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僧妙花 2024-1-2 19:47
網上很多初學、外道總是喜歡拾人牙穢,轉貼一些謬論來蒙騙。其實近人,尤其民國及之後的,很多垃圾文章。讀之不單浪費時間,更誤薰自己的知見,害人又害己。
砸磚頭的文章多的是,轉一下別的宗教否定佛教的文章,那麼佛教就不可信嗎?轉帖的低級資訊,前有常律,後又楞嚴偽經,只是暴露了自己的智商。轉之前何不正反兩邊都先搜一下?一見立場相同,就滿心歡喜,趕緊告知三姑六婆似的。用立場去代替佛教的智信,都只是外道法。被別人用正法一破,就答不出所以然了。自無半分錢,何益?
那怕是他宗他傳的砸磚頭文,網上一堆的是,縱有論的頗精彩的,本人從來不轉。所轉所談的,都是聖言量、祖師言教、符合三法印等。但錯謬難免,歡迎討論者用正規文言、四依法等斧正。
[[i] 本帖最後由 無僧妙花 於 2024-1-2 19:49 編輯 [/i]]
無僧妙花 2024-1-2 19:54
其實,佛教版塊,本不應各傳混談。南傳教法,本就跟北傳大不同。很多語言、教法,各傳入手點是會有極大差別的。譬如説大乘斥小乘之説,真的並非指的是南傳。此前已有數文論及。他傳的門外以至初學,根本不知道,妄以為是駡南傳。讀之又何益?
無僧妙花 2024-1-2 19:59
談漢傳就要用漢傳的語言、教法,談南傳就要用南傳的語言、教法。偏偏附佛外道、宗教狂熱者、南傳初學者,就不明就裡,非得要蹬入去大乘的話題,又不能用經論、邏輯去討論,刷存在感。這是佛教嗎?
[[i] 本帖最後由 無僧妙花 於 2024-1-2 20:03 編輯 [/i]]
無僧妙花 2024-1-2 20:15
「另外一種分法,是所謂大乘和小乘。稱漢語系和藏語系中的大乘理論為大乘,稱巴利語系的佛教及其它類似的佛教為小乘。但巴利語系的佛教徒則自稱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這樣的名稱,並且不承認大乘是佛說。原來上座部及其它一些舊部派的比丘們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聲聞的行徑,求證涅槃,使個人解脫。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形成一個佛教派別,宣稱要遵照菩薩的行徑,謀求一切眾生解脫,不求現世證阿羅漢,而求未來成佛。自稱能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貶稱原始佛教和其它部派佛教為小乘。在《島史》則稱大乘為“戲論派”,《論事》稱為“大空派”,大寺的僧眾稱他們為“方等派”。從大乘和小乘這兩個名詞本身的概念來看,是包含着自褒貶他之意的。但現在的學術界,為了研究佛學而沿用此名,則無褒貶之意,而是對歷史發生發展的事實而作客觀的分析。從歷史上看,過去大乘和小乘之間的互相對立、爭執、排斥的情況是存在而且相當激烈的。內部自相鬥爭的結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這個問題,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說:“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滅’!若彼等知此,則爭論自息”(見法句第六頌)。此頌是佛陀在祇陀林針對俱生皮的爭論比丘而說,其大意是:那些爭論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們將為此爭論所困而走上毀滅之途!如果他們懂得這種危險性,就不會爭論了。
現在各國佛教徒的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大多數佛教徒都認識到,雖然佛教各派的學術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釋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發展起的,所以大家都願意互相往來,講團結,講友誼。從這方面講,我們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訪問之時,不宜採用“大乘”和“小乘”這樣可能引起誤會的言詞,為了加強各國佛教徒和人民的團結和相互尊重,應該稱他們為上座部佛教,這是他們一向自稱的正確的部派名稱。」
摘自:
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獻略講
著者:阿耨樓陀 尊者 中譯者:葉均 居士
***
多少南傳尊者、長老已經解釋過、澄清過的問題,如何連自家長老的話都不信?
無僧妙花 2024-1-2 20:16
就大乘學人而言,不是不想改。但那麼多經論,難道叫cbeta、印刷商都去replace那個字眼嗎?
無僧妙花 2024-1-2 20:21
歷史、教史,是比所有著作複雜的,誰人能説的準確?這是懂歷史的人都知道的事情。內部跟自宗的説法就好,不是用來興事非的。這跟您自身的解脫有關嗎?
無僧妙花 2024-1-2 20:25
南傳好,北傳好;大乘好,小乘也好。都是佛教,找對正法了,都能了脫生死。
無僧妙花 2024-1-2 21:58
我從來,不主動勸人信佛(不符合四悉檀故),也不主動勸人該信、學哪一宗派。分享的,只是分享個人熟悉的、了解的,和學習的心得、方法而已。不喜歡及盲目熱愛的,説什麼都會成反成毒,是違背佛陀的教導的。只要一門深入,講理據、講邏輯,都必定會有所獲益。哪怕來者喜歡的是別的正信宗教。
[[i] 本帖最後由 無僧妙花 於 2024-1-2 23:17 編輯 [/i]]
Rocochan 2024-1-4 10:20
從文殊師利菩薩之偈語中,悟到一些真理
覺海比喻覺性大海,無邊無底,猶如虛空,能包容一切
大海中出現之泡泡,生生滅滅,有大有小,泡泡比喻生滅之佛法
迷人執住佛法,妄見有真有偽,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故依他起性,遍計所執,造業輪轉
智者如實知一切法不可得,如夢幻泡影,無真無偽,無大無小,無高無低,故三業清淨
《楞嚴經》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味 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
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 於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 離則元無有
不恒其所覺 云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恒一 云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 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
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 憑塵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
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 云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 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
云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 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 云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
各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 云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 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脫
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 詰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 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
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 祇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 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 云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無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 何關法分別 念緣非離物
云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 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聖性 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
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 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 厭有非真離 非初心方便
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 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 云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
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 云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 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虛妄
云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 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 云何獲圓通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於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 出世獲常住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淪
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 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復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大眾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捨塵勞 非是長修學 淺深同說法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於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沈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無僧妙花 2024-1-4 13:35
[quote]原帖由 [i]Rocochan[/i] 於 2024-1-4 10:20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3748034&ptid=31422830][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從文殊師利菩薩之偈語中,悟到一些真理
覺海比喻覺性大海,無邊無底,猶如虛空,能包容一切
大海中出現之泡泡,生生滅滅,有大有小,泡泡比喻生滅之佛法
迷人執住佛法,妄見有真有偽,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故依他起性,遍計所執,造業輪轉
智者如實知一切法不可得,如夢幻泡影,無真無偽,無大無小,無高無低,故三業清淨
《楞嚴經》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 ... [/quote]
吾兄好!
衆生但以愛取為樂,則佛法亦成外道法。縱知(如偈言)覺知乃衆生,亦不能知衆生乃覺知。以是故,下住苦諦,中住菩提心,上頂禮大覺慈尊,乃為大佛頂楞嚴行。
博君一笑,共勉!
[[i] 本帖最後由 無僧妙花 於 2024-1-5 10:13 編輯 [/i]]
無僧妙花 2024-1-4 14:32
剛剛看到荀子一語,甚合此帖主題:「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學佛,是大丈夫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