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斷滅相

Rocochan 2023-11-4 08:33

道源法師講述
基隆市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金剛經》
[b]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b]
在第二十六分以前所講的,完全是講「空」理;空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六塵境界」都完全把他空掉,而不生住著;「我等四相」也空掉,「我等四見」也空掉,度眾生的相,說法的相,成佛的相,通通都把他空掉,空得乾乾淨淨。這樣一來,也許你會認為你已了解了「空」理。因此在你的觀念中會這麼認為:如來不以具足諸相,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為什麼呢?因為前面如來有問過:「可以具足諸相見如來不?」答案都是:「不可以。」。前面講不但應化身佛之丈六金身的三十二相應該空掉;連報身佛所具足的色身,所具足的諸相好,也要空掉,這樣才能證得法身。法身是無相的「般若智身」,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凡所有相都「要離要空」。但是你要是一執著了這個「空」,便又落入「空見」中,執著了一個「空」的「知見」,那麼你的錯誤,可就太大了。「須菩提!汝若作是念,」須菩提!你心裏要是這樣想:以為如來不以具足諸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具足色身,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心中有這個念頭就錯了。於是如來在這裏喝斥他,遮止他動這個念頭,「須菩提!莫作是念!」你心裡千萬不可動這個念呀!說「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叫你不要動這個念頭呢?「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發菩提心是很難發的,發了菩提心,又不能走偏一邊。怎樣偏呢?偏到「空」的那一邊去了。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說,要是你有這個念頭,這麼想:「如來不以具足諸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要是以這樣的念頭來發菩提心,你將會落入「諸法斷滅」之「見」,走到偏「空」的那一邊去了。外道的邪見,一共有六十二見,有二個根本的大邪見,一個是「常見」,另一個是「斷見」。「常見」者認為一切都是,永遠不變;「斷見」者認為什麼都沒有,連因果他也不信,叫「斷滅」之「見」。有一種人,他認為人死了,下一輩子還是投胎做人,永遠永遠都是做人,這叫做「常見」。還有一種人,他認為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叫做「斷見」。由這二種根本邪見,才生出六十二種邪見,根本上還是不離開一個「常見」,一個「斷見」。金剛經這個地方叫你不要著相,就是要你斷這個「常見」。但是你把「常見」斷了,不要又生起「斷見」,認為「如來不以具足諸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如果這樣說,那成佛的因地就不必去修了;這樣子你又落到「斷滅」之「見」上了,你害了自己,也害了眾生。「莫作是念!」——如來又說了這麼一句,這句是很重要的,經文上重說了二遍,「莫作是念」。提醒你,叫你不要起這個「斷滅」之「見」。「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要修行菩薩道,不應該在佛法上生起「斷滅」之「見」。你說「一切皆空」,就會偏到「空」的那一邊,因為你把「妙有」落掉了,你沒有把「妙有」提出來。你一偏「空」了,就會落入「諸法斷滅」之「見」,這樣的落入了「豁達空」,就會認為因緣生法,當體即空,那有一法可得,還修個什麼呢!但是你忘記,你現在只是一個凡夫而已,你只是在高談空論而已,事實上你的「我執」還未空,「法執」還未空,你現在只是知道理論而已。你若是落入「惡取空」,你就「撥無因果」,成「斷滅見」,這樣的「斷滅見」,不但害了你自己,你也瞎了眾生的慧眼,害了眾生。釋迦如來,說三藏十二部經,分兩大門,一是「空門」,一是「有門」。在「有門」中,你無論學多學少,都會有個利益。但是這個「空門」,你學得不好,學偏了,反過來就成罪過。所以古來大德常說:「寧教執有如須爾,不教著空如芥子。」你執著有個「我」,要來行善法,只是不能遠離「我等四相」而修行無漏善法而已,雖執著得很厲害,像須彌山一樣的堅固,他只是不能了生死,成佛道,不能成為「無漏」之「因」而已,但是他決定能保持人天的福報,這叫作「寧教執有如須彌山」,下一句是「不教執空如芥子許。」你執著「空見」像芥子那麼小的一點點,這可不得了,你著「空見」,說「諸法斷滅」之論,說不要發心了,不要修行了,說「一切皆空」嘛!但是你忘了,你還是個大凡夫啊!還沒有了生死,成佛道;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你不依佛法去發心修行,你卻依著你的凡夫法,去造生死輪迴的業,你口但說「空」行在「有」中,你如果造惡業照樣還是會墮落到三惡道,你再把這個邪見,又講給眾生聽,眾生都跟你走,走到三惡道去,這不是害了自己,也害了眾生嗎?所以說,修行佛道的人,決不可起「斷滅見」的。這科「決定降心離相」,講到這裏,第二十七分講完。二十八分起就講「住心無住」了。

光天化日 2023-11-4 21:26

[quote]原帖由 Rocochan 於 2023-11-4 08:33 發表

《金剛經》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color=#FE0001][b]不說斷滅相[/b][/color]。[/quote][color=#010100][b]一切「相」都是「[color=#FE0001]識[/color]」所變化;[/b][/color]
[color=#010100][b]因此若要滅「相」,就必須從滅「[color=#FE0001]識[/color]」下手。而不是去滅「相」[/b][/color]
[color=#010100][b]所以金剛經才說「[color=#0001FE]於法不說[color=#FE0001]斷滅相[/color][/color]」,因為根本無「[color=#FE0001]相[/color]」可滅[/b][/color][b][/b]

[size=4][color=#010100][b][color=#0001FE]《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一切[color=#FE0001]根識滅[/color]。大慧。是名[color=#FE0001]相滅[/color][/color][/b][/color][/size]

[color=#010100][b]並不是真的有「相」可滅[/b][/color]
[color=#010100][b]只能從滅「[color=#FE0001]識[/color]」 來達到滅「[color=#FE0001]相[/color]」[/b][/color]

光天化日 2023-11-4 22:14

[quote]原帖由 Rocochan 於 2023-11-4 08:33 發表
你說「一切皆空」,就會偏到「空」的那一邊,因為你把「妙有」落掉了,你沒有把「[color=#FE0001][b]妙有[/b][/color]」提出來。你一偏「空」了,就會落入「諸法斷滅」之「見」,這樣的落入了「豁達空」,就會認為[b][color=#FE0001]因緣生法[/color],當體即空,那有一法可得[/b],[b]還修個什麼呢[/b]!但是你忘記,你現在只是一個凡夫而已........[/quote]
從上面論述 可看出[b]這位講師[/b]將「[color=#FE0001][b]妙有[/b][/color]」和「[b][color=#FE0001]因緣生法[/color][/b]」混為一談
搞不清 [b]有為法[/b]和[b]無為法 [/b]的區別

「[b]妙有[/b]」其實是指「[color=#FE0001][b]不空[/b][/color]如來藏」
「[b]空[/b]」則是指「[color=#FE0001][b]空[/b][/color]如來藏」
「[color=#FE0001][b]空[/b][/color]如來藏」和「[color=#FE0001][b]不空[/b][/color]如來藏」俗稱「[b][color=#FE0001]真空[/color].[color=#FE0001]妙有[/color][/b]」,其實就是指【[b]如來藏】[/b]
【如來藏】[b]=([color=#FE0001]空[/color][/b]如來藏+[color=#FE0001][b]不空[/b][/color]如來藏)所組成

 所以要搞清楚:
「[b]妙有[/b]」是[color=#FE0001][b]無為法[/b][/color]。非從[b]因緣[/b]生
「[b]因緣生法[/b]」則是[b][color=#FE0001]有為法[/color][/b]。是從[b]因緣[/b]生
﹋﹋﹋﹋﹋﹋﹋﹋﹋﹋﹋﹋﹋﹋﹋﹋﹋﹋
 
[color=#0001FE]《大寶積經》[/color]
[color=#0001FE][b]如來藏[/b]空性之智。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color]
[color=#0001FE][b][color=#FE0001]空[/color][/b]如來藏。所謂[b][color=#FE0001]離於[/color][/b]不解脫智。一切煩惱。[/color]
[color=#0001FE][b][color=#FE0001]不空[/color][/b]如來藏。[b][color=#FE0001]具[/color][/b]過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color]

[color=#0001FE]《大乘起信論》[/color]
[color=#0001FE]所言[b][color=#FE0001]空[/color][/b]者。從本已來[color=#FE0001]一切[b]染法不相應[/b][/color]...[/color]
[color=#0001FE]所言[b][color=#FE0001]不空[/color][/b]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b][color=#FE0001]淨法滿足[/color][/b]。故名[b][color=#FE0001]不空[/color][/b]。[/color]
 
經典說:[color=#FE0001][b]空者[/b][/color] 離於一切煩惱,與一切[color=#FE0001][b]染法[/b][/color]不相應
[color=#FE0001][b]染法[/b][/color]就是指[color=#FE0001]有為法[b](因緣生法)[/b][/color]
因此若想證「[color=#FE0001][b]空[/b][/color]」,就必須斷一切[color=#FE0001][b]有為法(因緣生法),[/b][/color]才能入「如來藏」([b][color=#FE0001]真空[/color].[color=#FE0001]妙有[/color][/b])

[size=4][color=#0001FE]《大般涅槃經》斷一切[color=#FE0001][b]有為之法[/b][/color]。出生一切[b][color=#FE0001]無漏善法[/color][/b]。[/color][/size]
[size=4][color=#0001FE]《金光明最勝王經》佛離[b][color=#FE0001]有爲[/color][/b] 證[b][color=#FE0001]無爲法[/color][/b]。[/color][/size]
 
[color=#010100]「斷一切[b]有為法[/b]」  [b]=入[color=#FE0001]空.[/color][/b](空如來藏)[/color]
[color=#010100]「出生一切[b]無漏善法[/b]」[b]=[color=#FE0001]妙有.[/color][/b](不空如來藏)[/color]
[size=4][color=#010100][size=3]所以要搞清楚......[/size][/color][/size]
[size=4][color=#010100]「[color=#FE0001][b]空[/b][/color]」就是指:滅盡一切「[color=#FE0001][b]因緣生法[/b][/color]」([b]有為法[/b])[/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光天化日 於 2023-11-4 22:29 編輯 [/i]]

Rocochan 2023-11-5 09:05

光兄曾說:[《六祖壇經》是一個與佛教有抵觸的宗教你若信《六祖壇經》,你就不是"信佛"]

你亦曾說要拔除六根,依家又要斷思想

請問你係皈依邊位師父/上師學法?

定係你自修自學自解自說?

如果係前者,請說出該師父/上師法號及其有關之文章支持論點

如果係後者,請你自己繼續邪說,本人不便回帖

最後,亦希望修行者,管好自己既身口意,不宜隨意誹謗高僧大德

ycjen 2023-11-5 11:56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3-11-4 08:33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2506981&ptid=31352252][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道源法師講述
基隆市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金剛經》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在第二十六分以前所講的,完全是講「空」理;空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六塵境界」都完全把他空掉,而不生住著;「我等四相」也空掉,「我等四見」也空掉,度眾生的相,說法的相,成佛的相,通通都把他空掉,空得乾乾淨淨。這樣一來,也許 ... [/quote]
空若解作空掉:  空-即動詞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即名詞

Rocochan 2023-11-7 09:56

虛空藏菩薩證得空大圓通,身如虛空,但不相妨礙,事理無礙,通過清淨六根,通過清淨思想,照見五蘊皆空,故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饒益一切眾生。

《楞嚴經》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ycjen 2023-11-7 13:53

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海東青 2023-11-7 20:38

般若空觀只是附佛外道的面具。

Rocochan 2023-11-8 09:36

聖嚴法師
法鼓[i]全集[/i]2020紀念版

般若無知

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般若(prajñā)有智慧、慧、明、清淨、遠離等意思。

在中國佛教諸家之中,有將般若的功能型態,分作二類、三類及五類的不同。

(一)二般若:也有三種分法:

1.《大智度論》卷一○○說:(1)共般若,為三乘共同修證者;(2)不共般若,唯對天台宗所判的別、圓二教之菩薩證者,不與二乘相共。

2.《地藏十輪經》卷十及《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說菩薩般若有二種:(1)世間般若,未行寂靜而常行有見有相之般若;(2)出世間般若,心如虛空,平等寂滅,離諸名相之般若。

3.《華嚴經大疏》卷一則說:(1)實相般若,(2)觀照般若。

(二)三般若:有兩種分法:

1.《金光明經玄義》卷上:(1)實相般若,為般若之理體,為眾生之本具,離一切虛妄之相;(2)觀照般若,乃為觀照實相之實智;(3)方便般若,為分別諸法之權智。

2.《肇論》:(1)實相般若,(2)漚和(方便)般若,(3)大慧(不取有無,不墮二邊)般若。

3.法藏的《般若心經略疏》:(1)實相般若,謂所觀真性,(2)觀照般若,謂能觀妙慧,(3)文字般若,謂能詮之經教。

(三)五般若:見於長水子璿所錄的《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二:「般若種類,諸說不同。準《智度論》說,有三種:一文字,即能詮教;二觀照,即能觀智;三實相,即所觀境。羅什後來開為五種,謂於觀照中開出眷屬,即隨行五蘊及燸(頂、忍、世第一法)等善根;於實相中開出境界,即俗諦境。」也就是:1.文字,2.觀照,3.實相,4.眷屬,5.境界的五種。

〈顯宗記〉所說的「般若無知」,原出於僧肇的〈般若無知論〉,論中引了《道行般若經》卷一:「般若無所知,無所見。」(案:原經文是:「何所是菩薩般若波羅蜜?當何從說菩薩,都不可得見,亦不可知處。」)《肇論》又說:「何者?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經云:『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此經云是引的《思益梵天所問經》)《肇論》又引《大品般若經》義說:「經云:真般若者,清淨如虛空,無知、無見、無作、無緣,斯則知自無知矣。」

依據《肇論》所說的「般若無知」,實則是由於般若即是佛心流露的清淨智慧,即是超越於有無執著而取中道實相的淨慧功德,所以不能以有所知及有所不知的相對論,來形容清淨的般若。內外俱照、內外寂然、照則透徹、寂則不動,便是般若無知的內容。

〈顯宗記〉的作者神會禪師,既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弟子,應該也是受到《壇經》影響的,敦煌本《壇經》云:「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又說:「我此法門,從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莫去誰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

依《壇經》的意思,但能一念不愚,便是一念般若行,念念不愚便是常行般若行。而這般若之名,是為對治凡夫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塵勞而生起,如果已經沒有煩惱的塵勞,那就是無念、無憶、無著的聖者。如果尚不知般若自性為何物的話,只要於一切法的境界上不取亦不捨,便能見性成佛。因此,般若的功能及其範圍,的確廣大無極;但在佛果位上,般若無用,在凡夫位上般若的作用,即是教我們「不取不捨」,也可以說,《壇經》雖沒有明言般若無知,卻是告訴了我們「般若無形無相」,但其功用無限。

般若雖然是無形、無相、無知,卻有所觀的境、能觀的智、能詮的教,及其所衍生的善根境與俗諦境,所以此處接下來的文句是「運六通」及「弘四智」了。

所謂「運六通」,是指般若的功用廣大,無所不知,無所不及,猶如擁有廣大的神通,但這並不等於說,禪宗開悟的人,都會運用六種神通。事實上,正統中國禪宗的祖師們,絕少談論神通,甚至禁止表現神通。

其實禪修的人,如果知道修行神通方法四如意足的人,當然會有神通的能力,只是不會張揚表演,以神通做為廣收徒眾的號召。禪師利益眾生,是依自內證的實相般若及觀照般若,運轉方便般若及文字般若,慈悲攝化,應機救度。以般若的智慧利益眾生,是一勞永逸的事,等於教導貧窮的人,學會自行生產衣食等生活必需品的技術知能。如果以神通變化幫助眾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暫時設施,不能徹底解決困苦的問題。所以真有智慧的禪師,只以佛法的智慧布施,不會以神通力助人。而且神通力不敵業力,有些人自稱已經有三明六通,一時間好像非常風光,到頭來卻會弄得自身難保,反受其害,這就是用神通錯亂因果。

「六通」也就是六神通,梵語ṣaḍabhijñā。一般所說的六通是:神足、天耳、他心、宿命、天眼、漏盡。《長阿含經》卷九,在每通之下加「通證」二字;《俱舍論》卷二十七,除了將「神足」改為「神境」之外,每個通之下都加「智證通」三字,例如:神境智證通。

(一)神境智證通:即是如意變現各種境界,例如飛行自在等所謂十八神變。

(二)天眼智證通:得到色界天的四大種所造眼根,能見自地上及地下的遠近粗細等諸物質形相。

(三)天耳智證通:得色界天的四大種所造之耳根,能聽聞人間、天上、三惡道等一切遠近之聲。

(四)他心智證通:能知他人的心中所思所想,有垢無垢等念頭。

(五)宿住隨念智證通(宿命通):能了知並憶念過去世中,從一世、十世、百世,乃至千萬億世之事。

(六)漏盡智證通:證知自己已經斷滅煩惱及煩惱習氣,更不復受後有之生死。

以上六通,若依小乘《俱舍論》卷二十七所說,前五通,異生凡夫亦能修得(或有報得者),第六通,唯聖者能得。若依《大智度論》卷二十八所說,五神通為菩薩所得,第六漏盡通,唯佛能得。

在六通之中的宿命、天眼、漏盡三項,為了有別於凡夫的五通,所以在阿羅漢稱為三明,例如宿命智證明,是以空慧的出世間解脫智顯了,所以稱之為明,合稱三明六通。又於佛果位的三明,有別於二乘聖者,稱為三達,阿羅漢的神通力尚屬有限,唯佛的神通力,通達無礙故。其實人的六根,都能發起神通,由於鼻根及舌根,不及色界禪天,故不列入神通,但就一般異能而言,確有鼻通及舌通的事實。

至於「四智」,是《成唯識論》的名詞,所謂轉有漏之八識,成無漏的四智。八個識之中,前五識及第八識,要到佛果位,才能轉識成智,第六識及第七識,則在初地以上菩薩位轉識成智。所謂轉八識成四智,是:1.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2.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3.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4.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依據大珠慧海的《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說,四智是「體同名別」,又以四智配屬佛的三身:「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別,只令未解者看。」

這是禪宗大師們運用唯識學,來說明頓悟法門,其實已包容含攝了一切最高的法門。

〈顯宗記〉的「運六神通」,是由於「般若無知」,「弘四智」也是由於「般若無知」,所以不著一相而遍照一切,應運無礙。

無僧妙花 2023-11-8 14:50

「般若空觀只是附佛外道的面具。」

竟然會有人説出這樣的話來,試問哪一傳的佛教不講般若?順口開河總是容易的,四阿含未讀過也可以搜吧,連搜都懶。。。

無僧妙花 2023-11-8 14:53

現今太多被泰佛、印度教的攝佛説的機構忽悠的所謂佛教徒。。。

光天化日 2023-11-10 12:56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3-11-5 09:05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2528077&ptid=31352252][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光兄曾說:[《六祖壇經》是一個與佛教有抵觸的宗教你若信《六祖壇經》,你就不是"信佛"]

你亦曾說要拔除六根,依家又要斷思想

請問你係皈依邊位師父/上師學法?

定係你自修自學自解自說?

如果係前者,請說出該師父/上師法號及其有關之文章支持論點

如果係後者,請你自己繼續邪說,本人不便回帖

最後,亦希望修行者,管好自己既身口意,不宜隨意誹謗高僧大德 [/quote]
[size=5]我的導師是 三藏十二部經[/size]
經文講了什麼, 才是重點

經文清楚說:滅[b]有為法[/b],才能證[b]無為法[/b]

[b]請不要對經文 視而不見[/b]

苦瓜蛋糕

*** 該帖被屏蔽 ***

ycjen 2023-11-12 03:46

一切唯心造. 明白一切相也是由心起. 所以要明白這個心, 才能知相.
雖然一切是無常, 但一切階循因果.

Rocochan 2023-11-12 08:52

苦兄,本人無做過任何setting,不明白你為何被屏蔽

Rocochan 2023-11-15 09:50

修行者於五濁惡世,面對之緣境外相越惡劣,越能修得精進,不用拔六根,斷思想。修行絕對不只是於深山閉關,於山洞面對牆壁。修行是行、住、坐,臥,動靜皆禪,面對眾生,行菩薩道,修十波羅蜜,悲智雙運,鐃益一切眾生。

[b]《[/b]六祖法寶壇經[b]》[/b]重點義理:「惠能我什麼本領也沒有,我不需要斷百思想,連斷百思想的念都沒有。對著什麼境界就事來則應,事去則淨,所以隨便它興,隨便它去,我也不管它菩提長不長。這就像前邊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道理一樣,我根本就是清淨,又何必拂拭呢?」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機緣品第七)

宣化上人主講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b]《[/b]六祖法寶壇經[b]》[/b]

[b]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b]

[b]臥輪有伎倆[/b][b]能斷百思想[/b]
[b]對境心不起[/b][b]菩提日日長[/b]

[b]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b]
[b]因示一偈曰。[/b]

[b]惠能沒伎倆[/b][b]不斷百思想[/b]
[b]對境心數起[/b][b]菩提作麼長[/b]

有一位和尚,或者此和尚是個無名和尚,或者是不好名的和尚。他念臥輪禪師的偈頌說:「臥輪有一本領,能斷百種思想,不生思想。可是有這能斷百種思想,就已經落到第二、第三,而非第一義諦。他說對著什麼境界都不起念,故菩提一天比一天長得高,長得大。」

六祖大師一聽就說:「此偈還未明白真正的心地法門。為什麼呢?若依此偈修行,等於是自己把自己束縛住了。」故六祖大師說出另一偈頌:「惠能我什麼本領也沒有,我不需要斷百思想,連斷百思想的念都沒有。對著什麼境界就事來則應,事去則淨,所以隨便它興,隨便它去,我也不管它菩提長不長。這就像前邊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道理一樣,我根本就是清淨,又何必拂拭呢?」

Rocochan 2023-11-17 08:49

行者若想證得識大圓通,只需如實了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故不用拔六根,不用斷滅種種相,只需遠離依他起相,遠離遍計所執相,與平等真如自性相應,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如實了知圓成實相。

《楞嚴經》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PaoMa 2023-11-18 07:10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3-11-17 08:49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2785737&ptid=31352252][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行者若想證得識大圓通,只需如實了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故不用拔六根,不用斷滅種種相,只需遠離依他起相,遠離遍計所執相,與平等真如自性相應,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如實了知圓成實相。

《楞嚴經》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 ... [/quote]
實相 = 無我, 無常, 及 ...:smile_o12:

Rocochan 2023-11-18 09:43

行者於修行時,不時要通過六根,通過外境去觀察,只需如實了知何謂實相?即能離相,亦能發慈悲心,饒益眾生,令眾生離苦。

《無量義經》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慾。性慾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Rocochan 2023-11-25 09:53

觀世音菩薩以耳根聞聲,悉知無量眾生苦難,最後證得耳根圓通。若觀世音菩薩拔除六根(耳根),滅識塵(聲音) ,咁又如何做得到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呢。

《楞嚴經》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無僧妙花 2023-11-25 16:32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3-11-18 09:43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2805608&ptid=31352252][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行者於修行時,不時要通過六根,通過外境去觀察,只需如實了知何謂實相?即能離相,亦能發慈悲心,饒益眾生,令眾生離苦。

《無量義經》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 ... [/quote]
《天台傳佛心印記》云:「須知情可破,法不可破,執法成病亦須破」。斷滅相是滅補特迦羅,真正的上座部是否定補特迦羅,云何會有斷、滅五蘊一説!?小乘學人須要好好尋找真正上座部的法義。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斷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