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為天 2024-8-23 16:42
[img]https://static04.hket.com/res/v3/image/content/3810000/3814705/pneumonia_thumb_20240823_C_1024.jpg[/img]
▲ 日本全國「黴漿菌肺炎」大爆發,病例連續6周增加,患者大多為兒童。
日本近期爆發「黴漿菌肺炎」(又稱肺炎支原體感染),案例在全國多地持續增長,已連續6周呈上升趨勢,令人擔憂,患者大多為14歲以下的兒童,而此病的主要症狀為發燒、疲倦、咳嗽,港人遊日時要多留神。
[b]日本全國爆黴漿菌肺炎[/b]
據《東海電視台》的報道,黴漿菌肺炎自今年7月中旬開始在日本各地肆虐。以名古屋為例,當地在8月21日起有多名幼童求醫,兒科醫生三輪田俊介表示,經檢查證實患上黴漿菌肺炎。
[b]患者大多為兒童[/b]
報道指,黴漿菌肺炎患者接受X光檢查時,大多會發現肺部呈白色,主要症狀包括發燒、疲倦及長時間咳嗽,此病的患者大多為14歲以下的兒童。
目前日本全國的確診個案都有上升趨勢,並已連續6周增加。根據官方數據,截至8月11日當周,日本全國每間醫療機構的平均確診個案數字為1.14宗,是8年以來首次超過1的水平。
[b]主要症狀為發燒咳嗽[/b]
根據台灣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黴漿菌肺炎與一般肺炎不同,通常症狀較輕微,但持續時間較長,因此被稱作「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潛伏期一般在1到4周。
此外,黴漿菌肺炎的常見型態為支氣管炎,特別是在兒童中,常見症狀包括喉嚨痛、倦怠、發燒,以及長達數周甚至數月的咳嗽。
[b]黴漿菌肺炎是什麼?[/b]
黴漿菌肺炎又稱為肺炎支原體感染。根據衞生署資料顯示,這是由一種名為肺炎原體的細菌所引起的傳染病,在全年任何時間皆會發生,約每3至7年便可能出現一次社區性爆發。
[b]病徵[/b]
肺炎支原體可引致急性呼吸道感染。大部分受到感染的患者會出現輕微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疲倦及頭痛等,只有5 至 10 %的患者會患上非典型肺炎。在健康及較年輕(少於40歲)的社區感染肺炎患者中,肺炎支原體為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雖然肺炎支原體通常只會引起輕微疾病,但一些患者仍可出現肺炎、腦炎、腎功能受損和溶血性貧血等嚴重併發症,尤其是長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
[b]傳播途徑[/b]
肺炎支原體主要透過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的飛沫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此細菌亦可透過直接接觸患者的鼻喉分泌物傳播,或接觸剛染有患者分泌物的物件而間接傳播。
[b]潛伏期[/b]
潛伏期介乎2至3星期。
[b]治理方法[/b]
大部分輕微感染的患者可自行痊癒。而肺炎或嚴重感染的患者,可用抗生素治療。
[b]預防措施[/b]
現時並沒有疫苗可預防肺炎支原體感染,市民應採取一般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措施:
[b]1.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b]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進食前;如廁後;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及盡快求醫。
保持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緊張、不要吸煙和避免飲酒,以建立良好身體抵抗力。
患者應避免接觸兒童、長者或抵抗力較弱的人士。
[b]2. 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b]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以 10 毫升25% 次氯酸鈉家用漂白水混和於 990 毫升清水內)消毒,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酒精清潔消毒。
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然後用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以 10 毫升含25% 次氯酸鈉家用漂白水混和於 490 毫升清水內)消毒受污染及其附近地方,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酒精清潔消毒。
[b]3.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b]
避免前往人多擠逼或空氣流通欠佳的公眾地方;高風險人士在這些地方逗留時可考慮佩戴外科口罩。