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不修而修

門前柏樹子 2023-3-21 20:04

   

   很多人好奇,見性者的修行,與一般人修行有什么不同?

  見性者,即《法華經》中的窮子,見佛(性)后,除糞二十年,便能荷擔如來家業。

   現實中的例子,六祖見性后,隱入獵人隊十六年,再出世時,便是神通自在,生死了脫。
  
     簡單來講,只要能見性,之后再用十六至二十年的時間悟后起修,那么,人人都是可以“荷擔如來家業”的。

  悟后如何修,借用此“五緣”來說明。


五緣,佛學詞典上的解釋是:
    
     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止諸緣務,近善知識也。


    首先,持戒清淨。在佛教內,戒有很多種,基本的就是“五戒十善”。戒的最大作用,通常是人天福報及得到定力。

  而見性后的清淨戒,是六祖說的“心平”。行者見性進入初地之后,佛性本具的“清淨、平等”便開始起作用,和眾生與生俱來習氣煩惱開始抗衡。

   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比如“忍辱戒”。

    一般人,受辱時,會拼命解釋、反擊,以求清白。

  而持“忍辱”戒者受辱時,會“忍住”不解釋、不反擊,以求附合戒律的要求。

   那么對于心平者呢?

   在最初階段,因為內心有摻合了佛性本具的穩定不變之喜樂,會大大提高了“受辱”的承受力,人變得很“大度”,不屑于計較,故而不去解釋與反擊。

  在中后階段,內在的佛性力量逐漸顯露,就像氣質與內涵從內散發了出來,“內聖”之力,聚成了“外王”,這樣的人充滿了莊嚴威望,連受辱的機會也沒有了,哪裡還用的上“忍”?

  第二是衣食具足。

  先說說什么是衣食不具足。可能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天災人禍、貧困、及自身缺陷等。

  佛在兩千多年前,就為所有的修行人鋪好了這條路。二千多年來,行者中最差的一部分,哪怕只現一個剃了光頭穿上袈裟的出家相的假的出家人,依靠托缽,皆能“衣食具足”。

  而成績不錯的那些,有的攀上了皇宮貴族,養尊處優。有的成祖作宗,人皆敬之。還有的神通自在,生死自定……哪裡還有衣食顧慮?

    第三是,閒居靜處。

   古人只知「書香」,很少人知「法香」。

   顏回住破屋,“簞食瓢水”,不影響他自己的快樂。

   佛性是“無上正”的大樂,哪怕僅沾上一點邊,亦比世間的“他鄉遇故知、金榜提名時”等四樂還要樂,而且是不因外物變化的穩定不壞之樂。

   通俗點講,思維修佛法義所獲取的大小悟境,沉浸于其中,相比去和世間人嘆美食、談比賽、聊經濟、八卦新聞等等有趣的更多,令人樂不思蜀,一刻也忍受不了平常人的話題。

   而思維修這種事,是個獨立的工作。因此,他們只能自己呆着。從外人的角度看,是“閒居”的,其實人家忙的不得了。至于靜處,只指“獨立工作”所需要的環境,未必是“安靜”,功夫高點的,在紅塵喧囂中,更加能享受靜謐。

  第四是止諸緣務。

    人在世間,有很多種身份。最基本的有子女、父母、祖輩。人活着,想活的體面些,除了含金匙出生的之餘,都是要工作的。又出現了很多責任與義務。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緣務越多,實際上是“身不由己”的機會越多。

  而修行的目的,正是自在。當“自在的誘惑”,大于了“身份的象徵”時,人們會自動選擇取捨,經文中有記載,舍的最大程度是“外舍國城妻子,內舍頭目腦髓”,以此舍換 得,得大快樂大自在。

   第五是近善知識。

   人以群分。普通人所親近的,是他自己以為的善知識。這是因為,在他自己還不知道的情況下,意識已經幫他作了主,選擇了與自己相似相近的人。也就是說,普通人都會被自己的意識所支配而不能覺知。

   所以佛言,不要相信自己,除非你自己是已經證果的羅漢,才能相信自己。

  意思是,羅漢者,已經突破了意識層,他們住于了中道,有法眼慧眼辯識出,同樣也是突破意識層處于覺知中的前輩們,並以崇拜和歸順的心態,親近他們。

  親近善知識還有另一層意思,即常鼓法身。見性者得到了法身自居的先天優勢,他們可以隨時觀照法身,令其菩提速增。

  經中稱此“善知識”,為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四十二章經》

       此“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所指的正是”法身”這位善知識,除此之外,還能指什么?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修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