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柏樹子 2024-1-10 00:13
本詩作者借“插秧”一事來隱喻修道的真相:退步即前行。
同樣,《道德經》中老子也早已道出修行的實情:“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此增即進,損即退。
曾有人提過這樣一個問題,想必也是大多世間人共同的疑問。
問題是這樣的:
一塊廢鐵如果利用起來,便 能制成各種作用的工具。否則便一無是處。
那么,為什么有的修道人寧願避世退敗成一塊廢鐵,也不肯將自己打造出來在社會中發揮自身價值呢?
正確答案只有很少人知道。
原因一。
“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古今智者早看破世事,這一世無論如何努力精進,既便風光如秦始皇般統一天下。可惜百年時間彈指一過,又要輪迴轉世,還不如改變戰略,不向世間追求名聞利養,只願成佛成聖,一勞永逸,永不退轉。
原因二。
無上道體本源是寂靜的,因妄動才有了三界六道及眾生個體。究竟的成道,唯停止妄動,回歸本源即可。三界中的一切聖者,皆因回歸本源之后,依此本源(佛教稱之為法身)本自具足的功德,暢遊三界,神通自在的。
回歸本源,即由動再逆轉回靜。佛教為此總結了八萬四千種方法,有打坐強行禪定的,有念佛曆練靜心的,有十善幫助心定的,有經藏解開心疑的,有五戒鞏固淨心的等等。
總之,不管什么宗教信仰,不管任何一位聖者,不管使用什么法門,一切修行的最終目的皆為轉動為靜(淨)。
原因三。
想讓一杯濁水回歸清淨,唯有不動,才是澄清水質最快最好的方法。
而成道最快的方法,唯是無為。
假如一個器官功能得不到應用,假以時日必會退化。器官如是,人的六根亦復如是。
世間萬象包括名利,無一例外是六根對六塵的結果,換句話說,如果人生夢想要在塵世間追逐,無可避免的只能充分利用好六根。
而一旦在“根及塵”上過度作用,等于拿棍子快速的攪濁水,剛好與大道相悖,與修行相悖,如此便很難回歸清淨了。
反之,假若儘量避免使用六根功能,待其退化不再作用之時,便是俗語中的“六根清淨”之時,此時正是七識意生身復出之即。這裡用了“復出”,是因為意生身及其神通功用本是人人本具的,只是長久以來一直都被六根壓住罷了。
六根退化后的行者,看似如愚如痴,飢飯困眠,殊不知,以退為進,方是世間大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