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轉載)索達吉堪布,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我所親見的邪淫消福報真事, 殺牛食牛果報十則, 怎樣才是對佛經最好的供養,宣化上人

公園加加速裙 2024-4-7 12:32

[size=4][b]索達吉堪布:供僧產生的福報,這輩子就能夠看到



供養與布施一樣都是積累資糧的殊勝法門。供養的對境一般指佛法僧三寶、金剛上師以及父母等。以清淨的發心盡己所能普作供養,則對境越殊勝,功德越大。有些懂因果明事理的大人物,比如梁武帝、阿育王、給孤獨施主等,他們常喜供養三寶,興建寺院佛塔。此等大人物的地位、財、權,皆是往昔行布施供養等善法所感得的果報。
德護如來應世期間,一位貧民手握豌豆行至路途喜逢佛陀托缽入城,生起極大信心,將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缽中,兩粒接觸到佛的胸部。以此功德,貧民於後世成為轉輪王,統治四大部洲八萬年,後又報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萬年,繼而於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釋王朝與帝釋平起平坐,執掌國政。由此可見,依供養所獲功德福報不可思議。
然而世上那些愚昧無智的卑劣小人不懂因果,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如草尖露水般的安樂和利益,不曾供養一分一厘。當看到許多大人物廣作供養之時,不隨喜不贊歎,反以輕蔑的態度加以詆毀。嫉妒心粗重且又貢高我慢之人看到別人行善供佛及僧,就如利刃直入其心般難忍,似乎別人做功德耗盡了他的財富一樣。一些人積累了很多財富卻捨不得供養上師及僧眾,當見到別人在供養上師之時,往往會露出鄙夷之態,極盡誹謗之能事,說供養的對境不殊勝,或言“供養者發心不清淨,供養物來源不清淨”等,而他自己的財產卻是作“伏藏”,可能永無開取之期。
另外,供養的對境,不能局限於真正的大菩薩和具德的高僧、密宗金剛上師,還應對清淨戒律、聞思修的整個僧眾普作供養。按《俱捨論》的觀點,供養僧眾的功德於今生即能現前善報,且下世還會繼續享受善果。所以,條件具足的時候應作供養;條件不具足時,見他人供養應深深地隨喜贊歎,這樣也能得到與供養者同等的功德。
熱衷世間慈善,卻不喜供僧,這就是福報不夠的表現。
從前有一對夫妻,當他們財產富足時未能上供下施,後來他們的財產全部用光了,淪為一無所有的乞丐。他們擔心以後生生世世都會成為乞丐,便想對僧眾作供養。這對夫妻在空空的倉庫裡仔細尋找,結果竟然找到了一枚金幣,他們將金幣放在裝滿淨水的瓶子裡供養僧眾,僧眾用這瓶水來洗腳,並用金幣買了鮮花,從而享用了他們的供品。以此福德,這對夫妻無論轉生於何處,剛一出生,家中便會出現一個縱廣八肘的水井,而且井中能隨欲出生金銀財寶。
這對夫妻以供養僧眾的福德,後世無論轉生於何處,家中都會出現一口能出生金銀財寶的水井。從世間的眼光看,這似乎有點太玄了,但這的確是事實。有福報的人家裡出現財寶是很正常的事。前年我去東北一個油田時,有些人的地裡一挖就能出油,這些人很快就發財了,而他們的鄰居在地裡怎麼挖也不出油。藏地也有這樣的情況,在爐霍、道孚那一帶,有些人家的田裡能挖出許多金子,而緊挨著的人家的田裡怎麼挖也挖不出金子。所以人和人的福報的確有差別。
要想致富,必須要有福報。有些人想:我這麼聰明能干,為什麼發不了財?其實聰明能干不等於有福報,如果前世沒有積累資糧,再聰明能干也沒有用,甚至連飯碗都找不到。而前世積累過資糧的人,即使不是很聰明能干,也照樣能發大財。我認識有些大老板,他們連字都不會寫,每次簽名的時候都很麻煩,想找別人代簽,別人也不願意,實在沒辦法就隨便畫一個符號,但他們的財富卻遠遠超過很多知識分子。
通過上面這對夫妻的公案,大家應當認識到,僧眾是非常殊勝的福田,供養僧寶福田能夠出生巨大的功德。我一直有這樣的觀點,具有福報者才會值遇殊勝的福田,而沒有福報者很難值遇,即使遇到了也不一定會生起信心。去年我們學院的大經堂竣工後,很多喇嘛都贊歎說:“現在每天有那麼多僧眾在經堂裡聞思修行,這些施主們的福報真大啊!”而有些人在作慈善方面很有興趣,他們願意建學校、修橋、築路,但對供養僧寶福田卻沒有興趣,這就是福報不夠的表現。
—恭摘自索達吉堪布《藏傳淨土法》[/b][/size]

公園加加速裙 2024-4-7 12:32

[size=4][b]揭秘生活中的因果:五福臨門



五福出自《尚書》,長期以來,一直做為評價人生得失的一種標准。
五福指: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其中長壽是福報的基礎,人的福報都是需要時間來享用的。富貴,富指財富,貴指地位。康寧指平安與健康,好德指德行。善終死亡時的狀態,這種狀態決定來世的去向。
五福與我們歷生以來積累的福報有關,這是先天的。通過命理、卦象等等方式,可以推算出先天帶來的福報的數量,以及成熟的時間表。後天的影響也能很大程度上改變這五福,下面講一下五福的後天改善方法。
1、長壽,最直接快捷的改善方式是放生。放生是延長別人的生命,根據因果律,延續別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就相應地得到延長。
2、富貴,財富從施捨中來,尊貴從謙恭中來。
施捨的對象為福田。所謂福田,就是給自己種福報的地方。想下福報的種子,得找一塊良田耕種。人世間最肥沃的福田是父母,所以孝敬父母才是福報的根本。不孝的人,是斷了根。無根之草木是長不好的,即使暫時表面繁盛,也經不起風霜與炎熱的。
佛門也是一塊很大的福田。比如印佛經及導人向善的書籍,供養如法修行的僧人,捐建寺院佛像等等。這些行為的其中一種意義是,能讓佛教這種導人向善的宗教長存世間,有益於很多看得見及看不見的蒼生,所以福報是極大的。
再則是施捨給需要幫助的人,比如貧無衣食的人,缺衣少藥的人,生存能力弱的殘疾人,讀不起書的孩子,遭受災難急需幫助的災民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福田。施捨出去時,不要心存驕慢,“嗟,來食”的態度就不好。佛門有個偈子:“所為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前兩句說的是施捨的行為,後兩句強調的是施捨時的心態。快快樂樂施捨出去的財富,日後回報的財富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以不高興的態度施捨出去的錢財,回報的僅是錢財,這些錢財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這世上有錢但不快樂的人比比皆是,因為財富多了而反生煩惱的人也比比皆是。
施捨也包括心靈的安撫、細微末節處的一些善舉。比如在公眾場合彎下腰揀一下垃圾,也是布施,這是布施給別人一個干淨的環境。
若想成就尊貴,對一切生命的尊重是最重要的,謙恭之心成就尊貴。有一些人進寺院就不願意磕頭,這是驕慢心的表現。佛並不指望你嗑這個頭,嗑頭實際上是為自己做的,是在消除自己的驕慢心。驕慢造就低賤,所以嗑頭的過程實際上是在消除自己的低賤,成就自己的尊貴。
修慈悲心也是成就尊貴的最有效途徑之一。真心待人的人,願意罩著別人的人,豈有不受人尊重之理?放生與施食也是成就尊貴的有效方式。助人者天助之,根據因果律,成就別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3、康寧,指健康與平安。放生與施食是最有效的途徑,給貧病之人施醫施藥也是一種大福德。放別人一條生路,到了關鍵時刻,天地也會留有你一條生路的。有此善心善行,總是能夠絕處逢生。除了前世帶來的極重的惡業外,平時不把事做絕的人,是不會被逼上絕路的,總是會有網開一面、絕處逢生的機會。做事太過了的人,碰到事往往沒有迴旋餘地,動不動就是絕殺招。
4、好德。這才是根本,一切福德皆成就於此。心就是福德之田,耕好心上這塊田,福報自然從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增廣賢文》言:“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方寸地指的是心田,這是福德澤及子孫之意。
5、善終。死亡的方式決定了來世的去向,所以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人不能只盯著腳下三寸遠,生命還在流轉,得為自己的未來留點後路。來世的去向,與心態與業力密切相關。太過自私、偏執、暴戾的人,落惡道的機會就大增。反之,慈悲、平和就是善道的通行證。以殺生為業的人、殺人、虐待父母、壞事幹得太多太絕的人、沉溺於邪淫的人、太過貪婪且自私的人,都是三惡道的預備人選。有孝心的人、多行善事的人,素食的人,多入三善道。
上述是自己改善與成就福報的一些方法,佛教中有自力法門與他力法門,上面就是自力。
自己力量不足,借助外力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佛菩薩的蔭護就能很好地改變人的命運。比如受皈依就是一種很大的福德,佛門的護法可保人平安、少受不必要的傷害。再如受戒,有戒神的護持,能讓人所受戒的那一方面增大福報。比如持守不盜戒,可得此生衣食不缺,未來數十萬世衣食豐足之報;持守不殺生戒,可保此生不再受意外及鬼神的傷害,未來生生世世平安健康。當然受戒益處很大,但犯戒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很有可能入地獄。所以一定要對自己有把握再去受戒。
活在人世間,學會感恩是極為重要的。比如有的人,得別人多大的好處,都覺得理所當然,甚至連自己的父母的恩情都感受不到。稍有不如己意,就怨天尤人,似乎滿世界都對不住他,從不知道反省自己的原因。為什麼別人受敬重你不受敬重?別人受關愛你不受關愛?有客觀的原因,但更多與自己的心態與行為息息相關。還有的人老是喜歡以惡意去推測別人,別人對自己的善意,總是拿別人當小人之心看待,弄得自己的世界一片灰暗。你能不能陽光一點?這種不知反省、不懂感恩的人是沒辦法救助的,這樣的心就是個填不滿的無底洞。佛門、善神們並不期望你的回報,但你應當給你自己的心安個底,否則這個心是裝不進福報的,有多少福都漏得完。
說起漏福,不孝、邪淫、不當之財、殺生等行為,都是折福的行為。福要積,還要守得住。積福如同往桶裡裝水,上述不當行為就是那桶底的洞,上面裝進來又從下來漏走了。
再則要懂得惜福,天大的福都經不起揮霍。這就象森林與水土流失之別,有森林的地方,下雨了會涵養起來,清水長流,水土流失的地方卻是暴雨來了,很快都流走了,剩下的是長年的乾旱。同樣的水量,不同的方式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過日子要有個長遠規劃,不能老做月光族。對福報同樣要有節制,凡事都是有定數的,用完了就沒有了。所以別老想著多拿多占,拿的占的都是在消耗你福報,天下從來沒有白吃的午餐。[/b][/size]

公園加加速裙 2024-4-7 12:33

[size=4][b]我所親見的邪淫消福報真事[/b]


[b]五月中旬,我們溱東平安駕校全體學員都去鹽城樁考;臨考前一晚,我們都住在當地一賓館裡,眾人都百無聊耐地呆在房間裡看電視。[/b]

[b]獨有一在泰州辦廠的秦某某難耐寂寞,遂約住在樓下的一前來考試的女孩一起打車去市區玩,二人一直瘋狂玩到深夜一點鐘才回;中間發生了什麼,眾人多有猜測。[/b]

[b]但據我知:此中年男子家中已有妻室,並有子女,在練習期間二人就經常在一起吃飯和買東西,那女孩也早已訂親。[/b]

[b]一夜無語,話說當天:考試時那女孩和那秦某某都排在前面,但都被刷下;特別是那中年男子在考試中更是不可思議、很邪門,據看到的人講他考第一把時正進庫、移庫、反倒庫都做得很好,只要把車開出停好就及格了,然而奇怪的事發生了,在出來時車尾不知何故觸到外圍紅外線,只得重來;第二遍時,又是同樣毛病,車尾如被鬼神所拽,又觸到紅外線於是考試不及格。[/b]

[b]那女孩早先四月已考過一次,此次乃補考,但也沒考過,還替下一個人舉牌禍害別人一把,可見此女真乃紅顏禍水![/b]

[b]話說此男子亦是一信佛之人,但都流於表面,不肯真心依佛經去嚴謹生活;據他在跟我談論佛法時,他亦曾深受地藏菩薩大恩,那是幾年前的一個晚上,他正在睡覺當時已是深夜,於睡夢中他看見一位身著紅色袈裟的高僧在看經,彼問“大師看什麼經呢”;高僧答道:你不會自已看麼?當他正准備去看時,忽然聽到孩子哭聲,於是就醒了,醒時就看見自已小孩正在抽痙,於是敢快送送到醫院急救,所幸搶救急時,孩子無事![/b]

[b]彼考前一天曾請我用地藏占查輪,所得占相為障礙速得除,彼甚喜悅,考前他又興匆匆問我:“我的業障不是都消除了嗎?”我知彼昨晚行徑,一語雙關地規權勸道:"我不知道,萬一你又做了什麼事加重你的業障了?”[/b]

[b]後據知情人說,此人那晚確實是不懷好意地約那女孩出去,但那女孩也很老練,沒讓他得手!彼反而又起淫念,想下次搞到手;悲哀啊!彼人不思報答佛菩薩大恩,反而一而再三地起邪念惡意,彼縱然有福報,也經不住一削再削![/b][/size]

公園加加速裙 2024-4-7 12:34

[size=4][b]殺牛食牛果報十則



【一】《四香筆記》雲:吾邑桃溪某,常屠牛。道光元年四月初十日正午,忽陰雲蔽空,蜚電著人,雷火繞身,面焦肉卷,號痛垂絕,火灼處蛆動肉中。自抓其肉,片片啖之,大聲曰:“牛肉好吃否?”肉盡聲嘶,遠近奔視,數月乃斃。此殺牛,雷焚其身之報。
白話:《四香筆記》中說:我們縣的桃溪地方某人,經常屠宰耕牛。道光元年四月初十日這一天的正午,忽然陰雲蔽空,飛馳的閃電擊中他,雷火環繞他的身體,面部焦黑,身上的皮肉綻開,大聲號叫喊痛,幾乎要死了,被雷火灼傷的地方有蛆蟲在肉中蠕動。自己用手抓自己的肉,一片一片吃掉,大聲說:“牛肉好吃嗎?”皮肉都被吃盡,聲音嘶啞,遠近的人都跑過來看,幾個月才死掉。這是因為殺牛,遭到雷火焚燒其身的果報。
【二】吾邑五都,葉某,業宰牛,暴病死。越日,復蘇,臀膚青腫,大呼病甚,蹶然而起。將出戶,妻女止之,不聽。至村市,刺刺向人曰:“閻君命我苦勸世人,切莫作惡似我。冥府酷刑,不比陽世。”語未終,嗚咽淚下,沿門告畢,蹣跚而返。其女候於戶,遠見之,呼母曰:“來,來,爹歸矣!何牛首而人身也?”母呵其讕語,趨視之,某已踵戶,首仍人也。登床復死。此道光初年事。
白話:我們縣的五都地方,有個姓葉的人,以宰牛為業,一天突然暴病而死。第二天,又蘇醒了過來,臀部的皮膚又青又腫,大聲叫苦,忽然就起來了。將要出門去,妻子女兒阻攔他,不聽。到了街市上,接連不斷地向人說:“閻王爺命我苦苦勸告世人,千萬不要像我這樣作惡。冥府的酷刑,與陽世的可不一樣。”話還沒說完,痛哭流涕,挨家挨戶勸告完了,踉踉蹌蹌回家。他的女兒等在門口,遠遠望見他,叫母親說:“來,來,爹回來了。為什麼是牛的頭、人的身體呢?”母親呵斥她亂說,過來看,葉某已經到門口了,仍是人的頭。躺到床上以後又死了。這是道光初年的事情。
【三】吳錫蕙雲:嘉慶二十五年,上高縣大旱,禱雨城隍廟,有請沙鸞者,神示雲:“天降旱災,由溉田用牛骨燒灰,故旱繼以蝗。若能禁止,可回天怒。”眾於是勒石永禁,甘澍立沛。此燒牛骨灰旱蝗疊災之報。
白話:吳錫蕙說:嘉慶二十五年,江西省上高縣大旱,在城隍廟祈雨,有請沙盤扶乩的,神明降示說:“上天降下旱災,是由於澆灌農田用牛骨燒灰,所以旱災之後緊接著是蝗災。如果能禁止,可以挽回天意。”眾人於是刻石立碑永禁燒牛骨灰,隨即甘霖普降。這是燒牛骨灰,導致旱災、蝗災的果報。
【四】劉大昌述雲:嘉慶十四年十一月,廣豐巷村,劉姓二人,見人郊外埋自斃老牛,掘而烹食之,突患惡疔,滿身腫潰,前後狂叫而死。
白話:劉大昌講述說:嘉慶十四年十一月,廣豐縣的巷村,有兩個姓劉的人,看見有人在郊外埋葬自然死亡的老牛,挖出來烹吃了,突然患上惡瘡,滿身腫脹潰爛,相繼狂叫著死了。
【五】徐蓮麓述雲:豐邑四十八都,農家徐璋兒,強有力,半生不知湯藥,能肩谷三石而行,了不見重。一日飽啖牛肉,腹脹死。時嘉慶十三年八月。
白話:徐蓮麓講述說:豐邑的四十八都,有個農戶叫徐璋兒,強壯有力,半生沒用過湯藥,能肩扛三石糧食行走,一點兒都不覺得重。一天,飽食了很多牛肉,腹脹而死。當時是嘉慶十三年八月。
【六】王念莪述雲:道光十五年,豐邑浯溪某,酷愛牛肉。適裡人約拜靈山李真君祠,甫出門外,見水濱牛腸一具,拾而烹食之,乃逐眾去。行未半,突患絞腸痧,斃於路。
白話:王念莪講述說:道光十五年,豐邑浯溪的某人,酷愛吃牛肉。當時正逢鄉人相約一起去朝拜靈山的李真君祠,剛出門外,看見水邊有牛腸一副,就拾起來烹吃了,然後跟隨眾人去了。走了還沒一半路,突然患上了絞腸痧的病症,死在路上。
【七】《戒牛錄》雲:宣城庾本淑,祖父不食牛,至嘉慶歷有年矣。一日,庾嬰疾,醫以牛腦合藥。向有饋牛肉者,則以給僕,自謂無罪。夢冕服緋衣神,叱曰:“汝豈食牛者耶?何腥聞若是?”庾以未食對。神命從官檢簿,曰:“汝雖未食牛,然藉病破戒,且以啖童僕,當奪壽。念汝有悔心,能勸百家不食牛,當還汝算。”庾默念世人信戒者少,設有餉牛者奈何。神微哂曰:“瘞之土可也。只恐念不堅,何憂行不廣?”庾寤,筆其事而勸世。此破祖父戒奪算之報。
白話:《戒牛錄》記載:宣城的庾本淑,祖輩、父輩都不吃牛肉,到嘉慶時候已經有很多年了。一天,庾本淑得了病,醫生用牛腦來配藥。以往有送給他牛肉的,自己不吃,就把牛肉給了僕人,自認為沒有罪過。一天,夢見頭戴冠冕、身穿紅色袍服的神明,叱責他說:“你難道是吃牛肉的嗎?為何這麼腥氣?”庾本淑回答說不吃牛肉。神明命令下屬檢閱簿冊,說:“你雖然沒吃牛肉,但是借生病破戒,而且把牛肉給童僕吃,應當削減你的壽命。念在你有懺悔之心,如果能勸說一百家人家不吃牛肉,就能還給你壽算。”庾本淑心想世人相信戒食牛肉的很少,如果有饋送牛肉的,該怎麼辦?神明微微一笑,說:“埋到土裡就可以了。只恐信念不堅定,還怕善行不廣大?”庾本淑醒了,把這件事記錄下來用來勸世。這是破壞祖輩父輩的戒律而遭到奪去壽算的果報。[/b][/size]
[size=4][b]【八】《玉歷鈔傳》崔夢麟記雲:棗強縣人,楊彩招,嘉慶十四年三月中旬,患寒疾,恍至東岳府,府主命鬼役,導觀陰曹刑法,剖膛炙背,哀號震耳,見一人身騎牛背,鞭牛,人即喊痛,自道生前酷嗜牛肉之報。
白話:《玉歷鈔傳》中“崔夢麟地獄見聞”一則中記載說:楊彩招,是棗強縣人,嘉慶十四年三月中旬,患了寒熱疾病,恍惚之間到了東岳府,東岳大帝命令鬼差,引導他觀看陰曹的刑法,開膛破肚,火烤脊背,哀號之聲震耳欲聾,看見有一個人身體騎在牛背上,用鞭子抽牛,人就喊痛,那人自己說是生前酷愛吃牛肉的報應。
【九】《因果實錄》雲:歸德醫生,尹某,延請之家,非牛肉不下箸。暴卒,入冥府,遇有同裡殺牛者跪堂下,見尹來,指曰:“他不吃,我不殺。”尹跪對曰:“他不殺,我不吃。”爭辯不已。冥王拍案大怒曰:“牛竭力耕田以養汝,汝忍殺之食之,究竟食牛之罪,與殺牛等。汝亦知多吃則多殺,少吃則少殺,不吃則不殺。殺牛者,著即打落地獄。汝在陽世,好食牛肉,且誤用方藥,醫死十一人,罰汝為牛,十一輪回,償藥死十一人命。”孝感林嗣麒還陽,述之。此嘉慶末年事。
白話:《因果實錄》說:歸德的醫生尹某,凡有人家請他去治病的,一定要吃牛肉,沒有牛肉就不下筷子。一天,突然暴斃,進入冥府,遇到同鄉一個殺牛的跪在堂下,看見尹某過來,指著他說:“他不吃,我不殺。”尹某跪著回答說:“他不殺,我不吃。”二人爭辯不已。閻王拍案大怒,說:“牛竭盡全力耕田來養活你們,你們怎麼忍心殺牛吃牛肉呢?總而言之,吃牛肉的罪過與殺牛相等。你也知道多吃就多殺,少吃就少殺,不吃就不殺。殺牛的,著令立即打入地獄。你在陽世,好吃牛肉,而且誤用方藥,治死了十一人,罰你變成牛,輪回十一次,以抵償被你治死的十一個人的性命。”這是孝感的林嗣麒還陽之後講述的。是嘉慶末年的事情。
【十】陳半癡述雲:道光二十年,婺源某,隨眾朝九華山,見殿壁黏“戒食耕牛圖”,啞然笑曰:“我卻不能不食牛肉。”言未了,僕地,流涎不止。眾知干神怒也。禱地藏王座前,頃,稍蘇,然已神癡矣。四顧狂觸,眾置輿中,過天寶村,憩其族人館中,館師適歸,因鍵其扉。其夜脫縶,室中書幾藁榻,狼藉遍地,似角牴蹄蹴狀。比抵家,家人齋醮,齊戒不食牛肉,許每歲七月晦日,神誕,虔拜九華。逾旬,神漸復,愯然起曰:“我苦矣!我犁田十余日矣!”蓋神攝魂附牛體,距謁廟時恰半月也。
白話:陳半癡講述說:道光二十年,婺源的某人,跟隨眾人朝拜九華山,看見大殿牆上貼著一張勸人的“戒食耕牛圖”,啞然失笑,說:“我卻不能不吃牛肉。”話還沒說完,就倒在地上,流口水不止。眾人知道這是干犯了護法神的憤怒。就在地藏王菩薩座前禱告,過了一會兒,稍微蘇醒過來,但是神情已經癡呆了。四處亂撞,眾人把他綁到車裡,經過天寶村,在一個同族的人開辦的書館中休息,書館的老師正好回家了,就把他關在裡面。夜裡掙脫開捆綁,房間中的書籍、桌案、床鋪,被弄得一片狼藉,好像用角觸、蹄子踏的樣子。等到回到家裡,家人舉辦齋醮,全家發願戒食牛肉,許願每年的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薩聖誕日,虔誠朝拜九華山。又過了十天,意識逐漸恢復,很害怕地起來說:“我受苦了!我已經耕田十多天了。”原來是神攝取他的魂魄附在牛的身體上,距離拜廟的時候恰好半個月。
【編者按】《玄帝箴》雲:“夫牛者,其形上列天星,其力下與地利。有功於世,無害於民。殺之者,國有刑法;食之者,幽有禍愆。牢字從牛,獄字從犬。不食牛犬,牢獄永免。”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說:“殺業至重,牛有功於稼穡,殺之業尤重。”我國古代以農立國,耕牛是重要的勞動力,象徵著農民的樸實和善良。朝廷往往立法嚴禁屠宰耕牛。民間向來有“戒食牛肉”的傳統。在古代,吃牛肉是造反和背叛的象徵。道教也有所謂“四不吃”的戒律:牛肉、狗肉、烏魚、鴻雁,第一不能吃的就是牛肉。牛是仁畜,終生勞作,忠厚踏實、任勞任怨,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有功於社稷、有恩於人民。所以殺牛、吃牛肉,是自私自利、愚癡殘忍、不仁不義的行為,必定感召惡報災禍。祈請世人務必重視,引以為戒。素食戒殺放生,從戒食牛肉開始。(摘編自《勸戒錄類編》,梁恭辰原著)[/b][/size]

公園加加速裙 2024-4-7 12:35

[table][tr][td]

 

 
[/td][/tr][/table] 
[size=4][b]怎樣才是對佛經最好的供養?



怎樣才是對佛經最好的供養呢?就拿金剛經來舉例。
這個金剛經,他可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所以呢,佛祖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如果有金剛經的地方,那天人阿修羅都應該供養啊,就象供養佛塔一樣,恭敬作禮圍繞,用這個鮮花、香等等來供養。
所以呢,如果你家裡有金剛經,那就應該恭敬的對待,不要隨隨便便亂扔亂放亂塗亂畫。
怎麼個恭敬法呢?你自己想想。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這本書是你的傳家寶,是你祖祖輩輩用鮮血和生命來捍衛的,你會怎麼對待呢?
你對法寶恭敬,那自然就有福報。印光大師說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
有人說,好吧,那我恭敬供養,供養佛我大概知道一點,可以供養香啊、花啊、清水啊、果品啊、燈啊......
那應該怎麼樣供養法寶呢?
供養這個法寶呢,最好的方式當然是以恭敬心來學習佛法,按照佛法說的去做,有機緣的話隨緣傳播佛法。
不是說你搞個15噸佛經放在倉庫裡就是供養法寶了。
如果大家要助印佛經,不妨先考慮如何傳播,再考慮如何制作。省事的方法也有,就是直接捐款給專業的機構,例如弘化社之類的。
這個是對我們自己的要求,至於說其他人喜歡怎麼樣印佛經,我們千萬不要去批評人家。
為什麼呢?不同的人,應當用不同的標准去引導。
說個小故事:
有一天,有個比丘在樹林中的蓮華池邊上經行。什麼叫經行呢?你暫時可以簡單理解為吃完飯之後,為了避免打瞌睡,一個人繞圈子散散步。
他在這個池邊上呢,聞到了花香,心裡覺得很享受。
這個時候呢,池神就對他說話了:你怎麼回事啊,在林子裡頭禪坐好好的,卻跑來這裡偷聞我的香氣。因為你的心著在這個香上面了,以前哪些已經戰勝的欲望,現在又蠢蠢欲動了。
剛剛說完,有個凡夫跑過來,把這個蓮華摘了很多走,還把這個根也弄出來,那大約是一片狼藉。
面對這個凡夫,池神卻一聲不吭。
比丘就覺得很冤枉了,說:這個人破壞你的池子,采你的蓮花,你不出聲,我呢,才在你的池邊走走,你就罵我偷你的香,這叫個什麼事啊?
這個池神怎麼回答呢?
他說:這個世間的惡人,經常在罪惡之中,就好像在這個大糞當中泡著,頭都淹沒了。我可不想跟這樣的人說話。
你不同啊,你是學禪修行人,卻貪圖香味,這樣會影響你的修行的,所以才來罵你呢。
你呢,就好比一塊白毛毯,上面有個黑點,大家都能看見。
而那個惡人呢,就好像黑衣服上面有個黑點,誰興趣去管他呢。
所以呢,對於不同層次的人,其實應當用不同的標准去引導。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有人用高標准要求你了,那可不要發脾氣啊,那要恭喜你,說明別人看得起你了。
有人說,這個好,我最喜歡看得起別人了。
你看得起別人是好事,不過不要用池神這種方式。
為什麼呢?因為你不是池神啊。
有人說,我學這個金剛經之後,也沒發現有人看得起我,不過欺負我的人倒是經常有呢,我應該怎麼辦呢?
那也要恭喜你,這大約就是很多人想要的消業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b][/size]

公園加加速裙 2024-4-7 12:36

[size=4][b]宣化上人:四種決定清淨明誨淺釋[/b][/size]


[size=4][b]文章來源:摘自宣化上人講述《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b][/size]

[size=4][b]【楞嚴經原文(下同)】[/b][/size]

[size=4][b]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b][/size]

[size=4][b]【宣化上人講述(下同)】[/b][/size]

[size=4][b]  這時阿難尊者在大眾中,整理一下衣服,合掌恭敬,頂禮佛足,感佛開示,明白旋流反聞,次第解結的事跡,故心裡亦得到圓明快樂。悲喜交集,又憐憫未來眾生和他一樣迷途未悟,為了眾生之緣故,就稽首對佛說:大慈悲的世尊,我現在已明白成佛的法門,依照耳根去修行,絕對不疑惑而一定會成功的。[/b][/size]

[size=4][b]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b][/size]

[size=4][b]我時常聽世尊說:自己還未得度,而要先度別人,是菩薩的發心。自身已覺悟圓滿,又能使別人覺悟的,是如來入世所做之世。我雖還未得度,但我願意先度末劫一切的眾生。[/b][/size]

[size=4][b]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b][/size]

[size=4][b]世尊,末法的眾生,離開佛太遠,就會有恆河沙這樣多的邪師,大說邪法。那麼,初發心的眾生,想要攝心修道,從耳根來修楞嚴正定,怎樣才能使得他們安立道場,離開邪魔的擾亂,使他們能安心修習,對菩提心能念念增長,不被邪魔所屈服而退失呢?[/b][/size]

[size=4][b]邪師專門講邪知邪見的事,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好像淫慾是不好,但他們竟贊歎為好,投人所好,令人迷惑。[/b][/size]

[size=4][b]菩薩有時教化眾生,因機逗教,亦用愛語,但這是慈悲心,不是私慾心。有時知道眾生貪於色慾,故偶然亦現身說法,好像中國唐朝,有魚籃觀音的故事。相傳在某時,村人都不信佛。觀音菩薩便化現一賣魚女人,生得十分貌美,人見人愛,尤其一般青年男人,更追逐裙下,要求和她結婚。魚籃說:“我一人只能嫁一夫,你們這樣多人,故要經過選擇。選擇的方法,是限三天內誰能背誦普門品便算合格。”當時村裡最少有百余青年男子,他們都爭著背誦,結果三天後,就有五十餘人入選。人數太多,要再經選擇,這次是限七天內,要背誦金剛經。結果七天內又有二十餘人合格。人數依然太多,故再限凡在十五天內能背誦妙法蓮華經者為入選。這次只有一個姓馬的青年合格,因此就選為新郎,擇日完婚。想不到洞房之夜,新娘心髒病發,便一命嗚呼!大家都十分悲痛,為她料理後事。這時忽然來了一位老和尚,問你家為何悲傷。大家將情形詳告。老和尚說:“不會死的,這只是觀音菩薩化身來教化你們!”眾人不信,便開棺檢驗,果然棺裡空空不見屍體,不知何時跑掉!結果村人都皈依佛教,馬新郎更感人生無常,便看破一切,捨俗出家修道。[/b][/size]

[size=4][b]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贊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b][/size]

[size=4][b]佛雖然是如如不動,但為利益眾生而請法,佛亦會生歡喜的,故稱贊阿難說:“善哉善哉!如你所問,要怎樣安立道場,來救護末劫的眾生,使不至沉淪陷溺於邪師說法,而失去菩提心。你聽我說吧!”阿難及大眾都唯諾願聽。[/b][/size]

[size=4][b]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b][/size]

[size=4][b]佛告訴阿難,你不是時常聽我所說毗奈耶,即大小乘律藏中的道理嗎?如果發心修行,一定要依照這三種決定義來修。所謂攝心為戒,這是止惡防非的好方法,有了戒好像混水澄清而能生定,由定發慧。淨極光通達,通達就是開悟有智慧,這叫做三無漏學,不再漏落於三界,不再著於空有二邊的意思。[/b][/size]

[size=4][b]我人為何不成佛?就因為不能攝心,不能攝制狂心、攀緣心。一天到晚,妄想紛紛,盡打人家的主意。現在要把攀緣心攝回來,不要向外跑,要把它制在一處,才有定力,才能生智慧。[/b][/size]

[size=4][b]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為戒。[/b][/size]

[size=4][b]阿難,為什麼我說攝心為戒呢?因心為戒本,若能攝住,制伏一處,就是持戒。若不能制伏而放縱之,就是破戒。[/b][/size]

[size=4][b]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b][/size]

[size=4][b]假若所有一切世界六道眾生,他們沒有淫慾心,就不會隨生死流轉,而能斷生死流。[/b][/size]

[size=4][b]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b][/size]


[size=4][b]你發心要修正定,目的在超出塵勞,脫離生死,但淫慾心不斷,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淫慾心就是塵勞,不要說有淫慾行為,就是連淫慾的念頭亦是塵勞,怎能開悟成佛?現在一般邪知邪見的人,又想開悟成佛,又放不下淫慾,這是最可憐。雖佛在世,亦不能救他們![/b][/size]


[size=4][b]縱然有智慧,修禪定得到輕安境界,假如不斷淫慾心,必定會落魔道。上品為魔王,中品為魔民,下品為魔女。魔女生得十分漂亮,但十分卑鄙。有智慧者千萬要注意,要小心!不要誤了自己的前途,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失足成千古恨![/b][/size]


[size=4][b]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b][/size]


[size=4][b]他們這一般邪魔,亦有很多徒眾,不知慚愧,大家都自認為已成佛,成了無上大道。[/b][/size]


[size=4][b]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b][/size]


[size=4][b]佛在世時已先說:“我滅度後,末法的時候,到處都充滿這般魔民,好像火一樣的旺盛。”專講貪欲邪淫,正對一般無知青年的機,臭味相投,互相贊歎,反認為自己是善知識,終令無知的眾生,墮落愛欲邪見深坑,失卻菩提大道的正路。[/b][/size]


[size=4][b]月前我遇見某某人,不要提他的名字,他說他是佛,我說他是魔,為什麼呢?因為他專門談情說愛,口口聲聲是Love,Love,I love everybody.這真不知慚愧,有什麼資格來愛所有的人!可是很多人便給他迷惑,臭味相投,還說他講的道理很不錯,這真是以盲引盲,我有一句偈誦這樣說:[/b][/size]
[size=4] [/size]
[size=4][b]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
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


到了地獄,師父見徒弟亦來,就問他:“這個地方不是好玩的,是受苦的,為什麼你亦來呢?”徒弟說:“你先來啊!我當然也跟著你來嘛!”這不是罵人,這是真的!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你教導世人,欲修正定,必定首先要廢除淫念,這是如來,及過去所有一切諸佛,第一個決定,一點不能改變的清淨明白教誨。這是四種清淨明誨,佛教徒一定要遵守。


專講愛欲是魔王,但菩薩亦講愛,是慈悲的愛護眾生,而不是淫慾的愛,私心的愛。對一切眾生,都不分彼此。魔的愛則有所企圖,有所貪欲,一反一正這是菩薩和魔之不同處。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祗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有淫念必落魔道,因為這樣,如果不斷淫念,而修禪定,就一邊修,一邊漏。要開悟而離不開淫慾,這就好像蒸沙石,想要它成為白飯,經過百千劫,依然只可叫熱沙,為什麼呢?因為沙石不是米,不是飯的原料!


如果真能斷淫慾,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男女在一起也沒有問題。因內心已如止水,已達到“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能到如如不動的境界,是不會到處對人說的,到處宣說我無淫心,到處登廣告,那是靠不住的。以前有一修道者,求師父印證已得開悟,師父問他:“你開什麼悟?”他說:“我現在才知道師姑是女人。”師父用佛眼觀察,是真開悟,就給他印證。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若是以淫慾之身,要求證得妙覺佛果,縱然得到微妙的開悟,亦只是從淫根所發之淫慾種子。根本已是淫慾,那一定會墮落三途,地獄、畜生、餓鬼,輪轉生死不能出離。這時候,人身尚不可得,試問從哪一條路來修證如來妙果?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必定要連淫機,即最微細之淫念,亦即無明都斷了。這時清淨無染,一念不生,身和心都斷除,連斷性斷影都沒有,就如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這樣才有希望證到無上覺道。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照我這樣說,才是佛說,不照我這樣說,就是魔王說。


凡是能到這裡來聽楞嚴經的,不是聾子、啞子、瞎子,而都是有善根、有智慧,所以大家要把智慧眼睜開,分別魔佛之不同處;同時要用耳根來反聞聞自性,不要再向外馳跑,這是我今天要對大家說的話。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阿難,又世界上六道的眾生,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如果他們能不起殺心,就可以不隨輪回流轉,不隨生死業報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


想修正定,本意是要超出塵勞,如果殺心不能除掉,就不能跳出塵勞。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


縱然有多少智慧,指世間智慧,即世智辯聰。修禪定有功夫,得到境界現前,但如不斷殺業,必定墮落神道。上品之人就成為大力鬼,即是天行夜叉,中品為飛行夜叉,諸鬼神,如山林城隍等,下品就為地行羅剎,即啖人精氣的羅剎鬼。


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這般鬼神,亦有很多徒眾,大家都誇張自己已經成了無上道的果位。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將來我滅度後,末法時期,有很多這種鬼神,好像火一樣的旺盛,充滿世間,他們亦修道,但不能斷殺,還對人誇說,食肉亦可開悟,可得菩提正路。好像一般人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裡頭。這真是狂言妖言邪說惑業!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阿難,眾生肉是不可食的,我只是教出家人,可以食點五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而殺、自死肉、鳥殘肉。這五種肉是我以神通之力化生,本來沒有命根,亦因你們婆羅門所居的地方,天氣過於潮濕,又多沙石,不能夠種果菜,連青草都不能生,故我用大悲神力,幻成這五淨肉,使你們得食,奈何在我滅度後,一般不肖之徒,居然食眾生之肉,還敢自稱是釋子呢?


學生問:佛既然戒殺,為何又用神力化五淨肉,教出家人得食,為何不化蔬菜或稻米等呢?


上人:有人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嗎?


學生:經文上說:“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大概是地理環境之限制,故佛陀便化肉而不化稻菜。不知這看法對嗎?


上人:佛陀既有大神力,在沙石之地,化蔬菜稻米,亦是輕而易舉之事,根本不受地理環境之限制。莫如說:佛很了解眾生的心理,知道一般人喜歡吃肉,就算某些出家人,要他立刻斷葷吃素,他會感到吃大虧,捨不得肉味。佛為順從人情,來接引這些人,先作一個方便,允許他們可以吃五淨肉。並說明是佛力所化,沒有命根。但在其他經論,如楞伽、大涅槃經等,都說得很清楚,為佛弟子,不應吃眾生肉,因斷大慈悲種性,是修淨行的一個很大障道因緣。各位對這點,應該徹底明白,不應借口說佛允許出家人吃五淨肉,便可隨便開齋破戒,即是曲解經義,大錯而特錯!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雲何是人得出三界。


你們應當知道,食肉的人,縱然得到心開,亦只是暫時境界,似乎是有點定力,但這都是大羅剎之類,等到福報享盡,必定沉落在生死苦海中,不是佛的弟子。這樣的人,既然互相殺害,互相食啖,沒有了期,又怎麼會跳出三界呢?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你要教導修正定的人,一定要先斷淫心,次斷殺生,因食肉殺生就失去大悲種子,不能成佛。故戒殺是如來以及先世一切世尊,第二個決定,一點不能改變的清淨明白教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b][/size]
[size=4] [/size]
[size=4][b]所以,阿難啊!假如不斷殺業而修禪定,等於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想要別人聽不到,豈有這種道理?這正是掩耳盜鈴,欲隱彌彰而已!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雲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持戒清淨之出家人,及諸大菩薩,在分歧小路上往來,亦不願意踩踏青草,何況用手去拔?為什麼自稱為大慈大悲的人,還要吃眾生的血肉,來滋養自己的身體呢?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游三界。


假如有諸出家人,不穿東方中國之絲綢絹緞,蠶絲所造之絲緞,及天竺國的皮靴、狐裘鳥毛、禽獸羽皮制之衣履,及不食乳酪醍醐,這些出家人是真正能解脫,既還清他們的宿債,不再浪蕩三界了。


乳酪醍醐因是牛乳之制品,不是殺害牛命,故戒律上沒有完全禁止,但如能不食,那是更清淨。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什麼緣故呢?因為穿著畜生的皮毛,便是和他們結了不解之緣。好像劫初時候,有色界(光音天)的天人,飛行至世上,見地上有地肥,十分美味可口,便叫天人都來嘗食。可惜食後便不能再飛行,後來地肥吃完了,便食地中所生的百穀,食後雙腳就不能離地。根據此說,則人是由天上來的,而不是從猴子化生的。如果說猴子能變化為人,但現在的猴子為何不會再變化為人?


修道的人,必定要身和心,對於眾生的身中肉、身上皮,都不穿不吃,甚至連吃肉穿皮的念頭都沒有,那麼,我承認這個人是真正得到解脫,這是因為已經和三界眾生的緣都斷絕關系。


百穀:梁,黍稷之總名。稻,粳糯之總名。菽,豆類之總名。三谷各有二十種,成為六十種,再加蔬菜青果各二十種,總共百種。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照我這樣說,才是佛說。不照我這樣說,便是魔王所說。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阿難,又世界上的六道眾生,如果他們能不生偷心,沒有損人利己的盜念,甚至連有形無形的盜念都沒有。既不淫、不殺、不偷,就不會隨生死相續、業報相續、世界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


想修正定,本意是要超出塵勞,如果偷心不能除掉,怎能超出三界的塵勞呢?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


就算你有多少智慧,修禪定有功夫,得到境界現前,但如不斷偷業,必定墮落邪道。上品就做精靈,盜日月之精華,竊天地之靈氣。中品為魑魅魍魎,盜人物之精液,竊山林之氣潤。下品為邪人,如巫醫巫婆,乩童扶鸞等,為精靈所依附,受妖魅所迷惑。


二年前我曾遇一美國人,他說耶穌在他身上講話,又說是天主下世,我說他是妖魔鬼怪。數千年前佛也預料末法時期,邪魔外道熾盛,所以特立下這四種清淨明誨,來揭發邪說,使修道者不被所愚。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這四種清淨明誨,是修道的箴規!


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這般妖邪,亦有很多徒眾,大家各各都誇張,已經是成了無上道的果位。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誘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我滅度後,末法時期,有很多這種妖怪邪人,好像火一樣地旺盛,充滿世間。潛行貪欲,匿詐藏奸,欺騙無知,自稱是善知識,已得到菩薩真傳秘訣,誘惑無知的人,恐嚇他們,令他們失去本有真心。或騙說某活佛出世,或言災難降臨,使無知之輩,耗盡家財,來求活佛加持,以得遠離災難。

這種奇奇怪怪的妖魔邪師,在中國亦有很多記載,我曾親眼見過。他們都是神通廣大,預言有時亦很靈驗,故能誘騙一般無知之輩,耗盡家財。但正是正,邪是邪,邪不勝正,終會露馬腳的。


在佛教裡,絕對不能說自己是佛是菩薩,就是菩薩化身度生,亦不告訴人,要等到圓寂後,才透露真情。

在唐朝有一位太守閭丘胤,到天台山國清寺訪豐干禪師,問禪師:“為什麼現在沒有活菩薩住世度生?”方丈說:“我這裡便有兩位,一位是煮飯的叫寒山,一位煮水叫拾得,他們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身。”太守聽了以後很高興,便叫知客帶往拜見,到廚房一看,原來是二位骯髒瘋和尚!既然豐干說是菩薩化身,不敢輕視,就向他們下拜叩頭。寒山拾得同時說:“豐干饒舌,豐干饒舌!”說後便向後退,退至後山石巖口,對太守說:“彌陀不拜,拜我們做什麼?”太守問:“誰是彌陀?”答:“就是國清寺豐干禪師。”太守聽後一楞,二人已退入石室隱沒不見。天台山有月光巖,就是寒山拾得隱身處。太守趕快回國清寺,可是方丈剛圓寂!往生了。只有歎息當面錯過交臂失之!所以佛菩薩來應世,都不會給人知的。如一旦被揭穿,就遁跡或圓寂。那些說自己是佛,是菩薩,是已證果開悟的人,這真是大言不慚!哪裡來的活佛、活菩薩,恐怕是活鬼呢!高僧如虛雲老和尚都不說自己開悟。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我教比丘循著各方向托缽乞食,無非要他們捨棄貪心,亦使布施者可以種福。貪為煩惱根本,沒有貪就可以早成菩薩道。所以不讓他們自開伙食,亦要令他們知道世事無常,有如寄居三界,只要了此殘生,出離三界後就不再回來。

雲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俱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b][/size]
[size=4] [/size]
[size=4][b]為何有些賊人,竟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假借我的名義,利用佛教的招牌,四出行騙,造種種惡業,反說這樣才是佛法!對真正求道的出家人,不惜毀謗,對受具足戒的比丘則指為小乘道。無量眾生,懷疑迷惑,失卻信心,隨著他造惡業,終於一起墮落無間地獄!

此地獄中,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永無出期,故名無間地獄。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

若我滅度後,有比丘發菩提心決定願修正定。他如果能在如來形像之前,把身中肉割開,注滿油來點燈,或把手指燒去一節,或在身上燃一炷香。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我說這個人,就會即時還清無始劫以來的宿債,和永遠脫離有漏三界,跳出生死苦海。雖然對於無上覺道還未十分明白,但對於真正佛法,已決定不會退心了。

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如果捨不得在身上點燈或燃香的微因,來懺除業障,縱然得到無漏無為,但還要回來人間,償還人的宿債,好像我在毗蘭邑中食馬麥之報一樣。

興起行經:昔捨衛國毗蘭邑,阿耆達王,請佛及五百比丘至其邑供齋三個月。佛及僧眾抵邑後,魔即入宮來惑王,王就忘卻供齋之事,邑內又適逢饑荒,無從乞食,幸有馬師將馬麥一半來供佛及僧。至九十日後,王才醒悟,向佛求懺。捨利弗便問佛是什麼因緣?佛說:過去毗婆屍佛時,有王請佛及僧。佛僧食已,為一病比丘帶回一份飯菜。經過梵志所居山林,梵志聞香就生妒心說:“禿頭沙門應食馬麥,何必供與甘飯?”隨從五百童子,亦跟著這樣附和。當時這位梵志就是現在我身,五百童子,即現在五百羅漢。只因一念妒心,輕罵沙門,使自己受馬麥之報。何況殺彼生靈,盜他財物,而不償還乎?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你教導世間要修正定的人,一定要斷除偷盜,連偷念都沒有。這是如來及先佛世尊,第三種不可變更的決定清淨明確的教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所以,阿難啊!若不斷除偷盜之心,來修禪定,就好像有人用水灌入一個漏瓶,想要把它裝滿,縱使經過塵沙劫,都不能裝滿的。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餓眾生。

假若有諸比丘,除了三衣一缽及臥具之外,其他什麼都不私蓄。將乞食所得,剩下的余飯,施給饑餓的眾生。

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贊。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

在大集會中,合掌禮拜四眾,設使被人捶打辱罵,還要歡喜來領受,同於稱贊一樣。必定要使到自己的身心,都能捐捨。甚至血、肉、骨、髓都可以分給眾生,明白身和心都是無常、無我、苦、空、不淨,有什麼可惜?能到這樣才是斷除偷念,成就無偷之心。

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不要將如來所說的不了義法,來回護過失,替自己作解釋,還耽誤初學的修道者。因為將佛說作為己說,亦犯竊盜。能這樣斷盡偷念,一念純真,才可修定,佛就印可這個人,能得到真正三昧。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照我這樣說,就是佛說。不照我這樣說,就是魔王說。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阿難,如果世界上六道的眾生,雖然身心都沒有殺盜淫,無殺是慈行,無盜是捨行,無淫是梵行,這三種行都圓滿了。但是若犯大妄語,他的正定就不得清淨。必定成為愛見魔,因貪愛名利是愛魔,妄生邪見是見魔,就失去如來種,失去修證如來的因地本心。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

什麼是大妄語?所謂未得道就說已得道,未證果就說已證果,或者為求世間名聞,要人尊崇他是最高最勝,就對他面前的人說:我已證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甚至說我已成為辟支佛,或十地以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賢菩薩位,來求別人向他禮拜懺悔,貪圖他們的名利供養。

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這種人科是顛迦,即闡提,意是斷善根的人,斷滅成佛的種子。猶如用刀斬斷多羅木一樣,多羅木一經斬斷,就永遠不會再生,佛說這種人,永遠斷滅善根,不復會有正知正見,還要墮落三途苦海中,縱使有點禪定智慧,亦不過助長魔業,絕對不能成為真正的三昧。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我滅度後,末法時期,法弱魔強,為摧邪顯正,故使令諸大菩薩及大阿羅漢,應化種種身,生於各階層,來回六道中,來救度輪回受苦的眾生。

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贊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或化作比丘,或白衣居士,或國王大官,或童男童女,甚至妓女寡婦,奸偷屠夫。先和他們同事,得到他們的信心,然後乘機將佛教的道理,灌輸給他們,使得他們轉迷為悟,棄邪歸正,身心得以依教修持而入三摩地。[/b][/size]
[size=4] [/size]
[size=4][b]佛是時常用四攝法來教化眾生,四攝法是:

(一)布施:分三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1)財施:見困苦艱難的人,乃用金錢物資救濟他,使彼受感動而相信佛法。(2)法施:講經說法,使其明白開智慧而信佛。(3)無畏施:遇著驚慌恐懼者,能安慰援助,使其得離驚恐而信佛。但這種種布施都不求報答,不存對己有利之心,施後便算,三輪體空。即無能施與所施,亦無受者。

(二)愛語:好像父母對子女說話,那種柔和慈祥的態度,令眾生悅服而生信仰。

(三)利行:就是有利益,大家平均分享,不可占為獨有,令眾生心服而生信仰。

(四)同事:和被度者一樣的身份,即和眾生打成一片,沒有界限,不分彼此,這樣就容易使眾生接受而生信仰。

講到同事,我記起一公案:

在唐朝有杜順和尚,俗姓杜氏,京兆杜陵人,是華嚴宗第一代祖師。他道德高尚,不攀外緣,白天上山耕種,晚間回寺誦華嚴經。他有一徒弟跟他學法已十餘年,見師父白天上山辛苦地耕種,夜間回寺又拜誦華嚴經,覺得師父很平常,沒有什麼可學。不如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薩,求開智慧。便向師父請求,師父說:“不必去了,在這裡修行和去五台山拜文殊菩薩是一樣的。”愚蠢的弟子,不明白師父的意思,便說:“師父,我已發願朝山,請師父慈悲,了我心願。”師父見他去意已決,便准他去。臨行前,師父說:“我有二封信,一封給清涼子,一封給豬老母,你順便替我送去。”弟子將信收下,立刻啟程,朝五台山方向走,一心想求文殊菩薩加被開智慧。

按照信的位址找到清涼子,她是一個妓女,徒弟心裡覺得奇怪,為何師父有一位當妓女的朋友?但信封明明寫給她,因此便照樣交她。清涼子接信,拆開一看便說:“我知道了,我的工作已做完,我也要走了。”說完就坐下圓寂。徒弟覺得奇怪,將信撿起來一看,原來她是觀世音菩薩,可是他還不曾覺悟。

又將第二封信按地址交給豬老母,原來它是一支豬。豬老母接到信之後,拆開來看,也當場死了。徒弟更覺奇怪,為什麼看到信就死呢?於是把信撿起一看,原來信是寫給普賢菩薩的化身為豬,來教化眾生。但這愚笨的徒弟,還不覺悟。

他來到五台山下,遇見一位老人,老人問他:“你來五台做什麼?”答:“朝拜文殊菩薩。”老人說:“你師父就是文殊菩薩,你不拜師父,來拜文殊,真是捨近求遠!”說完就不見了。這時他才恍然明白,原來師父就是文殊菩薩!於是立刻回頭,趕快回見師父。可是抵寺門時,師父已圓寂多日,真是後悔也來不及了。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

始終不會自己向人說:“我是真菩薩,我是真阿羅漢。”將佛的密旨因由,隨便洩漏,輕易地講給來世初發心修學人聽。
唯除命終。陰有遺付。雲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除非臨命終時有遺囑的例外,要不然絕對不會洩漏佛的密因。洩者不住,住者不洩,怎可大肆宣傳說自己是真菩薩?這真是欺世盜名,迷惑眾生,成為大妄語人。

講到這裡,我又想起印光法師。他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其學問、道德、修持都是上乘。他是陝西人,口音比較難懂,故講經時都沒有什麼人來聽。他就索性到普陀山,閉關十八年,專心研究大藏經。後來有人請他到上海居士林來講彌陀經。這時有個女學生夢見有人對她說:“你應該到上海居士林去聽大勢至菩薩講彌陀經。”這個女學生根本不懂佛法,不知有彌陀經,更不知有大勢至菩薩,可是夢中的境界非常清楚。第二天早晨看報,果然有印光法師在上海講彌陀經的消息。為好奇心起見,也就往居士林聽經,覺得很有道理,和印老有緣份,便皈依他。並將夢中的事告訴印老。印老沒有承認,也不反對,只是再三叮嚀她,不可向第三者透露。三年後,印老圓寂,女學生痛哭流涕,才把三年前的夢說出來。大家都怪她為何不早說,讓大家可以多親近,多請法。這真是當面錯過,交臂失之。由此證明印光法師確系大勢至菩薩化身,來度眾生,故火葬時,有很多五彩的捨利。

現在一般無慚愧之人,居然自認自己是活佛真菩薩,和楞嚴經完全相反。不錯!人人都是佛,但要經修行證果,不修怎可亂說自己是佛!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你教導後世初發心人,要修正定,至切要斷除淫、殺、盜和斷除大妄語。這是如來以及過去諸佛,第四種決定性的清淨明確教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所以阿難啊!如果不斷大妄語,就好像將人糞刻成栴檀香木的形狀,欲求它散發香氣,根本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雲何自稱得上人法。

我教一切出家人,包括在家人,要直心是道場,不要拐彎抹角,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尚且要直心直行,不能絲毫虛假,裝模作樣。怎麼能夠妄自尊大說,自己得果位已得到大法眼。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譬如窮苦的人,妄自稱王稱帝,一定會招滅門誅族之禍。何況法王至尊,怎可以妄自偷竊佛位!因地修行不真實,則果位的時候一定彎曲。要求證得菩薩佛果,就好像有人用口想來咬自己的肚臍,這是絕對不能成功的。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若諸出家比丘,無論何事,都能心直如弓上弦,一切都真實沒有虛假,這樣才能證正定,永遠沒有魔事障礙。我就印證這種人,能真正成就菩薩,無上覺道的因地心。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照我所說的,就是佛說。不像我所說的,就是魔王波旬之說。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阿難,你問攝心的方法,我現在先說四種重要律儀,這是初發心修道人,修習入正定的至妙法門。欲求菩薩道,首先要嚴持這四種律儀,使身心清淨,皎如冰霜,絲毫不犯。根本業因既除,沒有殺盜淫妄,則一切枝葉,如心中的貪、嗔、癡;口業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自然無從產生了。

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阿難,這四種清淨明誨,如果能嚴格守持,不使稍有過失,心就能常住戒中,不會攀緣色、香、味、觸等塵境。沒有攀緣心,怎會發生一切魔障之事呢?[/b][/size]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轉載)索達吉堪布,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我所親見的邪淫消福報真事, 殺牛食牛果報十則, 怎樣才是對佛經最好的供養,宣化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