土,更作是音,不令舊病增劇歟?

       答:無常等法,並不是二乘人的專屬,就像是修 善行者,並不是 人天乘 的專屬一樣,大乘人也可以“諸善奉行”和悟知“四聖諦”及“十二因緣”,這些法義是通三乘的,在大乘即是圓融義,在小乘即成了偏狹義。

   佛菩薩泯入實相,與不生不滅的佛性合一時的情況是短暫的,而出了實相,逗留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時光,卻是永無止盡的。
 
   由此,從佛菩薩的角度來看,生滅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常,不生不滅的佛性是無常(這點六祖在壇經也提過)。自在擁有法界裡的千百億萬化身為樂,反襯出空無一物的佛性就是真苦了。

 所以,從菩薩的角度,聽到極樂的樹林水鳥聲,便能開拓出更多的化身及世界,豐富自己的一念心性。 

  (大小乘人的唯一區別,是以見性與否來判定的,另極樂世界以見性為門檻,而小乘人都還沒見性,所以極樂世界無小乘聖人)

  而成功往生極樂世界的小乘人,實際上是已經回小向大的成功后的大乘人了,他們聽到的“苦空無常”等法義時,會頓時用此圓融的法義,覆蓋了原來的小乘狹義。

   這樣,水鳥與樹林所流放的“苦空無常”,如果不稱圓融音的話,還能稱什么音?

  答:無常、苦、空之法,非局小也,蓋是徹上徹下,亦偏亦圓。觀夫不生不滅之謂無常,五陰不起之為真苦。菩薩而聞此義,彌廣其心。聲聞而解此音,頓忘其小。不曰圓音,謂之何哉?

 第四十六問

     問:處在蓮胎內的眾生,六劫、十二劫中不能聽聞西方三聖講佛法。但他們所處的蓮胎方圓十公里範圍,一定會有水、鳥和樹林在流宣法音。
   
       他們在蓮胎內聽了六劫和十二劫的樹林水鳥的法音,想必對“無常、苦、空無我”之義早已成就,所以會對在蓮胎中所見的色受想行識一切不執取,如是幾個劫的時間修習不執取,其阿賴耶識中一切種子便清除,屆時一切法都會消滅,那么,他所住的那個如車輪般的蓮胎怎么可能還在?

    經文又說,往生后的眾生所享受的快樂和忉利天的天人一樣,天人之樂是相待苦之樂,是可壞之樂。即受此樂,如何保障此樂不壞?

       如果說天福之樂可以不壞,那么直接修天人福報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往生西方?
  

問:處蓮胎者,六劫、十二劫未聞三聖說法。而一由旬內,當不少水鳥、樹林。彼其下品凡夫,但領無常、苦、空、無我之義,目前色相,一切不取。不取之久,理應銷滅。車輪蓮質,哪得獨存?又云如忉利天樂。既受天樂,安保不墮?且若不墮時,何不徑修此天之業耶?    

      答:(未答之前,先列出蓮胎的意思:元照之觀經義疏卷下(大三七‧二九五下):「當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蓮胎孕質,即是此心,是證菩提,不從他得矣!」)

     蓮花遲開,正是因為此眾生,在世之日,不能通達“無常,苦、空”之法義,如果能通達此理了,就會省去要久處于蓮胞的這個階段了。

   蓮胎之義,就是眾生 想佛 的心,此心未證菩提之前,或未發明出菩提心之大用之前,叫做蓮胎。見性或已經開發了法身智慧,就叫做華開,所以,古德說,華開還得悟無生。無生是佛地本心本性,悟無生=明心見性。

(五會讚曰:「十念蓮胎雖住劫,華開還得悟無生。)

    不取色只見空,便是蓮開證果,不取相見實相,即見自性彌陀相。
   
    眾生在蓮胎中,修習見佛得法身智慧的過程,這正是西方淨土的必經之路,怎么會有把蓮胎及極樂世界都消失了之說?

   (小乘佛法是漸修阿賴耶識的染種子,修成之后,一切法不再現前,所以修小乘法者,蓮胎及極樂世界包括一切世界都會被消隕。
     
     大乘佛法是頓悟,是即相離相,所以往生淨土並不是從一個世界相,換成另一個世界相,而是即一切世界相,離一切世界相,能即 娑婆世界相的當下 離此相,同樣也能 即 極樂世界及一切世界便都能如此,否則,執取任何一世界相都不算成就。)

   如果把往生后所享之樂和天福之樂相比,天福樂會退轉,就擔心淨土樂也會退轉的話,其實是多慮了,因為只是借天樂比喻淨土之樂,並非淨土樂=天樂。

   往生淨土的成就者,早對人天福報沒興趣,所以,他們雖處(歡喜地)之樂,但不會被此樂所惑。
   
       有志于無上菩提者,誰還會拘世俗小節,學些弟子規之類的人天福樂?

   或又問既然淨土中人的受用如同天人,為什么他的報化身卻居在下品 ?
   
     這正是說明,五戒十善神通自在的成就者如上界天人,還不如惡貫滿盈的下品往生者,他們雖然報化身很卑劣,但因“證果”的原因,果位本具的威力已超過天人。就像剛出世的王子,雖尚未執政,但已能攝服百官。

   又像是叫聲悅耳的伽陵鳥,哪怕還未出蛋殼,它的聲音已勝過一切鳥,奠定了它的地位。

    因此,下品往生者,因為證果的原因,其地位已超天界,這點古德早已明確過,毋庸再置疑。
        
  答:蓮開遲暮,正由在世之日,不達無常、苦、空之理耳。向使早明斯理,何得久處蓮胞?故知不取色,則金色華開;不取相,則妙相佛現。育蓮之道斯在,銷華之說奚為?若謂樂比諸天,恐成退墮,不知借天為喻。生淨土者,已不欣羨天宮,故雖處樂不迷。志大道者,豈肯便修天樂?或又謂受用既等上天,身位胡居下品?此則正表高高三界,不及下下九蓮。證果雖卑,感報已勝。儲君尚在襁褓,服異多官。伽陵未出胞胎,音殊眾鳥。是故下生猶勝天宮,古訓昭然,無容更喙矣。

 第四十七問

     問:人們害怕死亡,也害怕不知什麼時候會突然死亡,所以才會勇猛精進求解脫,一刻都不敢停止。
       
      現在聽到蓮宗有解脫生死的主旨、方便快捷的路經、消業滅罪的念佛法門和十念就能往生西方的願力,便覺得有了彌陀為依靠,就沒有什麼業果可讓人恐懼的了。以致於開始悠然放逸,結果錯失了解脫的機會,大多都落入閻王之手繼續了六道輪迴,這不成了被蓮宗的教義給耽誤了麼!

     如果把蓮宗的宗旨和教義提高難度,且不允許出現十念速生的可能,那樣,人們就會把生死二字,緊掛心頭,怎麼還會出現散漫修行的情況?

      問:人畏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乃始猛欲求脫,不敢暫息也。一聞橫出三界之旨、捷路修行之說、念佛消罪之文、十聲往生之願,便謂有佛可憑,無業足懼。以致悠悠,竟不得力,而入閻老手者多矣。則蓮宗誤之也。彼宗、教二門,參究甚難,又不許疾見功效。生死二字,常繫於心,安得有此?

       答:修行的凡夫們,有的見到難度大的法門就拒絕,見到容易的才會接受。有的聽到難度高的法門才會挑戰,見到容易的便沒了興趣。古德開創了八萬四千法門,隨眾生的情況而行方便。善用心修行者,是全憑個人的。
   
       念佛的這一法門,可以直達三界外的佛性。彌陀悲心切切,才開啟了這個法門。

  如果眾生懶惰放逸而失去解脫的機會,那是眾生自作自誤,怪不得彌陀。

      古人說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仁就在當下。凡夫能夠控制內心的妄念、邪念,就具有了聖人的行為。聖人並不是遙不可及的。
   
       難道古人的這種 以易行 而成仁成聖  的方法也是誤人的了?

      同樣的道理,凡夫通過簡單易行的念佛法門,一念頓悟無生,當下成佛。蓮門說以這個更容易的法門能成佛,怎么能說是誤人呢?
     
  答:凡人修道,有聞難則止,聞易則行者。有聞難則勤,聞易則惰者。古聖施教,各順時宜。善用心者,存乎其人而已。念佛一途,直超三界。大悲之極,故啟斯門。若夫怠荒成弊,眾生自誤,非佛誤眾生也。我欲仁而仁斯至,仁在目前;狂克念而聖斯成,聖非遙遠。是亦以易誤人乎?若夫一言頓悟,立地成佛。宗門言易,抑又甚矣,安得亦謂之誤?

第四十八問(完)

      問:古德豐干和尚,是本尊彌陀的化身,ta身邊的寒山和拾得,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身。
      彌陀出現于世成了豐干和尚,身邊不跟着觀音和勢至,卻帶着文殊和普賢同游。
      
     豐干和尚所留下的法寶經論,涉及到的名相法門,並不僅是淨土宗一門,而且不再以念佛觀佛法門為限,這是把釋迦的三藏十二部經文,改成了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教外別傳了? 
      難道接引常寂光土的上上根基者,只能用祖師禪的法門?

       問:豐干,彌陀化身也。寒山、拾得,文殊、普賢也。彌陀之現,不領觀音、勢至,而挾文殊、普賢以游。至所屬詞,又多宗門語耳。將無以念佛觀佛為局,而轉如來禪成祖師禪乎?抑常寂光土之人,匪是莫由接乎?

   
    答:觀音和勢至,確實是毎日侍奉在彌陀左右,但文殊與普賢,或是一切法身大士,有誰能暫離過法身淨土?

     所以,同樣在法身淨土上的釋迦,雖化現在娑婆世界作教主,但也會有(住法身淨土上)的觀音協助。 (住法身淨土上的)黃檗並不是儒家聖人,卻能成為 (同住淨土的)裴相的上師。

     一切法皆是佛法,相互融通,各各攝化,哪有什么固定佛法與法門?

     至于說豐干和尚所傳的佛法,涉及多個宗派,看起來像是推翻了淨土宗旨及淨業修習,殊不知,往生者所乘的九品蓮華心,每一枝都是釋迦手中所拈的那支讓迦葉微笑的花,極樂世界的七寶欄楯,每一階皆是善財童子所看到的,彌勒菩薩的那個寶閣。淨土佛國里的八楞寶相,每一楞都是中道真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每一字都是祖師西來的密意.

     法身淨土是大乘第一義,哪裡需要經過轉小乘為大乘,改念佛觀佛法門為參禪法門后,才能接上上根器,來開演玄妙?

      僅念佛一路,即是證菩提的妙門,統攝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三論宗、律宗五宗,遍弘諸教,精細微妙不可思議,無所不包。

       鈍根者念佛,可速斷業苦循環。利根者念佛,能直超佛地。念佛門看似平庸 ,實際超凡,看似不難,實際不簡單。希望大眾深思,千萬不可忽視呀!

  答:觀音、勢至,固稱日侍導師。文殊、普賢,何曾暫離安養?故釋迦乃娑婆化主,會有觀音。黃檗非儒教宗師,席延裴相。融通攝化,寧有定乎?至謂語涉宗門,似乎更翻淨業。殊不知九蓮華蕊,枝枝開迦葉之顏。七寶欄楯,步步入善財之閣。八楞毫相,楞楞觀中道真詮。六字名稱,字字示西來密意。何待轉小為大,變局為通,然后接彼上根,演斯玄化?故知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門,圓契五宗,弘該諸教,精微莫測,廣大無窮。鈍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輪,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似粗而細,若易而難。普願深思,慎勿忽也!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關于“佛淨土”蓮池大師四十八問(41-48)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