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加加速裙 2024-4-12 23:07
[size=4][b]弘一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
戊寅三月講於溫陵大開元寺
自今日始,講三日,先說此次講經之方法。心經雖僅二百余字,攝全部佛法。講非數日,一二月,至少須一年。今講三日,豈能盡。僅說簡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淺顯講法。(無深文奧義,不釋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學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對常人(已信佛法)僅謂心經為空者,加以糾正。
三、又對常人(未信佛法)謂佛法為消極者,加以辨正。
(先經題,後經文。)
經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前七字為別題,後一字為總題。
般若—梵語也,譯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學者之俗智俗慧┼非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見五蘊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 小聰明┬亦雲有智慧,與佛法相遠。
│
小巧─┘
├俗智慧 研學問,上等人甚好,亦雲有智慧,但與佛法無涉。
└空智慧 小乘人。
波羅蜜多,譯為到彼岸。(就一事之圓滿成功言)
若以渡河為喻
動身處………………此岸
欲到處………………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約法言之
│此岸………輪回生死 須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圓滿佛果 而離苦得樂。
心,有數釋。一釋心乃比喻之辭,即是般若波羅蜜多之心。
(心為一身之必要,此經為般若之精要。)
┌大般若經雲:余經猶如枝葉,般若猶如樹根。
引證├又雲:不學般若波羅蜜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無有是處。
└又雲: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
案般若部,於佛法中甚為重要。佛說法四十九年,說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說大般若經六百卷,亦為藏經中最大之部。心經雖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義,毫無遺漏,故曰心也。
經,梵語修多羅,此翻契經。契為契理契機。經謂貫穿攝化。
經者,織物之直線也。與橫線之緯對。
此外尚有種種解釋。
此經有數譯,(七譯)今常誦者,為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
已略釋經題竟。於講正文之前,先應注意者。
研習心經者最應注意不可著空見。因常人聞說空義,誤以為著空之見。此乃大誤,且極危險。經雲: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因起有見者,著有而修善業,猶報在人天。若著空見者,撥無因果則直趣泥犁。故斷不可著空見也。
若再進而言之,空見既不可著,有見亦非盡善。應(一)不著有,(二)亦不著空,乃為宜也。
(一)若著有者,執人我皆實有。既分人我,則有彼此。不能大公無私,不能有無我之偉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須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業。
(二)若著空,如前所說撥無因果且不談。即二乘人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業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經雲┤
└妙有(非實有、實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雖不妨假說有人我,但不執著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雖不執著其相,亦不妨假說有人我。
如是終日度生,實無所度。雖無所度,而又決非棄捨不為。若解此意,則常人所謂利益眾生者,能力薄弱、范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圍大者,須學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進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業也。
或疑心經少說有,多說空者,因常人多著於有,對症下藥,故多說空。雖說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見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將來作利生事業乃成十分圓滿。
合前(三)非消極者,是積極,當可了然。世人之積極,不過積極於暫時,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門具有空與不空二義,以無所得故已前之經文,皆從般若之空一方面說。依此空義,於常人所執著之妄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使破壞至於徹底。菩提薩埵已下,是從般若不空方面說,復依此不空義,而熾然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以完成其圓滿之建設。
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世有謂佛法唯是消極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誤解也。
今講正文,講時分科。今唯略舉大科,不細分。
大科
心經大科┬初顯了般若─┬初經家敘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說般若
由序
再就說法之由序言,此譯本不詳。按宋施護譯本,先雲,世尊在靈鷲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譯言正定等)捨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若有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雲何修學。而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雲雲。
正文
觀自在菩薩
┌約智
觀理事無礙之境, …自利之妙用┐
觀自在
│ 而了達自在。
├智悲雙運、自利利他、
(即觀
│
│故得觀自在之名。
世音)
└約悲 觀一切眾生之機, …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薩 ‘菩提薩埵’之省文,是梵語。
┌菩提——覺……………以智上求佛法。
└薩埵——有情…………以悲下化眾生。
(即眾生)
此外有多釋。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淺……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體為五蘊之假和合、
深│
其中無有真實之我體)
└深……法空般若——菩薩入。(法空者、五蘊亦空、如後所明。)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即舊譯之五陰也。世間萬法無盡。欲研高深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先於萬法有整個之認識,有統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知亦爾。
此五蘊,即佛教用以總括世間萬法者。故僅研五蘊,與研究一切萬法無異。蘊者,蘊藏積聚也。五蘊亦稱為五法聚,亦即五類之義。乃將一切精神物質之法歸納於此五類中也。
┌色蘊…障礙義 即一切相障有礙之處境。──┐
│
與物質之義相似而較廣。──┴境處
├受蘊…領納義 即對於外境或苦,或樂及不苦不樂等─┐
五 │ 之感受。此與今時人所習用之感情一
│
│
詞(即是隨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
│
)甚合,若作了別解之感覺釋之則非 ├內心
蘊 │ ,因了別乃屬識蘊也。 │
├想蘊…取像義 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蘊…造作義 即對外境之動作。
│
└識蘊…了別義 即了別外境,變出外境之本體。───┘
┌由外境色…………而感著種種受 輪轉
├由種種受…………而引起種種想 生死
├由種種想…………而發起種種行
├由種種行…………而薰習內心之識 循環
└由內心之識………而變成外境之色 不絕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須行深般若時,乃能親見實證。
今且就可能之范圍略說。
五蘊中最難了解其為空者,即色蘊。因有物質、有阻礙、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認為實有,起諸分別。其實乃空。且舉二義。
(一)無常 若色真實不虛者,應常恆不變,但外境之色蘊,乃息息變動。山河大地因有滄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謂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後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於此一息中,我身已起無數變化。最顯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變其性質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進言之,匪惟一息有此變化,即剎那剎那中亦悉爾也。
既常常變化,故知是空。[/b][/size]
[size=4][b](二)所見不同 若色真實不空者,應何時何人所見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蘊,乃依時依人而異。
┌魚龍認為窟宅─┐
如恆河水┼天眾認為琉璃
├皆依其識、而所見不同
├人間認為波流
│
└餓鬼認為猛焰─┘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識妄認,非有真實。
有如喜時,覺天地皆春。憂時,覺景物愁慘。於同一境中,一喜一憂所見各異。
既所見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舉二義,未能詳盡。
既知色空,其他無物質無阻礙之受想行識,謂為是空,可無疑矣。
照見者非肉眼所見,明見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煩惱苦因。能厄縛眾生。
此二皆由五蘊不空而起。由妄認五蘊不空,即生貪嗔癡等煩惱。由有煩惱,即種苦因,由種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見五蘊皆空,自能解脫一切苦厄。解脫者,超出也。
捨利子等
以上為結經家敘引,以下乃正說般若。皆觀自在菩薩所說,故先呼捨利子名。
捨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捨利此雲百舌鳥,其母辯才聰利,以此鳥為名。捨利子又依母為名,故名捨利子。以上皆依法華玄贊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雲五蘊皆空之真理,以五蘊與空對觀,顯明空義。
能知色不異空,無聲色貨利可貪,無五欲塵勞可戀。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異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眾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薩之行也。
故應於不異與即是二義詳研,不得僅觀空之一邊,乃善學般若者也。
不異——粗淺色與空互較不異。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與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
└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
依上所雲不異即是二者觀之。五蘊乃根本空,徹底空。
┌斷滅空───────┐
├偏 空 │
├離有之空 ├非
又由此應知前雲之空┼與有對立之空────┘
├即有即空──────┐
├不空而空之空 ├是
└離空有二邊之空───┘
捨利子是諸法空相
諸法,前言五蘊,此言諸法,無有異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說諸法空性,此處說諸法空相。所謂空者,非是但空,是諸法之有上所顯之空,是離空有二邊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菩薩依般若之妙用,既
┌出生─┬體
照見五蘊皆空,則無生
├消滅─┘
滅諸相。故雲不生等也。
世間諸法,由凡夫觀
├垢染─┬相
生滅等相←起分別心←
之(五蘊不空)有
├清淨─┘
執著我見←五蘊不空。
├增加─┬用
五蘊空→不執著我見→
└減少─┘
不起分別心→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眾生即佛,而不厭離生死,怖畏煩惱,捨棄眾生。乃能證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薩,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以下廣說五
┌(一)空凡夫法(經文)是故空中無色(乃至)無意識界。
蘊皆空之義┌┼(二)空二乘法(經文)無無明(乃至)無苦集滅道。
分為三段
┘└(三)空大乘法(經文)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五蘊如上所明,為迷心重者說五蘊。
│
┌眼處 ┌眼界
│
├耳處 ├耳界
│
├鼻處 ┌六根界 ├鼻界
│
亦雲十二入
├舌處 │
├舌界
├
十二處 ,入者根塵
├身處 │
├身界
│(六根六 互相涉入之
├意處 │
└意界
│
塵名十 義,為迷色
┼色處 │
┌色界
│
二處) 重者說十二
├聲處 │
├聲界
│
處。
├香處 ├六塵界 ├香界
│
├味處 │
├味界
│
├觸處 │
├觸界
│
└法處 │
└法界
└十八界 界者區分為
│
┌眼識界
義。十八種作用
│
├耳識界
不同故。為色心────┤
├鼻識界
俱迷者說十八界
└六識界 ├舌識界
├身識界
└意識界
雖分三科,皆總括一切法而說。因學者根器不同,而開合有異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蘊處界三科經文─┼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約緣覺言,下一句約聲聞言。
緣覺者,常觀十二因緣而悟道。
聲聞者,(聞佛聲教)觀四諦而悟道。
┌無明───┐
├行────┴過去所作之因
├識────┐
├名色 │
├六入 ├現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緣
├觸 │
├受────┘
├愛────┐
├取 ├現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來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緣,乃說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轉還滅二門以顯示世間及出世間法。流轉者,無明乃至老死之世間法。還滅者,無明盡乃至老死盡之出世間法。
若行般若者,世間法空。故經雲,無無明乃至無老死。出世間法亦空。故經雲,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
┌苦諦 生死報—世間苦果┐
四諦(諦者真)
├集諦 煩惱業—世間苦因┘
├滅諦 涅槃果—出世間樂果┐
└道諦 菩提道—出世間樂因┘
亦分二門,前二流轉,後二還滅。若行般若者,世間及出世間法皆空。故經雲,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薩求種種智,以期證得佛果。故超出聲聞緣覺之境界。
但所謂智,所謂得,皆不應執著。所謂智者,用以破迷。迷時說有智,悟時即不待言,故雲‘無智’。所謂得者,乃對未得而言。既得之後,便知此事本來具足、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亦無所謂得,故雲‘無得’。
以無所得故一句,證其空之所以。
以上經文中,無字甚多,亦應與前空字解釋相同。乃即有之無,非尋常有無之無也。若常人觀之,以為無所得,則實有一無所得在,即有一無所得可得。非真無所得也。若真無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觀下文所雲佛與菩薩所得可知。
菩提薩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薩埵等 說菩薩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諸佛等 說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即菩薩之具文。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者,無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覺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咒者,秘密不可思議,功能殊勝。此經是經,而今又稱為咒者,極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稱其能破煩惱,神妙難測。
是大明咒者,稱其能破無明,照滅癡闇。
是無上咒者,稱其令因行滿,至理無加。
是無等等咒者,稱其令果德圓,妙覺無等。
真實不虛者,約般若體。
能除一切苦者,約般若用。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上說顯了般若竟,此說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義妙用,前已說竟。尚有難於言說思想者,故續說之。
咒文依例不釋。但當誦持,自獲利益。
歲次戊寅二月十八日寫訖。依前人撰述略錄。
未及詳審,所有誤處,俟後改正。 演音記
終[/b][/size]
公園加加速裙 2024-4-12 23:08
[size=4][b]印光大師:對《心經》的開示
《心經》,發揮三世諸佛所證之菩提涅槃,一切眾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來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謨。文簡而義豐,詞約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來地,於諸經中,最為第一。雖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義理,包括罄盡。良以如來智慧,自在無礙,隨彼當機,廣略適宜。廣之則罄海墨而莫盡,略之則覓一字而叵得,令彼聞者,各得實益。末世眾生,根機陋劣,常持此經,依之修習,自可空五蘊而證諸法實相,離顛倒而得究竟涅槃。以故古之名人,每每誦至數百萬遍者,以其為總持諸法之法門故也。
夏慧華居士,次子叔夔,姿性聰敏,熱心公益,素抱不為良相,必為良醫之志。於北平協和醫學校,為學生會會長。民十五年,年二十七,病亟將終,問其父曰,《心經》不生不滅,作何解說。居士諭之曰,此示吾人心之本體,如太虛空,無相無形,非空非有,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居生死而不垢,證涅槃而不淨。生相尚無,滅從何有。能悟此理,堪名佛子。雖然,談何容易,汝且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迨至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時,始為分證此不生不滅之心體。從茲進修,直至三惑淨盡,二死永亡,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時,方為究竟證此不生不滅之心體。切不可以聞名為親證,不求往生,以致長劫沉淪,莫由出離也。未久即逝,彼平生於佛法絕未措懷,臨終問此,殆有宿根歟。蒙居士開示,縱不往生,亦可以作來生入道之緣,較彼沒世不聞者,奚啻天淵懸殊也。居士因此欲流通《心經》最顯豁詳明之注,冀初機悉能領會。范古農居士,令印明弘贊法師之《心經添足》,又為校其字句。因付排令印若干卷,施諸淨侶,以結法緣而資超薦。留板兩付,以備永永續印。所願見聞受持者,同以甚深觀智,照見蘊空,親證此不生不滅之心體,而度一切苦厄也。
印光大師:“《心經添足》重刊流通序(民十九年)”
此大士以己所照見五蘊皆空之相示人也。色,為五蘊之首,故先詳言之。言“色不異空”者,以色雖有形相可見,乃是幻妄之相。以深般若智照之,當體了不可得,有如虛空。不但色當體了不可得,而空亦了不可得,故又雲:“空不異色”。此恐人認世間空為色空之相,謂空亦無有實際可得,亦如色之了不可得。良以空亦是世間法,雖無形相,而其空洞虛豁,猶有空相。五蘊中,色蘊之空,不是虛空之空,故隨即曰:“空不異色”乃是圓離空相之空,故曰:“空不異色”。謂此空之空,亦如色之了不可得,不可認為空洞虛豁之空。又恐不了,又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謂色即是空之不可得,空即是色之不可得。此之色空,是寂照雙彰雙泯,色空雙即雙離之色空也。若見及此,自可親證真如佛性。色蘊既如是,受、想、行、識之四蘊可以例知,故不再說,只雲:“亦復如是。”五蘊既如是,一切法亦然。故又曰此五蘊皆空之相,為一切諸法之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當體如是,不必約凡聖生佛配說。以本無有生,何由有滅?及與垢、淨、增、減乎哉?是故諸法空相之中,無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無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無眼界(眼下略去識字。)乃至無意識界之六識,是無六凡界法。“無無明,乃至無老死”是無十二因緣流轉門。“亦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盡”是無十二因緣還滅門,是無緣覺界法。“無苦、集、滅、道”是無聲聞界法。“無智”,智為六度末後之一度,是無菩薩界法。“亦無得”,得即菩提、涅槃,是無佛界法。
有將“色不異空”之空,作真空實相解者。粗看頗似順,詳審似未圓。何以故?既無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之世間六凡界法,又無四諦、十二因緣、智、得出世間之四聖界法。一切凡聖諸法皆空,何得不空世間之空乎?由其凡情聖見均無,故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由其無所得故,故能心無掛礙、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此法,乃三世諸佛究竟成佛之法,以諸法空相中無此凡聖生佛等法,故能從凡至聖,修因證果,圓證此法。譬如作屋,為取其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能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實證。若其不空,則無此作用矣。以深般若智中不見此種情見之相為無,切不可誤會以不修為無。若以不修為無,則破壞諸佛正法,必定永墮阿鼻地獄,宜詳審思之。光之此說,容有不合前人處,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經。亦可作見峰見嶺、見仁見智之一種所見耳。
印光大師:“復周孟由問《心經》“色不異空”四句書”[/b][/size]
公園加加速裙 2024-4-12 23:10
[b][size=4]心經講記[/size][/b]
[b][size=4]聖一法師講述[/size][/b]
[b][size=4]一九九二年五月於九龍文化中心[/size][/b]
[b][size=4]弟子衍輪恭錄[/size][/b]
[b][size=4]內容簡介:
佛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惟是很多人還末認識此心,迷了此心,受苦無量,生死輪迴無了期,惟有諸佛菩薩明了此心,圓滿明白此心時名之為佛,所謂水清月現,心清佛現。
聖一老菩薩很慈悲,在「心經講記」內清楚地講解應如何明心見性,為大家種下菩提種子。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各位善知識、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日是寶蓮禪寺主辦一連三晚的講經法會,經文最普通,亦人人識得,名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這個心字很重要,成佛也是心,造眾生也是心,天堂也是心,地獄也是心,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香港是由心所造,由有福德的人的心來造,祖國錦繡山河,也是由善人君子的心所造,乃至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是由娑婆世界眾生的心所造,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及清淨海眾的清淨心而造。惟是很多人還末認識此心,迷了此心,受苦無量,生死輪迴無了期,惟有諸佛菩薩明了此心,圓滿明白此心時名之為佛,一分一分的明白此心,名之為菩薩;菩薩是佛因,佛是菩薩的果,佛因佛果不離明心,若心未明,佛因無你的分,佛果更無你分,所以學佛的人有一個條件:諸佛如來這樣行,我們便這樣行,諸佛如來這樣修,我們便這樣修,如何修?就是明心嘛!
大乘起信論謂心有四相:生、住、異、滅。凡夫於四相中只明滅相,心滅了凡夫以為明,其實不明,心走了,滅了,心已不在,那時如何明心,所謂賊後興兵,賊走了,兵來地無用,所以凡夫不稱為覺——心滅了才覺又有什麼用呢?
何謂滅相?例如我剛才打了一個妄想,當打妄想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打妄想,打完妄想,才「覺」剛才打妄想,妄想在何處?你有沒有捉到?——減去了!所以凡夫覺滅相,不名為覺。又如起了一個惡念,你「覺」這個惡念嗎?——滅了才覺,末滅以前不覺,滅了之後才覺不稱為覺,所以凡夫對自己的心一點也不覺,滅了之後才覺稱為不覺。
異相又如何呢?覺異無異,一覺心的異相,這個「異」便空了,是為覺異無異。例如人發夢,覺夢無夢,想錯,覺錯無錯。
二乘人覺心的異相,異即變異也,是與非是異相,善與惡、生與死、人與我、怨與親等是異相,二乘人覺心的異相,覺異無異便無是非、善惡、生死、人我、怨親,無異便是涅槃,所以二乘人亦沒有什麼了不起,他們只不過修行用功,見到心的異相,覺異無異,生死便了。
菩薩進一步覺「住」相,覺住無住,迷時便有住相,覺時則無,例如作惡時是迷,覺時便不作;不修善是迷,一覺便修善則無迷,所以覺住無住——覺「住」時,一切不住,有所住便是妄心,一切不住便是真心。
菩薩無住,不住又是什麼相呢?不住便是無相,不住則內無我相,外無人相,中間無物相,叫作三輪體空。例如布施時,無能施的我相,無所施的物相,亦無受施的人相,如何無?不住則無,住便有,世人揀佛來拜,揀僧供養,也是住相,揀佛來拜,功德不會大,揀僧供養,失去普供的心,不名為普供養,名為別請供養,心小,功德亦小。
不住相布施,一供一切供,無住心猶如虛空,功德亦猶如虛空。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菩薩覺住無住,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若住布施,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不能修禪定,菩薩如是無所住,六度萬行齊修。
心的生相又如何?若覺生則無生,無生又是什麼?無生就是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生,十地菩薩還有二分無明生,初地菩薩有十分無明生,佛見心的生相,覺生則無生,見無生心,觀一切法無生,證得無生法忍:煩惱是生法,煩惱不生便是菩提,業障不生就是解脫,生死不生是涅槃,眾生無生是為諸佛,所以眾生成佛很容易,只要能夠覺生無生便是佛,因此,佛稱為大圓滿覺。
佛對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稱為明心——覺生無生、覺住無住、覺異無異、覺滅亦無減,生住異滅四相皆無,是為菩提心、清淨心,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唯佛究竟,凡夫迷而不覺。
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達摩祖師有一首偈云: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心心心就是指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既不可得又如何尋?有可得才可尋,例如虛空不可得又怎可以捉摸,三心不可得故謂難可尋。「寬時遍法界」,寬即大也,寬時周遍法界,「窄也不容針」,窄時一口針也容不下,後兩句是指心的相貌。
又云: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達摩祖師云:「我只求心,不求佛。」東方有恆河沙數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有恆河沙數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時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們住在這三界之內,完全是唯心所現,唯心所造,故祖師云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淨土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達摩祖師教我們明心,即心是佛。
又一首偈曰: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首兩句的意思是:我們若想求心時,這個心一早已把持了你自己。昔日須達多長者建祗桓精舍,舍利弗與他一起拉地基線,舍利弗忽然笑起來,長者問他何故而笑,舍利弗說:「祗桓精舍還未建造,現在只是拉地線,但你六欲天的果報已現了出來。」長者說:「我只希望生兜率陀天,親近彌勒菩薩。」說完這句話,六欲天中五層天都隱沒,只有兜率陀天現在眼前,是謂「心自持」。
持即把持之意,祗桓精舍雖未建造,只動一念頭,天的福報便現出來,我們還未求心,已被心把持了自己。
「求心不得待心知」,心很靈敏,求心時不可以被心知道,雖然心是自己的心,稱為菩提心,又稱為本心,但無始劫以來我們迷了這個本心,若想尋回這個本心,不能夠起心動念去求,一起心動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行都是無心悟道,那一個是有心去悟道,個個都是無心道人,無心悟道,若有心,道不會現在眼前,所謂無心合道。
「佛性不從心外得」,不是心外有佛性,所謂水清月現,心清佛現。「心生便是罪生時」,心生起時,不但佛性見不到,罪已經現在眼前,所以學佛的人要小心,心生便是罪生時,起心即差,動念即歪,起心動念都有罪,有罪還見到佛性嗎?有罪便要受果報。
我們要認識清楚這個是什麼心,這是菩提心、涅槃心、真如心、佛心、又是常住真心,各位可能還未明白,現在顯淺的解釋一下:[/size][/b]
[b][size=4]所謂明心,就是明白煩惱未生以前的那個心,煩惱是後來有,有無明便有煩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迷了心,煩惱本來無,本來無煩惱的心是如何?我們要明白。若煩惱本來有,無一人可以成佛,因煩惱本來無,我們就有機會成佛,只要悟到煩惱本來無,便明白到無煩惱的清淨心,直修至成佛。
本來無煩惱的心是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無煩惱,有煩惱不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無生死,生死是後來有,生死未生以前本來是無生死,無生死的本來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涅槃心、真如心、佛心,我們以這個無生死的涅槃心修行,直至成佛。
是否要待煩惱滅了才可以見這清淨菩提心?不是,有煩惱時亦可以見,因為煩惱不能染汙菩提心,有煩惱的時候,亦可以在煩惱中識取本來無煩惱的清淨心,不過,一定要有善知識指點,又要自己拼命修行,兩種因緣和合,可以不斷煩惱,即見菩提。
生死本來無,眾生有生死,清淨心無生死,不一定要離生死才見涅槃心,在生老病死的幾十年間,可以見到無生死的涅槃清淨心,不過,也是要有善知識指點,自己的勇猛精進。
然則如何用功才可以見到涅槃心呢?經題說般若波羅蜜多,若想見清淨心,就要靠般若波羅蜜的力量,般若是什麼?般若是佛母。世人只有聰明,稱為世智辯聰,來自背心取境,就是違背自心而取外境,取境時必有一個我在,背心取境學究世法,名向外而學,不能離開一個我字,有一個我來積聚學問,叫作聰明,所以世間的聰明智慧肯定有我,而聰明人的我見很重,越學問多,我見越重。
有我是有為法,般若不是有為法,而是背外境求明白自己的心,明心肯定沒有一個我在,心明則萬法齊觀──萬法不離自心呀!明白了這個心後,三世諸佛在裏許,十方世界在其中,十方世界也清楚,明白了這個心後,不論中外文字,甚至鳥獸之語言也清楚,得語言陀羅尼,所以明心時萬法皆通,但一定無我,無我而萬法皆通就是般若智。
般若,一般稱作智慧,但我認為要加多兩個字──菩提,菩提智即是般若,菩提就是佛性,從佛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不是向外學有般若,向外學只稱聰明,不稱般若,唯有離境明心,明心生智慧,就叫作般若。
背境觀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看自己則知自己的過失,能夠反醒,把自己的過失洗得乾乾淨淨,所以六祖云:「若真修道人,常自見己過。」為什麼我們不能常自見己過?皆因我們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見到自己過,一定要迴光返照,然後才見自己過。
眼自看是否很消極而不夠積極?不是,自看是積極不是消極,自看到一程度,肉眼便出生天眼,天眼現前,天上天下也見到,天眼無礙,也可以見到極樂世界;自看再進一步,慧眼現前,無我,生死一時空,能出三界;再進一步自看,法眼也現出來,一切法都知道,六度萬行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皆能清楚了知,到後來佛眼亦現前,見佛境界,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佛的功德,一一都清楚。
如果我們眼能自看,不向外看,便能具足五眼,因此,般若不是向外求,般若就是自看、自見。
昔日五祖命六祖作務,六祖答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便是福田,末審和尚教作何務?」智慧從自心生出來,不離自性,這便是福田,可知六祖一開始便懂得自看,但自看是難事,眼看人容易,自望則難得很呀!
所以眼不易自見,耳不易自聞,心不易自覺,意不易自知,自看自觀,不是容易,但我們一定要向這個地方下手。
昔日馬祖有一弟子,名石拱禪師,未出家時是一個大將軍,喜歡射鹿。有一天,經過馬祖的道場,馬祖問他是何人,他說我是個獵士,要射鹿,馬祖問他一箭射多少隻,他說一箭射一隻,馬祖說:「你不懂射。」「我不會射,然則和尚懂射否?」馬祖說:「我懂射。」「那你一箭射多少隻?」祖曰:「一箭射一群。」獵士曰:「彼此是眾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馬祖曰:「你既然明白這道理,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無下手處。」
你看,射鹿有下手處,自射卻無下手處,馬祖即時讚歎:「這漢歷劫無明,一時傾盡。」自射無下手處即無自己,所以歷劫無明,一時傾盡,彼因此出家。
你要知道呀,斷煩惱若一個一個的來斷,需要很長久的時間,若能自斷,所有煩惱,一時都清。煩惱從甚麼地方生?從我而生,無我,煩惱便盡滅,所以自看、自見,是最妙的法門,但是,無下手處。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有我,屬世智辯聰,背境求心──無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離自性,便是般若。
有了般若又如何?般若波羅蜜嘛!
何謂波羅蜜?即到彼岸之意,到諸佛、聖人、佛土的彼岸,到涅槃的彼岸,到菩提的彼岸,到常寂光的彼岸,簡單的來說:返我們的老家。
到彼岸又作何解?六祖解釋得最清楚:「焚語波羅蜜,此云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著境有生滅,猶如大海有波浪,故名此岸,離境無生滅,即名彼岸。是故以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涅槃彼岸,若聰明有我,見一切法有生有滅,就是生死的此岸,在這個世界,一切都有生滅:國土有生滅、人有生滅、事情有生滅,如水有波浪,此波浪不同彼波浪,香港不是倫敦,若到彼岸,離境無生滅,是淨土,如水常流通,此水與彼水打成一片,極樂便是娑婆,娑婆也是極樂,是名流通。
有了般若智慧,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清淨,清淨和合,萬法打成一片,是名到彼岸,萬法清淨,就是波羅蜜多心──心是清淨,無生死、無煩惱、無業障。到了彼岸,然後見真如心、清淨心、涅槃心。
但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離開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般若是無相,般若經云:「色空故,般若亦空,色無我故,般若無我,色無盡故,般若無盡,色不壞故,般若不壞,色清淨故,般若清淨,受想行識清淨故,般若清淨,受想行識無我故,般若無我,受想行識空故,般若空。」所以般若不是離開一切法,般若與一切法打成一片,如來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就是因為無一法離開般若。
以觀照般若自看、自聞、自覺、自照,背境觀心,無我,故能了生死,古時有一僧人問惟正禪師:「請問和尚,道在何處?」禪師答:「道在眼前。」「道在眼前,為何我不見?」禪師曰:「有我,所以不見。」「有我不見,和尚還見否?」「有你有我,轉轉不見。」「無你無我,還見否?」「無你無我,阿誰求見?」
是以,若想求般若,儘量把我執減低,減至無,無我即見道,見道生智慧,就是般若。[/size][/b]
[b][size=4]現在入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
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十二歲時跟隨哥哥出家,出了家後,讀一切經典,有些經典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有些經典是別的法師翻譯,他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後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癩,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癒,老和尚感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一共二百六十字,唸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後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鳩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心經,名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師所說的那麼簡潔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麼人呢?他就是觀音菩薩。
玄奘法師後來到印度取經,經過八百里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惟多鬼怪,唸任何經也不能降服,一唸心經,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十五年後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典。
心之神力是觀音菩薩,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心內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賢菩薩,心中的願力,就是地藏王菩薩。
這部心經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煩惱作業,受無邊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開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
華嚴經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如來同一個心,無兩個心,阿彌陀佛的心與釋迦佛的心相同,釋迦如來的心與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心亦相同,所以十方無量佛都是一個心,返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會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謂觀自在?對機說法,對病落藥,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觀法,背菩提心觀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縛,離菩提心觀色,便著色,為色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聞聲,便染聲,被聲音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嗅香,為香所染,為香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講話,著了語言文字,亦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覺觸,昧著了觸,為觸塵所縛,不得自在,過在何處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觀一切法,著一切法,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觀心,心明法空,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觀音菩薩的「觀」字,不是叫我們觀法,若觀黃金,可能起盜心;觀色則著色,觀名則求名,所以要離境──離三界之境、離六塵之境、離人天之境、還有,離目前之境,而觀自己的心,觀心則無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於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懺內,觀音菩薩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音菩薩觀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普門品云: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於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於水得自在。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於王難得自在。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於怨賊得自在。
觀音菩薩不但於種種難得自在,於貪瞋癡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觀音菩薩聖號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養觀音菩薩,與受持供養恆河沙菩薩的功德相同──所謂一多自在。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於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觀自在」解作觀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麼?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己是眾生,只緣眾生迷了佛,識得眾生便識得佛,不是佛迷了眾生,度了眾生便無迷,不迷便見佛,佛是眾生所成,一定要認識眾生,猶如饅頭、水餃,為麵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認識麵粉。
下文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發現。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能認識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識得念佛是誰,因為被五蘊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但這個「深」字很重要,大乘稱為深般若,小乘稱為小般若,我認為這個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們念佛,佛從何處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絕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看這個念佛是誰,亦無有來處,惟有看他從那個地方出,就從那個地方直看下去──諸法無有來處,是故看不到來處,若有來處,如來便不是無所從來,而是有所從來,既然如來無所從來,佛號亦無所從來,既無來處,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無底。雖然看不到佛號從何處來,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個濁惡世便空了,無論你看甚麼──看念佛是誰、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講話、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切法都無來處,甚深!甚深!故般若稱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禪時身體空了,他便驚恐起來,切不要驚恐,身體雖然空了,但心還末空嘛!身體空的時候,心便現出來,你再看這個心,心有無量的妄想,你便看這些妄想,無量的妄想不生,那時你的涅槃心便現出來,所以在深般若中,觀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眾生,五蘊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認識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蘊,蘊即蓋覆之意,五蘊蓋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蘊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蘊,菩提心才現出來;我們現在這個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稱為道心,可以說是人我是非,貪名貪利的心,五蘊空時見菩提心,從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極樂世界也要空五蘊:劫濁就是色蘊,煩惱濁就是想蘊,見濁就是受蘊,眾生濁就是行蘊,命濁就是識蘊,空了五蘊便能到極樂世界見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釋迦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教我們空五蘊,心經故然如此,彌陀經離五濁即空五蘊,妙法蓮華經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蘊,乃至解深密經空八識,轉八識成四智,八識也是五蘊,眼耳鼻舌身識便是受蘊,所對五塵是色蘊,第六意識是想蘊,第七識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便是識蘊,是故八識便是五蘊,唯識教我們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教我們分別甚麼名相,轉八識即空五蘊,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時」字也要解釋一下:一切法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時指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過去現在未來都行深般若,所謂過去不可得,過去便有般若,未來不可得,未來便有般若,現在不可得,現在便有般若,時者,即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把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濃縮為二百多字的是心經,我現在再把心經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未來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過去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現在學佛的人亦要照見五蘊皆空,路就是這樣行,把照見五蘊皆空,再濃縮為一個字——照!
照即照顧,人人可以照顧,例如帶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顧呀,不照顧便踏著糞穢,或是墮進坑內,講話也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講錯話,拜佛也要照顧,當照顧時便發覺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所以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誦經時口誦心思惟,隨文入觀,照顧其義,便會發現經中義理無窮,便能演說經中道理,持咒時亦要照顧,照顧這個音聲從那處地方出來,若能照顧著,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這個世界便空了,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從娑婆的穢土,到毘盧性海。[/size][/b]
[b][size=4]過去有一位和尚,脾氣很壞,知客師要他清單,他便求情懺悔,從此止語,在藏經樓當香燈,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個字一個字的到了涅槃彼岸。持咒是一個無分別法門,若能跟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走入去,便能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禪定的國土去,俗稱三昧。
參禪又如何?參禪更加要照顧,禪堂內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照顧話頭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爭權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誰?不懂,在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兩年三年;虛雲老和尚參「拖死屍是誰」,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視而不見──不懂,最後,不懂的疑情斷了,便悟過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個「照」字,時時刻刻要照顧自己,動一個念頭都要照顧,善念可以保存,惡念要消滅,我們動一個念頭,照顧這個念從何處來,照顧這個念往何處去,若能照顧自己的心念,則受想行識空,若照顧自己的色身,則身體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滅滅,見到粗妄想,後來粗妄想熄滅,變了細妄想,細妄想猶如流水一樣,古人稱為流注生滅,趙州老人稱其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樣,遠看無生滅,其實微細生滅不停,再照顧,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便能心空及第歸,完全靠這個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見五蘊皆空,留意那個照字,照甚麼?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蘊,何人無五蘊,五蘊本來空,迷的時候才有,悟的時候即無,古人云:色蘊猶如聚沫,受蘊猶如水泡,不論苦受樂受,很快便過去,想蘊猶如陽焰,打甚麼妄想也不實在,行蘊猶如芭蕉,層層剝落,剝到最後便成空,識蘊猶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是解釋五蘊空的的真理。
舍利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是釋迦佛講心經時的當機眾,故佛喚他一聲。
凡夫謂一切色在心之外,心外有色,把心與色分成兩樣,卻不知色從心生,覓心不可得,色又何曾可得,所以色就是空,故色不異空。
又凡夫以為空在心外,不知空是一法,此一法亦未離開這個心,空由心生,空因心而有,覓心了不可得,心空,心所生的空亦空,故空不異色。
空與色不是兩個,是一個,色即是空,色從空而生,當體就是空,所謂「色性自空」,不是色滅了才空,例如水中月,水中月當體即空,不是水中月滅了才空,故色即是空;又水中無月,能現一個月出來,是名空即是色,空性出生一切色,一切色終歸於空,如是一切法從空而生,終歸於空──天堂空、地獄空、貧富苦樂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現在再詳細的解釋一下:
何謂色?言語、文字、及一切眼所見有相的物都是色,色如何空呢?例如大悲咒,很多人都會背,大悲咒是色,一字一字的學會後放在心內,再看心內是否有大悲咒存在?空的,一字不可得,大悲咒空,大悲咒是色,故色即是空,又因為大悲咒是空的,所以可以容納另外的東西,若是有,便不能再學其它東西,不能把另外的經咒容入心內,因為是空,可以再學楞嚴咒,一字一字的放進去,再看,一字亦不可得,也是空,如是大悲咒讀熟,歸於空,楞嚴咒讀熟,歸於空,金剛經讀熟,歸於空,證明色即是空。
何謂空即是色?心內的大悲咒是空,一字不可得,但還可以一字不漏的背誦出來,證明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現現成成,所以佛法現成,如來是發明者,故佛法稱為發明心地,不說創造,誰發明真理,誰就是菩薩,誰不發明其真理,誰就是凡夫,所以佛法平等,一人發明,一人成佛,兩人發明,兩人成佛,先覺覺後覺,後覺學先覺。
把大悲咒楞嚴咒念出來是色,這個色的性本來是空,非色滅空,不是色滅了才空,色性自空。當你觀空的時候,「空性自色,非空滅色」,不是空滅了才有色,空的性自然出生一切色,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一法如是,法法皆然。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般若的功用,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則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盡,然後才見到諸法的清淨相,清淨是空的別名,所以名為諸法的空相。
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諸法未曾離開空相,故云是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個空相,迷的時候以為有,以般若觀之,生死是空的,不是離開生死然後有涅槃,生死當下空就是涅槳;般若照見煩惱本來是空,煩惱空就是菩提,眾生也是本來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一切法不生,試問水中月有沒有生?──無生。水中月有沒有滅?──無減。水中月無生無滅,一切法亦無生無減。又水中月有沒有垢穢?──無,污水裏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淨水內亦有月,亦不染清淨水,故云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大海一天兩次潮水,海水不會增加,一天兩次退潮,亦不會減少,所以眾生成佛時,佛性不會增加,未成佛時,佛性也不會減少,生淨土,佛性不會清淨,墮地獄,佛性不會染污,凡夫輪迥有生死,佛性無生亦無死,等於虛空──明來暗去,空性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增無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在諸法實相的空相內,無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因此諸佛如來絕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諸法空相內,無五蘊可得,是故諸法空相內一個眾生也無,金剛經云:「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此意。
在諸法實相內,無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諸法的空相,空相內無色的相可得,無楞嚴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無金剛經的文可得,是故空中無色。
無色,身便空,無受想行識,心亦空,所謂身心兩亡,身空心空佛現前,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異滅,若身空,無生老病死苦,心空,無生住異滅,身心兩亡,佛性現前,所以學佛,是很簡單,很現實的事。[/size][/b]
[b][size=4]【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根以能生為義,根是積業潤生,如眼看色,當見色的時候,或邪視、或偷看,於是便作業,又如眼見黃金起盜心,見美女起淫心,見名貪名,見食貪食,於是因眼根而積業。
六根空即是清淨,不是作無解,如來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則便會作業,耳根亦復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詞歌曲,會使人作業,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謂六賊為媒,自劫家寶,六根即六賊,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寶。以般若觀照,見到諸法的實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無,是空,是清淨。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塵是染污,能遮蓋本來清淨的佛性,如眼觀色塵起貪念,色塵蓋覆佛性,如是耳聞聲塵起執著,鼻嗅香塵起取著,舌嚐味塵樂著,身著觸塵,意緣法塵,都能蓋覆佛性。
六根對六塵,六根空,六塵亦跟著空,若六根取六塵便是生死,若六根迴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槃,所以觀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根聽是非閒言會造罪,若耳根返聞,遠離聲塵,會令你成等正覺。
修行人一定要離六塵,出家便是離六塵,所謂出家,是出六塵之家,例如沙彌戒完全是離六塵,殺盜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彌戒再加:6.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觀聽,是離聲及色塵之家。7.不戴香花蔓,不香油塗身,是出香塵之家。8.不坐臥高廣大床,是出觸塵之家。9.過午不食,不貪著飲食之味,出味塵之家。10.手不捉金銀財寶,出法塵之家〔分別我有多少財寶是法塵〕。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稱為六識,加上六塵六根,稱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眾生,六根在內,六塵在外,中間是六識。六塵無知,六根有覺,六識起分別,但六根無分別,如眼見物,不會分別長短方圓,是由眼識分別,耳根只能聞聲音,不能分別是男聲、女聲、風聲、火聲等,是由耳識去分別,眾生不肯出離生死,皆因留戀自己有六根、六識、六塵,在十八界內打圈,離十八界即無眾生,所謂此無故彼無,十八界和合即有眾生,故云此有故彼有,眾生本來空,若無六根、六塵、六識,何來會有眾生,只是眾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是故處處受生,六道輪迴,無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問:「我兩手的花都放下,世尊還要我放下個甚麼?」世尊說:「我要你內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塵、中間放下六識,十八界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之處,便是你安身立命處。」梵志即時悟道。
我們現在的六根六塵六識都未放下,被十八界蓋覆佛性,欲想見佛性,一定要把十八界放下。以般若觀照,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都無,十八界空,十八界清淨,便是諸法實相,便是佛性。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何謂無明?眾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無明,經云:「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崗位,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妄動,故有無明,無明無實體,有了無明必定有行,所謂不覺是無明,妄動就是行,行分善行、惡行、不動行,總稱為業行,行必有識,善行有善識,惡行有惡識,不動行有不動識,行即業,人業有人識──例如見水是水,天業有天識──見水如琉璃,餓鬼業有餓鬼識──見水成火焰。
有了識,業牽識走去投胎,識與父精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是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識是心,心有其名而無作用,所以稱為名色,名色七日一變,四十九日後有五個胞:即頭、雙手、雙腳,十個月後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塵的功能,故稱為六入,小兒出生後與六塵相觸,所謂六入緣觸,觸境有苦有樂,屬受,故觸緣受,受是果報,受果報時心生繫著,故受緣愛,若樂受愛其長合,若苦受愛其常離,愛合愛離而生取,取即作業,若依理而取屬善業,若非理而取屬惡業,故取緣有,有即業,有業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名十二因緣,若以般若智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滅,十二因緣是空的,可以證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觀照諸法的實相,不但無無明,無凡夫的無明,亦無辟支佛的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凡夫的老死,亦無辟支佛的老死盡。以般若觀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間法──無明,超越出世間法──無明盡。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稱為四聖諦,諦即真實之意,四聖諦不是辟支佛道,是羅漢道,世尊三轉十二行法輪,示二乘人四諦法門:
一、示相轉
此是苦,逼迫性──指眾生的果報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貧病交逼,是為苦苦,就是快樂也是無常,樂壞苦生,名叫壞苦,享禪定之樂也是無常,屬於行苦,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壞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還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等,眾生不知苦,所以如來示苦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從何來?是自招的,名集諦,集即招感之義,人人都有貪瞋癡煩惱,由三煩惱作殺盜淫妄等業,由業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煩惱業是苦因。
此是滅,可證性──滅苦因苦果名為滅諦,苦盡就是涅槃。
此是道,可修性──滅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諦是無漏法,修無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勸修轉
此是苦,汝應知──知即覺也,覺〔苦〕生則無生,覺〔苦〕住無住,覺〔苦〕滅無滅。覺苦無生,何來有苦,所以謂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集是煩惱,煩惱可以斷,如何斷呢?一定要覺,覺集無集即斷集,故云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如何證呢?苦因苦果「滅」了,這個「滅」因生而有,無生則無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是云證。
此是道,汝應修──道是可以修,如持戒則有戒,不持戒則無,修定則有定,不修則無,斷惑則有慧,不斷則無,故云汝應修。
所謂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還有三無漏學:戒、定、慧。[/size][/b]
[b][size=4]三、得證轉
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用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用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
何以不用更知、更斷、更證、更修呢?因為如來悟了四諦真實之理,例如苦,是有為法,有為不離三相:生、住、滅,如來悟苦的生相不可得,悟苦的住相不可得,悟苦的滅相不可得,若悟到苦的生住滅三相不可得,苦當體即空,空就是苦的實諦之理,是名苦諦。
集也是有為法,不離三相:煩惱有生耶?悟則無生相可得,煩惱有住耶?悟則無住相可得,煩惱有滅耶?悟則無滅相可得。如是迷時見有煩惱生、住、滅可得,悟時,煩惱生住滅三相皆不可得,當體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實相,故名集諦。
滅又如何?有生則有滅,覺則無苦生,亦無苦可滅,寂滅現前,就是滅的真諦,如來說滅,因苦滅而見諦,見諦時無苦無集,故無滅。
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無生相,戒有住耶?戒無住相,戒有滅耶?戒無滅相,戒定慧無生住滅三相可得,無生住滅三相就是無為法,戒定慧當體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無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云:「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理,道的真諦。
在諸法的空相、實相內,無凡夫苦集之法,亦無賢聖滅道之法,故謂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淨相,在清淨相內,六根清淨,故無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清淨,無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亦清淨,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明清淨,故無無明,無明盡亦清淨,故無無明盡,老死清淨,無老死,老死盡亦清淨,故無老死盡,無菩薩能修六度萬行之智,智亦清淨,是為無智,萬行清淨,有何可得,故無得,世間法出世間法清淨,是為無所得。
此是菩薩法門,菩薩以六度為智,智是斷惑,在未證得一切法寂滅以前,要以智去斷惑,但是一切法本來寂滅,無能得之智,無所得之法,亦無能修之智,無所修之法,若見有能所,是生滅心,不見有能所即寂滅心,所以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悟一切心空名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為薩埵,心法一如,並無能得所得,以無所得故即是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何謂罣礙?例如眼〔珠〕與眼〔白〕相合是為無罣礙,眼與沙不能相合,是為罣礙,又如皮與肉相合是為無罣礙,肉中有刺則有罣礙,罣礙者,與般若心不相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與空不能合便有罣礙,若一切法空,法空與般若心空相合便無罣礙,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般若與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礙般若,般若不礙一切法空,猶如大悲咒放在心內──空,所以不會礙楞嚴咒,楞嚴咒在心內也是空,此空彼空,空與空台,無有罣礙,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罣礙。
六祖菩薩在世時,有一僧名法達,來頂禮六祖,但是頭不到地,六祖說他心中必有一物,法達說:「我誦法華經已有三千部。」自謂讀法華經三千部,何必叩頭到地,這三千部法華經未空,放在心內,便成為他的罣礙。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便有罣礙,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亦有罣礙,若世間法空,出世間法亦空,與般若空相合便無罣礙,無罣礙則無有恐怖,恐怖即憂慮之意,如眼內有沙,若不除去便會盲,盲便是恐怖,眼內無沙便不會恐其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則有潰爛成瘡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人有沈空滯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內不能空,此一法便牽你入生死。
過去有一位金碧峰入空定,無常鬼找他不到,無常鬼便請土地公幫忙,土地公云:「金碧峰甚麼東西也可以空,惟有一水晶缽他最愛,你們倆一變作老鼠,把玩他的水晶缽,一拿鎖鍊,預備他出定時鎖他。」金碧峰入定時身體空掉,但在定中聽到老鼠把弄水晶缽的聲音,立即出走,大罵「誰人碰我的水晶缽」,另一無常鬼立即鎖他,金碧峰知道水晶缽的罣礙令他被無常鬼找到,於是求情許他延期七日,無常鬼走後,金碧峰便把水晶缽打爛,然後入定,臨入定前,在牆上寫下四句偈: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有罣礙,等於眼中有沙,認生死輪迴為實有,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亦有罣礙,等於肉中有刺,認化城為寶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槃的顛倒夢想。
凡夫生死有四顛倒:1.身不淨,計為淨,2.受是苦,計為樂,3.心無常,計為常,4.法無我,計為我。此是凡夫的顛倒相。
二乘人的涅槃亦有四倒:1.著不淨,不見法身淨,2.著苦,不見寂滅樂,3.著無我,不見自在我,4.著無常,不見佛性常。是為二乘人的顛倒夢想。
所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何只離一切苦厄,離一切苦厄然後才見到諸法空相。五蘊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諸法的空相,亦是五蘊的空相,所以先講度盡一切苦厄,後說諸法空相,若五蘊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盡,而且會生出恐怖及顛倒夢想,即凡夫認生死為真實,二乘人認涅槃為實有,悟道的人「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死空,涅槃亦空。
以無所得故,菩薩證般若波羅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證般若波羅蜜多,證到般若波羅蜜多,見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與一切法無罣礙,無罣礙便無有世出世間法的恐怖,既無世間凡夫生死的四倒,亦無出世間二乘涅槃的四倒,是為遠離顛倒夢想,究竟證大般涅槃。[/size][/b]
[b][size=4]【究竟涅槃。】
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與法一如,俱無所得,是為究竟涅槃,又名大般涅槃,大涅槃是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是我們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脫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諸佛行處,菩薩依般若修行,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得大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無明塵勞煩惱妄想空,是過去佛,現在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現在佛,未來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未來佛,以般若觀照,過去煩惱空,過去成佛,現在煩惱空,現在成佛,未來煩惱空,未來成佛。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無明妄想塵勞煩惱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此云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稱為無上正真之道。
上來所說諸法空相內,無凡夫五蘊十八界之法,無聲聞苦集滅道四諦之法,無緣覺十二因緣之法,亦無菩薩能得之智,所得之法,總說就是無三乘之法,匯三乘歸一佛乘,匯九法界同歸一佛界。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薩證大涅槃,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
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眾生成佛,
大明咒──能破除眾生的無明煩惱,
無上咒──般若最上,更無有上,
無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無一法能與她相等。
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遠離生死輪迴之苦。
真實不虛──即心即佛,決定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心經有顯說,也有密說,現在講的是密說,密說很簡單: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密是無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門中有很多人依顯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嚴咒等,都不可以解釋,若有以解,不稱為密,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講不出,解不來,唯有自己知,不過今天我將此咒的意義約略說出來:
揭諦揭諦--去、去。
波羅揭諦--到彼岸去。
波羅僧揭諦--大眾到彼岸去。
菩提薩婆訶--迅速成就證菩提。[/siz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