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女徵duck 2024-5-12 00:01
現在的年輕人討厭爹味重的說教,我自己也不喜歡倚老賣老勸別人這樣那樣,只是近來全球經濟不景,很多朋友線上線下都有問我關於升學選科的問題,也眼見很多基層甚至中產市民本身很想為兒女打算,但又不知道如何選科。今天週末剛巧有一點時間,所以不如在這裡討論一下,務求拋磚引玉,集思廣益吧。
高考快放榜了,成績可以甚至不錯的應該選擇什麼科好?
先寫結論:如果能力可以的話, 最好還是選擇理工科/科學!
首先,我自己的視野可能比較局限,更談不上博學多才,只是之前人生際遇比較幸運,我現在除了忙醫學博士的研究工作以外,還有就是忙於處理典型的家辦工作(為了方便大眾簡單容易理解,可以當family office就是private bank再上一層的境界吧),基本上除了處理一般法律、財務、稅務、會計等基本工作要求外,有時候甚至要同時處理醫療健康與升學教育等問題,所以涉獵的範疇算比一般人較廣泛吧。但,也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當然,如果家裡的背景非常優秀,那麼請直接無視我下面寫的見聞分享。)
這些年回頭看,我覺得社會上絕大部分人,除了靠個人本事外,還要看歷史與時代的進程,正如雷軍說的金句:「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曠世逆天奇才,完全像中國共產黨一樣,能由1921年建黨的時候手裏拿著一手超級恐怖的爛牌,還要同時身處18層地獄這樣般的難度,最後居然奇蹟地玩出花來,還在今年建國75周年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然後與美國競爭還能不落下風之餘,看趨勢贏面還愈來愈大,那麼就請當我什麼都沒有說好了。)
回歸正題,我們沒有人能永遠準確地預測未來,普通人無非都是在已經知道的資訊下做出最理智的決定而已。那麼,到底升學選擇是理科還是非理科好?
按道理說,應該“興趣”優先。升學選擇本來是要跟個人“興趣”,因為很多人相信若是有興趣,自然有動力奮鬥(像坊間所謂的1萬小時成功理論),然後寄望玩出花來。以前的人特別愛說“行行出狀元”,這邏輯本來沒有毛病,但是這裏需要一個前提------社會需要有高增值的產業鏈提供體面(高收入)的工作。否則,哪怕你是社會首0.01%的精英,如果自己生活在窮山惡水沒有希望的地方,哪怕個人能力出眾恐怕也只能販毒、詐騙、營運社團等.......因為沒有發展機會就是沒有機會啊。
像這幾年,大家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活得很累,因為大家都在內卷,無論大陸還是香港,競爭壓力巨大。但你看看環球例如香港人比較熟識的日本與歐洲,普通人的平均生活水平不但沒有改善還在下跌,為什麼?其中一個重大原因就是他們那邊的科技優勢愈來愈衰落了(今天先不討論是否點錯“科技樹”或受美國壓力),直接結果就是大家看到很多經濟範疇已經從增量經濟變為存量經濟,大家都在拼命掙扎。現在全球經濟已經非常不景氣,偏偏超級大國之間都在爭奪最賺錢 、附加值最高的產業鏈,甚至不惜為了長遠政治目的與利益而寧願犧牲中短期經濟,這時候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我沒有內幕消息(就算有 也當然不會透露),但我覺得參考一下國家的紅頭文件,多看看,多研究,多了解國家重要政策,這點肯定不會吃虧!!!
舉例說,香港的第一神科到目前為止還是醫科,背後原因大家都容易理解。但這樣對社會與人民健康嗎?明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甚至全世界的主流醫學共識 認為最能改善人民健康與延長壽命的第一原因就是SES (social economic status), 舉例說伴隨著科技與生產力改善,現今全球很多人的經濟條件已經能負擔得起喝燒過的涼開水,能每天洗澡,吃得上肉,結果就是平均壽命馬上明顯拉上來了。用數據說話,現在中國的人均壽命甚至已經比美國的還高!再來蘋果對蘋果細分的話,我們甚至發現現在上海的人均壽命跟香港其實沒有明顯差別。這些數據說明什麼,大家可以自行細品。
我們特區政府的狀元過去幾乎清一色全選擇臨床醫學,這種情況(特別是對比中國、美國與歐洲)對社會與人民長遠發展絕不健康!既然香港特區政府重視科研,而且尊重人才,大家都可以有理由相信特區政府相關領導會認真參考中國、美國與歐洲的相關經驗,加大力度鼓勵社會上首0.1%的精英除了一部份進入臨床醫學外,也能有一部份能投入到科研的道路上吧。反正,從公開的資訊我們可以看到,由於中國是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所以,即使是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區,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的醫生絕對不會也不能像韓國醫生那樣罔顧病人生死 而只顧自己利益。眾所周知,早前港大與中大兩位現任醫學院院長已經對媒體透露我們願意把醫科學額增加到每年400以上,而且重點是:還有空間上調。 另外還有: 港科大已經籌劃開辦學士後醫學學位課程; 城市大學、理工大學也在開始討論開辦醫學院;浸會大學則研究開辦中西醫院(個人感覺就像大陸的中醫院,合資格的醫生不單會開中藥還會開西藥與做手術); 更不消說已經承認了海外/境外一大批的醫科畢業生!(順便一說,新加坡早就承認了大陸不少醫學院的畢業生,但醫療水平有半點倒退嗎?醫療水平有半點差過香港嗎?)
按照供求關係,智商正常的小夥伴都知道這代表甚麼。我個人覺得精英就是最懂得在符合自己的利益前提下 計劃自己的出路。又舉例說,雖然大陸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甚至還有大概六億人口月收入還不到一千元, 但大家都重視科技重視人才,像大陸某些大廠例如華為 就願意捨得給對口專業的畢業生非常優厚的人工,不少人畢業幾年很快就已經年收入過百萬了。對比香港,我們最頂尖的投行與律師樓提供的收入當然也不錯,但這種服務業產業鏈一旦脫離了實體經濟....請問現在是什麼情況呢?!哈哈哈!!!(不熟的朋友可以自己問問一線投行與律師樓的md與mp)
凡此種種,都說明我們的政府是真心為人民服務。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黨、國家與人民寧願一代人吃足三代人的苦,犧牲巨大也要咬緊牙關自力更生 發展科技 促進經濟 謀發展。
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考很快放榜了,精英們如果能力許可的話,選擇科學/理工科吧。
[[i] 本帖最後由 聖女徵duck 於 2024-5-12 00:08 編輯 [/i]]
聖女徵duck 2024-5-15 10:04
讀了一篇今天的文章,大家可以討論甚至批判作者的觀點。
[attach]15277337[/attach]
[url]https://mp.weixin.qq.com/s/rFnzV_Yp0sDLbsSccasCTA[/url]
給大家見識一下,什么叫做優秀的“語文教材”。
這是我們江蘇的高三語文模擬試卷的閱讀理解,這個內容我們互聯網鍵政黨都很熟悉,這是當年的熱點事件之一,柴大記者對話丁院士。
[attach]15277339[/attach] [attach]15277340[/attach] [attach]15277341[/attach]
可能很多教育界的老師、專家們對這個內容並不熟悉,感謝這位出題人老師,如果中國的文科教育者都是這個水平,中國的文科就有救了。
這段對話其實體現了高智商理工科知識分子對低智商文青的邏輯碾壓,從智力、到學識、專業水平、再到到人文素養的降維打擊……說句難聽的,就算讓丁院士和柴大記者比寫文章、吟詩作賦,結局也是一邊倒。
重看這場對話,我都替柴大記者尷尬,她不但每一句話都被丁院士駁倒了,而且都被拆穿了她“人文”、“環保”的假面具,直擊她雙標的靈魂,暴露了她社達、慕強、媚外的真面目。
其實這些年所有的網絡論戰都是這個路數,公知們喜歡談他們心目中的“主流意見”、“國際社會”,而冷靜理智的反駁者會問“什么是主流”?什么是“國際社會”?
公知們根本沒法回答,因為他們馬上就會掉進自己的邏輯陷阱死循環,如果他們說少部分發達國家的科學家才是“主流”,那么就是不講科學,連統計學都不講,不但違背了科學發展的規律,還屬于“拋開事實不談”;如果他們說少數發達國家才是“國際社會”,那就是說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不是人,這就違背了他們標榜的“人權”。
文青公知們總是唯歐美馬首是瞻,把他們的意見當做“科學”和“真理”,卻忘了科學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根本不存在什么“主流”。
文青公知們總是活在他們夢裡的“理想國”,要求科學家不能搞政治,他們認為科學就一定是“真空中的球形雞”,不受任何影響,實際上,全世界任何一項偉大的科技成就,都很政治有關。牛頓、愛因斯坦、波爾、海森堡、奧本海默這些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其實都是歷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
科學家就不能關心政治?你當科學家都是機器嗎?
科學沒有國籍,但科學家是有祖國、良知和立場的,科學家為自己的祖國考慮,為自己的同胞考慮,為了真正大多數人類的利益考慮,有問題嗎?
文青公知們言必稱“全人類”、“共同利益”,但他們下意識就把全世界更多的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人口排除在外。
這個世界是少數發達國家權貴、資本巨鱷的,還是我們所有人的?丁院士問:“中國人是不是人,有沒有人權”?
這句話可以讓所有的公知、精美啞口無言,他們再魔怔,也不敢公然開除中國人的“人籍”。這句話也展示了真正的人文主義者的温情,所謂“仁者愛人”,是指愛大多數人。
丁院士用超越時代的眼光,判斷西方所謂的“碳排放權”話術,只是為了限制我們第三世界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attach]15277338[/attach]
他甚至做出了預言:“西方這些國家都是放空炮,只有我們才是真正要搞碳中和的”。
歷史的進程證明了他作為科學家和政治家的偉大眼光和敏銳判斷,確實——全世界只有中國人真的把環保當回事,只有我們真的在走新能源戰略,而且,我們彎道超車,真正贏得了產業的主動權。
這就是真正的理工科科學家和文青記者之間的差距。
從智商到技巧再到情感,前者都碾壓後者。
前者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後者根本沒有人味兒。
我們的文科教材、試卷,一定要多選這樣的文章、材料,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緊握時代的脈搏。
這樣的考卷,才能真正訓練孩子們的邏輯水平、思維深度、共情能力。
這種文章、材料訓練出來的文科人才,才適合我們如今的生產力水平和國際地位。
中國的記者、編輯、作家、導演,如果有丁院士十分之一的水平,中國的新聞傳媒、文學藝術也不至于拉胯成這樣。
願這位出題老師早日被提拔重用,造福中國下一代。
聖女徵duck 2024-5-20 17:51
一路線上線下都有朋友問為什麼我不建議去外國讀非科學技術科,要回答肯定要說很多。但由於忙沒有時間整理,剛巧有部份回另一條的資料也可以供這裡參考:
搞科研 全球主要看中美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大學排名更是如此。
雖然我絕對不是院士級的大牛,但哪怕搞科研的小白都知道應用科學方面,中國大陸有太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優勢了;至於基礎科學研究方面,中國大陸的確還有不少改善空間。但,話說回頭,基礎科學研究方面,世界各國已經很久很久沒有什麼重大突破了,大家都像在黑房中摸索前行,這時候主要就是靠燒錢與時間,至於什麼時後出成果誰也別望說得準,反正就是誰錢多誰時間能熬得起誰成功的機會最大。所以,現在就只看中美了(像日本與歐洲的科研已經越來越跟不上中美,例如英國的諾丁漢、伯明翰等12個城市已經破產了,但這還沒有完!你到底還能指望經濟愈來愈差,錢越來越不夠,還要照顧社福、醫療、退休開銷後的國家,還能投放多少錢在教育啊?!人家的政治體制決定了人民更重視眼前的利益與福利。)
至於美國.......
你覺得哪個國家財政更穩健啊?
今天還是很忙,很多文字與邏輯沒有時間潤飾,但大概的思路就是這個方向。
johncheung7777 2024-5-21 01:02
[quote]原帖由 [i]聖女徵duck[/i] 於 2024-5-20 17:51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6583385&ptid=315708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一路線上線下都有朋友問為什麼我不建議去外國讀非科學技術科,要回答肯定要說很多。但由於忙沒有時間整理,剛巧有部份回另一條的資料也可以供這裡參考:
搞科研 全球主要看中美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大學排名更是如此。
雖然我絕對不是院士級的大牛,但哪怕搞科研的小白都知道應用科學方面,中國大陸有太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優勢了;至於基礎科學研究方面,中國大陸的確還有不少改善空間。但,話說回頭,基礎科學研 ... [/quote]
新加坡現今只承認中國4間大學醫生:
清華
北大
復旦
交通
聖女徵duck 2024-5-21 13:16
親,你又搞錯了,而且錯得很離譜,因為你這次犯的是常識性錯誤。難道香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不算數嗎? 現在世界越來越亂,超級大國之間都準備打仗了,漢姦做過什麼說過什麼 真的有人天真地以為沒有紀錄嗎?我個人覺得只不過是政府寬宏大量,統一戰線,盡量團結大多數,所以向前看,於是很多愛國愛港人士也忍了----反正國家的態度就是我們的態度!(試問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那樣 很多重要的政策 能由過百萬的專家人士直接間接參與討論與決策? !)
至於星加坡這幾年的情況大家有誰不知道呀?!莫說醫生,你看看香港首50的家族與精英圈人士的觀點,你基本上沒有九位數的投資資產就不要想去討論移民星加坡了!原因是什麼?智商正常的人也很得出來吧!?(這是單純的醫療水平關係嗎?)
聖女徵duck 2024-5-21 13:16
[quote]原帖由 [i]johncheung7777[/i] 於 2024-5-21 01:02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6589495&ptid=315708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新加坡現今只承認中國4間大學醫生:
清華
北大
復旦
交通 [/quote]
親,你又搞錯了,而且錯得很離譜,因為你這次犯的是常識性錯誤。難道香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不算數嗎? 現在世界越來越亂,超級大國之間都準備打仗了,漢姦做過什麼說過什麼 真的有人天真地以為沒有紀錄嗎?我個人覺得只不過是政府寬宏大量,統一戰線,盡量團結大多數,所以向前看,於是很多愛國愛港人士也忍了----反正國家的態度就是我們的態度!(試問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那樣 很多重要的政策 能由過百萬的專家人士直接間接參與討論與決策? !)
至於星加坡這幾年的情況大家有誰不知道呀?!莫說醫生,你看看香港首50的家族與精英圈人士的觀點,你基本上沒有九位數的投資資產就不要想去討論移民星加坡了!原因是什麼?智商正常的人也看得出來吧!?(這是單純的醫療水平關係嗎?)
[[i] 本帖最後由 聖女徵duck 於 2024-5-21 13:17 編輯 [/i]]
聖女徵duck 2024-5-22 13:04
我沒有內幕消息,但個人感覺港科大在 才德兼備的葉校長領導下,超越港中大不是夢。甚至,不知道大家覺不覺得港科大其實很多地方已經比港中大出色?
以下是01新聞的分享。
文: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
source
[url]https://www.hk01.com/article/1015166?utm_source=01appshare&utm_medium=referral[/url]
創新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模式。科大近日推出《策略發展計劃2031》,為「科大3.0」的願景定下清晰的發展藍圖。透過創新教學、前沿科研與產學研協作,科大希望讓年輕一代能更好把握國家發展的重大機遇,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人類的「三個未來」﹕即未來生活、未來工作和未來福祉,作好準備。
科大近日推出《策略發展計劃2031》,為「科大3.0」的願景定下清晰的發展藍圖,讓年輕一代能更好把握國家發展的重大機遇。
創新教學 面向未來
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對香港委以重任,確立香港應發展成為包括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等「八大中心」的定位。科大作為創新與卓越教育的先行者,一直推出與時並進的課程,如多年前推出、鼓勵學生提早投身科研,以培育其創新和解難能力的「本科生研究計劃」;或近年讓學生能更靈活地把新興技術應用到傳統學科的學習框架「major + X」,以培育符合香港未來發展需要的人才。去年科大亦成為首間將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融入教學的大學,更成立工作小組制定指引,鼓勵師生善用AI技術,並制定最佳的實踐方法。
科大現正積極籌劃成立一所研究型醫學院,專注於培育具備科研思維的醫生。經過30多年的發展,科大已在神經科學、數據科學,以及生物醫學工程等生物醫學領域上,取得了國際認可的卓越科研成就。我們有能力為香港培訓新一代醫療專才作出貢獻,與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現有的兩所醫學院相輔相成,各自發揮所長,滿足香港的醫療需求,推動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目標。
科大現正積極籌劃成立一所研究型醫學院,專注於培育具備科研思維的醫生。
前瞻研究 迎接新產業時代
除了生物及轉化醫學,科大亦正重點發展其他前沿研究領域,包括人工智能、材料科學、未來能源、綠色科技等,旨在推動知識創新、促進社會進步、解決全球重大問題和挑戰,為人類的未來福祉貢獻力量。這些新興領域亦與國家提出的戰略性科技力量不謀而合。其中,人工智能對不同領域的科研項目,以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為一所在AI領域具影響力的院校,科大近月成立了「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推動AI技術在香港的研究和應用。科大去年亦設立了區內最先進的人工智能運算中心,大大提升了我們對數據的運算和分析能力。我們現正籌建國際AI醫藥樞紐 (International Hub of AI for Medicine) ,冀與全球大學合作,利用這個運算中心,為生命醫藥領域帶來更多突破,以推動前沿醫療科技的研發和應用。
打造知識轉移樞紐 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於以創新科技為引擎,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科大為香港最早推動創業及創業教育的大學。時至今日,科大成員共創立了超過1,700間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及13間成功上市或被併購的個案,而我們的專利數目在多個排名中亦名列前茅,充分反映科大成員的創新能力。
最近,科大正與業界籌備推出達20億港元的創新創業基金,支持校內具潛力的深科技企業把科研成果轉化。科大亦正與政府商討籌建創新灣,由大學牽頭,與業界攜手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上述這些舉措,均會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科大期望透過教學、研究和知識轉移三方面的新舉措,為人類的「三個未來」﹕即未來生活、未來工作和未來福祉,作好準備。
科大期望透過教學、研究和知識轉移三方面的新舉措,培育懂得開拓和善用科技的新一代,為人類構建一個健康而可持續的生活模式。《香港01》作為一家領先的互聯網新聞企業,八年來一直持續創新,與科大目標契合。我衷心祝願《香港 01》業務蒸蒸日上,並期望未來與他們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聖女徵duck 2024-5-24 13:08
我覺得這篇文章值得我們醫生與準備報考醫學院的同學參考。純粹個人遇見:我覺得按現在的科技發展節奏與我們特區政府為人民服務而大力推動的醫療改革政策,我個人相信對現在40甚至30歲的醫生影響也不是很大,但再年青的醫生呢?我覺得這個值得大家思考。
Source:
[url]https://mp.weixin.qq.com/s/0toh09QJxfwlRqEBHsGGoQ[/url]
清華大學“手搓”智能體,只需幾天,速成醫學專家
原創 酷玩實驗室
前段時間,有關“鴨嘴鉗”的討論,在互聯網非常熱鬧。
作為一種婦科檢查工具,有人稱它是“當代女性刑具”,有人稱,這和醫生的操作手法有關係。
當然也有人說,每天那么多人排隊等着做檢查,醫生追求結果精確,可能會忽視了醫療過程中個體的感受。
大家爭來爭去,有一個繞不開的關鍵是,中國的醫療資源,目前還處于相對緊張的狀態。
2022年,全國執業(助理)醫師的數量為443.5萬人, 每千人口的執業(助理)醫師為3.15人。
這個數字並不算少,但北京、上海的醫療資源,肯定比18線小城市要好,三甲醫院的醫療水平,顯然也高于社區醫院。
這會導致很多人有個頭疼腦熱,都傾向于去大城市的三甲醫院,進一步導致大醫院醫護人員日均診療人次更多。
2022年,全國醫師日均擔負診療人次為6.2人次,而北京醫師日均擔負診療7.9人次, 黑龍江公立醫院醫師日均擔負診療4.2人次。
一邊是患者掛號難、就診慢,排隊兩小時,看病2分鐘。
另一邊則是醫生門診工作、收治病人、科研項目等齊頭並進,忙到飛起。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醫生需要完成 400 個單元(每4個小時接診不少于 15 位患者為 1 個有效單元,即接診 6000 個有效患者)才能申報副高,完成 600 個單元才能申報正高。
這樣的供需不平衡,很容易成為矛盾發生的窗口。
同時,一些中小城市的基層醫療單位,則可能陷入“無病可看”的境地,進一步導致其醫療設備更新慢,診療方法落後,患者對基層醫生的信任度不足,寧願去三甲醫院排隊掛號,也不願在家門口就近治療。
看病貴、看病難,歸根結底,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優質醫療資源稀缺的問題,解決辦法除了醫保改革,現在還有一個新的可能——
AI醫療。
AI虛擬醫院
最近,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把醫院搬到了AI世界。
《智能體醫院:一家可以自我進化的醫療智能體的模擬醫院》
論文鏈接:[url]https://arxiv.org/pdf/2405.02957[/url]
他們設計了一個模擬醫院,其中的醫生、護士、患者全部由大語言模型驅動,可以自主完成發病、分診、掛號、問診、檢查、診斷、開藥、康復以及患者隨訪全過程。
研究結果發現,AI 醫生在幾天內,就完成了數以萬計的病例的治療。
而同樣的情況,人類醫生大約需要2年時間(按照一周治療約100名病人計算)。
更重要的是,在診療了上萬名虛擬病人后,AI 醫生在MedQA數據集呼吸道疾病子集上,達到了93.06%的準確率。
註:MedQA數據集是一個專門用于醫學領域的問答數據集,通常用于訓練和評估自然語言處理(NLP)模型在醫療問答任務上的性能。
要知道,中國培養一個醫生,基本沿用“5+3”模式,即5年本科,3年規培(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至少8年時間,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專科醫師。
而清華大學這個虛擬醫院,在幾天內就讓AI智能體成了呼吸道疾病專家,還是7x24小時全年無休的那種。
這種AI醫生去哪裡找?
根據論文說明,手搓一個虛擬醫院,大致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先來個“全家福”。
由GPT-3.5生成醫生(14名)、護士(4名)、居民的全部信息,且可以無限擴展。
如下圖所示,借助大語言模型生成的人物,從左向右、從上到下分別是:
1號患者肯尼斯,35歲,患有急性鼻炎和高血壓病史,主訴腹瀉、持續嘔吐、淋巴結腫大、反覆發燒等。
2號內科醫生伊莉斯,32歲,富有同理心,擅長與病人溝通,主要職責是為患有急性、慢性病的成年患者提供診斷、治療和預防保健服務。
3號放射科專家趙磊,58歲,主要通過X光、MRI、CT等各種醫學圖像,作出診斷。
4號接待員法圖瑪塔,48歲,負責預約安排、患者登記等工作。
第二步,去生病,去治療。
在這個虛擬世界裡,居民會隨機出現生病症狀,並成為患者。
1號患者肯尼斯出現皮膚病症狀,他先在分診台諮詢,這個症狀應該掛哪個科室,隨后登記掛號。
緊接着他被安排由皮膚科醫生進行問診,該醫生詢問過簡單問題之后,安排他進行檢查,再根據檢查結果做出診斷,並開具藥方,最終肯尼斯在吃藥恢復之后,再回到醫院完成隨訪,是為完成診療。
整個過程,完全復刻了一個人在醫院就診的流程——該掛哪個科,醫生會根據詢問以及驗血、CT等檢查結果,判斷患者病症,並提出治療方法。
第三步,進階的AI醫生。
從一個醫學生進化為一個合格的醫生,需要跨越從醫學知識到臨床實踐的高山。
因為同一種症狀,可能對應着不同的病灶,只會照本宣科完全不夠,豐富的臨床經驗才更寶貴。
此前在訓練醫療大模型時,通常是先把醫學數據(生理學、病理學、各種專科知識、病例等)“喂”給大模型,再借助檢索增強生成(RAG)、高質量的人工標註進行迭代,讓AI醫生可以“按圖索驥”。
這種訓練方法的“彆扭”之處在于,醫療大模型可以提升效率,但失之毫釐,差的可能就是一條命;而要是加入人工標註,效率又成了絆腳石。
不過,清華大學這個虛擬醫院,採用的是一種MedAgent-Zero(無參數策略)的自我進化方法。
即從患者發病,到醫生診斷,再到最后的治療結果,整個過程不依賴人工標註數據,AI 醫生只需要通過學習(閱讀醫學文獻)和實踐(與虛擬患者交互,作出診療決策,並從治療成功或失敗中積累經驗)就能不斷“進化”,提升醫療能力。
這意味着,AI醫生也能積攢“臨床經驗”了。
但這樣的AI醫生,能代替真實的醫療專家嗎?
AI醫療的想象力
先說結論,眼下的醫療大模型,主要集中在疾病預防、輔助診斷、健康指導等生病的前期和後期。
到生病的時候,AI只能打輔助,真正的問診、治療,還需要人類醫生來進行。
原因除了醫療大模型需要人為干預和標註來提升準確度之外,患者這邊,對AI醫生也缺乏足夠的信任,好比你在互聯網搜索肚子痛,各路專家給出的答案可能是受涼了、吃多了,也可能是腸脹氣、闌尾炎,最后還得去醫院掛個號給醫生瞧瞧才放心。
而清華大學這個可以自主進化的AI醫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從訓練數據集來看,這個AI醫生的“知識庫”,主要來自第八版《傳染病》中8種呼吸系統疾病的數據,包括每種疾病的症狀、實驗室檢查、檢查結果和治療計劃,共計大約10000條記錄。
還有一些從醫學新聞網站、默克手冊網站搜集的醫療文獻和案例,以及後續患者的反饋,相當于“經驗庫”。
這些數據集將該AI醫生框定在了呼吸系統疾病領域,病人只會得呼吸道疾病,這大大簡化了實際的醫療過程。
因為有時候,頭疼不一定是頭的問題,也可能是頸椎的問題,或者心理的問題。
所以這個虛擬醫院,其實更像一個理想條件下的專科醫院。
但研究提出的MedAgent-Zero自我進化機制,再加上更為龐大的醫療數據集,假以時日,AI醫生或許真的可以做一些基礎的問診工作,為人類醫生留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做更高深的研究,提供更有人情味的醫療服務。
其實,除了清華大學的虛擬醫院,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或許已經超過了很多人的認知。
在疾病預防領域,AI算法可以根據電子病歷、基因數據等,預測心臟病、中風風險;一些糖尿病之類的慢性疾病,AI還可以提供實時監控和動態建議,用于個人健康管理。
在影像學領域,AI分析X光片、CT掃描、MRI等,不僅效率更高,還能更準確地檢測到異常,如腫瘤、骨折、腦出血等,提高早期病變的檢出率。2020年,谷歌DeepMind開發的乳腺癌AI篩查系統,就在發現乳腺癌方面,準確率超過了醫生,登上了Nature。
還有AI加碼的基因編輯,已經可以改寫人類的DNA;Alphafold3的問世,更是為新藥研發按下了快進鍵。
圖為初創公司Profluent發表的論文,AI設計的OpenCRISPR-1首次成功地精確編輯人類基因組。
甚至有的AI生成病例、AI心理治療等等,比人類的效率還要更高,效果也更好。
雖然現階段,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還存在隱私、倫理以及人類信任度等等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醫療健康領域。
當人人都有電子健康檔案,當大數據能夠更早發現身體病變,當AI醫生能更準確、更體貼地給出治療方法,相當于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甚至私人醫生,那么醫療資源的不均衡或許就能被打破。
當新藥研發更快,當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解決基因缺陷導致的病變,當智能機器人可以輔助人類完成更精細的手術,甚至是遠程外科手術,那么,人人都健康地活着,或許也不再是奢求。
當然,這一切都是完美的設想。
但隨着AI技術的日漸成熟,隨着老齡化不可避免地到來,隨着人們對高質量健康的不斷追求,這一天的到來,或許並不遙遠。
聖女徵duck 2024-5-26 17:11
有朋友問什麼叫“正高”, 醫院的"正高"就是主任醫師,即類似我們香港的“顧問醫生”,很多醫護朋友都說在一線城市的正高一般年新
薪都過百萬了,雖然平均來說還沒有香港的顧問醫生高(特別是私人執業以後)。 但話又說回頭,我們衡量一個醫生厲害不厲害, 到底是應該按他的醫療水平 還是他的薪酬 來衡量呢?我覺得這個值得我們反思。:)
hingfai709a 2024-5-27 11:42
要考慮好多嘢, 不過, 興趣最重要
wsp 2024-6-5 19:51
[quote]既然 香港特區政府重視科研,而且尊重人才,大家都可以有理由相信特區政府相關領導會認真參考中國、美國與歐洲的相關經驗,加大力度鼓勵社會上首0.1%的精英除了一部份進入臨床醫學外,也能有一部份能投入到科研的道路上吧[/quote]
令人氣餒的是
香港特區政府說重視科研重視人才
只是純粹因政治正確而講的空話/場面話
有一位在微博一直關注的科研人才
他在韓國和英國有科研經驗
也擁有一項生物技術類的專利
一年前左右來港發展
怎知道呆了不夠半年
就返回內地了
問他在港發生了什麼事情令他離開
他似乎非常失望
只說:夢碎香港,上了很重要的一課,現在下課了
再不願意多提一丁半點
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i] 本帖最後由 wsp 於 2024-6-6 11:08 編輯 [/i]]
聖女徵duck 2024-6-6 10:28
[quote]原帖由 [i]wsp[/i] 於 2024-6-5 19:51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6888168&ptid=315708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quote]既然 香港特區政府重視科研,而且尊重人才,大家都可以有理由相信特區政府相關領導會認真參考中國、美國與歐洲的相關經驗,加大力度鼓勵社會上首0.1%的精英除了一部份進入臨床醫學外,也能有一部份能投入到科研的道路上吧[/quote ]
令人氣餒的是
香港特區政府說重視科研重視人才
只是純粹因政治正確而講的空話/場面話
有一位在微博一直關注的科研人才
他在韓國和英國 ... [/quote]
客觀說,是香港政府與市民白白錯失了很多應有的機會!隨便舉例說當年中芯國際想在香港大搞,但反對派罔顧香港利益 只顧政治立場而反對後,市民自己居然不出來表達立場,便拉到了!政客與市民這樣的水平?好吧, 看看現在上海的張江有多先進!!!能源、芯片、汽車、生物科技等等等等 贏香港九條街!!!
撫心自問, 這樣水平的香港還能不斷進步已經很不錯了。
這已經是2022年1月的舊聞!你看,你看看,你覺得中國香港能比得上日本嗎?
日本科學家們,正在瘋狂湧入中國「打工」
source:
[url]https://www.01icon.hk/article/%E5%B0%88%E5%AE%B6/697255/%E6%97%A5%E6%9C%AC%E7%A7%91%E5%AD%B8%E5%AE%B6%E5%80%91-%E6%AD%A3%E5%9C%A8%E7%98%8B%E7%8B%82%E6%B9%A7%E5%85%A5%E4%B8%AD%E5%9C%8B-%E6%89%93%E5%B7%A5[/url]
日本科學家們,正在瘋狂湧入中國「打工」
專家
2022/01/10 19:00
中國的國運真的來了!
今天,以日本為代表的頂尖科學家正瘋狂湧向他們曾經看不起的中國,端起中國的飯碗,幹起無國界科研。
曾經痴迷外國月亮的中國留學生們,也爭先恐後回到祖國大陸,史上規模最大的留學人才「歸國潮」正席捲而來。
……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隨着地緣政治重組、超級大國的圍堵,中國科研事業的外部環境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
但與此同時,從科研人才的密度和數量來看,中國內部環境正迎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最好時刻。
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美國嗎?
當下,日本科學家正瘋狂湧入中國「找飯吃」,其中不乏數次諾獎提名的「泰斗級」人物。
去年,日本國寶級科學家、東京理科大學原校長藤島昭跑路,帶着研究團隊集體跳槽至上海理工大學「全職打工」。
這在學術界引起的反應不亞於一次「核爆」,被視為日本「智慧流失」的標誌性事件。
藤島昭,相信很多人都沒聽過,但你一定知道諾貝爾獎。他是光催化之父,此前已經數次獲諾貝爾獎提名。
他也是日本呼聲最高的,接下來衝刺諾貝爾獎的頭號選手。
光催化看似遙遠,其實離我們很近。世界上有自清潔的玻璃,也有防霧的後視鏡,就是用了這項技術。
此外,藤島昭研發的光催化捕蚊器,已經在瘧疾肆虐的地區開始使用了。
更可貴的是,這位大師在過去40年間,培育了38名中國留學生,其中他的學生江雷、劉忠範、姚建年已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一門三院士」的佳話在學術圈內廣為流傳。
今天日本是真慌了,因為有一群「藤島昭」正在集體出走:
被稱為「微納機器人之父」的日本科學家福田敏男,2012年就跳槽到北京理工大學,成為首位全職在中國工作的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微納米機器人是全球所有發達國家都渴求的技術,福田敏男讓中國成為遙遙領先者。
他指導中國學者創建了世界首個跨尺度協同生物組裝微機器人系統,首次利用微納機器人制作出世界上最小的人工血管,為人造器官替代衰死器官帶來了福音。
在電影《神奇的旅程》中,有這樣一組鏡頭。科學家被縮小到納米尺寸,注射入人體內完成手術。
福田敏男教授的微納米機器人,有望把這個科幻電影變成現實。未來某一天,微納米機器人甚至可以直接鑽入人體完成某一大手術,再從某部位鑽出來。
日本的腦神經科學家御子柴克彥,曾獲得日本天皇獎,一直被視為日本衝刺諾爾貝生理學獎的有力人選,也在2019年加入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
日本人工智能專家石渕(yuān)久生,在人工智能方面在日本排名第二,則加盟了位於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
日本工程學家上田多門,被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大學簽下;
……
日本媒體都急了:這麼下去,日本難出諾貝爾獎科學家。
畢竟20年前,日本政府曾定下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之後,每年都能有點小驚喜。
[attach]15338395[/attach]
不過,日本「量產諾獎」背後,美國功不可沒!
因為這20多名諾獎得主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曾在美國進修,有許多科研成果是在美國實驗室做出來的。
包括202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真鍋淑郎在內,中村修二、南部陽一郎,都是美籍日裔。
只是風水輪流轉,日本科學家紛紛湧入中國,我們甚至可以期待下,接下來哪個日本科學家能在中國斬獲諾貝爾獎?
會是藤島昭嗎?
他曾幽默地說,要和自己的得意門生江雷院士一起拿諾貝爾獎。
有一批憤憤不平的日本網友,大罵這批出走的日本科學家為「賣國賊」,其實大可不必。
這可不能怪中國「挖牆腳」,是日本自己不給力啊。
前陣子,有網友打開日本雅虎界面時,隨機廣告跳出來,居然是「山中伸彌教授的籌款搞研發」。
你見過哪個國家的科學家,需要像眾籌看病一樣,眾籌做科研的嗎?
大概也就日本了吧。
真唏噓!
山中伸彌教授,可是201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做的是「體細胞重編程技術」研究。
2019年底,日本政府停止為其研究所撥發每年10億日元的研發支援預算,大概摺合人民幣5633萬。
被逼急的山中伸彌教授,雖然還沒跳槽中國,但眾籌做科研,也是讓日本政府顏面無存了。
所以,不是科學家不愛國,而是他們更熱愛科研,像藤島昭、上田多門等科學家,都苦於沒有經費做科研,無奈跳槽。
日本媒體《TBS新聞》,在2021年11月7日刊登文章《為什麼科學界重量級人物都流向中國?「人才流失」一詞無法概括的現狀》,聚焦日本科學家集體流失現象,直指日本科研經費的「小家子氣」。
日本這些年經濟失速,財政比較緊張,搞不起「大水漫灌」,就搞集中猛灌,集中扶持一些掙錢快、競爭力強的企業,變相「鼓勵」科研人員找短平快的項目,對於短期內看不到回報的項目,經費會被壓縮甚至直接砍掉。
日本文部科學省調查表明,日本政府在科研預算投入上,2018年只比2000年增長了1.15倍。
反過來我們看看中國。
中國2016年比2000年增長了約13.5倍。2020年中國科研經費投入超過2.4萬億元人民幣,是日本的2.1倍。
[attach]15338393[/attach]
窮什麼都不能窮科研,中國對待頂級科學家,就一個字:壕!
上海一出手,就要為藤島昭教授新組建成立的材料與化學學院,並計劃成立相關的光電材料和光催化方面國際性的研究院,預計資金規模將達到數億元人民幣!
深圳大學一聽上田多門願意來,立馬掏錢買了先進設備、建好研究室來迎接。
一台可以把測定材料表面3D化的機器,要800萬日元,北海道大學一直沒給經費買,深圳二話不說就買來了。
難怪上田多門會說:在中國研究土木工程領域,可以獲得比日本政府給得更多的項目經費,我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在中國更容易實現。
科技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競爭。
中國眼光長遠,為這些遠道而來的科學家砸下巨資,他們帶來的價值卻是無限的。
難怪日本網友要大罵日本政府,說他們有錢花三萬億去開個奧運會,卻沒錢支持科學研究簡直無能。
嗅到危機的日本政府,近期開始行動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承諾,將擴大對科研的投入,為日本大學提供10萬億日元(約881億美元)的基金,旨在建立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
只是,來得及嗎?
根據《日經新聞》數據,由於日本對科研的不重視,日本的博士數量自2006年達到頂峰,之後逐年減少。
目前日本科研人員約為68萬人,位列世界第三,但增長十分緩慢,僅為0.5%左右。
國運來了,是擋也擋不住啊。
大批科學家不分國界,只問科學與真理,紛紛湧入中國。
法國《世界報》報道,中國已經超越韓國成為日本科學家的優先目的地,僅次於美國。
全球科學家紛紛「投奔」中國:
AI語音之父丹尼爾·波維,拒絕了facebook,跑來中國加入了小米;
美國知名量子計算科學家、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施堯耘,2017年加入了阿里,擔任阿里雲首席量子技術科學家;
法國「天才數學家」、2002年菲爾茲獎得主洛朗·拉福格,加入華為專注拓撲理論研究;
西班牙有機化學博士佩德羅·拉沃爾達,2014年畢業後決定到中國闖蕩一番,開啟「東方探險」;
德國神經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是諾貝爾獎候選人,因為無法繼續忍受德國對動物實驗的批評,接受了中國遞出的「橄欖枝」,帶着團隊加入上海新的國際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
這些科學家都是國際頂尖的大牛,在各大行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中國學術界的巔峰——「兩院院士」名單上,我們也能看到,這幾年外籍院士越來越多了。
2015年,中科院新增選外籍院士12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8名;
2017年,中科院新當選外籍院士16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8名;
2021年,中科院新當選外籍院士25人,中國工程院新當選外籍院士20人。
目前,中國科學院共有院士860名,外籍院士高達129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為971名,外籍院士總數為111名,新增數量是直線上升。
從國籍看的話,在中國工程院當中,來自歐美國家的外籍院士較多,美國籍的佔了半壁江山。
甚至,還有科學家直接放棄美國國籍,只想紮根中國。
原杜克大學的教授戴維·布雷迪,一直研究精密成像技術。他計劃打造一個超級照相機,像素達到10億級別,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
這項技術如果應用在國防安全方面,一定威力無限。
美國軍方一開始也希望將這項技術運用到美國海軍的遠程監控系統之上,於是撥了一些經費給布雷迪。
但蜜月期剛過,美國軍方就反悔了,他們嫌布雷迪進展太慢,5年內看不到希望。
突如其來的撤資,讓一身「傲骨」的布雷迪,乾脆帶領團隊離開美國,投奔中國。
在中國的支持下,他成功研發出了10億級的相機,每年給中國帶來了數千億的收益。
中國已經把這項技術裝配到警方的天網系統,還能應用到宇宙和微生物領域,遙遠的星體、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病毒,都能盡收眼底。
老美痛失一項重大技術,後悔不已,幾度邀請布雷迪回美國,布雷迪不動然拒。
美國正在圍堵中國高科技的發展,但越是如此,中國反而越是要堅持開放和科學無國界。
隨着大國崛起,中國對海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強。中國在科技人力資源和R&D人員總量方面,均已躋身世界科技大國之列,甚至居世界首位。
風向標正在發生急速的轉變。
不單單是頂尖科學家集體轉向,中國留學生們的心態也大為不同了。
過去,中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國際生源輸出國,「出國熱」持續燃燒了幾十年。
從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看,過去十幾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不斷攀升,從2007年的14.4萬人到2019年的70.4萬人,增長了389%。
但是外國的月亮,已經沒有那麼圓了。
上世紀90年代,留學生們的回國率不足10%;現在是國內的飯碗比較香,留學歸國比例在不斷上升。
2016至201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251.8萬人,回國201.3萬人,學成回國佔比達八成(79.9%)。
[attach]15338392[/attach]
特別是經過新冠疫情這一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回到祖國的懷抱。
教育部數據顯示,受疫情及就業移民政策收緊雙重影響,2020年回國求職海歸數量暴增七成,人數突破80萬。
2020年向國內崗位投遞簡歷、有意在國內發展的海歸人才數量較2019年猛增33.9%。
到了2021,這個趨勢更加明顯了。「前途出國」最近發布的《中國留學白皮書2021》顯示:
2021年意向歸國留學生對國內就業環境更加有信心,選擇畢業後馬上回國就業的佔比31%,較上一年增長6%。
一大波留學人才正在湧回國門。
根據《2020海外留學趨勢報告》的調查樣本,將近一半的留學生歸國後進入體制內工作,其中21%進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25%任職於國企。
國內不少「超級中學」,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
深圳中學2020年新入職老師名單上,就不乏牛津大學、波士頓大學、倫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的海歸們。
[attach]15338394[/attach]
看到這,不得不感慨一句:感謝歐美為中國培養優秀園丁。
最後,我們想說,科學不分國界,因為知識同屬於整個人類。
哪怕強大如美國,其前沿科技強大的秘密武器,也是因為它匯聚了全球最多的頂尖人才:
20世紀初至80年代末,美國114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40名是外國引進的;
613名科學院院士中,有141名是國外引進人才;
美國大學培養的科學與工程博士,大約1/3都是外國人。
從更長的歷史脈絡看,美國科學家中移民的比例,1960年是7.2%,2007年是27.5%。
我們不妨看看這張圖,新冠疫情中的國際合作網絡,密密麻麻交織在一起。
危機之下,全球的合作網絡變得稠密。
背後是一個樸素的道理:人類是命運共同體。
展望未來,湧向中國的頂尖科學家們,定能借助中國完善的產業鏈條、齊全的中試平台、雄厚的資金實力,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造福全人類。
[[i] 本帖最後由 聖女徵duck 於 2024-6-6 10:31 編輯 [/i]]
Илья 2024-6-8 17:56
[quote]原帖由 [i]聖女徵duck[/i] 於 2024-5-12 00:01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6420549&ptid=315708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現在的年輕人討厭爹味重的說教,我自己也不喜歡倚老賣老勸別人這樣那樣,只是近來全球經濟不景,很多朋友線上線下都有問我關於升學選科的問題,也眼見很多基層甚至中產市民本身很想為兒女打算,但又不知道如何選科。今天週末剛巧有一點時間,所以不如在這裡討論一下,務求拋磚引玉,集思廣益吧。
高考快放榜了,成績可以甚至不錯的應該選擇什麼科好?
先寫結論:如果能力可以的話, 最好還是選擇理工科/科學!
首先 ... [/quote]
獎學金, 外國讀, 一定要留港既就讀醫
jodasch@n 2024-6-8 20:11
[quote]原帖由 [i]聖女徵duck[/i] 於 2024-5-12 00:01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6420549&ptid=315708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現在的年輕人討厭爹味重的說教,我自己也不喜歡倚老賣老勸別人這樣那樣,只是近來全球經濟不景,很多朋友線上線下都有問我關於升學選科的問題,也眼見很多基層甚至中產市民本身很想為兒女打算,但又不知道如何選科。今天週末剛巧有一點時間,所以不如在這裡討論一下,務求拋磚引玉,集思廣益吧。
高考快放榜了,成績可以甚至不錯的應該選擇什麼科好?
先寫結論:如果能力可以的話, 最好還是選擇理工科/科學!
首先 ... [/quote]
精英使你教?
聖女徵duck 2024-6-9 00:15
高考狀元如果真的希望造福人類,希望善良能戰勝邪惡,馬上看看這篇值得參考的文章!(當然,若然沒有堅決為人民服務這樣的崇高理想也不打緊,努力賺錢也不寒磣,但選科更不能選擇錯誤了。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們堅決為人民服務!所以,先看看這文章,自己再仔細思考、評估與分析吧!))
(節錄)
美國胰島素產業的喪鐘,被我們敲响了
source:
[url]https://mp.weixin.qq.com/s/X48eYaB0Qsiwz4Q9hP6_nA[/url]
美國制藥業已承諾遊說參議院和國,會因中國在治療糖尿病方面取得的最新突破而對其實施制裁。
[attach]15346244[/attach]
講的是上海長征醫院聯合中科院專家團隊利用幹細胞在體外再造胰島組織,成功治癒了一位59歲,胰島功能嚴重受損的糖尿病患者,而且是徹底治癒,再也不用打胰島素的那種。
這個技術,對于占全球人口10%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都是巨大的福音,可以說,全世界至少有將近10億人,有了徹底擺脫病痛折磨的希望。
結果還沒來得及高興,制裁大棒就要下來了,那為什么明明對全人類都有利的事兒,美國還要制裁呢?
其實很簡單,就四個字,錢的問題。
(續)
Source:
[url]https://mp.weixin.qq.com/s/X48eYaB0Qsiwz4Q9hP6_nA[/url]
聖女徵duck 2024-6-10 10:07
[quote]原帖由 [i]jodasch@n[/i] 於 2024-6-8 20:11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6945006&ptid=315708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精英使你教? [/quote]
不敢當 哈哈
雖然我放棄了牛津的offer, 現在只是普通的醫學博士生,但的確我家也是有不少狀元與精英吧---例如在傳統香港島老牌名校,年年全級第一,公開試straight As, 藤校畢業,也不怕跟你說現在擔任很多公職為人民服務;當然也有牛劍法律畢業後 現在在全球頂尖律師樓做合夥人。正正因為家族有不少狀元與精英,而且生活也是幾乎每天接觸所謂的“社會精英”,所以我更加想說:人無完美,大家集思廣益比較好。 🤝🤝🤝
jodasch@n 2024-6-10 10:35
[quote]原帖由 [i]聖女徵duck[/i] 於 2024-6-10 10:07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6969850&ptid=315708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不敢當 哈哈
雖然我放棄了牛津的offer, 現在只是普通的醫學博士生,但的確我家也是有不少狀元與精英吧---例如在傳統香港島老牌名校,年年全級第一,公開試straight As, 藤校畢業,也不怕跟你說現在擔任很多公職為人民服務;當然也有牛劍法律畢業後 現在在全球頂尖律師樓做合夥人。正正因為家族有不少狀元與精英,而且生活也是幾乎每天接觸所謂的“社會精英”,所以我更加想說:人無完美,大家集思廣 ... [/quote]
🤭🤭🤭🤭🤭
ying12345 2024-6-16 07:22
一流大學之成為一流,教學方式當然優秀,但主要還是招收到全球優秀學子。
地方強大,也有賴聰明人加入,才能更高更強。
ying12345 2024-6-16 07:27
某些地方,你要移居該地,便要有財力買房產才能定居。
這就窒礙了地方的發展,香港中學百花齊放,能讓清貧子弟有優質教育,是上升的階梯
ying12345 2024-6-16 07:35
值得反思,在香港受高等教育的優異生,有幾多留港,幾多移居內地,幾多移居外地?
聖女徵duck 2024-6-17 10:32
看到了這文章,分享一下:
Source:
[url]https://mp.weixin.qq.com/s/x6qdSeud73w9GT16hSdHMw[/url]
[attach]15371336[/attach]
一個正在越來越明確的趨勢,大家必須知道。
就是中國正在瘋狂加碼理工科,而文科將相對會被弱化。
就在此前兩個月,教育部部署推進重磅的“101計劃”,有80多位頂尖專家,50多位院士深度參與。該計劃將在計算機、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基礎醫學、中藥學、經濟學、哲學等九個學科進行全面落實。
什么是“101計劃”?
簡單說就是把大學教學內容從原本的側重書本理論轉向更加側重實踐應用,根本目的是加強創新專業人才的培養。
而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幾個試點領域,可以說,絕大部分都是理工科專業,實踐應用和創新,正是理工科的鮮明特徵。
難道這僅僅是偶然?我可以很明確地說:不是。
事實上,此前的1月份,教育部召開重要會議就明確說,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優化招生結構,引導高校加大理工科招生比例。
簡直就是拿着大喇叭在喊了。
這與中國大國博弈的背景有關。我們目前的現狀是:亟待實現科技突破,因為眾多技術被西方卡脖子。
因此,培養大量的優秀科技人才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中最迫在眉睫的一環。
而發展科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自然是物理、化學、計算機、醫學這種硬實力的理工類人才。
因此,中國在這些的時間裡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1)高考改革:高中全面推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強科培優。
而背后就是在強調理工類“天才”學生的培養。甚至不乏眾多名校的“強基計劃”對數學單科優等生採取破格錄取的方式。
在這種模式下,只要數學特別優秀,別的科差一些,也能拿到頂級學府的門票。
所以現在的高考導向就是,培養最頂尖的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最優秀的國家戰略人才。
2)高校改革:“雙一流”突出學科建設,而且向着理工類傾斜
如果說985工程、211工程是更側重在一流學校的建設,那么替代而來的“雙一流建設”則是更進一步,把一流學科的建設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即使學校整體實力不足,但只要某個學科尤其是理工類學科特別強,也會受到國家的重視和重點扶持。這更加說明了教育資源更加傾斜向理工科的趨勢。
3)高校專業改革:”撤文設理“成為主流趨勢
教育部公布2023年的高校專業調整方案,新增1673個專業,同時撤銷1670個原有專業。
如果我們仔細去扒一扒,新增的專業就三類:
要么是加強社會應用轉化的,如工程軟件、計算機應用、材料應用等;
要么是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如半導體、航空航天、生物育種、醫藥研究等;
要么是聚焦關鍵技術領域,如電子信息材料、智能視覺工程、智能海洋裝備等;
而撤銷的專業,毫無疑問,大多是文史政經類相關的專業。
這種大學專業調整本身就非常明顯地在表達一個信號:
以後的專業設置會越來越貼合社會實際需求和國家戰略需要,尤其突出在理工專業上的發展。
說回這次的“101計劃”,我們很容易發現,其實這就是在做大學教育的內容改革,而改革的對象也主題也是理工科學科,以達到全力快速培養理工人才的目標。
強國強兵,狂賭理工。
也是國運之戰啊。
[attach]15371335[/attach]
johncheung7777 2024-7-2 20:58
[quote]原帖由 [i]聖女徵duck[/i] 於 2024-5-12 00:01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6420549&ptid=315708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現在的年輕人討厭爹味重的說教,我自己也不喜歡倚老賣老勸別人這樣那樣,只是近來全球經濟不景,很多朋友線上線下都有問我關於升學選科的問題,也眼見很多基層甚至中產市民本身很想為兒女打算,但又不知道如何選科。今天週末剛巧有一點時間,所以不如在這裡討論一下,務求拋磚引玉,集思廣益吧。
高考快放榜了,成績可以甚至不錯的應該選擇什麼科好?
先寫結論:如果能力可以的話, 最好還是選擇理工科/科學!
首先 ... [/quote]
新加坡只承認中國4家大學醫科
清華
北大
交通
復旦
全中國有1300大學, 另1400高職。共2700間。
聖女徵duck 2024-7-3 10:18
[quote]原帖由 [i]johncheung7777[/i] 於 2024-7-2 20:58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7371318&ptid=315708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新加坡只承認中國4家大學醫科
清華
北大
交通
復旦
全中國有1300大學, 另1400高職。共2700間。 [/quote]
雖然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但我想說:新加坡政府很早以前就清楚知道中國的臨床醫學與生物醫學水平屬於世界頂尖,所以很早(甚至比香港特區政府更早)就承認了大陸不少醫學院的畢業生。現在回頭看,通過客觀公正的數字與證據,實事證明新加坡的醫療水平沒有有半點倒退 (當然也沒有半丁點差過香港),而且由於沒有外力與政治等因素干擾,成功引入了大量海外專才與資金,而我們很多大陸同胞也表示新加坡是個很不錯的地方。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中新友好合作能互惠互利,為雙方人民帶來雙贏機會,值得推廣。
johncheung7777 2024-7-3 10:22
[quote]原帖由 [i]聖女徵duck[/i] 於 2024-7-3 10:18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7378772&ptid=315708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雖然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但我想說:新加坡政府很早以前就清楚知道中國的臨床醫學與生物醫學水平屬於世界頂尖,所以很早(甚至比香港特區政府更早)就承認了大陸不少醫學院的畢業生。現在回頭看,通過客觀公正的數字與證據,實事證明新加坡的醫療水平沒有有半點倒退 (當然也沒有半丁點差過香港),而且由於沒有外力與政治等因素干擾,成功引入了大量海外專才與資金,而我們很多大陸同胞也表示新加坡是個很不錯的地方。
我個 ... [/quote]
以前承認的中山、四川、浙江, 現己于2022年起不再承認, 據稱是水準不及。
2700間中國高校只承認4間。是9牛1毛, 微不足道呀!
聖女徵duck 2024-7-3 10:42
[quote]原帖由 [i]johncheung7777[/i] 於 2024-7-3 10:22 發表 [url=https://www.discuss.com.hk/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7378824&ptid=31570898][img]https://www.discuss.com.hk/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以前承認的中山、四川、浙江, 現己于2022年起不再承認, 據稱是水準不及。
2700間中國高校只承認4間。是9牛1毛, 微不足道呀! [/quote]
“據稱”?你不要又出來搞笑好嗎?(本來你完全沒有醫療背景 另外也從來沒有在世界頂尖大學畢業也沒有問題,合理質疑也是可以的,但不應該無證無據下含血噴人,太不厚道了喔。)
說正經的,我們家辦的人,真的不想批評你的水平,但客觀說哪怕普羅大眾都知道現在要投資移民新加坡,如果可投資資產連9位數都沒有就不要想了!為什麼會這樣?這代表甚麼?
我覺得聰明的人自己都能想通。:);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