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香甜蘋果綠茶 2024-5-3 20:10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牟尼精舍師兄好,其實我也不知該寫些什麼,我就把一些經歷寫來大家看,記得當時我在看FB時,看到有人在找人領養小貓,送養人是我同學的朋友,我看到照片就覺得很喜歡,就跟送養人聯絡,再跟家人提一下,當時家人沒有很贊同,不過我還是把牠帶回來了,記得當時用個箱子載牠回來,牠還把頭探出箱子,蠻危險的,我騎到寵物店立馬換個提籠。

 

    因為家裡有養一隻狗,所以回家就先關籠,要先跟狗隔開,然後牠就會一直吵,因為牠還小吧!想到處跑,後來我們就用一條繩子繫著,很不錯,牠還會跟狗玩,整個家變得像牠倆的遊樂場。記得有一次,我覺得牠很吵,把牠帶來電腦前,我播藥師佛的聖號讓牠聽,有乖一陣,又跳開跑去探險了。我大妹當時還蠻疼牠的,給牠貓抓板還自製玩具。

   

    很遺憾的,當我帶牠去打第二次預防針,過幾天牠發高燒,治好後再來就急性氣喘,我下班後,大妹把牠送去急診,但當晚就抱著祂冰冷的屍體回家,大妹哭成淚人,我是沒哭,不想哭哭啼啼讓牠掛念,只是心想牠陪伴我們身邊很短暫,狗也很傷心的去舔舔牠。

 

    我發現祂火化後,有回來家裡過,我媽電視看到一半會斷訊,還有出現一些雜訊聲音,可是當時也沒想到能為祂做什麼,其實既然祂是病死,應該可以念念《藥師寶懺》,因為當時阿公死掉,就這樣處理。

 

    直到兩年後的今天,我搜尋資料去接觸到精舍,一開始先請示自己的問題,後來想到來問往生的喵喵去哪了?精舍回:要肯為其超度才幫忙問(避免只是滿足好奇心而浪費請示資源),我想一想就答應。

 

    精舍答覆:牠下輩子還是做貓,並且要下一世就當人的話,必須念三經各600部,看到開示覺得真多呀!目前我念了三經各5部而已,感覺會這麼多,也表示牠還要當幾世的動物來人間學習、還債。想說自己本身業障我沒問,工作不很OK,真是令人猶豫,我想也要5、6年才念完了。

 

(分享完畢)

 

    「人身難得」,這句話是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地!中國文化五千年,感覺五千年分長的久遠,但這其實是以我們目前一輩子一百年來看的角度。就佛法的角度,如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這十劫有多久呢?若用現在的「年」來計算,可真實連電子計算機都無法表示出來!若這當中造了重大業力,並且沒有任何被超度的因緣,如此真的是「人身難得」!

 

    以下取自淨空法師講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祇樹給孤獨園建房舍工程時,地上爬著一窩螞蟻。佛看了不覺笑一笑。旁邊的弟子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笑螞蟻?佛就說,七尊佛出世過去了,這一窩螞蟻還是受螞蟻身。一般說法,一尊佛修行成佛需要三個阿僧祇劫,七尊佛至少也要二十一個阿僧祇劫,這樣長的時間,牠還沒有離開螞蟻身。這不是牠的壽命長,是牠死了以後投胎作螞蟻。這就是堅固的執著,牠認為螞蟻就是牠的身。牠不想改變一個身相,沒有意思出離,這就不得了。畜牲愚癡。」這是真正「人身難得」的例子呀!

 

    例子中說道:「這就是堅固的執著,牠認為螞蟻就是牠的身」,執著是種恐怖的觀念,這影響的範圍很廣!不過「執著、分別、妄想」,若把執著斷了,就成了阿羅漢了呀。所以斷執著,可算是離苦得樂了。

 

    現在很多案例投胎成為豬、牛、魚、羊、雞、鴨、驢、馬......等,很多是為了還債,可能是過去世造了殺業,或是欠了錢財,所以用這樣的方式還債。當這些債還清後,或許還有機會得人身,但可能是最基礎而沒有什麼福報的人身。不過這很危險,因為常會在受到惡業牽引而誤入惡道,如《金剛心總持論》說的:「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可不慎呀,這是惡夢的開始。

 

    敬請把握人身好好修行,至於怎麼修,請參照下面的方法好好努力吧!以下取自佛光山抄經堂:

 

於貪瞋癡應當捨離, 於聲聞乘應當捨離,

於緣覺乘應當捨離, 於善法相應當捨離。

──《大寶積經》

 

    在世間上,我們必須親近善法、善行,也要能捨離不好的、究竟的法。捨離些什麼呢?《大寶積經》告訴我們有四種應該捨離的東西:

 

    「於貪瞋癡應當捨離」,說到貪瞋癡,佛教稱之為「三毒」。貪欲心一起,任何東西都想據為己有,一旦得不到,就會用不正當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貪心、欲望;嗔恨心一起,就像火炬一般,能燒掉我們的理智、人情、義理;愚癡心一起,就有了執著、邪見,會遮蔽我們的般若智慧。

 

    對於毒害我們身心的三毒,佛教告訴我們應「勤修戒定慧」,來「息滅貪瞋癡」,以「戒」對治貪欲,以「定」對治瞋恚,以「慧」對治愚癡,以勤修戒定慧三學來捨離貪瞋癡三毒。

 

    「於聲聞乘應當捨離」,聲聞,就是了達世間空相的阿羅漢行者。他們雖然捨離了貪瞋癡,少欲知足,煩惱淡薄,但是他們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不想普利人天、服務人群,因此常被稱為「焦芽敗種」。我們不應以少欲為滿足,應當遠離小乘的心態。

 

    「於緣覺乘應當捨離」,緣覺,是指根器利、懂得宇宙十二因緣,無師自悟的行者。緣覺比聲聞略微好一些,但是他們性樂寂靜,雖然悟道了,卻生不起度眾的熱情,不想普利天下,因此我們也應當捨離。

 

    「於善法相應當捨離」,善法相,就是做了一些善事,卻執著於行善這件事,得到的只是人天福報。一個人即使捨離了聲聞、緣覺,發心學習大乘菩薩道,但菩薩修行六度萬行,也應當照見諸法皆空,對於善法相也不應執著。

 

    過去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布施、建寺、造塔,有沒有功德?」達摩回答他:「了無功德!」說明了一個人縱然是對社會做了一點好事,卻希望別人回報,一著相,功德就小了。所以做了好事,就要把它忘記,即所謂「人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這首偈語提醒我們,應該捨離凡夫的貪瞋癡、二乘行者的自了心態,甚至在發起菩薩心之際,也要了知「諸法空相」,才能成就菩薩道,圓滿菩提道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