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柏樹子 2023-3-17 22:25
很多人聽過“打禪七”,卻不知道,為什么不是禪六,也不是禪八或禪其他呢?
此中之“七”,是指第七識,亦是我法二執的別名。
我們見花等物時,是由第七識中的我執決定了,“我”暫時是“人道眾生”,而非其他道眾生。同時,還是由第七識中的“法執”決定了,所見的是“花”,而不是石頭或其他東西。
打禪七,目的是在于清除此二執。
二執清除之后,我法二執就變成了平等性智。
這個智是什么樣的呢?
我能見花,“我”只是人道眾生。
如果花被鬼或畜牲所見,可以是食物或附身等等。
如果有我法二執,即等于被此“二執”所縛,只能以“人我”的角度見此花。
如果沒有我法二執,等于沒有被二執所縛,那么“我”可以用天、人、修羅、鬼、畜牲等任一眾生的角度,此時的“花”,就會相應成了“食物、仙草、身體甚至是空氣等等。
這不就是,“禪七”所成就的意生身境界么?
manevil 2023-3-18 00:46
[quote]原帖由 [i]門前柏樹子[/i] 於 2023-3-17 22:25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33394&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很多人聽過“打禪七”,卻不知道,為什么不是禪六,也不是禪八或禪其他呢?
此中之“七”,是指第七識,亦是我法二執的別名。
我們見花等物時,是由第七識中的我執決定了,“我”暫時是“人道眾生”,而非其他道眾生。同時,還是由第七識中的“法執”決定了,所見的是“花”,而不是石頭或其他東西。
打禪七,目的是在于清除此二執。
二執清除之后,我法二 ... [/quote]
對呀,第七識「阿賴耶識」是意識的最高層次,是一種無明、煩惱和執著的根源所在。它被視為所有識的根本,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禪七很好呀,我家就有個禪修室。:loveliness:
門前柏樹子 2023-3-18 04:29
[quote]原帖由 [i]門前柏樹子[/i] 於 2023-3-17 22:25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33394&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很多人聽過“打禪七”,卻不知道,為什么不是禪六,也不是禪八或禪其他呢?
此中之“七”,是指第七識,亦是我法二執的別名。
我們見花等物時,是由第七識中的我執決定了,“我”暫時是“人道眾生”,而非其他道眾生。同時,還是由第七識中的“法執”決定了,所見的是“花”,而不是石頭或其他東西。
打禪七,目的是在于清除此二執。
二執清除之后,我法二 ... [/quote]
佛教認為:
第八識為阿賴耶識,第七識是末那識。
兩者的關係是,第七識是依第八識的“見相二分”中的“見分”所緣起的,屬于“三能變”中,末那識為“第二能變”。
有人要問,為什么不直接打“禪八”,將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一步到位了?
答案是: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壇經》
因為五八要在果上圓的,只是有六七才能在因中轉。
所以在因地的眾生,唯有打七,打不到八的。
而打七法門,就算沒見性,也有機會得禪定成小乘聖人。
當然,“禪七”本身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不乏有通過這個法門見性的,
PaoMa 2023-3-18 04:48
[quote]原帖由 [i]門前柏樹子[/i] 於 2023-3-18 04:29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37403&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佛教認為:
第八識為阿賴耶識,第七識是末那識。
兩者的關係是,第七識是依第八識的“見相二分”中的“見分”所緣起的,屬于“三能變”中,末那識為“第二能變”。
有人要問,為什么不直接打“禪八”,將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一步到位了?
答案是: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壇經》
因為五八要在果上圓的,只是有六七才能在因中轉。
所以在因地的眾生,唯有打七,打不到八 ... [/quote]
中土的“ 禪七 ”
係咪要求行者禪坐入定7日?:smile_41:
[[i] 本帖最後由 PaoMa 於 2023-3-18 04:54 編輯 [/i]]
PaoMa 2023-3-18 05:11
[quote]原帖由 [i]門前柏樹子[/i] 於 2023-3-17 22:25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33394&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很多人聽過“打禪七”,卻不知道,為什么不是禪六,也不是禪八或禪其他呢?
此中之“七”,是指第七識,亦是我法二執的別名。
我們見花等物時,是由第七識中的我執決定了,“我”暫時是“人道眾生”,而非其他道眾生。同時,還是由第七識中的“法執”決定了,所見的是“花”,而不是石頭或其他東西。
打禪七,目的是在于清除此二執。
二執清除之后,我法二 ... [/quote]
中土的經典,有無記載?
:smile_41: :smile_41:
佛陀當年係“ 禪坐入定七日”,最終覺悟成佛?
manevil 2023-3-18 06:27
[quote]原帖由 [i]門前柏樹子[/i] 於 2023-3-18 04:29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37403&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佛教認為:
第八識為阿賴耶識,第七識是末那識。
兩者的關係是,第七識是依第八識的“見相二分”中的“見分”所緣起的,屬于“三能變”中,末那識為“第二能變”。
有人要問,為什么不直接打“禪八”,將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一步到位了?
答案是: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壇經》
因為五八要在果上圓的,只是有六七才能在因中轉。
所以在因地的眾生,唯有打七,打不到八 ... [/quote]
和佛教不同,瑜伽行唯識學派中,第七識被稱為「阿賴耶識」。
在佛教中,識被分為八種,而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七識就是所有識的根源和基礎,不需要再分出第八識。此外,瑜伽行唯識學派也認為,識的分類和數量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和修行,實際上識是不可分割的,七識和八識只是不同的表述方式 。當沒有我執,其實第七識就是第八識,可以是同一識。
[[i] 本帖最後由 manevil 於 2023-3-18 06:35 編輯 [/i]]
PaoMa 2023-3-18 06:41
[quote]原帖由 [i]manevil[/i] 於 2023-3-18 06:27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37922&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和佛教不同,瑜伽行唯識學派中,第七識被稱為「阿賴耶識」。
在佛教中,識被分為八種,而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七識就是所有識的根源和基礎,不需要再分出第八識。此外,瑜伽行唯識學派也認為,識的分類和數量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和修行,實際上識是不可分割的,七識和八識只是不同的表述方式 。當沒有我執,其實第七識就是第八識,可以是同一識。 [/quote]
佛陀的說法,更為精簡!
:smile_38: :smile_38:
無明/業/業力/三毒,異名同義!
manevil 2023-3-18 06:49
[quote]原帖由 [i]PaoMa[/i] 於 2023-3-18 06:41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37998&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佛陀的說法,更為精簡!
:smile_38: :smile_38:
無明/業/業力/三毒,異名同義! [/quote]
當人明白沒有絕對的答案,就沒有我執。
PaoMa 2023-3-18 09:38
[quote]原帖由 [i]manevil[/i] 於 2023-3-18 06:49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38044&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當人明白沒有絕對的答案,就沒有我執。 [/quote]
答案,
不在文字/構想/吹水,在於親証!
[[i] 本帖最後由 PaoMa 於 2023-3-18 09:47 編輯 [/i]]
manevil 2023-3-18 10:53
[quote]原帖由 [i]PaoMa[/i] 於 2023-3-18 09:38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40307&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答案,
不在文字/構想/吹水,在於親証! [/quote]
咁就叫「有我」,主觀啦
PaoMa 2023-3-18 10:57
[quote]原帖由 [i]manevil[/i] 於 2023-3-18 10:53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41845&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咁就叫「有我」,主觀啦 [/quote]
你的行文, 思路,
係" 邊個 ",主導
及" 邊個 "寫出? :smile_39: :smile_39:
manevil 2023-3-18 11:21
[quote]原帖由 [i]PaoMa[/i] 於 2023-3-18 10:57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41950&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你的行文, 思路,
係" 邊個 ",主導
及" 邊個 "寫出? :smile_39: :smile_39: [/quote]
要去到摒棄「我執」和「他執」的境界:
1. 非執著:不執著自我和他者的身心,不受身心的束縛和限制。
2. 非分別:超越主觀和客觀,思維和感知,超越一切對立和分別。
3. 非二:超越二元對立,如好與壞、是與非、存在與不存在。
PaoMa 2023-3-18 11:24
[quote]原帖由 [i]manevil[/i] 於 2023-3-18 11:21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42524&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要去到摒棄「我執」和「他執」的境界:
1. 非執著:不執著自我和他者的身心,不受身心的束縛和限制。
2. 非分別:超越主觀和客觀,思維和感知,超越一切對立和分別。
3. 非二:超越二元對立,如好與壞、是與非、存在與不存在。 [/quote]
你都係算把啦...:loveliness: :loveliness:
manevil 2023-3-18 11:26
[quote]原帖由 [i]PaoMa[/i] 於 2023-3-18 11:24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42590&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你都係算把啦...:loveliness: :loveliness: [/quote]
明白,就可以不再分你你我我,對與錯。
PaoMa 2023-3-18 11:28
[quote]原帖由 [i]manevil[/i] 於 2023-3-18 11:26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42635&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明白,就可以不再分你你我我,對與錯。 [/quote]
吹到自己都唔知吹緊乜, 咁就掂啦...努力! 加油!
Rocochan 2023-3-18 12:58
感恩新版友分享善知識
門前柏樹子 2023-3-18 13:32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3-3-18 12:58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44806&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感恩新版友分享善知識 [/quote]
善知識,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指 人。
新版友,也是人。
人分享人,這是語病吧?聽起來就怪彆扭,還感恩?
Rocochan 2023-3-18 14:57
隨喜啦:loveliness:
門前柏樹子 2023-3-18 17:12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3-3-18 14:57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47579&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隨喜啦:loveliness: [/quote]
功德可以隨喜,病句如何隨喜?
無僧妙花 2023-3-18 19:31
[quote]原帖由 [i]門前柏樹子[/i] 於 2023-3-18 13:32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45653&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善知識,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指 人。
新版友,也是人。
人分享人,這是語病吧?聽起來就怪彆扭,還感恩? [/quote]
既然説三界人見花異,云何不許善知識非定指人?三轉讀之:善 知識,善知 識,善 知 識,是箇什麽?
manevil 2023-3-19 12:24
[quote]原帖由 [i]無僧妙花[/i] 於 2023-3-18 19:31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53804&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既然説三界人見花異,云何不許善知識非定指人?三轉讀之:善 知識,善知 識,善 知 識,是箇什麽? [/quote]
「善知識」的分析和解釋可能因文化和語言背景而異,但它應該是代表「具有智慧、對和智慧有深刻理解的人」。這個概念的核心意義是通過與有經驗和智慧的人互動,促進個人的成長和修行。
無僧妙花 2023-3-19 13:03
[quote]原帖由 [i]manevil[/i] 於 2023-3-19 12:24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7593&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善知識」的分析和解釋可能因文化和語言背景而異,但它應該是代表「具有智慧、對和智慧有深刻理解的人」。這個概念的核心意義是通過與有經驗和智慧的人互動,促進個人的成長和修行。 [/quote]
是的。所以去訪用對方的語義,是這個意思。
無僧妙花 2023-3-19 13:07
[quote]原帖由 [i]manevil[/i] 於 2023-3-19 12:24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7593&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善知識」的分析和解釋可能因文化和語言背景而異,但它應該是代表「具有智慧、對和智慧有深刻理解的人」。這個概念的核心意義是通過與有經驗和智慧的人互動,促進個人的成長和修行。 [/quote]
對主人家而言,自己就是客塵。看主方如何待客。
manevil 2023-3-19 13:14
[quote]原帖由 [i]無僧妙花[/i] 於 2023-3-19 13:07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8644&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對主人家而言,自己就是客塵。看主方如何待客。 [/quote]
不以二執去思考,是一種主客和的道理,主與客之間就是和。
無僧妙花 2023-3-19 13:23
[quote]原帖由 [i]manevil[/i] 於 2023-3-19 13:14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8810&ptid=31039913][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不以二執去思考,是一種主客和的道理,主與客之間就是和。 [/quote]
甚是甚是。修行人往來的規距,就是相互增上的修觀,不特坐上獨得。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