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事一心、理一心」與「附事顯理」

無僧妙花 2023-3-17 13:28

問:慈雲開理一心、事一心。夫一心窮理,一心作事,是二心互起,如雙桴兩杵,亂動不休,奚云不亂?若理如事,事如理,彼一心即此一心。則單用一心,有何不可?禮師雲「附事顯理」。又是一種觀法,不合曰理觀、事觀。天台教門固如是,慈雲乃其後嗣,何獨不如是?

答:智一也,而明權實,非裂智以成雙。心一也,而說妄真,不破心而為二。觀有理事,亦何礙焉?譬之鏡像別而不離,水月分而不斷。就事而思其理,理在事中。從理而推其事,事非理外。何待兩處起念,桴杵亂投?故理事者,一而二,二而一,不相似,不相睽者也。況既曰附事顯理,則一種而雙用,明亦甚矣。慈雲之於台教,復何悖乎?

註:禮師,四明知禮大師;慈雲,遵式法師,為知禮大師嫡系。
……

關於「事一心、理一心」

「事一心、理一心」言觀法之深淺,如五停心,則淺,為事;緣別、總相四念處,發世第一,入初果至四果,為二乘理;從空出假,破塵沙惑,為三乘理;破無明,達一乘理。

《觀音玄義》云:

稱名者,稱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故名一心;或可如《請觀音》中繫念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念;或可無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一心歸憑,更無二意,故名事一心也。稱名者,或可略稱如此文,或廣稱如下文。

南無者,歸命之辭,皆是事一心稱名也。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無心,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稱,是爲理一心稱名也。

《彌陀要解》云:

第四明力用者,往生不退爲力用。往生有四土,各得論九品,今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者,隨其或散或定,自於同居土中分三輩九品。若執持名號至於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者,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若執持名號至於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名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亦是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二、行不退;三、位不退;四、畢竟不退。一、念不退者,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者,見思旣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者,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者,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或不解,但令彌陀名號一歷耳根,或六方佛名、或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又如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關於「附事顯理」

即託事觀,見前文「天台三種觀法」。

[[i] 本帖最後由 無僧妙花 於 2023-3-17 13:31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事一心、理一心」與「附事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