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net00 2024-3-14 15:58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目錄
(一) 舊日居住環境 #1
(二) 舊日包租婆 #2
(三) 舊日市民生活困苦 #3
(四) 懷舊美食 #4
(五) 家傭 #5
(六) 自梳女 收養兒童 節育 #6
(七) 餵哺母乳女性被歧視 偉大母親 #7
(八) 童年時兩位非常教師 #8
(九) 祝由術 中醫師 #9
(十) 中醫藥 - 中華文化衰落 #11
(十一) 九龍城寨 - 藏污納垢三不管之地 #12
「轉載」一位記者採訪片段 #13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一) 舊日居住環境
五十年代香港人生活艱難困苦,當時香港社會經濟落後,市民多屬貧苦大眾,居住環境很差;童年時居所是兩層高舊唐樓 (筆者住樓下),居住環境狹窄。難以想像大約700呎地方 (包括大約150-200呎公用廚房) 竟然住了五家大小合共30人,包括三間板間房及兩個上下格牀位。一邊是板間房,另一邊是床位,由一條非常狹窄走廊分隔,最尾是公用廚房。如在煮飯時間,尾床位一家五口會受燒柴炊煙影響。那年代燒柴是惟一選擇 (火水爐因火力不夠猛而被棄用),那有什麼石油氣、煤氣、遑論電磁爐,電陶爐等無煙煮食爐具。
記憶中有部電影「一家八口一張牀」十分誇張,現代人不能想像,匪夷所思,實真有其事。其中住在尾板間房一家人育有六千金,真正一家八口一張牀,當時居住環境比起現今劏房更差。雖然生活窮困、居住環境擠迫,但同屋住客相處和睦、互相照應,充滿溫情。間有爭執磨擦、吵架、在居住環境狹窄下在所難免。記憶所及,從未見過同屋住客大打出手。
「一家八口一張床」是一部1952年上映的港產影片。市民誤以為只是一齣電影,因而感覺 "誇張了一點"。其實是當年報紙新聞記者以頭條揭露一個貧困家庭的悲苦,引起社會很大震撼。是先有這則真人真事新聞,引起社會共鳴,電影公司然後以此事實為題材拍成電影,片名仍採用報紙原標題 - 「一家八口一張床」。
除居住環境擠迫狹窄外,衛生情況亦十分差,現代人無法想像,那有馬桶沖廁設備?如廁者只能在房內或在公用廚房內用痰罐解決,然後將米田共 (糞便) 倒入一個大木桶內。門外另有一簡陋小石屋用作公厠,內裏只有一個大糞桶裝載排泄物,並無洗手設備。半夜會有手持電筒工人,逐家逐戶收集糞便,稱為倒夜香 (多由女性工人擔任)。夜來香之名不脛而走,典故由此而來。
[[i] 本帖最後由 sinnet00 於 2024-5-11 11:52 編輯 [/i]]
sinnet00 2024-3-15 11:46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二) 舊日包租婆
陶三姑 - 五、六十年代電影配角、特約演員。拍片幾百部,可能是最多產特約演員。年紀較長香港市民必定認識,除非從未睇過粵語片、較年青朋友可能在午夜播影粵語長片、影碟、YouTube、視頻、或其他media觀賞過。
陶三姑擅演潑辣、巴渣、兇惡包租婆,其次是鴇母、媒婆。在刻劃五、六十年代社會狀況電影中,大多一出場必定是包租婆,狠辣追租、惡形惡相形象深入民心,成為兇惡包租婆 icon。當時香港社會經濟落後,市民多屬貧苦大眾。童年時真見過包租婆收租、追租,雖然不如陶三姑般狠辣、惡形惡相,但是面容、行為、動作都頗尖酸刻薄,可見該年代升斗市民生活之困苦、艱難。近年以電影「功夫」元秋飾演包租婆角色,追租更加狠辣。
六十年代初,筆者因家中居住環境擠迫,弟妹已逐漸長大,板間房 (真正蝸居)不敷應用,故獨自租住一個人口眾多唐樓上格床位,床頭近走廊有盞5w或10w長明電燈,常在燈下閱讀金庸小說至深夜,包租婆經過一定熄燈。正在閱讀至緊張之際、高潮之時,無可奈何掩卷瞓覺。在人屋簷下,怎敢不低頭!
香港的公共房屋計劃始自上世紀50年代初,此德政為市民改善生活居住環境。
超過半世紀以來一直為低收入家庭解決住屋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1954年,政府在石硤尾興建首個徙置區以安置火災災民。香港公共房屋最初稱為徙置區,及後有廉租屋加入,統稱公共屋邨。公共屋邨的建築風格、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文化不斷演變,成為歷史一部份、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後期有居屋興建,售買予收入較佳,但賣不起私人樓宇市民。
香港過去曾在不同時段實行不同形式的租務管制 (包括租金管制及居住權保障),港英政府曾於1921年至1926年期間,實施《1921年租務條例》以遏止租金升幅及保障租客的租住權。乃至於1945年起推行的《業主與租客條例》,也對租金升幅作出限制,更於1947年亦成立租務審裁處處理租務糾紛。有關的管制措施是由當時的華民政務司署 (即現在的民政事務總署) 轄下的租務調查處負責執行;直至 1974 年,改為由差餉物業估價署負責,最後於1973年起為住宅租客提供租住權保障。
雖然租務管制條例很早已訂立,租客從未受條例保障、保護。租金從來是包租婆一言堂,一人說了算,租管名存實亡。
sinnet00 2024-3-16 17:41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三) 舊日市民生活困苦
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生活艱難困苦,當時香港社會經濟落後,市民多屬貧苦大眾。往日當鋪 (大押/押店) 的主要對象,多是入不敷支,捉襟見肘的貧窮人家;偶有意外開支或急需,就只好把值錢的東西去典當應急,到有辦法時才付利息贖回。
有50-60年代粵語片刻畫當時市民貧窮苦況 - 夏天去當舗典當綿胎,冬天贖回,筆者曾經目睹確有其事。當舖朝奉稱為二叔公,如去典當,會戲稱搵二叔公,至於因何有此稱號、稱呼已無從稽考。典當物品戲稱「舉獅觀圖」,本是一齣粵劇的劇目,後被用作歇後語,意指把東西送進當押店去借錢應急。因當鋪的櫃台都很高,把物品舉上去之後,取得押款和一張當票,故稱「舉獅觀圖」。所以愛以「有當有贖是上等人、有當無贖是中等人、無當無贖是下等人」來自我解嘲。
(可當押物品包括:各款名錶、黃金、白金、k金、鑽石鑽飾、翡翠、電子產品等等。)
五、六十年代,市民大都是貧苦大眾,餐揾餐食無隔宿之糧,惟升斗市民並無怨天怨地,大都辛勤工作以養妻活兒。當時政府對貧窮家庭完全無任何支援、亦無任何公營或私營慈善機構援助,綜援及福利制度等等如天方夜譚;只有宗教團體為傳道或廣收信眾而提供杯水車薪象徵式援助。筆者當年與其他兒童一樣,每星期都會去天主教慈幼學校教會返主日學,只因聽道完畢會有麵包派發。教會為吸納信徒間中會派發奶粉,餅乾予兒童信眾聊以充饑。
人類是適應環境萬物之靈,雖然當時生活困苦,香港人十分捱得窮,從未聽過有人餓死;端靠人們互相關懷、互助互愛渡過困境、難關。因為香港人勤奮、勤懇、勤勞及拼搏精神,亦有賴環境因素,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令香港部份人成為小康甚或家境富裕。反而今時今日此種關愛、睦鄰情況已不復見,人際關係變得疏離、冷漠、對人漠不關心,令人慨嘆!箇中原因當然十分複雜,莫非是社會發展,經濟繁榮之代價?
sinnet00 2024-3-17 12:17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四) 懷舊美食
食得是福,現今似乎不合時宜。現代人注重健康,對傳統美食望而卻步。因此類「美食」必然多油、多糖、多鹽等調味品,加上用煎炒煮炸方法去提升食物味道,令食物色香味俱全,令人胃口大開,大快朵頤。完全違背食物健康金字塔理論,口福與健康似乎不能共存。
豬油撈飯 - 被識飲識食人士,所謂食家、老饕視為美食、許為極品。其實此食品乃五、六十年代窮人恩物,因無錢賣餸,故用十分便宜價錢購買豬膏炸油,食時加豉油與飯攪拌進食,可食多餐,童年時不知食過多少餐午膳及晚飯。豬油已證實壞膽固醇含量甚高,乃健康大敵。
所謂美食家、老饕對豬油撈飯美食言論,筆者感覺諷刺、十分刺耳;言論與歷史上不知民間疾苦昏君晉惠帝問群臣,因何飽受饑荒之苦黎民百姓 「何不食肉糜?」幾近同義 (成語「何不食肉糜?」典故源出於此)。用現代語言詮釋:冇飯食?鋸扒囉,懵仔!
童年時菠蘿包是早餐美食,當時每個一毫。現今間中與老伴去西貢一間頗負盛名麵包舖飲下午茶,菠蘿包每個十二元;只不過是一甲子光景,漲價竟達120倍。
當時人人辛勤工作,自食其力,賺取微薄薪酬以維持生活。政府經多年運作,已經設立安全網,提供各種援助、福利。亦有很多公私營慈善機構加以援手,情況獲極大改善,市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因何現今市民適應、承受能力反而大大倒退?有部份人士只識怨天尤人,埋怨政府支援、照顧不足。極複雜社會問題,不作討論,就此擱筆。
sinnet00 2024-3-20 22:08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五) 家傭
家傭 - 一個十分古老行業,源自廣東順德,乃現代菲藉及印藉家傭鼻祖。惟對老闆忠誠程度,僱主與家傭感情不可同日而語。
由葉德嫻與劉德華主演港產片「桃姐」就是描寫家傭與少主相處感人故事。此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劇情具真實感, 並無煽情來賺人熱淚, 惟生活化、平實感人, 動人心弦!葉德嫻將忠心耿耿家傭演活, 導演許鞍華應記一功, 以不凡功力, 拍出真實感人而不煽情, 將舊日賓主關係如同家人之情懷, 用光與影如實反映, 呈現觀眾面前。昔日賓主情深之情況已絕跡, 人情味已隨時代消散。葉德嫻飾演桃姐正是筆者童年時所見順德家傭, 真正演技係生活化, 真實反映家傭與少主互相照顧, 親如家人情況十分感人。
舊日家傭很多是終身服務一位僱主, 服務僱主兩代甚至三代人, 僱主與家傭感情深厚如家人, 堂伯父家中正僱有此類家傭。童年時每年都要向伯婆 (堂伯父之母) 及堂伯父夫婦叩頭拜壽及拜年。伯婆擁有三寸金蓮 (纏足), 是清朝時富貴之家千金小姐。當時已年過九十歲, 是筆者惟一見過, 碩果僅存清朝人。堂伯父所僱之家傭, 由伯婆從家鄉帶來港。家傭是一位自梳女 , 終身侍奉伯婆, 服務年資接近六十年。堂伯父家境富裕, 開設一間過百名工人機器厰及兩間店舗經營大光燈 (汽燈) 業務。伯婆及堂伯父夫婦先後駕鶴西歸後, 堂兄繼承父業經營至退休。其後結束在港生意及變賣所有物業移民加拿大。忘記如何安置終身服務年老家傭, 可能給予退休金回郷養老。
sinnet00 2024-3-21 22:24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六) 自梳女 收養兒童 節育
[b]自梳女 [/b]
一般是指女性把頭髮像已婚婦一樣自行盤起或留有長辮子以示終生不嫁、獨身終老。自梳後的女人被稱為自梳女也稱馬姐或姑婆, 是中國女性文化的一種。有部份自梳女許下誓言, 矢志終身不嫁, 違誓將會受到上天懲罰降禍。
誓言 - 現代人並不重視, 可謂誓願當食生菜, 但在五、六十年代, 人們對誓言十分認真, 不會輕易發誓, 惟恐違反誓言會被上天懲罰毒誓成真。
故事主人翁霍定是先父老朋友, 同是機械技工, 因投緣而成莫逆。定叔家道小康, 開設一所小型機器厰 (只是一人公司, 現稱自僱人士或 freelance)。當時定叔年約五十歲, 已娶妻多年夫妻恩愛, 惜膝下猶虛, 常引以為憾。夫婦倆平易近人, 經常笑面迎人。聞說定嬸以前是自梳女, 認識定叔後, 不知是否前生注定, 決意脫離自梳女行列嫁予定叔。據聞定嬸自梳時立誓終身不嫁, 如違誓將無子送終。舊日觀念無子送終是一個十分惡毒誓言, 不知是否毒誓應驗, 多年來並無子嗣; 不知是夫婦不育、還是小產或嬰兒出生後不幸夭折。後來收養一男嬰, 夫婦倆對養子視如已出、如珠如寶。養子年約六、七歲時在筲箕灣東大街一宗嚴重交通意外中身亡。夫婦十分傷心, 定嬸終日憶子鬱鬱而終。是否毒誓應驗, 被上天懲罰?天曉得!
[b]收養兒童 [/b]
五十年代香港社會經濟落後, 市民大多是貧苦大眾, 收養兒童是社會普遍狀況。這些兒童很多是來自子女眾多貧窮家庭、或因其他情況如未婚懷孕、丈夫猝死等等無能力撫養初生嬰兒, 故交由有經濟能力家庭收養, 從此骨肉分離, 乃昔日社會貧者悲歌!此情況在當時頗為普遍, 筆者認識數位朋友是收養兒童。養父母均對養子女視如親生, 亦會坦言其身世。養子女清楚自己身世後, 對養父母關係不變, 仍視為至親。
[b]節育[/b]
五、六十年代人們並無節育概念、觀念。當時社會經濟落後,市民大多是貧苦大眾,人人為口奔馳,很多兒童連接受基本教育也成問題,何況是性教育?當時家家戶戶育有4-6名子女是等閒事,超過10名子女亦非罕見。性是動物本能,人類雖然貴為萬物之靈,亦不能擺脫動物性本能覊絆,衣食不足亦知靈慾!
當年「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人傳統思想、觀念普遍存在,很多人為要有「慈菇椗」繼後香燈,可能生下六女仍須繼續「努力」,至有女兒被賜名帶弟、來弟、招弟、招娣、帶娣,阿娣等等名字。
直至七十年代初,香港政府才撥備資源宣傳及推廣節育計畫。1975年透過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簡稱家計會) 推出第一個大型節育計畫宣傳片「兩個夠晒數」。
其後在1983年關德興師傅以黃飛鴻形象為家計會拍攝宣傳短片及海報,海報上印有「家庭計劃,男子有責」八字推廣節育,向社會宣傳控制生育之重要,男人應為節育盡責,引刀成一快!強調男性輸精管結紮手術只是小小手術,對健康、性慾、表現等並無影響。
sinnet00 2024-3-27 11:38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七) 餵哺母乳女性被歧視 偉大母親
偉大的媽媽們設法讓子女能夠定時進食母乳健康成長, 令人憤怒的是多宗母親哺乳被歧視甚至性騷擾。報章曾報導數宗個案:
(i) 有女乘客被的士司機偷拍哺乳照並上載上網騷擾和欺凌;
(ii) 有在職母親即使把泵好的母乳放進辦公室的雪櫃, 卻被某同事偷走兼多番性騷擾, 令人髮指;
(iii) 有很多哺育子女的母親曾受過的冤屈, 恐怕不止於此, 上述情況只是冰山一角。
其實母親公開餵哺母乳全屬正常, 何必大驚小怪!五、六十年代, 筆者童年時經常見到, 不論在公眾地方或公共交通工具上, 母親們當眾哺乳屢見不鮮。早前有輿論批評、抨擊母親在公眾地方哺乳, 令人不安、引人遐想, 會引致破壞公眾秩序; 呼籲母親應覓地哺乳, 不應暴露於公眾目光, 批評實矯枉過正、矯揉造作。哺乳乃自然表達母愛行為, 何以帶有猥褻、色情、異樣眼光、有色眼鏡看待? 是社會對此觀念倒退, 還是有什麽特別原因, 覺此自然正常且偉大行為視為有違道德、違反公共秩序?
筆者數年前在地鐵上見到一對外藉年青夫婦, 帶著一名年約三歲小孩乘車; 外藉少婦手抱嬰兒, 坐在筆者對面。當時雖然並非繁忙時間, 但座位都差不多坐滿。只見外藉少婦全無遮掩掏出乳房餵哺嬰兒, 車廂中無人有特別反應或注目觀看, 各自各繼續做正在做動作 (大多是在操作電話), 並無異樣、異狀。
母親
一位人世間最偉大人物, 在子女心中地位最崇高、最尊敬、摯愛的人。懷孕十月 骨肉相連之奇妙感覺, 只有母親才感受、感覺得到。子女對母親之親密、親暱實屬自然之事; 即使父親亦不能比擬, 亦不應妒忌、羨慕。人們常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個人認為應該是養兒一百歲, 長憂一百歲零十個月才對。母親對子女之愛、無私奉獻、關愛、關懷是一生之事; 襁褓至童年之辛勞、任勞任怨、噓寒問暖、呵護、關懷備至, 終生無私奉獻, 將最好事物給予子女, 是偉大母親永無退休之日終身事業。母親十月懷胎之辛苦, 臨盆時候人類難以忍受之痛楚, 實難以用詞彙形容。以前更被形容為徘徊生死之間, 可幸現今醫學昌明, 因生產時發生不幸事件大大減少。女人一生辛勞, 除每個月有幾日不適外, 懷孕要經歷、捱十個月痛與苦, 隨之而來是漫長辛苦人生旅程才開始。做男人舒服得多, 無須經歷痛與苦, 只須辛勤工作養妻活兒, 下一世都要做男人。
向天下母親致敬!
sinnet00 2024-3-30 22:47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八) 童年時兩位非常教師
筆者耳聞目睹不少抗戰及國共內戰時叱吒風雲將領, 並無跟隨蔣介石退走台灣而流落香港潦倒終生。
最深印象是六十年代就讀小學時教導中國語文梁姓老師, 一位最受同學歡迎老師。梁老師當時年約50歲左右, 聲若洪鐘、談吐斯文、有教養, 從言談舉止, 可見梁老師曾接受高等教育, 豪氣、豪邁而不失儒者風範。是一位獨特、有學問、學識奇人 (至今印象亦如此)。記憶中梁老師自稱曾打過仗, 係國民黨軍官, 至於是否由黃埔軍校畢業, 好像並無提及。當年帶領一支過千人軍隊作戰, 有馬弁及隨從待奉, 叱吒風雲戰功彪炳; 但並無提及當年官階, 極少講述抗戰時戰況激烈、 慘況。只曾嘆息過, 當時有馬弁及勤務兵服侍, 騎着馬指揮軍隊軍官。戰後在香港孑然一身、潦倒、屈就教導小學糊口, 且要自己賣餸煮飯之貧窮老翁。
梁老師是一位非傳統, 自有其一套教學方法、方式去授課老師, 專責教授中文;不喜依書直說, 會將書中課本教授完畢 (或至中途), 扯開至人生經驗, 見多識廣之所見所聞。當課本提及「孕育」二字, 梁老師即放下書本, 講解如何成「孕」, 當然講得很含蓄, 只提及精子如何與卵子結合成孕, 精子、卵子、胚胎等等 (具體內容已忘記), 但已令我等小學生目定口呆, 深印腦海。全班對此從未聽過課題, 無不聚精會神, 覺得趣味盎然。以六十年代初, 性愛、避孕仍是社會禁忌, 傳授性教育聞所未聞。可見梁老師學問之淵博, 頭腦先進之非常教師。
另一名與梁老師恰恰相反教授英文張姓老師, 語言粗鄙無味, 教書只是依書直說。從來都是板起面孔, 用嚴厲眼神盯著學生。這名老師皮膚黝黑, 似是街上所見咕喱 (苦力)。從未見過此位張老師穿著恤衫打呔, 經常穿著顏色並不鮮豔夏威夷恤。最喜體罰學生, 遇有不交功課、課堂不專心或打瞌睡學生, 即命令違規學生行到黑板前, 面向黑板雙手抬起放在黑板上 (如被警察搜身姿勢), 以藤條鞭打屁股。即使女同學亦不能倖免, 打至裙擺飛起、痛哭失聲。全班對此名老師儼然行笞刑體罰, 暴行、惡行十分反感甚至憎恨, 但敢怒而不敢言。對其所授課程、上課視為畏途。當時老師體罰學生實屬常見, 體罰大多是用間尺、雞毛掃、藤條打手板懲罰, 從未見過或聽過有此嚴厲、嚴苛體罰。
忘記在什麼情況下, 此位張老師略略透露自己身世, 自稱乃來自馬來亞之華僑。相信另有一個動人或悲酸故事, 以至令此位非常老師心理變態, 但全班對答案並無興趣。張老師每每在問完問題時, 同學答錯後, 會講: "你去種番薯喇!" 後來解釋此句話乃馬來亞華僑俚語: "你去死喇!"
六十多年前舊事清晰記得, 兩位非常教師容貌歷歷在目, 大腦記憶體真是十分神奇、奧妙!
sinnet00 2024-4-2 12:31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九) 祝由術 中醫師
引言
如果見到道士畫符念咒、燒符沖飲, 相信會與筆者想法相同 - 一定是呃神騙鬼斂財之術。偶然閱讀相關資料, 獲悉係一門道家神秘醫學; 權威中國醫學巨著「黃帝內經」 亦有記載稱為祝由術。與許多古代醫術、醫學一樣已經失傳, 極為可惜!
祝由
祝 - 敬祝、有恭敬之意;
由 - 疾病產生的原由、來由;
合起來講就是恭敬查明病人患病的原因。
翻查資料祝由術歷史追溯到遠古較早的古代; 我國史學界在中國歷史分期上, 多稱商、週、秦、鴆時代為上古; 有時亦兼指史前時代。
祝由這個詞的出現,最早是在《黃帝內經•素問•移情變氣論》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按照多數學者的看法,《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應當是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說,祝由在2400年的古代,已經成為人們常用的治病方法和手段。
祝由一詞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上卷,素問篇,第十三章------移精變氣論。
後世中醫有祝由科,借畫符等形式改變影響病人的心理和氣場,對某些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祝由術
巫術在古代又被稱為祝由之術,是一項崇高的職業,它曾經是軒轅黃帝所賜的一個官名。當時能施行祝由之術的都是一些文化層次較高的人,他們都十分的受人尊敬。 祝由術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本法在中國廣為流傳.多由師傅帶徒弟的方法,口傳心授。
祝由其後成為中醫體系獨立一科,例如明代太醫院設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 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
中國醫學、醫術有幾千年歷史源遠流長, 可惜因為多種原因, 未有正統傳授醫術, 部份已失傳、流失; 百年前已為西醫超越, 香港醫學界已成為西醫天下, 中醫已淪為輔助、次要甚至聊備一格。近年可能是與回歸有關, 香港中醫藥活躍起來, 逐漸為市民接受蓬勃發展。中醫治療中心、診所、中醫藥館如雨後春筍, 市民有很多選擇。筆者求診經驗, 所遇多是江湖郎中, 少見醫術高明真材實學醫師; 即使宣傳是清代御醫傳人開設什麼堂或自詡三代從醫亦不過爾爾。大多是讀過中醫課程、邊診症邊學習以取得臨床經驗, 以此職業為生。要遇到醫術高明仁心仁術醫師端靠運氣, 中醫師業界美其名為醫緣、人夾人緣。如有重病、重症, 尤其須用手術治療之病症, 還是西醫較為可靠, 因始終有嚴格管制, 如是病後補養、固本倍元, 方可考慮中醫; 有謂中藥王道不似西藥般霸道, 是耶非耶?普通疾病所用草藥廉宜, 惟收效慢; 至於滋補或固本培元藥材甚為昂貴, 且要長期服用才收效, 普羅大眾實不易負擔。
認識中醫師
五、六十年代童年時認識兩位執業中醫之街坊。一位人稱其伯, 筆者稱其契爺, 乃退休多年中醫。當時已七十多歲, 雖白髮蒼蒼, 惟精神矍鑠、聲若洪鐘; 措辭舉止斯文有禮、一派學者風範。雖已退休, 惟契爺 (其伯) 甚有愛心, 如有熟悉街坊 (尤其小童) 請求診治, 仍免費診症, 故小孩多稱其契爺。據聞數代從醫家傳醫術, 退休後才搬至當時居所, 並無在坊間掛牌行醫。其伯結縭多年膝下猶虛, 故並無傳人。
第二位姓孔, 是距離三間屋之遙鄰居。當時孔醫師年三十多歲, 乃一名港島巴士司機 (或售票員)。經多年研習醫書、醫術、辭職掛牌執業醫師。因從未向其求診, 亦無聽過有關診治醫術口碑, 故不知其醫術高明與否? 多年前曾返故居附近, 見到其招牌在一間店舖高掛、多人輪候求診, 相信其醫術有一定水平, 方能在業界站穩, 懸壺濟世。
水龍吟 2024-4-17 15:18
睇睇會唔會有更多人提供相關照片, 更具歷史感,
不過目前都多謝樓主分享
sinnet00 2024-4-18 13:05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十) 中醫藥 - 中華文化衰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可惜受種種情況影響下, 中華文化逐漸在香港衰落, 中醫、中醫藥傳承更是每況愈下。中國醫學、醫術源遠流長、文化價值毋庸置疑, 時至今天不知什麼原因不單未能將此寶貴優秀文化承先啟後, 且有每況愈下, 衰落、沒落、淪落之勢。
近年屢受勞損、傷患困擾, 腰膝痛症屢醫不愈。遍訪中西名醫包括骨科專科、針灸、 物理治療等等都不見效; 只能治標不能根治。多年來腰膝舊患持續復發 (尤其是天氣變化之時), 被迫放棄摯愛運動 - 網球, 已絕跡球場多年。延醫就診屢醫罔效, 痛症時好時壞、病情反反覆覆。綜合各方結論 - 傷患勞損可治 (標), 年老關節退化乃不治之症。曾多次到北京同仁堂 (及其他著名中醫診所) 求診, 駐診醫師自稱三代從醫家學淵源; 診斷為年老血氣不足, 血脈不通而引致腰膝痹痛。多次求診、不知服食多少劑藥, 療效不彰並無寸進。每次診金連藥費盛惠一千大洋 (長者優惠八折), 真要投訴被此等庸醫行騙損失近萬。試想北京同仁堂赫赫有名、招牌響噹噹, 乃清朝一位御醫退休後所創尚且如此, 何況其他中醫師? 此痛症已纏擾十幾廿年, 期間除向骨科專科西醫求診外, 亦曾多次向中醫求診, 亦有用其他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針灸、專業脊醫、游泳/水療等方法都不能根治痛患。
求診所遇到中醫師盡屬庸庸碌碌、泛泛之輩, 並無真材實學。中國歷史上不知出了多少位起死回生名醫, 何以近年求診之中醫師人數達十位之多, 都未能遇到濟世為懷、具真材實學良醫? 何以現今所遇之中醫師都是欺世盜名、只懂三招兩式走江湖之郞中? 近年中醫院、中醫診所如雨後春筍, 藥店幾乎多過7-11便利店, 可知利益之龐大, 中醫從業員趨之若鶩、紛紛投入市場分享利益; 所見所遇俱是濫竽充數之輩。華佗、扁鵲、張仲景、李時珍等在天有靈, 都會因醫學、醫術失傳而搖頭嘆息!
何以中國醫學、醫術不能在港發揚光大, 光耀中華文化? 是否中醫師、從業員都急功近利只想搵快錢, 不肯花費時間鑽研醫術, 以致中華文化衰落?
sinnet00 2024-5-11 11:49
50-60年代香港人生活情況
(十一) 九龍城寨 - 藏污納垢三不管之地
近日觀賞完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勾起對九龍城寨回憶。
前偵緝警司藝人陳欣健接受訪問時透露1967年任職幫辦,駐守九龍城警署時專責城寨治安工作。當時掃蕩城寨內黃賭毒工作由一隊掃毒組專責處理,其他執法單位或其他執法部門 (如海關) 不會進入城寨執法。
1970年有一晚收工後,筆者因好奇心驅使跟隨同事入九龍城寨觀光,到傳聞藏污納垢三不管之地觀賞小電影及真人表演。城寨運作如戲院或戲棚一樣,有賣票員及收票員。開場之前,收票員大嗌: "有飛揸飛,有飛揸定黃飛,冇飛吟定 X 蚊";或者 "有飛揸飛,有飛揸定紅飛,無飛吟定 X 蚊。"
註:
小電影與真人表演收費不同,所以有分黃飛 (小電影),紅飛 (真人表演)。收費及收票員對白/口號印象模糊,大概是如此。
因年代湮遠,實際「票價」、收票員獨白、口號已無記憶。
其後網上搜集資料時,在YouTube看到相關「九龍城寨」片段中,自小居住在城寨演員羅莽憶述兒時曾聽過「真人表演」收票員大嗌: "有飛揸定飛,冇飛揸定「雷其」(兩元)。" 相信當時「票價」是兩元,但羅莽並無講出是什麼年代;羅莽現年72歲,照此估計當時是60年代。
小電影成年人都曾觀賞過,毋須描述。
真人表演環節首先由一位長髮遮蓋部份臉孔全裸「美女」出場,表演玩蛇及用「特技」飲汽水。
重頭戲由一對男女上台亮相表演,表演場地在台上中間。觀眾站立台下圍觀,互相擠壓爭取最佳位置觀看。一對道友道姑台上搏鬥,台下觀眾目定口呆,嘴角流涎、猛吞口水、醜態百出。筆者感覺全無美感,只感到胃部翻騰、腸胃不適。此後,並無再度入九龍城寨「觀賞」表演。
1979 鏗鏘集-九龍城寨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hk5oxj5uM[/url]
[[i] 本帖最後由 sinnet00 於 2024-11-4 21:28 編輯 [/i]]
sinnet00 2024-5-11 11:54
(十一) 九龍城寨 - 藏污納垢三不管之地
「轉載」
曾幾何時,九龍寨城予人感到是一處龍蛇混雜、三山五嶽甚至藏污納垢的地方。七十年代末,因為工作關係有數次進入寨城的體驗,那時要相約受訪者在寨城外滿佈無牌牙醫的入口通道以便引路,尤其那裡的道路縱橫交錯,很容易迷途,而且電力供應不穩,經常停電以致不見天日,白天都要摸黑上路,沿路都嗅到食物加工場滲出的氣味,魚蛋製造工場、砵仔糕工場、燒味工場比比皆是,印象最深刻的該是龍津路,其次是打鐵街、西城路、光明街、龍城路、老人街以及社公街等等,都是當年受眾所報的住址,常常在處理的文件上出現。寨城裡黃賭毒樣樣齊,食白粉的癮君子亦堂堂正正在大街上吸食追龍,「發財埋便」的賭檔多的是,不怕你呆,只怕你不來!據說龍城路是最多妓寨的一條小巷,從一些妓女口中得知,其中一個女孩,九歲時被賣到寨城,在這一行一幹便四十多年,而又因為無知及恐懼而甚少離開此地外出,在這個不見天日的角落渡過大半生歲月,令人唏噓嘆息!
[[i] 本帖最後由 sinnet00 於 2024-5-12 10:42 編輯 [/i]]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