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善惡

無僧妙花 2023-3-18 20:12

《天台傳佛心印記》云:

若以性惡對乎性善,約十界次第迭論者,六界為惡,二乘為善;八界為惡,菩薩為善;九界為惡,佛界為善。

manevil 2023-3-19 02:18

[quote]原帖由 [i]無僧妙花[/i] 於 2023-3-18 20:12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54684&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天台傳佛心印記》云:

若以性惡對乎性善,約十界次第迭論者,六界為惡,二乘為善;八界為惡,菩薩為善;九界為惡,佛界為善。 [/quote]
人性中善與惡的兩個方面,在十個境界中,人類的本性往往偏向惡,而菩薩和佛界的本性卻是善良的。

人只有通過修行和開悟,超越自己的本性,才可以轉化成更高層次的存在。

無僧妙花 2023-3-19 06:39

[quote]原帖由 [i]manevil[/i] 於 2023-3-19 02:18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1452&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人性中善與惡的兩個方面,在十個境界中,人類的本性往往偏向惡,而菩薩和佛界的本性卻是善良的。

人只有通過修行和開悟,超越自己的本性,才可以轉化成更高層次的存在。 [/quote]
隨喜仁者慈悲。

是的,善惡就像個球,進對方龍門為善,被對方入球則惡;與此同時,進對方龍門於己為善,於對方則為惡,非先非後,非正非反,二義同時。以有我故也。

主要是,善法對於求出世間行者而言,無非為易使生定發慧。經云:「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何以故?布施波羅密也,能施則捨,能捨則離,為「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故。

[[i] 本帖最後由 無僧妙花 於 2023-3-19 07:24 編輯 [/i]]

Rocochan 2023-3-19 09:02

[quote]原帖由 [i]無僧妙花[/i] 於 2023-3-18 20:12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54684&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天台傳佛心印記》云:

若以性惡對乎性善,約十界次第迭論者,六界為惡,二乘為善;八界為惡,菩薩為善;九界為惡,佛界為善。 [/quote]
凡夫眾生,念念二元,念念善惡,乃業力牽引,習性所纏
所以行者通過種種修行,就係要降伏習性,令不思善不思惡,令佛性顯現
《六祖壇經》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manevil 2023-3-19 09:06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3-3-19 09:02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3731&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凡夫眾生,念念二元,念念善惡,乃業力牽引,習性所纏
所以行者通過種種修行,就係要降伏習性,令不思善不思惡,令佛性顯現
《六祖壇經》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quote]
善惡報應事必清,
行善必得福濟生。
有捨必有得相應,
慷慨仁心泉不盡。

Rocochan 2023-3-19 09:19

[quote]原帖由 [i]manevil[/i] 於 2023-3-19 09:06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3778&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善惡報應事必清,
行善必得福濟生。
有捨必有得相應,
慷慨仁心泉不盡。 [/quote]
佛陀教導,行者應當無相布施,三輪體空
無相布施,三輪體空亦可以應用於十波羅蜜
若所有眾生都能夠心行悲智雙運,饒益眾生
即娑婆世界猶如淨土

manevil 2023-3-19 09:36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3-3-19 09:19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3981&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佛陀教導,行者應當無相布施,三輪體空
無相布施,三輪體空亦可以應用於十波羅蜜
若所有眾生都能夠心行悲智雙運,饒益眾生
即娑婆世界猶如淨土 [/quote]
Nameste,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所有人實現心靈的成長和提升,進而達到覺醒和解脫,讓世界成為一個充滿慈悲和智慧的美好淨土。

Rocochan 2023-3-19 09:58

[quote]原帖由 [i]manevil[/i] 於 2023-3-19 09:36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4198&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Nameste,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所有人實現心靈的成長和提升,進而達到覺醒和解脫,讓世界成為一個充滿慈悲和智慧的美好淨土。 [/quote]
[b]_/\_[/b]

無僧妙花 2023-3-19 10:09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3-3-19 09:02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3731&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凡夫眾生,念念二元,念念善惡,乃業力牽引,習性所纏
所以行者通過種種修行,就係要降伏習性,令不思善不思惡,令佛性顯現
《六祖壇經》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quote]
感恩仁者賜教,敬覆如下:

業習無非因緣所生之法,無有一實,云何降伏?此則墮明上座之坑矣。

《大品》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則燒」。

故知「不思善、不思惡」,重不在「不思」,而在該「處」。但若明此「處」,但得真失俗,又仍是二元,為二乘見。

別人所餐,非己能飽。如大家目下讀此手機上文字,字字字義交織,如是五蘊隨變。如日光下世間種種顔色,萬紫千紅,各各紛現。

於是,隨人業習,好紫惡藍,愛粉厭黃,隨俗流轉。顯色者,無非光。光不可思不可議、不善不惡,尋之不得。

故在下今謂:見色知光,見色即光。如摩尼寶珠,幻現種種色,色色悉珠。《天台傳佛心印記》云:「直須當體全是,方名為『即』」。

云「即」,真俗相即,二而一,一而異,方名不二。知此漸變,則名為「修」。

[[i] 本帖最後由 無僧妙花 於 2023-3-19 10:46 編輯 [/i]]

Rocochan 2023-3-19 10:49

[quote]原帖由 [i]無僧妙花[/i] 於 2023-3-19 10:09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4729&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感恩仁者賜教,敬覆如下:

業習無非因緣所生之法,無有一實,云何降伏?此則墮明上座之坑矣。

《大品》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則燒」。

故知「不思善、不思惡」,重不在「不思」,而在該「處」。但若明此「處」,但得真失俗,又仍是二元,為二乘見。

別人所餐,非己能飽。如大家目下讀此手機上文字,字字字義交織,如是五蘊隨變。如日光下世間種種顔色,萬紫千紅,各各紛現。

於是,隨人業習,好紫 ... [/quote]
[業習無非因緣所生之法,無有一實,云何降伏?] <---- 同意呀
猶如,無明無非因緣所生之法,無有一實,云何降伏,如出一轍
所以若通過用文字與版友分享時,一定會出現偏差
因為與版友分享交流時,通常會用俗諦溝通,故有善有惡,有法可修,有道可行
但若依勝義諦,即非善非惡,無法可修,無道可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末法時代,無量眾生故有無量根器,總要隨順眾生的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無僧妙花 2023-3-19 10:56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3-3-19 10:49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5552&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業習無非因緣所生之法,無有一實,云何降伏?] <---- 同意呀
猶如,無明無非因緣所生之法,無有一實,云何降伏,如出一轍
所以若通過用文字與版友分享時,一定會出現偏差
因為與版友分享交流時,通常會用俗諦溝通,故有善有惡,有法可修,有道可行
但若依勝義諦,即非善非惡,無法可修,無道可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末法時代,無量眾生故有無量根器,總要隨順眾生的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 [/quote]
是的,網上交流難免有偏差,所以在下一直鼓勵引經論注説,偏差者可自行於原文尋義。

另方面難説也是得練。天台名字即位的修行,其中有「為人説法」。抱著交流心辯經論,是很好的修知見修觀的方法,亦能由觀發定、戒。起諍論心即止則可。

Rocochan 2023-3-19 11:07

[quote]原帖由 [i]無僧妙花[/i] 於 2023-3-19 10:56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5740&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是的,網上交流難免有偏差,所以在下一直鼓勵引經論注説,偏差者可自行於原文尋義。

另方面難説也是得練。天台名字即位的修行,其中有「為人説法」。抱著交流心辯經論,是很好的修知見修觀的方法,亦能由觀發定、戒。起諍論心即止則可。 [/quote]
八萬四千法門,千宗萬派
只要不離開心,能與佛性相應,能夠了義,即是好法
六祖云: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上根智者,懂得見好即收,絕不諍論
我兩雖見解不同,但亦可以理性討論

無僧妙花 2023-3-19 11:26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3-3-19 11:07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6865972&ptid=3104123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八萬四千法門,千宗萬派
只要不離開心,能與佛性相應,能夠了義,即是好法
六祖云: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上根智者,懂得見好即收,絕不諍論
我兩雖見解不同,但亦可以理性討論 [/quote]
了義這個就很難談了,在下一般不愛談這個,一般鷄同鴨講。。。名相細微處、入手方法(大分四門,細分十六門)各各不同,聊著聊著就都找不到北。。。

[[i] 本帖最後由 無僧妙花 於 2023-3-19 11:29 編輯 [/i]]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